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

合集下载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一、名次解释(每小题3分)1、价值尺度——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是指货币在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时所发挥的职能。

2、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过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3、无限法偿——有限法偿的对称。

是指本位货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收受。

4、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5、派生存款——又称衍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业务等引申而来的存款。

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的一个范畴。

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实质,是以非现金形式为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

6、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

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7、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的对称,又称应收标价法。

是指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8、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

9、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

10、货币乘数——是指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的扩张倍数。

11、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证明债权债务或所有权关系并据以进行货币资金交易的合法凭证。

12、经济货币化——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13、格雷欣法则——在双本位制下,虽然金银之间规定了法定比价,但市场价格高于法定价格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来进入贮藏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金属货币则继续留在流通中执行货币职能,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统称“格雷欣法则”。

14、实际货币需求——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需求在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之后的实际货币购买力,它等于名义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d/P。

15、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次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货币银行学试题及答案

货币银行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货币和货币制度四、名词解释1、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中的现代形态。

2、表征货币:是指由足值货币的代表物,包括银行券、辅币等执行货币基本职能的货币形态。

3、本位币:亦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

1、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主要提供小额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

5、双本位制:是典型的金银复本位制,是指国家和法律规定金、银两种铸币的固定比价,两种铸币按国家比价流通,而不是随着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动而变动。

8、准货币:本身是潜在的货币而非现实的货币,一般由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等构成。

9、无限法偿:是指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不管是用本位币偿还债务或其他支付,也不管每次支付的本位币的数额大小,债权人和受款人都不得拒绝接受,否则视为违法。

10、有限法偿:即每次支付辅币的数量不能超过规定的额度,否则债权人或受款人有权拒收。

13、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当两种铸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逐出流通,即被熔化或输出国外,导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五、简答题1、什么是货币制度?其主要构成要素有哪些?答案要点: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

其构成要素有:(1)货币材料的确定。

(2)货币名称、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

(3)本位币、辅币及其偿付能力。

(4)发行保证制度。

2、什么是信用货币?其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案要点: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中的现代形态。

基本特征有:(1)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是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的纸制本位货币,它是一种价值符号,不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黄金基础也已经消失(2)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

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

货币银行学期末考试

货币银行学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价值尺度: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以货币作为衡量一切商品和劳动价值的尺度.2、格雷欣法则:在双本位制下,当金银法定比价同市场比价不一致时,金属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就会被熔化或输出国外而退出流通;金属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则会充斥市场,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这种现象最初由16世纪的英国铸造局长格雷欣发现,故称格雷欣法则。

3、金融工具:金融工具作为记载债权人权利和债务人义务的凭证,它的存在为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提供了具有法律效应的凭证,有利于明确界定交易双方的义务,保护各自权益,使交易双方在心理上能够获得较高的安全保障。

4、实际利率:是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与本金之比.5、同业拆借: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及经法人授权的非法人金融机构分支机构之间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行为,目的在于调剂头寸和临时性资金余缺。

6、证券市场:证券市场是买卖各种可流通有价证券的市场,根据功能不同,证券市场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二、简答(每题10分,共50分)1、请简述货币的职能。

答:货币是存在于商品经济中的经济现象,在商品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一般而言具有四大职能:(1)价值尺度。

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2)交换媒介。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流通手段的职能。

其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中,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在同一时间内完成,通俗地说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3)贮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4)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

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用来支付债务.后来,它又被用来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前两者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后两者是货币的派生职能。

2、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国先后采用的货币本位制分别有哪些?具体内容是什么?答: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各国先后曾采用过以下几种货币本位制:(1)银本位制:银本位制的主要内容是白银作为货币材料。

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一、名词解释1、信用中介职能:指商业银行通过其所具有的规模经济和信息优势,能够有解决经济金融生活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体系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货币供给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即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

其次在一定时点上会形成一定的货币数量,称为货币供给量。

3、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

在适当的资产组合中,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的数量就是货币需求量。

货币需求可分为个人的货币需求与整个经济的货币需求。

4、货币乘数: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

货币乘数模型:m=Mⁿ/B5、原始存款:客户以现金存入银行形成的存款。

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只需保留一小部分现金作为付现准备,可以将大部分现金用于放款。

客户在取得银行贷款后,一般并不立即提取现金,而是转入其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这时银行一方面增加了放款,一方面增加了活期存款。

6、派生存款:是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贴现和投资时创造的存款。

在信用制度发达的国家,银行的大部分存款都是通过这种营业活动创造出来的。

可见。

原始存款是派生存款创造的基础,而派生存款是信用扩张的条件。

7、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它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的内容广泛,通常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检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指标和中间目标、政策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等基本内容。

8、货币政策的传导:指货币当局从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到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目标。

9、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中央银行通过观测和控制它所能控制的一些具体的指标来影响实际的经济活动,才能间接地达到其最终目标。

这些能被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和观测的指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或中间目标。

中介目标位于货币政策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其包括近期中介目标(也称操作目标)和远期中介目标(也称中间目标)。

2023大学_货币银行学习题及答案

2023大学_货币银行学习题及答案

2023货币银行学习题及答案货币银行学习题一、名词解释 (共10题,每题4分)1、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职能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标准,也就是货币在表现商品价值(质的方面)和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量的方面)时,发挥和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时,就发挥着流通手段的职能。

3、贮藏手段,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财富保存、收藏和积累起来时,货币就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4、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作单方面的价值转移时,就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5、世界货币,当货币超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时,执行世界货币职能。

6、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7、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指国家用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8、银本位制是最早货币制度之一,它是指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的一种货币制度。

9、金银复本位制是指以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币材的货币制度。

10、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一种不能兑换黄金、取消黄金保证的货币制度。

11、金属准备制度是指由国家集中储备货币金属,作为稳定货币和汇率的平准基金以及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金。

二、单项选择题 (共15题,每题1分)1、 C2、 D3、 D4、 D5、 A6、 A7、 C8、 D9、 A10、B11、A12、A13、C14、D15、B三、判断题 (共10题,每题1分)1、对2、错3、对4、对5、错6、错7、错8、错9、对10、错四、填空题 (共30空,每空1分)1、金本位制的具体形式分为: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2、物物交换圆满实现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需求的双重巧合和时空的双重巧合。

3、10个商品相交换,物物交换的比率为45个,货币交换的比率为9个。

4、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5、在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五个职能。

电大最新《货币银行学》考试必备名词解释判断单选多选简答题汇总

电大最新《货币银行学》考试必备名词解释判断单选多选简答题汇总

2018最新《货币银行学》试卷号1046,名词解释/判断/单选/多选/简答题汇总货币银行学一、名词解释1、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

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特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的融资形式。

其工具主要有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

2、经济货币化: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3、企业信用:是指以企业作为融资主体的信用形式,即由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

)其主要形式包括商业信用、银行贷款、企业的债权信用和股权信用等。

4、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5、格雷欣法则: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指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良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国外,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则充斥市场的现象。

6货币乘数:指货币供应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不同口径的货币供给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

7.国际资本流动:资本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的运动。

国际资本流动包括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个方面。

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

它是一国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多个子市场,其中最主要的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9、票据贴现:票据的持有者在票据未到偿还期之前,以一定的价格将票据转让给金融机构,获得现款的行为。

10、金融工具一一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证明债权债务或所有权关系并据以进行货币资金交易的合法凭证。

11、间接标价法一一直接标价法的对称,即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的汇率标价方法。

12、证券行市是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时的实际交易价格。

对有价证券的发行人和投资者来说,证券行市不仅影响证券新的发行价格,而且是影响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1、资本市场:又称长期资金市场,是以期限一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性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

广义的资本市场包括银行中长期存贷款市场和有价证券市场;狭义的资本市场则专指发行和流通股票、债券、基金等证券的市场,统称证券市场。

2、货币政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通常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3、商业银行:指从事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结算等业务的银行。

其特点是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在所吸收的各种存款中占相当高的比重,商业银行存放款业务可以派生出活期存款,影响货币供应量,亦被称为“存款货币银行”。

4、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

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特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的融资形式。

其工具主要有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

5、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6、企业信用:指以企业作为融资主体的信用形式,即由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

主要形式包括商业信用、银行贷款、企业的债权信用和股权信用等。

7、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8、格雷欣法则: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只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良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国外,退出流通,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9、货币乘数:指货币供应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不同口径的货币供给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

10、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的运动。

国际资本流动包括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个方面。

11、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

它是一国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多个子市场,其中最主要的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货币银行学重点(名词解释+简答)

货币银行学重点(名词解释+简答)

货币银行学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名词解释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并能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

信用货币: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只能的货币。

复本位制:同时以金、银两种金属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①平行本位制:是金银两种本位币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国家对这两种货币的交换比率不加规定,而由市场上金和银的实际比价自由确定金币和银币比价的货币制度。

②双本位制:法律规定金、银比价,金、银仍同时作为本位货币。

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指在双本位制下,当市场上金币和银币的比价发生变化时,会引起金币或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背离。

此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良币)就会被熔化,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劣币)则充斥市场。

金本位制: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

它的主要内容是:以一定数量与成色的金币作为本位货币,金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

金币本位制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积极作用:1)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2)促进了汇率的稳定 3)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布雷顿森林体系①核心内容:(1)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国际金融机构。

(2)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

“双挂钩”是指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1盎司黄金=35美元),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中央银行可按规定官价用美元向美国中央银行兑换黄金,逐渐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货币制度。

(3)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

②体系作用: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货币银行学简答论述题

货币银行学简答论述题

第一章六、简述题1. 什么是货币制度?其主要构成要素有哪些?2. 信用货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 中国人民银行是如何对人民币发行进行管理的?论述1. 答案要点: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

其构成要素有:(1)货币材料的确定。

(2)货币名称、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

(3)本位币、辅币及其偿付能力。

(4)发行保证制度。

2. 答案要点:基本特征有:(1)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是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的纸制本位货币,它是一种价值符号,不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黄金基础也已经消失。

(2)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

信用货币实际上是银行债务凭证,信用货币流通也就是银行债务的转移。

(3)具有强制性。

它是法定货币,银行发行的强制流通使用。

(4)国家可以通过银行来控制和管理信用货币流通,把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段。

3. 答案要点:人民币现钞的发行主要是通过货币发行基金在发行库和业务库的转移实现的。

发行基金是人民银行为国家保管的待发行的货币,发行基金的来源,一是人民银行总行所属印制企业按计划印制解缴发行库的新人民币;二是开户的各金融机构和人民银行业务库缴存人民银行发行库的回笼款。

保管发行基金的金库称为发行库。

发行基金由设置发行库的各级人民银行保管,并由总行统一掌握。

业务库是商业银行为了办理日常现金收付业务而建立的金库,它保留的现金是商业银行业务活动中现金收付的周转金,是营运资金的组成部分,经常处于有收有付的状态。

当商业银行基层行处业务库的现金不足以支付时,可到当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其存款账户余额内提取现金,人民币就从发行库转移到业务库,意味着这部分人民币进入流通领域;当业务库的现金收入大于其库存限额时,超出部分由业务库送交发行库,意味着该部分人民币退出流通。

第二、四章六. 简述题1. 信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 商业信用在商品经济中有哪些作用?3. 银行信用是如何克服商业信用的局限性的?1.答案要点:信用是指一种借贷行为,表示的是债权人(即贷者)和债务人(即借者)之间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及答案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及答案

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及答案货币银行学第一章:货币理论一、名词解释:基础货币P482:是中央银行所发行的现金货币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的总和。

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它是由中央银行资产业务创造的,并且是信用货币的源头。

货币层次P478: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的统计口径时,以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大小作为标准,并根据自身政策目的的特点和需要,划分了货币层次。

其粗略的分类为:M0:现金流通量;M1:M0+各种活期存款;M2:M1+各种定期存款。

货币层次的划分有利于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

流动性偏好P:凯恩斯在分析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时认为,货币需求主要受个人对收入支配的心理因素决定。

个人对收入支配有消费和储蓄两种形式。

其中储蓄部分是以现金货币形式持有还是以有价证券形式持有,取决于人们对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偏好程度,即流动性偏好。

凯恩斯认为影响流动性的偏好程度即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倒逼机制P484:在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下,大量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往往压迫商业银行不断增加贷款,从而迫使中央银行被动的增加货币供应,形成所谓的“倒逼机制”。

二、简答题:1、简要说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P483-484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实际上是讨论中央银行能否完全独立控制货币供应量。

内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因此,微观经济主体对现金的需求程度、经济周期状况、商业银行、财政和国际收支等因素均影响货币供应。

外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

其理由是,从本质上看,现代货币制度是完全的信用货币制度,中央银行的资产运用决定负债规模,从而决定基础货币数量,只要中央银行在体制上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受政治因素等的干扰,就等从源头上控制货币数量。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1、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金融:是指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

狭义的金融是指资金融通;广义的金融还包括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的构成。

3、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中的现代形态。

4、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主要提供小额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

5、无限法偿:是指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不管是用本位币偿还债务或其他支付,也不管每次支付的本位币的数额大小,债权人和受款人都不得拒绝接受,否则视为违法。

6、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

7、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当两种铸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逐出流通,即被熔化或输出国外,导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8、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延期付款形式或预付货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是银行以货币形式提供给工商企业的信用。

9、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表现为借贷资本商品的价格,是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利率:指在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带来这个利息量的资本量之间的比率。

10、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将部分负债作为货币流通,同时可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11、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尚未偿还的经济业务,该业务是商业银行借以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

12、中间业务:是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收取佣金、手续费、管理费等费用的一种业务。

13、投资银行:是为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提供各种交易工具及配套服务的金融机构。

14、私募发行:又称私下发行,即证券发行者不把证券售给社会公众而是售给数量有限的机构投资者,如保险公司、共同基金、保险基金等。

电大包100分货币银行学考试100分题库

电大包100分货币银行学考试100分题库
8、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可计入附属资本的是(B)。
A.一级债券B.次级债务C.长期贷款D.长期投资
9、“金融二论”重点探讨了(D)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
A.经济部门B.金融部门C.经济与国家发展D.金融与经济发展
10、货币市场上货币供给曲线和货币需求曲线的焦点决定的利率称之为(B)。
A.市场利率B.均衡利率C.实际利率D.名义利率
7、《巴塞尔协议》中为了消除银行间不合理竞争,促进国际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规定各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应达到6%。(×)
8、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是具有完全内在统一性的整体。(×)
9、由于回购协议交易的标的物是高质量的有价证券,市场利率的波动幅度较小,因此,回购协议是无风险交易。(×)
10、经济学的稳定目标中应包含不要陷入通货紧缩的要求。(√)
2、银行券只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在金属货币制度中不存在。(×)
3、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制度是以黄金美元为基础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4、企业的债权信用规模影响着企业控制权的分布,由此影响着利润的分配。(√)
5、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帐货币必须是本国货币。(×)
6、现代经济中国家信用的作用日益增强,是由于国家的职能得到强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的结果。(√)
B.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固定汇率制
C.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盯住汇率制
D.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弹性汇率制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每小题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1、货币在(C)是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A.支付工资B.交纳税款C.商品买卖D.表现商品价值
2、一张差半年到期的面额为2000元的票据,到银行得到1900元的贴现金额,则年贴现率为(A)。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六、论述题1.简述货币形式的演化过程。

答:货币的形态从其诞生之日开始,便不断经历着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

几千年来,货币大体经历了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的这几种形式。

(1)实物货币:最原始的货币是实物货币。

早期的实物货币形态多种多样,随着交换的发展,金属开始固定地充当货币;(2)代用货币:代替金、银行使货币职能的纸币,通常由政府或银行发行,持有者可以随时向政府或发行银行兑换成金属铸币或金、银,其效力与金属货币完全相同,又被称为兑现纸币;(3)信用货币:不兑现货币,货币本身的价值低于货币价值,而且不能兑换成贵金属,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采用这种货币形式;(4)电子货币:采用电子形式的货币,包括电子资金转帐和电子现金两种形式。

2.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地划分货币供给层次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货币供给层次是如何划分的?答:世界各国的货币当局都必须通过对货币的控制实现对整个经济进程的干预和调节,这就需要对货币供应量进行比较精确的计量。

在实际操作中,只有大而化之的货币理论定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根据统计的要求,对货币进行精确定义,从而可以确认哪些资产可以作为货币统计起来,哪些资产还不能纳入货币的口径。

此外,还要对纳入货币统计范畴的资产进行进一步的区分,以便于货币政策的操作。

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依据是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流动性指的是迅速转换成现实购买力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

流动性的大小取决于如下几个因素:第一,资产变现的难易程度。

一般认为,如果一项资产变现比较困难,那么该资产的流动性就比较差。

第二,变现时发生的交易成本大小。

交易成本越大,资产的流动性越差。

第三,该资产价格的稳定性。

资产价格的波动幅度越大,资产的流动性越差。

流动性程度实际上反映了资产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流动性程度较高,在流通中周转起来就比较便利,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比较强;流动性程度较低,在流通中周转起来就不太方便,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会比较弱。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问题整理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问题整理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概念1、货币制度: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2、电子货币:用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通过使用某些电子货币方法将该数据直接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能够清偿债务,该数据本身即可称作电子货币3、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当两种铸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逐出流通,即被熔化或输出国外,导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二、简答1、简述马克思货币五大职能及其中最基本的职能(1)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时执行的职能(2)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挥媒介作用时所执行的职能(3)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贮藏起来(4)支付手段:指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独立存在,并非伴随着商品运动而作单方面的转移最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2、如何理解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这种现象是在哪种货币体制下产生的?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指在双本位制下,当两种铸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逐出流通,即被熔化或输出国外,导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在金银复本位制的双本位制下产生3、简述货币层次的划分标准及其层次(1)划分标准:货币层次按照流动性程度的强弱划分(2)层次(我国央行):0M=流通中的现金1M(货币)=0M+银行的活期存款2M(货币+准货币)=1M+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4、简述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规律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三、论述1、试分析金银复本位制下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机理,并分析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发生的现象劣币驱良币规律是指在两种名义价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熔化而会退出流通领域,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这一现象称之为劣币驱良币规律,因是英国人格雷欣所发现和最早阐述的,所以又称之为格雷欣法则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金银复本位制下,其发生机理为:(1)良币与劣币的确定: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币和银币既有名义价值,又有实际价值,公众根据货币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比较,区分出良币与劣币,即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为良币,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为劣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

2、准货币:是指可以随时转化成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

3、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

4、无限法偿: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5、格雷欣法则:即两种市场价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是格雷欣法则。

6、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由44国参加的“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这个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7、牙买加体系:是1976年形成的,沿用至今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P31 8、外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有三个特点:是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资产,可以与其他外币自由兑换,其债权可以得到偿付。

外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外汇指一切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

狭义外汇专指以外币表示的国际支付手段。

9、汇率:两国货币之间的相对比价,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是货币对外价值的表现形式。

汇率有两种标价方法,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10、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亦称应付标价法。

11、间接标价法: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基准来计算应收多少外币。

亦称应收标价法。

12、固定汇率: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13、浮动汇率:一国货币管理当局不规定汇率波动的上下限,汇率随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由波动。

如果:本币盯住基本外币,汇率随其浮动,则被称为联系汇率或盯住的汇率制度。

14、征信:其具体含义是指对法人或自然人的金融及其他信用信息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

信用征信主要包括两大系统:一是以企业、公司为主体的法人组织的信用征信;二是与公民个人经济和社会活动相关的信用征信。

15、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其典型形式是由商品销售企业对商品购买企业以赊销方式提供的信用。

16、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工具,它是提供商业食用的俩权人为保证自己对债务的索取权而掌握的一种书面债权凭证。

商业票据可以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流通转让。

17、银行信用: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它属于间接信用。

18、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代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

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国家信用主要表现在国家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

19、消费信用: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个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20、国际信用: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借贷活动。

国际信用体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直接表现资本与国际间的流动。

! h021、利息:是指借贷关系中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

8 k$ i0 ?0 X!22、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

利率体现着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增值的程度,是衡量利息数量的尺度。

也有称之为到期的回报率、报酬率。

23、收益资本化: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为一笔贷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为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24、利率市场化:指通过市场或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25、金融风险:经济中不确定因素给融资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经济发展的内在复杂性使这些风险相互关联。

26、货币经营业:指专门经营货币兑换、保管及收付的组织,是银行早期的萌芽。

27、商业银行:是指从事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结算等业务的银行。

28、保险公司:是收取保费并承担风险补偿责任,拥有29、证券公司:证券公司是为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买卖证券提供服务的投资机构。

30、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

31、货币市场:通常是指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短期金融市场。

32、资本市场:是指以期限1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性资金交易的市场,又称长期资金市场。

33、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它是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的、用以证明投资者的股东身份和权益,并据以获得股息和红利的凭证。

34、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11、证券行市: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实际交易价格。

35、股票价格指数:是反映股票行市变动的价格平均数。

36、票据贴现:是商业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取现款向金融机构贴付一定的利息所作的票据转让。

37、票据承兑:指商业票据到期前,票据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据记明事项,在票面上做出承诺付款并签章的一种行为。

38、证券交易所:是专门、有组织的证券买卖集中交易的场所。

39、国际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这里既包括国际贸易,也包括国际投资,还包括其他国际经济交往。

40、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以某一特定货币为计量单位,全面系统地记录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

41、套汇:利用同一时刻不同外汇市场的汇率差异,通过贱买贵卖某种外汇赚取利润的行为。

42、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步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

43、中央银行:是专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统一管理金融活动并代表政府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的金融管理机构。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中央银行处于核心地位,是一国最重要的金融管理当局。

6、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

44、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45、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量可以由中央银行进行有效的控制,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变量的性质。

46、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绝对控制,而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投资、收入、储蓄、消费等各因素内在地决定的,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变量的性质。

47、派生存款: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出来的存款。

48、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是货币供应量数倍伸缩的基础,是市场货币量形成的源头。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乘数的作成数倍于基础货币量的市场货币供给总量。

49、货币乘数: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

50、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是8 专业化风险管理技术的机构组织。

社会总供给均衡的一种反映。

是相对的动态的均衡。

51、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52、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给不足而引起货币升值、物价普遍、持续下跌的货币现象。

53、货币政策:现代通常意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54、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55、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56、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57、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58、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复合称谓。

狭义上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实施的监督管理。

广义的金融监管是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核的自律性监管、同业组织的互律性监管、社会中介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

59、经济货币化: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岀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60、金融深化:现代经济社会中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当金融业能够有效地动员和配置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大了金融需求并刺激金融业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就可以形成一种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可称为金融深化。

61、金融压制:由于政府对金融实行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反过来又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时,金融和经济之间就会陷入一种相互掣肘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就称作金融压制。

62、二元金融体系结构:指现代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

63、金融创新: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

64、金融结构: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65. 金融相关比率:金融相关比率=现有金融资产总值/国民财富。

66. 企业信用:是指以企业作为融资主体的信用形式,即由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者或债务的融资活动。

其主要形式包括商业信用、银行贷款、企业的债权信用和股权信用等。

67. 直接融资: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特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的融资形式。

其工具主要有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

68. 国际资本流动:资本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的运动。

国际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流动包括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个方面。

根据资本的使用或交易期限的不同,可以将国际资本流动分为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

1、为什么说货币是价值形式和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答: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揭示:货币是价值形式与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从历史的角度说,交换发展的过程可以浓缩为价值形态的演化过程。

因为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交换来表现的。

因此,随着交换的发展,也就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形式。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在一般价值形式下,交替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几种商品中必然会分离岀一种商品经常地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这种比较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当所有的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表现时,这种价值形式就成为货币形式。

2、为什么要对货币进行层次划分?答:划分货币层次是指以流动性为标准,对流通中各种货币形式按不同的统计口径划分为不同的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