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好句加赏析
三国演义好句加赏析稿子一嗨呀,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三国演义》里那些超棒的好句,还有我的一些小赏析哟!“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这句话简直太经典啦!它就像是给整个三国时代定了个调调。
你想想,历史不就是这样嘛,一会儿分裂,一会儿统一,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它把那种历史的循环和变化说得明明白白,让人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时代的波澜壮阔。
“既生瑜,何生亮!” 每次听到这句,我都能感觉到周瑜满满的无奈和不甘心。
周瑜也是个大才子呀,可偏偏遇到了诸葛亮这个更厉害的对手。
这句话把他内心的那种纠结和郁闷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咱们好像能看到他在那仰天长叹的样子。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 曹操这句话可太霸气啦!充分显示出他的自私和狠辣。
不过呢,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在那个乱世中为了生存和称霸所形成的性格。
虽然让人觉得有点过分,但也不得不承认,这就是曹操的独特之处。
“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 关羽这话说得太狂啦!但就是这种狂,才显示出他的勇猛和自信。
感觉在他眼里,那些敌人都不值一提,这种英雄气概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怎么样,小伙伴们,这些好句是不是很精彩?咱们读《三国演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和豪情的世界,每一句话都值得细细品味哟!稿子二嘿,朋友们!今天咱们一起品品《三国演义》里的好句,可有意思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这是诸葛亮一生的真实写照啊!他为了蜀汉,真的是尽心尽力,毫无保留。
每次想到这句话,我心里都充满了敬佩和感动。
这就是忠诚和奉献的最高境界,让人忍不住为他点赞。
“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能说出这话,可见孙权有多厉害。
孙权年纪轻轻就能守住江东,还能和曹操、刘备抗衡,确实不简单。
这句话既是曹操对孙权的称赞,也是对自己儿子的一种期望,很有深意呢。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 这简直是人生的大智慧!在那个混乱的时代,能有这样的心境太难得了。
告诉我们不要被功名利禄冲昏头脑,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醒,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三国演义评论赏析
三国演义评论赏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以其宏大的历史背景、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情节,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本文将以三国演义为主题,对其进行评论赏析,探讨其价值所在。
首先,三国演义以其宏大的历史背景吸引了读者的目光。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为背景,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物命运。
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戏剧性。
读者在阅读中不仅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还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这也是三国演义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历史的写照,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三国演义以丰富的人物形象吸引了读者的目光。
在这部小说中,涌现出了众多的英雄豪杰和奸诈狡猾的反派角色,其中包括了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周瑜等一大批历史上的名人。
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有的忠义仁勇,有的阴险奸诈,有的智勇双全,有的仁德之士,有的奸诈小人,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关羽的义气、张飞的勇猛、曹操的权谋、孙权的智慧等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
这些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不仅为故事增添了色彩,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使得他们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思想冲击,增加了阅读的乐趣和吸引力。
再次,三国演义以精彩的情节吸引了读者的目光。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新演绎和虚构,编织出了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包括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一系列经典情节。
这些情节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还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感染力,使得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和精神震撼。
其中,赤壁之战的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后人传颂不衰。
名篇赏析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片段
名篇赏析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片段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中蕴含了许多经典片段。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中的几个经典片段进行赏析,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
第一段:千里走单骑千里走单骑是《三国演义》中最为著名的经典片段之一。
在这一段中,刘备面临着荆州被曹操攻击的危机,他带着亲信关羽、张飞两位将领踏上了千里奔袭的旅途,以求救援荆州。
这段故事展现了刘备忠义仁勇的形象,同时也表现出了他对故土的深情厚谊。
第二段: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
这场战役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孙权联合刘备的力量与曹操军队进行激烈的对抗。
关键时刻,刘备的智谋顾问诸葛亮提出了火攻的计策,最终以少胜多,成功消灭了曹操的大军。
这一经典片段展示了智勇双全的诸葛亮以及刘备和孙权的合作精神,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第三段:三英战吕布三英战吕布是《三国演义》中展现英雄豪情的经典片段之一。
在这一段中,关羽、张飞和刘备三位英勇的将领联手迎战吕布,这场战斗凸显了三位将领无畏的勇气和非凡的战斗力。
最终,三位将领以英雄的气概成功击败了吕布,赢得了虎牢关的胜利。
这一经典片段展现了忠诚、勇气和正义的力量,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心弦。
第四段:卧龙诸葛卧龙诸葛是《三国演义》中最富盛名的角色之一。
他作为刘备的谋士,以其聪明才智和独到的军事战略为主要特点。
诸葛亮出山后,为刘备出谋划策,在多次关键时刻扭转了战局,为刘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在刘备去世后辅佐了其子刘禅。
这一经典片段凸显了诸葛亮在战争中的才干和人格魅力,被誉为卧龙的传奇。
总结: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经典片段,其中千里走单骑、赤壁之战、三英战吕布和卧龙诸葛都是耐人寻味的名篇。
这些片段不仅展现了人物艰难困境下的英勇与智慧,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视忠诚、勇气和智慧的价值观。
正是这些经典片段的存在,使《三国演义》成为了一部不朽的文学作品,也让读者受到了深深的感动和启发。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创作。
作品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塑造了大量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复杂而精彩的三国时代。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赏析:故事情节的精彩程度、人物形象刻画的深入以及思想哲理的内涵。
首先,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十分精彩,充满了紧张和激烈的冲突。
从董卓之乱开始,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长坂坡之战等一系列战役,故事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感。
这些战役展现了各方势力的勾心斗角,巧妙地描绘了各个人物的智勇和谋略。
同时,故事中的背叛、权谋、婚姻纠纷等情节也为整个故事增加了许多曲折和引人入胜的元素。
其次,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深入骨髓,栩栩如生。
著名的诸葛亮被塑造成了智勇双全、谋略过人的形象,他出生贫寒却能在乱世中为国家尽忠,并以卓越的智慧辅佐刘备,被尊称为“卧龙”。
曹操则是一个集权谋、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于一身的政治家。
关羽、张飞、刘备等人物也各有特色,展现了各自的英雄气概和忠诚信仰。
这些人物形象的精彩刻画,使得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到他们的品质、气质和内心的世界。
最后,三国演义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哲理。
作者通过描绘纷乱的乱世,以及人物之间的斗争、婚姻等情节,反映了社会的道德观念、忠诚与背叛的问题。
例如,在三国演义中,看似英勇无畏的英雄们,也有诸多背叛与欺骗。
同时,通过刻画各个人物的形象和行为,作者也反映了对个人品格、忠诚与义务的思考。
这些思想哲理在整个作品中体现得深入而细腻,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它不仅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精彩有趣,而且在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思想哲理的表达上都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无论是对历史的追忆和反思,还是对人性的探讨,三国演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一环。
三国演义赏析(14篇)
三国演义赏析(14篇)三国演义赏析(14篇)三国演义赏析11 关羽原文:操曰:“河北人马,如此雄壮!” 关公曰:“以吾关之如土鸡瓦犬尔。
”操又指曰:“麾盖之下,绣袍金甲,持刀立马者,乃颜良也。
”关公举目一望,谓操曰:“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操曰:“未可轻视。
”关公起身曰:“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
”评论:这段话描写关羽雄视天下的英雄气概,言语中带有讥讽之色,也带有好强的一面,以及刘备收降马超后关羽之其勇武过人欲何其比试也说明了这一点关羽雄霸天下武艺绝伦原文:公沉吟曰:“汝说我有三罪,欲我如何?”辽曰:“今四面皆曹公之兵,兄若不降,则必死;徒死无益,不若且降曹公;却打听刘使君音信,如知何处,即往投之。
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有此三便,兄宜详之。
”公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约。
若丞相能从,我即当卸甲;如其不允,吾宁受三罪而死。
”辽曰:“丞相宽洪大量,何所不容。
愿闻三事。
”公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评论:此段描写关羽土山约三事的故事,所谓人无信不立,这段注重表现了关羽忠义之气义薄云天原文: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
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
”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
”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
”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
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
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
三国演义情节赏析
三国演义情节赏析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以下是对《三国演义》情节的一些赏析:
1. 前期割据:小说的开篇,主要描写了黄巾起义和十常侍之乱,这些事件导致了王朝的衰落和地方割据。
此时,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英雄人物开始崭露头角。
2. 赤壁之战:这是小说中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曹操率领大军进攻江南,与刘备和孙权联合进行激烈的战斗。
周瑜和诸葛亮的智谋以及东风计的运用使得曹操大军在赤壁战败,为后来的割据局势打下了重要基础。
3. 英雄辈出:《三国演义》描绘了众多英雄豪杰的战斗和谋略。
曹操、刘备、孙权等人展现出各自的才华和领导能力,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也塑造出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的仁义、关羽的忠诚和张飞的勇猛。
4. 诸葛亮的智慧: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谋略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
他的“空城计”、“借东风”等谋略成为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典故。
5. 五虎将和典韦:小说中的五虎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和马超是刘备手下的重要将领,他们勇猛善战,以其过人的武力和战斗技巧受到广泛赞誉。
而典韦作为曹操手下的武将,以其魁梧勇猛而被誉为“曹操之胆”。
6. 决战定三国:小说的后期主要描写了曹操和刘备、孙权之间的争霸战。
最终,曹操在赤壁之后逐渐衰落,而刘备和孙权利用他们的智谋和联合,最终取得了对曹操的胜利,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演义》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既有战争的血腥和残酷,也有人情世故
和智慧的闪光。
它塑造了众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荣辱兴衰,同时也传递出一些人性、忠诚和智慧方面的价值观。
《三国演义》历史背景介绍及名句赏析
《三国演义》历史背景介绍及名句赏析一、历史背景介绍1. 东汉末年的动荡和分裂在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内乱不断,社会秩序逐渐瓦解。
各地军阀割据成为常态,国家权力中心失去了有效控制能力。
2. 董卓之乱和王室灭亡董卓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军阀,在东汉末期崛起并控制了中央政权。
他专横跋扈、肆意排除异己,引发了广泛的反对声音,并最终导致了王室灭亡。
3. 高士退隐与英雄崛起在这个动荡时期,许多有志之士纷纷离开政治舞台,选择隐居山林或归隐故国。
然而,也有一些人站出来领导反抗董卓以及其他军阀的斗争,展现出非凡的智谋和领导才能。
二、《三国演义》名句赏析1. "天下大事,当以稳为先" - 诸葛亮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他是刘备的重要谋臣,以智谋和才能闻名于世。
这句名言强调了在乱世中稳定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稳定局势才能实现天下大事。
2.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 曹操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者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争议性和复杂性的角色之一。
这句名言反映了他坚决维护自己权力和地位的决心,表达了他对夺取胜利不计牺牲的冷酷态度。
3. "忍辱负重,发奋图强" - 关羽关羽是刘备麾下最为忠诚和勇猛的将领之一,在《三国演义》中深受人们喜爱。
这句名言体现了他在困境中保持耐心与毅力,并积极寻求机会恢复雄风的精神。
总结《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通过描绘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和各类英雄人物,展现了封建王朝的衰落与新兴势力的崛起。
同时,其中名句所蕴含的智慧和勇气也诠释了中国文化中追求稳定、坚韧、坚持正义等核心价值观。
三国演义句子赏析
三国演义句子赏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以三国时期为背景,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蓝本,描写了三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对抗和人物的情感纠葛。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中的句子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下面就来赏析一些经典的句子。
1.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历史规律的深刻理解。
在这句话中,分合之势,宛如历史的规律,无法改变。
这句话也成为后人常用的成语,形容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2. “英雄所见略同。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形容英雄见识广博,眼光独到。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物都被塑造成了有着卓越智慧和高瞻远瞩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所见略同,也是对这些人物的一种褒扬。
3.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是刘备在桃园结义时说的。
这句话表达了刘备的宁愿自己失败也不愿意看到别人对自己不利的心态,展现了刘备的宽宏大量和胸怀。
4. “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回,形容了关公的英雄气概。
关公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位重要将领,他的忠诚和勇敢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
5.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形容了诸葛亮的气节和志向。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的忠诚和智慧也成为了后人敬仰的楷模。
通过对这些经典的句子赏析,我们可以看到《三国演义》中的句句皆经典,句句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蕴。
这些句子不仅在描绘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中的这些句子,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达,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传承。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一部经典的历史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
以下是对《三国演义》的赏析:
1. 故事背景
《三国演义》描绘了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主要突出了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变迁。
小说以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战争、联盟和背叛为主要情节。
2. 人物形象塑造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中最著名的有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
他们各自具有独特的性格和才能,并在故事中通过智谋和勇武的表现彰显出自己的领导才华。
3. 战争策略与政治斗争
小说中的战争场面精彩纷呈,每个角色都使用了不同的战略和战术。
同时,小说还展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包括联盟建立、权力争夺、谋杀和背叛等。
4. 忠诚与义气
《三国演义》中许多人物都以忠诚和义气著称,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和荣誉而奋斗。
例如,刘备的忠诚和仁德,关羽的义气和武勇,都成为了后世的楷模。
5. 历史价值与文化影响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对中国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它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和人文背景,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三国演义》以其精彩的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它不仅是一部娱乐读物,更是一部让人思考和赞美中国古代历史的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
- 《三国演义》(著),罗贯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三国演义句子赏析
三国演义句子赏析《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三国演义》句子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三国演义》句子赏析1【原文】李肃赍了礼物,投吕布寨来。
伏路军人围住。
肃曰:“可速报吕将军,有故人来见。
”军人报知,布命入见。
肃见布曰:“贤弟别来无恙!”布揖曰:“久不相见,今居何处?”肃曰:“现任虎贲中郎将之职。
闻贤弟匡扶社稷,不胜之喜。
有良马一匹,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名曰赤兔;特献与贤弟,以助虎威。
”布便令牵过来看。
果然那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
后人有诗单道赤兔马曰:“奔腾千里荡尘埃,渡水登山紫雾开。
掣断丝缰摇玉辔,火龙飞下九天来。
”布见了此马,大喜,谢肃曰:“兄赐此龙驹,将何以为报?”肃曰:“某为义气而来,岂望报乎!”布置酒相待。
酒甜,肃曰:“肃与贤弟少得相见;令尊却常会来。
”布曰:“兄醉矣!先父弃世多年,安得与兄相会?”肃大笑曰:“非也!某说今日丁刺史耳。
”布惶恐曰:“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奈。
”肃曰:“贤弟有擎天驾海之才,四海孰不钦敬?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何言无奈而在人之下乎?”布曰:“恨不逢其主耳。
”肃笑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见机不早,悔之晚矣。
”布曰:“兄在朝廷,观何人为世之英雄?”肃曰:“某遍观群臣,皆不如董卓。
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终成大业。
”布曰:“某欲从之,恨无门路。
”肃取金珠、玉带列于布前。
布惊曰:“何为有此?”肃令叱退左右,告布曰:“此是董公久慕大名,特令某将此奉献。
赤兔马亦董公所赠也。
”布曰:“董公如此见爱,某将何以报之?”肃曰:“如某之不才,尚为虎贲中郎将;公若到彼,贵不可言。
”布曰:“恨无涓埃之功,以为进见之礼。
”肃曰:“功在翻手之间,公不肯为耳。
”布沈吟良久曰:“吾欲杀丁原,引军归董卓,何如?”肃曰:“贤弟若能如此,真莫大之功也!但事不宜迟,在于速决。
赏析《三国演义》
赏析《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故事,塑造了众多鲜明的英雄人物形象。
首先,《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非常成功,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孙权、周瑜、赵云等人。
这些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有的刚毅勇猛,有的智勇双全,有的奸诈狡猾,有的忠诚善良,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同时,小说也通过这些人物的成长、命运波折,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风貌。
其次,《三国演义》在战争场面的描绘上也非常出色。
小说中的战争场面宏大、激烈,既有千军万马的大规模战斗,也有单骑突围的小规模战斗。
作者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三国时期战争的残酷和激烈,同时也展示了人物的英勇和智慧。
此外,《三国演义》在情节设置和结构安排上也非常严谨。
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基础,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改编和虚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
同时,小说在情
节安排上也非常巧妙,通过一系列的悬念和冲突,使得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改编和虚构,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形象和历史变迁。
它不仅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在创作上,《三国演义》继承了传统史学的实录精神,“七实三虚”可以说是该书取材的基本原则,小说中虽有不少虚构成分,但大的历史事件皆取之于史册,主要人物的性格、经历也基本符合史实。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三国演义》赏析,欢迎阅读。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巧妙结合《三国演义》描写东汉末年,桓、灵二帝宠信宦官,致使朝纲大乱,政治腐败,黄巾军揭竿而起,四方州牧乘机割据,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成型,最后统一于晋。
其中对于战争的场面、英雄与枭雄之间的斗争,以及各政治势力之间的勾心斗角,都有十分精彩的笔墨。
当然,《三国演义》不是正史,所谓“七分写实,三分虚构”并非妄说,但是它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正史。
人们对三国时代的认知,大部分来自《三国演义》,而不是正史《三国志》。
例如小说叙述关羽温酒斩华雄,其神勇的形象深植人心,而事实上斩华雄的并非关公,而是孙坚。
又如诸葛亮借东风之事,正史并没有相关的记载,不过是小说的虚构而已。
《三国演义》在依据正史、博采传说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虚实结合,巧妙构思,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全书主干、框架是史实,而具体情节与人物性格多有虚构,例如三顾茅庐,《三国志·诸葛亮传》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作者忠于“三顾”的史实,但其具体情节,则完全是根据传说虚构而成的。
清人章学诚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这个比例不一定恰当,关键是作者将虚与实结合得十分巧妙,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有些地方更是做到化虚为实,人们宁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
《三国演义》用“依史以演义”(李渔《三国志演义序》)的独特的文学样式,描写了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
“依史”,就是“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对历史的事实有所认同,也有所选择,有所加工;“演义”,则渗透着作者主观的价值判断,用一种自认为理想的“义”,泾渭分明地去褒贬人物,重塑历史,评价是非。
统观全书,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
三国演义好句赏析
三国演义好句赏析
1.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句话把曹操的狠辣展现得淋漓尽致啊!就好比你被人背叛后,那种愤怒和决心,曹操就是这样,为了自己的野心不择手段。
这得多霸气啊!
2. “既生瑜,何生亮。
”这简直是周瑜心中的无奈呐喊呀!就像你在和一个特别厉害的对手竞争,怎么都赢不了,那种又气又恨的感觉,周瑜体会得太深刻了。
哎,可怜的周瑜!
3. “吾乃常山赵子龙也!”哇塞,听听这气势,赵云多威风啊!就好像你在众人面前骄傲地宣布自己的厉害身份一样,让人热血沸腾啊!
4.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的忠诚和奉献精神太让人敬佩了!这就如同一位为了理想拼命奋斗的人,不惜一切代价,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5.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这是对吕布和赤兔马的高度赞美呀!就好像说一个人是人群中的佼佼者,那种厉害程度不言而喻,吕布不愧是猛将啊!
6.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是对孙权的极大肯定啊!就像长辈夸赞一个有出息的后辈,孙权确实有雄才大略,让人赞叹不已!
7.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话说得多在理呀!就如同四季更替一样自然,历史的发展不就是这样吗?
8. “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可真是太惨了呀!就像你本想占个大便宜,结果却吃了大亏,多倒霉呀,可怜的孙权!
9.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这是多么高尚的境界啊!就好像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让人向往。
10. “刮骨疗毒”,关羽这胆子也太大了吧!就好像一个人面对巨大的痛苦却毫不畏惧,这是何等的勇气啊!关羽真乃英雄也!我觉得里的这些好句真的太精彩了,每一句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古代文学名篇赏析三国演义
古代文学名篇赏析三国演义古代文学名篇赏析——《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史书中描述三国时代的一部重要著作。
该书以描写战乱时代中英雄豪杰的故事为主线,以刻画人物形象和描绘历史背景为特色,深深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本文将从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和历史反映三个方面,对《三国演义》进行赏析。
一、人物塑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各具特色,深入人心。
其中最为著名的人物当属刘备、关羽和张飞这三个反董卓联盟的缔造者。
刘备被描绘成仁德之君,关羽则被赋予了义薄云天的英雄形象,而张飞则以勇猛的形象给人深刻的印象。
这三个人物各有特色,互相补充,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反董卓势力。
另外,董卓也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极具魅力的人物形象。
董卓具备权谋和残暴的两面性,他用阴谋手段篡夺了朝廷的权力,掌握了政治大权。
董卓的形象刻画鲜活生动,让读者对其产生强烈的爱憎感。
除了上述主要角色,还有许多次要角色也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特点,如诸葛亮的智谋、周瑜的才智和刘备的兄弟义气等。
这些人物的塑造不仅丰富了整个故事情节,也展示了古代人物的多样性。
二、故事情节《三国演义》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成为经典名著。
整个故事的时间跨度很长,内容丰富多样,包含了政治、战争、友情、爱情等多个方面。
故事中考虑了情节设置、角色关系以及发展转折,使得故事紧凑有趣。
其中,董卓之乱、桃园三结义、赤壁之战等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
董卓之乱描绘了董卓篡夺朝廷权力的过程,展现了其权谋与残暴。
桃园三结义展示了刘备、关羽和张飞在困境中的兄弟义气,彰显了至诚、信义的重要性。
赤壁之战则是故事的高潮,通过曹操、刘备、孙权等三方的较量,揭示了智谋和勇气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精彩的故事情节,读者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英雄主义精神、忠诚和家国情怀。
三、历史反映《三国演义》是以历史为背景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
尽管其中存在一些虚构和误传,但仍然是了解三国时代历史的重要参考。
三国演义人物赏析
三国演义人物赏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描绘了中国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剧情。
其中塑造了许多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和光辉的一面。
以下是对《三国演义》中一些重要人物的赏析。
1.刘备:刘备是三国演义中最有胸怀和气度的人物之一。
他以其仁德仁爱的品德赢得了无数人的尊敬和支持。
他善于团结众人,公正明智地处理政务,并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
他体现了一个真正伟大的领袖应有的品质。
2.关羽:关羽是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
他以忠诚和勇敢而著名,被誉为武圣。
他在演义中多次表现出对兄弟的忠诚和对朋友的真挚情感。
他的义气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使他成为众人的楷模和崇拜的对象。
3.张飞:张飞是三国演义中的勇士之一。
他具有强烈的个性和鲜明的特点,特别是他勇猛无比的战斗力和激情澎湃的脾气。
尽管他行事偏激,但他对兄弟的忠诚和保护弱者的热心使他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曹操: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复杂和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
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聪明才智、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出色的统治能力使他在战乱中逐渐崛起。
然而,他也被描绘为虚伪和残忍的形象,因为他采取了种种手段来追求个人利益。
5.孙权:孙权是三国演义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东吴的创始人,也是一个明智和谨慎的统治者。
他以其出色的政策和策略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尊重,同时也展现了对人才的重视和尊重。
他从容应对曹操的挑战,确保了东吴在三国中的地位。
通过对《三国演义》中人物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到每个人物的个性特点和精神风貌。
这些人物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些重要价值观,如忠诚、孝道、仁爱等。
他们的行为和选择也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如团结合作、正直诚信等。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些人物的优秀品质,不断提升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
三国演义摘抄赏析
三国演义摘抄赏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一部描绘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长篇小说。
这部作品以其丰富的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摘取《三国演义》中的几段精彩描写,对其背后的意义进行赏析。
1. “英雄,所见略同。
”这句名言出自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一番话,是他对刘备的评价。
这句话简洁明了地表达了曹操对刘备的认同和敬意。
他们虽然身份不同、立场对立,但他们都具有睿智、胸怀宽广且有远见的领导者气质。
这句话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审视和判断,强调了人物的共性和价值。
2. “匹夫岂敢忘天地之大义?!”这是刘备在三国演义中的一番豪言壮语。
他是一个仁义之人,对天地之大义充满敬畏之心。
这句话体现了他追求天下太平、伸张正义的决心,也反映了作者对君子之道的向往。
通过刘备的形象,作者塑造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形象,表达了对社会进步和人道主义的思考与呼吁。
3. “割发代首,何患无儿!”这句话出自关羽,他在受到曹操的压迫时,毅然割发代首,保全了主公刘备的安全。
这句话表达了关羽对忠诚的坚守和对义理的不屈服。
他不顾自己的形象和面子,选择了保全刘备的大义,体现了他对主公的忠诚和信仰。
这个形象也成为了后世忠诚于主公、对正义不折不扣的人的标杆。
4.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是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名言之一。
他是刘备的重要谋士,也是一个智勇兼备的人物。
这句话展示了他对自己的自信和对天下人的胸怀。
他要求自己在处理事务时要以天下人的利益为重,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这句话体现了诸葛亮的高尚情操和为民请命的精神,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
通过摘译和赏析这些《三国演义》中的名言,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人物生动刻画和思想表达的独到见解。
这些摘抄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英雄人物的风采和智慧,也蕴藏着作者对正义、忠诚和仁义道德的思考与追求。
通过这些摘抄赏析,《三国演义》以其丰富多彩的情节和人物塑造,深入浅出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和历史人物的英勇智慧。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历史小说,通过描述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英雄人物的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这部小说在人物塑造、战争描写、历史背景、语言艺术和思想内涵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
一、人物塑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其中最著名的是刘备、关羽和张飞。
他们被称为“桃园三结义”,是忠诚、仁义和勇猛的代表。
此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人物形象,如曹操的机智、诸葛亮的智慧和吕布的勇猛。
这些人物形象通过小说的描述变得栩栩如生,使得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
二、战争描写《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战争的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小说中通过对战争的细致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
同时,通过对战争的描述也体现了人物形象的英勇和智谋。
战争描写是小说中的重要部分,为整个故事增色不少。
三、历史背景《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为历史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
小说中的历史事件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四、语言艺术《三国演义》的语言质朴自然,既保留了文言文的韵味,又加入了民间的口语和俚语,使得整部小说的语言生动有力。
同时,小说中的语言运用也体现了人物形象的个性和身份,使得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五、思想内涵《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
其中最重要的是忠义思想,即忠诚于国家和人民,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此外,小说中还体现了智勇思想,即以智谋和勇气面对困难和挑战。
这些思想内涵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历史小说。
它的人物塑造、战争描写、历史背景、语言艺术和思想内涵等方面都堪称中国文学的瑰宝。
作为一部世界文化名著,《三国演义》将会永远被传承下去。
三国演义人物赏析1500字
三国演义人物赏析一诸葛亮: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二刘备: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三、孙权:1、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
2、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3、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四周瑜: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
2、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
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五、曹操:1、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
2、他还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
3、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
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六、司马懿:1、司马懿是一个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将领。
2、他又是一个善用权谋、阴险毒辣的封建政治家的典型形象。
而他的生性多疑、冷酷、残忍也给我们留下了深记得的印象。
七、曹丕:1、作为一个统治者,曹丕是个有一定的但识、谋略,又工于心计的人。
2、他更是一个为了争权夺利可以不择手段,残害手足的凶残狠毒之人。
八、鲁肃:1、目光长元、有雄才大略的统帅。
2、他的性格中又有忠厚诚恳近乎愚钝、优柔寡断的一面,也常常被人加以利用。
3、此外鲁肃还是一个胸襟广阔、举贤任能、爱情人才、处处以国家为重的社稷之臣。
九、马超马超可以说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他和曹操的相争以失败告终,从此和曹操结下不共戴天之仇。
其实以曹操的肚量,有杀子之仇(曹昂)、失将之痛(典韦)的张绣和贾逵都可以接纳,何况威镇西羌的马超?但马超先投张鲁,后在刘备围攻坚城成都时投奔刘备。
随后成都不战自降,原因是刘璋见大势己去无心再战外,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马超的归顺刘备。
要知道,马超在当地有着无人能匹的威望和号召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赏析目录上编·《三国演义》宏观论第一章《三国演义》的成书及影响第二章《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意蕴第三章《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突出成就第四章《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第五章《三国演义》艺术谈下编·《三国演义》名段赏析上编·《三国演义》宏观论第一章《三国演义》的成书及影响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由《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谈起胡适在《三国演义序》中有云:“《三国演义》不是一个人做的,乃是五百年的演义家的共同作品”。
李商隐《骄儿诗》中“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由此算起至《三国演义》成书大约五百年。
罗贯中只是这座精美房舍“始成”的建筑师。
正确解读《三国演义》就要首先了解其演变的历史。
“三国时代”。
魏、蜀、吴三足鼎立。
本身这个时代就具有戏剧性,极具“自我”的特色。
“三国”相继灭亡不久,时人陈寿撰《三国志》承续中国人志史著述的传统。
尽管没有全面准确反映三国史实,毕竟是三国资料的最早存证,是作家创作《三国演义》重要的史料来源。
百年后,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
裴注特点是:量大,博引,生动有趣。
晋人和南朝人的笔记、小说中,已经出现不少以三国的人和事为描写对象的故事。
南朝梁代殷芸的《小说》,《裴子语林》等。
其中以《世说新语》为《三国演义》创作贡献最大。
及至唐代,三国故事传播渠道很多,范围很广。
唐人诗歌中涉及众多三国题材,其中吟咏最多的是诸葛亮。
如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等等。
唐人“三绝碑”(裴度文,柳公绰书、鲁建刻)颂扬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宋代文学艺术发展迅猛,三国故事传播日盛,为《三国演义》的诞生做好了准备。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有专门的“说三分”,其中霍四究最为著名。
高承《事物纪原》。
苏轼《东坡志林》:“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畅快。
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元代“说三分”现象更为普及。
而且元杂剧中剧作甚多。
另外还有一部《全相三国志平话》是《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演变中至为重要的一环,是《三国演义》的母本之一,也是研究《三国演义》极为重要的资料之一。
元末明初,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
罗贯中所存资料极少,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中邮“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
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
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1364年)甲辰复会。
别后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三国演义》最早刊本为明代嘉靖壬午(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卷首有蒋大器(庸愚子)《序》和张尚德(修髯子)《引》。
其后《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并为120回。
清代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点刊刻毛本《三国演义》。
可以说,《三国演义》的成书与演变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一,从陈寿《三国志》到罗贯中《三国演义》,即从母题原型到小说原型,历时一千年;其二,从罗本到最为流行的毛本,是完善包装的阶段,历时数百年。
第二节《三国演义》的流布及影响《三国演义》被称为“第一才子书”,与《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共誉为“四大奇书”,引起誉满全球的效应。
明代已经出现“三国迷”。
明代陈际泰《太乙山房文稿》。
其后研究者、痴迷者层出。
1984年成立“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各个地方分会很多。
1994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至今不衰。
中国古典小说中特别是《三国演义》在海外的流布和影响相对来说最大。
许多刻本、抄本和译本很早就流传海外。
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院收藏明代万历壬辰余氏双峰堂刊本《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其他如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以及俄国等国家和地区,还有印度尼西亚、朝鲜、泰国等地。
法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也有全译本。
在日本,1689年就出版全译本,名为《通俗三国志》。
求文堂主人收藏现存最早的古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日本内阁文库藏有明万历辛卯金陵周日校刊本《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12卷)等等。
日本人对《三国演义》的喜爱更为执着,并且化为实用,家喻户晓,企业界和政界人士从中学习管理经验和领导艺术。
应当指出的是,“三国热”不仅仅在于其思想和艺术成就,还在于其伦理与价值观念,在于它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适应读者需求。
其中最主要的是,给予读者以智慧和力量,以失败、成功的众多事例来影响人们的工作能力和人格修养,是一部济世育人的著作。
如对军事作战的影响等等。
毛泽东特别重视小说所提供的经验教训,重视作品中政治、军事、外交和组织管理登方面的价值和作用。
当今国外企业界十分重视《三国演义》的研读,努力汲取有效的管理之道。
《三国演义》的应用和传播是一种互动关系,应用扩大了影响与传播,传播又推动了它的运用。
上编·第二章《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的文化意蕴第一节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三国志通俗演义》拥刘反曹倾向,历来纠缠不清,并且影响到对主要人物和作者创作思想的看法。
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应当引起重视:钦定的正史虽然有所谓帝魏帝蜀之争,莫不赞叹刘备之“德”;而西晋以来民众却众口一词地拥刘反曹,而且愈演愈烈。
西晋陈寿《三国志》奉魏为正统,从称呼上(刘只有“先生”等)、从立传上(只归入“传”)、甚至篇幅上(《蜀书》仅占《魏书》的三分之一),尊曹抑刘的倾向十分明显。
而东晋的习凿齿撰写《汉晋春秋》则首次以蜀汉为正统以魏吴为僭国。
在他看来:刘备乃“汉高之正胄也,信义著于当年,将使汉室亡而更立,宗庙绝而复继谁云不可哉?”南朝裴松之注《三国志》,对陈寿尊魏的观点是首肯的。
但评价曹操则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刘备是弘毅宽厚的君子。
又有矛盾。
而且裴的立场还成为北宋司马光的立场,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虽以曹魏为正统,但《魏纪一》中特别说明:“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体,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
”仅仅在名分上的帝魏而已。
把此案最后翻过来的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通鉴纲目》。
此后,元明清三代皆奉蜀为正统,魏吴为僭国。
史学家们的思想和感情一致起来。
然而,民众的拥刘反曹思想却不是从《通鉴纲目》开始的。
裴注中就有不少属于民间传说,如《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写曹操的好色与酷虐:“有幸姬常从昼寝,枕之卧,告之曰:‘须臾觉我。
’姬见太祖卧安,未即寐,及自觉,棒杀之。
”……两晋南北朝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即“称勇者必推关张”。
关张的“威声所垂”实际上反映了刘备集团的德声所垂。
隋代三国故事可从杜宝的《大业拾遗录》中看出,演出的三个水傀儡节目分别写刘备的“乘马渡檀溪”(引自《世说新语》,写刘备被刘表忌惮,赴宴发掘后乘的卢马逃走之事,赞其脱难之奇),曹操“谯水击蛟”(《三国志集解》引自刘昭《幼童传》,写曹操十岁时在水中遇到蛟龙奋起击退不语,后别人发现乃笑。
言其自幼心术不正)褒贬之意还是有的。
唐代更多这种赞扬孔明等事,有“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说法。
宋代“说话”出现“说三分”,感情尤其强烈。
《三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在版式和内容上完全相同。
《三分事略》是两宋以来“说三分”的集大成之作,以蜀汉为中心,无一贬词,对吴魏则有褒贬。
这样的思路在元代三国戏中表现得尤为清楚。
现存的二十一种戏中,莫不以蜀汉人物为中心,以对蜀汉的态度如何作为褒贬人物、抑扬吴魏的标准,其时代烙印则是更加强调与讴歌蜀汉人物的“汉家节”。
总而言之,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魏晋以来是以曹魏为中心的还是以蜀汉为正统,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们是反反复复的;一其心志的是民众,尊刘反曹的情绪始终如一并且与日俱增,形成了自己的褒贬原则。
没有这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社会思潮,就没有《三国志通俗演义》。
第二节一部打开了的民众心史现象始终都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形式,“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列宁《哲学笔记》)。
拥刘反曹作为一种绵延千年的历史现象,其思想内涵当然也是如此。
“从来庶人之议,皆史也。
”(金圣叹《水浒传》第1回回首总评)所以我们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打开了的民众心史或是时代乐章。
一、《三国志通俗演义》,“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
这种里巷歌谣,实际上是一种民众参政意识,在文化上是有渊源的。
有人说,中国文化缺乏民主意识,有一定的道理。
但完全否认民主意识的存在又是不客观的,因为这种缺乏还是有“庶民之议”作为补充的。
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孔学。
理性精神是孔学也是先秦诸子的共同倾向,核心是重视人,着眼于肯定人生意义上下求索治国平天下之道。
政治思想上的儒法互补、美学思想上的儒道互补、道德思想上的儒墨互补,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深层意识。
这使得中国文化深层意识的重“人”,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它是非常宗法的——惟恐损伤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的权威,对民主意识进行排斥,主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另一方面,又是非常民主的——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求君王“乐民之乐”而“忧民之忧”,高度评价里巷歌谣的“兴观群怨”作用。
两者最后统一在一个理想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伟大人格的追求上。
为民,应当“独善其身”而“心存魏阙”,处乱世则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励。
二、拥刘反曹思想的外因曹丕称帝标志着两汉盛世的结束,此后三个世纪的纷乱分裂局面造成人心思汉,同时也就扭曲了曹操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
鲁迅说过曹操被贬主要是因为朝代的短促招致这样的评价,其实蜀汉与东吴也都更短命,口碑上不仅刘备,就连孙权也好过曹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国志》中的说法是史学家所处朝代影响他们对待魏、蜀的评价,不仅是学术问题,而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
其实元人脱脱有云:“昔者尧、舜以禅代,汤、武以征伐,皆南面而有天下。
四圣人者往,世道升降,否泰推移。
当斯民涂炭之秋,皇天眷求民主亦唯责其济斯世而已。
”最终评价坐天下的开国之君,标准是看他是否带来国泰民安、天下统一。
这是由中国文化的仁德观念决定的,也是由我们民族的凝聚意识决定的。
王莽与赵匡胤就是很好的例子。
曹丕的篡汉大大缩小了曹操在民众中的形象。
而且带来的是西晋“八王之乱”,带来南北分裂,北部中国的汉族人民第一次接受少数民族的统治。
……虽然这些不应由曹氏父子负责,但由此引起的人心思汉确实有案可查。
三、拥刘反曹思想产生的深刻内因旧时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基本上是儒家的,民众从刘备身上比从前从曹操身上发现了更多的符合他们愿望的东西。
其一,正如《周书》所言“抚我则后,虐我则仇”,民众不以成败论英雄,曹操虽功盖天下,论“仁德及人”,却远不如刘备。
刘备开创宏基以“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一生以“迈仁树德”,十分考虑民心向背,补救时弊。
而曹操不仅作为诗人高唱“天地间,人为贵”,而俨然以周公、管仲、晏婴等先哲自比,自称“爱兵如命,视民如伤”的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