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分析

合集下载

《位置随动系统》课件2

《位置随动系统》课件2

影响因素
提高方法
提高定位精度的常见方法包括优化机 械结构设计、选用高性能的电机和传 感器、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等。
定位精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系 统机械结构的精度、驱动电机的性能 、控制算法的优化等。
重复定位精度
重复定位精度
重复定位精度是指位置随动系统 在多次重复执行同一动作时,到
达目标位置的一致性。
总结词
新控制算法的应用将提高位置随动系统 的响应速度和定位精度。
VS
详细描述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越 来越多的新控制算法被应用于位置随动系 统中。这些算法能够通过学习系统的历史 数据,自动调整系统的参数,提高系统的 响应速度和定位精度。同时,新控制算法 的应用还能够降低能耗,延长系统使用寿 命。
应用领域
应用领域
位置随动系统广泛应用于数控机床、 机器人、雷达、导弹、卫星等高精度 、高速度控制领域。
具体应用举例
数控机床的伺服系统、工业机器人的 关节驱动系统、雷达天线的跟踪系统 等。
02
CATALOGUE
位置随动系统的组成
驱动部分
驱动方式
介绍位置随动系统的驱动方式,如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
系统集成化与模块化
总结词
系统集成化与模块化将简化位置随动系统的 设计和制造过程。
详细描述
未来位置随动系统将更加注重集成化和模块 化设计。通过将多个功能模块集成到一个系 统中,可以大大简化系统的设计和制造过程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同时,模 块化设计还方便对系统进行升级和扩展,满 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闭环控制特点
闭环控制系统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和抗干扰能力,但系统复杂度较高,实现难度较大。
闭环控制应用场景

第九章位置随动系统共34页文档

第九章位置随动系统共34页文档
பைடு நூலகம்
第9章 位置随动系统
角位移检测元件——光电编码盘
光电编码盘(简称光电 码盘)也是目前常用的 角位移检测元件。编码 盘是一种按一定编码形 式(如二进制编码),将 圆盘分成若干等分(图 9-5为16个等分);并分 成若干圈,各圈对应着
编码的位数,称为码道。如图9-5所示的编码盘为四个 码道。图9-5a即为一个4位二进制编码盘,其中透明(白 色)的部分为“0”,不透明(黑色)的部分为“1”。由 不同的黑、白区域的排列组合即构成与角位移位置相对 应的数码,如“0000”对应“0”号位,“0011”对应
U K (i o) K
第9章 位置随动系统
角位移检测元件——圆盘式感应同步器
圆盘式感应同步器的结构如图9-4所示。其定子相当于直 线式感应同步器的滑尺,转子相当于定尺。其节距也是 2mm,而且定子中两个绕组相差也是1/4节距。工作原理 和特点与直线性感应同步器基本上是一样的。其测量角 位移的精度可达0.3″。
第9章 位置随动系统
机械特性 如前所述,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是控制电压不变时, 转速与转矩间的关系。由于交流伺服电动机的转 子电阻较大,因此它的机械特性为一略带弯曲的 下垂斜线。即当电动机转矩增大时,其转速将下 降。对于不同的控制电压,它为一簇略带弯曲的 下垂斜线,见图9-11a。由图可见,在低速时, 它们近似为一簇直线,而交流伺服电动机较少用 于高速,因此有时近似作线性特性处理。这样, 交流伺服电动机的传递函数也可近似以式(9-2) 与式(9-3)
第9章 位置随动系统
第9章 位置随动系统
系统的组成框图
第9章 位置随动系统
系统框图
G(s)K1
(T0s1)(T1s1) K' K2

位置随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位置随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位置随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1.系统需求分析-实时追踪目标位置:系统需要能够实时获取目标的位置信息,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如GPS、惯性测量单元等进行实现。

-实时控制移动对象:系统需要能够根据目标位置进行实时控制移动对象,例如调整机器人的航向、调整无人驾驶汽车的速度等。

-高精度定位:系统需要能够实现高精度的目标定位,以保证位置随动控制的准确性。

-快速响应:系统需要能够快速响应目标位置的变化,并及时调整移动对象的控制策略,以保持目标与移动对象之间的距离恒定。

-可靠性与鲁棒性:系统需要具备高可靠性和鲁棒性,能够应对传感器误差、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2.系统设计-目标追踪模块:该模块用于实时获取目标的位置信息。

可以采用多种传感器,如GPS、激光测距仪等。

目标追踪模块需要具备高精度定位和高响应速度的特点,以确保位置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控制算法模块:该模块根据目标位置信息计算出移动对象的控制策略。

控制算法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模型,例如PID控制、模糊控制、最优控制等。

控制算法需要具备良好的控制性能和鲁棒性,以保证位置随动控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控制器模块:该模块负责将控制策略转化为实际的控制指令,并对移动对象进行实时控制。

控制器可以采用硬件控制器或软件控制器的方式实现,也可以使用现有的控制器模块或定制开发控制器模块。

-反馈系统:该系统用于实时获取移动对象的状态信息,如位置、速度、加速度等。

反馈系统可以采用传感器进行实现,例如编码器、惯性测量单元等。

反馈系统可以为控制算法提供实时的状态反馈信息,以便对控制指令进行调整和优化。

3.系统实现位置随动系统的实现需要进行系统建模、算法设计和软硬件集成等工作。

在系统建模过程中,可以使用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方法,如UML建模、数据流图、状态转换图等,对系统进行建模和分析。

在算法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系统需求和设计目标选择合适的算法,并进行仿真验证和优化调整。

在软硬件集成过程中,可以使用现有的软硬件平台,如嵌入式系统、机器人操作系统等,将设计好的算法和控制器模块集成到实际的系统中,并进行测试和调试。

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分析--自控课设教材

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分析--自控课设教材

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工作单位: 自动化学院题 目: 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分析 初始条件:图示为一位置随动系统,放大器增益为8=a k ,电桥增益2=εk ,测速电机增 益15.0=t k V.s ,Ω=5.7a R ,La=14.25mH ,J=0.0006kg .m 2, C e =Cm=0.4N.m/A, f=0.2N.m.s, 减速比i=10 。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1、 求出系统各部分传递函数,画出系统结构图、信号流图,并求出闭环传递函数;2、 当Ka 由0到∞变化时,用Matlab 画出其根轨迹。

3、 Ka =10时,用Matlab 画出此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求出超调量、超调时间、 调节时间及稳态误差。

4、 求出阻尼比为0.7时的Ka ,求出此时的性能指标与前面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时间安排: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1 位置随动系统原理 (3)1.1 位置随动系统原理框图 (3)1.2 元件结构图分析 (3)1.3 位置随动系统各元件传递函数 (5)1.4 位置随动系统的结构框图 (5)1.5 位置随动系统的信号流图 (6)1.6 相关函数的计算 (6)2根轨迹曲线 (7)2.1参数根轨迹转换 (7)2.2绘制根轨迹 (7)3单位阶跃响应分析 (8)3.1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8)3.2单位阶跃响应的时域分析 (9)4系统性能对比分析 (11)4.1 新系统性能指标计算 (11)4.2 系统性能指标对比分析 (11)5 总结体会 (12)参考文献 (13)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分析1 位置随动系统原理1.1 位置随动系统原理框图图1.1位置随动系统原理框图工作原理:用一对电位器作为位置检测元件,并形成比较电路。

两个电位器分别将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位置信号转换成与位置比例的电压信号,并做出比较。

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频率特性分析报告

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频率特性分析报告

实用标准文案目录1位置随动系统的分析 (2)1.1位置随动系统建模分析 (2)1.2位置随动系统总体分析 (2)1.2.1随动系统的基本原理图 ...........................................21.2.2随动系统的基本原理结构图 .......................................21.2.3随动系统的基本原理分析 (3)2位置随动系统的原理 (4)2.1位置随动系统各部分基本工作原理 (4)2.1.1环形电桥电位器 .................................................42.1.2放大器 .........................................................52.1.3直流伺服电动机 .................................................62.1.4测速发电机 .....................................................72.1.5减速器 .........................................................82.1.6系统的信号流图 .................................................92.1.7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10)3位置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图像绘制与稳定性判断 (11)3.1开环传递函数伯德图像绘制 (11)3.2开环传递函数奈奎斯特图像绘制 (12)3.3由开环传递函数求出开环系统的截止频率、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

(12)4位置随动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在输入下的响应 (13)4.1闭环传递函数在单位阶跃输入下响应图像绘制 (13)4.2闭环传递函数在斜坡信号输入下响应图像绘制 (14)4.3闭环传递函数输入响应误差分析 (15)5当Ka由0到∞变化时根轨迹的绘制 (16)5.1等效开环传递函数的推导 (16)5.2根轨迹的绘制 (16)6对系统进行超前校正 (17)7心得体会及参考文献 (20)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1位置随动系统的分析1.1位置随动系统建模分析在分析系统时由于所给的系统是其原理图,分析的时候很复杂,需要将系统进行建模分析,根据数学公式分析起来就会简单得多。

位置随动系统..

位置随动系统..
U d ( s) K AP WAP (s) U ph (s) T AP1
自整角机 BS Uf
θ* m
BST BSR
L 相敏 可逆 校正 Uct 功率 放大器 Uph 装置 URP 放大器
Id
Ud n
Ubs
SM M
θm 负载
减速器
图4.12 自整角机位置随动系统结构图
系统的数学模型 (4)执行电动机
3. 光电编码器:
光电编码器=光源+光栅码盘+光敏元件
4.3 采用自整角机的位置随动系统
自整角机 BS Uf
θ* m
BST BSR
整流并反映 信号极性
L
Ubs
相敏 可逆 校正 Uct 功率 放大器 Uph 装置 URP 放大器
Id
Ud n
SM M
θm 负载
减速器
图4.12 自整角机位置随动系统结构图
① 按输出功率:超小小中大超大;
② 按位置性质:转角、位移; ③ 按伺服电压:直流、交流;
④ 按控制系统组成方式:模拟、数字。
4.2 位置随动系统中的位置检测装置
1. 电位器:价格便宜、使用方便、有滑动触点、 容易磨损、可靠性差;
2. 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位置传感器:自整角机、
旋转变压器、感应同步器。可靠性好、精度高;
-
n
负载
减速器
图4.1 电位器式位置随动系统结构图
4.1.3 位置随动系统的特征
① 输出位置快速准确跟踪给定位置;
② 必须具备一定精度的位置传感器;
③ 电压、功率放大器、拖动系统必须可逆;
④ 控制系统满足精度和性能的要求。
位置随动系统——强调跟随能力 调速系统——强调抗干扰能力

位置随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627036讲课教案

位置随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627036讲课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简明)任务书引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既有别于毕业设计,更不同于课堂教学。

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统筹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工程实际系统进行完整的全面分析和综合。

一、设计题目:位置随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二、系统说明: 该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BSTBSR相敏电流功率放大SM负载TG减速器θ1θ2K εuaun其中:放大器增益为Ka=15,电桥增益6K ε=,测速电机增益2t k =,Ra=7Ω,La=10mH,J=0.005kg.m/s 2,J L =0.03kg.m/s 2,f L =0.08,C e =1,Cm=3,f=0.1,K b =0.2,i=0.02三、系统参量:系统输入信号:)(t 1θ 系统输出信号:)(t 2θ 四、设计指标:设定:输入为r(t)=a+bt (其中:a=10, b=5) 在保证静态指标(ess ≤0.3)的前提下,要求动态期望指标:σp ﹪≤15﹪;ts≤5sec;五、基本要求:1.建立系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2.利用根轨迹方法分析系统:(1)作原系统的根轨迹草图;(2)分析原系统的性能,当原系统的性能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则进行系统校正。

3.利用根轨迹方法综合系统:(1)画出串联校正结构图,分析并选择串联校正的类型(微分、积分和微分-积分校正);(2)确定校正装置传递函数的参数;(3)画出校正后的系统的根轨迹图,并校验系统性能;若不满足,则重新确定校正装置的参数。

4.完成系统综合前后的有源物理模拟电路;六、课程设计报告:1、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2、原系统组成结构原理图一张(自绘);3、系统分析,综合用根轨迹图一张;4、系统综合前后的模拟图各一张;5、总结(包括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学习体会与收获、对本次课程设计的认识等内容);6、提供参考资料及文献;7、排版格式完整、报告语句通顺、封面装帧成册摘要随动系统是指系统的输出以一定的精度和速度跟踪输入的自动控制系统,并且输入量是随机的,不可预知的。

天线方位角位置随动系统的建模与分析

天线方位角位置随动系统的建模与分析

天线方位角位置随动系统建摸系统的原理图如图2-7所示,其方块图如图2-8所示。

系统的任务是使输出的天线方位角θ0(t)跟踪输入方位角θi (t)的变化,试建立该系统的数学模型。

系统的参数值如下:电源电压V=10v ;功率放大器的增益和时间常数K 1=1,T 1=0.01s ;伺服电动机的电枢回路电阻R d =8Ω,转动惯量J a =0.02Kg ∙m 2, 粘性摩擦系数f a =0.01N ∙m ∙s/rad , 反电势系数C e =0.5V ∙s/rad ,转矩 系数C m =0.5N ∙m/A ;减速器各齿 轮的齿数为Z 1=25, Z 2= Z 3=250;负载端的转动惯量J L =1 Kg ∙m 2粘性摩擦系数f L =1N ∙m ∙s/rad 。

采用组合系统建摸法,根据原理图2-7可以将系统划分为六个环节:输入电位器,差分放大器,功率放大器,电动机,减速器和输出电位器。

首先建立各个环节的数学模型,然后将它们组合起来则可得系统的数学摸型。

1环节的数学模型(1) 输入电位器与输出电位器由于输入电位器与输出电位器的线路和电位器的结构均相同,故这两个环节的传递函数是一样的。

对电位器环节的输出电压与输入角位移的特性进行线性化处理则可视其为一比例环节。

由图2-7可知;当动触头位于电位器中心时其输出电压为零;朝前或朝后转动5圈其输出电压变化均为10V 。

于是可得它们的传递函数为00()()100.318/()52()i pot i u s u s k v rad s s θπθ====⨯(2) 差分放大器与功率放大器放大器通常工作在放大状态,可不考虑饱和的影响。

差分放大器的时间常数比起功率放大器以及系统的其他环节的时间常数要小得多,可以忽视不计。

故这两个环节的输入输出传递函数分别为差分放大器c e C K s U s U =)()(功率放大器 1()1()10.011do c i u s k u s T s s ==++(3) 电动机在小功率伺服系统中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图中,由于电动机的电枢回路电感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位置随动系统

位置随动系统

R — 给定电位

放大器
电动机
减速器

— 反馈电位

图 2-1 位置随动控制系统方块图
C 负载 —
2.2 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该系统各部分微分方程经拉氏变换后的关系式如(2-1):
(2-1)(a)
(2-1)(b)
(2-1)(c)
(2-1)(d)
(2-1)(e)
(2-1)(f)
(2-1)(g)
(2-1)(h)
(2-4)
可得:自然频率 阻尼比
n
K T
ζ= 1 KT
(2-5)(a) (2-5)(b)
3
位置随动系统
根据时域分析中讲过的公式,可以算出不同 K 值下系统的性能指标如表 2-1。
表 2—1 时域指标的计算值
1
1
1
1
1
1
K
4T
3.24T
2.56T
2T
1.44T
T
ξ
1
0.9
0.8
0.707
0.6
该系统的特点:1、无论是由干扰造成的,还是由结构参数的变化引起的,只要被控 量出现偏差,系统则自动纠偏。精度高。
2 、结构简单,稳定性较高,实现较容易。
1
位置随动系统
2 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2.1 位置随动系统方块图
根据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可以画出系统的原理方块图,如图 2-1。可以看出, 系统是一个具有负反馈的闭环控制系统。
1.2 系统的工作原理
控制系统的任务是控制工作机械的角位移 Qc 跟踪输入手柄的角位移 Qr。如图 1-1,当 工作机械的转角 Qc 与手柄的转角 Qr 一致时,两个环形电位器组成的桥式电路处于平衡状 态。其输出电压 Us=0,电动机不动,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当手柄转角 Qr 发生变化时,若 工作机械仍处于原来的位置不变,则电桥输出电压 Us 不等于 0,此电压信号经放大后驱动 电动机转动,并经减速器带动工作机械使角位移 Qc 向 Qr 变化的方向转动,并逐渐使 Qr 和 Qc 的偏差减小。当 Qc=Qr 时,电桥的输出电压为 0,电机停转,系统达到新的平衡状 态。当 Qr 任意变化时,控制系统均能保证 Qc 跟随 Qr 任意变化,从而实现角位移的跟踪 目的。

[VIP专享]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频率特性分析

[VIP专享]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频率特性分析

目录摘要 (I)1位置随动系统的分析 (1)1.1位置随动系统建模分析 (1)1.2位置随动系统总体分析 (1)1.2.1随动系统的基本原理图 (1)1.2.3 随动系统的基本原理分析 (2)2位置随动系统的原理 (3)2.1位置随动系统各部分基本工作原理 (3)2.1.1环形电桥电位器 (3)2.1.2测速电机部分 (4)2.1.3放大器部分 (5)2.1.4伺服电机部分 (5)2.1.5 减速器 (7)2.2系统结构图和信号流图 (8)2.2.1系统结构图 (8)2.2.2系统信号流图 (10)2.3 系统的传递函数 (10)3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图像绘制与稳定性判断 (11)3.1开环传递函数伯德图像绘制 (11)3.2开环传递函数奈奎斯特图像绘制 (11)3.3截止频率、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 (12)4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的单位阶跃响应 (13)4.1闭环传递函数在单位阶跃输入下响应图像绘制 (13)4.2闭环传递函数输入响应误差分析 (15)结束语 (17)参考文献 (18)摘要自动控制技术是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也是许多高新技术产品中的核心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几乎渗透到国民经济的给各个领域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当代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最引人瞩目的高科技,是推动新的技术革命和新的产业革命的关键技术。

随动控制系统又名伺服控制系统。

其参考输入是变化规律未知的任意时间函数。

随动控制系统的任务是使被控量按同样规律变化并与输入信号的误差保持在规定范围内。

这种系统在军事上应用最为普遍.如导弹发射架控制系统,雷达天线控制系统等。

其特点是输入为未知。

本次设计任务是分析一个位置随动系统,本文通过开始的各个环节的数学建模,逐个推导各环节的数学传递函数,继而综合总的结构框图,计算出总的系统的传递函数。

在建立了传递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作频率特性分析,绘制出理论分析的系统的伯德图和奈奎斯特曲线。

再由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可以得到相应的暂态指标和稳态指标,然后通过指标分析,总结出系统的性能,再反思得出各种指标参数的原因和相互关系。

位置随动系统课程设计

位置随动系统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 王吉彪 专业班级:自动化1007指导教师: 陈启宏 工作单位: 自动化学院题 目: 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分析初始条件:图示为一位置随动系统,放大器增益为Ka ,电桥增益2K ε=,测速电机增益0.15t k =V.s ,Ra=7.5Ω,La=14.25mH ,J=0.006kg.m 2,C e =Cm=0.4N.m/A,f=0.2N.m.s,减速比i=0.1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1、求出系统各部分传递函数,画出系统结构图、信号流图,并求出闭环传递函数;2、当Ka 由0到∞变化时,用Matlab 画出其根轨迹。

3、Ka =10时,用Matla 画求出此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求出超调量、超调时间、调节时间及稳态误差。

4、求出阻尼比为0.7时的Ka ,求出各种性能指标与前面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时间安排:任务 时间(天)审题、查阅相关资料1 分析、计算 1.5 编写程序 1 撰写报告 1 论文答辩0.5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 年 月 日1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分析1.1位置随动系统的原理分析1.1.1 位置随动系统原理图图1-1 位置随动系统原理图图示为一位置随动系统,放大器增益为Ka ,电桥增益2K ε=,测速电机增益0.15t k =V .s ,Ra=7.5Ω,La=14.25mH ,J=0.006kg.m2,Ce=Cm=0.4N.m/A,f=0.2N.m.s,减速比i=0.11.1.2 位置随动系统原理分析位置随动系统原理图如图1.1所示,主要由位置检测器、电压比较放大器、可逆功率放大器和执行机构几部分组成.系统中给定r θ为输入量,负载为受控量,它的转角为c θ,要求控制负载的转角位移c θ随着输入量r θ的变化变化并保持一致。

位置测量器为两个环形电位器构成的桥式电路,它测量出系统输入量个输出量的偏差角度c -r θθ并将其转换成为电信号,电信号经过放大后驱动电机旋转。

位置随动系统

位置随动系统

W2 ( s) 1 * 整理后,得到 Es ( s ) m ( s) F ( s) 1 W ( s) 1 W ( s)
扰动误差
误差分析——针对 I 型系统
F(s)
θ*m(s)
+
Es(s)
-
W1(s)
+
W2(s)
θm(s)
当系统为 I 型系统时,可以认为:
K1 N1 ( s) W1 ( s) D1 ( s)
* m
K1 K 2

误差分析——针对 II 型系统
F(s)
θ*m(s)
+
Es(s)
-
W1(s)
+
W2(s)
θm(s)
当系统为 II 型系统时,可以认为:
K1 N1 ( s) W1 ( s) sD1 ( s)
K 2 N 2 (s) W2 ( s ) sD2 ( s )
误差分析——针对 II 型系统
旋转 变压器
几角分(’)
感应同步器 旋转式 几角秒(”) 直线式 几微米(μm)
2. 原理误差
(1)位置随动系统的典型结构
Δθm Ubs
+
θ*m(s)
θm(s)
Kbs
n Uph Ud Uct 1/Ce Kph KAP WAPR(s) TmTl s+Tms+1 Tphs+1 TAPs+1
Kg θm(s) s
m
系统的数学模型
Δθm Ubs Kbs n Uph Ud Uct 1/Ce Kph KAP WAPR(s) TmTl s+Tms+1 Tphs+1 TAPs+1 相敏 整流 位置 调节器 功率 放大 直流 电机 Kg θm(s) s 减速 装置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_位置随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说明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_位置随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说明

成绩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位置随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姓名专业学号指导教师2012年12月24日设计任务书引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既有别于毕业设计,更不同于课堂教学。

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统筹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工程实际系统进行完整的全面分析和综合。

一. 设计题目:位置随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二.系统说明:该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其中:放大器增益为Ka=15,电桥增益6K ε=,测速电机增益2t k =,Ra=7Ω,La=10mH,J=0.005kg.m/s 2,J L =0.03kg.m/s 2,f L =0.08,C e =1,Cm=3,f=0.1,K b =0.2,i=0.02三.系统参量系统输入信号:)(tθ1系统输出信号:)(tθ2四.设计指标e;1.在单位斜坡信号x(t)=t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01.0≤ss2.开环截止频率30>w;c3.相位裕度︒γ;>40c五.基本要求:1.建立系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2.利用频率特性法分析系统:(1)根据要求的稳态品质指标,求系统的开环增益值;(2)根据求得的值,画出校正前系统的Bode图,并计算出幅值穿越频率、相位裕量,以检验性能指标是否满足要求。

若不满足要求,则进行系统校正。

3.利用频域特性法综合系统:(1)画出串联校正结构图,分析并选择串联校正的类型(超前、滞后和滞后-超前校正);(2)确定校正装置传递函数的参数;(3)画出校正后的系统的Bode图,并校验系统性能指标。

若不满足,则重新确定校正装置的参数。

4.完成系统综合前后的有源物理模拟电路:六、课程设计报告:1.报告内容(包括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以及课程设计过程中参数的计算过程和分析过程);(1)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2)原系统组成结构原理图一张(自绘);(3)系统分析,综合用精确Bode图各一张;(4)系统综合前后的模拟图各一张。

位置速动系统的建模与分析

位置速动系统的建模与分析

位置随动系统的建模与分析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the position servo system摘要abstract首先对直流电动机位置随动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解释, 然后建立了直流电动机位置随动系统的控制模型, 最后通过实例比较了其不同参数下的动态性能并做了分析。

Firstly, the operating principle of the DC motor po sition servo system is explained, and the control m ode of the position servo system is established.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different parameter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 different parameters are compared with the examples.关键词: 直流电动机; 位置随动系统; 动态性能Key words: DC motor; position servo system;dynamic performance.一、背景意义位置随动系统是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的一类系统, 又称为侍服系统, 它的根本任务就是实现执行机构对位置指令( 给定量)的准确跟踪, 被控制量一般是负载的空间位移, 当给定量随机变化时, 系统能使被控制量准确无误地跟随并复现给定量。

位置随动系统在直流电动机中作为执行元件, 把输入的电压信号(控制信号)变换成转轴的角位移和角速度输出, 改变控制电压可以变更电动机的转速和转向。

直流侍服电动机有控制方便、工作特性线性度好等方面的突出优点。

不过直流侍服电动机也有缺点: 换向器和电刷的滑动接触, 接触电阻的变化使工作性能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刷下的火花使换向器需要经常维护, 又不能在易爆的地方使用。

位置随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位置随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1一、设计题目:位置随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二、系统说明: 该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其中:放大器增益为Ka=15,电桥增益6K ε=,测速电机增益2t k =,Ra=7Ω,La=10mH,J=0.005kg.m/s 2,J L =0.03kg.m/s 2,f L =0.08,C e =1,Cm=3,f=0.1,K b =0.2,i=0.02三、系统参量:系统输入信号:)(t 1θ 系统输出信号:)(t 2θ 四、设计指标:设定:输入为r(t)=a+bt (其中:a=10, b=5) 在保证静态指标(ess ≤0.3)的前提下, 要求动态期望指标:σ p ﹪≤15﹪;t s ≤5sec ;五、基本要求:1. 建立系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2. 利用根轨迹方法分析系统: (1) 作原系统的根轨迹草图;(2) 分析原系统的性能,当原系统的性能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则进行系统校正。

3.利用根轨迹方法综合系统:(1)画出串联校正结构图,分析并选择串联校正的类型(微分、积分和微分-积分校正);(2)确定校正装置传递函数的参数;(3)画出校正后的系统的根轨迹图,并校验系统性能;若不满足,则重新确定校正装置的参数。

4.完成系统综合前后的有源物理模拟电路;六、课程设计报告:1、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2、原系统组成结构原理图一张(自绘);3、系统分析,综合用根轨迹图一张;4、系统综合前后的模拟图各一张;5、总结(包括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学习体会与收获、对本次课程设计的认识等内容);6、提供参考资料及文献;7、排版格式完整、报告语句通顺、封面装帧成册2摘要随动系统是指系统的输出以一定的精度和速度跟踪输入的自动控制系统,并且输入量是随机的,不可预知的。

在很多情况下,随动系统特制被控量是机械位移的比还控制系统。

控制技术的发展,使随动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位置随动系统是反馈控制系统,是闭环控制,调速系统的给定量是恒值,希望输出量能稳定,因此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往往显得十分重要。

基于自整角机的位置随动系统设计与分析.

基于自整角机的位置随动系统设计与分析.

1、位置随动系统的简介1.1 随动系统的结构原理位置随动系统是一种位置反馈控制系统,因此,一定具有位置指令和位置反馈的检测装置,通过位置指令装置将希望的位移转换成具有一定精度的电量,利用位置反馈装置随时检测出被控机械的实际位移,也把它转换成具有一定精度的电量,与指令进行比较,把比较得到的偏差信号放大以后,控制执行电机向消除偏差的方向旋转,直到达到一定的精度为止。

这样,被控制机械的实际位置就能跟随指令变化,构成一个位置随动系统【3】。

下面我们结合实际,介绍一个位置随动系统的一般工作过程。

原理图如图1所示。

图1 位置随动系统原理框图工作过程:因为系统存在惯性,当输入X(t)变化时,输出Y(t)难以立即复现,此时Y(t)≠X(t),即:e(t)= Y(t)―X(t)≠0,——测量元件将偏差e(t)转换成电压输出——经小信号放大器放大,功率放大器——执行电机转动——减速器——使被控对象朝着消除误差的方向运动,只要X(t)≠Y(t),就有e(t)≠0,执行电机就会转动,一直到偏差e(t)=0,执行电机停止转动,此时系统实现了输出量Y(t)对输入量X(t)的复现。

当X(t)随时间变化时,Y(t) 就跟着X(t)作同样变化,这种现象就称为随动【3】。

1.2 位置随动系统的分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各种类型的随动系统。

由于位置随动系统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位置环上,体现在位置给定信号和位置反馈信号及两个信号的综合比较方面,因此可根据这个特征将它划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模拟式随动系统,另一类是数字式随动系统【4】。

模拟式随动系统的各种参量都是连续变化的模拟量,其位置检测器可用电位器,自整角机,旋转变压器,感应同步器等。

负载是雷达天线的模拟式位置随动系统的原理图见图2,一般是在调速系统的基础上外加一个位置环组成,它是最常见的。

图2 模拟式随动系统原理框图由于模拟式检测装置的精度收到制造上的限制,不可能做的很高,从而影响了整个模拟式随动系统的精度。

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时域特性分析

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时域特性分析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工作单位:自动化学院题目: 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时域特性分析初始条件:图示为一位置随动系统,测速发电机TG 与伺服电机SM 共轴,右边的电位器与负载共轴。

放大器增益为Ka=40,电桥增益5K ε=,测速电机增益2t k =,Ra=6Ω,La=10mH ,J=0.006kg.m 2,C e =Cm=0.4N m/A ,f=0.2N m s ,i=10。

其中,J 为折算到电机轴上的转动惯量,f 为折算到电机轴上的粘性摩擦系数,i 为减速比。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和其技术要求,以和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1) 求出系统各部分传递函数,画出系统结构图、信号流图,并求出闭环传递函数; (2) 当Ka 由0到∞变化时,用Matlab 画出其根轨迹。

(3) Ka =10时,用Matlab 画出此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求出超调量、峰值时间、调节时间和稳态误差。

(4) 求出阻尼比为0.7时的Ka ,求出各种性能指标与前面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5) 对上述任务写出完整的课程设计说明书,说明书中必须写清楚分析计算的过程,并包含Matlab 源程序或Simulink 仿真模型,说明书的格式按照教务处标准书写。

时间安排: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1 位置随动系统原理说明 (1)1.1位置随动系统电路图11.2位置随动系统工作原理11.3位置随动系统框图21.4系统各部分传递函数的推导21.4.1 自整角机 (2)1.4.2功率放大器 (2)1.4.3测速电机 (3)1.4.4伺服电机 (3)1.4.5减速器 (4)1.5位置随动系统的结构图51.6位置随动系统的信号流图51.7系统闭环传递函数62 用MATLAB画出系统根轨迹73 控制系统时域性能的分析9K 时系统的性能分析93.110a3.1.1单位阶跃响应的M ATLAB绘制93.1.2暂态性能指标分析103.2阻尼比为0.7时性能分析114.总结错误!未定义书签。

位置随动系统 WPS演示 演示文稿

位置随动系统  WPS演示 演示文稿
位随跟踪系统设计
• 系统I为比例(P)控制系统,系统II为比例微分(PD)控制系统,系统III为测速反馈 控制系统。试分析对系统性能影响,并比 较系统系统II和系统III在具有相同阻尼比时 的有关特点。
图(一) 位置随动系统原理框图
图(三)系统一的单位阶跃响应
2 1.5 1 1.5
图(三)系统二的单位阶跃响应
• 总 结 • 通过比较表中的动态性能指标和稳态性 能指标,并且,位置随动系统要求要有快 速的动态响应和较小的稳态误差,综合考 虑,决定选用选用比例—微分控制位置随 动系统。基本上能够达到准确的快速跟踪 设m: sys3 Time (sec): 9.99 Amplitude: 8.93
c(t)
6
4
2
0
0
2
4
6 t (sec)
8
10
12
• 分析 • 由上面图三可知,对于系统II,由于微分 控制反映了误差信号的变化率,能在误差 信号增大之前,提前产生控制作用,因此 具有良好的事件响应特性,呈现出最短的 上升时间,快速性能较好;对于系统III,由 于速度反馈加强了反馈作用,在上述三个 系统中,具有最小的超调量。 • 由图四可知,系统出现速度误差,其数 值为和。系统I的速度误差,可利用终值定 理法求出为。 • 最后,将位置随动系统的性能比较结果, 列于下表中:
c(t)
1 0.5 0
c(t)
0.5 0 20 t (sec) 40 60 0 0
5 t (sec)
10
图(三)系统三的单位阶跃响应
1.5
1
c(t)
0.5 0 0
5 t (sec)
10
图(四)系统二和三的单位斜坡响应
12 Input: In(1) Time (sec): 10 Amplitude: 10 System: sys2 Time (sec): 9.99 Amplitude: 9.72

32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频率特性分析.

32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频率特性分析.

学号:课程设计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频率特题目性分析学院自动化学院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姓名指导教师2014 年 1 月18 日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指导教师: 工作单位: 自动化学院题 目: 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频率特性分析 初始条件:图示为一位置随动系统,测速发电机TG 与伺服电机SM 共轴,右边的电位器与负载共轴。

放大器增益为Ka=40,电桥增益5K ε=,测速电机增益2t k =,Ra=6Ω,La=12mH ,J=0.006kg.m 2,C e =Cm=0.5N m/A ,f=0.2N m s ,i=0.1。

其中,J 为折算到电机轴上的转动惯量,f 为折算到电机轴上的粘性摩擦系数,i 为减速比。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1) 求出系统各部分传递函数,画出系统结构图、信号流图,并求出闭环传递函数;(2) 用Matlab 画出开环系统的波特图和奈奎斯特图,并用奈奎斯特判据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3) 求出开环系统的截止频率、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

(4) 用Matlab 画出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和单位斜坡响应,并进行误差分析;(5) 对上述任务写出完整的课程设计说明书,说明书中必须进行原理分析,写清楚分析计算的过程及其比较分析的结果,并包含Matlab 源程序或Simulink 仿真模型,说明书的格式按照教务处标准书写。

时间安排:任务时间(天)审题、查阅相关资料,确定设计方案 1.5分析、计算 2.5编写程序2撰写报告 1.5论文答辩0.5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目录 (1)摘要 (2)1 系统建模 (3)1.1 系统机理分析 (3)1.2 系统方框图 (3)1.3系统各部分传递函数 (4)1.3.1 桥式电路 (4)1.3.2 放大器 (5)1.3.3 伺服电机SM (5)1.3.4 减速器 (7)1.3.5测速电机TG (8)1.4 系统信号流图 (8)1.5 系统结构图 (9)1.6 系统传递函数 (9)1.6.1 开环传递函数 (9)1.6.2 闭环传递函数 (9)2 系统频域分析 (10)2.1 用MATLAB绘制波特图 (10)2.2用MATLAB绘制奈奎斯特图 (11)2.3 用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分析系统稳定性 (12)2.4 用MATLAB计算稳定裕度 (12)3 系统在不同输入下的响应 (13)3.1 单位阶跃响应 (13)3.1.1 用MATLAB绘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13)3.1.2 单位阶跃响应误差计算 (14)3.2 单位斜坡响应 (14)3.2.1用MATLAB绘制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曲线 (14)3.2.2 单位斜坡响应误差计算 (15)结束语 (17)参考文献 (18)摘要本次课程设计的主题是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频率特性分析,通过将整个系统分为一个一个的环节,化整为零,逐个分析,对传递函数进行求解,从而得到整个系统的全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任务书题 目: 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分析 初始条件:图示为一位置随动系统,放大器增益为Ka ,电桥增益2K ε=,测速电机增益0.15t k =V.s ,Ra=7.5Ω,La=14.25mH ,J=0.006kg.m 2,C e =Cm=0.4N.m/A,f=0.2N.m.s,减速比i=0.1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1、 求出系统各部分传递函数,画出系统结构图、信号流图,并求出闭环传递函数;2、 当Ka 由0到∞变化时,用Matlab 画出其根轨迹。

3、 Ka =10时,用Matla 画求出此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求出超调量、超调时间、调节时间及稳态误差。

4、 求出阻尼比为0.7时的Ka ,求出各种性能指标与前面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时间安排: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 年 月 日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分析1 位置随动系统的建模1.1 系统总体分析1.1.1 系统概述随动控制系统又名伺服控制系统。

其参考输入是变化规律未知的任意时间函数。

随动控制系统的任务是使被控量按同样规律变化并与输入信号的误差保持在规定范围内。

这种系统在军事上应用最为普遍.如导弹发射架控制系统,雷达天线控制系统等。

其特点是输入为未知。

伺服驱动系统(Servo System)简称伺服系统,是一种以机械位置或角度作为控制对象的自动控制系统,例如数控机床等。

使用在伺服系统中的驱动电机要求具有响应速度快、定位准确、转动惯量较大等特点,这类专用的电机称为伺服电机。

当然,其基本工作原理和普通的交直流电机没有什么不同。

该类电机的专用驱动单元称为伺服驱动单元,有时简称为伺服,一般其内部包括电流、速度和/或位置闭环。

1.1.2 系统基本原理分析首先输入角度和输出角度通过圆形电位器将角位移量转换为电压量,通过两个电位器构成的电桥进行比较产生角度电压误差,这个角度电压误差反映了输入角度与输出角度的角度误差,测速发电机的输出电压与伺服电机的角速度ω成正比,测速发电机产生的电压与角度电压误差通过比较产生电压误差,将这个电压误差送给放大器,经过放大器放大之后用来驱动伺服电机。

伺服电机的输出角度还要经过减速箱进行转速变换之后才是最终的输出角度。

1.1.2 系统基本原理框图图1-1 系统基本原理框图1.2 各部分传递函数1.2.1 由双电位器构成电桥电位器是一种把线性位移或角位移变换成电压量的装置,在控制系统中一对电位器可以构成误差检测器。

单个电位器的工作原理:单个电位器的电刷角位移与输出电压是线性正比关系。

因此与负载共轴的电位器的输出电压可以表示为:u c (t )=K εθc (t)而输入角度的对应的电位器的输出电压表示为: u r (t )=K εθr (t)可以推导出电桥输出电压的表达式为:u θ(t )=u r (t )−u c (t )=K ε[θr (t )−θc (t )] 对其求拉氏变换可得电桥输出电压的表达式为:U θ(s )=K ε[Θr (s )−Θc (s )]故电桥部分的结构图如图所示:图1-2电桥部分结构框图1.2.2 测速发电机部分测速发电机的输出电压Ut 与转速ω成正比,即有Ut =Kt ω,其中Kt 是测速发电机比例系数。

图中的电机联轴与输出电机的转轴相连,通过联轴连接之后可以保证测速电机的角转速与电机输出电机的轴上的角速度相同。

由直流电机相应的知识可以知道输出电压是正比于电机的转速的,因而可以得到相应的表达式如下:u t (t )=K t ωm (t )=K t d θm (t)dt其中t k 是输出电压与输出角速度的比值为一常数,()t ω为电机角速度即为输出轴的角速度,()t θ为输出轴的角度,同样进行laplace 变换可以得到表达式U t (s )=K t Ωm (s )=K t sΘm (s )其中Ωm(s)为角速度的拉氏变换,Θm(s)为角位移的拉氏变换。

所以测速发电机部分的结构图如图:图1-3 测速发电机部分结构框图1.2.3 放大器部分由于放大器部分仅仅是对输入进行放大,因此放大器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是成正比的,所以有:u a(t)=K a u(t)对上述表达式进行laplace变换可以得到:U a(s)=K a U(s)结构图如图1.3.3所示图1-4 放大器部分结构框图1.2.4 伺服电机部分电枢控制电流电动机的工作实质是将输入的电能转换为机械能,也就是由输入的电枢电压Ua(t)在电枢回路中产生电枢电流ia(t),再由电枢电流与励磁磁通相互作用产生电磁转矩Mm(t),从而拖动负载运动,因此直流电动机的运动方程可由一下三部分组成:电枢回路电压平衡方程:+R a i a(t)+E a(2-1)u a (t)=L a di a(t)dt表达式中E a是电枢反电动势,它是电枢旋转时产生的反电动势,其大小与励磁磁通与转速成正比,方向与电枢电压u a (t)相反,即E a=C eωm(t), (2-2)电磁转矩方程:M m(t)=C m i a(t)(2-3)表达式中C m是电动机转矩系数。

电动机轴上的转矩平衡方程+f mωm(t)=M m(t)(2-4)J m dωm(t)dt表达式中f m是电动机和负载折合到电动机轴上的粘性摩擦系数,J m是电动机和负载折合到电动机轴上的转动惯量。

由表达式(2-3)、(2-4)可以得到: i a (t)=1C mJ mdωm (t)dt+1C mf m ωm (t )(2-5)将(2-5)带入表达式(2-1) u a (t )=L a [ 1C mJ md 2ωm (t )dt 2+1C mf mdωm (t )dt]+R a [1C mJ mdωm (t )dt+1C m f m ωm(t ) ]+C e ωm (t)(2-6)对(2-6)进行laplace 变换可得:U a (s )C m =L a J m [s 2Ωm (s )]+(L a f m +R a J m )*s*ωm (s )+(R a f m +C e C m ) Ωm (s ) (2-7)整理得Ωm (s )U a (s )=C m(J m s+f m )(L a s+R a )+C e C m(2-8)在工业应用中,由于电枢电路电感La 较小,通常忽略不计,因此(2-8)可以简化为Ωm (s )U a(s )=C m(Jm s+f m )R a +C e C m所以伺服电机部分的结构图如图所示:图1-5 伺服电机部分结构框图1.2.5 减速箱因为减速比i=0.1,而减速比的定义为减速机构中瞬时输入转速与输出转速的比值。

ωm (t )=1i θm (t)对其进行laplace 变换可以得到:Ωm (s )=1iΘm (s )减速箱部分的结构图如图所示:图1-6 减速箱部分结构图1.31.3.1系统结构图通过对系统各部分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综合,可以画出系统的结构图:图1-7 系统结构图将参数值代入系统的结构图:图1-8带入数据后的系统结构图对系统的结构图进行简化可以得到:图1-9 简化后的系统结构图1.3.2 系统的信号流图由系统结构图来绘制系统的信号流图,在结构图中,由于传递的信号标记在信号线上,方框则是对变量进行变换和运算的算子。

因此,从系统结构图绘制信号流图时,只需在结构图的信号线上用小圆圈标志出传递的信号,便得到节点;用标有传递函数的线段代替结构图中的方框,便得到支路,于是结构图也就变换为相应的信号流图了。

对本系统的系统结构图进行变换可得:G1=KεG2= K aG3=C m(J m s+f m)R a+C e C mG4=1sG5=1iH1=−K tH2=−1图1-10 系统的信号流图2 用MATLAB来绘制系统的根轨迹根轨迹简称根迹,它是开环系统某一个参数从0变到无穷大时,闭环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根在s平面上变化的轨迹。

根轨迹的根本任务是如何由已知的开环零极点的分布及根轨迹增益,通过图解的方法找出系统的闭环极点。

2.1 计算机来绘制系统的根轨迹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8K a0.045s2+(1.66+0.06K a)s闭环传递函数:Φ(s)=8K a0.045s2+(1.66+0.06K a)s+8K a由于分母中含有Ka,所以需要先求出其等效的开环传递函数。

G′(s)=Ka(0.06s+8)(0.045s2+1.66s)下面使用MATLAB软件绘制其根轨迹:主要使用到的函数有:[r,k]=rlocus(num,den) 其作用是绘制0k=→∞部分的根轨迹。

系统会自动确定坐标轴的分度值。

[num,den]=zp2tf(z,p,k) 其作用是将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形式转换成有理分式的传递函数。

绘制根轨迹的程序如下所示:z=[(-8/0.06)]; %开环传递函数零点p=[0,(-1.66/0.045)]; %开环传递函数极点k=[1]; %开环传递函数增益sys=zpk(z,p,k) %零极点形式表达并显示[num,den]=zp2tf(z,p,k); %将零极点形式转换为有理分式形式G=tf(num,den) %有理分式形式表达并显示rlocus(num,den) %绘制根轨迹图2-1 使用MATLAB绘制的系统的根轨迹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Ka(0.06s+8)(0.045s2+1.66s)2.2 手工绘制系统的根轨迹2.2.1根轨迹的起始点和终止点根轨迹起于开环极点,终于开环零点,实轴上的某一区域,若其右方开环零极点个数之和为奇数,则该段区域必然是根轨迹。

系统开环极点为: p=0,-36.89系统的开环零点为:z=-133.33开环极点数n=2开环零点数m=1所以根轨迹的分支数=max(n,m)=2确定实轴上的根轨迹分布:为[-∞,-133.33],[-36.89,0]2.2.2 根轨迹的渐近线渐近线的个数为:n-m=1渐近线与实轴的交角为:φa=(2k+1)πn−m=π(k=0,1,···,n−m−1)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σa =∑p ini=1−∑z jmj=1n−m=96.442.2.3 根轨迹的分离点和分离角两条根轨迹相遇,其分离点坐标由∑1d−z jm j=1=∑1d−p in i=1确定,分离角等于(2k+1)πl=π2 ,3π2求解分离点:1d+133.33=1d +1d+36.89解该方程可得:d 1=−247,d 2=−202.2.4 根轨迹起始角与终止角的确定根轨迹的起始角度与终止角度均为 π。

由此可以绘制出该开环传递函数的根轨迹:图2-2 手工绘制的系统的根轨迹手工绘制的曲线与使用MATLAB 软件绘制的曲线完全一致2.3 通过根轨迹对系统性能进行定性分析当开环增益从零变到无穷时,根轨迹不会越过虚轴进入右半s 平面,因此,该系统对所有的K 值都是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