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产生的条件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之1学校的形成与发展PPT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之1学校的形成与发展PPT](https://img.taocdn.com/s3/m/2dd3641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ff.png)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之1学校的形成与发展PPT第⼀节学校的形成与发展◆思考题:◆1,学校是怎样产⽣的?学校的产⽣需要哪些条件?◆2,现代学校的基本职能有哪些?◆学校形成需要哪些条件?◆1,社会⽣产⼒的发展。
◆社会条件◆⽣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管理剩余产品——管理者——从事脑⼒劳动——形成以脑⼒劳动为主的专任教师。
2,社会⽣产⽣活经验的积累。
有了⽣产⽣活经验的积累,意味着有了教学的内容,这构成了学校产⽣的条件之⼀。
3,⽂字的出现。
⽂字符号的出现,为⽣产⽣活经验的积累提供了可以教育和传播的载体。
(⼀)早期的学校在中国,最早的学校称为“庠”有上庠和下庠两类。
上庠提供较⾼等的教育,也称太学。
下庠提供较低程度的教育,也称⼩学。
西⽅最早的学校主要有两类:世俗学校和宗教学校。
世俗学校包括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和⽂⼠学校等。
宗教学校包括寺庙学校、古儒学校等。
学校的产⽣,标志着形式化和制度化教育的开始,⼈类社会的教育从此成为⼀种专门化的事业。
1,中国学校的发展中国学校的发展历程历经了官学、私学、书院、学堂、新式学校等过程。
“稷下学宫”是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杰出代表。
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教育内容:倡导“有教⽆类”教学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学⽅法:因材施教宋元明清时期:发展书院如⽩⿅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等。
培养⽬标:外交⼈才、实⽤军事⼈才1905年-民国时期:废科举,兴学堂。
1949年新中国成⽴后:中国政府接管旧学校并将旧式私⽴学校、教会学校转为公⽴学校,并着⼿普及⼩学教育。
1978年后:随着“科教兴国”重⼤战略的提出,我国学校教育有了快速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开始迈向现代化。
1995年,国家启动“211”⼯程1998年,国家启动”985“⼯程2015年,国家启动“双⼀流”⼤学建设。
古希腊时期:代表性的学校教育——雅典学校与斯巴达学校。
雅典学校: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法灵活多样。
斯巴达学校:以军事教育为主,教学⽅法偏严明纪律和刻苦训练。
教育学发展史(二)学校产生的条件
![教育学发展史(二)学校产生的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de5288ec27284b73f3425008.png)
(二)学校的产生1、学校产生的条件2、人类最早的学校(1)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过程而专门从事教育活动。
(即生产力的发展使脑体分工成为可能)(2)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日益复杂。
使原来那种融于劳动之中的,以口耳相授为主要方式的,自发的教育不能满足人类社会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需要,学校的产生便成为必要。
1、学校产生的条件(3)文字的出现。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的楔形文字,它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可能,使知识有了载体,使师生之间的传授有了依托。
现在一般认为专门的学校教育是进入奴隶社会以后才出现的。
如我国早在夏代(前21—16C)就出现了学校的雏形“庠”。
《孟子·公孙丑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2、人类最早的学校而世界最早的学校则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的宫廷学校。
我国最早的正式学校的产生是在商朝。
结论:教育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学校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一)农业社会的教育(二)工业社会的教育(三)信息社会的教育特点: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夏:“庠、序、校”孔子:“有教无类”教育内容:“六艺”是基本教育目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2)封建社会: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出现了“士”阶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统一局面。
秦: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
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我国古代教育中的独尊地位。
在选仕制度上,采用“察举制”,始设太学,官学体制比较完善。
两晋:佛、道、儒并立。
南北朝:延续,儒学地位提高。
隋:儒学地位进一步提高,开始实行科举取士(607年开始,至1902年废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1300年之久)。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部分简答题一级考点知识汇总(山香版,全国通用)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部分简答题一级考点知识汇总(山香版,全国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081fcc1d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06.png)
第一部分:教育学简答题一、学校产生的条件?答: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
3。
文字的创造和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二、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答:1。
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教育全球化7.教育信息化8.教育具有科学性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答: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
有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5。
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此外,学习教育学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答:1.遗传(前提条件)2。
环境(动力作用)3。
学校教育(主导和促进作用)4.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作用)五、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答:1。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
六、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答:1. 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七、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答: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拔苗助长、陵节而施)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年龄特征、一刀切、最近发展区)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长善救失)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八、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答:1.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性,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和特点。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精华汇总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精华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38fae12f12d2af90242e68b.png)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精华汇总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教育的概念: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活动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生物起源说(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起源说)。
作为独立有存在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我国在夏朝就有了学校。
学校产生的条件: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育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的原始性、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古代教育(奴隶和封建社会教育);现代教育(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特征: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强、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老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原则;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2、教育学的创立阶段(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夸美纽斯的《大学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他认为老师是天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
)3、科学教育学阶段(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是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是传统教育的代表)4、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实验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现代教育的代表)5、教育学的分化与拓展阶段(1901年王国维翻译了立花铣三朗的《教育学》,是中国人最早了解到的教育学)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1、教育学的问题领域不断拓展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小学)33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小学)33](https://img.taocdn.com/s3/m/0f164de5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16.png)
1. 简述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
2. 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提出的基本理念。
3. 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4. 简述小学教师撰写操行评语的注意事项。
5. 简述皮亚杰理论中7—12岁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6. 简述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7. 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的特点。
8. 简述建立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9.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10. 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1.【参考答案】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有:(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2.【参考答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有如下几点:(1)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2)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4)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3.【参考答案】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该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
第5章 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第5章 学校的产生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0a7e70ab52acfc789ebc96e.png)
第五章学校的产生与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其组织形式的发展上。
以学校的出现为标志,教育在其组织形态上出现了第一次大的分化,从非形式化教育进入形式化教育阶段;以班级授课制的出现为标志,教育在其组织形态上又出现了第二次大的分化,从形式化教育进入制度化教育阶段。
第一节学校的产生教育活动发生的地方就叫教育场所。
学校就成了开展教育活动的专门场所。
一般认为是在奴隶社会早期出现了学校。
一、学校的概念我国古代一般用“学”来指称专门的教育场所。
“学校”成为常用词,是20世纪初的事。
在西方,“学校”(school)这个术语源于拉丁语“schola”,又源于古希腊语“skhole”,意为“闲暇”、“休息”。
后来凡是对年轻一代进行有组织的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机构就都被称为学校。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中学校是指人类进行自觉的教育活动,传递社会知识文化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为一定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机构。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场所。
作为专门的教育场所的学校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在:第一,有专门的规格要求,比如说建筑规格。
第二,有专门的人员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
如有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教育辅助人员等等。
第三,有相应的教育媒介、教育手段、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活动方式等等。
第四,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授知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我国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学校所应具备的条件作出的规定是: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有合格的教师;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学校的性质的细致的研究:1.学校是一个规范性组织2.学校是一个公益性组织学校的公益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第二,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二、学校产生的条件以学校的出现为标志,教育在其组织形态上出现了第一次大的分化,即非形式化教育和形式化教育的分化。
教育学简答题
![教育学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8bc524996bec0975f465e291.png)
1教育学简答题:1. 学校是怎样产生的?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2.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第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第三,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第四,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第五,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第六,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3.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一,教育终身化二,教育社会化三,教育生产化四,教育民主化五,教育国际化六,教育现代化七,教育多元化4. 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1)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3)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第一章)5.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哪些方面?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2)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6.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或反作第一,培养合格公民,早就政治人才。
第二,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第三,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7.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再生产的手段。
3)人力资本理论8.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9.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10. 学生文化的特征:(p60)(78)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11. 学校文化的成因:(p62)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12. 说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p64)(80)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和发展道路,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学(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学(简答题+材料分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e556895c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b5.png)
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学(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教育学简答题+材料题学校产生的条件。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是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和知识。
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含义)。
施教要求:循序渐进。
阶段性(含义)。
施教要求:分阶段施教。
互补性(含义)。
施教要求: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不平衡性(含义)。
施教要求:抓关键期。
差异性(含义)。
施教要求:因材施教。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相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时间里,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
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的表现。
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
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
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如男女性别的差异。
施教要求:因材施教。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环境。
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
教育。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主观能动性。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遗传素质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大学教育学期末考题
![大学教育学期末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bb7d78f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d8.png)
第一章教育的概述(25分)一、教育的概述(解答)广义的教育定义为: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
二、学校产生的条件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三、学制的形成:双轨制:欧洲单轨制:美国中国分支制:苏联和德国(选择)四、义务教育的特点: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免费性、公共性(简答)五、当代教育义务教育的特征:全民化、终身化(朗格朗)、民主化、信息化、全球化六、人的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题因素七、素质教育的特征: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差异性,主体性,开放性课程(15分)一、课程的概念(辨析题)1、课程作为学科:广义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综合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综合;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
3、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把课程是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一九年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二、课程的流派:1、学科中心课程理论2、儿童中心主义课程理论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4、人本注意课程理论三、课程的类型(优缺点):1.分科课程:一种单科的课程组织模式,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优点:剔除了与本课程无关的学习内容,有助于学生较短时间快速便捷了解学科基本内容;便于组织教学与评价,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缺点: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视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2.活动课程:优点:有助于使学习者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有利于学生在文化、学科知识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个性的发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缺点:容易导致学科知识的支离破碎;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实施具有风险性3.综合课程:优点:实现课程内容以及教育价值的有机整合;增进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实现学生心理的整体发展;缺点:不利于高级专业化人才的培养;课程内容组织的难度较大;课程实施的难度增大;四、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简答)1.影响课程因素的种类:课程自身因素;教育条件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社会性因素;自然性因素;2.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知识;社会;学生;五、“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含义主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简答)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2、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学科世界3、寻求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合法性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简述)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五章 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五章 学校的产生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4fa052a5901020207409c44.png)
丽水学院教育学院
胡锋吉
提纲
一、学校的萌芽 二、学校产生的条件 三、古代学校(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四、近代学校(学校系统的逐渐形成) 五、现代学校(制度化的学校) 六、未来学校(变革)
教育活动的历程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夏商周)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
一、学校的萌芽
学校的出现不是突然的,是长期的演变.
二、学校产生的条件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奴隶制,一夫 一妻制家庭的出现,原始社会开始瓦解,原始社 会教育的特征逐渐消失,阶级教育逐渐形成。 如古代墨西哥,那些酋长,祭司,军事首长和 富人成了当时的统治者,他们的子弟可以不从 事体力劳动,在特别的房舍里学习象形文字, 观察星辰和计算土地面积,学校正是这样产生 的。
第一部教育论著--《学记》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 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 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 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 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 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 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 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 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 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 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荅问者反 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 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 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 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 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第二章第一节学校教育概述
![第二章第一节学校教育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7366907e5a8102d276a22f48.png)
25
研究生
教育
22
高等教育
大学 高等专科学校和高
(本科)
等职业学校
18 中等教育
普通高中、职业中学 普通初中、初等职业学校
中等专业 学校
技工 学校
义务
12
初等教育
小学
教育 阶段
6
学前教育
3
幼儿园
(四)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 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世界上最早颁布实行义务教育法令--- 1872年德国的《普通教育法》 我国的义务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义务教育法》。 表现: (1)义务教育逐渐涵盖学前教育。 (2)义务教育向初中教育阶段后延伸。
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和统一的方向发展 表现: (1)在普通中学加强职业性课程 (2)在职业技术学校中加强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
普通教育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的:
<15% 精英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15%-50%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50%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表现: (1)高等教育机构日益多样化 (2)在高等教育机构中学生的成分发生了变化,成人大学生所占的比重
• 把成人教育纳入到终身教育大体系中
1976年挪威,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成人教育法,把成人教育视为终身学习体制的基 础,促进了成人教育各领域间的协调合作。 1982年韩国制定了社会(成人)教育法,提出了社会(成人)教育制度化。 1973年联邦德国把成人教育列为与普通教育的初、中、高等三种教育并列的第四 种教育。
教育学原理第六到八章课后习题答案
![教育学原理第六到八章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9e45d9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d5.png)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一、名词解释题1、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教育制度中的核心内容。
2、办学体制:学校办学制度也可称为办学体制,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学校的兴办进行管理和规范的一套制度体系。
3、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是对学校管理权限、管理机构设置和各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管理方式等做出的制度规定。
4、义务教育制度:是指依据法律规定对所有的学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国家予以保证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简答题1、学校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学校产生有哪些重要意义?条件: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社会生活中间接经验的积累;③记载和传承文化工具的出现。
意义:学校的产生不仅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而且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事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学校的产生,是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教育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质的飞跃。
这种飞跃是指,学校的产生,使学校教育逐步成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和主导形态,开辟了人类教育的新纪元。
其次,学校的产生,标志着形式化和制度化教育的开始,人类社会的教育从此成为一种专门化的事业。
学校产生以前,教育与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是非形式化地存在的。
学校产生之后,教育便可以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从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分化出来,从而成为一种专门化、形式化的教育。
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的完成,同时也标志着教育开始走向制度化。
最后,学校的产生,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学校产生之后,有了专门传道、授业的教师,使得人类积累起来的间接经验和文明成果有了不断传承的可能。
学校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与结品,负有传承文明和促进文明发展的使命。
所以,学校的产生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2、现代学校的基本职能是什么?1、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2、培养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3、文化的传承与创新4、开展科学研究5、提供社会服务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特点?1、适应时代的要求。
安徽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1
![安徽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1](https://img.taocdn.com/s3/m/b87606f1ce2f0066f5332298.png)
安徽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1(总分:15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学校产生所需要的三个基本条件是( )A.校舍、教师、学生B.设施、师资、教材C.教师、学生、教材D.剩余劳动、社会需要、文字√解析:解析:学校产生的条件有:(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2.昆体良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其代表作是( )A.《论演说家的教育》√B.《普通教育学》C.《大教学论》D.《理想国》解析:解析:《论演说家的教育》即《雄辩术原理》,是昆体良的代表作,也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3.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定了( )A.教育的科学属性B.教育的生产属性C.教育的社会属性√D.教育的艺术属性解析:解析:“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二者都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教育具有( )、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A.协调功能B.社会功能C.服务功能D.政治功能√解析:解析: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5.“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这是( )的观点。
A.内发论B.外铄论√C.成熟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解析:解析:题干中的观点出自洛克,他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6.“每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学段必背40道简答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学段必背40道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4955eec3ccbff121dc3683df.png)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学段必背40道简答题1.简述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创造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教育内容和专门传授知识、技能的社会条件。
(4)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
2.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3)文化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
(4)文化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
3.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有哪些作用?(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4.简述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主观能创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的作用。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
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也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己的发展。
5.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丰要因素(1)遗传素质一生理前提。
(2)环境一现实基础。
(3)教育(学校教育)一主导因素。
(4)主观能动性一决定因素。
6简述确立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 3 )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7.简述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1 )坚持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学校产生的条件
![学校产生的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80bed1a4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ae.png)
- 适应社会需求:学
校应调整课程设置,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 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应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
的人才。
学校产生的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社会文化的影响
• 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尊师重道。 • 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强调心灵的修养,注重宗教教育。 • 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强调科学、民主、自由,注重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03
学校产生的经济与政治因素
经济发展对教育资源的需求
经济发展与教育需求
• 经济发展带动教育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学校数 量和教育质量的需求也不断提高。 • 经济发展影响教育投入: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投入提供了物质基础,影响了学校的 设施、师资等方面的水平。
教育资源的需求
• 人力资源需求: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学校应培养足够的人才来满足社会需求。 • 物资资源需求:学校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物资资源,如校舍、教学设备等,经济发展 为这些资源的供应提供了保障。
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学校中的作用
文化传承的作用
• 传承民族文化: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方 式传承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等。 • 传承历史知识:学校通过历史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历史,传承历史知识。
文化创新的作用
• 创新教育理念:学校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培养创新能力: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为社 会发展做出贡献。
学校教育的影响
• 地理环境教育:学校应利用地理环境进行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地理素 养。 • 地理环境适应:学校应培养学生适应不同地理环境的能力,如适应热带气候、寒冷 气候等。
学校的产生条件
![学校的产生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7b64b9e1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8.png)
学校的产生条件
1、学校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剩余产品和社会分工的出现既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可以脱离生产劳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从而使作为广义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教育逐渐演变为专门的、固定的行业。
2、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一方面,统治者需要通过教育培养自己的接班人、专门人才和顺民,另一方面,统治者需要通过宣传自己的主流意识。
3、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
4、文字的出现为学校教育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文字的发明是学校萌生的直接条件。
5、人类社会日益积累和丰富的文化、文明成果对学校教育的产生提出了要求。
6、文化的发展既为教育提出了要求,也为其准备了条件,为学校教育的产生准备了文化基础。
学校产生的条件
![学校产生的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0a2aac0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9b.png)
学校产生的条件
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现代学校的特点:
1、学校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2、学校教育重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学校教育逐步民主化。
4、学校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开始携手并进。
5、终身教育思潮开始发端。
6、现实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未来学校的发展趋势:
1、追求教育民主化的纵深发展。
2、追求教育的多样化。
3、追求教育的国际化。
4、追求教育的终身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2013 新课标Ⅰ)已知锐角 ABC 的内角 A, B,C 的对边分别为 a,b, c , 23cos2 A
cos 2A 0, a 7 , c 6 ,则 b
A.10
B. 9
C. 8
D. 5
11.(2013 辽宁)在 ABC ,内角 A, B,C 所对的边长分别为 a,b, c .若 asin BcosC
.
三、解答题
39.(2018 北京)在 ABC 中, a 7 , b 8 , cos B 1 . 7
(1)求 A ; (2)求 AC 边上的高.
40. (2018 全国卷Ⅰ)在平面四边形 ABCD 中,ADC 90 ,A 45 ,AB 2 ,BD 5 . (1)求 cosADB ;
(2)若 DC 2 2 ,求 BC . 41.(2018 天津)在 △ABC 中,内角 A , B , 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 , b , c .已知
A. 4 3
B. 2 3
C.
D.
15.(2011 辽宁)△ABC 的三个内角 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b,c,a sin Acos B b cos2 A
2a ,则 b a
A. 2 3
B. 2 2
C. 3
D. 2
16.(2011 天津)如图,在△ ABC 中, D 是边 AC 上的点,且 AB AD, 2AB 3BD , BC 2BD ,则 sin C 的值为 B
A. a 2b
B. b 2a
C. A 2B
D. B 2A
4.(2016 年天津)在 ABC 中,若 AB= 13 , BC =3, C 120 ,则 AC=
A.1
B.2
5.(2016 年全国 III)在 △ABC 中, B
C.3
D.4
π ,BC 边上的高等于 1 BC ,则 cos A
4
3
A. 3 10 10
b sin A a cos(B ) . 6
32.(2013 福建)如图 ABC 中,已知点 D 在 BC 边上,AD AC, sin BAC 2 2 , 3
AB 3 2 , AD 3,则 BD 的长为_______________.
A
B D
C
33.(2012 安徽)设 ABC 的内角 A, B,C 所对的边为 a,b, c ;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20.(2017 浙江)已知 ABC , AB AC 4 , BC 2 .点 D 为 AB 延长线上一点, BD 2, 连结 CD ,则 BDC 的面积是___________, cos BDC =__________.
21.(2017 浙江)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创立的“割圆术”可以估算圆周率 ,理论上能把 的 值计算到任意精度。祖冲之继承并发展了“割圆术”,将 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其
A.3
B. 9 3 2
C. 3 3 2
D. 3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9.(2014 四川)如图,从气球 A 上测得正前方的河流的两岸 B ,C 的俯角分别为 75 ,30 , 此时气球的高是 60cm ,则河流的宽度 BC 等于
A
30° 75°
60m
B
C
A. 240( 3 1)m B.180( 2 1)m C.120( 3 1)m D. 30( 3 1)m
B. 10 10
C. 10 10
D. 3 10 10
6.(2014
新课标Ⅱ)钝角三角形
ABC
的面积是
1 2
,
AB
1,
BC
2 ,则 AC =
BatchDoc-Word 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A.5
B. 5
C.2
D.1
7.(2014 重庆)已知 ABC的内角 A ,B ,C 满足 sin 2A sin(A B C) = sin(C A B)
1 ,面积 S 满足1≤ S ≤ 2 ,记 a , b , c 分别为 A , B , C 所对的边,则下列不 2
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A. bc(b c) 8 B. ab(a b) 16 2 C. 6 abc 12 D.12 abc 24
8.(2014 江西)在 ABC中, a , b , c 分别为内角 A , B , C 所对的边长,若 c2 (a b)2 6 , C ,则 ABC的面积是 3
.
sin C
27.(2015 天津)在 ABC 中,内角 A, B,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b, c ,已知 ABC 的面积为
3 15 , b c 2 , cos A 1 ,则 a 的值为
.
4
28.(2015 湖北)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行驶,到 A 处时测得公路北侧
一山顶 D 在西偏北 30 的方向上,行驶 600m 后到达 B 处,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 75 的
M
C
N
B A
30.(2014 广东)在 ABC中,角 A, B,C 所对应的边分别为 a,b, c .已知 bcosC
c cos B 2b ,则 a
.
b
31.(2013 安徽)设 ABC 的内角 A, B,C 所对边的长分别为 a,b, c .若 b c 2a ,则
3sin A 5sin B, 则角 C _____.
(1)求 B;
(2)若△ABC 为锐角三角形,且 c=1,求△ABC 面积的取值范围.
4.(2019 江苏 12)如图,在 △ABC 中,D 是 BC 的中点,E 在边 AB 上,BE=2EA,AD 与
CE 交于点 O .若 AB AC 6AO EC ,则 AB 的值是
.
AC
5.(2019 江苏 15)在△ABC 中,角 A,B,C 的对边分别为 a,b,c.
(1)求 A;
(2)若 2a b 2c ,求 sinC.
2.(2019 全国Ⅱ理 15)△ABC 的内角 A, B,C 的对边分别为 a,b, c .若 b 6, a 2c, B π , 3
则 △ABC 的面积为__________.
3(. 2019 全国Ⅲ理 18)△ABC 的内角 A、B、C 的对边分别为 a、b、c,已知 a sin A C b sin A . 2
方向上,仰角为 30 ,则此山的高度 CD
m.
29.(2014 新课标Ⅰ)如图,为测量山高 MN ,选择 A 和另一座山的山顶 C 为测量观测点.从 A 点测得 M 点的仰角 MAN 60 , C 点的仰角 CAB 45 以及 MAC 75;
BatchDoc-Word 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从 C 点测得 MCA 60.已知山高 BC 100m ,则山高 MN ____ m .
.
4
35.(2011 新课标) ABC 中, B 60, AC 3, ,则 AB+2BC 的最大值为____. 36.(2011 新课标) ABC 中, B 120, AC 7, AB 5 ,则 ABC 的面积为_ __.
37.(2010 江苏)在锐角三角形 ABC , a , b , c 分别为内角 A , B , C 所对的边长,
sin 1 , C ,则 b
.
2
6
24.(2015 福建)若锐角 ABC 的面积为10 3 ,且 AB 5, AC 8 ,则 BC 等于 .
25.(2015 新课标Ⅰ)在平面四边形 ABCD 中, A B C 75 , BC 2 ,则 AB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26.(2015 北京)在 △ABC 中, a 4 , b 5 , c 6 ,则 sin 2A
(1)若 a=3c,b= 2 ,cosB= 2 ,求 c 的值; 3
(2)若 sin A cos B ,求 sin(B ) 的值.
a 2b
2
6.(2019 浙江 14)在△ABC 中,ABC 90, AB 4 , BC 3,点 D 在线段 AC 上,
若 BDC 45 ,则 BD ____, cos ABD ________.
分线交 AC 于点 D,且 BD 1,则 4a c 的最小值为 .
19.(2018 浙江)在 ABC 中,角 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 ,b ,c .若 a 7 ,b 2 ,
A 60 ,则 sin B =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
BatchDoc-Word 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结果领先世界一千多年,“割圆术”的第一步是计算单位圆内接正六边形的面积 S6 ,
S6 =
.
22.(2016 年全国 II) ABC 的内角 A, B,C 的对边分别为 a,b, c ,若 cos A 4 , 5
cos C 5 , a 1,则 b
.
13
23.(2015 广东)设 ABC 的内角 A , B , C 的对边分别为 a , b , c .若 a 3 ,
A
D
C
A. 3 3
B. 3 6
C. 6 3
D. 6 6
16.(2010 湖南)在 ABC 中,角 A, B,C 所对的边长分别为 a,b, c .若 C 120 ,c 2a ,
则
A. a b B. a b C. a b D. a 与 b 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二、填空题 18.(2018 江苏)在 △ABC 中,角 A, B,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b,c , ABC 120, ABC 的平
C. 3 10 10
D. 5 5
13.(2013 陕西)设△ABC 的内角 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 b, c, 若 bcosC ccos B asin A ,
则△ABC 的形状为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