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学在汉语称呼语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学在汉语称呼语翻译中的应用摘要:称呼语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称呼语具有指称特征和语用特征。
翻译称呼语应该充分考虑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等制约因素,通过一定的转换实现最大程度的“等值”效用。
关键词:称呼语;语用特征;语境;翻译称呼语是指发话人在直接语言交际语境中用于称呼受话人的人称指示语。
在各民族的日常交往中,称呼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传递给受话人的第一信息。
称呼语不仅具有一般的人称指示作用,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礼貌功能(肖旭月,2003) 。
恰当的称呼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不恰当的称呼则会阻止交际的正常进行。
由于发话人与受话人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和辈份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亲疏、情感和当时情景不同,称呼语的选择使用也会不同。
因此称呼语具有表达“角色、地位、亲疏、态度、情感”等多种语用功能。
中西方一些学者大多从社会语用学的角度对称呼语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美国语言学家布朗( Roger Brown) 和福特(Marguerite Ford) 就美国英语中的称呼语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欧·特里普( Ervin ·Tripp ) 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分析了称呼语选择中可能的制约因素。
中国语言学家的代表人赵元任先生和陈原先生从历史、文化、民族的角度研究了称呼语的意义和演变。
本文通过分析英汉称呼语的类别和语用特征,探讨如何在语境制约下实现英汉称呼语的“等值”翻译。
一、称呼语的类别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必须使用某种称呼语。
汉英两种文化有各自不同的称呼特点。
王得杏先生指出,与汉语中多样化的称呼形式不同的是,英美国家基本称呼形式只有两种: (1) 称谓词+ 姓; (2) 名(王得杏,1998) 。
笔者认为,英语中的称呼语形式并不像王得杏先生所说的那样简单,它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英汉称呼语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一) 姓名称呼语英语中对姓名的称呼形式是“名”(first name, FN) 和“称谓词+ 姓”(title + last name, TLN) 。
语用学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智库时代 ·279·智者论道语用学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王钊仲(西北政法大学,陕西西安 710063)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研究语用学理论对一些文本以及句子的作用,从而探究其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翻译和语用学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语言及其含义的研究,两者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语用学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得出在今后翻译过程中,译者能够让译文变得更加得体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语用学;翻译实践;翻译;作用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11-0279-002一、引言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一带一路”的发展,翻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然而,在翻译的学习和运用之中,尽管很多时候译者都在运用一些翻译的理论和方法,但翻译的效果却未尽如人意。
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侧重于对语言本身的规律和结构进行分析,而当今的翻译,随着文化的相互交融,越来越需要译者从源语言的文化、背景,以及源语言的内在体系和使用规律上来进行。
而语用学正是研究由社会各种条件所决定的人类交际中的语言使用,它可以对人类的言语行为提供更充分、更深刻、更合理的解释,并且有些语言现象只能通过语用学的分析才能说明问题。
[1]所以,在当今的时代环境下,译者要想让自己的译文更加地贴近源语言,就需要将一些翻译理论和方法与语言学的运用相结合,通过语言学的知识帮助自己更好地加强对源语言的分析,更好地提高译文的水平。
二、语用学理论语用学是通过建立一定的情景,对相应的话语进行研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懂得在各种交际环境当中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准确地应用语言。
[2]也就是说,语用学就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
对于语用学的学习,能够使人们更好地在不同的情境下去理解和使用语言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很多时候一些语言,都有着表面和内在两方面的含义:说话人的含义,有时往往需要听话人根据所处的不同环境,以及对说话人心理不同程度地揣摩来去理解,也就是对语境和意义的分析,很多时候语境的不同对意义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1前言翻译研究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
现代翻译理论注重如何从变化不定的语境中整体把握原语信息的动态系统, 追求非一字一词的对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整体效应或读者感受的一致或相似,这种转变同人们对待语言的观点有密切联系。
从结构语言学到功能语言学到符号学,有关语言符号系统各层次都得以深入研究, 也给翻译标准的重新审视提供了基础。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往活动, 翻译研究与语用学密切相关, 语用学的迅猛发展, 必然影响和推动翻译活动。
语用学源于哲学和逻辑学, 它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尤其注重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 即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 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
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 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的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
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理论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 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所不同者, 前者关心的是文本和书面语言, 而后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
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妨碍翻译理论研究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 反而能促使完成作者与读者之间成功的交流。
如果作者认为读者对某种知识或意境不熟悉并且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解释、理解,他就会把这方面写得详细一些,反之亦然。
读者通过阅读作者的作品,获得新的知识、新鲜的感受、经验,与作者达到共鸣,甚至会受作品的影响而采取某种行动,成功地完成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2语用学与翻译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
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
语言学知识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语言学知识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语言学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语言学的探索范围:语言的结构语言的应用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
对语言学的分类: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学习语言学可以提高译者进行语言对比的起点以及进行语言分析的能力。
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和规律性,将有助于翻译实践。
理论语言学:一般指不带语言学字样的学科。
如:语音学,音系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会话分析,语篇分析等。
应用语言学:一般指带语言学字样的学科。
如: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
语义学研究对象:自然语言(指词汇句子篇章等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的意义。
研究目的:语义表达的规律性内在解释不同语言在语义表达方面的个性及共性。
1.外延意义的翻译2.内涵意义的翻译3.词语的重复使用1.外延意义的翻译也叫概念意义或认知意义,是词语字面上的意义,也叫字典意义。
是词汇最基本的意义。
特征“稳定性明确性有限性,即不随语言环境语言个体等的变化而变化。
引申译法:在原词或词组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用符合汉语规范又能更好表达原文精神实质的新词或词组来翻译。
这样能更好表达原文的精神,避免疑问生硬晦涩或词不达意等。
例子:There is a mixture of the tiger and ape in the character of the heroin inthe novel. 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性格既残暴又狡诈。
That shows that a vacuum, which is absence of matter, cannot transmit sound.这表明,没有空气的真空空间不能传播声音。
2.内涵意义的翻译内涵意义:引申的隐含的意义。
相对于外延意义,内涵意义具有不确定不明确和无限性的特征,即它会因人的经历感情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会随时代和社会变化而变,在不同的语境和上下文会包含不同的意义。
浅析语用学翻译观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文 作者 及译 文读 者 。 译 者在翻 译 实践过 程 中有 着双 重身份 , 者 而 译 既 是原 文读 者 , 是译 文 作者 。 因此 , 者在 翻译 实践 过程 中起着 又 译 沟 通原 文作 者 与译 文读 者 的桥 梁 作 用。 翻译 并不 仅仅 是 原语 与译 人 语之 间 的语 际转 换 。原语 中原 文作 者耍 表达 的 信 息很 可能 在语 言 之外 , 言外 之 意 。仅仅 局 限在 静 态 的语 义层 面 , 者就 很 难将 即 译
2语用学翻译观在 翻译 实践中的应用解 , 一 二是 表达 。要准 确地 理 解 , 者 不仅 要 深刻 地理 解 原文 在 原文 语境 之 下的 意 义 , 译 而
文 章编 号 :6 32 l (0 2 0 0 50 17 - l 12 1 )4 9- 2 l 翻 译是 译 者 用译 入 语语 言 再现 原 文 的过 程 。 其对 象 是 文本 , 无 论 从理 解 还 是 表达 哪个 方面 出 发 , 翻 译的 研究 不能 脱 离语 言 。 对 但 是 。 统 的 “ 构 主 义语 言 学把 语 言视 为一 个 ‘ 立 王 国 ’只对 语 传 结 独 . 言 的构 成规 律 而非 使 用规律 进 行研 究 ” ( 菁 2 0 : 0 ) 。 李 0 9 16 因此 , 传
语 言 研 究
浅析 语用学翻译 观对翻译 实践 的指 导意义
李 超
( 城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聊 山东 聊 城 225 ) 5 09
摘 要 : 译 与语 用学 有 着 密切 的 关 系 , 者 都 关 注 意 义 , 译 翻 二 翻
关 注 的是 具体 语 境 下 的意 义 .语 用 学关 注 的是 将语 言使 用者 考虑 在 内的言 外之 意 。当今 的语 用 学与翻 译 的跨 学科 研 究 , 多是 使 用 大 某 一具 体 的语 用学 理论 来阐释 文 本 。而 并 未从 译 者翻 译观 建 构 的 角度 来 探讨 翻 译 问题 。本 文从 译 者在 翻 译 实践 中语 用 意识 建 构 的 角度 出发 。 过探 讨 翻 译 与语 用 学之 间的 关 系 . 结合 具体 的 翻译 通 并 实践 来探 索语 用 学翻译 观 对翻 译 实践 的指 导 意义 。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
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说话人在完成语谓行为时表达的表层和深层意图,对于人物风格迥异、修辞手段繁多以及文化信息量大的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不可或缺的。
文章以作家钱钟书的《围城》的俄译本为例,选取其中生动、鲜明的言语行为语言例句,尝试探讨和研究言语行为理论观点在文学翻译中起到的作用。
标签:言语行为理论;表层和深层意图;《围城》;文学翻译一、引言文学作品的言语语体与其它体裁的言语表达方式不同,其特点是行文风格主观性强,结构表达形式多样,涵盖内容广泛、文化信息负载内容多等。
因此,文学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和现象。
近些年,越来越呈现出多角度化、跨学科化的趋势,也因其高度的开放性色彩,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理论的知识都可以为其提供有效的借鉴。
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文学翻译可以辅助译者更加完整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使源语言的文化信息得以最大保存和转译。
由于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语义描写过渡到语用意义描写最具有原则性的步骤之一,所以以这一理论为基础所建构的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更大的开放性。
二、关于言语行为理论最早提出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的是英国牛津学派哲学家奥斯汀(J. L. Austin)。
1962年他将1955年在哈佛大学所作的著名语言学讲座以《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俄译为《Слово как действие》)为题发表。
他在这部被视为言语行为理论奠基之作中提出:语言不仅是描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речевой акт)。
传统语法中的陈述句被划分为单纯陈述事实的述谓句和说话人在说出一个句子即完成一个“行为”的施为句(перформативное предложение)。
一般情况下,施为句具备三个语法特征:主语必须是第一人称单数,时态必须是一般现在时,语态必须是主动式。
语用翻译_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现代外语(季刊)第24卷2001年第3期(总第93期):285-293 中国・广州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张新红何自然本文主要讨论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理论输出、启发以及语用翻译的实际应用。
文章首先根据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提出翻译的本质是个双重示意-推理的交际过程,该交际过程是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等三类交际主体之间的互动,因此翻译的语用观实际上是个动态的三元翻译观。
本文把翻译活动看作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和练兵场。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语用学理论的有效性在翻译领域里也可以得到检验。
本文还尝试着把语用学关于规约意义、含意、礼貌、指示语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翻译实践中的文化、语用类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提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信”,而达到译文对原文忠实的手段不必追求千篇一律,决定翻译手段和策略的最主要参照标准应当是译者对译文读者的接受环境和译入语语言文化环境的正确评估和认识,对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差异的评估。
关键词: 语用学关联理论翻译文化对比语用语言社交语用1. 引言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
同语义学一样,语用学也研究意义,但是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和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
翻译研究(亦称翻译理论、翻译学)则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
两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所不同者,前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而后者所关心的是文本和书面语言。
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妨碍翻译理论研究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
事实上,许多学者认为书面语篇同口头话语一样具有交际的性质和特点,具有动态性(Hatim,1998:86)。
他们认为作者在写作时会把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语境考虑进去(Baker,1992:222),把自己的意图通过话语(作品)示意给读者(Sperber & Wilson,1986)。
语用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研究
点 要借 助语 境来 体现 [ 2 3 。语 境 中涵 盖 了影 响语 用
原作 的用 义 ,这 样 就 可 以根 据上 下 文 的具 体语 境 来 推 断 出具 体 的语 境 意义 。这也 是 在具 体 语境 中 语 言 结 构 所 表 达 的确 切 含 义 , 或 者 是 非 规 约 意
义 ,也 就是 它 的语 用含 义 。语 用 学讨 论 了语 言在
语 境 中的理解 以及 运用 。研 究 讲 话人 所 表 达 的语
E v a n K i n g将 其译 为 Ama h Z h a n g ,J e a n J a me s 则 采 用 了 C h a n g Ma S h i X i a o q i n g运 用 了 N a n n y Z h a n g ,这些 译法 有着 不 同 的所 指 ,A ma h来 源 于 印度 英语 ,指 的是女 仆 ,特别 是保 姆 。从 这个 实 例 中可 以看 出 。要按 照 准确 的语 境 把 “ 妈 ” 处理 为准 确 的语境 搭 配 。如果 想 当然地 将 “ 妈 ” 处理 成为了 “ mo t h e r ” ,那 么将会 和原 文语境 产生 很 大 冲 突 ,也 是 非 常 不 合 适 的 。 因 此 ,在 翻译 过 程
语 言 与语 境 相互 影 响 ,从 而形 成 了一定 程 度 的语用 含 义 。除 了语 言认 知 的意 义 。语 用 意义 重
女 办 事员 非常 友 善 ,她有 着 满腹 关 于想 要 离婚 的
妇女们 的故事 。 ” 从 这 个 实 例 可 以看 出 ,i n t h a t h o t e l 被视 为是 这句话 的大语境 ,从 而 对其 他词 语
译 者在 语 用学 方 面 的不 同理 解 以及应 用 ,也可 为 翻译过 程 中利用 语用 学提 供 了较好 的例证 。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翻译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翻译一、引言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语用科学的研究发展迅速,学派纷起,新论迭出,这些新的语言学理论运用于翻译领域,对翻译这一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审视,使翻译理论研究也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
最近形成的语用翻译观便是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语用翻译观的提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对翻译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语用学与翻译随着社会的广泛发展和人际交往的日益加深,语用学与翻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译者若想翻译出使人赞服的文章,真正体现出原作的思想和意图,只停留在作者表面的言语上去实现翻译的理解和表达已经远远不够。
可以说,缺乏语用知识的翻译是失败的翻译,至少是不完美的翻译。
所以,译者一定要走出文字表面,渗入到原作的字里行间,借助于各方面的语用知识来完成原文向译文的等效转换。
1.语用学及其语用功能。
何自然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1997)中指出“语用学是理解语言、使用语言的学问”。
可见,交谈者要达到真正的理解,必须明白对方隐含的交际意图,这主要靠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及习惯来体现。
2.翻译及其理解过程。
翻译同样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通常翻译的过程包括理解、转换、表达三个部分,而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这一活动中最关键、最基础的一步。
语用知识可以帮助翻译者透彻理解原文,为翻译的转换和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用译入语再现原文仍然需要靠语用知识。
文学作品的潜在接受者通常是本民族的读者,作家在写作时并没有考虑到文化接受者的语用背景,因此,最容易因缺乏语用知识而导致译者的误解与误译。
3.在翻译中传达语用意义的重要性。
早在20世纪70 年代,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就注意到语用学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并把它运用于翻译研究。
他在《语言与翻译》(1975)中提出了语用意义的传达问题,并把“语用意义”分为四种类型:1)词的修辞特征;2)词的语域;3)词的感情色彩;4)交际功能任务。
巴氏指出:“在对比不同语言的词汇单位时,语用意义的差异比所指意义的差异更为常见。
语用学理论之于翻译等值
L 、姗 …说 :语用学是 非语义学的语义研究。3I ei , , “ 【’ 语用 J
学介 入 翻译 是 译 者 将 原 文 与译 文在 语 用 用 意 上 的 等 值 翻译 , 能用 母 语 恰 如 其 分 地 表 达 原 文 的 用 意 。语 用 学 的 意 义 观 着 重 语 言 成 分 的用 义 , 即词 语 在 实 际 运 用 时 所 含 的意 义 。语 用
t r 如果翻译成 “ es a 鳄鱼的眼泪” 则很难让汉语读者明 白原文 ,
所 要 表 达 的 含 义 , 果 翻 译 成 “ 哭 耗 子 ” 更 符 合 汉语 习 如 猫 则
中传达 的理解意义。翻译研究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 、 在译文 中重构原文意义 的学问。2 [ 现代翻译理论注重如何从变化不 2 定 的语境 中整体把握原文 信息 的动态系统 , 追求非一字一词
的对应 以及译文 与原文整体 效应或读 者感受 的一致。从结
构 语 言 学 到 功 能 语 言 学 到 符 号 学 , 别 是 语 用 学 的 迅 速 发 特 展 , 关语 言 符 号 系 统 各 层 次 都 得 以 深 入 研 究 , 些 都 给 翻 有 这 译 标 准 的重 新 审 视 提 供 了基 础 。 翻 译 研 究 和 语 用 学 理 论 有
原 文形 式 所 拘 泥 , 求 保 存 原 文 的 内 容 。 它 和 奈 达 的 “ 态 但 动
态语义等语言形式上 的效果 对等 。而语用 等效翻译则 是从
语用学的角度 , 探讨 原文与译 文 的动 态对等效果 , 强调在 翻 译过程 中译者所处理的是在特定语境使用 中的意义 , 译者必 须要透过静止的语 言体 系对特定语境 中的意义进行多要 素 的分析 , 从而使原文与译文在语用 效果 上达到最大限度的等
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摘要】由于日常交际中的话语意义传达是灵活多变的,因而严格的“等值翻译”是不可企及的。
本文把翻译活动看作是语用学的实践对象和练兵场。
反而言之,语用学理论的有效性也可在翻译的花园里绽放。
于是语用学介入英语翻译,为其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
置语用学的等效理论和关联理论于翻译实践中,可以译出理想的佳作,成功地完成作者与读者和译者间的交流。
【关键词】语用学;翻译;语用等效翻译理论;语用学关联理论一、语用学与翻译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新兴起的一个领域,它是研究如何使用语言的一门学科,也就是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意义。
翻译是译意,而语用学正是对话语意义的研究。
把语用学引入翻译领域,就会给翻译带来新的活力,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释翻译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使译文与原文达到语用的等效。
二、语用等效翻译理论翻译等效论是翻译学本体理论之一,可以追朔到公元7世纪。
伟大的中国翻译家玄奘提出翻译的指导原则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19世纪末,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开拓者严复更进一步明确了这个概念:“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经过古今中外众多翻译学家长期的探索、研究,其已得到充分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交流的加深,等效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日益受到关注,因为等效论本身是翻译的一个目标和实践原则。
而语用翻译是一种力求等效的新理论模式,也属于一种等效翻译理论,它强调语用下的翻译等效。
换言之,译者是在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运用语用学原理指导自己的翻译达到最大程度的等效,从而显示出语用学与翻译的密切关系。
语用学的翻译观主要探讨口头语言和艺术性语言的翻译,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语用学的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的顺利进行。
语用翻译等效理论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即通过对比两种语言来实现最大程度的等效翻译。
这种翻译不拘泥于原文形式,但求保存原文内容。
它和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相仿,即以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译文来再现原语内容,以实现等效。
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过程( 自然 ,97 13 16 。同语义学一样 , 何 19 :2— 8 ) 语用学也研究意义 , 但 是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 的意义 ,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 情景中传达和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 翻译研究 ( 亦称 翻译 理论 、 翻译学 ) 则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 、 在译文 中重构原文意义 的学 问。
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理论有着共 同的研究对象 , 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 所不同者 , 前者更重视 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 , 而后 者所 关心的是文本 和书面语言( 自然 ,0 1 2 6 8 ) 虽有差异 , 何 2 0 :8 —29 。 但却并不妨碍译者借 鉴其来探讨和进行翻译 活动 , 并促使原文作者与读者进行成 功的交流 。 翻译也是一种使 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 ,和 日 常语 言活 动所不同的只 是它涉及 到两种语 言( 始发语 和 目的语 )是一种语际信息交 流。因此 , , 换个 角度来 看 ,语用学理论 的有效性在翻译领域里也可 以得 到充分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验。
二、 语用等效翻 译 语用 等效 翻译就是通 过对言语行为的各种语境 和方式 , 合作 原则 和礼貌原则 , 义前提和语 用前提 , 语 已知 信息和新信息 等因素 的考虑 , 从 而在最大 限度 上使译文 的读 者获得与原 文读 者 同等 的理解和感受 。 语用 翻译 同语义翻译相对应 , 是一种 等效 翻译观 , 也是翻译理论 的一个 新模式 。 它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问题 , 运用语用 学理论 去解决 翻译 所涉及的理解过程和重构过程 中语用 和文化 因素在译文 中的处理方法 以及 原作 的语用 意义及其在译 作中 的得失 等问题 ( 自然 ,9 2 1— 何 19 :9 2) 5 。四字格在汉语 里广为运用 , 这种语言形式往 往历经锤炼 , 言简 意 赅, 经常被译者和翻译研究者运用 和研究 , 具有的语用含义值得仔细 其 探讨 。下面这些例子很好地说明 了这一点 : () 1不进则退 译 文 : ew ode o avn eal bcw r. v rad o o ’ H h os t d ac l ak ad/ ef w , r u 1 n fs Mo o r y 1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思维、语用等多个层面的复杂活动。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分析其如何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质量,并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有效沟通。
本文将简要介绍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阐述其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接着,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方式及其效果。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总结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特点,分析其优势与局限性,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本文的研究对于深化翻译理论研究、提高翻译实践水平、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本文旨在为翻译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
二、语用翻译理论概述语用翻译理论是一种将语用学原理应用于翻译实践的理论框架。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和理解的科学,它关注语言交际中的意义、意图、行为和社会文化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语用翻译理论强调译者不仅要传递文本的字面意义,更要关注原文作者的意图、读者的期待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
语用翻译理论的核心在于对原文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包括语言层面的词汇、语法和篇章结构,以及非语言层面的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
译者需要运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论等,来指导翻译实践。
通过这些理论,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以及原文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功能。
在语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翻译过程不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行为。
译者需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读者的期待和接受能力,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
这种调整可能包括词汇的选择、句式的变换、文化信息的增补或省略等。
浅谈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
【 中图分类号 】 1 H35
【 btat rg ts sh uyo nu g sg n sue. r mai , hc a gtn ovdi t nlin o es ido A s c】Pamac es d fag ae aeadi l Pa t sw i h s o ivle as t , f r a n f r i it t l u tr s g c h nr ao k
一
同 的认 知语境 ,即各 自不 同的经验 、知识 、信仰 等足 以影 响交 际 的种 种情 况 。 在 言语 交际 过程 中 , ’ 语境 的概 念也 是动 态发展 的 ,
原来 不 为双方 共有 的知 识完 全 可能在 交 际过程 中变 为相 互 知识 , 成为 进一 步交 际 的基础 。 境对 交 际双方 言语 的 表达 和理解 有制 语 约功 能 和解释 功能 。例 如 :
注 的都是语 言 理解 和语 言表达 。 语用 学 中 的许多 理论 研究成 果 都 可运用 于 翻译实 践 。 他们 之间 的这种 差异 性并 不妨 碍借 鉴语 用学 理论来 探讨 翻译 活动 ,反 而能 对翻译 实践 起 到启示 作 用 。
二 、语 用学 理论 与翻 译
1 .语境 与翻 译
【 摘 要】 语用学研 究语言的运用及其规律,是语言学的一个较新的领域。将语用学理论运用于翻译 ,为翻译研究提供 了新的理 论视 角和 具有 深层 意义 的理论 依 据。本 文 阐释 了语 用学 中的语 境 、合作 原 则 、言语 行为 理论 、关联 论 在翻 译 中 的运 用 ,每个 方 面都用
本文阐释了语用学中的语境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理论关联论在翻译中的运用每个方面都用了相关的例子加以说明使我们看到了语用理论在准确推断话语语用意义推动翻译实践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3)
英语知识4. 语用翻译本文所谓的语用翻译是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操作中涉及到的理解问题和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语用意义(pragmatic force)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
语用学的翻译观可以说是一种等效翻译理论(何自然,1997),它更多地探讨口头语言、修辞性和艺术性语言的翻译。
Grice (1957)的意义理论以及Leech (1983)关于语用语言学的观点都认为,要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听话人首先必须正确识别和理解语言的基本意思和规约意义。
词句的基本意义或者说规约意义是理解话语和作品含义的前提条件,因此语言错误也是一种语用失误(张新红,2000),会导致理解失误。
试想,如果我们连语言系统中的词、短语或者句子的基本意思和规约意义都搞不清楚,又怎么能指望理解交际者/作者的交际意图呢?因此,语言系统知识是说话和理解的必备基础,是推导话语含义的基础。
请看下面这个例句:(2) Can you lift the box?听话人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必须知道句中各个词语的意思,此外还应当知道这种询问能力的句子的规约意义,即“请您帮我抬这个箱子”。
如果听话人仅仅照字面意义做出回答擸es, I can.敚缓笠廊徽驹谝槐呖醋潘祷叭艘桓鋈朔丫⒌靥ё畔渥佣蝗グ锸郑敲纯梢运邓挥姓嬲斫馑祷叭嘶坝锏囊馑肌A饺酥涞慕患适О堋* 在翻译过程中,任何对原文词句层次上的不解或误解都会导致对原作者意图的不解或曲解,导致在译作中出现误译。
这里我们拿指称词语的识别问题作为例子。
正确识别指称词语所指的对象(例如交际的参与者、交际事件以及交际过程中所论及的对象等)的能力是找到关联(Sperber & Wilson,1986)、进行推理、实现语篇的语义连贯(coherence)的必要条件之一。
正因为交际者不仅具有识别指称对象的能力,而且还具有解释特定指称对象的意义的能力,有解释它与其他语境及互文特征之间关系的能力,因此才能够找到和识别语篇的语义连续性(或称关联、连贯),才能推导出该指称词语的含义(Baker, 1992)。
语用学在实用翻译中的应用
西方人会感到莫名其妙 ,甚至会认 为你要请他吃 顿 。所 以 ,将 “ 吃过 没有 ,老爹 ? 译 为 “ od ” G o
一
m ri , r da ”就是 从语用效 果来 考 虑 的。 o n Ga p . n g n 中国人在路 上遇到熟人喜欢 问到哪里去啊, 西方 人 对此很 不 习惯 ,他 们会 认 为你 在 干 涉他 们 的私 事,甚至有被警察盘 问之嫌。可见 ,这种 由 不 同 文化差 异所 引 起 的语 用 失 误 是 多 么 常 见 。 因 此 , 在翻译 中,语用 学 的运用越来 越 引起人们 的 关 注。众所周知 ,译事难 为。多年来译界一直在 争 论翻译 的标准 和方法 ,无 论是严 复的 “ 、达、 信 雅” ,还是奈达的 “ 功能对等” ;不论是直译、意
・ 7・ 8
题总在于如何解释言者的 “ 弦外之音” ,听者如何 才能领会言者的真实意 图。G i 认为在这些语言 re c 交际活动中,言者和听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调节言 语生成 和理解 的机制 ,他认为存在着一套支配会 话行为的原则 。这就是他所谓的 “ 合作原则” ,具 体为四条准则 :量 的准则 、质 的准则 、关联 准则
和方式 准则 。
言者为使听者 明白 自己的意图 ,总是 以明 白无误 的明示方 式表达 信息 ;听者 为了解 言者 的意 图, 必须将 信息纳入明 白无误的 明示推理模式 中进行
演绎 推理 。演 绎推 理 的 重要 依 据 就 是 获 取 信 息 和
语境的最大关联。最佳关联性 来 自于最好的语境 效果 ;人们对 话语 和语境假设的思辨 、推理越成
是一个 典 型 的 语 用 问题 。又如 ,中 国人 见 面或 打 电话爱 说 :“ 了没有 ? 如果 把这 句话 直译 出来 , 吃 ”
关联与顺应--语用理论对翻译的诠释
则、 语言礼貌原则 、 话语连贯、 语篇结构、 会话分析等。本文 明的交际行为, 并指出最佳关联就是制约翻译的基本原则,
主要运用语用学中的关联( S p e r b e r &Wi l s o n , 1 9 8 6 / 1 9 9 5 ) 与 即翻译的成功与否主要在于原作者 、 译者与读者之间是否 顺应( J e f V e r s c h u e r e n , 1 9 9 9 ) 两个理论探讨翻译实践中的问 能达到最佳关联, 换句话说,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从原作者的 题, 解决翻译操作过程中涉及到的原文理解和译文重构问 明示交际行为中寻找最佳关联性, 再通过双方认知语境的 题、 语境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语用意义在 互明把认知效果传递给读者, 也就是译者让读者花费最小
佳 关联 。
关键词 : 语 用 翻译 ; 关联原则 ; 顺应论 中 图分 类 号 : H 0 5 9 文献标识码 : A
语用学是一个以研究特定语境下话语动态意义的新兴 译作中传达的得失等问题。从语用翻译观来看, 翻译是一 学科, 主要关注话语的生成与理解, 即交际双方在特定情景 个对语境的顺应与选择过程 ; 翻译的本质则是通过明示与
题。语用学在 2 0 世纪 6 0年代兴起 , 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哲 研究 ,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 G u t t 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 学基础, 语用学许多领域的研究都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科 ( 1 9 9 1 , 翻译与关联: 认知与语境) 。他强调对翻译过程的研
学的理论依据, 例如言语行为理论、 会话含意、 会话合作原 究, 把翻译看成不断依据语境进行动态推理以达到认知互
三翻译中的顺应与选择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adaptationtheory是瑞士著名语言学家jefverschueren创立的一种语言学理论他认为语用学是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语言使用行为的综观语言的使用就是顺应交际语境与语言语境根据交际者的凸显心理意识不断做出的动态选择因此语用研究的主旨就是在心理意识的影响下研究语言应用实践中语境和结构客体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而翻译作为复杂的双语交际活动同样需要遵守顺应性原则译文是语境顺应下译者社会心智与意识凸显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65 —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不仅仅是句子。说话者通过语句及语境执行言语行为,并在听话者那里 产生出交际效果。他的言语行为理论中的关键概念是言外之意。塞尔 (Searle)将其拓展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SpeechA ctTheory),并将 格莱斯(G 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与言语行为紧密联系起来(孙宁宁,2002: 69)。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分为规约和非规约两种。所谓规约性间 接言语行为是指通过字面语力的一般推断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即 依据句子的语法形式,按照语言的使用习惯立即可以推断出的用意。所 谓非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则主要依靠说话双方共知的语言信息和用翻译就是要看原文在 语境中的含义,把原著的语用用意(pragm atic force)即言语行为理论中的 “以言行事”行为用意或言语的意向,即言外之力,暗含或明说的意义清 楚地表达出来,同时选择恰当的译文语言形式表达原文的意象或语用用 意。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理解原文的字面 意义,还要弄清原作者的真正意图,以及对读者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例如下面一个例子:一个英国的中学老师问他的学生是否能顺利 完成野外训练营的任务,那个学生回答:“I’m an iron m an.”如果按照字 面意思直接翻译出来就是:“我是铁人”,汉语读者就很难理解这句话的 深层含义,也就造成了语用失误,对于一个翻译工作者来说,他的工作 便很失败。在英语文化中,“an iron m an”意味着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意 思,因此这个学生的言外之意是他很勇敢坚强,可以顺利完成老师交给 的任务。我们可以对这句话作显性处理,改变话语的形式,以求得身处 另一个文化语境的译文读者对话语的正确理解,把这句话翻译为:老 师,我很勇敢,完成这个任务肯定没问题。
可见,语用含义并非揭示人们说了些什么,而是告诉人们说这句话 可能具有某种隐含意义。语用学中的语境在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 话语被译成另一种语言时,语用含义比词语本身具备的意义更为重要。 这种翻译称为语用等效翻译。由于英美人和中国人在某些方面有着共 同的表达,所以语用等效翻译也就有了可能。
三、语用翻译与关联理论 何自然教授最早探讨了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启示:要准确理解 原文必先重视原文的语境,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找出原文与语境间的最 佳关联,从而取得理解原文的语境效果;寻找关联,要靠译者的百科知 识、原文语言提供的逻辑信息和词汇信息、原文的文化背景信息等一些 对理解原文有用的信息;译者应该处理好他与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 的三元关系(转引自李占喜,2008:23)。赵彦春认为:关联理论是一个强 有力的理论,给翻译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奠定了翻译本体论和 方法论的理论基础;翻译是一个对原语 (语内或语际) 进行阐释的明 示—— —推理过程。译者要根据交际者的意图和受体的期待进行取舍,译 文的质量取决于相关因素的趋同度。他还以关联理论为工具证伪了翻 译理论界的两个超级酶母:不可译性和对等原则,由此佐证了关联翻译 理论的合理性和解释力(赵彦春,1999:273—295)。在 2001 年,他还探 讨了关联理论和翻译的关系。他认为:关联理论和翻译有着很好的兼容 性;前者对翻译现象(包括文化缺省)有着非常强的解释力。关联理论是 认知自然语言的一种理论,主要包括交际的推理特性、语境和最佳关联 理论。关联理论于语用翻译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明确强调了对翻译过 程的研究。任何一种翻译理论都强调对源语的正确理解,可是自然语言 中的每一个话语都可以有多种理解。理解话语的标准是人类认知假设, 而人类认知事物的原则就是关联原则,即根据与之有关联的信息来认 知事物 (何自然,1992:785—799)。例如:A :C ould X iaohua type? B :She used to be an office secretary.显然,该句中的话语不能仅靠字面意义来理 解,需通过认知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断: 1.秘书条件之一是会打字。 2.小华做过办公室秘书。 3.小华会打字。 由此可见,每一个话语都会建立起一种关联,围绕着关联便可定出 理解某一话语的标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目的语读者和源语作者拥 有不同的认知环境,所以,译者在表达他的理解时,也要寻找最佳关联性。 例如“: H e likes to be talked that his friends and classm ates nicknam ed him ‘m agpie’.”此句中“m agpie”意为“喜鹊”,但在母语为英语的读者的认知 环境中却被理解为“唠叨、饶舌”,而这个认知假设在汉语读者的认知环 境中不存在。在汉语中,“喜鹊”与喜事、吉利、好运等相联系,与“唠叨” 毫无关联。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汉语中与此假设关联性最强、最贴切的 形象是“麻雀”。 再如:“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 oss.”汉语读者将其误译为:“滚石 不生苔”。这样翻译似乎是说石头由于滚动而不生苔藓,于是“滚”便为 “不生苔”带来了好处,指“流水不腐 ”,“生命在于运动”等,但源语中此 句话的意义却恰好相反,是因“动”而不生苔藓,而后产生“恶果”。查过 A LD 大字典的人会发现,其中是这样解释的:People w ho change their jobs too frequently,or never settles in one place w ill not succeed or becom e rich.按照英美人的习惯,这句话本来是贬 rolling 而褒 m oss ,告诫人们只 有安居乐业,不常换工作常搬家才能事业有成和攒钱。换一种译法就 是:转业不聚财,“rolling stone”则真正指“石磨”而非“滚石”。 四、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用翻译 英国哲学家、语言学家约翰·兰索·奥斯汀(John Lanshaw A ustin)的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 ctTheory)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他认为所有 的语句都带有言之发、言之行和言之果三种语力(1anguage force),即说 X (以言指事),意及 Y (以言行事),产生 Z(以言成事)。奥斯汀把所有的语句 分成表述句(constatives)和施为句(perform atives)两大类,把含有施为动词 (即施为句内的主要动词)的语句称为显性(explicit)施为句,把不含有施 为动词的语句称为隐性(im plicit)施为句(胡壮麟,2006:247)。根据奥斯汀 的这种理论,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是诸如陈述、请求、命令等行为,而并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任丽丽
[摘 要]如果译者和翻译研究者能把语用学的语用等效翻译、关联理论及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成果用于翻译实践中,可以收到意想 不到的效果,不但可以使语用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检验,而且能成功完成作者与译者及读者间的交流,从而译出佳作。 同时,翻译也是一种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和日常语言活动所不同的只是它涉及到两种语言,是一种语际信息交流。从这个角 度来看,语用学理论的实效性在翻译领域里也可以得到检验。 [关键词]语用学 语用等效翻译 关联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
一、引言 近年来,新的语言学理论层出不穷,从结构语言学到功能语言学到 符号学,特别是语用学的迅速发展,给翻译标准的重新审视提供了基 础。现代翻译理论注重如何从变化不定的语境中整体把握原语信息的 动态系统,追求非一字一词的对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整体效应或读 者感受的一致或相似,这种转变同人们对待语言的观点有密切联系。语 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 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 过程(何自然,1997:123—186)。同语义学一样,语用学也研究意义,但 是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 情景中传达和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翻译研究(亦称翻译 理论、翻译学)则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 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理论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所不同者,前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而后者所关心的是文本 和书面语言(何自然,2001:286—289)。虽有差异,但却并不妨碍译者借 鉴其来探讨和进行翻译活动,并促使原文作者与读者进行成功的交流。 翻译也是一种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和日常语言活动所不同的只 是它涉及到两种语言(始发语和目的语),是一种语际信息交流。因此, 换个角度来看,语用学理论的有效性在翻译领域里也可以得到充分检 验。 二、语用等效翻译 语用等效翻译就是通过对言语行为的各种语境和方式,合作原则 和礼貌原则,语义前提和语用前提,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等因素的考虑, 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的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 语用翻译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也是翻译理论的一个 新模式。它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问题,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 所涉及的理解过程和重构过程中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 以及原作的语用意义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何自然,1992:19— 25)。四字格在汉语里广为运用,这种语言形式往往历经锤炼,言简意 赅,经常被译者和翻译研究者运用和研究,其具有的语用含义值得仔细 探讨。下面这些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1)不进则退 译文:H e w ho does notadvance falls backw ard./M ove forw ard,or you’ll fallbehind. (2)酒醉智昏 译文:W hen w ine is in,w itis out.(连淑能,2006:57) (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译文:A s you saw ,so w illyou reap. (4)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译文:B e the firstto bearhardships and the lastto enjoy com forts(. 连淑 能,2006:55) 从以上四个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将四字格和反复、排比、对 偶、对照等译成英文时,不能逐字逐句按照其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而要 考虑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语用和文化因素,尽量做到语用等效。 另外,语用翻译追求的是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的不同层面上, 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内容,用译入语中最贴切又最自 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例如:“It’s becom ing cold in here.”直译为“: 这里冷起来了。”这种译法只是部分正确,因为不同的 语境将决定原句不同的交际意图,实现不同的语用功能(如请求、警告、 劝告等)。这句话有如下含义: 如果作为直接话语:这里冷起来了。 如果作为语用含义:请求某人关上门窗。 如果作为反语:抱怨这地方太冷。 如果作为比喻:指两人之间没话说,气氛越来越尴尬。 又如:“B eer,please.” 如果在食品店:我要买瓶啤酒。 如果在酒吧:请来杯啤酒。 如果在家里:请喝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