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三章 意识形态——第十五章 政治制度化)【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文化概述)【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文化概述)【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政治文化概述11.1 复习笔记一、政治文化的内涵1.政治文化的含义1956年阿尔蒙德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第一次提出政治文化的概念,开创了政治文化研究领域。

“政治文化”包括三层含义:(1)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有关政治生活领域的公共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

它包括政治学说、政治思想、政治价值、信仰和象征符号等内容;(2)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员指向政治体系的心理取向和行为模式的抽象,这可以从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情感等方面进行测度;(3)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现实政治生活中所尊奉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这在比较政治的意义上构成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典型的独特的政治样态。

概而言之,政治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在长期和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形成的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共同体成员得自经验的政治心理取向和政治行为模式抽象,以及该政治共同体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奉行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这三者的有机整体。

2.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从上述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引申出政治文化的三个基本特征。

(1)政治文化的阶级性在某一政治共同体当中,总是存在着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等政治人群的分化,不同的阶级或者阶层变现出不同的政治文化。

(2)政治文化的民族性与国别性在不同的政治共同体之间,不同的民族与国家之间,存在着相互区别的政治文化。

(3)政治文化的延续性与变化性的对立统一作为政治系统的主观方面,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总是与现实政治系统的发展同步变化。

其中政治心理、政治行为模式作为政治共同体成员长期共同生活的一种历史性积淀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不过,政治文化的这种稳定性和延续性并不否定政治文化的变化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政治文化的结构与类型1.政治文化的结构结构是指构成某一事物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政治文化的结构就是指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政治学概论》第十五章 政治制度化

《政治学概论》第十五章 政治制度化

政治学概论
21世纪政治学列教材
在规范体系方面的重大进展:
一是在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 大上,提出了“依法治国”的 方略,把“发展民主,健全法 制,建作设为社国会家主发义展法的Thi治目teler国标ein家”
规范体系 的进展
二Ti是tle在in20h0e2re年5月,江 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
要点提示
关于政治制度 关于政治制度化 关于政治制度化的标准
关于政治制度化的构成
15.1 政治制度化的内涵 15.1.1 制度与政治制度
1 按照诺斯的观点,在内部构造上,制度可以划分为三部分,
即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以及规则的执行机制 所谓正式规则,又叫正式制度,它是指政府、国家或统治者等 按照一定的目的和程序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的政治、经济规则
政治学概论
第五编 政治发展 第十五章 政治制度化
制度
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和资源,是人们社会关系和社会 行为的规范体系
政治制度
所谓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 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制度化
指制度所蕴涵的价值取向和角色期望实际被结合进人格系 统并按照制度所提供的价值取向和角色期望行动的过程
2 及契约等法律法规,以及由这些规则构成的社会的等级结构
非正式规则,指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
3 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
所谓执行机制,是指为了确保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能够得到执行
4 的相关制度安排。它是制度安排中的关键环节
关于政治制度:
所谓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 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方向发展

《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三章国家名词解释1、福利国家:福利国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兴起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形态,它保留了资本主义早期的政宪体制,但是其国家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型。

福利国家的根本特征是国家政权全面干预市场社会,目的是为了弥补自由市场制度下所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2、威权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亚非拉地区兴起的一些新的民族国家,建立了一种威权主义的国家形态。

这些民族国家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刚刚摆脱宗主国的殖民统治而获得独立,政权掌握在少数以革命发家的武装领袖手中。

由于他们是新国家的缔造者,也是国家独立的象征,他们的权威不容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形成了少数人的权威主义统治。

3、市民社会:(“市民社会”一词具有古典含义和近代意义。

古典含义的“市民社会”主要是指建立了国家的“文明社会”,相对于野蛮部落而言;近代含义则是指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经济生活,相对于国家而言)政治学中的“市民社会”概念主要是指以市场经济为依托的、独立于国家权力控制的自主社会领域。

4、中间阶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阶层”人数已经超过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蓝领阶层”。

他们既受到资本家的雇用,以脑力劳动换取管理报酬,在本质上接近于无产阶级,但是他们的生活状况与价值认同又明显区别于一般工人,因此人们往往把这一介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与两者存在相对独立性的特殊阶层称为“中产阶级”,即中间阶级。

思考题1、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美国政治学者查尔斯·蒂利总结了国家的几个基本特征:(1)控制大片连续的领土。

多家都有领土、领土与土地不一样,前者有着明确的边界;国家的领土是连续的,成块状分布。

(2)中央集权。

国家将民间的许多权力都统统“收归国有”,由国家来统一安排。

由于权力的集中,国家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人口也就负有全面的责任。

(3)垄断强制手段。

国家垄断了对暴力的合法使用,只有国家可以行使生杀予夺大权。

(4)独一无二的政府机构。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与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与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圣才出品】

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一、概念题1.政治(四川大学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2004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政治是指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个基本点:①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这就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基本特征;②它强调只有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实现和形成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③它科学地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即政治关系。

一方面,它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并从社会关系层面来把握社会政治现象。

另一方面,它指出政治的本质内容应包括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种基本关系,而不仅仅是政治权力这一个方面的内容。

2.政治学(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政治学是指研究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本质上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关于政治学的这一定义表明:①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③政治学是一门科学,它要求人们以客观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其研究的科学成果和结论必定对于人们认识政治现象、掌握政治规律起巨大的指导作用。

3.古典主义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研)答:古典主义政治学与哲学难以区分,其典型特征是规范性活动,即强调道德、伦理和价值判断,其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以及近代的马基雅弗利、布丹、霍布斯、洛克、格劳秀斯、孟德斯鸠和卢梭。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政治发展概述)【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政治发展概述)【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第十四章政治发展概述一、概念题1.政治发展(西安交通大学2006年研;复旦大学2004年研)答:就广义上讲,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向更高级形态的变迁过程,如从封建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从分散、多元的政治形态到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从资本主义民主向社会主义民主的演进等等。

从狭义角度上讲,政治发展是指政治体系内部结构、体制、功能和运作的科学化、合理化,如从习俗、惯例、传统治理向法律、制度治理的转变,从政治、行政合一的体制向官僚行政体制的变迁,从全能、集权政府向有限、分权政府的转化等等。

政治学研究的政治发展,主要集中在狭义的概念,即政治体系内部的政治发展,尤其是指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发展。

2.政治革命(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2009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2009年研;浙江大学2007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研)答: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结构、政治统治权力、政治活动以及主要的政治价值和观念都发生迅速的、根本性的变化,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被打破,代之以新的政治体制、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从而推动人类整个政治文明的进步。

政治革命的特征如下:①政治革命是不同利益的冲突和对立;②政治革命是政治力量的对抗和角逐;③政治革命是政治权力的变更和夺取;④政治革命必然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加入;⑤政治革命的过程总是短暂和急剧的。

3.政治改革(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2008年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研)答: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第十二章政治社会化1.政治社会化的内涵是什么?答:政治社会化实际上关心的是一个自然人如何向具有一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的转变过程。

(1)政治社会化研究的缘起与发展①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政治学者梅里亚姆和威尔逊所进行的公民教育研究。

真正开始勃兴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行为主义政治学兴起之后,那时研究者开始对人们的各种政治行为类型感兴趣,并致力寻找影响其行为的因素。

②1958年,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赫斯发表论文《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首次提出政治社会化这一术语。

③1959年,社会心理学家赫伯特·海曼出版了《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的心理研究》一书,对政治社会化进行系统梳理,标志着政治社会化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④1977年,美国伦肖恩主编的《政治社会化手册:理论与研究》一书出版,使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走向体系化。

(2)政治社会化的含义政治社会化一直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领域,学者们关注的角度和研究侧重点不同,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内容存在差异。

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①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这种定义方式从微观层面出发,将个体放在主体地位,偏重强调社会成员在形成特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观念中的主动性,但忽视了政治系统在传播政治文化中的强制性。

②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这一观点强调了政治统治系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也意味着他们把社会成员的政治认识和政治学习当作是消极接受的过程,忽视了社会成员在政治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③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递和延续过程在这一观点影响下的政治社会化理论着重研究人们怎样获取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

④实际上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过程a.就社会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形成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进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政治学概论》简答题笔记

《政治学概论》简答题笔记

《政治学概论》简答题笔记1. 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西方政治学者的政治观?道德论: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其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和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近代的康德、黑格尔法律论: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纯粹法学家凯尔逊权术论: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其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的法家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管理论: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其代表是近代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政策论:将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其代表是美国政治家戴维.伊斯顿2.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在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对我国政治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政治思想。

1)儒家的主要典籍是《论语》《孟子》,其观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为国以礼”即礼治,二是“为政以德”即德治,经过孟子,又被归结为“以德行仁”的王道。

2)法家与儒家是相对立的流派。

著有《韩非子》,其观点主张“法治”和“霸道”3)道家其观点主张“无为而治”,是与前两者相反,采用消极无为的手段治理国家。

3. 近代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主要阶段?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阶段。

包括三阶段,第一阶段,15世纪至16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a.马基雅维里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b.布丹的代表作《共和六论》创立了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权学说c.以莫尔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各自代表作《乌托邦》《太阳城》,揭开了近代无产阶级政治学说史的第一页。

第二阶段,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时期,自然权利与自然法理论及其天赋人权学说、社会契约理论、分权制衡学说贯穿始终。

第三阶段,18世纪至19世纪末,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展和变革阶段a.以孔斯坦、边沁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他们强调个人自由,反对国家对私人经济活动的干预b.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思想家,则企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合作”和社会“团结”的必然性,用资本主义的和平发展观念同无产阶级日益成熟的革命思想相抗衡c.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4. 马克思主义观点评析行为主义政治学?行为主义方法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发展概述)【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发展概述)【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政治发展概述一、概念题1.政治发展(西安交通大学2006年研;复旦大学2004年研)答:就广义上讲,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向更高级形态的变迁过程,如从封建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从分散、多元的政治形态到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从资本主义民主向社会主义民主的演进等等。

从狭义角度上讲,政治发展是指政治体系内部结构、体制、功能和运作的科学化、合理化,如从习俗、惯例、传统治理向法律、制度治理的转变,从政治、行政合一的体制向官僚行政体制的变迁,从全能、集权政府向有限、分权政府的转化等等。

政治学研究的政治发展,主要集中在狭义的概念,即政治体系内部的政治发展,尤其是指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发展。

2.政治革命(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2009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2009年研;浙江大学2007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研)答: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结构、政治统治权力、政治活动以及主要的政治价值和观念都发生迅速的、根本性的变化,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被打破,代之以新的政治体制、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从而推动人类整个政治文明的进步。

政治革命的特征如下:①政治革命是不同利益的冲突和对立;②政治革命是政治力量的对抗和角逐;③政治革命是政治权力的变更和夺取;④政治革命必然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加入;⑤政治革命的过程总是短暂和急剧的。

3.政治改革(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2008年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研)答: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治与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治与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圣才出品】

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1.你认为政治概念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答:(1)政治概念的核心内容是国家政权问题。

(2)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这一命题揭示了政治的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和发展者的基本政治观点。

它是在广泛研究前人的政治学说,特别是深入研究和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政治学说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进行了缜密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井预测了随着资本主义的灭亡而来的将是社会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和发展者那里,他们还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策略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模式等诸多政治问题。

这些旨在揭示政治内涵的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②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它揭示了政治的基本内容。

国家是阶级社会中人类生活的社会共同体,它和其他社会共同体的区别在于拥有特殊的公共权力。

即政权,在阶级社会,一切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都与国家政权有关。

阶级关系由国家政权强制确认,阶级斗争的最高目标指向国家政权,或为了获取国家政权,或为了巩固国家政权,或为了影响国家政权。

因此,列宁指出,国家政权“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2.为什么传统的政治研究集中在国家层面?答:从历史发展来看,政治的含义是不断变化的,但始终与国家有着紧密的关系。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国家层面的研究都是政治研究的重要内容。

(1)西方传统的政治研究的国家层面①西方系统的政治学形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则是第一部系统论述政治科学的著作。

他首先研究两城邦(国家)的产生、性质、目的、任务等基本理论问题。

以此为基础,他研究了各种形式的城邦,对国家的各种体制及其历史变革、优劣比较等问题作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何为最好的城邦生活,对理想的城邦构成、管理原则作了探讨。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第三章 国 家)【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第三章 国 家)【圣才出品】

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1.1 复习笔记一、政治的内涵1.“政治”一词的起源(1)西方对“政治”的理解①从词源学意义上考察。

英语中的“政治”(politics)一词由希腊语演变而来。

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堡或卫城。

“政治”一词从最初的城堡而衍生出了其延伸含义,即指城邦中的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的总和。

简言之,政治乃处理城邦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②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以及亚里士多德所著的《政治学》中,“政治”一词也都是“处理城邦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意义。

③到了近代,随着国家空间范围的扩大和现实政治生活内容的丰富化、多样化,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们对政治的理解和认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国家及国家活动的基础上,“政治”被赋予以多种多样的含义。

(2)中国社会对“政治”的理解①中国古代对“政治”的理解主要是指君主与大臣们的统治和管理活动。

通常充满了道德色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治、仁治。

②在我国古代,“政”和“治”多是分开使用的,“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准则);“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

③孙中山认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这一解释突出了“政治”的公共性和管理性,而且也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古代及近代对政治含义的理解。

中国古代的“政治”的含义与西方和古希腊的“政治”含义有较大差异,但它们基本上都是指君主和代表君主的官吏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活动。

只是到了近代,“政”和“治”两个词才开始完全结合在一起使用。

2.政治内涵的演变(1)古希腊时期的伦理政治观①古希腊的政治是一种城邦政治。

“正义”、“善”等道德原则贯穿于古希腊政治思想之中,伦理与政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正义观念是伦理和政治结合最为集中的表现。

正义被看做最高的美德和人与人关系的准则,它不仅是伦理和政治思想的重要范畴,也是人们伦理生活的目标和政治生活的准则。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民社会)【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民社会)【圣才出品】

第六章公民社会6.1 复习笔记一、公民1.公民身份的概念公民身份作为一个政治哲学的概念一直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公民身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内涵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发生过一些重要变化。

(1)公民身份内涵的历史演变①公民身份的最初含义是指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公民的资格或成为公民的条件,亦即能被确认为公民的正当性或根据。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参与了某一政体,是拥有公民权的唯一根据。

②在中世纪后期至绝对主义国家时期的公民,霍布斯将其称之为“掌握着主权的人的臣民”。

③现代公民权概念源自民族国家,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催生了现代公民权理论,法国大革命首先建立起公民身份的原则和实践,使之成为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特征,英国则在1789年以前的一个半世纪里,为从君主臣民的关系转变为国家——公民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2)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公民权问题逐渐成为西方学界一大热门领域,对公民权的解释复杂多样。

①按照雅诺斯基的定义,“公民身份”是指个人在一个民族国家中平等地具有普遍性权利与义务的消极和积极的成员资格。

②特纳认为,“公民身份本质上指的是社会成员身份在现代政治共同体中的性质”。

③雅诺斯基与布莱恩·格兰认为,公民身份可以界定为个人在一个民族国家中所拥有的、在特定的平等水平上具有一定普遍性权利和义务的被动和主动的成员身份。

根据这一定义,公民身份包含四个层面的内涵:第一,公民身份开始于对特定民族——国家的成员身份的确定,这意味着一种资格或“权利”;第二,公民身份包含着在该国法律体系之下主动影响政治的能力与被动生存的权利;第三,公民权利是载人法律的、供所有公民行使的普遍权利;第四,公民权利是一种平等的表述,个体的权利与义务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平衡。

(3)莫里斯·詹诺维茨对公民权用法的分类莫里斯·詹诺维茨认为公民权的用法大致可分为三种:①作为一种道德判断,即被称为一个好的或真正的公民,其行为的道德标准。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意识形态)【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意识形态)【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第十三章意识形态一、概念题1.意识形态答:意识形态是涉及某个或某些人的目标、预期和行为的观念集。

一个意识形态是一个统合性的图景,既可以指看待事物的方式(如世界观),也可以指哲学上的倾向(如政治意识形态),还可以指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的集团播散的观念集(如“社会意识”或社会化的产物)。

意识形态的目标主要是为推动社会的变迁准备思想资源,或为既定的忠诚提供支持。

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集中反映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特征。

意识形态的特点有:现实性、总体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依赖性。

2.自由主义答:自由主义是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自由主义可谓是最主流的意识形态,具有极其复杂的传统、渊源和表现。

其特色为追求发展、相信人类善良本性、以及拥有个人自治权,此外亦主张放宽及免除专制政权对个人的控制。

更广泛的,自由主义追求保护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以法律限制政府对权力的运用、保障自由贸易的观念、支持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每一个公民的权利。

在现代社会,自由主义者支持以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为架构的自由民主制,有着开放而公平的选举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权利参与政治。

3.保守主义答:在不同的语境下,或者不同的历史阶段,保守主义拥有不同的含义,但它们都有类似的本质:是一种强调既有价值或现状的政治哲学。

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

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

作为一种政治哲学,它形成于18世纪末。

英国政治活动家伯克在《法国革命感想录》一书中首次明确表达了保守主义思想,奠定两保守主义思想的基础。

保守主义在关于人类本性的哲学问题上认为人性是有缺陷的,相信社会弊病只可减缓而难以根除。

保守主义的核心观念是反对一切激进的革命和革新,主张节制政治,以妥协手段调和各种社会势力的利益冲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第十二章政治社会化一、概念题政治社会化(浙江大学2007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研;西安交通大学2006年研;武汉大学2004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研;四川大学2004年研)答: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作为人们认识政治现象、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具有以下特点:①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②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③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它是人们获得政治认识,进入政治生活的桥梁和中间环节。

二、简答题1.大众媒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南京大学2005年研)答:(1)大众媒体主要包括广播、报纸、电视、书刊、电影、网络等。

这些媒介也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

(2)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各种传播媒介持续地向公众输送着某种经过选择的资料和观点,以及对这些资料和观点的分析与评价。

这种对于社会公众的“信息灌输”,常常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下来,形成某种特定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态度。

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具体表现为:①使政治事件引人注目,通过新闻报导、舆论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对问题的注意力,增加他们的关心程度和了解程度,从而引导社会政治心理的发展方向。

②在各种各样的宣传报导中,除提供各种政治信息外,还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感情,这样,一个社会成员在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看电影、读小说的过程中,无时不受政治观念、态度和感情的影响。

必须指出的是,大众传媒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工具,它可能扭曲公共舆论,因为大众传媒是由人、政党以及利益集团来操纵的。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政治制度化)【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政治制度化)【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第十五章政治制度化1.英国思想家埃德蒙.伯克藐视所谓“一个王国的建立是个算术问题”的观念,对此,你有何看法?答:略。

2.为什么说政治制度化是近代政治发展的产物?答:政治生活领域的民主化、规范化,法制化、程序化和可预测性的过程和结果,实际上就是政治制度化。

和制度化相比较,政治制度化的最大恃征、在于政治民主化,或者说是对政治权力的规约。

这是因为,制度化虽然会带来整个社会生活的规范化、有序化,但它未必会有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政治制度化并不和政治制度的出现同步,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近现代政治发展的结果。

(1)在原始社会,具有超验性和终极价值色彩的宗教以及道德观念担当着制度化的工具,但因原始社会是“无政治”的社会形态。

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政治制度化可言。

(2)随着人类社会进入近代社会,在资产阶级的兴起、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主旨的人本主义的启蒙思想的传播、个体意识的觉醒等诸多因素合力的作用下,也由于保障自由贸易和私有财产权之需要的促动下,法律和程序开始为人们所重视,绝对的权力开始受到了法律程序的约束。

(3)虽然政治制度化是近代以来社会进步的产物,资产阶级为首创者,但它并不专属于资产阶级,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优秀政治文明成果。

属于全人类。

实际上,正是由于政治制度化蕴含着民主的价值和目标,它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可和接受,并成为现代几乎所有国家和社会追求的制度化的目标。

在当今的世界上,我们已不可能发现有哪一个国家会公然向民主原则挑战,即使是威权主义国家亦不例外。

(4)作为资本主义替代物的社会主义。

尽管十分强调它与过去所有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文明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正像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在经济方面,社会主义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在政治方面,社会主义民主要比资本主义民主强百万倍。

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必须抛弃过去一切社会形态包括资本主义制度创造出来的优秀政治文明成果,恰恰相反,它正是在汲取包括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一切社会形态的优秀政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文化概述)【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文化概述)【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政治文化概述一、概念题1.政治文化(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东北财经大学2012、2006年研;河北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四川大学2010年研)答: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

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政治文化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政治文化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性;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其功能为:①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②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③影响政治过程;④维系和变革政治制度。

2.政治思想(四川大学2004年研)答:政治思想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政治思想的主体是一定阶级、阶层和政治集团中的所有个人。

具有如下特性:①政治思想集中体现特定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②政治思想是人类对于政治现象进行理性思维的产物;③政治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

3.政治心理(浙江大学2007年研;华东理工大学2007年研)答: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

政治心理的这一定义,可以作如下理解:①就其主体而言,政治心理的主体是“政治人”,而不是“生物人”。

所谓“政治人”,就是指处于特定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之中,具有一定政治意识的人;②就其形成过程而言,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投射;③就其本质而言,政治心理是一种精神现象,是对政治现实的反映;④就其反映形式而言,政治心理是一种直观的、自发的心理反映。

政治学概论笔记.doc___2008961110356169

政治学概论笔记.doc___2008961110356169

第一章绪论(重点章节)第一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的含义最初含议是指古希腊的古代城邦,即城市国家。

如:亚里士多德撰写的名著《政治学》。

我国古代“政治”的含义是统治的意思,也即“治国平天下”的意思。

在中国,政治一词在《尚书》、《论语》、《周礼》等典籍中出现过。

(一)、史上剥削队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家对政治的解释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国。

代表人物:中国的孔子,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代表人物:凯尔逊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代表人物:中国的韩非子,意大利的马基雅维里,德意志首相俾斯麦,美国的拉斯韦尔,德国的马克思.韦伯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代表人物:中国的孙中山,英国的麦肯齐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治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代表人物:美国的戴维.伊斯顿的权威价值分配说(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四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三)、政治的含义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以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政治的研究对象1,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而国家政权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2,政治学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三、政治的研究范围1,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2,中国政治3,比较政治4,公共政策5,行政管理6,国际政治四、政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政治学作为人类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高度总结和抽象概括,它所探求的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意识形态
13.1 复习笔记
意识形态是涉及某个或某些人的目标、预期和行为的观念集。

一个意识形态是一个统合性的图景,既可以指看待事物的方式(如世界观),也可以指哲学上的倾向(如政治意识形态),还可以指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的集团播散的观念集(如“社会意识”或社会化的产物)。

意识形态的目标主要是为推动社会的变迁准备思想资源,或为既定的忠诚提供支持。

一、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
1.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可谓是最主流的意识形态,具有极其复杂的传统、渊源和表现。

(1)罗尔斯是当代最著名的平等主义的自由主义者,他在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中提出了正义的两个原则:
①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

②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这样安排,使它们:
a.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
b.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

这两条原则可以简称为“平等的自由原则”和“差异原则或向最少受惠者倾斜的原则”。

(2)古典的自由主义者为自由主义奠定了基本主题和倾向。

①基于基督教神学维度,洛克提出了对生命、财产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

他在《政府论》中还为私有财产权的产生作出了基础性的辩护。

②依据沃尔夫的总结,洛克为财产的道德权利提供了四种论证:生存的角度、劳动渗入论、附加值论、上帝的赐予。

③斯密认为经济行为的目的是个人的自由自主的幸福生活,而这一点又依赖于国民财富的增长或社会财富的最大化。

④贡斯当界定现代自由为一个独立的、私人的领域。

⑤穆勒在效用主义的基础上为自由作出辩护,认为社会干预个人自由的唯一正当理由在于防止其对他人造成伤害。

(3)古典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并主张自由放任,而现代自由主义却逐渐放弃了自由放任的信条。

①现代自由主义的主张在霍布豪斯那里已经表现得非常清晰,在此,自由放任已经被放弃,家长式的国家已经承担更广泛的社会责任。

②随着战后福利国家的普遍出现,平等主义的自由主义成为自由主义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流派。

平等主义的自由主义已经吸纳了传统社会主义对平等和弱势者的关怀等主题。

③德沃金试图修正罗尔斯的分配方案,在追求公民的资源平等的同时试图保留公民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2.保守主义
(1)罗尔斯的“向最少受惠者倾斜的原则”成为现代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划分的界碑之一。

这是因为当平等主义的自由主义者接纳政府干预和福利国家等措施时,那些反对:“向最少受惠者倾斜的原则”的保守自由主义者则极为警惕国家权力的扩张,坚决捍卫自由市场的原则。

因为与平等主义的自由主义者形成对峙,这些捍卫古典自由主义立场的思想家就被划入保守主义者的阵营。

(2)作为古典自由主义的当代继承人,诺齐克预设了个体的自然权利尤其是财产权利
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诺齐克建构和审查了政府的正当权限。

(3)另外两位自由保守主义者哈耶克和弗里德曼更注重从经济的视角来辩护自由放任。

①早在20世纪40年代,在反对当时盛行的国家计划时,喻耶克将自由与市场联系在一起,并且提出市场是一种“自发的社会秩序”。

哈耶克指责追求平等的“正义”概念是对自由和法律的最严重的威胁和颠覆。

②弗里德曼在其名著《资本主义与自由》中认为,自由主义的含义在20世纪业已被改变,背离了它在19世纪所具有的原初含义——经济自由——相反地意味着由善意的中央集权政府所带来的平等信念。

弗里德曼还认为向自由市场的回归有助于解决健康、教育和种族歧视等问题。

(4)虽然自由的保守主义名声显赫,但经济信念仍仅仅是界分保守主义的维度之一。

到现在保守主义已经是一个包含各种维度的复台体:政治的、经济的、伦理的和文化的。

(5)在保守主义的诸多谱系中,有一种极端的甚至反动的保守主义对当代的自由的民主制度持一种反对态度。

这种反动的保守主义有一系列稳定的中心议题:
①没有更广泛的精神和文化根基,政治秩序是不可能的;
②人具有非理性维度;
③存在自然的不平等,而恶也是具有普遍性的,所以社会等级秩序是不可避免的。

(6)奥克肖特和雷蒙·阿隆等人主张的温和保守主义试图从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中分离出一个公民联合的古典共和理想。

这种公民联合强调形式的、非目的性的公民理想,试图使“公民”概念不必以任何特定的宗教、道德和其他信念为前提。

二、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女权主义
1.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1)“社会主义”一词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它具有两种起源:
①法国圣西门的追随者勒鲁曾使用过该词表达这样一种观点,社会是也应当是其个人成员的目的,个人的利益因而完全从属于集体的利益;
②另一个起源涉及英国的欧文主义者,欧文主义者使用该词表达这样一种思想,合作是新社会的基础。

(2)社会主义思想的出现可以看做对资本主义兴起的一种反应。

社会主义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①早期由欧文主义者、圣西门的某些追随者、傅立叶等人为代表,其目标是在现存社会中创造各种合作中心;
②马克思将早期社会主义思想斥为空想社会主义,而称自己基于经济和阶级分析的社会主义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
③有一些温和的社会主义者强调国有化、经济计划和高度的社会福利;
④还有一些社会主义者主张生产资料共享的观念。

(3)社会主义也具有一系列的特征,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对平等的追求。

相比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对平等的追求更不遗余力。

(4)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个较为独立的变种,由马克思在《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提出,后经伯恩斯坦、考茨基等马克思主义者发展。

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a.马克思的基本观念是对历史和社会,尤其资本主义的一种经济分析:涉及劳动力、机器、科学和技术的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描述所有制和控制的类型,这二者
构成经济基础;
b.依赖于对生产力的控制,人们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级,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c.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异化的,摧毁了自由的创造活动,也具有剥削的性质,因为它抽取剩余价值;
d.资本主义制度是内在地不稳定的,它将让位于社会主义,一种生产力的公共所有制。

②马克思主义可以辨析出三个维度:
a.是一种诊断,对剥削、异化和疏远现象的解释;
b.作为一种规范学说,试图以政策科学的形式有效干预社会改造以实现解放;
c.作为思辨的历史哲学。

(5)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①欧洲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遭遇到工人运动衰退、议会民主日常化的不利局面;苏联的大清洗和官僚主义的压迫性质也损害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信誉。

因而当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逐渐从政党政治中淡出,表现为学者型的思想研究,并且关注点逐渐从经济转向哲学。

②地理上讲,马克思主义者集中在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具有大的共产党的国家。

其中葛兰西的霸权概念,马尔库塞对弗洛伊德的分析,阿多诺等对启蒙的批评,这些试图修复传统马克思主义弱点的努力产生了丰富的文本。

③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在传统马克思主义之外寻找哲学灵感。

他强调意识,厌恶将马克思主义看做科学。

卢卡奇主要是诉诸黑格尔来理解当代的问题。

他是第一个严肃地评估黑格尔在马克思思想形成中的作用并重新把握到马克思思想的黑格尔维度的马克思主义者。

④葛兰西倾向于以上层结构来分析经济基础,并意识到历史唯物主义可以被诠释的多维
方式。

他认为,知识分子最重要的角色是组织和阐发信念、机构和社会关系这些被称为霸权的网络体系,而对霸权的分析是葛兰西对政治思想的最重要贡献。

其理论的核心在于:由于实现了意识形态霸权,统治阶级不需借助暴力来维持其统治。

葛兰西认为资产阶级霸权首要存在于其对市民社会的统治,而不是对国家强制权力的控制。

这种路径的结果就是在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战略之间作区分。

⑤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他们觉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传统需要被马克思传统以外的思想家来补充。

传统对政治经济学的关注需要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法兰克福学派成员拓展了政治的概念,考量了官僚主义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大众文化的影响,心理分析、社会学、艺术的位置都成为研究的对象。

⑥马克思主义在法国具有独特而中心的位置。

在1945年之后,差不多近30年的时间内,马克思主义为法国思想提供了难以逾越的视野。

这一切的原因除了法国的革命传统之外,也还因为法国共产党在对法西斯主义的抵抗中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

2.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是一个较为现代的思潮,与近现代以来女性社会和生活地位的逐渐提高密切相关。

(1)女权主义围绕着这样一个基本的思想展开:与男性相比,女性不公平地处于不利地位。

同时女权主义广泛地与各时代的哲学思潮相关并作出回应。

女权主义思想还展现出内在的复杂性:
①温和的女权主义在既定的社会框架内致力于揭露女性遭受的不公并试图改良之;
②激进的女权主义则常常质疑为男性建立起来的生活框架本身并试图替代之。

(2)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欧美争取女性权利的运动在广泛的自由主义框架内展开。

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挑战了如下根深蒂固的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