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种修辞手法初二语文语文初中教育教育专区.ppt19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3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ppt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33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ppt](https://img.taocdn.com/s3/m/62797842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25.png)
阅读第二部分(3—5),思考下列问题。
4、课文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都有什么作用?
引用论证的作用❶引用……的话❷论证了……的观 点❸从而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❶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 ❷论证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
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上下文,揣摩下 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 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 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 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 说产生。
阅读第三部分(6),思考下列问题。
1、句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 什么?
引名言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①看引用材料是否代表作者观点,如能 体现可代做论点; ②看引用材料是否可以作为理论论据起 证明论点作用,如是也可同做论据。开 头的两句名言既可充当论点充当了论据 的作用。
阅读第二部分(3—5),思考下列问题。
1、找出第3、4段列举了哪几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2、第四段可分为哪几层?分别讲了什么? 3、课文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都有什么作用? 4、第5段“怀疑、思索、辨别”三步的顺序能否调 换?为什么? 5、理清第五段的论证思路
(对比论证法、道理论证法)
自读第六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段论点是什么? ②采用哪些类型的论据? ③运用哪些论证方法?④写出本段的论证过程。
本段论点: 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 论证过程: (分4层)
• 首先提出本段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 其次,运用道理论据:对别人的话不假思索,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中考语文 修辞 常用八种修辞手法
![中考语文 修辞 常用八种修辞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6e7da4ce76a20029bc642d1d.png)
三、夸张 (1)概念:夸张是运用远远超过客观事实的说法,故意对人或事物做扩 大或缩小的描写。 (2)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缩小夸张。 例如: 芝麻粒儿大的事, 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 ③超前夸张。 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3)作用: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 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六、反复 (1)概念:反复是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某种结构。 (2)作用: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3)举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 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 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七、设问 (1)概念: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 (2)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 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3)作用:用于提醒读者注意,引导思考,并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变化。
②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 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③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 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 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3)反问的形式: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 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 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4)作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第16课《散文两篇》课件(共1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6课《散文两篇》课件(共1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9557ca43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ec.png)
初识文体
同学们已经阅读过《散文二篇》了,这两篇文章 与本单元学过的《背影》和《白杨礼赞》有什么不同 呢?
《背影》:写人记事散文 《白杨礼赞》:托物言志散文 《散文二篇》:议论性散文
深入研读,了解文体
助读链接:议论性散文就是以说理为主的散文,也被称为哲 理散文,是用“散文” 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 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
先抑后扬,层层推进
深入研读,了解文体
2.再次阅读两篇文章,结合文末阅读提示,分别绘制思维导 图,理解文章议论思路。(寻找每段关键句)
《我为什么而活着》
总 第1段: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第2段: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解除孤寂……我看到圣徒和诗人
分
们所想象的天空景象的神秘缩影。 第3段: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希望了解人的心灵。
第4段: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总 第5段: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
乐意再活一次。
深入研读,了解文体
助读链接:议论性散文就是以说理为主的散文,也被称为哲 理散文,是用“散文” 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 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
以说理为目的,有鲜明观点。 结构上条理分明,层次清楚。
凋谢(diāo) 云霄( xiāo)
遏制( è ) 飓风( jù )
濒临( bīn ) 俯瞰( kàn )
混为一体( hùn )
洗涤( dí ) 茸毛(rónɡ) 蔓延( màn ) 星辰(chén ) 肆意( sì ) 深渊( yuān)
字词识记
国中常见修辞介绍
![国中常见修辞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927be434eefdc8d376ee325a.png)
國中常見修辭介紹依照黃慶萱先生的修辭學中,修辭法可以依其作用分為兩個方面:一就是情意表達的方法,一是優美形式的設計。
並給予「修辭學」如下的定義:「修辭學是研究如何調整語文表意的方法,設計語文優美的形式,使精確而生動地表達出說者或作者的意象,期能引起讀者之共鳴的一種藝術。
」因此明白「修辭」的技巧,就可以幫助我們領略文學的奧妙,欣賞文學的美!一、譬喻◆定義:一種「借彼喻此」的修辭法。
在不同的事物中找出「相似」之處,以這個類似點為橋梁,藉「那」件事物來說明「這」件事物。
◆結構:所要說明的這個事物叫「喻體」,用來說明喻體的那個事物叫「喻依」,聯繫兩者的輔助詞稱「喻詞」。
◆類型與例句:二、借代◆定義:在談話或行文中,放棄通常使用的本名或語句不用,而另找其他與本名密切相關的名稱或語句來代替,除了使文辭新奇有趣外,還可以凸顯事物的特徵。
◆類型與例句:三、轉化◆定義:描述一件事物時,轉變其原來性質,化成另一種性質截然不同的事物,而加以形容敘述。
又稱為比擬,作用在於使事物具有人的感情,使讀者產生鮮明的印象。
◆類型與例句:四、誇飾◆定義:語言文字誇張鋪飾,超過客觀事實。
作用在於語出驚人,加深讀者印象,但不能被誤認為事實。
◆例句:1.她的新房子,小到連螞蟻都擠不進去。
空間縮小2.夏蚊成雷。
(沈復兒時記趣)物象放大3.我好餓,簡直可以吞下一頭牛。
4.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時間縮短5.她的臉油到可以煎蛋了。
五、引用◆定義:有意援引別人的話、俗語、諺語、典故等,來加強自己言論的說服力。
◆例句:1.他所喜歡的性格是「剛毅木訥」,他所痛惡的是「巧言令色」。
2.孔子說:「無入而不自得」,正是我現在的心情寫照。
3.愛因斯坦說:「專家還不是訓練有素的狗?」這話並不是偶然而發的,多少專家都是人事不知的狗,這種現象是會窒死一個文化的。
六、感嘆◆定義:利用各種嘆詞、助詞來強調內心的驚訝、憤怒、讚嘆、傷感、希望等情緒的修辭方式。
作用是藉自然發出的嘆息來宣洩感情、表達思想。
初中语文精品课件: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19张PPT)
![初中语文精品课件: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1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86b26c8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66.png)
3、赏析“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诗人告戒同志们,不要哀痛于悼念之中,化悲痛为力量, 努力的多杀敌人,把你们不断的胜利捷报化作我坟头的纸 钱。诗人借用烧纸钱纪念和哀悼死者的民间习俗,生动形 象地说出对于生者对于战友的最大期望,体现诗人革命乐 观主义和视死如归无畏精神。
第二首:勉励战友(写战友) 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
梅岭三章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理解三首诗 歌的主要内容。 2、品味诗歌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学习多种修 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 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写作背景
1936年冬天,由于叛徒的出卖,陈毅同志和所率部 队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 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 袋里。不久,到处搜索一无所获的敌人便悻悻解围而去。
2、怎么理解“此头须向国门悬。”
“头悬国门”典故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春秋 时期,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 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夫差听信谗言,疑伍子胥 谋反,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人说:扶吾眼悬东 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
“此头须向国门悬”含义是:陈毅表示自己即使牺牲, 也要头悬国门,眼看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后灭亡。
2、诗歌运用多种修辞。
本文主要运用了借喻、引用、借代等修辞方法。例 如:“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是设问; “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是借代。诗中 用“旌旗”借指军士,用“烽烟”借指战争。用“血雨 腥风”借喻战争,用“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 放。“取义成仁今日事”引用“杀身以成仁”“舍生而 取义”中的内容,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课一着惊海天PPT教学课件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课一着惊海天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7a8ae50bb4cf7ec4bfed035.png)
课文品读
11.最后一段重点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有何作用?
第三部分(20—25段)
重点采用了抒情和记叙的表达方式,进一步表达出了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同时也 点明了舰载机成功着舰这个事件的重大意义。
12.有人说,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请结合文章内 容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落后于人,中华民族先后遭受到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经历了百年屈辱。惨痛的 历史教训让中国人民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富国强兵,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这篇通讯向我们 介绍了“辽宁舰”舰载机首架次着舰并获得成功的过程,这是中国人民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的一次大胜 利,所以振奋人心。②这篇通讯让我们看到我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 豪感,增强了中国人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
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一个主谓宾
短语做主标题,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
“一着”“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让读者心
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课文品读
2.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第一部分(1—4段)
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 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作铺垫。
6.第18段重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及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运用对偶和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本段第一句运 用对偶、夸张、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课文品读
第三部分(20—25段)
9.文中在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现 场人的情形,有何作用?
第19课《苏州园林》课件(共21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9课《苏州园林》课件(共21张)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a59d969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18.png)
阅读迁移(2022凉山州中考)【核心素养·文化自信】 中国刺绣,针尖上的千年国粹
①小小的一根针,传承着历史,联结着古今。刺绣作为我国优秀的民 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闻名遐迩的古代丝绸 之路上,刺绣和蚕丝不仅是珍贵的货物,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是除了瓷器之外中华文明的又一张名片。 ②我国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举世闻名。据《尚书》记载, 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 缋共职”的记载。西周的染织刺绣已有专门的分工,文献记载了素衣 朱绣、流畅的刺绣线条等情况。 ③战国是我国刺绣史上第一个极盛时期,刺绣的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 ,该时期的刺绣品是丝绸之路上对外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 ④汉代,刺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业 尤为发达,手工刺绣制作也迈向专业化,技艺突飞猛进。汉代王充所
10.(考点:说明方法)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 法?请说说其作用。
举例子。举了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精美绝伦的刺绣残片这一例子 ,真实具体地说明了汉代刺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刺绣技艺高超, 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1.(考点:说明文的语言)结合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据《尚书》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 “。据《尚书》记载”表明“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 绣’”出处准确、权威,增强了可信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严谨。
词语释义 1. 斟酌 :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2.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3. 别具匠心 :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 的构思)。 4. 重峦叠嶂 :重重叠叠的山峰。 5. 俯仰生姿 :文中指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仰着头,形成一 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6. 珠光宝气 :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修辞手法之互文、比喻+课件19张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修辞手法之互文、比喻+课件19张](https://img.taocdn.com/s3/m/36d269a5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1.png)
• 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 她是夜明珠,暗夜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 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篇章!这是人类思维的花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徐迟《哥德
巴赫猜想》) • 她是夜明珠,暗夜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 十个被鲜血浸泡的手指头肿得变成了大熊掌。(杨沫《青春之歌》) • 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 • 这里成了花的海洋(“海洋”修饰“花”)
• 解析:上例用“细雨”、“朝雾”、“暮烟”三个喻体描绘海浪 的形态,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是春雨,是晓雾弥漫,是暮烟霭 霭,给人以沾衣欲湿、虚幻迷离的感觉。
•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 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
高三复习语法突破
——修辞手法之互文、比喻
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 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 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 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 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 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 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比喻的作用
• 明喻,是喻体、本体、比喻词同时出现的比喻,是将具 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基本上不相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 种修辞手法。明喻用另外的事物来比况某事物能,表示 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而且能被明显地看出来。
• 明喻的基本表达方法是"A像B",“像”作为比喻词,还 常用“如”“若”“好像”“像…似的”“如……似 的”“似”“若……似的”“像……一样”“像……一 般”“如……一般”“如同”“好比”“犹如”“仿 佛”“仿佛……似的”“宛如”“……一样”“……似 的”等与“像”等价的比喻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