颐和园1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颐和园教案第一课时【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

颐和园教案第一课时【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

颐和园教案第一课时【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中国有一种建筑艺术令世人瞩目,她集建筑艺术精华于一身,精雕细琢、雍容华贵,这就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皇家园林颐和园。

看老师书写课题,注意颐字的写法。

2.师: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我们先来检查一下词语的预习情况。

谁来读?(长廓、柱子、建筑、宫殿、葱郁、掩映、朱红、堤岸、雕刻、狮子、佛香阁、姿态不一、隐隐约约、神情气爽、金碧辉煌。

)声音响亮,发音标准。

3.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预习了课文,你觉得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怎样的公园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眼中的颐和园又是什么样的呢?课文中有两句话概括地写出了作者的感受,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这两个句子划下来。

2.交流:出示句子:①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②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3.了解首尾呼应的写法。

作者在文章的首尾两段都赞美了颐和园,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

4.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赞叹,他是怎样游玩的呢?请大家读25自然段,划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交流: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到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湖。

师:你真会学习,一下子就找到了作者浏览的路线,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一种顺序来写的,我们把它叫做游览顺序。

板书:游览顺序。

师:那么在这里作者又用了哪些动词,把各处景物的连接起来的?请同学圈一圈。

生:作者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

师:这种利用动词过渡、连接景物,叙述游览过程的表达方式叫移步换景。

板书移步换景,它让游览的过程不断转换,更加清晰。

师:再加上开头和结尾,别人一读就一目了然。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齐读)练习:师: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游览了南浔的文化公园,游览的顺序有点乱,请同学们帮助排一排。

颐和园第一课时PPT教学课件

颐和园第一课时PPT教学课件

2
自研共探:自由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独学:认真把课文读两遍,借助工具书,学习下列生 字新词。
diàn lánɡ zhà zāi zhù ɡé 殿 廊 柱 栽 筑阁
zhū dī diāo shī tài 朱堤 雕狮态
长廊 柱子 神清气爽 建筑 佛香阁 宫殿 葱郁 掩映 朱红
隐隐约约 堤岸 雕刻 狮子 姿态不一
18 颐和园
第一课时
2020/12/10
1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课文中的7个生字,会 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 柱 子、 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 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 朱红、隐隐约 约、堤岸、雕刻 、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 解文章内容。
2020/12/10
3、我是小小概括家。(小组派代表介绍课文的 主要内容)
(时间:15分钟)
2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2020/12/10
5
2、对学:对子互读字词,以及喜欢的段落。 3、组学:小组讨论课文课文介绍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介绍颐和园的( ),主要抓住( )( )( ) ( )( )等景点进行介绍,表达 了作者对颐和园的( )
2020/12/10 (时间:10分钟)
3
学情展示:
1、我是小小识字家。(小组拉火车认读字词)
2、我是小小朗读家。(抽查学生读课文)

颐和园第一课时公开课

颐和园第一课时公开课
18 颐和园

1.面颊,腮:解颐 2.休养,保养:颐神
颐养天年
颐和园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 园林,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 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 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 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 皇家园林博物馆。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历时15 年竣工,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 烧圆明园时遭严重破坏。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 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复此园,改名为“颐和园”,其名为“颐 养太和”之义。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结束。颐和园成 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 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光绪二十 六年(公元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翌年,慈禧从西 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 开放公园。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我会填
•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 的。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 带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 ),就来到 (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就站在佛 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 底。从(万
佛香阁 堤岸
姿态不一
横槛→
琉璃瓦
画舫
长廊 葱郁 狮子
柱子 掩映 佛香阁
建筑 朱红
宫殿 堤岸
栽种 雕刻
神清气爽
金碧辉煌
隐隐约约
姿态不一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 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颐和园》第一课时

《颐和园》第一课时
《颐和园》第一课 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2、能力目标: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情感目标: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学习重难点:
1、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具准备:挂图、幻灯片
(四)学习课时:课时
(五)学习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时间
学生行为
时间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板书课题。
2、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
3分钟
学生欣赏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2分钟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引导学生轻声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播放范读。
3分钟
听范读。
3分钟
五、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出示作业:
读课文给家人听。
抄写生字新词。
1分钟
回家完成作业。
5分钟
轻声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8分钟
三、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提问:(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让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6分钟
1、齐读课文。
2、点名回答问题。
3、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9分钟
四、听范读,欣赏课文。

颐和园 第一课时

颐和园 第一课时

1、大声,流畅地朗读课文两遍,读准字音 2、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结构来展开叙述的 再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
gōng diàn
宫殿
cháng láng
长廊
hóng
红漆 辉煌
dī’àn huáng

清 爽 葱郁
lán cōng yù
qīng shuǎng
佛香阁
zhū
fó xiāng

huī
朱红
hóng
堤岸
hén jì
gān
栏杆
昆明湖
kūn míng hú
痕迹
读写生字词:
大殿 走廊 耸立 葱郁 痕迹 堤岸 栏杆 远眺 神清气爽 金碧辉煌
金碧辉煌 闪闪发光 姿态不一
神清气爽 隐隐约约 湖光山色
亭台楼阁
文章按照什么结构来展开叙述的
文章按照什么结构来展开叙述的
总——分——总
课文可以分成几段
第一段(1)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2-5)分别介绍长廊,万寿 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6)全文的总结,前后呼应, 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知道这是哪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是个拥山抱水景色 秀美的地方,它以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 的魅丽,倾倒了无数的中外游客,被人 们赞誉为人间天堂。
颐和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郊,原是清代的皇家 园林和行宫。主要有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曾两 次被毁,1902年重建。1961年,国务院颁布颐和 园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 “世界文明的有力象征”。

颐和园教案第一课时

颐和园教案第一课时

颐和园教案第一课时教案标题:颐和园教案第一课时教案目标:1. 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 学习颐和园的主要景点和建筑特色;3. 培养学生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PPT或图片展示颐和园的照片和相关资料;2. 学生绘画用纸和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PPT或图片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你们对颐和园了解多少?你们有没有去过颐和园?-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强调其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重要地位。

2. 学习颐和园的主要景点和建筑特色(15分钟)- 教师利用PPT或图片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主要景点和建筑特色,如万寿山、长廊、九龙壁等。

同时,简要介绍每个景点或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 学生可以提问并与教师互动,加深对景点和建筑的理解。

3. 学生绘制颐和园景点(2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颐和园景点进行绘制。

- 学生可以利用PPT或图片作为参考,绘制颐和园景点的外观和特色。

- 教师可以在绘制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

4. 学生展示和分享(10分钟)-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他们绘制的景点,并简要介绍该景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

5. 总结和拓展(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肯定和鼓励,并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

- 教师提醒学生,作为文化遗产,颐和园需要我们的保护和珍视。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颐和园,亲身体验文化遗产的魅力;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颐和园的更多历史和文化知识;3. 组织学生参与颐和园的保护和宣传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评估:1. 学生绘制的颐和园景点作品;2. 学生对于颐和园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程度。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Teaching plan for the first class of the Summer Palace《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内容】这篇讲读课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首先弄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文中所写的几个景色的.方位。

然后,着重理解几个主要景色的特点,抓住最能表现特点的重点词句,展开想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习目标】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会本课新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课件,你想说什么呢?二、学生自学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解决生字词。

3、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4、小组代表汇报,集体纠正问题。

5、自己读课文,要求正确。

6、两人一组互相检查,要求正确流利。

三、理清脉络,概括段意1、轻声读课文思考。

2、小组讨论。

3、代表发言,阐明理由:第一部分:(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部分:(2~5)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部分:(6)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清。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新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一学期上册颐和园 第一课时公开课课件

新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一学期上册颐和园 第一课时公开课课件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 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 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 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 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 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 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看廊内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 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
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 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
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整体看长廊 看廊内
看廊外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 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 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 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 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过渡句
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
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
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 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 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 神清气爽。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这篇课文是按 ( 游览 )的顺序写的。先 写进了颐和园大门,来到长廊看到的景物;又 写来到( ),看到的亭台楼阁;再写 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 佛香阁前 )看到的湖
光山色;最后写在(昆明湖 )看到的石桥、小 岛和十七孔桥。
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 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1【教材内容】《颐和园》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第18课(需两课时)。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优美生动,具体形象,处处都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教学这篇教材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写法。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形象具体,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进一步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进一步体会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1、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色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理念】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2、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用搜集的资料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2、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

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

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一.导入新课。

1。

师:同学们,中国有一种建筑艺术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她集建筑艺术精髓于一身,精心雕琢雍容华贵,这是中国的颐和园,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看老师写的题目,注意“一”字的写作方法。

2.师: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我们先来检查一下词语的预习情况。

谁来读?(长廓、柱子、建筑、宫殿、葱郁、掩映、朱红、堤岸、雕刻、狮子、佛香阁、姿态不一、隐隐约约、神情气爽、金碧辉煌。

)声音响亮,发音标准。

3.学生们准备得很好!预习课文后,你认为北京的颐和园是什么样的公园?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作者眼中,颐和园是什么样的?课文中有两句话概括了作者的感受。

请快速浏览课文,并在这两句话下面划线。

2.交流:出示句子:① 北京的颐和园是一座美丽的公园。

②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3.理解“从头到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作者在文章的首尾两段都赞美了颐和园,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

4.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赞扬,他是如何演奏的?请阅读第2-5段并画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交流:进入颐和园大门,绕过正殿,来到著名的走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亭前俯瞰。

颐和园的大部分风景都在你的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湖。

老师:你真的很擅长学习。

你可以立刻找到作者的浏览路线。

作者按此顺序写作。

我们称之为“旅游订单”。

黑板书写:游览顺序。

师:那么在这里作者又用了哪些动词,把各处景物的连接起来的?请同学圈一圈。

盛:作者掌握了“进”、“绕”、“来”、“走”、“来”、“上车”、“下车”和“走”。

师:这种利用动词过渡、连接景物,叙述游览过程的表达方式叫“移步换景”。

板书“移步换景”,它让游览的过程不断转换,更加清晰。

老师:加上开头和结尾,其他人一眼就能看到。

让我们一起读。

(一起读)练习:老师:老师,这里的一位同学参观了南浔文化公园。

旅行的顺序有点混乱。

请帮我排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语
长廊
琉璃瓦 栏杆
痕迹 葱郁 宫殿
姿势 佛香阁 金碧辉煌 隐隐约约
生字
皇煌杆
殿廊
郁辉 慢 பைடு நூலகம் 槛 痕 姿 琉 舫阁
殿慢
多音字:


杆n

gǎn
(旗杆) (枪杆)
容易读错的字
• 倚着(yǐ) 葱郁(cōngyù)
• 横槛(jiàn) 游船画舫(fǎng)
• 耸立(sǒng)万寿山(shòu)
学习验收
课文是按作者( 游览 ) 的顺序来记叙的?
语文 颐和园 长春版 四年级下册
郑世梅
颐 和 园 全 景 图
资料
颐和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郊,原是清 代的皇家园林和行宫。始建于公元1750 年(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900年颐和 园遭到八国联军的严重破坏,1902年再 次修复。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 占地2908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颐和园 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 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 录》。

姿势(zīshì)
学习导航
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 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画一画。
2、课文按什么写法记叙的, 可分为几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是按作者(游览)的顺 序来记叙的:
长廊 —— 万寿山脚下 ——
万寿山 —— 昆明湖 —— 十七孔桥
课文层次
一(1)写了对颐和园的总体印象。 二(2-9)具体写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三(10)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