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说课稿

合集下载

一曲箜篌引诗乐两相闻

一曲箜篌引诗乐两相闻

一曲“箜篌引”诗乐两相闻——《李凭箜篌引》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课文是《李凭箜篌引》。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备课反思七个方面来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李凭箜篌引》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自主赏析部分的第二篇课文,单元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注重培养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歌的情感世界。

这首诗为乐府歌行体,音韵流转自然,节奏感强,它不仅体现了单元特色,也是一首描摹音乐的名篇。

二、学情介绍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琵琶行》,这将有助于感悟诗歌表现出的音乐魅力。

加上赏析示例课《将进酒》的学习铺垫,学生在诵读、感知方面有了一定的阅读体验。

但李贺的诗想象奇特,用词诡谲,尤其手法多样,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教材地位、学情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吟咏诗韵,把握诗句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通过品读诗歌丰富奇特的意象和新颖诡奇的语言,学习作者对音乐的艺术描写。

3、反复诵读诗歌,因声求气,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

四、教学重难点1、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学会将抽象的音乐化为生动形象的手法。

2、探知乐声背后的“诗鬼”李贺。

五、教法学法新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以诵读法为基础,以读促品,让学生在吟咏感悟中赏李凭琴音,觅李贺心音。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感受音乐魅力,探求诗歌艺术。

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复习《琵琶行》中学过的音乐描写手法。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设计一张李凭演奏会海报,上面应该有哪些基本信息?明确:时间——高秋地点——中国演奏者——李凭(补充李凭身份介绍)演奏乐器——箜篌(投影箜篌图片)(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以海报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完成解题。

《李凭箜篌引》语文教案(精选)

《李凭箜篌引》语文教案(精选)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06
作业布置与要求
作业布置
01
背诵《李凭箜篌引》全 文。
0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 学知识点。
03
搜集与《李凭箜篌引》 相关的资料,了解作者 及创作背景。
04
写一篇关于《李凭箜篌 引》的读后感,表达自 己的理解和感受。
要求
作业要求按时完成,不得抄袭。 读后感要求真实、有感而发,不得随意拼凑。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美好事物 的追求和向往,培养学生的审 美情趣。
通过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培养 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箜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对 新课的兴趣。
课文解析
总结词:深入理解
详细描述:通过对《李凭箜篌引》的逐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 文学鉴赏能力。
了解唐代音乐和箜篌 的演奏技巧,理解诗 歌中音乐美学的表达 。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赏析、比较等方式,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
情感。
结合历史背景和诗人李贺的生平 ,探究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 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中音乐的美感和力量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VS
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诗歌中通过丰富的音乐词汇,如“昆山玉 碎”、“芙蓉泣露香兰笑”等,描绘了美 妙动人的音乐,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音 乐美是一个难点。可以通过配乐朗诵、音 乐欣赏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 歌中的音乐元素。
重点
学习诗歌的创作技巧

李凭箜篌引说课稿

李凭箜篌引说课稿

李凭箜篌引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属于古文诗歌的范畴,收录于《全唐诗》中。

本诗描绘了箜篌演奏家李凭的高超技艺,以及音乐所引发的奇妙意境。

在诗歌教学中,本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展现了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也体现了诗人卓越的艺术表现力。

此外,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二)主要内容本文共分为四句,每句七个字,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

诗歌以描绘李凭演奏箜篌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音乐的魅力。

首句“昆山玉碎凤凰叫”形象地描绘了箜篌声音的清脆悦耳;次句“芙蓉泣露香兰笑”表现了音乐所引发的悲喜情感;第三句“十二门前融冷翠”展示了音乐在宫廷中的影响力;末句“二十三丝动紫皇”则将音乐境界提升至仙境,令人遐想。

(三)教学建议在讲解本文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深入挖掘诗歌内涵。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李白及其诗歌创作背景,掌握本文的基本内容。

2. 学会分析古文诗歌的韵律、意境、情感等要素。

3. 掌握“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等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

(二)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品味古文诗歌的美。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对音乐的兴趣。

3.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弘扬传统文化。

(三)情感目标1. 感受诗歌中的音乐美,体会音乐与诗歌的密切关系。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诗歌的意境描绘与情感表达。

2. 比喻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二)难点1. 诗歌中音乐与情感的交融。

2. 对古代诗歌韵律美的理解与欣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与价值。

四、说教法(一)启发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李凭箜篌引》语文教案(精选)

《李凭箜篌引》语文教案(精选)
角色分配
让学生分别扮演李凭、诗人以及 箜篌等角色,通过身临其境的方
式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情境再现
指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创设相应 的情境,如李凭弹奏箜篌的场景、 诗人的感慨等。
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体会 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歌所表达 的情感。
提问答疑,解决学习困惑
鼓励学生提问
在课堂上留出时间,鼓励学生提 出关于《李凭箜篌引》的疑问或
分析箜篌音色的特点,探讨其在表现 不同情感时的独特之处。
演奏技巧讲解
详细介绍箜篌的演奏方法,包括指法 、弹拨技巧等。
相关诗词作品欣赏与比较
《李凭箜篌引》原文解读
深入解读《李凭箜篌引》一诗,理解其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相关诗词作品选读
选取与《李凭箜篌引》相关的其他诗词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如 《听颖师弹琴》、《湘妃怨》等。
《李凭箜篌引》语 文教案(精选)
汇报人: 2023-12-22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 教学方法与手段探讨 • 课堂互动环节设计 • 作业布置与课外延伸
目录
Part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李凭箜篌引》背景及作者简介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
介绍李贺的生平、代表作品及文学成就。
阅读其他类似题材诗词,拓宽视野
提供类似题材诗词
01
教师可选择一些与李凭箜篌引类似的题材诗词,供学生阅读和
欣赏。
学生自主寻找
02
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自主寻找并阅读其他类似
题材的诗词,拓宽视野。
分享与交流
03
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的诗词和
感受,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进步。

《李凭箜篌引》教案(精选8篇)

《李凭箜篌引》教案(精选8篇)

《李凭箜篌引》教案《李凭箜篌引》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凭箜篌引》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凭箜篌引》教案篇1一、情境导入:二、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作者,积累本课的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合作学习目标:1、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

三、自主学习:(我能行)作者简介及题解:1、李贺(790—816):字。

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 ”。

“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箜篌”,古代的一种,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

它一般有根弦。

李凭是梨园弟子,善弹箜篌,技艺精湛,名噪一时。

李贺的这首诗就采取了乐府诗中“引”的这种体裁,比较自由地抒写了他对音乐的感受。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啼竹()箜篌()()神妪()()蛟舞()3、解释下列词语。

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芙蓉泣露香兰笑:石破天惊逗秋雨:4、初读古诗,整体感知李贺在诗歌中为我们展现了什么?四、合作探究:(我最棒)1、诗歌中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2、“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中的“老”“瘦”是否妥当,试分析。

3、诗中有一句起过渡作用,找出来,加以分析。

4、最后一句诗采用了什么手法写乐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五、展示反馈:六、总结拓展:清代人方扶南把《李凭箜篌引》和白居易的《XXXX》、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李凭箜篌引》教案篇2〖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李凭箜篌引说课稿

李凭箜篌引说课稿

《李凭箜篌引》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领略李贺的浪漫主义风格。

2. 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叠词的运用。

3.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李凭箜篌演奏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李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3. 朗读指导:通过范读、齐读、个别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 内容解读:a.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等,并分析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情感。

b.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如“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等,并探讨这些手法对表现音乐的效果有何作用。

c. 引导学生关注叠词的运用,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中的“碎”、“叫”、“泣”、“笑”,并理解这些叠词对表现音乐效果的作用。

5. 深入探究:a. 引导学生分析李贺在诗歌中如何将音乐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境界。

b. 探讨李贺在诗歌中如何通过意象和修辞手法表现音乐的情感和意境,感受李贺的浪漫主义风格。

6.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或分享自己的音乐体验。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撰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读后感。

三、教学评价与反馈1. 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朗读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2. 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批改和讲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给予改进建议。

3. 在教学结束后,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四、教学反思与总结1. 对本次课进行总结,归纳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分析学生在诗歌欣赏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3.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制定改进措施和方法,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4年《李凭箜篌引》教案

2024年《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李凭箜篌引》教案1(约1964字)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授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阅读全诗详析诗歌内容: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

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

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

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

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

这里试以新诗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语文版必修二《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 3篇

语文版必修二《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 3篇

语文版必修二《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3课前预习:1.读熟诗歌。

2.收集相关的文学常识。

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比较《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的不同手法。

评价任务: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歌之美。

2.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塑造的意境,读懂诗意。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诗歌的写法。

4、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李凭箜篌引》《琵琶行》在写法上的不同。

5、用学过的手法表现乐曲《赛马》,巩固提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清朝方扶南有过这样一段评价:“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

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白居易的《琵琶行》我们已经领略过,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泣鬼”的`。

二、自主学习1、收集关于作者的资料。

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

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

其作品继承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新奇瑰丽的意境。

故后人称其为“诗鬼”。

2、了解作者李凭。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3、认识“行”这种文体。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4、了解箜篌这种乐器“箜篌”,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

它一般有23根弦。

三、读一读,赏箜篌曲之美。

1、提生朗读,了解预习情况。

纠错。

2、聆听录音,感受朗读的魅力,学一学。

《李凭箜篌引》说课稿

《李凭箜篌引》说课稿

《李凭箜篌引》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李凭箜篌引》是一篇描写音乐的诗作,用诗歌来写音乐,难处在于诗人需要用生动形象的文字,既要描摹出音乐声的美妙动听,又要写出听音乐人的感受。

在这一点上,李贺能扬长避短,另辟蹊径,以丰富的想象力,用更多的笔墨来写听音乐的感受,而且还不是一般人的感受,是写出了想象中的神话里人物的感受。

二、说学情分析: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修养,但对诗歌鉴赏方法并不能系统的掌握。

本诗作为选修内容,重在让学生通过积累诗歌鉴赏的经验方法,所以教学过程要注重学法指导。

要让学生全程参与。

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想象和大胆质疑。

三、说教学理念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可见,教学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讲解,而在于引导、激励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实践、去创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增强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作为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合作讨论交流互动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目标通过对于以上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理念的阐述,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赏析诗歌,掌握本诗写作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复诵读诗歌,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五、说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阐述的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1、教学重点:赏析诗歌内容,掌握本诗写作特点。

2、教学难点: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六、说教法和学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活动,据此,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

《李凭箜篌引》语文教案(精选)

《李凭箜篌引》语文教案(精选)

反思
课堂互动情况
课堂讨论环节较为热烈,学生积极参与,但在教 师提问时,部分学生表现出紧张和不自信。
部分学生在与其他同学交流时,未能控制好音量 ,影响了课堂秩序。
总结
教学亮点
01
通过多媒体手段,将诗歌的意境生动 地呈现给学生,增强了学生对诗歌的
感性认识。
02
小组讨论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展示诗歌背景、意象图片和相关音 频,增强直观感受。
网络资源
互动式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即兴创 作,促进课堂互动。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拓宽学习视野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02
01
课外拓展
推荐相关书籍、音乐和视频,让学生在生活 中继续感受诗歌的魅力。
04
03
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和情感,但在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艺术手法方面,仍 有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诗歌意象,如“空山鸟语”、“昆山玉碎”,部分学生难以产生直观的 联想和想象。
反思
教学方法的运用
通过多媒体展示和配乐朗诵,成功营造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学生对诗 歌的感受。
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部分学生过于依赖他人,未能积极发表自 己的见解。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由于《李凭箜篌引》运用了大量比喻 、拟人、象征等手法,以及独特的艺 术构思,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诗歌 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李凭箜篌引》中运用了许多音乐术 语和意象,如“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等,学生可能难 以体会到诗歌所描绘的音乐美。
重点

《李凭箜篌引》 说课稿

《李凭箜篌引》 说课稿

《李凭箜篌引》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李凭箜篌引》。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展现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本诗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但对于李贺这种风格独特、想象奇特的诗作,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句、联想想象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李贺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学习运用侧面烘托和通感的手法描写音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歌的感知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歌中音乐的美妙,体会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对音乐的描写。

体会诗歌中运用的侧面烘托和通感等艺术手法。

2、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

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音乐描写和意境营造。

4、小组合作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李凭箜篌引》说课稿

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李凭箜篌引》说课稿

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李凭箜篌引》说课稿1. 引言本文档是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一篇诗歌介绍的说课稿,主要介绍李凭箜篌引这首唐代诗歌的背景、主题、结构以及意义等方面内容。

2. 诗歌背景李凭箜篌引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歌,属于《琵琶行》的其中一篇。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以娴熟的辞章和深沉的思想闻名于世。

这首诗歌是他在长安宫中创作的,描述了一个美丽而悲伤的故事,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3. 诗歌主题李凭箜篌引的主题是爱情与离别。

诗中通过琵琶声音来表达女子思念远方恋人的情感,以及在分离中的痛苦和悲伤。

诗歌通过音乐的形象描绘出了人们内心深处情感的起伏和表达。

4. 诗歌结构李凭箜篌引共分为五个节,每个节都以“泛滥起浮云,飞湍瀑流爱辽辽。

”结尾,整首诗歌以此回环的结构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韵律。

通过这种结构,诗人增强了整首诗的韵律感和旋律感,使读者在朗诵时能够更好地体验到诗歌的美感。

5. 诗歌意义李凭箜篌引以其深情的描写和动人的音乐感打动了很多读者。

诗中的琵琶声象征着思念和离别的情感,使人们对爱情和人生的悲欢离合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这首诗歌通过音乐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离别和失去的思考和思念,并启发人们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6. 教学方法在教授这首诗歌的时候,可以通过朗读和解析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结构。

可以让学生自己朗读这首诗歌,并让他们描述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表达手法和意象,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诗歌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7. 教学目标通过教授这首诗歌,希望学生能够领悟到爱情与离别的主题,理解诗歌背后所传达的情感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在朗读和解读中体会到诗歌的美感和音乐感,增强自己的审美能力。

8.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用一段音乐或者描述描绘离别的情景来引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思考。

2.朗读诗歌:让学生自己朗读这首诗歌,并与同学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李凭箜篌引说课稿

李凭箜篌引说课稿

李凭箜篌引说课稿李凭箜篌引说课稿李凭箜篌引说课稿一、说教材。

《李凭箜篌引》出自语文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本单元是诗歌单元,所选的诗歌都是唐朝诗歌,编者意图通过这些唐诗,向同学们展现生活在唐朝中诗人的艺术风貌以及由这些诗人拼凑出来的唐朝盛韵。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以奇特的想象,用词的诡谲,带我们走进了仙乐之境。

二、说学情。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一些李贺的诗,(如《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初中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提问,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然后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细节。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1、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分组讨论并自主探究中,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鉴赏的能力。

2、通过学习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学会在诗词中领会音乐的美。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立为:1、教学重点:(1)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2)整体感悟诗的意境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2)学会赏析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将抽象的音乐化为物象的手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活动,据此,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诵读教学法。

学习诗歌,必须强调朗读、背诵,在诵读中理解、鉴赏,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指导学生注意诵读时的节拍和情调。

(2)启发教学法。

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对作品做出分析、提出见解,并恰当地表达认识和观点,逐步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李凭箜篌引说课

李凭箜篌引说课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背诵全诗。2、从表达技巧、炼字方面鉴赏全诗,体会诗人描写音乐手法的妙处。3、比较学习赏析文本中描写音乐的方法。
2.解释题目:“ 引”原指古代一种乐曲的形式和体裁,略近于“引子”“序曲”“序奏”。
3.认识乐器:箜篌是古代的乐器,有竖箜篌和卧箜篌,这首诗说它“二十三弦”,是竖箜篌,和竖琴相似。
4.背诵全诗。




1.诵读正音:箜篌( ) ( )神妪( ) 不眠( ) 瘦蛟( ) 女娲( )
2.解释下列词语:张高秋:中国:融冷光:动紫皇: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李玉梅
说课时间
2013.9.8
课题
李凭箜篌引












学生对文言文有了初步的感知,多数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可以疏通文句,并可以用自己的话做出翻译,但存在机械记忆和理解的问题。少数学生理解疏通课文很被动,难以将文章完整翻译。还有少数学生存在背不会课文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3.指名背诵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读……领读。)
2.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这首诗的内容

2021年《李凭箜篌引 初稿》优秀教学教案说课稿

2021年《李凭箜篌引 初稿》优秀教学教案说课稿
凤凰叫壮其声之和缓有时又柔和得像凤凰对舞唱和的声音,
芙蓉泣露壮其声之惨淡有时凄伤哀怨,像是带露荷花在哭泣
香兰笑壮其声之冶丽有时又明快欢乐,像是盛开的兰花在微笑
从正面写出了音乐自身的变化之美。(板书正面描写)
3、那么在这一句中有修辞手法吗?什么修辞手法呢?
“昆山玉碎凤凰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写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写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写声,就构成了通感。“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音乐有着无穷的魅力:
孔夫子,有一次一不小心听到了韶地的音乐,“三月不知肉味”,
尼采曾说过: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一个错误。
2、那么这首诗有没有正面描写呢?同学们能找出来吗?(写音乐自身的音调、节奏、音色等)让学生朗读这句,看看这句中乐曲是如何变化的?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昆山玉碎壮其声之清脆有时激越得像昆仑美玉碎裂的声音,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张”显得饱满,“颓”显得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2、石、天
补天的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石破天惊逗秋雨”,为什么不是“下”秋雨呢?
连秋雨都逗引下来了,应该是不由自主,音乐太迷人。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
乌海一中集体备课教案(初稿)
课题名称
《李凭箜篌引》
备课组
高二语文组
备课时间
主备人
关鹏远
教学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凭箜篌引》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李凭箜篌引》是一篇描写音乐的诗作,用诗歌来写音乐,难处在于诗人需要用生动形象的文字,既要描摹出音乐声的美妙动听,又要写出听音乐人的感受。

在这一点上,李贺能扬长避短,另辟蹊径,以丰富的想象力,用更多的笔墨来写听音乐的感受,而且还不是一般人的感受,是写出了想象中的神话里人物的感受。

二、说学情分析: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修养,但对诗歌鉴赏方法并不能系统的掌握。

本诗作为选修内容,重在让学生通过积累诗歌鉴赏的经验方法,所以教学过程要注重学法指导。

要让学生全程参与。

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想象和大胆质疑。

三、说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可见,教学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讲解,而在于引导、激励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实践、去创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增强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作为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合作讨论交流互动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于以上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理念的阐述,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赏析诗歌,掌握本诗写作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复诵读诗歌,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五、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阐述的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
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1、教学重点:赏析诗歌内容,掌握本诗写作特点。

2、教学难点: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六、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活动,据此,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

1、诵读教学法。

诗歌是朗读的艺术,鉴赏过程中,以读带赏,不断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2、启发教学法。

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探索新知,逐步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合作探究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的“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对三首描绘音乐的作品《李凭箜篌引》、《琵琶行》、《听颖师弹琴》的比较阅读,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文学大师们描绘音乐时技巧的运用。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视频导入创设情境)
通过箜篌演奏的视频导入,促使学生对箜篌这一乐器的外形、声音等方面有更直观的认识。

同时,为课堂教学设置情境,将学生带入美妙的音乐世界。

(二)解题(解读课题扫除障碍)
通过对课题中“引”的解读,扫除学生文化常识理解上的障碍。

(三)朗读(反复吟诵因声求气)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通过诵读基本把握诗歌大意,为下面深入学习做好基础。

运用“七读法”一自由朗读法、二个别朗读法、三教师范读法、四再读法、
五赏读法、六齐读法、七背读法。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重音、停顿。

读出韵味,
读出诗歌的美。

(四)展示(以读促赏自由展示品鉴技巧)
以读促赏,通过课前预习以及课上反复诵读,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大意。


由展示,自由品鉴诗歌的技巧美、音韵美。

同时提供学生自由质疑、自由解惑的
机会。

(五)讨论(合作探究比较阅读剖析特点)
目的是通过合作探究,对比剖析出三篇描写音乐的作品中所使用的技巧的异同,使学生能够深度把握诗中摹写音乐的技巧的同时,能将该技巧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培养探究新知的能力。

(六)总结(余音绕梁收束全文)
这首诗用瑰丽的辞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动地。

诗本身也和乐曲一样具有了一种凄寒冷艳的气质。

并且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七、说板书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八、教学反思
本人感觉这节课满意的是通过比较教学和学习使得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但是学生较少接触描写音乐的文章,平时更少有练习的机会,甚至有时有想法却难以言说,鉴于这样的情况,平时需要加强诗歌方面的阅读学习,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

同时我本人需要在业务和教法上多钻研,找到学生喜欢和易学的途
径方法,达到教学相长。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