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空间的政治议题:呈现与建构
微博客公共领域的建构聂洲
第9卷第4期2012年4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Apr.2012Vol.9No.4根据DCCI 互联网数据中心的预计,中国互联网实际不重复的微博独立用户数,2011年、2012年、2013年将分别达到1亿、1.68亿、2.53亿人左右。
而另据艾瑞的数据显示,2010年3月到6月,国内微博市场月覆盖人数从5452万人增长到10307万人,其中新浪微博月覆盖人数占到国内市场的46%左右①。
可见我国目前已经到了一个“微博时代”,微博以其快捷、个性化的订制系统成为公众喜闻乐见的媒介,微博的运用已经逐渐成为公民表达自我、展现个性的生活方式,一个“全民参与”的时代正在形成,微博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大众传播中的单向式传播,形成多个个体发布信息的集合平台,微博可以说是一个“自媒体”的集合体,微博是什么,对于社会的建设有什么用,如何利用微博的特性构建新型民主社会的公共领域,本文对这些问题做出了深入的讨论。
一、微博是什么?微博客(昵称“围脖”,写微博也因此被称为“织围脖”),源自英文“micro-blog ”,即“微型博客”,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与获取的平台、一种开放的互联网社交服务。
微博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和传统的博客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它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一种可以即时发布和分享信息的类似博客的互联网工具。
②现在在社会生活中,诞生不到2年多的微博显然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的工具,每天都可以以各种终端方式(个人电脑、手机等)上网并且简短地在140字之内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互相关注的人交流,并且可以随时跟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最新进展。
可以说微博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高效、多领域、个人化的“记事本”,这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是分不开的,微博最早的发展是美国的twitter ,笔者最先知道微博客的概念也是因为接触了twitter,是因为在twitter 上可以找到平时在刊物、网站上看不到的大量信息,并且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直播”自己的生活,获得关注、与好朋友进行互动。
中国微博空间的议题呈现_新浪热门微博实证研究_韦路
V o l . 4 4,N o . 2 M a r . 2 0 1 4
主题栏目 :新媒体与社会
: / O I 1 0 . 3 7 8 5 i s s n . 1 0 0 8 4 2 X. 2 0 1 3 . 1 2 . 0 2 1 D . 9 - j
中国微博空间的议题呈现 :新浪 热门微博实证研究
韦 路 胡雨濛
W e i L u u Y u m e n H g ( , C o M a I C Z U H C o l l e e e d i a n d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u l t u r e, h e i a n n i v e r s i t a n z h o u3 1 0 0 2 8 h i n a) f g j g y, g :H A o s t s . I t m e a s u r e s o u l a r W e i b o b s t r a c t o t W e i b o i s a n o f f i c i a l a o f f e r e d b S i n a t o h i h l i h t t h e p p p p p y g g , , , o s t s b t h e n u m b e r o f v i e w s f o r w a r d s c o mm e n t s a n d c o m l i m e n t s . T h e t o 1 0 0h o t t h e h o t n e s s o f p y p p ,w o s t s a r e l i s t e d b S i n a e v e r d a h i c h c o n c e n t r a t e o n t h a t d a s m o s t i m o r t a n t i s s u e s a n d W e i b o p y y y y p , b e c o m e a m i c r o c o s m o f o n l i n e u b l i c a e n d a i n C h i n a . T h r o u h t h e r i s m o f H o t W e i b o t h i s s t u d a s k s p g g p y :( ,( ) )w t h r e e u e s t i o n s h a t a r e t h e d o m i n a t i n a e n d a o n W e i b o h o s e t t h e s e a e n d a a n d i n w h a t 1 w 2 q g g g , ) ? w a s a n d( 3 h o w a r e t h e s e a e n d a d i s t r i b u t e d o n W e i b o y g ,w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s o c i a l a n d 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 i s s u e s d o m i n a t e o n l i n e a e n d a o n H o t W e i b o h i c h g i n d i c a t e s a c o n v e r e n c e o f u b l i c s a c e a n d r i v a t e s a c e i n t h e C h i n e s e m i c r o b l o o s h e r e .T h e g p p p p g p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d i s c u r s i v e o w e r o n W e i b o m i r r o r s t h e o w e r r e l a t i o n s h i i n t h e r e a l s o c i e t .W h i l e e l i t e p p p y , u s e r s c o n s t i t u t e t h e m a o r i t o f h o t W e i b o c o n t r i b u t o r sg r a s s r o o t s u s e r s d o h a v e a c h a n c e t o a r t i c i a t e j y p p
微博升堂背后的舆论场域构建
声屏世界2022/1传媒e 时代点击新媒体摘要:社交媒体、移动和互联三重革命正在影响中国的网络空间,庞大的信息数据使得用户的媒介接受习惯正在变迁。
近年来,微博升堂现象在社交平台上泛滥成灾,用户信任被消费,平台吸取“毒流量”现象明显。
文章基于该现象,对微博舆论场域构建提出了策略。
文章表明,微博舆论场域构建与客户端、媒体、用户离不开关系,微博平台的转型将推动舆论场域的良好运行,维护舆论生态网。
关键词:舆论场域微博升堂意见领袖微博升堂背后的舆论场域构建阴宣田恬2009年,新浪微博诞生,一股新生的媒介力量打开全民市场。
在微博上,所有人都可以表达自我和陌生人社交,发布与浏览信息……微博自由开放、即时交互的特点,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利用微博这样的社交平台可以发出个人声音,聚集社会力量,通过操控舆论甚至可以决定事件的走向。
近年来,“微博升堂”现象愈演愈烈,网络舆论生态网络被破坏。
如何构建合理有序的微博舆论场域,是一个亟需以系统视角探析的议题。
本文将从“微博升堂”现象出发,由群体情绪切入,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基于该现象,提出平台监管制度、媒体舆论引导、重视草根用户等建构策略,由此推进微博舆论场域的良性运行。
关键概念界定微博升堂,就是微博用户通过讲述个人或他人遭遇进行传播来凝聚社会力量,以便实现维护个人权益的目的。
所谓的社会力量,在很大程度是指网络舆论。
微博用户借助舆论对遭遇进行夸大,其他网民则把自己放在互联网法官的地位上,发表自己的言论,致使舆论发酵。
“微博升堂”的维权方式,有时可以成为推动公平正义的“利器”,有时也有可能成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戾器”。
微博升堂现象的兴起微博升堂的产生。
首先,微博监管机制下舆论的过度自由。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畅所欲言,信息的传播每秒以上千万条在传播。
随着微博热搜的兴起,任何热点、爆点新闻都能进入互联网使用者的视线,一些涉及到犯罪的社会事件,网民就很自然而然地当起了“法官”,在上面拼尽全力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微博客中公共事件现实的社会建构
24今日传媒·伦理道德·法律问题(五篇)主持人:蔡 斐(西南政法大学 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重庆 401120)主持人语: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网络社会的迅速崛起,技术的赋权也带来了话语权的重构,网络世界已然成为了最重要的舆论空间之一。
本期栏目重点研究公共事件话语权建构、网络舆论及舆论引导等热点问题,作者袁政对微博客中公共事件现实的社会建构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微博客中的公共事件现实的社会建构现象看似错综复杂,但其本质都是对公共事件话语权的争夺。
在新的传播形势下,传统媒体和政府有必要积极采取新措施来及时调整自己在公共事件中的位置以及建构的策略。
张潇满则以雾霾话题为例,对环保议题网络舆论娱乐化问题进行了探析,发现社交网络上一部分公众以娱乐化的表达方式参与到公共环保议题的讨论,宣泄情绪、抵抗主流话语。
但过度戏虐与缺乏理性的分析会侵蚀行动力,须提高个体在信息处理方面的理解、选择、质疑和批判能力。
网络媒介为网络舆论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网络上也存在着愈加严重的道德绑架现象。
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舆论形态的多元,也使舆论反转新闻事件层出不穷。
丁舒分析了“中国老人在日碰瓷”事件舆论的演变过程,认为良好的舆论环境与媒体、新闻从业者以及受众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受众应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媒介应担负起“把关人”的责任,第一时间寻求真相,呈现全方位客观报道,多方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微博客中公共事件现实的社会建构袁 政(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摘 要:与传统媒体时代不同,微博客中的公共事件现实的社会建构呈现出诸多新特点,比如建构主体多样化,建构行为的去中心化和实时化,对立框架代替维稳框架成为主流等,而网民逆向建构的不慎则会导致舆论流出现颠覆性波动。
种种建构现象看似错综复杂,但其本质都是对公共事件话语权的争夺。
在新的传播形势下,传统媒体和政府有必要积极采取新措施来及时调整自己在公共事件中的位置以及建构的策略。
主流媒体微博的议题设置及舆论引导
传媒业态·传媒个案110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微博已成为中国网络舆论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据最新数据显示,微博月活跃用户达5.5亿。
媒体微博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以纸媒、广播、电视、杂志等为主要媒介形式的传统媒体纷纷进驻微博平台,并取得了广泛的传播效果。
作为全国唯一一份女性大报,近年来,《中国妇女报》官方微博迅速崛起,截至目前,粉丝增长至1200多万,在妇联系统新媒体中居于首位, 并在议程设置效果、舆论引导力、品牌影响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设置议题,打造正能量“大餐”由于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微博有效扩展了主流媒体的内容形态,带来了更年轻更活跃的受众,使得央媒的主旋律内容逐渐摆脱“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更加贴近受众,进而形成裂变式传播效果。
在这种形势下,微博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独特价值正在显现,为主旋律内容传播构建了新的空间。
相对于传统媒体传播路径而言,具有社交媒体平台属性的微博,其使用主体的多元性、交流过程高度的交互性,表达意见的充分自主性以及受众信息接收的自由性,使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因而,在重大主题的报道中,主流媒体需要把握议题设置的核心,抓准角度,充分挖掘网友的“共振点”,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传播氛围。
《中国妇女报》官方微博以妇女界大V为担当,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用舆论的力量巩固和扩大妇女报作为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宣传中,中国妇女报主持的#我为中国女性点赞#话题阅读总数超1600万,#70年70个“她第一”#话题阅读总数近500万。
其产品集纳图片、视频、文字、投票、直播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创新推出一系列有爆点、聚民心、接地气的报道产品,在新闻策划和产品呈现上,结合平台传播特点,主打“女”字牌,通过各行各业的女性人物故事,聚焦女性事业和工作的发展,生动展现70年来其在各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营造热烈氛围。
微博发展的政治逻辑分析
3 . 微博参 与与社会整合
微博 政治参 与对于协调社会转型 ( 社会分化和市 场化)背景下的社会矛盾 与冲突 ,同样具有创新 的意
义。 “ 参 Βιβλιοθήκη 不 仅是一种更 为直接 、有 效的约 束机制 、 利益表达机制 ,而且对 于一 个 日益分 化 的社会 来说 ,
行合理判断 。总体上 , “ 修 复性 的政治体制改革 和具 有 突破性 的经济体制改革 ,一方面保证 了经济社会的
中 国直年研究一 1 0 / 2 0 1 3
\ t ' R/
L
Li L' — , 1 1 1 T 一 a r l S u o
氅 = = = = = ■ ,
l
L u n — Ta l l S u o iL
童
===
宜 、动员 、围观 、游戏 、挑 战等 民间性社会特质 。
通人群 的行动空间 。微博政治势 必成 为社会政治发展
和革新 的场域 ,更 快速 地促进 互动 政治 的分化 和发
展 。特别是在转型 的陷阱 中,面临各类权力关 系越发 网络化和圈子化的情况下 ,集体作弊 的制度之恶往往
2 . 微 博 政 治 与全 域 政 治
来 自微博 的质疑很大程度上指 向了公权力 ,并产
生了一定 的拆解不合理权力 的瓦解效应 。这一切 ,容 易使得 人们将 微博 与政治 的关联简化为微博 问政 。但
“ 微博 问政问的还是行政 ,或者说主要属于行政范畴 。
不是传统 的支 配性控制 目标 的实现 ,而是 以共识一 责 任互为依托 的方式实现 “ 我参与 、我承诺”的积极公
种 制度 之恶 。总体 上 ,微博行 动实 践跨越 了政 府机 构 、工作场所 、地方社群 ,在政 治 、经济 、文化 、社 会等领域 时有表现 。因此 ,微博 政治是一个开放性 的
我国微博舆论风险社会因素、作用范围及化解机制
我国微博舆论风险社会因素、作用范围及化解机制吴闻莺;蔡尚伟【摘要】微博用户量在2013年下降后于2014年后回升。
微博依然在公共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2016年河北邢台洪灾事件中,微博处于信息传播链的最前端。
本文从技术变革、生活方式变迁与价值冲突三个方面揭示了微博舆论风险的社会成因,并从国家、社会、个人三分法结构模型理解公共事件微博舆论风险效果。
为了防范和化解风险,可以引入多元主体公共参与的具体操作,促进人们形成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认知,从而有利于增强凝聚力,也有利于政府和社会共同寻找化解社会矛盾的方案。
【期刊名称】《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2)005【总页数】6页(P105-110)【关键词】微博舆论风险;社会因素;作用范围;化解机制【作者】吴闻莺;蔡尚伟【作者单位】[1]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41;[2]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06.2(一)技术变革促进人们介入公共事件微博为人们广泛卷入公共事件提供了一种高级的技术支持平台。
在中国的网络空间中,公民卷入政治性公共事务(如关注司法案件)的技术支持平台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这个划分其实也适用于人们在网络上卷入非政治性公共事务(如关注自然风险)的情形。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在互联网发展初期,门户网站、e-mail、BBS等应用拓展了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但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参与的扩大主要体现在知情权得到更好保障;随着即时通讯(QQ、MSN、手机短信等)、新闻组(newsgroup)、群组(QQ群、UC群、飞信群等)工具的应用,人们的交流与沟通更加便捷,参与渠道更加丰富;现阶段博客、播客、微博及其他各种SNS(社会化网络)工具的普及、移动网络的发展,使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的协同互动特性更加明显,参与的主动性越来越强、影响力越来越大[1]。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处在深刻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
微博时代理想公共领域构建的现实思考
微博时代理想公共领域构建的现实思考摘要:公共领域是德国著名学者哈贝马斯政治哲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是介于私人领域与公共权力领域的中间地带。
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微博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新的契机,为理想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现实平台。
微博时代如何构建理想公共领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公共领域;微博;构建;路径选择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059-02微博在中国面世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如今它的流行度恐怕是其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
最早的微博是美国于2006年推出的twitter,它创造了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
随后,微博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2009年8月,国内首家“新浪微博”的开通,标志着微博正式进入中国上网主流人群的视野。
2010年初,国内各大门户网站如腾讯、搜狐、人民网等也相继推出微博服务,进一步促进了微博的蓬勃发展。
如今微博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热门词汇,各级政府机构、官员、名人和百姓等争先恐后开通微博。
与网络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相比,微博在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及时性、便捷性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微博的兴起为我国理想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一、公共领域理论阐释“公共领域”是一个西方舶来品,最早是由汉娜·阿伦特提出,后经尤根·哈贝马斯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研究。
哈贝马斯考察了公共领域的历史范畴、揭示了现代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对公共领域的蚕食,并提出了重建理想公共领域。
“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生成。
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
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公众”[1]125。
“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众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2]32。
哈贝马斯认为理想公共领域在欧洲历史上存在过很短暂一段时期。
关于微博传播与公共领域建构的几点思考
关于微博传播与公共领域建构的几点思考自2009年8月新浪开办微博平台,微博逐渐在中国普及。
到今天,微博已经开始产生了全面的社会影响。
近几年从郭美美网络炫富引发的国人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追问到陕西安监局局长“表叔”杨达才的落马,微博在其中都可谓功不可没。
正是由于微博将网民之间的社会网络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传播网络,才使微博在不少热点事件中成了传播的起源点和主要的舆论酝酿平台,微博中形成的舆论和微博中的事件也会与现实互动,并影响着事件的进程,对社会价值体系产生影响。
鉴于此,不难看出微博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共领域的建构。
此外,当前党政机构与领导干部开微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微博问政”更成了“官民”沟通的新渠道。
其实早在1998年,西方学者凯尔纳就认为网络能拓展公共政治参与,并创造崭新公共领域。
从当前微博产生的影响以及其强大的传播网络而言,微博所构建的公共领域确实比以前任何时代的公共领域更加宽广和扩大。
从单个案例来说,微博传播积极地推动了公共领域的建构,如广州“房叔”和陕西“表叔”的纷纷落马等等。
但能否从这些个案来判断网络媒体或者说微博传播就建构了中国媒体公共领域的全部呢?个案虽然显示了整体的某些特征,但从整体而言,微博作为公共领域存在的问题依然还比较多。
一、微博传播内容上的“微”型化和传播的碎片化带来的“伪公共领域”首先,微博内容上具有“微”的特点使得微博切入方式是碎片化的,或现场记录、或灵感突现、或自言自语、或情绪宣泄。
而当下的微博中大量的都是情感宣泄,是一个狂欢的广场。
虽然,微博的特点是分享自我的感性平台而非追求理性公正的官方媒体,因此相比正式场合的言论,微博上的言论随意性更强,主观色彩更加浓厚,相应地对其言论自由的把握尺度也更宽。
[1]但微博上公私领域其实依然是比较模糊的,微博也可以是一个会客厅,变成一个公共场所。
2010年“画家赵庭景美”选择在微博上直播其丈夫“北京陈青蓝”和第三者“爱伺机摸人”“捉奸在床”的过程,迅速引起了网友的围观和评论。
微博在建构新闻事实中的弊端分析
物 ,媒体人物等 。 “ 意见领袖”在传播 说 ,更乐忠 于围观 “ 热闹 ”。所以在发 后 ,受 众对铁道部产生 了不信 任 ,针对 流程中极为活跃 ,他们不 仅传 递信息 , 微博时 ,更乐忠 于带上 自己的倾 向性 , 火 车上保 质期为半年 的盒饭产 生了极大 还传达观点 ,提供建议 。他们迅速 、直 会按照 自己的认 识方式和价值认识 、利 的质疑 ,微博 上质疑声 和谩 骂声一片 。 接地表达着 自己的观 点甚至情绪 。当他 益 目的传递 信息 。微博更多 的时候 成了 新 华社及时发布 了 《 “ 质半年”不是 保 们的观点 、意 见 、情 绪为受众接受 ,甚
2 注重意见领袖媒介素养的培养 .
在微博 上 , “ 论领袖”的力量无 了提升 自己 的知 名度 ,传 播一 些 低级 舆
疑 是 强 大 的 ,无 论 是 从 粉 丝 量 上 ,还 是 庸俗 的信 息 ,既 容易 误 导 受众 ,也不
言论被 转发的次数上 ,有 时候产生 的影 利 于和 谐社 会 的建 构 。所 以技 术 管理 微博在新 闻建构事实 中 ,往往 是微 响甚至会超过传统媒体 ,形成 强大的 网 人 员要 加 大对 此 类信 息 的 清理 ,倡 导
责上 ,甚至对 网友质 疑阿婆救人是为 了 的说法进行综合性的求证。
4 微 博 管 理 规 范 化 .
尽 管网络是开放 自由的 ,但并不等 于绝 对 的 自由 。一些 别有 用 心 的 人为
作秀的信息予 以大幅度报道 ,显然失去 了媒体 的正确引导的责任感 ,致使人们
感叹社会的冷漠 。 符号言语 和基调 的处理方式
期嘲知饵 2 1  ̄第O 期 5 0 2 8 1
新 媒 体
■ 《 蹶 筑 k 职
论政治传播中的议题设置、启动效果和框架效果
论政治传播中的议题设置、启动效果和框架效果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政治传播中的议题设置、启动效果和框架效果,分析这些要素如何影响公众的政治认知、态度和行为。
政治传播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公众的政治观念、引导社会舆论、影响政策制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政治传播中的议题设置、启动效果和框架效果,对于理解政治传播的运行机制、提高政治传播效果、促进政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对政治传播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政治传播的内涵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分析议题设置、启动效果和框架效果在政治传播中的作用机制。
议题设置是指媒体通过选择报道的议题和报道方式,影响公众对政治问题的关注和认知;启动效果是指媒体通过报道引导公众对某些政治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进而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框架效果则是指媒体通过选择不同的报道框架,影响公众对政治问题的理解和评价。
本文还将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分析政治传播中议题设置、启动效果和框架效果的实际情况,探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公众的政治认知、态度和行为。
本文还将对政治传播中的议题设置、启动效果和框架效果进行反思,探讨如何优化政治传播策略,提高政治传播效果,促进政治文明的发展。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政治传播中的议题设置、启动效果和框架效果,以期为政治传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政治传播中的议题设置在政治传播中,议题设置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机制。
这一机制涉及到通过媒体和政治行为者对公共议程的影响和操控,进而塑造公众对政治事件、政策和问题的认知和理解。
政治传播者,包括政治家、媒体和利益集团,通过精心选择和组织议题,以及决定何时、何地以及如何传达这些信息,从而引导公众关注某些问题而忽视其他问题。
议题设置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者的策略和目标。
例如,政治家可能会通过媒体发布新闻稿、发表演讲或接受采访来设置议程,以推动公众关注他们希望强调的政策或问题。
媒体则可以通过选择报道哪些故事、如何报道以及给予多少关注来影响公众对政治议题的理解和看法。
新浪微博博主话语权的建构与消解
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相较于传统的传媒而言是爆炸式的。
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社交媒体呈现出泛滥的态势,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主流媒体发展得极其迅猛,对传统的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单单新浪微博的一个美食博主就可能拥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关注量,被粉丝簇拥和追捧,甚至一夜暴富都不是难事,成为网络时代特有的一大奇观,这在传统媒体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一、话语权作为一种权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力在社会生产中有利于维护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辅助服务的角色。
此外,另一种理论认为,权力的所有权可以像商品一样被拥有以及转让,不同主体都有可能拥有权力,不论个人、团体还是国家。
但福柯认为权力是一种关系,“……权力纯粹是一种关系,是一种结构性的活动”①。
话语权是一种权力,按照传统普通视角而言,拥有话语权的人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其他人。
拥有海量粉丝的新浪微博博主一般都有一定的“特长”,有的对摄影精通,有的极为擅长烹饪,像这样在某一领域有很大影响的博主我们可以将其看作在这一领域是有话语权的。
若按照福柯对权力的认知,话语权不是单方面的权力,它是多方权力的互动构成的复杂网络。
那么这种权力具体是怎样的,其形成过程又被哪些因素影响呢?二、话语权的建构微博博主话语权的建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话语权中心化的过程。
这个中心化的过程既有博主本身内在的因素,又有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
(一)有质量的内容输出目前拥有76万粉丝数量的微博科技博主“李大锤同学”于2018年3月20日发布了以下内容:“……别问那么多运营技巧,先老老实实发他一千条内容再说。
”②他想以此来说明做微博自媒体必须要有大量的工作投入,在该领域工作得多,则博主本身的话语权会逐渐上升,这样才能吸引粉丝追随。
而他本人截至目前更是已经发送了30284条微博,每天发送几条甚至几十条微博已成常态。
博主在微博上如此活跃,向他的粉丝发送如此多的信息,实际上是一种内容输出。
一条微博“有内容”指的是言之有物,而不是整日无病呻吟,内容输出可以为他的粉丝带来持续性的信息获得感,这时的博主对其粉丝而言就是有用的存在。
网络新闻生产中的性别偏向研究——以新浪微博平台“女性受害者”相关议题的建构为例
伴随着社会观念开放程度的增加,性别议题的研究逐渐走进新闻传播学领域。
新浪微博和微信等网络媒体平台的新兴和流行,为女性实现平等沟通和自由表达观点提供了更多机会,媒体所具有的观念传递和意识塑造功能在持续增强。
一些媒体总是把女性受害者放到话题开头以博取关注,比如#浙江永康女子上公厕被男子殴打#、#女大学生讨薪被老板殴打#、#女子楼道内遭陌生男子抢劫#,等等。
诸如#女大学生遭坠楼男子砸中截瘫#这样的被动句,明明可以写成#坠楼男子砸中女大学生致其截瘫#。
媒体报道时容易把公众的焦点聚焦于女性受害者,牵动女性对自身生存空间安全与否的神经,既没有做到性别之间的平衡,同时也容易让大家产生误解。
在过去关于性别议题的建构中,媒体往往会存在着新闻失语、标签化叙事、暴力消费、两性失衡和因果错置等失范现象。
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关注极端社会事件中的女性现状,探讨媒介如何来呈现性别议题,影响和建构公众的认知态度,揭示新闻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冲突和权力结构关系,探讨话语在保障特权阶层利益以及在社会性别秩序建构中发挥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通过探究新闻报道在性别议题报道上的失范行为,试图找到新闻从业者在性别议题建构中的困境,促进女性意识深层次的觉醒,也可为未来媒体行业发展和实现两性和谐的平权社会提供可行路径。
一、性别权力的批判性话语研究路径和样本选择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路径是以语言学、社会学两门学科的理论为基础构建而成,它揭示并批判各种文本所包含的权力话语与意识形态话语,学界对于性别议题有着深厚的话语分析传统。
二战后,法国后现代思想家福柯开始把语言学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相结合,为话语的批判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福柯在具体的社会结构下揭示出话语和权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权力并非是仅在政治领域才具有的结构性概念,而是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
话语是社会建构的重要因素,在特定文化制度的影响下,表现出不同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所处的权力位置,实现了对个体成员的规训和控制。
“微”言“大”义--由语言论微博文学的解构与建构
邢 台学 院学 报
J OURNAL OF XI NGTAI UNI VERS I TY
Vo 1 . 2 9 . No . 1 Ma r . 2 01 4
“ 微 "言 “ 大 ” 义
— —
由语 言论微博文学的解构与建构
孟 洋
(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 1 0 0 0 8 9 )
摘 要 :2 0 1 0年至今 , 微博成为炙手可热的社会文化焦点 ,微博 文学也引得广 泛关注。和其他形 式的 网络文 学相 比, 微博 文学的语言 个性 化更强 ,但 大多数 学者 将其指 归于后现 代主 义,贴上平 面化 、碎 片化等 负面标签 ,忽略 了其 更为积 极 的一 面。 实则微博语 言个性化 的背后 隐藏 着语言思 维的革命性 ,微 博文 学在 解构传统 丈学之 际也 正在建构 着新 的丈学 范式 。从语 言方面入手 ,围绕解构 和建构 两对 范畴力求客观公正地揭示 出微博文 学 “ 微” 言背后 的 “ 大”义。 关键词 :微博 文学;语 言;个性化 ;革命 共 同组成一个有机生态体 。
( 一 )心情见 闻类
正如新浪微博的宣言 “ 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 鲜事儿” ,心情见闻类是微博最常见类型。此类微 博信手拈来、绝少构思、立意不深,但这却丝毫不 影响其文学性,相反正因为零加工、纯天然,贴近 原始和本真、贴近生活和人性,更具表现力和生命 力。如戚薇微博: “ 北京的风,你有本事就把我给 刮死 …帝都的冷 ,你有本事就把我给冻死…我告诉
你,7 哥没有在怕 的…我来到这世上 ,就没打算活 着 回去 !!!”语气调侃,措辞标点随意,三言两 语却酣畅淋漓,尤其最后一句,直接道 出经典。心 情见闻类微博随处可见,其语言特点是多用 口语、 语气词、表情符号 ,标 点符号 自创或省略;思维跳 微博 语 言 的个性 化 和其他形 式的网络文学相 比,微博语言的个性 跃,措辞随意,语言夸张,语气轻松调侃,对话性 化更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微博 以短取 较强,毫无忌讳与隔阂;个性化极强,三言两语可 胜, “ 短”看似束缚 了语言的发挥 ,实则激发 了 语 把书写者的性格展露无遗。此类微博贴近生活本身, 言的表现力,书写者竭尽所 能地运用各 自擅长的、 看似 文学性不强,实则最打动读者。 ( 二) 抒 情哲理 类 最具张力的语言简练地表达 思想感情,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第二,微 博文学门槛较低,书写者有着 微博世界中不乏- - ̄ L L 有思想有深度 的文化人, 千差万别 的教育背景、职业特征、人生经历、思想 有深刻的体悟、独到的见解、曼妙 的文笔。抒情类 境界、个性气质 ,不同人的微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作者沉浸在自我营造的浪漫氛围中,书写生命感悟、 而同一个人微博又有着参差多变的语言风格。第三, 人生状态。如沈星的微博: “ 将暮未暮时分,赶到 书写者拥有众多 “ 粉丝”,书写时设定 了大量隐含 古镇一座依水而建 的老 宅。清粼粼的河水 ,小桥木 读者,意识到 自己是在众 目睽睽之下进行 写作,为 船橹声咿呀,夕阳将西下……圆津禅寺敲鼓诵经声 “ 古宅 了迎合粉丝的审美趣味、提高 自己的关注度,不得 声,隐约传来 ……”像篇散文,美不胜收; 仓仓 ,呵气成霜 ,古宅沧桑 ,过客必停游缰”像 首 不绞尽脑汁力求在每条微博中营造亮点、彰显个性。
微博视域下关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剖析
微博视域下关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剖析作者:陈怡然生奇志来源:《理论观察》2020年第10期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微传播平台逐渐兴起,自媒体时代已然到来。
而随着微博成为社交网络平台的重要一环,大学生群体作为微博用户的主力军,其政治认同程度与方向皆关系到整个社交网络以及国家民族的发展。
本文将首先依据数据介绍微博的特点,引出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现状及相关问题,尝试分析背后的原因,接着阐释微博平台为当今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造成了哪些影响,最后针对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微博;网络媒体;大学生;政治认同中图分类号:C931.6;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10 — 0089 —03回顾过去发生的各类重大事件,几乎都会通过微博迅速登上热搜,完成事件发酵、深度解读和裂变传播的过程。
以新浪微博为例,根据该平台发布的用户使用报告可知:截止 2018 年,全国微博用户已经达到了 3.37 亿人次,占据我国整体网民数量的 42.3%。
其中,20-30 岁用户的占比达到了 40%,且在校大学生比例极重〔1〕,2020年第一季度18-24岁用户更是达到了48.3%(如图1)。
微博作为当今广泛使用的社交网络平台,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多元性、及时性等特点,用户还可以通过表情、动图、视频语音等方式双向沟通与交互反馈〔2〕,体现了微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一、微博呈现的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一)大学生政治参与程度不深当前微博发展愈加娱乐化,纵观博主行业分类,多以资讯、影视娱乐以及美妆时尚为主。
占据了總量的一半。
尽管大小媒体和各级政府已在微博平台持续运营官方账号,但只有少量学生会时刻主动关注政府动态,更多大学生则是被动推荐,通过热搜、各博主频繁刷屏而接收政治类信息,在微博上进行政治参与。
而由于大学生正处在学校与社会的交接成长期和环境下,对社会现实问题了解不全面,生活阅历与实践经验相比较社会人士缺乏,一般对隐藏在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没有正确和清晰的认识。
主题与标签:智能传播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微博议题建构分析
主题与标签:智能传播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微博议题建构分析任吴炯;张洪忠
【期刊名称】《当代传播》
【年(卷),期】2024()2
【摘要】智能传播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沟通呈现出转向社交媒体传播的趋势,且极易形成短期热点网络议题。
本研究以突发公共事件风险沟通为场景,基于智能
传播时代社交媒体信息扩散和关系建构特征,提出主题与标签的微博议题建构框架,
并选取2021年“河南暴雨”事件作为研究案例,通过网络数据挖掘分析进行检验。
研究发现,参与讨论群体通过主题表达形成弱连接的主题社群;通过标签引用形成强
连接的社群关系;主题表达和标签引用共同建构起网络议题,并影响议题的情感化传播。
研究最后从行动者网络和连结性行动视角探讨了智能传播时代为什么主题和标签能推动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交媒体议题建构。
【总页数】8页(P21-28)
【作者】任吴炯;张洪忠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
【相关文献】
1.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传播特征的实证分析——以新浪微博温州“7·23”动车事故为例
2.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传播过程分析r——以山东"问题疫苗"事件为例
3.突
发公共事件中微博传播与电视报道的互动分析——以“7·23”甬温线铁路事故发生初期的报道为例4.微博时代地震相关突发信息传播特点分析及应对措施建议5.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的传播特点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博空间的政治议题:呈现与建构——从自荐参选人大代表的新浪微博客说起2011-12-29 10:39:12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总第348期)作者:陈昌凤虞鑫微博在中国充分发挥了公共媒体的功能,在2011年举行的新一届区县、乡镇人大代表选举中,成为一次自荐参选人大代表的独特展示平台。
微博这一新的媒介形态,无疑是迄今为止最好地体现了网络社会特征的媒介形态。
相应的,微博也兼具网络社会与生俱来的两面属性,它瓦解了以前的结构,但也正在试图建立一个新的结构。
Web2.0带来了社会性媒体的兴盛,在美国的Facebook、Twitter的引领下,中国的新浪、搜狐等商业网站的微型博客引发了中国的信息传播变革,媒体内容、形式、传受机制、管理机制在深刻变革中。
同时,微博在中国落地生根后,却呈现出了与西方的Twitter不一样的格局。
相比Twitter上私人化、琐碎化的信息内容,新浪微博上的热点话题却往往与公共事务密切相关。
从“钱云会”事件中组成的公民调查团,到于建嵘发起的“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邓飞为贫困学童组织的“免费午餐”计划,再到“郭美美”事件、“7·23甬温线动车事故”和“小悦悦”事件中微博网民的刨根问底和激烈辩论,微博已经凭借其独有的传播特性,成为一个公众关注和讨论公共事务的公共平台。
中国微博在现实社会中的“公共”特征,使其在2011年举行的新一届区县、乡镇人大代表选举中,发挥了一种独特的功能。
今年的区县、乡镇人大代表选举不仅是《选举法》修改后的首次城乡代表同比例选举,同时也是微博这一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在中国出现以后的第一次人大代表选举。
与往届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不同的是,今年的人大代表选举似乎变得异常“热闹”。
从2010年1月起,就有天津网民王忠祥在微博上表达了对于来年新一届人大代表选举的关注,他在微博中提到“天津滨海新区了解第一届人大代表选举情况的朋友请和我联系!滨海新区第一届人大代表选举第137选区的朋友请和我联系!第137选区开发区逸仙园工业园区各单位的朋友请和我联系,我希望知道你们参与本次选举所知道的情况及你们对选举问题的见解”,并留下了电子邮箱和手机号码。
但是由于博主本人的社会影响力有限,所以这条微博迄今为止的转发数和评论数均为零。
随着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的日期日益临近,2011年5月19日,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大四学生蒋凯在微博中宣布将自荐参选家乡长兴县的人大代表。
到了5月25日,作家李承鹏通过微博确认将参选成都市武侯区人大代表,之后短短几日,上海市静安区夏商、杭州市江干区梁永春、北京市海淀区吴丹红、广州市天河区梁树新、北京市海淀区熊伟、北京市东城区徐春柳、广州市荔湾区万庆涛、昆明市五华区霍泰安、曲靖市麒麟区蔡馥敏等都在微博上表示将正式参选本届区县、乡镇人大代表。
这些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背景、持有不同观念的参选人通过微博这样一个媒介聚合在了一起。
类似“人大选举研究”这样的微博ID开始搜集、转发每天发生的关于人大代表选举的动态信息或者相关知识,在很多时候,当一名自荐参选人发布或转发微博的时候,往往也会通过“@”功能将其他参选人联系在一起。
四面八方的自荐参选人仿佛通过微博的媒介,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在了公众面前。
发端于微博的参选议题也同时“蔓延”到了网下。
门户网站、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无一例外地对这些自荐参选人进行了报道。
随之而来的,是更多人对于此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的关注。
根据百度指数统计,用户对于“人大代表选举”的关注度在2011年急速上升,尤其是进入6月份以来,用户关注度达到了巅峰。
而相比上一届区县、乡镇人大代表换届时的2006年,用户关注度几乎为零,查看详情发现只有寥寥数条类似于“某某区(县)完成本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之类的新闻标题。
在公众的高度关注之外,也有一批人“跟随”李承鹏等人的脚步,加入了自荐参选人大代表的行列中。
据《新世纪周刊》报道,与1998年自荐参选成功的前湖北省潜江市人大代表姚立法直接联系,明确表示将参加本次人大选举的,已经有1000多人。
①看到这样的现象,我们不禁想问:微博的出现是否提升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如果确是如此,那又为什么是微博,是微博的什么特性培育了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我们又该如何评价和判断这一新现象对于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利弊影响?本文将试图从媒介现实构建的角度对这一现象做出阐释,而后在新媒体与社会变革的宏观框架下,对这一现象进行评论。
媒介现实的构建:时空聚合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1922年提出,由于认知框架的存在,人们所读到、听到和看到的新闻实际上是一种复杂的文化产品,是对客观现实有选择的取舍和倾向性的建构。
媒介向人们展示的所谓“脑海图景”(pictures in our head)与社会现实之间总是有距离的。
②1966年,社会学学者彼得·伯格(Peter Berger)和托马斯·卢克曼(Thomas Luckman)在其共同撰写的《现实的社会构建》一书中,进一步将社会现实分为三类:客观现实、媒介现实和主观现实。
③这一观点也因著名社会学家尔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1974年提出的“框架理论”得到了更强有力的解释。
框架理论认为,人们在接受和认识社会现实时,总会受到自身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经历的影响,从而无意中选择、强调或排除了某些信息。
新闻记者受到框架的制约,而无法将客观现实呈现在大众传媒的受众面前,从而构建起了一个介于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之间的媒介现实。
在李普曼和伯格、卢克曼的时代,信息技术还没有今天这样快速的发展,现在意义上的互联网也没有出现并普及,所以他们研究的媒介对象仅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他们所谓的“脑海图景”或“媒介现实”也都是建立在传统媒体机构的职业记者所提供的新闻信息的基础之上。
那么在信息技术已经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的今天,当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业不仅仅局限于来自职业记者和媒体机构时,“媒介现实”的假说是否还依旧成立?在传统媒体,或曰大众传播时代,媒介现实得以构建是由于新闻记者——大众传播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因受到框架制约而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的偏离。
在新媒体技术深入到日常生活的今天,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已不仅仅局限于新闻记者,而是扩大到了所有人,因而信息生产受到框架影响和制约的程度应该会更深更广,所以媒介现实的假说应该仍然成立。
事实也确实反映了这一点。
在此轮微博网民自荐参选人大代表的波浪中,身处不同空间的参选人,因为微博这一媒介一同呈现在了用户眼前,所有人在此时好比共享着同一个空间,那些来自东南西北的参选人没有空间的隔阂感;而在不同时间宣布参选抑或是发生在不同时间的各类事件,也因为微博这一媒介在同一时间呈现在了用户眼前,所有人在此时又好比共享着同一个时间,那些前前后后相继发生的事仿佛就堆在了一起。
微博“@”功能的应用又加剧了时间和空间的模糊性,不同时空中的人和事就像滚雪球一般,通过不断地被“@”而完成了聚合。
很显然,在客观现实上,这些参选人与相关事件是孤立地存在于其所在的时空中的,但是通过微博媒介却被聚合在了一起,构建出了一个与客观现实有所差异的媒介现实。
媒介对政策议程的推动微博特有的信息传播特性聚合了时空,在自荐参选人大代表的事例中,可以理解为微博扩大了“自荐参选人大代表”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对受众进行了议程设置,并强化了信息对受众的冲击力,增强了信息传播对个体观念和行为影响的效果。
唐纳德·肖(Donald Shaw)和麦克斯威尔·麦克姆斯(Maxwell McCombs)论述了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不能告诉人们应当怎么想,但是却告诉人们该想什么。
议程设置的理论在微博时代有其新表现,是以一种更加草根、更加自发性的方式发起,并通过大范围传播而成为微博的公共话题。
如果考虑到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媒介体制,议程设置理论在微博这个相对开放的环境里似乎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从2011年5月底以来的半年中,虽然微博中的公共话题层出不穷,但是关于“自荐参选人大代表”的话题却始终热度不减,在某些节点性的时刻热度亦达到峰值。
这场源于微博的风潮,给全社会——包括大众传媒及公众——设置了一个媒介议程,而后影响了公众的关注,互动之下形成了公众议程,引发了更多人参与到对于该话题的讨论中,甚至直接加入了自荐人大代表候选人的行列。
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在媒介形成“媒介议程”,影响公众形成“公众议程”后,还将影响政策制定者,或与政策制定者进行互动后形成政策议程。
目前来看,这一议题还没有进入政策议程的阶段,甚至决策者在回应和互动时往往会显得更为谨慎保守。
不过,通过自荐参选人大代表的微博博主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成都市武侯区李承鹏、上海市静安区夏商、曲靖市麒麟区蔡馥敏都表示他们自荐参选的举动得到了一些政府部门官员的私下认可和鼓励。
当然与此同时,也有自荐参选人在微博上揭露了某些地方选举委员会阻碍候选人公开竞选、以学历限制参选人登记等违反《选举法》的事件。
这样看来,政策议程虽然还没有大规模地形成,但是媒介引起的公众议程并非对政策制定者没有影响。
由于“自荐参选人大代表”的议题直至今年才刚刚风起云涌、大规模地进入公众视野,而且这一议题也涉及到中国政治体制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政策议程的形成很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微博的出现将是影响这一进程的因素之一,对于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也会产生难以忽视的作用。
网络社会的两面性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瓦解了现代社会中业已建立起的制度和结构。
网络社会是一个历史趋势,其中主要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进程都是围绕着网络展开的。
网络构成了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的内在逻辑主导了生产、生活、权力、文化等重要社会活动。
④在微博中,信息技术将时空聚合,在某种意义上进一步扩大了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距离,影响了政治民主等方面。
但是另一方面,微博扰乱了人们原本对时空的概念,分离了时间与空间,这就使得人们以往依托于空间地域因素而建立起的归属感逐渐消弱,过于快速和夸大的生活方式和日常体验——比如,微博作为一个媒介,放大了客观现实,某种程度上“人为”地、“快马加鞭”式地催动了政治民主的进程——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这也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最著名的那句“媒介即信息”说的那样,媒介除了所传递的内容外,它作为一种手段也影响着个人和社会。
⑤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快速”导致了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增加,这种不确定性造成了“理性”的混乱,传统社会的“道德标准”被挑战和质疑,这也就是目前微博中非理性情绪和非理性观点肆意横飞的诱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