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NU Ideas

合集下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

古人用‚天干‛ 和‚地支‛来记年记日。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壬、癸 。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 按顺序搭配成甲子、乙丑、丙寅、丁 卯……等‚六十甲子‛ 。上述‚己亥‛二 字。也就是记的某一个日子。
三豕渡河
sān shǐ dù hé
【解释】比喻文字讹误或传闻失实。
学者先要会疑。
——宋· 程颐 ——宋· 张载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明 · 陈宪章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宋· 张陆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 ——宋·朱熹
你是否有过对书本中的知识质疑的经 历?请讲一讲。
学贵质疑
《吕氏春秋》载:子夏(孔子的学生)到晋 国去,经过卫国,听见有人在读历史,说是 ‚晋师伐秦,三豕涉河。‛子夏听了,说道: ‚不对,怎么晋国军队有三只猪渡河呢?恐 怕不是什么‘三豕涉河’,而是‘己亥涉河’ 吧?‛ ‚晋师己亥涉河‛就是说晋国军队在 己亥那一天度过黄河。只因‚己亥‛二字的 古文写法和‚三豕‛很相像,读者于是弄错 了,闹了这个笑话。到了晋国,一问,果然 是‚晋师己亥涉河‛。
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 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 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 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 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 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 么创见。这样的人多了,势必会影响社会的进步和文 明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 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 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 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 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 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孟孟子《尽心下》英文版

孟孟子《尽心下》英文版

第十四编《尽心下》《尽心下- Jin Xin II》(共三十八章)本篇是《孟子》全书的最后一篇,内容仍然很丰富,其中有一些著名的章节和名言警句。

全篇原文共38章。

第一章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Mencius said, 'The opposite indeed of benevolent was the king Hui of Liang! The benevolent, beginning with what they care for, proceed to what they do not care for. Those who are the opposite of benevolent, beginning with what they do not care for, proceed to what they care for.'公孙丑问曰:“何谓也?”Gong Sun Chou said, 'What do you mean?'“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

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Mencius answered, 'The king Hui of Liang, for the matter of territory, tore and destroyed his people, leading them to battle. Sustaining a great defeat, he would engage again, and afraid lest they should not be able to secure the victory, urged his son whom he loved till he sacrificed him with them. This is what I call "beginning with what they do not care for, and proceeding to what they care for."'【译文】孟子说:“很不仁爱啊梁惠王!仁爱的人把所喜爱的推及到所不喜爱的,不仁爱的人把所不喜爱的推及到所喜爱的上面。

孟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及翻译

孟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及翻译

孟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及翻译孟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及翻译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名言易于留传,是浓缩的精华。

你知道什么样的名言才能称之为经典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孟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孟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及翻译1(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公孙丑上)【翻译】(公孙丑问:)“大胆请问,先生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我擅长于研究别人的言辞,并擅长于培养自己的浩然气。

”公孙丑问“大胆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说清楚。

它作为一种气,是极为伟大极为刚强的,如果用正确的方法去培养而不是去伤害它,那么它将充满于天地宇宙之间。

同时,它作为一种气,需要和正义、道理相配合;否则的话,它就没有力量。

(孟子曰:)“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离娄上)【翻译】(孟子说:)“孔子说‘治国方法有两种,就是仁政和暴政罢了。

’过分他的人民,那自己也会身死国亡,不太厉害也会造成危险使国家削弱。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离娄下)【翻译】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如果把臣子看得如同自己的手足,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如果把臣子看得如同狗和马,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普通百姓;君主如果把臣子看得如同碎泥小草,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得如同敌寇仇人。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离娄下)【翻译】(孟子说:)“君主讲求仁爱,人民没有不仁爱的;君主讲求道义,人民没有不道义的。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离娄下)【翻译】(孟子说:)“不合礼仪的礼,不合道义的义,品德高尚的君子是不肯做的。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作文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作文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作文篇一: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不如无书张**孟子曾言:“尽信书,不如无书。

”前人之书,代表的是前人的观点,其中不乏积极的一面,但倘若我们将其奉为教条,则必然会僵化我们的思想,扼杀我们的创造力。

不可否认,前人通过对大量事实的总结,凝结成一部部积淀着智慧的书籍,但这些书籍却如双刃剑一般,需要后人慎重、理智地使用。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体现了“仁”、“礼”等道德准则,为历朝历代所推崇,放到今天,“中庸”、“和谐”等思想仍具有积极意义,其价值不言而喻。

善读《论语》之人,将《论语》作为自己提升道德修养的途径,甚至产生“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不善读《论语》者,只迷信于其中的纲常礼节,乖乖进入封建统治者设下的圈套。

可见,善于与不善于读书,其实有着天差地别的效果,关键在于是否能依据实际灵活变通。

类似的还有《孙子兵法》这本书。

古有赵括纸上谈兵,最终于战场落败的惨痛教训。

今有商人运用《孙子兵法》中的原理,驰骋于商海的美谈,而美国西点军校更将《孙子兵法》列为必读教材用于提升军人战斗力。

同为读书,有的人囫囵吞枣,学了满腹腐朽理论;有的人观其大略,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试想饱读兵书的赵括若能做到不囿于定论,谁能保证他不会打一个漂亮的胜仗呢?书并没有罪过,关键是读书的人如何去解读书中的内容,去应用所学的知识。

周国平曾说过:“追求心灵的宁静,首先要有一个心灵。

”同样,对于读书,要追求对作者思想的理解和感情,首先自己要有思想,如此方能与作者平等地交流,不会迷信于书。

帕斯卡尔曾说过:“思想造就人的伟大。

”确实,只有思想,方能记录自己对人生的感情,在读书时,只有思考,只有将作者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进行碰撞,方能产生火花,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做到融会贯通,古为今用,他为己用。

尽信书,不如无书。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吸收古人书中的观点,我们的大脑就会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

如果蚕只食桑而不消化,蜂只采花而不加以酝酿,我们何来的丝和蜜?所以我们在读书时,要有自己的思想,能对作者的观点进行理解、消化,如此方能谓之善读书者。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是什么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是什么

知道—怀疑—推翻—重塑—形成自己的,然后再来一遍就会更深层次的认识,说的是“知道”的重要性。

这里的知道不是理解的意思,就是单纯的知道有这件事或者这个东西的知道,
大致的意思就相当于读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你读书只是让你“知道”,但是知道以后该怎么办就在于你了
你要是不知道,那就是永远的不知道了
2分享一句话
最近看一本小说里面的有些内容感觉很受启发,你能想到的任何怪异行为,这个世界上都有发生。

举个例子
第一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没发现以前就是不知道,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世界的样子
但是发现了新大陆之后,你知道了有这么个地方,你可能会去也可能不会去,但是主动权在你手里。

3所以不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多读书以求有更多的知道。

现在说的是“知道”的重要性
人生就是地图,你需要不断扩大你的版图。

因为你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意思,为什么不让自己的认知版图更大一点呢?。

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
j 教霄教拳研 究
再 ,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 了屈服 和卑微 ,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 ; “ 晒翅常疑 白雪消” ,这里的 白雪 不仅仅是指毛色 ,更多 的是保持一 种圣洁的清 白。由此 ,一个清高孤 傲 ,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 的丹顶 鹤 形 象 便 脱 颖 而 出 。我 们 不 可 否 认 诗人 的文 思和才华 ,但是我要 求学
晒翅常疑 白雪消 。”此旬 ,从表面 上看 ,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 ,头上 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 ,晒翅的
时 候 担 忧 白色 的 毛 色 变 得 不 好 看 。 从意义上理解 ,应该还有一层 :低 下 头 ,不 仅 仅 担忧 高 贵 的标 志 不
诗歌一二句 “ 月黑雁 飞高 ,单 于夜遁逃 ” ,写敌军的溃退。 “ 月 黑 ” ,无 光 也 。 “ 雁 飞 高 ” ,无 声 也。趁 着这样 一个漆黑的静寂的夜 晚 ,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夜遁逃 , 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尽管有夜 色掩护 ,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 觉了。三 、四旬 “ 欲将轻骑逐 ,大 雪 满 弓 刀 ” , 写 我 军准 备 追 击 的 情形 ,表现 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大


“ 很 好 ,善 于 发 现 问 题 ” 。是 的 , 雁 能 在 冰 天 雪 地 里 生 活 吗 ? 查 查 资 料 :雁 ,是 一 种 候 鸟 ,它 们 春 天 北
去 ,秋天南往 ,从不失信。又怎么 可能在 “ 大雪满 弓刀”的北方 “ 飞 高 ” 呢 ? 所 以 我 要 求 学 生 在 学 习的 时候要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课文 , 不能 全盘 照收 。
转 觉鸬 鹚 毛 色下 ,
书时应 该加以分 析 ,不 要盲 目地迷 信 书本 ,不要完 全相信 它 ,应 当辨 证地去看 事实 ,否则还 不如没有书 本 。他 这 个 “ 书 ” ,当时 指 的是 《 尚书 》,不过 今天我 们要把把它 泛 指成 所 有 可 以 阅 读 的 书本 ,包 括 我们教科书上的文章。 苏 教 版 语 文 九 年 级 上 册 有 一 篇 讲 物 候 的古 诗 :卢纶 的 《 塞 下 曲》。 月黑雁 飞 高 ,单 于夜 遁逃 。

形容认真读书的古诗词

形容认真读书的古诗词

形容认真读书的古诗词形容认真读书的古诗词 读书有三到,谓⼼到,眼到,⼝到。

⼼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以下是⼩编为⼤家整理分享的.形容认真读书的古诗词,欢迎阅读参考。

1、尽信书,则不如⽆书。

――孟⼦ 2、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

――王安⽯ 3、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所⽤。

――朱舜⽔ 4、书卷多情似故⼈,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5、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6、少壮不努⼒,⽼⼤徒伤悲--《汉乐府.长歌⾏》 7、莫等闲,⽩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8、发奋识遍天下字,⽴志读尽⼈间书--苏轼 9、鸟欲⾼飞先振翅,⼈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0、⽴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1、⾮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 12、熟读唐诗三百⾸,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序》 13、书到⽤时⽅恨少,事⾮经过不知难--陆游 14、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知--苏轼 15、书痴者⽂必⼯,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6、千⾥之⾏,始于⾜下--⽼⼦ 17、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求索--屈原 18、睹⼀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刘知⼏ 19、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

――陶渊明:《五柳先⽣传》 2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杜⼯部集》 21、读书好处⼼先觉,⽴雪深时道已传。

――袁枚 22、书⼭有路勤为径,学海⽆涯苦作⾈。

--韩愈(唐代思想家,⽂学家,政治家) 23、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夫兴味长;⽰晓不妨权放过,切⾝需要急思量。

――陆九渊 24、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书已熟,⽅读⼀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益。

--胡居仁[明] 25、⽤⼼不杂,乃是⼊神要路。

――袁牧[清] 26、或作或辍,⼀暴⼗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吴梦祥[明]⽣也有涯⽽知也⽆涯。

――庄⼦ 2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陆游[宋] 28、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到,⼼到。

尽信书不如无书作文800字尽信书不如无书议论文

尽信书不如无书作文800字尽信书不如无书议论文

尽信书不如无书作文800字尽信书不如无书议论文篇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孟子说的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不能读死书,要把书读活,将书中的知识灵活运用,读活书,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

这句话是我是在《闲谈读书法》这篇文章中看见的。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读书方法因人而异,通过介绍鲁迅先生、爱因斯坦、毛姆这三个名人的三种读书法,证实了这句话。

并且,读书不能读死书,要把书读活,要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

其实,我的读书法挺像毛姆先生的“乐趣”读书法,同时读几本书,也许比专心致志读一本书好得多。

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

因为你不能保持对一本书的钟爱,并且每天的情绪变化是不同的,所以同时读五六本书也许比只读一本书好得多。

就像这个学期三月份,我同时读了三本不同的书,也都是不同种类的图书——一本校园小说,一本科幻小说,一本自传。

按每天不同的心情来选取书本。

有时读着读着,还能发现几种不同种类的书本,感受与中心思想很相似,居然还会有共鸣。

终于在接近三月底时,写了一篇读后感,居然被老师刊登在作文资料上了。

那篇读后感的主题就是我在读校园小说中感受出来的。

就是那篇《自觉性越高,自由权越大》。

读了《闲谈读书法》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触,孟子所说的那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始终让我摸不到底,不知是什么困扰了我,我总感觉其中一定有什么奥妙。

后来,我恍然大悟,原来读书是不能读死书,不要尽信书上的东西,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要从书中得到思想和知识,将书中的知识灵活运用啊!所以这句话成为了我读书时的警示牌,上面写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篇二昨天我看了一幅有趣的漫画,画面是这样的:一位垂钓者带着钓具,手拿一本《百科全书》坐在一口井旁,喃喃自语:“书上说,鱼儿离不开水,所以,只要有水的地方都有鱼。

”于是,他将鱼竿抛进了井里,等待着大鱼上钩。

”看完后,我思绪万千……我觉得这个人很可笑,他总是相信书上的,而不去实践,闹出了大笑话。

井里是地下水,怎么可能会有鱼呢?有些问题不能全靠书本上的知识来解决,就拿一道很简单的趣味题来说吧:树上有5只鸟,猎人用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这道题如果按书本上的知识来解的话,应该是5﹣1=4只,但是你联合实际想一想,如果一只鸟被打死,别的鸟会像傻子一样,还呆呆地站在树上吗?当然不会,而是一哄而散,全部飞离这棵树,因为它们看到同伴被打死,第一感受是恐惧、受到惊吓,都会情不自禁地去逃命,这是每个生物都会有的求生的本能,所以答案应该是:一只都不剩。

尽信书文言文翻译

尽信书文言文翻译

孔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斯言也,诚哉!夫书者,载道之器也,固非圣贤之言,皆可为世之楷模。

然而,若尽信之,则反失其本意,故不如无书。

盖书者,传道之具也。

孔子之书,载圣人之道,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若尽信之,则人皆以为孔子之言即真理,一切言行皆以此为准则。

然而,世事万变,人情各异,若拘泥于一书,则不能适应时变,反成束缚。

是以孔子有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之道,在于活学活用,方能通达。

且书者,亦有谬误。

古人著书,或因时代局限,或因个人见解,往往有所偏颇。

若尽信之,则易受误导,误入歧途。

如《史记》所述,孔子之时,诸侯争霸,天下大乱。

孔子见周室衰微,诸侯割据,遂有“克己复礼”之教。

若尽信此言,则不知孔子之时,礼乐崩坏,非周室之过,而是天下大乱之所致。

若拘泥于古人之言,不知变通,则无法理解孔子之真意。

再者,书者,亦有人为之伪。

古人著书,或为传世,或为扬名。

或有意为之,或无意为之,往往有所夸大。

若尽信之,则易受误导,陷入虚幻。

如《庄子》所述,庄子游于洛水之滨,见一鱼跃出水面,叹曰:“吾闻吾友渔者,善钓,得此鱼也。

”渔者曰:“是也,吾钓得之。

”庄子曰:“吾友之钓,得鱼而放之,尔之钓,得鱼而食之,岂非尔之钓不如吾友?”渔者曰:“不然,吾钓得之,食之,是吾之福也;若放之,则吾之福未可知也。

”庄子闻之,笑曰:“善哉,渔者之言!”此乃庄子寓言,意在讽刺世人好名好利,不知珍惜眼前福分。

若尽信之,则不知庄子之意,反成笑柄。

是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夫书者,非圣贤之言,不可尽信。

学之者,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适应时代之变化。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即回顾古人之言,知其精华;知新,即通达时事,能应变。

如此,方为读书之真谛。

夫书者,如镜也,可照人心;如尺也,可量长短。

然而,若尽信之,则反失其本意。

是以,孔子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夫学也,当以人为师,以书为鉴,方能不断进步,成为真正之学人。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这句话的看法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这句话的看法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这句话的看法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宋朝文学家朱熹说的,其大意是:如果读死书,就有点儿像什么也没有一样。

我想,这话,古人所谓的书,就是一些圣贤之书吧!那么,圣贤之书的确能让人增长知识,但若要尽信书呢?我想:未必。

尽信书,你可能会发现你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你将没有自己的见解,因为你太信书了。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一个可怜又可爱的女子,她的性格里,有三分之二都是因为有“多愁善感”的毛病。

每当,贾宝玉和其他人闹别扭,她就会以为他们吵架了;每当,宝玉做错事,她就会觉得他变了心;每当,贾母夸奖宝玉,她就会感到妒忌。

由此可见,林黛玉并不能分辨事物的好坏。

试问,如果有人对她说:“你只管相信我,这世上没有坏人。

”她一定会相信吧!林黛玉并不明白事理,而且,她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

如果,你对她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想,她一定会坚定地认为这话对的。

在《水浒传》中,李逵这个人很可恶。

他是杀了一百零七条人命的刽子手,还打死了两位头领。

但是,他的三个哥哥都为他求情,为何呢?因为,他是他们的弟弟,李逵虽然残暴,但也只对他们三个。

为何三个哥哥会这样?一次,吴用、李逵、鲁智深、刘唐四个人来到一家酒店吃饭,老板娘给他们端菜时,碗摔碎了。

鲁智深破口大骂,但吴用却并没有,他拉起李逵就走了。

这是为何?因为,吴用没有武力值,但是李逵武功高强啊!试问,如果你对李逵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他一定会把碗砸碎。

由此可见,他一直被书的言论洗脑,根本不能明辨是非。

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是一个正直的男子汉,他身上也有金庸塑造的侠义精神。

他的母亲是杨康的妻子,但她对靖儿却非常严厉,靖儿总想知道他父亲到底是谁。

后来,郭靖终于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他便向成吉思汗为真相告知。

这也说明,他不相信书中的言论。

试问,如果你对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他一定会听从你的建议吧!由此可见,这个男孩的判断能力不强。

所以,不能全听信书中的话,应该结合生活中的观察、实践,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怀疑与学问》拓展阅读-《孟子 尽心下》节选

《怀疑与学问》拓展阅读-《孟子 尽心下》节选

《孟子·尽心下》节选第一章原文: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翻译: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那一国或许比这一国要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

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第二章原文: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翻译: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

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第三章原文: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翻译:孟子说:“能工巧匠能够教会别人规矩法则,但不能够教会别人巧。

”第四章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翻译:孟子说:“人民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

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

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第五章原文: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翻译:孟子说:“贤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使别人明白;今天的人则是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

”。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译文《西江月·遣兴》鉴赏及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译文《西江月·遣兴》鉴赏及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译文《西江月·遣兴》鉴赏及赏析《西江月·遣兴》是由辛弃疾所创作的,此时南宋朝廷不思恢复,一味地贪图享乐。

词人忧心如焚,又不能名言,于是创作此词以抒发心中愤懑之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西江月·遣兴》,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西江月·遣兴》宋代: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西江月·遣兴》译文喝醉酒我暂且尽情欢笑,哪有工夫整日发愁?近来我才觉得古人的书本,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昨夜我醉倒在松树旁,问松我醉到什么程度?我疑心松枝摆动是要来搀扶于我,连忙用手一推说:“去!”《西江月·遣兴》注释西江月: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

双调五十字,平仄两协,上下片字句作法相同。

遣兴:遣发意兴,抒写意兴。

那:同“哪”。

我醉何如:我醉成什么样子。

《西江月·遣兴》赏析这首词题目是“遣兴”。

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

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词的上片词人说忙在喝酒贪欢笑。

可是用了一个“且”字,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是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

这样,把词人内心的极度忧愁深刻地反映了出来,比用山高水长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

接着两句进一步抒写愤激的情绪。

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说的是书上的话不能完全相信。

而词人却说,最近领悟到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是全错了。

表面上好像是否定一切古书。

其实这只是词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是针对南宋朝廷中颠倒是非的状况而说的。

辛弃疾主张抗战,反对投降,要求统一祖国,反对分裂,这些本来都是古书中说的正义事业和至理名言,可是被南宋朝廷中的当权派说得全无是处,这恰恰说明古书上的道理现在都行不通了。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是什么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是什么

尽信书则不如⽆书的意思是什么 知识就是⼒量,为了增加⾃⼰的知识储备,下⾯由店铺⼩编为你精⼼准备了“尽信书则不如⽆书的意思是什么”,本⽂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资讯! 尽信书则不如⽆书的意思是什么 尽信书则不如⽆书的意思是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

拓展阅读:尽信书则不如⽆书的出处 语出《孟⼦•尽⼼下》:“尽信书,则不如⽆书。

吾于武成,取⼆三策⽽已矣。

”宋·陆九渊《政之宽猛孰先论》:“鸣呼,尽信书不如⽆书。

” 尽信书不如⽆书的赏析 “尽信书,则不如⽆书。

”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思考问题。

古往今来,⼈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

的确,书是我们⼈类拥有专利的恩物,对很多⼈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

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轻则使个⼈成为书呆⼦,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的作风,误⼈⼦弟,贻害⽆穷。

今天,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说到“尽信书,则不如⽆书”,似乎也已经是浅显⽽容易明⽩的道理了。

可是在孟⼦的时代,这恐怕还是空⾕⾜⾳吧。

其实还⽤不着推得那么远,只需要想想那些“唯书”、“唯上”的时代,孟⼦这话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引⽤的。

终于有⼈说了:“不唯书,不唯上。

”于是我们也都可以说“尽信书,则不如⽆书”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谈到“尽信书,则不如⽆书”时,所举的例⼦是《尚书》中《武成》篇的内容,⽽我们知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在孔。

孟的时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的。

因此,孟⼦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独⽴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物的治学风范。

即便是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

更何况,我们今天出版业⼤⼤发展。

⽇出⼀书的出版社已不在少数,书籍汗⽜充栋,其负⾯效应是“⽆错不成书”,这已成为⼀个⽇益引起⼈们呼吁的社会问题。

书法名帖《书谱》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书法名帖《书谱》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书法名帖《书谱》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自汉魏已来,论书者多矣,妍蚩杂糅,条目纠纷:或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或苟兴新说,竟无益于将来;徒使繁者弥繁,阙者仍阙。

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工用,名曰书谱,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模;四海知音,或存观省;缄秘之旨,余无取焉。

垂拱三年写记。

今译:自汉、魏时代以来,论述书法的人很多,好坏混杂,条目纷繁。

或者重复前人观点,无新意补充以往;或者轻率另创异说,也无裨益于将来;使繁琐的更加繁琐,而缺漏的依然空白。

现今我撰写了六篇,分作两卷,依次列举工用,定名为《书谱》。

期待相传给后来者,作为书法艺术规则应用;还望四海知音,或可聊作参阅。

将自己终生的体验缄藏秘封起来,我是不赞成的。

垂拱三年(公元六八七年)写记。

(黑色字体为原文,蓝色翻译来自网络,绿色字体为小编个人观点。

)通读完《书谱》全篇,会发现,一些问题古往今来都一直存在。

这个世界一直就是不同的人,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念杂糅在一起的,大浪淘沙之后会把精华的部分留下来,时间才是最具权威的。

最后一部分孙过庭说书论好坏混杂,条目纷繁的问题。

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不是只有书论这样,如果我们打开四库全书,阅读经,史,子,集,这一生只专心读这些书都很难读完。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像庄子说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死翘翘了!那么,面对这些庞杂的知识,我们怎么去选择呢?比如,像“子”部里道家的学术著作,最经典的就是《道德经》,其次是《庄子》,然后派生出《淮南子》之类各种著作。

大道至简,《道德经》以了了五千言道尽了世间万物的规律,《庄子》语言华美,内容含量与《道德经》比起来少之又少。

其它之类的论著则是这两个母本的演绎,而演绎内容又未必是老子,庄子完全的本意。

所以,我们找到源头,反复阅读《道德经》是功效最大的方法,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阅历去读和检验,而不是盲听他人言论,这就是有效学习。

书论也一样。

智者的顿悟

智者的顿悟

智者的顿悟:尽信书,不如无书大概很多人小时候都会有过那么一段时期,喜欢把一些名家尤其是哲学大师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或挂于墙上,或摆放在当眼之处,以作衡量自己行为标准之用。

诚然,这些只言片语,或来自经验的总结,或来自理论的阐释,或是生活的感悟,它们以一种浓缩的方式记录了人类的文明史,也就是人逐渐认识自己的历史。

但实际上,哲学,在古希腊的意思是“爱智慧”,智慧不是知识,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

哲学家寻找人生的智慧,注定了是在解答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人生方程式”。

也正因为此,哲学家的名言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优劣之别,它们都是对人生这一重大课题做出的尝试性回答,它们的惟一作用就是启发你去思考,启发你去感悟,而不是去当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更不应该当成座右铭之类的东西。

《智者的顿悟》一书列选的这些“只言片语”很多已经被读了千百年,但今天我们还在读,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体会,究其根本,就是因为里面是“点燃火焰”的智慧,而不是“授人以鱼”的知识。

知识我们学习一下就可以了,根本不用整天在那里捉摸、体会。

佛家讲“转识成智”,就是这个意思。

智慧需要语言来传达,但又不情愿被语言所束缚,于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活生生的智慧,就成了一些哲学家思考的重大课题。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孟子的话,意思是说,你要读出书外之义、弦外之音,否则你学到的仅仅是教条,而不是智慧。

老子也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正因为如此,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在选择表达方式上都非常谨慎。

他们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不下定论,也不建立什么体系,而是选择了用“只言片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孔子“述而不作”,老子写了模模糊糊、像诗一样的《道德经》,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是最无知的人,跑到街头闹市去和青年“对话”,用心可谓良苦。

这才是真正的哲学家,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鲁迅: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时刻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鲁迅: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时刻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读死书会变成书呆子早有人反对过了时光不绝的进行反读书的思潮也越加彻底于是有人来反对读任何一种书
鲁迅: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时刻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鲁迅曾在《读几本书了,时光不绝的进行,反读书的思潮也越加彻底,于是有人来反对读任何一种书。
·
他的根据是叔本华的老话:倘是读别人的著作,不过是在自己的脑里给作者跑马。这对于读死书的人们确实是一个当头棒。
·
不过,要明白,死抱叔本华这句名言的天才,他的脑里却正被叔本华跑了一趟马,踏得一塌糊涂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散文

尽信书不如无书散文

尽信书不如无书
前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们能引导我们寻求真理、扩展知识并启迪思维。

然而,尽信书不如无书,它提醒我们在阅读中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不盲从于书本的权威,而是主动探索并质疑其中的内容。

书籍的价值
阅读的益处
•开拓视野与增长见识
•提供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途径
•丰富人生阅历
•拓宽思维与培养批判性思维
书籍的权威性
•作者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书籍的出版与审核机制
•学术界的认可与引用
书籍的局限性
书籍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作者的立场与主观偏见
•内容的侧重与片面性
•信息的时效性与过时问题
书籍的缺失和遗漏
•某一特定领域的书籍缺失
•不同作者之间的观点冲突与争议
•部分观点未被收录或关注
阅读的应对策略
多元化的阅读材料
•广泛阅读不同作者、不同观点的著作
•系统阅读一定范围内的相关书籍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质疑书籍中的观点与论证
•对比不同书籍之间的异同之处
书籍与实践结合
•将书中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反思书中内容对自身的启发与影响
合理运用书籍与其他资源
•结合网络资源与实践经验进行综合学习
•不局限于书籍,灵活运用各种学习途径
结语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警句提醒我们在阅读时需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盲目听从书本的权威。

书籍虽然具有丰富的价值,但也存在着主观性和局限性。

为了充分利用书籍的价值,我们应该运用多种策略,包括多元化的阅读材料、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将书籍与实践结合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书籍中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逆向思维与语言科学研究张国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于古人孟子之口,告诫读书人要善于独立思考和分析,不要完全相信书本,更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

相信书本是正向思维,怀疑书本是逆向思维。

逆向是与正向比较而言的,正向是指常规的、常识的、公认的或习惯的想法与做法。

逆向思维则恰恰相反,是对传统、惯例、常识的反叛,是对常规的挑战,所以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我们要强调的是,敢于“反其道而思之”,克服思维定势,破除由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的认识模式,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创立新观点,这是每个科学研究者基本的、必备的思维方式。

“One who believes all of a book would be better off without books” comesfrom Mencius. He suggests that it is wise for intellectuals to have independentideas and analysis. Do not believe all of a book and never have blind faith in abook. Believing a book is normal thinkin g; doubting a book is “reversethinking”. Normal thinking refers to thinking which is done out of commonsense or habit. Reserve thinking, however, challenges tradition and routine.Every researcher should master reverse thinking for the reason that itovercomes the current paradigm, it breaks rigid cognitive models which arecaused by experience and habit, it helps to develop ideas in new ways, itanalyzes a situation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coin, and most importantly, itcreates new ideas.1. 题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下》,意思是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在阐发这种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思维理念时,所举的事例是《尚书》中的《武成》篇,“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我们知道,《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时代具有显赫的权威性。

先哲对于权威著作和儒家经典尚且持怀疑的态度,后人就更没有理由迷信一般书本,盲从世间看似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

“持疑”思维理念的育成,需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而有悖于思维定势的逆向思维是发现“疑”的有效方法。

2.什么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其哲学基础是“对立统一”规律。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顷、音声相和。

《老子·道经·二章》”之哲学思辨的核心思想就是对立统一。

由于对立统一规律是普遍适用的,而对立统一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有一种对立统一的形式,NU Ideas V olume 2, issue 2. 2013. Nagoya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 & Sciences“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逆向思维与语言科学研究相应地就有一组逆向思维和正向思维对。

由此,逆向思维也有无限多种形式。

逆向思维在各种领域、各种活动中都有适用性,具有广泛的普适性。

逆向思维作为一种观察事物的思维视角,有明显的工具意义。

古往今来,小到日常生活,大至科学发明,用逆向思维获得成功的案例俯拾皆是,聊举数例。

1)方位逆向在中国,“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说的是,司马光小时候有一次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进了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史学家在《宋史》中记载这个故事,是为了表明司马光的早慧,印证“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的评价,而“司马光砸缸”之所以传为千古佳话,可能是出自人们对司马光的聪慧——逆向思维的潜在认同: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则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

这是方位逆向(换位思考)的后果。

现代人也不乏用方位逆向的成功的案例。

我们知道,人们对于动物有着先天的好奇,公元前2300年前的一块石匾就记载了当时在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南部苏美尔(Sumerian)的重要城市乌尔(Ur)收集珍稀动物的史实。

直到18世纪,动物一直都是上流社会的玩物,但随着贵族们在世界各地不同地区权势的消退,动物收藏逐渐大众化,并将搜集来的动物进行展览,这种行为被称之为“Menageries”,意为关在笼子里的动物展览。

传统意义上的笼养式动物园,其目的仅仅是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笼子的设计根本不考虑动物的健康,只考虑怎样让参观者尽可能靠得更近、看得更清楚一些。

笼子里除了铁栏杆,什么设施都没有。

1907年,一个名叫卡尔·哈根贝克的德国人的奇特想法改变了世界各地的动物园。

他的想法是不把动物限制在狭小的笼子里,而是让它们在尽可能大的空间里生活,给予最大的自由,没有栏杆,没有视觉障碍,让参观者忘记自己身处动物园,觉得和在野外欣赏动物没有什么区别,整个一个活生生的自然景观,看到动物物种之间的关系,领悟捕食者、被捕食者和生态的概念,于是野生动物园应运而生。

这种从“将动物关进笼子”变为“将人关进笼子(汽车)”的逆向思维大大改善了动物的生存环境和人们对于动物园的传统观念。

2)瑕疵逆向瑕疵逆向的主旨是“缺点即优点”。

可见它不以纠正缺点为目的,而是利用事物的缺点,将缺点变为可利用的东西,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的思维方式,其实质是缺点逆用。

有一个故事说,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使其身价一落千丈。

如果用织补法补救,也只是蒙混过关,欺骗顾客。

这位裁缝为了挽回经济损失,突发奇想,干脆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凤尾裙”。

一传十、十传百,不少女士上门求购,“凤尾裙”销路大开,生意红火,该店也因这种独特的裙子而闻名。

据史料记载,中国清代有个叫杨时斋的将领,很善于用兵,就连残疾人也个个被他派上了用场。

他认为:“军营中无人不可用:既如聋者,宜给左右使唤;哑者,令其传递密信;跛者,令其守放炮坐;瞽者,让其伏地远听。

”杨时斋深知“长”兮“短”所倚、“短”兮“长”所伏的道理:聋者因耳塞少听可免泄军情;哑者守口如瓶可免添词造语;跛者艰于行走而善坐;瞽者目弱而耳聪。

杨时斋之所以很善于用人之“短”,正是瑕疵逆向的结果。

3)因果逆向逆向思维中这种“倒因为果、倒果为因”的方法应用广泛。

有时,某种恶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反转为有利因素,关键是如何进行逆向思考。

早在中国的宋朝,人们就开始想到用事物的结果去影响事物的起因。

据文献记载,当时人们把天花病人皮肤上干结的痘痂收集起来,磨成粉末,取一点吹入天花病患者的鼻腔。

后来这种天花免疫技术经波斯、土耳其传入欧洲。

直到1798年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Edward Jenner)用同样的原理研制出了更安全的牛痘,为人类彻底根治天花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除了上述逆向思维之外,还有心理逆向、属性逆向等等。

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了逆向思维的重要性,这是由于我们生活在由相互对立的事物组成的和谐世界之中,而每一事物又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很多过程都是可逆的,而两种截然相反的方法有时可以解决同样的问题。

遗憾的是,由于我们受过太多的是非观念的教育,因此往往喜欢判断对错,以至采取一种方法后就轻易排斥与之相反的方法,断送了问题解决的最佳路径。

Symposium on Academic Writ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3.创新型的科学发现源于逆向思维科学的精髓是创新(Innovation)。

Innovation源于拉丁语,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

创新思维的前提是逆向思维。

我们知道,科学研究首先是发现问题,所以从某种角度说,问题比答案更为重要。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也。

”(学习贵在善于思考,心存怀疑,你有小的疑问或困惑(并去思考),就会有小的进步;你有大的疑问或困惑(并去思考),则会有大的进步。

怀疑这东西,是觉醒领悟的基础)。

可见,中外哲人无不重视问题的发现。

做汉语语法研究的人有一本书是必读的,那就是吕叔湘先生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这本书于1979年出版问世,虽不足百页,却在语法学界引起巨大反响,人人都感到了这本书分量的厚重。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的宗旨是摆问题,看看这个问题是不是有可能或者有必要从一个新的角度或者更深入一层去考察,看看一个问题的探讨是不是牵动另一个问题。

它涉及到近百年来汉语语法研究中的种种问题,小到语法单位,大到语法分类和语法结构,几乎包含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所有的重要方面。

有时候也提几种看法,中外古今、横竖比较,阐发得淋漓尽致,是一部兼顾历史和现状,普及和提高,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大胆提出问题,深入分析矛盾,探索解决途径,引人深思的语法著作。

可以说,“疑”是人类打开宇宙大门的金钥匙,而有悖于思维定势的逆向思维是发现“疑”的有效方法。

尽管事物对立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逆向思维也有一定之规。

我们这里主要谈两种主要模型。

1)反转型逆向思维。

这种方法是指从已知事物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产生另辟蹊径的研究路径。

我们知道,语法化研究是当今语言学发展的一个趋向,即把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结合起来,从语言的历时演变解释语言共时平面的变异。

语法化研究其中一条主要的路径是从人的认知规律视角来探究语法化的原因,着重研究实词是怎样虚化为语法成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