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提升(六)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知识体系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知识体系【单元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3.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
4.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时空坐标】【知识梳理】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根本目的: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税。
2.演变概况(1)战国时期:各国开始制定户籍,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
(2)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初具规模)。
(3)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
百姓编入户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1”。
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4)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地主豪强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1既是政府管理制度又是赋役制度,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
(5)隋朝: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管理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6)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7)宋朝(主客户制):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8)元朝: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9)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10)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统编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第六单元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件
【情境二】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行业集中到 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 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 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 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 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 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 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2.西欧封建社会:
机构 庄园
西欧城市 基督教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职能
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 组织生产,征收地租,裁决纠纷 城市从_国__王__或__领__主__那里获得特许状,享有不同 程度的自治。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 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3.近代西欧基层治理: (1)背景:随着_近__代__西__欧__民__族__国__家__的__产__生__和__社__会__经__济__的__发__展__,各国在继承地方 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 (2)概况。 ①英国:1835年颁布法律,确立了英国近代_自__治__市__制__度__。 ②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_乡__镇__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 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2.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 (1)实质: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
3.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制度: (1)成就:_中__华__人__民__共__和__国__成立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 (2)过程。 ①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_中__华__人__民__共__和__国__劳__动__保__险__条__例__》是新中国制定 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 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在满足人民的 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保障水平稳步 提高。 ③日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 发展。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学案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整合课)【学习目标】1. 通过自主学习和史料阅读,梳理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了解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 通过分析比较,理解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3. 通过自主学习,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救济和优抚的措施,理解发展趋势。
4. 通过自主学习和分析比较,知道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历程和特点,以及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学习内容】1. 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演变的特点及意义2.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3. 中国古代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特征4. 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特征5. 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特点【学习过程】※.单元时空构建(一)主干知识梳理※任务1:自主梳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基层管理组织、社会治理、社会救济、优抚政策在各朝代的发展,完成以下表格。
※任务2:阅读课本P104-107,简述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
(二)拓展提升※【拓展提升1】:中国古代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特征※【拓展提升2】: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特征※【拓展提升3】: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特点(三)单元总结※单元体系构建(四)历史概念1.基层治理:指对基层地区(如城市社区农村等)的治理。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城市的社区治理、农村的村落治理,都属于基层治理范畴。
基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
2.乡里制度:指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各级基层行政区划的制度,具有宗法性与行政性的高度整合,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一些特殊性。
它是君主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结构中原基层的行政单位,拥有按比户口、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的职权,被称为"治民之基"。
3.乡官: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任用地方人士为县以下各级基层组织的职事人员,以管理基层人户和有关各项事务的制度。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能力提升)-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无答案)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能力提升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江西昌江�景德镇一中高三月考)《礼记》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在《礼记·王制》中写道:“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A.置民生问题于首位B.注重粮食安全问题C.提倡农业精耕细作D.推崇勤俭治国原则2.(2020·江苏启东中学高三开学考试)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地方治理B.切实保障乡民参政议政权利C.大一统思想根植于历史传统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3.(2020·广西钦州�高一期末)北魏均田制有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规定。
在唐代的授田对象中,增加了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
这反映出唐代A.门阀士族的衰落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土地兼并的加剧D.底层民众的生活恶化4.(2020·福建三明�高二期末)苏轼出任杭州知州时,正遇瘟疫流行。
他建造了一所带有慈善性质的医院,取名为“安乐坊”。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成了福利国家制度。
政府扩大了社会福利的供给,且直接干预社会福利保障和福利供给,使社会福利的覆盖面从局部劳动者向全体社会成员扩展。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A.经济危机使企业纷纷倒闭B.欧盟成立促进各国经济发展C.国家干预使经济发展较快D.民权运动废除种族歧视政策2.社区是以一定区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
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社区组织开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的确立B.工业革命导致社会问题丛生C.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增加D.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3.1834年,英国《经济法》明确规定接受救济的贫民必须以丧失个人尊严、自由与政治权利为代价。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贫困被认为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的后果应该由社会承担。
这反映出()A.英国社会福利制度较为完备B.社会保障理念由道义转向权利C.人文主义思想影响非常深远D.贫困是工业社会发展必然结果4.秦简中的《傅律》规定:百姓傅籍时,“匿敖童"“占癃不审”“不当老"等弄虚作假行为是不允许发生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初令男子书年”,则更是明显的必须登记年龄大小的铁证。
这表明秦朝()A.法家思想指导司法实践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政府高度重视户籍管理D.地方社会治理效能提升5.秦汉时期,户籍相伍制度被推广到全国。
当时户籍的具体制作层级在乡,乡承担户籍管理责任,据此征发赋税、徭役,并对人员流动进行掌控。
据此可知,秦汉户籍相伍制度的推行()A.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B.实现了对流民的管控C.加强了社会基层管理D.推动了地方自治发展6.关于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度,著名历史学家齐思和有这样的描述:“封建领主不但通过各种地租形态对农民进行剥削,同时也对农民施行‘超经济的强制(政治、社会附属)’,有统治、惩罚农民的权力。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单选题1.西晋灭亡前后,大量北方人民流亡南下,他们在南方被称为侨人。
东晋政府在侨人聚居地按其原籍州、郡、县的名称设立侨州、侨郡、侨县,登记户口、进行管理,任命侨人大族为长官。
侨州郡县的设置A.妨碍了南方的开发B.有利于社会的稳定C.推动门阀政治的发展D.促进北方的民族交融2.图中A和B两处实际人口数与统计人口数差距很大或基本一致。
导致上图A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政局动荡B.基层组织完善C.中央集权强化D.赋役负担较轻3.中国历史上有种种社会福利与互助的措施,唐宋以来,由于人口增加,社会愈加复杂,福利与互助措施也随之增加。
唐代政府设有福田院与悲田院,收容老病孤寡之人。
南宋朱熹创设民间社仓而使三仓具备,沿用至清仍不衰。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特点是()A.社会救济与优抚体系完备B.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C.避免了阶级矛盾的出现D.民间救助活动日益增多4.秦汉时期,地方政府吸收了本地社会内部成员,授予他们一定的官方身份来承担日常行政事务,不享有正式官吏应有的薪俸和升迁途径,这就是里吏。
秦代里吏有典、老二职,律文称“以其里公卒、土五(伍)年长而毋(无)害者为典、老”。
据此可知()A.基层官员的产生具有早期民主色彩B.选官加强了各阶层的流动C.国家注重民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D.里吏提高了基层治理效率5.20世纪西方国家调整了经济政策,客观上颠覆了资本家“通吃”的分配制度,其具体表现有①规定最低工资②建立福利国家③政府直接采购④制定经济计划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②6.明代以后民间宗族祠堂兴盛,较大的宗族都有自己完整的公共设施和资理系统。
每个宗族即是一个小社会,由族长行使地方政权的部分权力,通过宗族资理协调族人问关系,并稳定地方基层秩序。
这一现象A.妨碍皇权对地方的控制B.消除地方割据隐思C.是地方行政管理的补充D.阻碍社会经济发展7.《康济录》有谓:“万历间,御史钟化民教荒,令各府州县查勘该动工役,如修学、修城、浚河、筑堤之类,计工招募,以兴工作,每人日给米三升,借急需之工,养枵腹之众,公私两利。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提升课学案部编版选择性
单元提升课第六单元主题归纳·能力提升专题一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演变及趋势1.背景:(1)稳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3)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
(4)科举制的推行,促使士绅阶层兴起。
(5)文化、教育的发展。
2.基层治理的特点:(1)延续时间长。
(2)与时代紧密结合,在继承中发展。
(3)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4)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5)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6)组织严密(层级分明),职能清晰。
(7)治理理念多元,内涵丰富。
(8)较庞大的管理队伍,拥有多种管理职能。
3.乡村制度的特点:(1)以宗族关系为基础。
(2)基于地缘关系组织起来。
(3)乡绅在地方基层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4)乡村治理的力量向多元化发展。
(5)中央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
(6)弥补国家管理体制的不足,是官方机构的补充。
(7)乡规民约进一步发展。
(8)儒家伦理不断渗入乡村治理。
(9)是自然形成的自治状态。
4.趋势:(1)制度逐渐转变。
(2)国家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
(3)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5.意义:(1)节省了国家行政开支。
(2)官方的控制越来越强,有利于赋税的征收。
(3)有效治理了基层地方。
(4)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
(5)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经济发展。
1.(史料实证)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解析】选A。
中国基层社会之所以是“熟人社会”,原因在于宗法纽带长期存在,基于此,古代统治者对基层的管理更多地利用乡绅,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说明统治者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对地方的治理,A正确;古代基层民众没有参政议政权利,排除B;题干主旨是基层治理,C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古代统治者对基层的管理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并非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排除D。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1单元检测卷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含解析
单元检测卷(六)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战国时期,各国官营手工业中都有一定数量的雇佣工匠,而秦朝建立后,官营手工业中的劳动者是服役的工匠、刑徒和奴婢.这反映了()A.战国手工业水平相对领先于秦朝B.秦朝经济政策阻碍了手工业进步C.秦朝建立后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D.大一统国家加强了对人口的控制2.据《汉书·百官公卿志》记载,秦汉时地方沿袭乡里自治制度:百家为一里,十里为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啬夫、游徼。
三老管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收赋税,其权尤重;游徼管治安,均由当地推举名望之士充任.据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郡县二级体制难以直接管理乡村B.秦汉时中央集权制度与地方分权制度相结合C.乡里自治制度是郡县制度在基层的补充D.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的严格控制下行使职权3.元代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即“诸色户计”,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
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B.遏制社会贫富分化C.发展商品经济D.强化对社会的控制4.明初建立了鱼鳞册和黄册的登记制度。
鱼鳞册主要登记每块田地所有权的归属及其四至疆界,黄册登记每户人口的具体情况。
该制度旨在()A.保障政府赋役征调B.促进小农经济成长C.巩固大土地所有制D.推动商品经济发展5.628年,唐代政府在各地设置义仓,规定义仓粮食有灾则用于赈民,无灾则借贷民户作种子.自此以后,州、县普遍设置义仓,专用于备荒,不许杂用。
这表明当时()A.用立法手段救助弱势群体B.重农恤民思想得到实践C.关注民生的力度大大增强D.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6.宋代张载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
"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以及设立“义仓”“义学"“义冢”等。
这一风气逐步盛行的原因是() A.重建上古宗法制度B.社会矛盾日趋激化C.强化对户籍的管控D.儒学深入社会生活7.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共15张ppt)
法国
自治 市镇
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市镇市长和 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
2.近代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自治市镇→社区组织
(2)社区组织
工业革命后:社 背景:A. 工业革命扩展;B.城市人口激增,社会问题增 区组织开始形成 多 C.传统社会救济遇到瓶颈。
变化:政府不再直接提 如何看待:地方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引入
供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 而是引入企业管理办法,
市场化手段,体现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有 利于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区和居民积极性, 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可以提高基层治理的
实行市场化改革。
社会化改革和效率。······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二.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概念:
阅读材料,说出欧洲中世纪有哪些机构在 进行社会救济?
社会保障制度是 国家、政府以及社 会对民众尤其是弱
材料1:据统计,宗教改革前至少有110座养育院和 2贫0民00有多近家9施万物人所…归…教会所有—,—在彭这迪些先场《所世接界教受经会救济救济史济的纲》 材料2:林里吉斯圣三一行会规定:当会员陷于贫困时,
村社自治
庄园自治 城市自治 基督教会
自治市镇 ↓
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社区成为 基层自治 主要方式
社区承担 了更多的 政府功能
古希腊
西欧封 建社会
近代
现代
(工业革命后) (二战后)
20世纪 80年代后
西方基层治理的特点
①基层自治(主要特点) ②基层自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③地方分权和地方自治相结合(对内的民主治理和对外的独立自主) ④向规范化、法治化方向发展。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综合测评
第六单元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周人必须在各地区与殷人旧族及当地原住民建立“三结合”的统治。
这种“三结合”中主动的结合力量自然是周人与友族的宗亲子弟,他们也是最具优势地位的成分。
这种做法( )A.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B.有效地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根源在于周初奴隶制经济的发展D.体现的是一种神权与族权的结合,周朝最高执政集团无力直接控制和管理地方,只能通过周人与当地人民主动结合的方式实现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这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延续的表现,故选A项。
2.西汉时确立了市籍制,即对商人进行专门的户籍管理,而且规定一旦入市籍就不得为官。
这个制度实质上反映了( )A.古代的商人不是自由民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C.古代政府重视户籍管理D.统治者限制商业发展,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业发展,故D项正确。
3.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依靠政治经济特权,“侵夺细民,广占田宅”,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这些在佛寺土地上耕种的农户被称之为“佛图户”。
“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僧的严格监管,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
“佛图户”的增加( )A.瓦解了封建统治基础B.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C.促进自耕农经济发展D.减少了政府赋税收入,故A项错误;“佛图户”的增加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故B项错误;土地兼并挤压了自耕农的生存空间,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寺院侵占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脱离了政府的监管,减少了政府的赋税收入,故D项正确。
4.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
《唐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碗10枚、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开支。
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
这表明唐代( )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C.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D.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措施属于“仁政”,但不能反映出“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故B项错误;材料中“病坊”的救助对象是“病残、乞丐及贫民”,这些人群属于社会的基层,对基层人群的救助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提及了唐朝的一些救助措施,但并不是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排除D项。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测试)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测试)1.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向主要表现在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①混合经济的发展①福利制度的完善①计划经济的推行A.①①①B.①①①①C.①①D.①①①2.隋朝的户籍法规定: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等;同时规定,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
制定此户籍法的主要目的是()A.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B.强化中央集权制度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D.保障徭役赋税征收3.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政府宣布,压缩社会保障费用,规定只有低收入家庭才能享受产妇津贴、死亡津贴,取消洗衣和供暖津贴等。
此做法()A.有利于减少政府财政开支B.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范围C.说明英国已经消灭了贫困D.有利于提高妇女的地位4.古代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
以下①①①分别对应正确的是:()A.编户齐民、大索貌阅、黄册B.编户齐民、大索貌阅、主户客户C.大索貌阅、编户齐民、主户客户D.大索貌阅、编户齐民、户贴制度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主要说明我国()A.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B.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C.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D.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保障6.汉成帝时,朝廷改刺史为“州牧”,秩提到二千石。
到东汉建武十一年,“初断州牧自还奏事",从此州牧或刺史不复日诣京师(奏事改为计吏)。
到了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改刺史,新置牧”,“选列卿、尚书为州牧,各以本秩居任”。
这反映出汉代()A.政府行政效率显著提高B.政府高度重视地方治理C.中央监察权力逐渐下移D.地方社会秩序日益紊乱7.东晋南朝时期,户籍分为“黄籍”和“白籍”。
—2021学年度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单元复习课件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39ppt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历代基层组织形态 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
3.编户齐民是汉代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
制的户口都必须将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
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
人口,称为“编户齐民”。由此可得知( )
A.平民可以随意迁徙
B.政府借此保障收入
C.农业要求精耕细作
D.汉代禁止土地兼并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户籍制度。汉代将政
2.隋唐至宋元时期的户籍制度
(1)隋朝: 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
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2)唐朝: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3)宋朝:
宋朝户籍分为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 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4)元朝:
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 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 代相袭,不得变动。
府控制下的户口编入户籍,保证了户数的稳定,从而保 证了赋税的征收,B项正确。被编入户籍的平民是不能 随意迁徙的,排除A项。C、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4.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 析》写道:“西汉时期……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 力措施……采取了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的办法,以使土 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这说明汉代户籍制度( )
巩固训练
1.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 计”中央,以查考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 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 什伍编制方式等,为历代所沿用。此举表明( )
A.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提升(六)
1.隋朝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
史料隋初,国家与士族豪强之间对人口的争夺愈演愈烈。
户籍制度是赋税制度的基础,户口疏漏严重侵蚀了国家的税源。
为了加强对劳动人口的控制,进而保证政府有效集中全国财赋,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隋政府进行了户籍改革,实行了“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之法。
“大索貌阅”就是整顿户籍,核对户籍与本人貌龄,如有不实,里正、党长流配他乡,同时实行相互监督举报。
通过
这次检括,效果斐然。
在实行“大索貌阅”的同时,由官府根据民户所拥有的土地、财产及人丁多寡,划为上中下三等,注册造籍;再按户等高低及各自负担能力,从轻制定出每等户的应纳税额,称为“定样”。
每年正月五日各县派员下乡巡视,以五百家或三百家为团,据册核实,防止吏员庇护作弊,故称“输籍法”。
输籍法大幅度减轻了中下农户的负担,所以“浮客悉自归于编户”。
——摘编自黄天华《中国税收制度史》【解读】史料阐述隋朝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及作用。
隋朝户籍改革兼具经济政治双重目的,全面清查人口,与赋税制度相结合。
这一改革基本消除了当时隐匿人口的现象,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抑制了豪强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
2.两宋时期居养院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史料北宋哲宗颁布诏令,在淮东路设官房,居养鳏寡孤独、贫困不能自存者,月给口粮、病者给医药。
宋徽宗时,赐名为“居养院”,并推广到全国各州府。
居养人的口粮、日用钱、冬季柴炭钱政府也都有具体规定。
据统计,当时全国每年所需费用约五百万贯左右,全由中央财政承担。
大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5%。
南宋时期,各州府基本上都设立一处居养院。
居养院大多依靠地方官府拨款、绅商捐款筹备基金。
收养设施的兴废与地方官的热情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对穷民收养设施具有热情的官员离任的时候,其财源则迅速地被侵占或掠夺。
——摘编自《宋史》等【解读】史料反映了两宋时期居养院制度特点:政府设立专门救济机构(政府主导救济);从试点推广到全国各地;有明确的制度规定;生活保障比较全面;资金来源由国家和民间筹备;居养条件具有不稳定性。
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善贫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儒学“仁爱”思想的践行和推广;对后世社会救济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但居养院制度缺乏持续稳定性,不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
3.中世纪西欧城市与中国古代城市
史料西欧中世纪,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现象。
在经济上,城市的经济活动不纳入
封建庄园的经济体系,有独立于领地之外的财政管理系统;政治上,城市不隶属于任何封建主,有自己独立的司法权,可推选自己的行政官员;从社会关系上来看,任何人一旦成为市民,就脱离了封建关系,成为不受封建关系约束的自由人。
中国的城市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
商人与社会其他成员同流,商人发了财总要投资土地,因为土地被看成是财产与社会地位的最终归宿。
同时,历代王朝都有强大的官办商工,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中国虽也有“商会”“行会”等组织,但“隋唐以来,行会主要是政府控制工商团体的工具”。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解读】史料阐述了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区别。
①经济上,西欧城市经济独立,中国城市经济隶属于封建经济;②政治上,西欧城市政治自治,中国城市发展受政府控制;③社会关系上,西欧城市市民自由,中国城市商业组织受政府控制。
4.欧洲福利国家带来的社会问题
史料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陷入了重重困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蓬勃兴起与加速发展,资本可以随意跃出国界,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促使资本“外逃”,资本“外逃”反过来又加剧国内的失业压力。
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用于消费,即增加了西欧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导致这些国家在对外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
国民对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福利国家”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诱发了长期困扰西方社会的“福利道德”问题。
——代恒猛《全球化与欧洲“福利国家”》【解读】史料阐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过度福利制度带来的社会问题。
如资本外逃,加剧国内失业压力;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削弱国家经济竞争力;劳动生产积极性降低,不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主题西方福利制度能走多久
史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不断发生。
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来实施根本的治国良策。
2010年以来欧洲多国更是爆发政府债务危机,整个欧元区正面临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活动要求:随着近几年欧债危机的爆发,欧洲多国政府因不堪福利制度造成的沉重财政负担,纷纷爆发政府债务危机,福利制度能走多远,一时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
请同学们自行搜集相关史料,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并表述成文,然后同学之间相互展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