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见,语用含义并非揭示人们说了些什么,而是告诉人们说这句话 可能具有某种隐含意义。语用学中的语境在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 话语被译成另一种语言时,语用含义比词语本身具备的意义更为重要。 这种翻译称为语用等效翻译。由于英美人和中国人在某些方面有着共 同的表达,所以语用等效翻译也就有了可能。
三、语用翻译与关联理论 何自然教授最早探讨了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启示:要准确理解 原文必先重视原文的语境,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找出原文与语境间的最 佳关联,从而取得理解原文的语境效果;寻找关联,要靠译者的百科知 识、原文语言提供的逻辑信息和词汇信息、原文的文化背景信息等一些 对理解原文有用的信息;译者应该处理好他与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 的三元关系(转引自李占喜,2008:23)。赵彦春认为:关联理论是一个强 有力的理论,给翻译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奠定了翻译本体论和 方法论的理论基础;翻译是一个对原语 (语内或语际) 进行阐释的明 示—— —推理过程。译者要根据交际者的意图和受体的期待进行取舍,译 文的质量取决于相关因素的趋同度。他还以关联理论为工具证伪了翻 译理论界的两个超级酶母:不可译性和对等原则,由此佐证了关联翻译 理论的合理性和解释力(赵彦春,1999:273—295)。在 2001 年,他还探 讨了关联理论和翻译的关系。他认为:关联理论和翻译有着很好的兼容 性;前者对翻译现象(包括文化缺省)有着非常强的解释力。关联理论是 认知自然语言的一种理论,主要包括交际的推理特性、语境和最佳关联 理论。关联理论于语用翻译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明确强调了对翻译过 程的研究。任何一种翻译理论都强调对源语的正确理解,可是自然语言 中的每一个话语都可以有多种理解。理解话语的标准是人类认知假设, 而人类认知事物的原则就是关联原则,即根据与之有关联的信息来认 知事物 (何自然,1992:785—799)。例如:A :C ould X iaohua type? B :She used to be an office secretary.显然,该句中的话语不能仅靠字面意义来理 解,需通过认知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断: 1.秘书条件之一是会打字。 2.小华做过办公室秘书。 3.小华会打字。 由此可见,每一个话语都会建立起一种关联,围绕着关联便可定出 理解某一话语的标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目的语读者和源语作者拥 有不同的认知环境,所以,译者在表达他的理解时,也要寻找最佳关联性。 例如“: H e likes to be talked that his friends and classm ates nicknam ed him ‘m agpie’.”此句中“m agpie”意为“喜鹊”,但在母语为英语的读者的认知 环境中却被理解为“唠叨、饶舌”,而这个认知假设在汉语读者的认知环 境中不存在。在汉语中,“喜鹊”与喜事、吉利、好运等相联系,与“唠叨” 毫无关联。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汉语中与此假设关联性最强、最贴切的 形象是“麻雀”。 再如:“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 oss.”汉语读者将其误译为:“滚石 不生苔”。这样翻译似乎是说石头由于滚动而不生苔藓,于是“滚”便为 “不生苔”带来了好处,指“流水不腐 ”,“生命在于运动”等,但源语中此 句话的意义却恰好相反,是因“动”而不生苔藓,而后产生“恶果”。查过 A LD 大字典的人会发现,其中是这样解释的:People w ho change their jobs too frequently,or never settles in one place w ill not succeed or becom e rich.按照英美人的习惯,这句话本来是贬 rolling 而褒 m oss ,告诫人们只 有安居乐业,不常换工作常搬家才能事业有成和攒钱。换一种译法就 是:转业不聚财,“rolling stone”则真正指“石磨”而非“滚石”。 四、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用翻译 英国哲学家、语言学家约翰·兰索·奥斯汀(John Lanshaw A ustin)的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 ctTheory)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他认为所有 的语句都带有言之发、言之行和言之果三种语力(1anguage force),即说 X (以言指事),意及 Y (以言行事),产生 Z(以言成事)。奥斯汀把所有的语句 分成表述句(constatives)和施为句(perform atives)两大类,把含有施为动词 (即施为句内的主要动词)的语句称为显性(explicit)施为句,把不含有施 为动词的语句称为隐性(im plicit)施为句(胡壮麟,2006:247)。根据奥斯汀 的这种理论,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是诸如陈述、请求、命令等行为,而并
例如下面一个例子:一个英国的中学老师问他的学生是否能顺利 完成野外训练营的任务,那个学生回答:“I’m an iron m an.”如果按照字 面意思直接翻译出来就是:“我是铁人”,汉语读者就很难理解这句话的 深层含义,也就造成了语用失误,对于一个翻译工作者来说,他的工作 便很失败。在英语文化中,“an iron m an”意味着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意 思,因此这个学生的言外之意是他很勇敢坚强,可以顺利完成老师交给 的任务。我们可以对这句话作显性处理,改变话语的形式,以求得身处 另一个文化语境的译文读者对话语的正确理解,把这句话翻译为:老 师,我很勇敢,完成这个任务肯定没问题。
一、引言 近年来,新的语言学理论层出不穷,从结构语言学到功能语言学到 符号学,特别是语用学的迅速发展,给翻译标准的重新审视提供了基 础。现代翻译理论注重如何从变化不定的语境中整体把握原语信息的 动态系统,追求非一字一词的对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整体效应或读 者感受的一致或相似,这种转变同人们对待语言的观点有密切联系。语 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 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 过程(何自然,1997:123—186)。同语义学一样,语用学也研究意义,但 是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 情景中传达和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翻译研究(亦称翻译 理论、翻译学)则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 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理论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所不同者,前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而后者所关心的是文本 和书面语言(何自然,2001:286—289)。虽有差异,但却并不妨碍译者借 鉴其来探讨和进行翻译活动,并促使原文作者与读者进行成功的交流。 翻译也是一种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和日常语言活动所不同的只 是它涉及到两种语言(始发语和目的语),是一种语际信息交流。因此, 换个角度来看,语用学理论的有效性在翻译领域里也可以得到充分检 验。 二、语用等效翻译 语用等效翻译就是通过对言语行为的各种语境和方式,合作原则 和礼貌原则,语义前提和语用前提,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等因素的考虑, 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的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 语用翻译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也是翻译理论的一个 新模式。它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问题,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 所涉及的理解过程和重构过程中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 以及原作的语用意义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何自然,1992:19— 25)。四字格在汉语里广为运用,这种语言形式往往历经锤炼,言简意 赅,经常被译者和翻译研究者运用和研究,其具有的语用含义值得仔细 探讨。下面这些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1)不进则退 译文:H e w ho does notadvance falls backw ard./M ove forw ard,or you’ll fallbehind. (2)酒醉智昏 译文:W hen w ine is in,w itis out.(连淑能,2006:57) (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译文:A s you saw ,so w illyou reap. (4)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译文:B e the firstto bearhardships and the lastto enjoy com forts(. 连淑 能,2006:55) 从以上四个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将四字格和反复、排比、对 偶、对照等译成英文时,不能逐字逐句按照其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而要 考虑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语用和文化因素,尽量做到语用等效。 另外,语用翻译追求的是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的不同层面上, 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内容,用译入语中最贴切又最自 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例如:“It’s becom ing cold in here.”直译为“: 这里冷起来了。”这种译法只是部分正确,因为不同的 语境将决定原句不同的交际意图,实现不同的语用功能(如请求、警告、 劝告等)。这句话有如下含义: 如果作为直接话语:这里冷起来了。 如果作为语用含义:请求某人关上门窗。 如果作为反语:抱怨这地方太冷。 如果作为比喻:指两人之间没话说,气氛越来越尴尬。 又如:“B eer,please.” 如果在食品店:我要买瓶啤酒。 如果在酒吧:请来杯啤酒。 如果在家里:请喝啤酒。
— 565பைடு நூலகம்—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不仅仅是句子。说话者通过语句及语境执行言语行为,并在听话者那里 产生出交际效果。他的言语行为理论中的关键概念是言外之意。塞尔 (Searle)将其拓展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SpeechA ctTheory),并将 格莱斯(G 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与言语行为紧密联系起来(孙宁宁,2002: 69)。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分为规约和非规约两种。所谓规约性间 接言语行为是指通过字面语力的一般推断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即 依据句子的语法形式,按照语言的使用习惯立即可以推断出的用意。所 谓非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则主要依靠说话双方共知的语言信息和 所处的语境来推断并实施(熊学亮,2000:42)。语用翻译就是要看原文在 语境中的含义,把原著的语用用意(pragm atic force)即言语行为理论中的 “以言行事”行为用意或言语的意向,即言外之力,暗含或明说的意义清 楚地表达出来,同时选择恰当的译文语言形式表达原文的意象或语用用 意。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理解原文的字面 意义,还要弄清原作者的真正意图,以及对读者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任丽丽
[摘 要]如果译者和翻译研究者能把语用学的语用等效翻译、关联理论及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成果用于翻译实践中,可以收到意想 不到的效果,不但可以使语用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检验,而且能成功完成作者与译者及读者间的交流,从而译出佳作。 同时,翻译也是一种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和日常语言活动所不同的只是它涉及到两种语言,是一种语际信息交流。从这个角 度来看,语用学理论的实效性在翻译领域里也可以得到检验。 [关键词]语用学 语用等效翻译 关联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
另外,语用翻译离不开语境。要正确理解和翻译言外之力也要充分 考虑说话人所处的语境。语境是理解话语,使用语言的基础。语境的定 义很广,一般来说,语境就是言语交际所依赖的环境。例如,一对美国夫 妇刚进家门,他们的两个小孩就吵着要吃糖,这对夫妇怕孩子吃坏了肚 子,又不想直接拒绝孩子,所以孩子的母亲只好说:“O k,babies,Iw ill give you som e S-W -E -E -T-S.”这句话对于不了解实际状况的读者来说, 肯定一下子搞不明白,只有清楚了发话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说话意图, 才能正确理解说话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小孩还小,换个说法他们就不 一定能听懂这句话的意思,所以大人这么说,既没有欺骗孩子,又达到 了拒绝的效果,最终让孩子放弃了要吃糖的想法。此处,言语行为理论 中的言外行为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使得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顺利完 成。因此,只有不拘泥于语句中的字面意义,而是根据具体的语境,恰当 表达原文的语用用意— ——言外之力,才能达到语用等同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