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习理论与有效教学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铃声止息,所有的走廊都静悄悄。
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
这是学校里一个很好的班,学生们已坐得整整齐齐。
今天,英美教育专家要来这个班听课。
他们已经来了,我们听到皮鞋在教学楼宽敞的长廊里发出清晰的 回响……陪同前来的还有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
大家坐定,授课的老师走进来了。
同学们起立后坐下,老师侧立于黑板前。他的目光没有去巡视全 班同学,而是望向窗外。老师的头上已有不少白发,黑板衬出他侧 立的剪影……这时刻,你发现,当学生连窃窃私语都没有时,教室 里也并非完全安静。 你还能听到翻动书包的声音,一支笔从谁的手上放到桌面……老 师仍然侧立,望着窗外,好像在酝酿什么。就这片刻,你听到,静 了,更静了,一切声音都没有了,世界静到连听课的外国专家也仿 佛不存在了。
• 评委们说自己设计的课“漏洞百出”,说自己水平低。教师期望的是 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 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 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结果往往是把一节好 课上成了表演课,演员就是教师,或者说主角是教师,学生则是配角, 是观众。
这时,老师转过身来从容说道:“现在开始上课。” 老师语言精练,没有废话。老师教态从容,板书时大家听到粉笔在
黑板上行走的声音。板书非常漂亮,极有条理。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踊跃,而且答得相当有水平。
老师间或又在黑板上写出若干字。黑板上的字渐渐丰满起来,那字 大小不一。有些字,老师大笔一挥画上一个圈,或一个框,或一个大 三角,看起来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像一个框架图。
教学案例赏析: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课堂教学
• 以下所列举的是我们身边发生了或发 生着的教学案例,对应于我们的教学 , 哪些是我们应用了的?哪些是应该引 发我们注意学习和借鉴的?
【 案例1】
一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讲应用题,在黑板上写:树上有13只鸟, 又飞来9只鸟。有学生马上接下去说:“问树上一共有几只鸟?”老 师转过身批评学生说:“谁叫你们说的!”学生不敢再说了。教师又 在黑板上写上:“一共有几只鸟?”许多学生低声说:“就是吗!” 教师接着说:“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题怎么列式?”不少学生又 马上说:“13+9=22。”这时教师又生气了,严厉地批评学生:“谁 叫你们又乱说的,不好好听老师讲,老师都还没有分析,真没纪律。” 接着教师认真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是什么?用有色粉笔 在“条件上”划上横线,在“问题上”划上波浪线,然后列出式子 13+9=22。
不少学生感到不服气,低声嘟哝:“我们也对吗!”至此,教师 更生气了,把这节课上爱“插言”的同学告到班主任那里。
【点评】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 • 教师一味地沉浸在自我世界里,无视,甚至粗暴地阻止学生地发言,
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案例2】
为解释“人是社会中的人”,教师设问:“我们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吗?”学 生整齐响亮地回答:“不能!”这近乎武断的肯定完全出乎教师意料。他们真的已经 认识到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吗?如果是这样,那这节课还有上下去的必要吗?“真 的吗?”教师开始试探。“是的。”“你们怎么知道的?”“书上说的。”
• 对策: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 能力发展的程度”。也就是说,评价教师的教学,并不是指教师讲得 好不好、多不多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 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老师再辛苦,也是 无效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必须在“会”字上做文章。
这让教师明白,学生的结论不是来自自身体验。“书上说的一定对吗?”…… 这下轮到学生吃惊。“谁说人不能离开社会?我觉得我就可以离开社会,我不靠别 人,不和任何人联系。”一时教室象炸开的锅,学生无法想象老师的嘴里会说出如 此离经叛道的话,他们努力地寻找突破口。“你吃的饭哪里来呀?”“我自己 种。”“你没有工具呀?”“我用手刨。”“那房子呢?”“我住山洞。”“想看电 视怎么办?”“我不看,就自己和自己说话。”
朱彬
【前言】
• 近年来,课堂教学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教 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厌学。随着新课改 的不断深入,一些貌似遵循课改要求、实质偏离 课改理念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致使课堂教学中 出现了许多低效或无效现象。因此,如何提高课 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问 题。
北京,某校。上课铃声在校园里响出共鸣。
整堂课,老师没有擦一下黑板,也不必学生上去擦黑板。板书上没 有多余的字,写上去的就是重点,就是学生该抄到笔记本上去的。老 师继续提问,学生解答仍然踊跃,仍然不乏精彩。
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最后老师说:“今天要讲的都讲完了,同 学们回去做一做课本上的习题,巩固一下。”
铃声响了。下课。
整堂课无懈可击。 这是一位特级教师,他露出了笑容。同学们都很高兴。 陪同外国专家听课的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也很高兴。 外国专家听了却不说话。“或许他们也很惊叹?等到了会议室再听他 们的意见吧!”中方人员想。 到了会议室,我们虚心地请外国同行提意见。 外国同行说话了,他们说:不理解。 我们问:为什么?
他们说:学生都答得很好,看起来学生们都会了,为什么 还要上这堂课?
这个问题,把中国同行都问住了。 这问题反映的就是当今欧美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区别。
欧美教育认为,当老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 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 异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问题:许多观摩课,教师不敢拿出原汁原味的课,就是怕
教室开始安静下来,学生思考着如何制造新的“炮弹”。“可你又是从 哪里来呢?”这一问中了要害,教师一时无法回应。教室又象炸开了 的锅。“怎么样?你还是要和社会发生联系吧?”“离开社会,你还是 人吗?”……够了够了,这些本是教师说的话,全都让学生替教师说 出来了,教师的“表演”也成功谢幕。
• 【点评】 课堂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 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疑--探究--”,激发学生 学习的热情 ,把课堂教学变成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高效课堂, 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
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
这是学校里一个很好的班,学生们已坐得整整齐齐。
今天,英美教育专家要来这个班听课。
他们已经来了,我们听到皮鞋在教学楼宽敞的长廊里发出清晰的 回响……陪同前来的还有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
大家坐定,授课的老师走进来了。
同学们起立后坐下,老师侧立于黑板前。他的目光没有去巡视全 班同学,而是望向窗外。老师的头上已有不少白发,黑板衬出他侧 立的剪影……这时刻,你发现,当学生连窃窃私语都没有时,教室 里也并非完全安静。 你还能听到翻动书包的声音,一支笔从谁的手上放到桌面……老 师仍然侧立,望着窗外,好像在酝酿什么。就这片刻,你听到,静 了,更静了,一切声音都没有了,世界静到连听课的外国专家也仿 佛不存在了。
• 评委们说自己设计的课“漏洞百出”,说自己水平低。教师期望的是 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 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 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结果往往是把一节好 课上成了表演课,演员就是教师,或者说主角是教师,学生则是配角, 是观众。
这时,老师转过身来从容说道:“现在开始上课。” 老师语言精练,没有废话。老师教态从容,板书时大家听到粉笔在
黑板上行走的声音。板书非常漂亮,极有条理。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踊跃,而且答得相当有水平。
老师间或又在黑板上写出若干字。黑板上的字渐渐丰满起来,那字 大小不一。有些字,老师大笔一挥画上一个圈,或一个框,或一个大 三角,看起来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像一个框架图。
教学案例赏析: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课堂教学
• 以下所列举的是我们身边发生了或发 生着的教学案例,对应于我们的教学 , 哪些是我们应用了的?哪些是应该引 发我们注意学习和借鉴的?
【 案例1】
一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讲应用题,在黑板上写:树上有13只鸟, 又飞来9只鸟。有学生马上接下去说:“问树上一共有几只鸟?”老 师转过身批评学生说:“谁叫你们说的!”学生不敢再说了。教师又 在黑板上写上:“一共有几只鸟?”许多学生低声说:“就是吗!” 教师接着说:“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题怎么列式?”不少学生又 马上说:“13+9=22。”这时教师又生气了,严厉地批评学生:“谁 叫你们又乱说的,不好好听老师讲,老师都还没有分析,真没纪律。” 接着教师认真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是什么?用有色粉笔 在“条件上”划上横线,在“问题上”划上波浪线,然后列出式子 13+9=22。
不少学生感到不服气,低声嘟哝:“我们也对吗!”至此,教师 更生气了,把这节课上爱“插言”的同学告到班主任那里。
【点评】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 • 教师一味地沉浸在自我世界里,无视,甚至粗暴地阻止学生地发言,
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案例2】
为解释“人是社会中的人”,教师设问:“我们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吗?”学 生整齐响亮地回答:“不能!”这近乎武断的肯定完全出乎教师意料。他们真的已经 认识到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吗?如果是这样,那这节课还有上下去的必要吗?“真 的吗?”教师开始试探。“是的。”“你们怎么知道的?”“书上说的。”
• 对策: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 能力发展的程度”。也就是说,评价教师的教学,并不是指教师讲得 好不好、多不多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 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老师再辛苦,也是 无效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必须在“会”字上做文章。
这让教师明白,学生的结论不是来自自身体验。“书上说的一定对吗?”…… 这下轮到学生吃惊。“谁说人不能离开社会?我觉得我就可以离开社会,我不靠别 人,不和任何人联系。”一时教室象炸开的锅,学生无法想象老师的嘴里会说出如 此离经叛道的话,他们努力地寻找突破口。“你吃的饭哪里来呀?”“我自己 种。”“你没有工具呀?”“我用手刨。”“那房子呢?”“我住山洞。”“想看电 视怎么办?”“我不看,就自己和自己说话。”
朱彬
【前言】
• 近年来,课堂教学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教 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厌学。随着新课改 的不断深入,一些貌似遵循课改要求、实质偏离 课改理念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致使课堂教学中 出现了许多低效或无效现象。因此,如何提高课 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问 题。
北京,某校。上课铃声在校园里响出共鸣。
整堂课,老师没有擦一下黑板,也不必学生上去擦黑板。板书上没 有多余的字,写上去的就是重点,就是学生该抄到笔记本上去的。老 师继续提问,学生解答仍然踊跃,仍然不乏精彩。
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最后老师说:“今天要讲的都讲完了,同 学们回去做一做课本上的习题,巩固一下。”
铃声响了。下课。
整堂课无懈可击。 这是一位特级教师,他露出了笑容。同学们都很高兴。 陪同外国专家听课的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也很高兴。 外国专家听了却不说话。“或许他们也很惊叹?等到了会议室再听他 们的意见吧!”中方人员想。 到了会议室,我们虚心地请外国同行提意见。 外国同行说话了,他们说:不理解。 我们问:为什么?
他们说:学生都答得很好,看起来学生们都会了,为什么 还要上这堂课?
这个问题,把中国同行都问住了。 这问题反映的就是当今欧美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区别。
欧美教育认为,当老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 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 异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问题:许多观摩课,教师不敢拿出原汁原味的课,就是怕
教室开始安静下来,学生思考着如何制造新的“炮弹”。“可你又是从 哪里来呢?”这一问中了要害,教师一时无法回应。教室又象炸开了 的锅。“怎么样?你还是要和社会发生联系吧?”“离开社会,你还是 人吗?”……够了够了,这些本是教师说的话,全都让学生替教师说 出来了,教师的“表演”也成功谢幕。
• 【点评】 课堂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 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疑--探究--”,激发学生 学习的热情 ,把课堂教学变成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高效课堂, 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