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科诊疗规范

合集下载

《传染病诊疗规范》

《传染病诊疗规范》

诊等。
精选ppt
第三章、布鲁氏杆菌病
•布鲁氏杆菌病
精选ppt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国内以蒙古、西北、东北多见,以羊型
为主。大城市散见牛型。发病以春末夏初多见,与羊羔生产
季节有关。是否有与牛、羊接触史对诊断有较大意义。

临床表现

潜伏期:2~3周,实验室工作人员多在10~50天。

临床类型

1)急性和亚急性型:病程在三个月内为急性,3~6月
第二章、霍乱
霍 • 乱
精选ppt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对可疑病人,应详细询问发病前一周内的活动情况,是否来
自疫区,有无与本病病人及其污染物接触史;是否接受过预防接种等。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3日,短者3~6小时,长者可达7日。

(1)泻吐期:起病突然,多以剧烈腹泻开始,继以呕吐。多无腹痛
和里急后重。
拉明、多巴胺等。心功能不全可用强心剂;肌肉痉挛给予补充钠盐及钙,
预防

控制传染源:实施国境、海港、交通检疫,及时发现来
自疫区的传染源。病人及疑似病人应立即隔离。对密切接触
者应严格检疫5天,也可给予预防性服药,如多西环素或诺 氟沙星连服2天。

切断传播途径:开展“三管一灭”的卫生运动;做好饮
食、饮水、粪便管理;消灭苍蝇;强调饭前便后洗手,不吃
质为宜。保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病原治疗: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
星(norfloxacin),成人0.2~0.4g,每日4次口服,
小儿20~40mg/kg/d,分3~4次,疗程5~7日。环
丙沙星、氧氟沙星也可选用。复方磺胺甲恶唑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标准版)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标准版)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

患者部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

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节多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用具传播,多数为散发性,但常在气候变时流行。

由于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故一个人一年内可有多次发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70%-80%由病毒引起。

主要有流感病毒(甲型、乙型、丙型)、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

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偶见革兰阴性杆菌。

其感染的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

当为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有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入侵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如鼻窦炎、扁桃体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更易患病。

【临床表现】1、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

成人多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起病急。

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

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

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胃寒和头痛。

检查可见鼻腔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如无并发症,一般5-7天后痊愈。

2、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性感冒病毒引起。

潜伏期1-2日,最短数小时,最长3天。

起病多急骤,症状变化多,主要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

临床表现和轻重程度差异颇大。

(1)单纯型:最为常见,先有畏寒或寒战,发热,继之全身不适,腰背发酸、四肢疼痛,头昏、头痛。

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发热可高达39-40℃,一般持续2-3天渐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标准版)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标准版)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

患者部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

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节多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用具传播,多数为散发性,但常在气候变时流行。

由于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故一个人一年内可有多次发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70%-80%由病毒引起。

主要有流感病毒(甲型、乙型、丙型)、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

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偶见革兰阴性杆菌。

其感染的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

当为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有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入侵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如鼻窦炎、扁桃体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更易患病。

【临床表现】1、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

成人多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起病急。

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

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

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胃寒和头痛。

检查可见鼻腔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如无并发症,一般5-7天后痊愈。

2、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性感冒病毒引起。

潜伏期1-2日,最短数小时,最长3天。

起病多急躲,症状变化多,主要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

临床表现和轻重程度差异颇大。

(1)单纯型:最为常见,先有畏寒或寒战,发热,继之全身不适,腰背发酸、四肢疼痛,头昏、头痛。

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发热可高达39Y(TC,一般持续2-3天渐降。

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

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

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做好我院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一、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各级综合医疗机构应当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包括功能相对独立的呼吸道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艾滋病门诊等。

设置原则及基本要求编辑1、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纳入医院总体建设规划,其业务用房应根据功能需要合理安排布局。

2、感染性疾病科内部应严格设置防护分区,严格区分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严防交叉污染和感染。

3、感染性疾病科的各类功能用房应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做到可分可合,能适应公共卫生医疗救治需要。

4、应根据感染性疾病科业务工作要求配备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医、护、技工作人员。

5、依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范,制定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功能设置要求编辑一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1、必须设立感染性疾病诊室和候诊室,与普通诊室相隔离,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有独立卫生间和医务人员更衣、洗手间。

2、感染性疾病诊室内部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3、感染性疾病诊室应安装紫外线灯和洗手装置。

4、感染性疾病诊室的污水、污物等废弃物应严格消毒,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卫生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

二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1、选址⑴为控制交叉感染,感染性疾病科与其它建筑物之间应保持必要间距,确保通风。

建议间距 20~25m。

⑵感染性疾病科必须与普通门(急)相隔离,避免发热病人与其他病人相交叉;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

普通门(急)诊显著位置也要设有引导标识,指引发热病人抵达发热门(急)诊就诊。

2、布局⑴呼吸道发热门(急)诊与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应完全分隔,呼吸道发热门诊空调通风系统做到独立设置。

医院感染的诊疗操作规范与指南

医院感染的诊疗操作规范与指南
医院感染的诊疗操作 规范与指南
目录
• 医院感染概述 • 医院感染的诊断 •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医院感染的治疗 • 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报告 • 医院感染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01
医院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 染,包括住院期间和院内获得出 院后发生的感染。
分类
根据感染来源,医院感染可分为 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规定各类医院感染的报告时限,如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医院感染暴发 等,确保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监测与报告的注意事项
数据收集与整理
确保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数据整理和分 析,提高工作效率。
保密措施
对涉及患者隐私的信息应采取保密措施,防止信息泄露和不当使用。
培训与宣传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其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认识和 重视程度。
医务人员进入隔离区域时,应穿戴符合要 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隔离衣、口罩、护 目镜等。
呼吸道防护
接触隔离
对于可能产生飞沫传播的疾病,医务人员 应佩戴N95口罩等高级别防护口罩,确保 呼吸道安全。
对于接触传播的疾病,医务人员应加强手 卫生,并避免直接接触患者及其分泌物、 排泄物等污染物。
04
医院感染的治疗
保无菌状态。
化学消毒法
使用高效、低毒的消毒剂对物 体表面、医疗器械等进行消毒 处理。
紫外线消毒
利用紫外线对空气和物体表面 进行消毒,但需注意使用时间 和强度。
低温等离子体灭菌
适用于不耐高温、不耐湿的医 疗器械的灭菌处理。
隔离与防护措施
隔离区域设置
个人防护装备
根据传染病防控需要,设置隔离病区,对 疑似或确诊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

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做好我院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一、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各级综合医疗机构应当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包括功能相对独立的呼吸道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艾滋病门诊等。

(一)设置原则及基本要求、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纳入医院总体建设规划,其业务用房应根据功能需要合理安排布局。

、感染性疾病科内部应严格设置防护分区,严格区分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严防交叉污染和感染。

、感染性疾病科的各类功能用房应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做到可分可合,能适应公共卫生医疗救治需要。

、应根据感染性疾病科业务工作要求配备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医、护、技工作人员。

、依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范,制定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

(二)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功能设置要求一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附图一)、必须设立感染性疾病诊室和候诊室,与普通诊室相隔离,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有独立卫生间和医务人员更衣、洗手间。

、感染性疾病诊室内部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感染性疾病诊室应安装紫外线灯和洗手装置。

、感染性疾病诊室的污水、污物等废弃物应严格消毒,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卫生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

二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附图二)、选址⑴为控制交叉感染,感染性疾病科与其它建筑物之间应保持必要间距,确保通风。

建议间距~。

⑵感染性疾病科必须与普通门(急)相隔离,避免发热病人与其他病人相交叉;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

普通门(急)诊显著位置也要设有引导标识,指引发热病人抵达发热门(急)诊就诊。

、布局⑴呼吸道发热门(急)诊与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应完全分隔,呼吸道发热门诊空调通风系统做到独立设置。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因此常用“急性鼻咽炎”(感冒)、“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诊断名词,也可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都可发生,冬春季较多。

每人每年常有数次,一般通过飞沫传染及直接接触,偶可通过肠道。

常见病原体以病毒为主占原发上呼吸道感染的90%以上,细菌约占10%,另外还有肺炎支原体。

【诊断】(一)一般类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以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和腺病毒感染居多,临床最多见。

早期主要症状为咽部不适、咽痛、鼻塞、喷嚏、咳嗽。

可有球结膜充血等症状,同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头痛、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

如病变侵犯到喉部可有声音嘶哑。

病程3~7天,但也可更长或甚至持续数周。

(二)特殊类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多为柯萨奇病毒A组。

除有流涕、鼻塞、咳嗽和全身不适外,咽部可见疱疹,周围有红晕,病程1周左右。

2.咽结合膜热:病原体为腺病毒3、7型。

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

好发于春夏季,体检发现咽部充血,一侧或双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

病程1~2周。

(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正常或增多,血沉稍快,C-反应蛋白正常或增加。

【治疗】(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食易消化食物,增加维生素,保持室内通风,适宜的温湿度。

(二)对症治疗:如解热镇痛剂,鼻堵严重给滴鼻剂等。

(三)病因治疗:因上感多为病毒所致,目前尚无较特效的抗病毒药物,现常用有病毒唑口服或静点;双黄连对病毒也有效。

早期、有条件时可选用干扰素。

继发细菌感染时可选用抗菌素治疗。

第七课感染病科技术操作规范

第七课感染病科技术操作规范

腹腔穿刺术1采纳腹水标本惯例化验、培育、零落细胞检查、染色体检查等以助诊2( 一)( 二)( 三)3( 一)( 二) 穿刺点一般在脐、髂前上棘连线外1/3 和中 1/3 交点,或脐与耻骨之间腹白线中点旁4—5cm处( 往常采纳左边 )( 三)( 四) 以腹腔穿刺针逐渐刺入腹壁,待穿透腹壁、针锋阻力消逝时,可用针筒抽取或引出少量腹水于消毒试管中备验。

橡皮管,引腹水于地上的器皿中。

如试验穿刺,用而后于穿刺末端接以50ml 注射器连于1 号针头上,自麻醉点刺入,抽50—100ml( 五) 放液完成,拔出穿刺针,盖上消毒纱布,以胶布固定。

大批放液4( 一) 放腹水速度要慢。

消毒前,以宽布带缚于上腹部。

当腹水流出时,将布带渐拉紧,免得腹内压忽然降落,惹起内脏血管扩充发生休克。

( 二) 放腹水前后测血压、腹围,复查腹部体征,以便察看病情变化。

( 三) 放腹水过程中,注意患者脉搏、血压,如有面无人色、出盗汗、( 四) 大批放腹水可惹起休克或昏倒、水与电解质杂乱、血浆蛋白质丢失等严重并发症,故除特别状况外,一般不予放液。

初步放液一般不宜超出 3000ml,此后每次不行超出 5000ml。

( 五) 腹腔注射药物要谨慎,好多药物不宜作腹腔注射,抗菌素中以卡( 六)( 七)( 八) 注意无菌操作,免得腹腔感染。

1( 一) 诊疗方面:各样白血病、原发性贫血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多发性骨髓瘤、黑热病、疟疾、伤寒、败血症等疾病的诊疗和鉴识诊疗。

( 二) 治疗方面:作为药物或多量液体的输入门路。

如葡萄糖、生理盐2( 一)( 二) 急性传得病、败血症或某些寄生虫病如黑热病、疟疾病等,当诊( 三) 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及多发性骨髓34( 一) 髂前上棘穿刺:其长处为此处骨面较宽平,易固定且安全,唯骨1)病员仰卧,有显然腹水或肝脾极度肿大概腹部特别膨隆者,可取半2)在髂前上棘后约 1cm处为穿刺点,用 2%的碘酊和 70%酒精消毒皮肤,3)用 1%4)将骨穿针的固定器固定于离针尖 1 5cm5)操作者左手食、拇指固定于髂前上棘面侧,捏紧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与骨面垂直,边旋边推动约 1 5cm,一般可达骨髓腔。

感染性疾病科各项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

感染性疾病科各项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

感染性疾病科各项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制度一、人员要求1.医务人员应按时上岗,不得中途擅自离岗,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出诊。

2.每个接诊区应设立治疗小组,由值班医生担任组长,护士、检验科技师、卫生员等担任组员。

采用“一条龙”服务模式,包括挂号、收费、诊疗、配药、化验和隔离观察等。

3.治疗小组组长应以身作则,严格管理,并在班期间负全责。

对于疑难问题,应及时上报科主任,统一协调指挥。

4.不得拒绝任何患者,对每位发热患者都应按照疑似患者标准对待,认真检查,不漏诊。

5.根据不同传染疾病的防护要求,做好个人隔离防护。

对于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肺炭疽,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值班医务人员离开指定区域时,应进行适当的防护。

二、消毒隔离要求1.感染性疾病科应配备有效、便捷的洗手设施和充足的防护用品,以方便医务人员、患者和陪护人员使用。

应配备充足的消毒药品和器械,如含氯消毒剂、喷雾器等。

化验室应严格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管理。

2.应建立预诊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引导至隔离诊室诊治。

隔离诊室内应配备专用体温枪、听诊器、血压计等。

陪护人员应给予适当的防护。

三)为了更好的防控传染病,患者通道和医务人员通道应该分开。

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值班室、更衣间和库房等应该归为清洁区;治疗准备室、药房(或药柜)、医务人员穿脱个人防护装各区等应该归为半污染区;挂号/收费室、候诊区、诊室、留观室、化验室、患者专用卫生间等应该归为污染区。

四)医务人员应该遵守隔离原则,做好标准预防。

进入隔离区域时,应该按照隔离流程穿戴好隔离衣裤、口罩、手套、眼罩或面罩等。

诊治病人后必须严格洗手等消毒工作,以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五)患者使用的设施及物品,例如体温枪、听诊器、血压计等应该一人一用一消毒。

同时,应该设置患者专用卫生间。

六)隔离患者用后的织物应该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中回收清洗。

被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后,应该随时消毒。

感染性疾病科设置要求

感染性疾病科设置要求

THANKS
人员配置
专业医护人员
感染性疾病科应配备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医护人员,能够处理各种感染性疾病 。
培训与考核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感染性疾病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与考核,提高其专业水平 。
制度规范
诊疗规范
制定完善的感染性疾病诊疗规范, 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消毒制度
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确保环境卫 生和患者安全。
感染性疾病科设置要求
目录
Contents
• 科室概述 • 科室设置规范 • 感染控制与防护 • 人员培训与教育 • 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01 科室概述
定义与目标
定义
感染性疾病科是专门负责诊断、 治疗和管理感染性疾病的科室。
目标
提高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水平,控 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保障患者 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监测 和报告系统,确保及时
发现和报告疫情。
隔离与控制措施
根据疫情类型和严重程 度,采取相应的隔离和 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
散。
医疗资源配置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确 保对传染病患者的及时
救治。
人员培训与演练
定期开展传染病防控培 训和演练,提高医务人
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流程
对需要灭菌的物品进行彻底灭菌,确保无菌状态。
监测与评估
定期对消毒与灭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消 毒灭菌质量符合标准。
防护用品的使用与更换
使用规范
医护人员应按照规范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如正确佩戴口罩、手套 等。
更换频率
根据防护用品的种类和使用情况,合理安排更换频率,确保防护效 果。
废弃处理

常见病诊疗规范

常见病诊疗规范

常见病诊疗规范常见病诊疗规范常见病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会遇到的、病程较短、无严重并发症、治疗较为简单的疾病。

常见病的治疗标准化,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水平,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

因此,本文将从常见病的定义、分类、诊疗规范以及防治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常见病的定义和分类常见病是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发生,具有一定症状和体征表现,临床处理容易的疾病。

常见病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2.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心肌梗死等。

3.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胆囊炎、腹泻等。

4.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肺炎、支气管炎等。

5.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肾结石等。

6.神经系统疾病:如头痛、偏头痛、神经性耳鸣等。

7.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等。

以上疾病是常见病中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临床工作中医生常常遇到的疾病。

二、常见病的诊疗规范1.感染性疾病的诊疗规范:(1)上呼吸道感染: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主要症状是咳嗽、鼻塞、喉咙疼痛等。

治疗原则是休息、保暖、多饮水、清淡饮食和口服解热镇痛药。

对于有严重并发症如支气管炎、肺炎等的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2)胃肠道感染: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主要症状是腹泻、呕吐、腹痛等。

治疗原则是休息、多饮水、清淡饮食、口服抗菌药物和补充必要的电解质。

对于婴幼儿和老年人等免疫力较弱的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3)皮肤感染:多见于皮肤破损部位,如创伤、烫伤、烧伤等。

治疗原则是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口服或外用抗生素等药物控制感染。

对于烧伤、烫伤等较大面积皮肤损伤的患者,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2.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规范:(1)高血压:是指持续性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治疗原则是改变生活方式、口服降压药物和监测血压。

对于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完整)感染科诊疗规范(含目录)

(完整)感染科诊疗规范(含目录)

(完整)感染科诊疗规范2015(含目录)目录第一章病毒性疾病第一节病毒性肝炎第二节肝硬化第三节轮状病毒感染第四节新型肠道病毒感染第五节脊髓灰质炎第六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第七节狂犬病第八节流行性感冒第九节麻疹第十节水痘、带状疱疹第十一节流行性腮腺炎第十二节肾综合症出血热第十三节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第十四节艾滋病第二章立克次体病第一节流行性斑疹伤寒第二节地方性斑疹伤寒第三节恙虫病第三章细菌性疾病第一节伤寒与副伤寒第二节沙门氏菌感染第三节细菌性食物中毒第四节细菌性痢疾第五节致腹泻性大肠杆菌肠炎第六节弯曲菌感染第七节霍乱第八节布鲁氏杆菌病第九节鼠疫第十节炭疽病第十一节白喉第十二节百日咳第十三节猩红热第十四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第十五节厌氧菌感染(完整)感染科诊疗规范2015(含目录) 第十六节破伤风第十七节败血症第十八节感染性休克第四章真菌病第一节隐球菌脑膜炎第二节深部念珠菌病第三节深部曲菌病第五章螺旋体病第一节钩端螺旋体病第二节回归热第六章原虫病第一节阿米巴病第二节疟疾第七章蠕虫病第一节血吸虫病第二节华支睾吸虫病第三节肺吸虫病第四节肠绦虫病第五节囊虫病第六节包虫病第七节蛔虫病第八节丝虫病第九节钩虫病第八章传染病常用防治及抢救技术第一节医院内感染的防治第二节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第三节肾腺皮质激素在传染病中的应用第四节人工肝支持系统在重症肝炎中的应用第五节隔离与消毒第六节传染病预防接种第七节传染病常用诊疗技术第一章病毒性疾病第一节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嗜肝细胞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临床上以乏力、食欲减退、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发热及黄疸。

按病原分类,病毒性肝炎至少可以分为甲、乙、丙、丁、戊、庚六型,分别由HAV、HBV、HCV、HDV、HEV及HGV引起。

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肝炎,不转为慢性。

乙、丙、丁型可转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规范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规范

感染性疾病诊疗规范第一节轮状病毒感染【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流行季节北方以寒冷季节1~3月份为主,南方以春夏季为主,可以通过水污染暴发流行,亦可以通过接触传播。

2.临床表现:潜伏期数小时至一周。

(1)起病急,腹泻为主,黄色水样便,无粘液及脓血便,腹泻每天5~10次不等,伴恶心,呕吐,腹痛及乏力。

(2)腹部压痛,肠鸣音增强,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脱水。

(3)体温正常或低热,病程数日或稍长,预后良好。

3.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血白细胞大致正常或稍偏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大便外观稀水样便,镜检多无异常,少数可见少量白细胞。

(2)粪便中病毒抗原检测。

1)电镜检查:粪便作免疫电镜检查可检出轮状病毒颗粒。

2)单克隆法或免疫斑点试验检测粪便上清液中的病毒抗原,后者敏感性及特异性较强。

3)用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恢复期有4倍以上的增高则有诊断价值。

4)病毒核酸电泳图分析:提取病人粪便中的病毒核酸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根据电泳图谱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其他腹泻性疾病鉴别。

【治疗原则】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预防】隔离病人,防止食物和水的污染,加强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第二节手足口病【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多发于4—9 月份,以5岁以下儿童多见,可有密切接触史。

2. 临床表现:可有发热,手足口臀部红色斑丘疹,疱疹,部分重症患儿可有易惊,肢体抖动,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病理征阳性,肺出血,呼吸循环衰竭等。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大多数白细胞正常,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

部分患儿可有白细胞升高,血糖升高。

,,,—升高等【治疗原则】1. 行消化道,呼吸道隔离1—2 周,卧床休息。

流质,半流质饮食。

皮肤粘膜皮疹护理。

2. 可用病毒唑抗病毒治疗5—7 天,根据病情酌情应用痰热清,喜炎平,甘利欣等。

重症患者根据病情应用甘露醇,加强龙,丙种球蛋白等。

3. 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防治细菌感染,不能进食者给予葡萄糖,电解质,维生素等输液对症治疗。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
湿热和肾炎。
两种特殊类型上呼吸道感染
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A 组病 毒引起,多见于夏秋两季。急性 起病、高热、流涎、咽痛、拒食 、呕吐等;咽部明显充血,咽腭 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 大小的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 破溃后形成小溃疡,病程一周左
右。
(1) (2)咽—结合膜热:由腺病毒3、7 型引起,多见于春夏季节,可在 儿童较集中的地方引起小流行, 临床以发热、咽炎、结合膜炎为 特征。表现为高热,咽痛,眼部 刺痛,咽部充血,一侧或两侧滤 泡性结合膜炎,颈部、耳后淋巴
日,疗程3~5日。
金刚烷胺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2毫 克/公斤/次,每日二次,一般疗程 3~5日,不超过10天。其制剂流感糖 浆(0.5%),1~2岁用4毫升/次,~4岁 5~6毫升/次,~6岁7~8毫升/次,≥7 岁9~10毫升/次,每日二次,疗程同
上。
3、对症治疗
1)降温 高热时物理降温(温水擦浴) ,或用退热剂,如对乙酰氨基酚
10~15毫克/公斤/次或布洛芬5~10毫 克/公斤/次。婴幼儿可用安乃近滴鼻
【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但年幼病重,有细菌感染可能或有并发症时可选用磺胺药口服或青霉素肌注。
(3)年长儿近似成人,全身症状轻而局部症状重,可诉头痛、咽痛或腹痛。 1、适当休息,注意隔离,多饮水,近易消化饮食。 2)有无声音嘶哑,语音不清,头后仰、发热等喉炎或咽后壁脓肿的表现。 5﹪,每2小时滴一次或雾化吸入,或口含服片剂2毫克1次, 4~6次/日,疗程3~5日。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感冒,是指喉部以上 呼吸道的感染,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疾病。它 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可诊断为“急性鼻咽 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 引起上呼 吸道感染的病原约90%以上的病原体为病毒, 主要有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肠道 病毒,可继发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肺

感染性疾病科相关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相关制度

患者护理与康复指导规范
总结词
为感染性疾病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和康复指导,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
详细描述
1. 提供心理支持,缓解患者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2. 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处理病情变化;3. 指导患者 合理饮食,补充营养物质;4.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运动锻炼、呼吸训练等;5. 提供出院后的康 复指导,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面的建议。
03
预防与控制制度
疫情报告制度
疫情报告负责部门
感染性疾病科应设立专门的疫情报告负责部门,配备专职人员, 负责疫情报告的收集、整理、分析、调查和上报工作。
疫情报告内容
疫情报告应包括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人员、疫情性质、 疫情症状、疫情原因、接触史、暴露史等信息。
疫情报告程序
疫情报告应按照医院内部规定的程序进行上报,通常包括科主任、 医务科、院感科、主管院长等环节。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设备监测
对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使用的消毒灭菌设备进行定期监测,确保设 备性能良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消毒剂使用效果监测
对使用的消毒剂进行定期的监测,确保消毒剂的浓度、作用时间 等参数符合标准,并防止因消毒剂使用不当而产生耐药菌株。
医护人员手卫生监测
定期对医护人员的手卫生进行监测,确保医护人员手卫生符合国 家相关标准,防止因医护人员手部细菌超标而引起的交叉感染。
总结词
严格遵循合理、安全、有效的用药原则, 根据感染疾病的种类、病情严重程度、患 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 案。
VS
详细描述
1. 明确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种类,选择敏 感的抗感染药物;2. 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 特点,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和给药剂量;3. 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 方案;4. 对于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的患者, 考虑联合用药或使用特殊抗菌药物。

感染性疾病科相关制度(六篇)

感染性疾病科相关制度(六篇)

感染性疾病科相关制度1.布局流程合理, 做到有效分区(三区、两道), 三区为: 污染区、潜在污染区、清洁区;两道为: 医务人员通道、病人通道。

2.门诊接诊病人预防控制措施(1)按标准预防措施执行;(2)接诊呼吸道疾病病人时应戴防护口罩;(3)疑似传染病, 按下列途径管理。

①发现甲类传染病患者, 在第一时间内通知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医务处、医院感染管理科等);②根据传染源的性质, 立即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③收住感染性疾病科, 按传染病要求住院或转院治疗。

3.留观病人预防控制(1)普通病人按标准预防措施执行;(2)病人诊断不明确或怀疑有传染性疾病但需要抢救或病情危重, 暂无法转传染病院的: 1)病人安置单人房间, 就地隔离一一除特护、医生必要检查、处置外, 其他人包括医务人员不得进入。

2)避免转科, 并且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检查, 以防在转送过程中造成感染的播散。

3)病房尽量配备一次性物品, 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及其它用品相对固定, 各种器械、抢救监护设备、隔离衣等, 不得与他人共用。

4)医疗器械消毒处理。

严格按《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5)病房每日一次紫外线消毒, 房间内设施用1000-____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液每日擦拭一次。

6)病人出院、转院、死亡后, 病人用过的被单、床单、枕套等必须全部更换, 经消毒后再清洗;病人污染的环境必须作终末消毒处理。

4.医务人员的防护(1)医务人员应穿戴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手套、口罩等), 每诊治一位病人均应洗手、手消毒或更换手套。

个人防护用品应定期更换消毒, 严重污染时随时更换消毒。

必要时穿隔离衣、戴鞋套。

(2)医生检查、换药时必须戴手套, 离开病房后, 严格洗手, 并使用手消毒剂。

(3)严格探视制度。

探视者应做好防护措施, 有条件者根据病种隔离的需要提供隔离服。

(4)非该病区工作人员需进入时, 应经该病区医务人员许可, 并接受消毒隔离要求的指导,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规章制度(五篇)

感染性疾病科规章制度(五篇)

感染性疾病科规章制度(一)感染科门诊管理1、感染科门诊独立设区,有明显标识。

2、严格划分清洁区、污染区,做到无交叉。

3、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并限制活动范围,减少医源性传播机会。

4、就诊病人要求戴口罩,家属及陪同者在诊区外等候,如病情需要时,经医生同意可留一人陪同。

(二)感染科门诊空气消毒1、无传染病人时(1)开窗自然通风;(2)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日____次,每次____分钟。

2、有传染病人时(1)开窗自然通风;(2)有人情况下:____%过氧化氢喷雾20-40ml/m3,关闭门窗作用____分钟,每天上、下午各消毒____次,然后开窗通风。

(3)无人情况下:①紫外线照射消毒,每天____次,每次____小时。

②____%过氧乙酸,20-30ml/m3,关闭门窗作用____分钟,然后开窗通风。

(三)地面及物体表面消毒1、地面要湿式拖扫,有疑似病人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或拖地,每日____次。

2、桌、椅、窗台、柜、门(把手)、治疗车等可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每日____次。

(四)其他物品的消毒1、每个诊室备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物品,每次用后消毒,体温计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____分钟,听诊器、血压计用25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在传染病流行期间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2、呼吸治疗装置使用一次性管道,用后焚烧处理,反复使用的接头等部件能高压的尽量高压灭菌。

3、病人吸氧用一次性湿化瓶、鼻导管等,用后焚烧处理。

4、运送传染病人的平车使用后用____%过氧乙酸喷洒消毒作用____分钟。

5、工作人员使用后的隔离衣等,装入双层污衣袋扎紧袋口,用密闭物品拖运,经高压灭菌→清洗后才能使用。

(五)病人排泄物、分泌物的处理1、留观病人床旁设置加盖容器,装足量____mg/L含氯消毒液,用做病人呕吐物、分泌物的随时消毒,作用____分钟,倒入厕所。

2、排泄物:尿液:每____份尿液加____mg/L含氯消毒液____份混匀,放置____小时,倒入厕所。

(完整word版)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2)

(完整word版)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2)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2月颁布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感染性疾病科管理者加强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在感染性疾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持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六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17号)、《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卫医发〔2004〕292号)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卫法监发〔2002〕282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提高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和感染控制水平。

二、基本条件第七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独立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保障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八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相对独立,各区域布局合理,分区清楚,便于患者就诊,保护患者隐私,并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开设独立的专业门诊,开设独立的发热门诊、肠道门诊、传染病门诊,设置2—6张肠道留观病床,2-10张呼吸道隔离病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病房。

最新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

最新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

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做好我院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一、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各级综合医疗机构应当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包括功能相对独立的呼吸道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艾滋病门诊等。

设置原则及基本要求编辑1、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纳入医院总体建设规划,其业务用房应根据功能需要合理安排布局。

2、感染性疾病科内部应严格设置防护分区,严格区分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严防交叉污染和感染。

3、感染性疾病科的各类功能用房应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做到可分可合,能适应公共卫生医疗救治需要。

4、应根据感染性疾病科业务工作要求配备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医、护、技工作人员。

5、依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范,制定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功能设置要求编辑一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1、必须设立感染性疾病诊室和候诊室,与普通诊室相隔离,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有独立卫生间和医务人员更衣、洗手间。

2、感染性疾病诊室内部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3、感染性疾病诊室应安装紫外线灯和洗手装置。

4、感染性疾病诊室的污水、污物等废弃物应严格消毒,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卫生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

二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1、选址⑴为控制交叉感染,感染性疾病科与其它建筑物之间应保持必要间距,确保通风。

建议间距20~25m。

⑵感染性疾病科必须与普通门(急)相隔离,避免发热病人与其他病人相交叉;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

普通门(急)诊显著位置也要设有引导标识,指引发热病人抵达发热门(急)诊就诊。

2、布局⑴呼吸道发热门(急)诊与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应完全分隔,呼吸道发热门诊空调通风系统做到独立设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染性疾病诊疗规范第一节轮状病毒感染【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流行季节北方以寒冷季节1~3月份为主,南方以春夏季为主,可以通过水污染暴发流行,亦可以通过接触传播。

2.临床表现:潜伏期数小时至一周。

(1)起病急,腹泻为主,黄色水样便,无粘液及脓血便,腹泻每天5~10次不等,伴恶心,呕吐,腹痛及乏力。

(2)腹部压痛,肠鸣音增强,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脱水。

(3)体温正常或低热,病程数日或稍长,预后良好。

3.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血白细胞大致正常或稍偏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大便外观稀水样便,镜检多无异常,少数可见少量白细胞。

(2)粪便中病毒抗原检测。

1)电镜检查:粪便作免疫电镜检查可检出轮状病毒颗粒。

2)单克隆ELISA法或免疫斑点试验检测粪便上清液中的病毒抗原,后者敏感性及特异性较强。

3)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恢复期有4倍以上的增高则有诊断价值。

4)病毒核酸电泳图分析:提取病人粪便中的病毒核酸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根据电泳图谱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其他腹泻性疾病鉴别。

【治疗原则】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预防】隔离病人,防止食物和水的污染,加强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第二节手足口病【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多发于4—9 月份,以5岁以下儿童多见,可有密切接触史。

2. 临床表现:可有发热,手足口臀部红色斑丘疹,疱疹,部分重症患儿可有易惊,肢体抖动,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病理征阳性,肺出血,呼吸循环衰竭等。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大多数白细胞正常,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

部分患儿可有白细胞升高,血糖升高。

AST,ALT,CK,CK—MB升高等【治疗原则】1. 行消化道,呼吸道隔离1—2 周,卧床休息。

流质,半流质饮食。

皮肤粘膜皮疹护理。

2. 可用病毒唑抗病毒治疗5—7 天,根据病情酌情应用痰热清,喜炎平,甘利欣等。

重症患者根据病情应用甘露醇,加强龙,丙种球蛋白等。

3. 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防治细菌感染,不能进食者给予葡萄糖,电解质,维生素等输液对症治疗。

4. 根据病情作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CRP,血生化,肝功,心肌酶,胸片,心电图等。

第三节麻疹【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注意有无急性期病人接触史、疫苗接种史及既往麻疹病史。

接种疫苗后发病年龄向大年龄推移。

任何季节可发病,流行高峰在亚热带为冬春季。

2.临床表现:潜伏期10天(6~18天)(1)临床经过1)前驱期:2~4日,发热,一般在39℃左右,伴结合膜充血、流泪、流涕、咳嗽等其他症状。

于发热后2~3日可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

2)出疹期:3~5天,多于发热后第4~5天出疹,初见于耳后、发际,逐渐向面、颈、驱干及四肢蔓延,2~3日遍布全身。

为暗红色斑丘疹,充血性皮疹。

此期体温持续升高,全身中毒症状加剧。

3)恢复期:2~3天,皮疹出齐出透,体温随之下降,1~2日内降至正常。

皮疹按出疹顺序隐退,遗留褐色的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

(2)临床类型:除上述典型麻疹外,尚有:1)轻型麻疹:病情较轻,病程短,皮疹散在稀疏。

2)中毒性麻疹:中毒症状重,高热,大片融合性皮疹或出疹不透或刚出疹又隐退,伴气促,心率快,发绀,循环或心力衰竭,昏迷,抽搐。

3)出血性麻疹:少见,皮疹为出血性,伴高热等全身严重中毒症状。

(3)并发症:常见并发症有肺炎、喉炎与脑炎。

3.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减低或正常。

(2)鼻咽部涂片或尿沉渣染色:找多核巨细胞,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3)血清学检查:血清抗麻疹病毒IgM抗体为早期、快速的特异性诊断方法;血清抗麻疹病毒IgG抗体双份血清滴度≥4倍增长有回顾性诊断价值。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常见出疹性疾病进行鉴别,主要为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过敏性皮疹等。

【治疗原则】1.一般处理及对症治疗(1)隔离、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整洁温暖。

(2)口腔、鼻、眼、皮肤应保持清洁,多饮水,给予易消化和营养丰富饮食。

(3)高热时可给小剂量退热剂或头部冷敷,烦躁不安可给少量镇静剂。

(4)体弱多病者早期可给丙种球蛋白0.2~0.6ml/kg,肌注,q.d,共2~3日。

2.中医中药;初期,可用辛凉透表法,选用升麻葛根汤、银翘散加减;热症重者,可用三黄石膏汤或犀角地黄汤;体虚肢冷宜用人参败毒汤;恢复期热退疹收,宜用养阴清热法,可用沙参麦冬汤等。

3.并发症的治疗(1)肺炎:治疗同一般肺炎。

(2)喉炎:蒸气吸入,呼吸道梗阻者可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并选用抗菌药物,喉梗阻严重者及早考虑气管切开。

(3)心血管功能不全:应及时使用快速洋地黄药物,同时应用速尿等利尿剂。

(4)脑炎:基本同乙型脑炎。

【疗效标准】皮疹消退、体温正常3天以上,症状消失可予出院,有并发症应待症状基本消失,方可出院。

【预防】1.对患者实行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6日,伴有呼吸道并发症延长至出疹后10日;2.流行期间避免易感儿童到公共场所或探亲访友。

无并发症儿童在家中隔离,以减少传播和继发院内感染。

3.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最主要的措施。

4.易感儿接触麻疹后早期注射丙种球蛋白3ml。

第四节水痘、带状疱疹【诊断】1.流行病学(1)水痘:病前10~24日有与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接触史,既往未患过水痘;(2)带状疱疹:数年至数十年前患过水痘。

2.临床表现(1)水痘1)婴幼儿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年长儿童及成人常有周身不适,持续1天左右。

2)发热数小时或1~2天后,首先于躯干、头部再面部及四肢出现红斑疹,呈向心性分布,数小时后变为丘疹、疱疹。

疱疹表浅壁如黄豆至粟粒样大小等,疱浆初清晰,后混浊。

3)常伴轻度瘙痒。

(2)带状疱疹1)初起周身不适及发热,局部皮肤感觉异常或神经痛2)一般2~5日后沿着周围神经分布出现成簇的红色斑丘疹,在1~3天内发展成米粒或绿豆大小的疱疹,疱疹初期疱浆清晰透明,3~4天内变成混浊,7~8天后干燥,10~12天后结痂,2~3周后痂脱,疼痛消失,不留瘢痕。

3)皮损轻重各异,见于任何感觉神经分布区,以胸部者多见,约为50%。

严重者呈重度水痘样皮疹及内脏损害,其病死率高。

3.实验室检查(1)早期疱疹基底部刮屑涂片,可查到多核巨细胞及核内包涵体。

(2)早期疱疹液可分离到VZV。

(3)取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补体结合、免疫荧光)可呈4倍以上增长,证实为VZV急性感染。

【治疗】1.注意休息,避免搔抓,保持手和皮肤粘膜清洁,防止继发感染;疱疹破溃者局部涂1%龙胆紫。

2.对于新生儿水痘、免疫功能低下的水痘和带状疱疹患者,可采用无环鸟苷静脉滴注。

3.服用多种维生素。

【预防】1.管理传染源:水痘患儿应隔离到全部疱疹干燥结痂为止。

2.被动免疫:注射高效价VZ免疫血浆或人白细胞转移因子。

3.自动免疫:注射水痘减毒活疫苗。

第五节流行性腮腺炎【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注意流行情况,病前二、三周内有无接触史,流腮疫苗接种史,有无既往患此病史。

2.临床表现: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

(1)发热:伴全身不适,体温与病情成正比,热型可呈双峰型。

(2)腮腺肿胀:一侧或两侧,以耳垂为中心,质韧、胀痛、触痛、张口及咀嚼时加重,肿胀多于1~3天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

(3)其它系统损害:可有睾丸炎、胰腺炎、脑膜炎的表现。

本病自然病程约为10~14天。

(4)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或稍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血清和尿淀粉酶:90%患者有轻至中度增高。

3)血清学检查:补体结合试验对可疑病例有诊断价值,双份血清效价4倍以上的增高或一份血清效价达1:64者有诊断意义。

亦可进行血凝抑制试验或以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化脓性腮腺炎、腮腺导管结石,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其他病毒引起的腮腺炎等鉴别。

【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卧床休息,注意口腔卫生,饮食以流质、软食为主,适当增加维生素。

2.对症治疗:主要以中医中药为主进行内治外敷。

外敷可用如意金黄散、鲜仙人掌等,内服中药以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消积散肿为主。

常用方剂为银翘散、普济消毒饮、龙胆泻肝汤等随证加减。

高热头痛和腮腺胀痛,可用解热镇痛药。

3.抗病毒治疗:发病早期可用利巴韦林,1g/d,儿童15mg/kg,静滴,疗程5~7天。

4.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尚无肯定疗效,对重症或并发脑膜炎、心肌炎、睾丸炎时可考虑短期使用。

5.出现并发症按病情处理。

【预防】1.及早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失,自发病起算,隔离10天。

2.注射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1岁以上儿童及青少年均应接种。

第六节伤寒与副伤寒伤寒【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接触伤寒患者或伤寒慢性带菌者,粪便污染的饮食或物品,或进入伤寒流行疫区后,在几日至三周可发病。

2.临床表现:潜伏期多为1~2周(3~60日)。

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约为四周左右,可分为四期。

(1)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

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体温呈阶梯形上升,可在5~7日内达到39~40℃,常伴全身不适。

本期末已能触及肿大的脾脏与肝脏。

(2)极期:病程的第2~3周,有典型表现,且易出现肠出血与肠穿孔等并发症。

1)高热:稽留热为典型的热型,常持续2周左右,39~40℃。

2)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腹胀、腹部不适或有隐痛,以右下腹明显。

3)相对缓脉。

4)脾脏肿大,也可发现肝大。

5)意识朦胧、表情淡漠、反应迟钝,重者呈现虚性脑膜炎表现。

6)玫瑰疹:约于第3病日出现,躯干上部为多,为色淡红、稍高出皮肤的小形斑丘疹,约1周消退。

7)缓解期:病程第3~4周,体温逐步下降,病情缓解,仍应注意肠出血及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8)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症状及体征均回复正常。

3.临床类型:本病可有下列各型(1)轻型。

(2)暴发型(重型)。

(3)迁延型。

(4)逍遥型。

(5)顿挫型。

(6)小儿伤寒。

(7)老年伤寒。

(8)妊娠伤寒。

4.复发与再燃:本病复发率一般为10%左右。

在病程的2~3周左右,潜伏在体内病灶巨噬细胞内的伤寒杆菌重新繁殖,再次引起菌血症而引起复发或再燃。

5.实验室检查(1)一般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常减低。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严重病人病程较长,或并发肠出血时,可出现贫血表现。

2)尿:高热病人可有轻度蛋白尿。

3)粪:在肠出血情况下,可有粪便潜血或血便。

(2)细菌培养:进行伤寒杆菌的病原学检查是本病的确诊依据。

检材可取自血液、骨髓、粪、尿、玫瑰疹刮出液等。

1)血培养:尽可能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采血,以含胆汁的培养基为好。

抽血量需10ml。

第1~2周阳性率可达70~90%。

2)骨髓培养:适用于血培养阴性的疑似伤寒的患者。

阳性率可达90%。

(3)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本试验在病程第1周常呈阴性反应,第2周开始阳性率上升,第4周阳性率可达70~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