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个人整理,笔试已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基础

小学教育

1、小学教育的任务:

(1)根本任务:打好基础;

(2)具体任务:①进行系统的学习,但不应过度疲劳;②引导儿童观察事物的能力;③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④培养学生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逐渐发展对道德的理解。

教育概述

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测试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做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是教育者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3、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者间的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4、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5、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它就存在。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6、教育的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教育学

教育学是以教学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

1、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萌芽阶段

(1)《学记》(礼记,中的篇目)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步教育专著。《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反对司机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开导学生;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里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

(2)孔子,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提出学习过程包含“学、思、习、行”四个基本环节;提出“庶、富、教”的观点。

(3)墨翟,“兼爱”“非攻”。

(4)道家,顺其自然。

(5)苏格拉,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6)柏拉图,《理想国》。

(7)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主张按照儿童心里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教育。

(8)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步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

教育学创立阶段

(1)培根,近代实验科学家鼻祖,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学家,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3)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弥儿》,主张自然教育。(4)康德,德国哲学家,把教育学作为大学一门课程在大学授课,《康德论教育》,认识为宜需要教育的动物。

(5)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

(6)洛克,英国教育家,提出“白板说”。

(7)赫尔巴特,德国教育家,科学教育之父,《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8)杜威,美国教育家,《民主主义教育》,新三中心论,活动中心课程论。

教育学发展阶段

(1)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2)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步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3)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4)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一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5)赞可夫,苏联教育家,《教育与发展》,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是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所有学生达到一般发展。(6)布鲁纳,美国教育家,《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倡导

发现教学法,学科中心课程论。

(7)瓦根舍因,德国教育家,《范例教学原理》。

(8)皮亚杰,瑞士教育家,《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教学目的:发展学生的智力。

(9)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家,认为全面和和谐是儿童个性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10)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

我国近代教育家

(1)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独立思想。

(2)晏阳初,“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三大方式。

(3)黄炎培,中国职业教育的领导者,主张“知行结合、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4)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提出生活教育思想。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这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内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做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③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③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一、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二、教育目的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小学教育的基本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根据;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四、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强调教育为社会建设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培养劳动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资本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

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课程

1、课程的作用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

(2)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4)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2、课程的类型

(1)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3)必学课程与选修课程;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5)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3、课程内容

(1)课程计划。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课程计划的内容: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作用: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2)课程标准。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指导教师工作,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和依据。

(3)教材。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作用:是学生获得知识进学习的主要材料;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知识;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