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考试要求: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了解大气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能从组成上区分纯洁物和混合物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考点一)1、装置图(见书P27)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翻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氧气(O2)五氧化二磷(P2O5)化学方程式: 4P + 5O2点燃2P2O55、考前须知: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那么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翻开弹簧夹,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那么测量结果偏小),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那么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红磷量缺乏;B装置气密性差;C未冷却至室温就翻开止水夹;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点燃装满水三、空气的主要成分(考点二)(按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四、物质的分类:纯洁物和混合物(考点三)1、纯洁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洁〞是相对的,绝对纯洁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洁物。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总结(重点)超详细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总结(重点)超详细单选题1、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成的“纳米车”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杀死癌细胞。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B.分子之间有间隙C.分子是肉眼不能够直接看见的D.分子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答案:D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正确;B、分子之间有间隙,正确;C、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是肉眼不能够直接看见的,正确;D、分子在不断运动着,不需要外力作用,错误。
故选D。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红磷在空气中不能燃烧B.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C.硫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答案:CA、红磷在空气中可以燃烧,生成白色小颗粒五氧化二磷,故A选项不正确;B、木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故B选项不正确;C、硫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硫,故C选项正确;D、在未点燃的情况下,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无任何现象,故D选项不正确。
综上选C。
3、“水是生命之源,氧气是生命之气”。
氧气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能支持燃烧B.不易溶于水C.密度比空气略大D.无色气体答案:A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
A、能支持物质的燃烧,属于助燃性,需要化学变化体现,属于化学性质;B、不易溶于水,属于溶解性,不需要化学变化体现,属于物理性质;C、密度比空气大,属于密度,不需要化学变化体现,属于物理性质;D、无色气体属于颜色、状态,不需要化学变化体现,属于物理性质。
故选:A。
4、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不需要使用的一组仪器是A.大试管、铁架台B.烧杯、玻璃棒C.集气瓶、酒精灯D.导管、单孔塞答案:B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需要大试管(反应容器)、酒精灯(加热容器)、铁架台(固定)、单孔塞、导管,收集装置需要集气瓶、水槽等。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单选题1、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结束后,反应容器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A.氮气B.五氧化二磷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答案:A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
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实验结束后,反应容器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
故选A。
2、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矿泉水B.河水C.苏打水D.蒸馏水答案:D分析:根据纯净物由同种物质组成进行分析。
A、矿泉水中含有矿物质和水等,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B、河水中含有泥沙、水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C、苏打水中含有碳酸钠和水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D、蒸馏水是净化程度最高的水,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
故选D。
3、实验室用 KMnO4制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检查装置气密性B.加热KMnO4制O2C.验证O2已集满D.硫在O2中燃烧答案:AA、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是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故A正确;B、高锰酸钾是粉末状的,为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故B不正确;C、氧气的验满,带火星的木条要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已收集满,故C不正确;D、硫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水反应,则硫在O2中燃烧集气瓶底部要加入水,故D不正确。
故选A。
4、将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相比较,含量明显降低的是()A.稀有气体B.氧气C.二氧化碳D.氮气答案:B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气,氮气、稀有气体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稀有气体。
故选B。
小提示: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
九年级化学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 人教新课标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教材概览](1)本单元是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内容标准:身边的化学物质——地球周围的空气;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起始阶段。
(2)本单元是继入门篇“走进化学世界”后具体地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角度系统学习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的开始;学习最基本的化学概念的开始。
其三个课题的研究对象:空气、氧气、制取氧气包含了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物质的性质、反应、制取等知识。
由宏观用途到微观反应;由反应原理到实际操作,难度和要求逐渐提高和具体化,为今后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打下基础,是引领学生真正进入化学世界的三个台阶。
(3)本单元是学生第一学习的单质化合物知识,学生感性认识丰富、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其中贯穿了最粗线条的物质分类和物理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分类,能直接观察的实验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无界限,学生参与的机会增多)可获取经验的途径多,不会形成太大的分化。
[知识结构透视] 装置组成及含量氧气含量的测定药品操作混合物空气各成分主要用途宝贵资源误差分析污染及保护物质分离物理性质性质化学性质(化合、氧化反应)纯净物氧气制法实验室制法(原料原理装置收集操作分解反应)工业制法催化剂物理变化概念实例变化概念化学变化类型(化合、分解…)实例[单元目标聚焦]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初步认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并初步应用;了解基本概念“物理性质”。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及其本质特征,能够区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理解由氧气的性质决定的氧气的用途;初步学习探究氧气性质实验的操作。
了解实验室和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的不同;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原理、装置、操作、气体收集及其方案选择;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及例题
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知识点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 (相对固定成分)其他气体和杂质0.03%(可变成分)【例题1】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该成分比例是体积分数,不是质量分数,可以理解为每100体积的空气中约有氮气78体积,氧气21体积。
)知识点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磷燃烧实验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参加反应的氧气的体积。
反应文字表达式:红磷(P)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P2O5)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例题2】在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下列对该试验认识正确的是()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细铁丝C、该试验说明氮气难容于水D、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1/5知识点三: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氮气等。
(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如氮气可以用N2来表示,红磷可以用P来表示)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混合物都无法用一种化学符号来表示)【例题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海水B、水泥砂浆C、干冰D、汽水知识点四:不同气体的性质和用途成分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主要用途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支持燃烧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潜水、医疗急救、炼钢、气焊等氮气不活泼,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食品包装用氮气防腐稀有气体很不活泼(惰性气体)无色无味,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作保护气,制造低温环境,用于激光技术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例题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是利用物质物理性质的是()A、氧气用于炼钢、气焊B、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C、氮气用于制造化肥D、稀有气体用于电光源课题2 氧气知识点一:氧气的性质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可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归纳第一节空气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2口8+02兽=2口8。
和2HgO=^=2Hg+O2幺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原理】4P+5O 2-2P2O5【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弹簧夹关闭。
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实验步骤】①连接装置,并检杳装置的气密性。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等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注意事项】1.红磷必须过量。
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2.装置气密性要好。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3.导管中要注满水。
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4.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5.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偏大。
6. 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7. 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8. 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9. 不要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三、空气的成分气体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四、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纯净物定义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无须修改】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如N2、O2、CO2、52OP等。
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
如空气、海水、矿泉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3、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A+B==AB,多变一。
4、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AB==A+B,一变多。
5、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常伴随发光发热......的现象。
(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缓慢氧化不发光但是放热)6、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
[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8、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集气瓶内的氧气)(2)能否用硫、木炭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的物质是气体,会补充掉消耗掉的氧气)(3)若实验结束后烧杯中的水上升不到1/5的原因?(装置漏气或红磷少量或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N2: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气的用途:保护气、化工原料、提供低温环境。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保护气、电光源。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1)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污染物: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
如:SO2、CO、NO2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7、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三、氧气的性质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知识总结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 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1、装置图(见书P27)2、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放出热量,冒出白烟②、(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五氧化二磷(P 2O 5) 化学方程式: 4P + 5O 2 点燃2P 2O 5 5、注意事项:A 、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如果红磷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 、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C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D 、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等物质?答:不能用木炭或硫(因为木炭或硫燃烧会产生气体,造成瓶内气体体积变化小)。
6、实际实验中,如果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 红磷量不足;B 装置气密性差;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 2)78%,氧气(O 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 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
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知识点总结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拉瓦锡用定量法研究空气成分实验步骤:①把少量的汞放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结果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红色粉末,同时容器内空气的体积减小约15;①研究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支持燃烧;①把在汞表面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容器里加强热,得到了汞和氧气,而且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减少的气体体积;①把得到的氧气加到前一个容器里剩下的45体积的气体中,结果得到的气体与空气的性质完全一样。
实验结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u u u u u r点燃五氧化二磷①实验步骤:将仪器连接好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集气瓶底装入少量的水,并将水面上方的空间分为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在燃烧匙内放入过量的红磷;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然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磷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②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并放出热量;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
③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3)空气的组成: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4)纯净物和混合物:像空气这样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保持它们各自的性质;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叫做纯净物,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
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3.保护空气(1)空气污染源①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主要来自含硫燃料的燃烧;会引发呼吸道疾病,严重者死亡;造成酸雨,破坏地面设施等);氮氧化物(主要来自汽车、飞机等的尾气;会引发眼睛、呼吸系统炎症;形成酸雨;破坏高空臭氧层等);一氧化碳(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破坏人体血液输氧功能,使人窒息死亡等);氟氯烃(主要来自空调机;会破坏高空臭氧层)。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B.往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双氧水C.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D.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制取氧气2.某同学将少量高锰酸钾加入氯酸钾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c代表氯化钾B.t1时刻,高锰酸钾开始分解C.a代表氯酸钾D.高锰酸钾对氯酸钾分解起催化作用3.如图,在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红磷用量不足会造成结果偏小B.点燃红磷后应缓慢把燃烧匙伸入瓶内并塞紧橡皮塞C.实验中可用铁代替红磷D.红磷燃烧时,要打开止水夹,以免造成橡皮塞从瓶口喷出4.下列图象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A.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B.用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实验中水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C.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D.密闭装置内燃烧一定质量的镁条,装置内固体总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5.在空气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当属氧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不需要加热就可以进行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氧气具有可燃性C.氧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D.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氧气具有氧化性6.某兴趣小组对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进行研究,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用如图装置完成表中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编号氯酸钾质量/g催化剂催化剂质量/g收集50mL O2所需时间/s实验1 5.0﹣﹣171实验2 5.0MnO20.549实验3 5.0Fe2O30.578实验4 5.0CuO0.564A.实验1的作用是为了进行对比实验B.以上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种类的催化剂对氯酸钾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C.该实验目的还可以通过测定反应相同时间所产生氧气的体积(相同条件下)来实现D.该实验目的还可以通过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来实现7.将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变量y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则变量y 可表示的是A.生成氧气的质量B.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C.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8.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分别是氧气、空气、二氧化碳,区别它们的最佳方法是A.测定气体的密度B.闻气味C.滴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D.伸入燃着的木条9.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A.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B.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C.在少量二氧化锰中加入双氧水D.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10.如图表示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反应过程中某物质的质量与时间关系,其中对应说法正确的是A.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与时间关系B.表示溶液中水的质量与时间关系C.表示过氧化氢的质量与时间关系D.表示二氧化锰的质量与时间关系二、填空题11.“爆竹声中一岁除”或将成为一种记忆,山西出台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初三化学上册 人教版化学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知识点总结小结
空气1、法国.拉瓦锡测定了空气的成分,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_________。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气密性的方法?)②实验现象: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白烟;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水倒吸约占瓶体积的1/5。
③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④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倒吸原因: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体积减少,压强减少。
⑥实际操作中,倒吸的水小于平体积的1/5,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选用红磷:红磷可以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
3、空气的成分:按______计算:氧气______,氮气_______,稀有气体约0.94%等。
4、纯净物:___________组成,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可用化学符号来表示。
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混合组成,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保持各组分的性质。
5、空气污染物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
空气质量评价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和臭氧等。
不包括CO2。
氧气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___________气体,密度_________空气,_______溶于水。
液氧和固态氧是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活泼,支持燃烧。
(1)氧气的检验: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
空气的检验: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继续燃烧。
(2)硫的燃烧现象:空气中: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氧气中: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木炭的燃烧现象:空气中:发出红光氧气中:发出白光,放热,放出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汇总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汇总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 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6.氧气(1)氧气的化学性质:特有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2)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在空气中保持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磷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铁、铝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3)氧气的制备: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2H2O2M nO22H2O + O2↑2KMnO4△K2Mn O4 + MnO2 + O2↑2KClO3MnO22KCl+3O2↑(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5)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a、步骤:连—查—装—固—点—收—移—熄b、注意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7、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质。
人教版初中化学中考复习知识点归纳、考点总结、例题精讲-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A.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B.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之一是铁丝表面生成一层红棕色的物质 C.实验中植物油的作用是防止试管外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对实 验的影响 D.本实验也可将细铁丝换成足量的细铜丝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1.发生装置及反应原理
2.收集装置
3.操作步骤 以固固加热型装置为例。 ①查:实验前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装:装入药品,连接仪器 ③定: 固定实验装置 ④点:点燃酒精灯 ⑤收:收集O2 ⑥离:撤离导管 ⑦熄:熄灭酒精灯 巧学妙记:茶庄定点收利息。
(6)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图1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
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B.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84%
(7)如图装置(夹持装置已略)是利用铁生锈的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
(4)实验中某同学测得实验结果如下:
反应前系统中气体总体积 25 mL
反应后系统中气体总体积 21 mL
上述表格中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1_6__%,造成实验误差的 原因可能是__②__③___(填序号)。 ①推拉注射器活塞的速度过快 ②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 ③铜粉量 太少 (5)上述实验中常用加热铜丝或铜粉与氧气反应,而不选择铜块或铜片,这 样做的目的是通过__增__大__反__应__物__间__的__接__触__面__积___来加快反应速率。
8.误差分析
偏差
原因
红磷不足
测量结 果偏小
测量结 果偏大
装置漏气
装置未冷却至 室温就打开弹 簧夹 红磷点燃后伸 入过慢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1、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现象和分析现象红磷燃烧,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白眼;待装置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通过导管倒吸入集气瓶,并且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4、空气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其中,氧气具有供应呼吸和支持燃烧的用途;氮气由于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保护气;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如霓虹灯等,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保护气。
5、空气污染物有烟尘和有害气体两大类,其中有害气体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6、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也都与空气污染有关。
为了使天空更蓝,我们应该: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以保护大气课题2氧气1、氧气的物理性质:标准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在一定条件下可变成液体和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2)硫燃烧实验内容硫在空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点燃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硫,淡黄色固体物质;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反响方程式:S+O2点燃SO2(3)木炭燃烧实验内容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发出红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点燃点燃文字表达式:木炭+氧气二氧化碳(木炭:黑色固体物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响方程式:C+O2点燃CO2(4)铁丝燃烧现象:在空气中不燃烧,只有红热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 我 们 周 围 的 空 气课题1 空气(一)空气成分1.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1/5(21%)。
2. 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3.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实验现象:①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② 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了约占总体积的1/5。
(2)实验注意事项① 装置不能漏气② 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 ③ 红磷要过量④ 红磷熄灭待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或弹簧夹) (3)文字表达式五氧化二磷点燃氧气红磷−−→−+(4)集气瓶内液面上升小于1/5的原因① 红磷量不足,使集气瓶内氧气未全部消耗 ② 装置气密性不好③ 红磷熄灭后没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 ④ 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内过慢 (5)讨论①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答:不能,因为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而木炭和硫粉燃烧生成的分别是二氧化碳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生成的气体将占据集气瓶内消耗氧气的体积,使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没有明显变化,不能很好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② 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难溶于水。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1.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常见纯净物:氮气(N 2)、氧气(O 2),二氧化碳(CO 2),冰水共存物(H 2O )。
2.混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常见混合物:空气,矿泉水,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水,澄清的石灰水。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空气成分 主要性质主要用途氧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潜水,医疗急救,炼钢,气焊氮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作保护气,制硝酸和化肥的主要原料稀有气体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够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很不活泼霓虹灯,闪光灯,航标灯(四)保护气体 1.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烟尘:可吸入颗粒物(PM2.5)2.三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知识点、考点梳理(含答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水倒流入容器内,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水经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______。
4.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误差分析(1)测定结果小于1/5:红磷量不足;装置气密性不好;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等。
(2)测定结果大于1/5: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太慢,未及时塞紧瓶塞;点燃红磷前未夹紧弹簧夹等。
6.注意事项(1)红磷必须过量。
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定结果会偏小。
(2)装置气密性要好。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定结果会偏小。
(3)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定结果偏小。
(4)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定结果会偏大。
(5)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防止集气瓶炸裂。
(6)不能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的原因:木炭和硫燃烧虽然消耗气体,但是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气体,测定结果会不准确。
(7)不能用镁代替红磷的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定结果偏大。
二、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______________占78%、______________占21%、稀有气体占______________、二氧化碳占______________、其他气体和杂质占______________。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1.纯净物是由________物质组成的。
人教新课标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梳理一.空气1.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①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其中氧气约占1/5。
②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2. 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是纯净物。
(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如空气、海水是混合物。
【注意】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3)常考的纯净物与混合物①纯净物:冰水混合物、干冰、蒸馏水、五氧化二磷等具体的物质······ ②混合物:空气、自来水、矿泉水、海水、石灰石、石灰水、所有的溶液···· 3.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 空气中的有害物质① 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② 烟尘(可吸入颗粒物)(2)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3)保护空气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4)空气质量日报、预报: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注意:二氧化碳没有在该项目内)5.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实验原理:利用过量的红磷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使集气瓶中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观察集气瓶中进水的多少,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②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3)实验结论: 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4)实验注意事项:①装置不能漏气;②红磷要过量;③待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人教新课标版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教材概览](1)本单元是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内容标准:身边的化学物质——地球周围的空气;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起始阶段。
(2)本单元是继入门篇“走进化学世界”后具体地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角度系统学习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的开始;学习最基本的化学概念的开始。
其三个课题的研究对象:空气、氧气、制取氧气包含了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物质的性质、反应、制取等知识。
由宏观用途到微观反应;由反应原理到实际操作,难度和要求逐渐提高和具体化,为今后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打下基础,是引领学生真正进入化学世界的三个台阶。
(3)本单元是学生第一学习的单质化合物知识,学生感性认识丰富、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其中贯穿了最粗线条的物质分类和物理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分类,能直接观察的实验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无界限,学生参与的机会增多)可获取经验的途径多,不会形成太大的分化。
[知识结构透视] 装置组成及含量氧气含量的测定药品操作混合物空气各成分主要用途宝贵资源误差分析污染及保护物质分离物理性质性质化学性质(化合、氧化反应)纯净物氧气制法实验室制法(原料原理装置收集操作分解反应)工业制法催化剂物理变化概念实例变化概念化学变化类型(化合、分解…)实例[单元目标聚焦]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初步认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并初步应用;了解基本概念“物理性质”。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及其本质特征,能够区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理解由氧气的性质决定的氧气的用途;初步学习探究氧气性质实验的操作。
了解实验室和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的不同;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原理、装置、操作、气体收集及其方案选择;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学会分析实验结果的误差原因,感悟:实验过程影响实验结果、细节决定成败。
通过氧气的性质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描述事物的能力、(如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同一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活动中合作交流的能力。
通过各种制氧气方案的比较、鉴别,学会选择最佳的原料、条件、原理、装置从而掌握上述三个实验室制取物质的原则;在观察制取实验的过程中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质量的调查、对教材p26图2-8的解读知道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空气的污染源、严重危害及防治,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通过硫的燃烧实验进一步感悟绿色化学的含义,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通过探究实验和学习空气组成发展史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作风。
[重点难点扫描]重点: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氧气的含量及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变化。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
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
催化剂的概念。
难点突破:在充分交代实验所采用的药品、装置及理由、原理的基础上做好对比实验(每一个实验测量一个变量)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从而理解整个实验的意图原理,并感悟到化学实验要得出正确结论必须注意每一个细节的正确。
抓住关键词理解训练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如“燃烧”“能燃烧”,前者是动词,描述一种变化过程——化学变化,后者是动词前加了助动词“能”或“可以”或“会”则描述一种属性——化学性质;通过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交叉关系的集合图对应举例理解二者的关系。
设置与催化剂的概念相关的问题台阶若干个层层推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领悟概念的内涵,消除问题正确理解什么是催化剂。
[单元学情分析]本单元主要研究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是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的。
通过小学自然课、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下册第十章第四节——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的探究活动: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以及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学生对空气又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因此可从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架构新的知识体系。
学习了课题1之后,学生会对氧气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如在空气中的含量、如具有支持燃烧的性质,但这还不是系统地对物质性质及相关反应的认识,气体的制取对学生来说尚属首次,知识点上是空白。
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的同时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具体物质入手为学生们展现学习、研究物质的基本模式——及研究物质就是要研究它们的性质、制法、用途、存在等,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两个方面,制法包括实验室制法工业制法两个方面,化学性质必须通过相关的化学反应来认识,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样式和范例。
在教给氧气制法的同时,教给学生制取一种物质时对方案的最佳选择原则:即原料条件的最佳经济效益原则;过程方法的最简便易行原则;原料过程产品的绿色环保原则,为今后解决相关问题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此教师也应教育学生评价任何一个实验方案要从利弊两个方面进行不可绝对化,我们通常选择的是主导方面较优秀的方案。
同时指导学生掌握进行科学探究必须具备的化学实验技能。
[实验与活动分析]本单元课文内共有10个实验,建议再补充两个:加热分解氯酸钾、加热分解高锰酸钾。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可让学生分成小组参与,边实验边探究。
用各小组控制多个相同变量、测量一个不同变量的方法进行实验:如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将红磷换成别的可燃物或装置不密闭或红磷不足量或未等装置冷却就观察水面变化等进行对比思考以理解该实验的原理及药品的选择和装置操作的要点。
实验室制氧气的实验可在老师做完[实验2-5]之后由4个学生协助同时进行演示:常温下双氧水加二氧化锰加热分解氯酸钾加热分解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分解高锰酸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学会对实验室制取物质方法的选择。
本单元课题1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新教材的实验设计实验误差过大(为什么要替换原钟罩实验)主要有止水夹前后的导管内的氧气很难参加反应、盛水烧杯内水的多少与导管在水中伸入的深浅都会影响水的倒吸的程度、燃烧匙这样装配使伸入瓶内的速度受到影响部分空气未反应就已因受热而溢出瓶外。
故有条件的学校仍可利用钟罩进行实验或做如下改进:将25毫米直径(大一些更好)试管截去底部(口用橡皮塞塞好)替代钟罩,烧杯装水替代水槽,将试管直接放在烧杯中(橡皮塞上穿一燃烧匙,内装红磷)与原教材一样,装置和操作更简单,现象也明显,液面上升高度几乎就是理论值。
要提醒学生实验刚开始时烧杯中水面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原因。
燃烧红磷的集气瓶中事先是否装水对实验结果影响不大,(估计是为了迅速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和加快冷却反应容器的温度)以往几乎所有相关该装置图的中考题(包括04年课改实验区的中考题如潍坊、四川、南宁等)集气瓶中都没有画水,实际操作中也不一定需要,而《教师教学用书》却说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提出疑问。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为何选中红磷,一般解释是其燃烧产物为固体。
其实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红磷燃烧几乎能消耗密闭容器中的全部氧气,而其他可燃物却不行。
如当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从21%减少到17%,木材就不能继续燃烧;低于16%,大多数液体燃料的火焰就会熄灭;低于9%,煤炭的燃烧停止;接近零时磷才不能燃烧。
所以,实验时红磷要过量。
这与《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说法有悖。
教师分析实验误差时要注意不要用一般的情况套用到红磷这一特殊的物质上。
本单元课题2硫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教材上略做改进,这是消除二氧化硫污染的环保措施,《教师教学用书》上说集气瓶中装的是水,实际上装碱溶液效果更好。
此处要向学生交代清楚,从此明白化学反应必须注意环境友好环境保护。
还可启发学生想出该反应其他的吸收二氧化硫的办法,如在集气瓶口放装有吸附性物质的沙包等(人防课中学过相关知识)。
原细铁丝的燃烧用铝箔替代,铝确比铁活泼但实验有一定的难度。
实验前要将表面的氧化物打磨尽并裹在粗铁丝(不可太细否则被点燃)上呈小红旗形,(其余要求步骤与铁丝燃烧一样)现象明显、效果较好、成功率高。
课题3出现催化剂的概念。
上新课前可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少许一点即可)有机物如土豆、动物生肉、动物鲜血、红砖粉,做双氧水分解实验时加入看能否起催化作用,加宽加深对催化剂的认识。
催化剂不能使一个不能发生的反应发生,它只是改变能发生的反应的反应速度。
但是新教材中p34说“在实验(1)中木条不能复燃,说明没有氧气放出”(是指在常温下的过氧化氢溶液)实际上木条不能复燃,不能说明没有氧气放出,只是氧气量很少不足以使木条复燃,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会缓慢分解放出少量氧气,书上这样讲会使学生误解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不分解,那么在实验(3)过氧化氢溶液中加了二氧化锰木条复燃,说明有氧气放出,岂不是原不能发生的反应加了催化剂反应就发生了吗?这样描述偏妥,课上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对教材进行质疑、纠错,训练批判性思维而不盲从。
权威也会出错。
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和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在编写新教材时,选择演示实验的装置、原理的出发点是能用简单的用简单的,能有替代的用替代的,这原本没错。
但是在用过氧化氢溶液替代了原教材中的氯酸钾以后带来了一系列老师在演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加热温度不够反应速度慢,加热温度高水的蒸汽压又过大。
两种情况均导致试管内氧气浓度较低且氧气又会随水蒸汽不断逸散到试管外,使试管内氧气不足以引燃带火星的木条。
解决的办法可以这样:用市售过氧化氢溶液配成15%左右的稀溶液,放入大试管,其体积不超过1/3,加热过氧化氢溶液(试管倾斜夹持在铁架台上),用排水法收集气体,估计反应的试管和导气管内的空气都已进入收集气体的试管后,换一支试管再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即可用带火星的检验出氧气的存在。
或微热过氧化氢溶液前在其中滴加一些氢氧化钠溶液,也能获得明显现象,效果较好。
无论如何用分解双氧水的方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只要解决好细节问题,仍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单元课时分配]课题1 一课时课题2 两课时课题3 两课时[单元教学建议]要注意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变化及变化规律,初步了解研究化学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具体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用大量具体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