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研究的范式演进看

合集下载

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

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

第4卷 第12期 中 国 水 运 Vol.4 No.12 2006年 12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December 2006收稿日期:2006-11-12作者简介:龙佳红 女(1971-)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讲师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430070)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龙佳红摘 要:简要梳理了译界对翻译这一概念的界定。

传统和现代译论主要围绕翻跨语际转换性质来界定.当代译论则主要围绕跨文化转换性质来阐释翻译。

对翻译界定的演进中还折射出翻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从以原语为中心的规定性研究转向以译语为中心的描写性研究,从微观语言层面的内部研究转向宏观文化层面的外部研究。

关键词:翻译 翻译学 传统译论 现代译论 当代译论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06)12-0190-03对翻译这一概念的界定,是译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对翻译的界定集中反映了人们对翻译活动性质、目的、过程和作用的认识。

传统和现代译论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将翻译视为语言转换活动。

而当代译学由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及借鉴了西方当代多种文论思潮,主要从文化和权力等宏观层面将翻译界定为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和传播行为,从而凸显出翻译背后复杂的文化、政治和权力因素。

这一核心概念的演进,折射出翻译学科的发展趋势——即翻译内涵逐步扩大,翻译研究疆域不断拓宽。

翻译研究也从单一视角微观层面的内部研究转为多维视角宏观层面的外部研究;从静态的以翻译结果(文本分析)为中心的研究转为以动态的翻译过程为中心的研究;从以原语为依规的规定性研究转为以译语为中心的描写性研究。

将翻译理论分为传统、现代和当代三类是参照潘文国“按学科意识的自觉与否,将翻译理论分为传统、现代、当代三大类。

”(2002:34)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语言学的发展,翻译研究者纷纷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来研究翻译,翻译研究告别了传统经验漫谈式的模式,从而走以语言学、符号学等理论为指导的科学模式,代表人物有费道罗夫、奈达,卡特福德等。

Mona Baker叙事理论的演进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Mona Baker叙事理论的演进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Mona Baker叙事理论的演进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范玲娟【摘要】Mona Baker的叙事理论来源于社会学和认知学相关的叙事概念,走出了翻译文本比对和翻译等值的研究视角。

文章通过对Mona Baker叙事理论的追本溯源,厘清其叙事理论的发展过程,指出在翻译研究中应用叙事理论的难点,讨论如何辩证地看待其中的有些理论及观点,并展望叙事理论和翻译学在未来发展的新接面。

%Drawing on sociological and cognitive strands of narrative theory,Baker’s narrative theory en⁃ables scholars to look beyon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T and the TT and the notion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This paper gives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rrative theory,points out potential challenges of applying its analytical tools, and discusses the new interfaces between narrative theory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future.【期刊名称】《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6页(P22-27)【关键词】翻译研究;叙事理论;Mona Baker;演进;应用【作者】范玲娟【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2006年Mona Baker出版的《翻译与冲突——叙事性阐述》是社会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的典型代表[1]。

建构主义翻译研究范式与教学原则

建构主义翻译研究范式与教学原则

方 结 构 主 义 语 言 学 范 式 的 引 入 打 破 了长 期 以来 的 语 文 学 范 式 的 传 统 翻 译 研 究 ,但 到 9 代 中期 以来 随 着解 构 主 义思 潮对 结 构 0年
构( 温彭 年 、 贾 国英 ,2 0 ) 0 2 。学 习 主体 的 话 和意 义 建 构 四 大 要 素 ,这 些 要 素 和 原 则 知 识 获 得 和 传 授 重 点 在 于 个 体 的 转换 、 加 与 语 言 教 学 中 要 求学 生 由 外 部 刺激 的被 动 吕俊 同时 指 出我 国 自 8 0年 代初 以 来 已 工和 处 理 ,而 非 外 在 的 “ 入 ” 输 。在皮 亚 杰 接 受者 和 知 识 的 灌输 对 象 转 变 为信 息加 工
维普资讯
2 0 NO . 08 1 8
教 学 案 例
Chla n Edu oaton — ov i— He al l i nn aton r d
建构主义翻译研 究范 式 与教 学原 则
郝 丽 萍
摘 要 :本 文从 翻 译理 论研 究 范式 的演 变 出发 ,分析 了建构 主 艾理 论翻 译 研 究范 式 的主 要 原 则,根据 翻译教 学的特性 ,提 出建构 主义教育理论适 用于翻译教 学实践 ,其原则 为: 0教 学要以 学生为中心 ;国教 学任 务的设计 要顾及情景和 学生的情 感 l④教 学中的任务 是师生 互动的枢纽 。在 学 习过程 中应 当强调对 知识的 意义建构 ;教 学设计 不是从 分析教 学 目标开 始 ,而是从 如何创设 有利于 学生意义

划 分 成 语 文 学 派 、语 言 学 派 、交 际 学 派 和 结 构 的 调 整 和 改 变 ,从 而 构 建 新 的 认 知 结 纽 。建构 主义 学习 环境 包括情 景 、协 作 、会

西方翻译理论范式研究述评

西方翻译理论范式研究述评

译 学要 上升成 为科学 体 系 . 要 正确描 述 和解 释翻译 活动 。 必须依 靠科 学的认 识论 和方法 论 。库 恩在 科学 的革命 一 书 中
提出 了范式( p a r a d i g m ) 这 一概 念。他认 为 , 科 学不 是事 实 、 理 论
和方法 的简单 堆砌 . 科 学 的发展 也不是 知识 的简单 积 累 。 而是
的发展 意义重 大 。语 文学范 式 中的翻译 理论 缺乏现 代语 言学
理 论和 现代文艺 理论 的指导 ,把翻译 行 为看成 是一 种灵感 与 悟 性 的表现 。 在结构 主义语 言学 范式之 中 , 各翻译学 派都 以先 进 的语 言学理 论为背景 。主 张对原 文文本 的 意义进行 科 学的 分析。 提 出了 比较 系统的 翻译理论 模式 。 文化 学派 和解构 主义 者 意识 到翻译 已不仅仅 是两 种语言 之间 的转换 .而 是涉及 到 政治、 意识形 态 、 权 利等 因素 。 所以, 解 构 主义很快就 暴露 出其
只有 当一 门学科 的研究 者形 成了共 同 的范式 ,该学科 才从 前 科 学 时期进 入科学 时期 。西方 翻译研 究 的发展 就生 动地体 现 了新 旧研究 范式 的演进 与交替 。综合 国内外学 者对 翻译研 究 范式 的不 同划分 , 笔 者将 翻译研 究置 于语文 学范 式 、 结构 主义 语 言学 范式 、解构 主义 范式 和综合研 究范 式等 四个 范式 之下 进行讨 论 。
一 个既制约结构 又逃 避结构 的中心 , 而 自柏拉 图直至结构 主义
以来 的许 多哲学 观念都 存在 着形而 上学 的二元 对立 问题 。于
通过 范式 的不断转 换所 进行 的不断 革命 的进程 。 赫曼 斯指 出 ,

从翻译改写理论分析侦探小说的翻译演进——以《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为例

从翻译改写理论分析侦探小说的翻译演进——以《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为例

从翻译改写理论分析侦探小说的翻译演进——以《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为例摘要:侦探小说已经从当初的救世济国的作用已经相去甚远,在如今的开放时代更加贴近作者那个年代以娱乐怡情的著书本意。

而为探讨当今侦探小说翻译的特点,本论文将通过借鉴著名译者安德烈·勒费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以最近出版的潘华凌版《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作为案例,分析比较其与以往不同时期的译本由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诗学形态以及赞助人而发生的变化,从而讨论先进侦探小说相关译本译法的大致走向。

同时,基于对不同时期译本的分析和比较,希望本论文能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和证据,使侦探小说翻译得到重新审视和客观正视。

关键词:改写理论;诗学形态;意识形态;赞助人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Detective Ficti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writing Theory: A Case Study of 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Abstract: The detective novels has been away from its early function of saving the nation, especially in the opening era of China, the novel has attached more to the author’s true original thought of detective fiction for delight and relax.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detective story translation, this essay will use rewriting theory of the famous translator Andre Lefevere from latest version of 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as an chief example, analyses and compares it with other previous versions of the different periods by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the shape of poetics, and patronages at that time, so as to discuss nowadays’ detective fiction translation trend.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period’s versions, this essay might be able to offer reference and evidence for related fields, and it will let detective fiction translation become re-examined and objectively faced.Key words: rewriting theory; the poetic form; ideology; patronage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Detective Ficti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writing Theory: A Case Study of 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1 Introduction1.1 The research backgroundDetective novels since the Qing dynasty were translated into China in thatspecial historical period of national survival. The Complete works of Sherlock Holmes in different periods has different translation versions. And the differences are resulted from various specific factors and reasons for this. Since 1980s, the stress of the translation research has been shifted from internal study to culture context, which contains society, culture, and ideology, etc. Andre Lefevere's rewriting theory is famous among various theories in this revolution. It is aimed to describe translation phenomena and use three factors theory, namely rewriting theory to analyze these phenomena and tries to expose potential regularity of translation.Nowadays, the detective novels has been away from its original function of saving the nation, especially in the open era of China, the novel has attached more to the author’s true thought of detective fiction for delight and relax.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detective story translation, this essay will use the famous translator Andre Lefevere’s rewriting theory from version of 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as an chief example, analyses and compares it with other previous versions of the different periods by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the shape of poetics, and patronages at that time, so as to discuss nowadays’ detective fiction translation trend.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period’s version, this essay might be able to offer reference and evidence for related fields, and it will let detective fiction translation become re-examined and objectively faced.1.2 Overall Organization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In this chapter, it states clearly about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goal, significance and research method. It justifies the core of thesis, which discusses translation of detective stories with different versions in the late-Qing-early-ROC period and current time, and lays out the overall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Chapter two is a literature review.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emphasizes on introducing thesis’s main original case and its reference versions and Andre Lefevere rewriting theory.Chapter three is devoted to the explaining of rewriting theory and its function fornowadays’ translation transition. The author analyses rewriting theory and briefly discuss about the trend of futur e translation of detective novels referring to Hu Mu’s thesis.Chapter four is the core of this thesis that the author compares three major translated works through detective novel’s translation developing period and explains them with the help of rewriting theory.Chapter five i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authors very briefly summarizes the whole thesis and makes further suggestions for future translation development.2 Literature Review2.1 Definition: Andre Lefevere rewriting theoryAndre Lefevere is a famous Belgium African-American scholar and translator. The essence of rewriting theory and mature work is his book----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the Literary Fame. In this book, the author does a thorough demonstration to state what is rewriting in translation. He points out the function of “rewriting” and why we should discuss the action of “rewriting”,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system, insists that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rewriting and there is no absolute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Literary system is restricted by two factors, one is the internal factors, namely the poetics and ideology of the dominant period and the society; another is the external one from the outside literary system, namely the patronage’s requirement, name ly a sort of power exerts influence on the reading, writing and rewriting of literature.2.2 Literary genre to be studied: detective story2.2.1 Conan Doyle and his work---the Hound of BaskervillesSir Arthur Conan Doyle (1859 ~ 1930), born in Edinburgh, Scotland, was famous of making a successful detective character-----Sherlock Holmes and beca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rit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novel. His short stories are very strong in scope, and its focus conflict set and ups and downs of plots are also fascinating. His work is good at setting suspense so as to arouse readers' reading interest, at the same tim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layout. The beginning echoes strongly with the end, and its tight reasoning, strict causal reasoning and deductive method advance theplot to develop the story.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is Arthur Conan Doyle’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full-length masterpiece, and it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Sherlock Holmes stories. It was about “the devil’s big hound” myth in the Baskervilles family, which has been circulated in three hundred years. Sir Charles was killed in a swamp which is not far from London. As his doctor gradually told the story to Sherlock Holmes of Sir Charles Baskerville’s suspicion,Holmes decided to intervene in the case, because he realized that it was not the true cause of Count Charles's death, and it even imperiled Henry Baskervilles' security. Under the rigorous arrangement of Sherlock Holmes, his faithful partner Dr. Watson accompanied Sir Henry back to Baskerville’s manor to assist in this investigation. The criminal was also beginning to irritable, and he mistakenly killed Selma in Sir Henry clothes. So, Holmes decisively raised the real murderer with the help of Henry.2.3 Methods2.3.1 Historical studyThe Complete Works of Sherlock Holmes has been translated in China for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 It went through so many translation versions because of every period’s poetics’, ideology’s and patronages’ requirement. This t hesis chooses to discuss from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is three factors to the Doyle’s stories’ Chinese versions of different period.2.3.2 Comparative studyEvery translation versions has its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in his period, and the thesis tries to choose three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to doa comparative analysis.3 Translation trendAccording to a general overview of development history of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these translation c oncepts center on the similarity of version’s linguistic unit meaning at the early times. Restrict of translation research in text is a closed and still research. Entering into 21 century, the diversity of culture and social information has led novel trans lation to become more smooth and easy to be accepted. “Translationand other subsystem in culture system have been affecting each other and restricting each other.”(Zhang Wenjun, 2010)“Th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history of China has four upsurge: first is ten years of the early 20 century, second is ten years after the May 4th Movement, third is seventeen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and forth is twenty years in the late 20 century, the era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of China.”(Sun Zhili, 2002)Sun(2002) concludes that China’s literary translation strategy has transited from domestication to foreignization. Domestication requires translator to be close to target reader, taking target language’s expressing method to convey the origina l content. Foreignization requires translator to be close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style, using original method to convey.The early literary translation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domestication to take Chinese people’s flavor so as to make changes of the ori ginal and make it conform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style people could accept.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China’s literary translation has been inspired by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trying to reconsider the balance of domestication to foreignization. And in recent version of Conan Doyle’s fiction, there is a trend that the 21 century’s literary translation will be guided by foreignization.In our society now, there is a new factor of ideology playing an essential role of the contemporary trend of detective fiction translation. It is fans economy. Fans economy means the operating incom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ns and people being followed. The mainstream of detective fiction readers is no longer just scholars or revolutionists, but normal people. The social value of detective fiction tends to be close to entertainment, and some media even attract fans by hyping gossip of books. They excavate author’s gossip news and add some affairs between persons in books to attract readers so as to collect fans. It is really common in current detective movies. The part one of Chapter Four will discuss influence of this factor of ideology of detective fiction translation.Hu Mu(2012) points out that scholar should find a new breakthrough oftranslation research after “cultural turn”. He also comes up with two research methods of translation theory-----Paradigm effect and problem awareness. It suggests that current literary translation needs to obey necessary knowledge system of translation study, which should always be broken and improved. Translators need to consider social demand in or outside the country at any moment. Translators also should excavate the depth of person study and main idea of the works.In China, as a result of the deepening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diversity of the problem makes th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developed into a very fashion industry from the start of forming the circulation "translation society".4 The influence of three factors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This chapter would respectively use three aspects of ideology, poetics and patronages to analyze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hounds of Baskervilles in 1916, 1991 and 2014, and highlight the 2014 version to discuss the contemporary tendency of the detective fiction translation.4.1 Ideology“The influence of ideology o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is always embodied in translation aim, especially political aim.”(Zhao Liang, 2009)In late-Qing-early-ROC period, it was publishers and academic authorities that had more power to influence the translation of foreign novels. At this period, at which China had been trapped into morass of opium and foreign invasions, detective novels were regarded as the method of saving the nation. Thus, translator at that time had always stressed more on the contents which were good for education and social values.Detective fiction was viewed more as to ‘offer an entertainment for readers after dinner’. It is what detective novel’s literatur e position is now. Translators have to adapt to new reader group’s social culture, customs, moral principles, and reader’s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and then to add, delete their version text.For example, in Pan’s version, the fo otnotes are light-spots of its version.(1)Acknowledgement: 我友罗宾逊①:承蒙你讲述了一个西部地区的传奇故事,…①“罗宾逊”指英国记者兼作家波特伦·弗莱彻·罗宾逊(1870--1907)。

翻译忠实观的演变

翻译忠实观的演变

一、什么是翻译的“忠实观”?
“忠实性”是翻译中最基本的指导原则,在翻译 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古今中外的翻译活动中, “忠实性”始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法国著名的 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爱德蒙 · 加里说过,翻译的 “忠实性”问题像一条主线贯穿了数千年的翻译历 史,有关翻译的种种争论也都是因“忠实性”而起 的,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曾说,翻译的实质在 于用最贴切最自然的语言等效地传达原语的信息; 首先是内容,其次是形式。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 《天演论》译注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 准。以上可见,翻译家无论中西都遵循着“忠实性” 的原则。
翻译的“忠实观”的演变
13级英语(旅游方向)班 第二小组
一、什么是翻译的“忠实观” 二、翻译界“忠实观”的演变
1、传统的翻译忠实观 2、翻译伦理对传统翻译忠实观的完善
三、中西方“忠实观”翻译理论发展
1、国内翻译标准下的忠实观
(1)案本 (2)求信 (3)神似 (4)化境
2、西方翻译标准下的忠实观
(1)尤金· 奈达 (2)皮特· 纽马克
二、翻译界“忠实观”的演变
1、传统的翻译忠实观
阶段一: 传统的语文学研究范式是以哲学中的“一元论” 为理论基础,认为翻译是从一种语言机械地转换 成另一种语言,译文必须与原文完全的对等与忠 实。在中国,严复的“信 达 雅”是传统翻译忠实 观的典型代表。在西方,泰特勒提出“翻译的三 原则”;纽马克阐述了“交际性翻译”和“语义 性翻译”;奈达的“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 尽管这些翻译原则所运用的术语不尽相同,但它 们似乎都没有超出忠实性的本质特征。翻译被看 作是文本意义的一种语言间的完全的、绝对的转 换,是一种再加工的过程。(Simon,1996)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

文化翻译研究国内外发展浅述

文化翻译研究国内外发展浅述

文化翻译研究国内外发展浅述前言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文化翻译作为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

国内外对于文化翻译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涉及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从文化翻译的概念、发展历程、形式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浅述。

文化翻译的概念文化翻译是指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活动。

它不仅限于语言、文字和声音的转换,更涉及到文化、价值观和认知方式等深层次问题。

文化翻译可分为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两种方式,直接翻译是指跨越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直接转化;间接翻译则是将原文化内在的元素转换成译文文化中的元素。

文化翻译的发展历程及形式文化翻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众所周知,古代的汉朝时期已经有外交翻译的活动。

在西方,文化翻译的历史也非常悠久。

公元前3世纪希腊翻译家英逸扬担任贝鲁特图书馆的馆长,翻译了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等文化的著作。

到了中世纪,拉丁语成为欧洲主要的智力与政治语言,在文字翻译、传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维多利亚时期欧洲将文学翻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翻译活动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化,从文字、语言到影视、音乐等各种文化载体都融合在其中。

国外的文化翻译研究在国外,对于文化翻译的研究相对来说更为深入和系统。

文化翻译研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如基于功能主义的翻译研究和基于CDA(批评性语言学)的跨文化交际研究等。

基于功能主义的翻译研究强调翻译的功能性,即翻译是服务于特定目标、需要满足特定环境下读者的要求,因此,译者必须把握好译文和源文之间的距离,做到不失原著特色的翻译。

而基于CDA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则探讨了文化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分析了文化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目的和效果。

国内的文化翻译研究国内的文化翻译研究虽然比起国外稍显滞后,但在最近几十年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首先,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的关注,其次,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社会和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在这变迁中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事业的一部分。

西方译学三种范式与译者的身份

西方译学三种范式与译者的身份
维普资讯
第1 6卷第 4期
20 0 6年 l 2月
湖 南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J u a o n n I si t o n ie r g o r l fHu a n tue fE gn ei n t n
Vo . 6 No4 1 1. .
对主人 , 但译者却不是主人而是原 作者 的“ 仆人” ,
必 须处 处跟 随原 作 者 , 实地 反 映原 作 者 的思 想 和 如
至上” 。罗马人摒弃 “ 字译” 推崇 “ 义译 ” 认为如文 , 风差可吻合 , 即算成功的翻译。翻译的主要 目的不
风格。泰特勒 ( l adr rs y e) Ae ne Fa r tr 的翻译 三原 x e Tl
文的思想 ; 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与原作属于同一 性 质; 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 的通顺。 _ 因此, 5 重建作 者原意成了翻译 的宗 旨。人们认 为, 文本的意义 就 是作者意图的再现 , 翻译就是对 “ 文 的复制和模 原
与原文对接受者的效果基本相同。在不同的语言现 象中求 的对等是语言学要形容的头等大事。这样一 来 , 翻译就被禁锢在文本对 比和语言 ( “ 信息 ) 转换 的范围内, 有关 翻译 活动中最 活跃 的成分 一翻译 主 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就完全忽视 了” 。
之间是征服与被征服 的关系, 民族平等可言。政 无 治上的不平等反映到文化生活中, 则是各 民族 的语
言 以及 所创 造 的文化 处于不 平等 的地 位 。罗 马人 对
希 腊文 化 主要采 取 了一 种文 化利用 和文 化掠 夺 的态
度, 把希腊文化当作可以任意宰割的战利品 , 旨在使 异域文化归顺以丰富 目的语文化。 此 时的译者拥 有原著的完全操控力 , 其身份是征服 者, 或是 侵略 者。其主体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 几乎完全脱离 了原 著, 因此是极端的, 不合理的。 1 6世纪译 论大兴 , 理论焦点主要集 中于 “ 翻译 之为模仿 ” 原文与译文两种文本之 间的关系” 和“ 这 两个问题上 。“ 字译” 法被广 为抛弃 , 翻译被 视作

西方翻译范式演进对我国翻译学研究的启示

西方翻译范式演进对我国翻译学研究的启示

丈 夫 却有 一位 美 丽 的妻 子 。这 莫 非 是 因为 这 种 丈 夫 由于 具 有 不 多 的优 点而 更 值 得 被 珍 视 吗 ? 许 因 为伴 随这 种 丈 夫 , 可 也 将 以考 验 一个 妇 人 的忍 耐 精 神 吧 ?如 果 这 种 婚 姻 出 自一 个 女 人 的 自愿 选 择 , 至 是 不 顾 亲 友 的 劝 告 而 选 择 的 , 么 就 让 她 自 甚 那 己去 品 尝 这枚 果 实 的滋 味 吧 。 原 文 中 “ a u b n s 和 “ o d i s 是 相 互 对 应 的 。 b dh s a d ” go w v ” e 水译 为 不 良的 丈夫 和很 好 的妻 子 , 好 地 体 现 了这 种对 应 关 系 。 较 何 译 为 不 出 色 的 丈夫 和美 丽 的 妻子 ,这 在 意 思上 并 没 有 很 好 的 对 应 关 系 。“ o dw v s 到 底 是 指 “ 的妻 子 ” 是 “ 丽 的妻 G o ie ” 好 还 美 子 ” 从 “od 的 意 思 来 看 应 该 是 “ ” 意 思 , 以 “od ? go ” 好 的 所 go wv s 翻译 成 “ 的 妻 子 ” 可 取 的 . “ 的妻 子 ” 可 以 是不 ie ” 好 是 而 好 也 美 丽 的 , 美 丽 ” 不 一 定 涵 盖 “ ” 何 译 的这 句 话 没 有 体 现 连 “ 并 好 。

翻译 研 究
跨 学科 性

引 言
范式 ( aa im) 作 为 理 论 术 语 , 要 阐 述 每 一 个 科 学 发 p rdg , 主 展 阶段 所 呈 现 的特 殊 内 在结 构 。 本 质 上 讲 , 从 范式 是 一 种 理 论 体 系 . 一 个 科学 发展 阶段 的模 式 。这 样 , 学 的 发 展 就 呈 现 是 科 为一 系列 范式 的更 迭 。 自美 国哲 学 家 史 家 托 马 斯 库 恩 提 出这 理 论 . 个 领域 研究 者 以 此 为研 究 纲领 , 开 了具 体 的 范 式 各 展

从翻译研究的范式演进看

从翻译研究的范式演进看

2. 翻译(研究)能否成为一门科学? 反方(实践派):劳 陇、张经浩等 正方 (文化派或理论派):谢天振、张南峰、杨自 俭、王东风等西方翻译理论派
二、翻译研究范式演进
1. 翻译研究流派或时期划分
( 1 )奈 达: 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 会符号学派( Nida,1984: 9-15 ) ( 2 )根茨勒: 美国翻译培训班派、翻译科学派、 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和解构主义派(E. Gentzler,转引自廖七一,2000:17) ( 3 )吕俊: 语文学研究阶段、结构主义现代语言 学研究阶段、后结构主义研究阶段、建构主义研 究阶段(吕俊,2001:56-58)
He made you a highway to my bed; But I, a maid, die maiden-widowed.
他要借你[软梯]做牵引相思的桥梁, 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闺的怨女而死去。 (朱生豪 译) 他本要借你做捷径,登上我的床; 可怜我这处女,活守寡,到死是处女。 (方平 译)
Liberty, Love! These two I need. For my love I will sacrifice life, For liberty I will sacrifice my love.
自由与爱情, 我需要这两样。 为了爱情, 我牺牲我的生命, 为了自由, 我又牺牲了我的爱情。 (兴万生译)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殷夫译)
文化学派:
(1) 翻译研究派
(Translation Studies School )
A. 规范论 ( Norm)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 Gideon Toury: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2) Andrew Chesterman: Memes of Translation (3) Theo. Hermans: Norm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nslation

从《哀希腊》译本看翻译语言范式的演进

从《哀希腊》译本看翻译语言范式的演进
h iu si b c g o n n wh c y we e ta sa e t e l g it a k r u d i ih t e r r n l td,atmps t h w h hi fta sai n lng g r m - n c h te t o s o te s f o n lto a ua e fo Chi t r
u g a t g a e t se;ln u g n ii u lt a g a e i d vd aiy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翻 译不仅 是 文化 的转移 , 是 语 言 的转 换 。传 更 统 翻译 之定义要 求 两种 文 本尽 可能地 相 似 或对 等 ,
是在 译入 语 中再 现 与 源语 信 息 最 切 近 的 自然 对 等 物, 首先 就 意义 而 言 , 次就 文 体 而 言 ” …聊 照 此 , 其 。 翻译 变成语 言模仿 行 为 , 者 只 能小 心 翼翼 充 当原 译 作 的奴 仆 , 搬 原 文 的形 式 和 风 格 , 照 在语 言 转换 活 动 中没 有任何 自由 , 译 文 中不 能表 现 自己 的个 性 在
O n t e Ev l to fTr n l to La g a e h o u i n o a s a i n n u g
— —
aC s td fh rnltdV rin fT eIl ree aeSu yo eT a s e es so h s so G ec t a o e f
n s a g a e c n e t n t sih l n ua e sye wh c e e t h rp ci eo a sa o a g a e i r n l- e e l n u g o v ni o En ts a g g t l ih rf cst e pe e tv ft n lt n l u g n ta s o l s r i n a

廖七一翻译研究综述

廖七一翻译研究综述

第 33 卷 第 9 期2020 年 9 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Vol.33 No.9Sep.2020廖七一翻译研究综述王丽娟(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摘 要:从佛经翻译时期开始,中国的翻译实践活动由来已久,学者们对翻译的理论研究也迅速发展壮大。

从译介西方翻译理论到自身翻译学科的建立,国内学者提出新的理论,众多学者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辛勤耕耘,使中国翻译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廖七一在翻译学发展、翻译批评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研究视野与学术建树。

本文通过梳理廖七一的相关研究文献,旨在向其他学者介绍、阐述其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为未来译学研究提供指导借鉴,丰富译学发展。

关键词:廖七一;翻译学发展;翻译批评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20)09-0111-030 引言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翻译成为连接不同语言和民族必不可少的纽带。

林译小说的盛行、西学翻译现象等对中国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翻译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翻译家及翻译研究者,推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长足发展,廖七一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员。

本文通过梳理廖七一教授的研究论文,帮助译学界了解当前研究趋势,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提供实践经验与理性指导。

廖七一教授现任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研究所所长,在翻译研究领域默默耕耘、辛勤付出,先后出版了《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胡适诗歌翻译研究》等10余部专著,在《中国翻译》等重要期刊共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在翻译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在译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翻译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查询到廖七一教授从2000~2019年共发表学术论文66篇,其中翻译学11篇,翻译批评17篇,诗歌翻译14篇,翻译规范与实践研究18篇,其他类6篇,将诗歌翻译、翻译规范、具体翻译实践融合为一个主题,即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

浅析翻译研究的言语行为理论视角

浅析翻译研究的言语行为理论视角

浅析翻译研究的言语行为理论视角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翻译研究;语言学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克服了结构主义只强调构成性规则的片面性,又使解构主义非理性的批判回归理性道路上,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合适的语言学基础。

同时,表达的可理解性、命题的真理性等有效性主张为译文的多样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早在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中就已经出现言语行为理论的某些观点。

马林诺夫斯基、布龙菲尔德、华生等人早在一年代也曾提及言语行为。

这一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不能与西方哲学的发展孤立起来考察,古希腊到世纪的西方哲学从中心论题可以宏观概括为主个阶段模式:本体论—认识论—语言。

柏拉图的本体论为人们确立了知识对象和客体;到了近代,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从本体论变成了认识论;本世纪初,哲学产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学的。

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弗雷格、摩尔、罗素及维特根斯坦等开创了分析哲学的先河,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语言的分析,语言学转向后的哲学称为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的两个主要发展方向:一是从弗雷格、罗素、前期维特根斯坦、逻辑实证主义者到蒯因和美国哲学家戴维森。

主要是讨论意义和真理的关系,讨论一个话语的真值条件是什么。

他们认为,语言的目的是传达可能为真或假的东西。

另一个方向是以后期维特根斯坦、奥斯汀、塞尔等为主要代表,他们更多的是讨论语言的使用问题,把语言看做人类行为的一部分。

他们所探讨的不是意义和真理的关系问题,而是意义和使用的关系或意义和说话人说出话语意图的关系问题。

塞尔认为:“把语言哲学中许多问题的讨论都加以改造而铸进关于一般人类行为的讨论这个更广大的背景中去,这是非常重要的。

”后期维特根斯坦和行为语言学派开始考察说话时的语境,说话人的意图和目的,受话人的信念等语用因素。

现代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言语行为的概念却是奥斯汀最先提出的。

年,约翰·奥斯汀应邀到哈佛大学作了《如何,以言行事》(howtodothinswithact)的讲座,他认为所有的语句分为叙述句(constative)和施为句(performatives),随着研究的深入,奥斯汀又把施为句分为显性施为句(含有施为动词的语句)和隐性施为句(不含有施为动词的语句)。

译见文旭:认知翻译学:翻译研究的新范式

译见文旭:认知翻译学:翻译研究的新范式

译见⽂旭:认知翻译学:翻译研究的新范式作者简介:⽂旭,博⼠,教授,博⼠⽣导师,西南⼤学外国语学院书记。

国家社会科学基⾦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国家出版基⾦评审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才⽀持计划项⽬”获得者。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项⽬“认知语⾔学理论建设与汉语的认知研究”⾸席专家;国际学术期刊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及Asian-Pacific Journal of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主编;中国认知语⾔学研究会、中国语⽤学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外⽂学会会长。

发表学术论⽂150余篇,出版专著或教材20余部。

研究兴趣为认知语⾔学、语⽤学及外语教育。

基⾦项⽬:本⽂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重⼤项⽬“认知语⾔学理论建设与汉语的认知研究”(15ZDB099)的阶段性成果。

⽂旭教授摘要:翻译学是⼀门研究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和翻译现象的学科,具有跨学科、多学科的性质,涉及语⾔学、哲学、⽂化学、传播学、⽂学等领域。

翻译的语⾔学研究是翻译学的⼀个主要领域。

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尤其是认知语⾔学的发展,把认知语⾔学与翻译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已成为⼀⼤趋势,并形成了⼀种新范式。

本⽂从翻译作为语⾔学的研究对象⼊⼿,基于认知语⾔学的哲学基础、语⾔观/⼯作假设及表征⽅法,探讨了认知翻译学的⼀些基本问题,期望本研究能对认知翻译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翻译学;认知;认知翻译学;认知语⾔学(本⽂发表在《英语研究》2018年第⼋辑第103-113页)0.引⾔翻译既是⼀门科学,也是⼀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统⼀。

翻译是⼀项复杂、多维的⼈类认知活动。

按照英国⽂艺批评家理查兹(I. A. Richards)的说法, “很可能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中迄今为⽌最复杂的⼀种活动”(卞建华,2005:42)。

翻译直接与语⾔相关,是不同语⾔或语⾔变体之间的范畴转换。

“由于语⾔在翻译过程中起主要作⽤的传统观点现在已经有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因此当代翻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语⾔学视⾓的翻译理论”(科⽶萨诺夫, 2006:9)。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桥梁,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翻译更是成为了国际交流、文化互鉴、知识传播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

然而,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涉及到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活动。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的定义及其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当前翻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和见解。

通过对翻译的定义进行梳理,本文希望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为翻译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本文也将对翻译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和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推动翻译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翻译的定义翻译,作为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界限的交际行为,其定义历来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简单来说,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文本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中的等价文本的过程。

然而,这个定义过于宽泛,难以涵盖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深入的定义。

传统的翻译定义往往侧重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如“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文字或口头表达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中的等效表达”。

这种定义强调了翻译的语言属性,认为翻译的主要任务是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实现语言的转换。

然而,这种定义忽略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社会和认知因素,难以解释一些复杂的翻译现象。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从更广泛的角度定义翻译。

例如,有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旨在实现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流。

在这种定义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解释。

还有人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认为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再创造,以实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有效沟通。

翻译的定义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

不同的定义反映了不同的翻译观念和翻译实践。

在当前的翻译研究中,我们更倾向于将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际行为,既涉及语言层面的转换,也涉及文化、社会和认知层面的传递和解释。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

Origin 2
• 接下来是准备期。到了60 年代,捷克和斯洛 伐克的一些研究者,如列维(JǐvíLevy) 、米科 (FrantiÍek Miko) 和波波维奇(Anton Popovic) ,响应麦克法兰的号召,共同努力探 寻新的方法使翻译研究系统化。他们所提 出的理论构架与后来多元系统理论有很多 相似之处。
Disadvantages of Prescriptive
studies
• 它总认为自己的标准是唯一正确的,并想把它的应用范围 推广到天下所有的翻译上去(如奈达之于动态对等论), 或者总有别的什么人想这样去做(如后人之于严复的信达 雅论)。然而它却没有看到或是不愿意承认世界上实际存 在着各种各样的翻译,其中有符合这种规范性标准的,但 是,同时也有不少翻译是不符合这种标准或者不完全符合 这种标准的。规范性翻译标准的另一个不足是,它把自己 局限在语言这个狭小的圈子里,把翻译仅仅看作是一种语 言艺术。而不太考虑文化的大环境。即使涉及到了文化, 最终的目标还是落在了具体的翻译技巧上,过分专注于翻 译技巧的钻研。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规范性的翻译研 究总是脱离不开直译、意译之争。
Example 1
•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作品《尤利西斯》出 了两个中译本。我们的评论家,从规范的 角度出发,分析哪个是直译,哪个是意译, 哪个好哪个不好。而描写翻译学派却说, 出了两个译本是件大好事,充分反映出中 国真的开放了。
Achievement
• 描写学派的功劳在于给予各种各样的翻译以正确的定位。 避免了由于规范性的翻译标准而造成的概念上的困惑以及 无谓而又无止无休的争论。描写翻译学派对翻译有两个基 本的认识。一个是翻译的“不完整性” (partiality ), 就是说你不可能把原文百分之百统统翻到译文中去。在这 个基础上导出描写学派的另一个认识,即任何翻译都经过 了译者程度不等的摆布(manipulation),因此同一个原 文会在不同的译者手里,会在不同的的时代出现许多不同 的译文。这儿要特别强调的是,描写翻译学派并不想完全 推翻传统的规范性的翻译标准。他们是想解构 (deconstruct) 传统的翻译理论, 也就是对传统的翻译 理论当中的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提出批评,而不是想摧毁 (destroy)传统的翻译理论。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身份的变迁谈起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身份的变迁谈起

无上的地位,其 主体性被神圣化;而译者则沦为
事 。早年 的 翻译 研 究更 注重 翻译 活动 本身 ,译 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作用则被忽视 了。在传统翻译观中,译者一直 以 “ 人 ” 仆人 ” “ 化 搬 运 工” 、“ 舌 、“ 、 文 翻译 机 器”和 “ 着 镣 铐 的舞 者 , ] 形 象 屈 居 ,毫 无 戴 ,等 [
身份 和文化 地位 可 言 。
向前 台。2 | 随着 译 界 对 翻 译 活 动 中文 化 因素 的重 ] 视 ,译 者 的作 用 和地位 受 到越 来越 多 的关注 ,译
翻译主体的研究史 ,可以说是 “ 范式更替” 的历史 。如果 从文 学 活动 的三 大要 素作 者 、文本
和读 者 的角 度来看 ,大致经 历 了 “ 建作 者 原意 重 的作 者 中心 论范式 ,结构 主义语 言 学 的文本 中心
示 ,论 述从 主体间性 的角度研 究译 者 主体 性 的必
要性 ,最终 得 出结论 :翻译研 究必 然 由 主体性 向
主体 间性 转 变 。
二 、三种 不 同的翻 译主 体 中心论 的 演 进 及相 应的译 者 身份变 迁
直至 2 O世纪 7 O年代 ,西 方 翻译 研究走 出 了 纯 语言 研究 的重 围 ,开始 文化 转 向 ,使 译者 的文 化 身份 和 主体地 位得 以彰 显 ,译者 真 正从幕 后走
本 文试 图通 过 梳理 翻译研 究 中三种 不 同 的主 体 中心 论 的演 进 ,揭 示译 者在 翻译 研究 中身份 的 变迁 历 程 ,即译 者 的主 体性经 历 了一个 由蒙蔽 到 彰 显 的过程 ,分析各 个 主体 中心论 的弊端 ,并结
合哲 学上 的 主 体 间性 转 向 给 翻 译 研 究 带 来 的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