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方法及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
_认知心理学_述评_韦瑶瑜

《认知心理学》述评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韦瑶瑜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而Neisser(1967)《认知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至20世纪80年代认知心理学已基本取代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武秀波等,2007)。
现在,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教育学、语言学等领域,认知心理学俨然成了一门“显学”。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于2006年12月出版的《认知心理学》由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讲座教授陈烜之领衔,内地、港、台三地知名认知心理学学者20人共同撰写完成。
该书内地版是21世纪高校心理学教材之一,也是内地出版的介绍认知心理学这门研究“人类智慧之本质及其运作”(Anderson,1980)新知的又一力作。
认知心理学对于认知语言学、语言习得及语言信息加工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认知心理学理论模型往往可以很好地解释认知语言学、语言习得、语言理解和产出等研究结果。
因此,本书对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1.内容简介全书分导论(第一至二章)、基本心路历程(第三至五章)、知识的结构与加工(第六至九章)、思维与应用(第十至十三章)等四大部分,共十三章,书末附中英、英中双向对照词条索引。
下面分章介绍全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绪论。
本章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问题和研究取向。
认知是指经由感知觉系统输入的刺激所进行的六种心理过程,包括转换、缩减、添加、储存、提取和运用,其中前三种心理过程为“编码操作”(coding operations),后三者为“记忆和应用操作”(memory and applied operations)。
认知心理学是以心理学方法来研究人类认知问题的一个领域。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是“心理表征”问题(即信息是如何储存在认知系统之中的)和“心理过程”问题(即信息的获取以及使用操作时的程序问题)。
认知心理学-情绪stroop效应

应用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学院:一、实验范式1. Stroop效应范式概述Stroop 效应(Stroop effect)在1935 年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dly Stroop 发现,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
在颜色命名实验中,当色词本身的颜色和该色词所表示的颜色意义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比命名非颜色词的反应时长。
比如,命名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如“绿”) 比命名中性的刺激词所花的时间长。
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和词义信息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就是Stroop 效应。
从广泛意义来说,Stroop 效应就是一个刺激的两个不同维度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能引发stroop效应的实验就叫Stroop任务。
2. Stroop效应范式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成为实证心理学的主流,Stroop效应范式已经扩展到众多的实验研究中。
随着各项研究的不断深入,经典Stroop 范式已演变为各种各样的变式,主要包括:2.1 昼夜Stroop (Day - Night Stroop)Cerstadt,Hong 和Diamond 等修订了Stroop任务,使之适用于3. 5 岁至7 岁的学前儿童,形成昼夜Stroop 任务。
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看见太阳说“夜晚”,而看见月亮或者星星说“白天”。
目前,昼夜Stroop 范式大多被应用于研究儿童的执行功能,作为测量执行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2.2 图- 词干扰范式图—词干扰任务是经典Stroop 范式的一个简单推广。
在图-词干扰范式中,向被试呈现图与干扰词,二者同时呈现,或者先呈现图,然后呈现干扰词,要求被试命名干扰词。
例如向被试呈现圆形中的汉字“方”,正方形中“圆”字等,任务是要求被试忽略图形,命名图形里面的汉字。
2.3 双语Stroop 范式双语Stroop 范式指利用两种语言的色词,要求被试用母语和第二语言分别对两种语言的色词进行颜色命名,然后根据语言间(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两种语言) 和语言内(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同一种语言) 的不同干扰效果推论出双语者的心理词典表征结构。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是指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程序,用于探索和解释心理现象。
这些范式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为心理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来研究不同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本文将介绍一些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的知识点。
一、自我报告范式自我报告范式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旨在获取个体主观体验和意识活动的信息。
研究者通常采用问卷调查或访谈的形式,通过让被试者回答问题或叙述经验,来了解其感受、态度、意见等。
自我报告范式在研究心理过程、认知心理、情绪和人格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观察范式观察范式是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行为来研究心理现象。
观察可以是自然观察,也可以是实验观察。
自然观察不对参与者的行为进行干预,观察对象在真实环境下自然表现。
实验观察则在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控制和操作变量,观察和记录参与者的行为反应。
观察范式常用于研究儿童发展、动物行为等领域。
三、实验范式实验范式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方法之一。
实验范式通过人为控制和操作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以获取因果关系的信息。
实验范式具有高度的实验控制性和重复性,可以用于研究认知、学习、记忆等各个领域的心理过程。
常见的实验设计包括前后实验设计、组间设计和随机对照试验等。
四、问卷调查范式问卷调查范式是一种收集大量主观信息的常用方法。
研究者通常设计一套问题,以书面或在线的形式发放给被试者,被试者根据问题的要求进行答题。
问卷调查范式可以用于调查心理特征、评估心理状态、探索态度和意见等。
问卷调查范式具有快速、成本低、数据量大等优势,但也存在被试者回答不真实的可能。
五、脑成像范式脑成像范式借助于神经影像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测量脑活动的变化,脑成像范式可以用于探索认知、情绪、注意力等心理过程的神经机制。
在脑成像范式中,研究者常用任务激活和静息态等条件来比较不同心理状态下的脑活动模式。
爱德华兹模板是威尔金斯

爱德华兹模板是威尔金斯简介爱德华兹模板是威尔金斯是一种常用于心理学实验中的实验范式。
它结合了爱德华兹模板和威尔金斯效应的特点,用于研究认知心理学中的注意力和记忆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该模板的背景、实验设计、研究结果和应用等方面。
背景爱德华兹模板爱德华兹模板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由心理学家爱德华兹提出的。
它是一种通过呈现一系列信息来研究认知心理学中的注意力分配的方法。
爱德华兹模板通常由一个中央目标刺激和周围干扰刺激组成。
研究者可以通过改变干扰刺激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来探索注意力对中央目标的影响。
威尔金斯效应威尔金斯效应是指人们在注意到一类信息后,更容易在之后的任务中注意到同类信息。
这种效应表明,人们的注意力在认知任务中存在一定的持续性,一旦注意到某一类信息,将更容易再次注意到类似的信息。
实验设计爱德华兹模板是威尔金斯实验的一个变体,其实验设计如下:1.参与者被要求完成一个任务,其中包括识别中央目标的颜色。
例如,中央目标可能是一个红色的圆圈。
2.在任务开始之前,参与者会被暴露于一个前置任务中。
该前置任务通常包含一系列的干扰刺激,其中既包括与中央目标相同的刺激,也包括与中央目标不同的刺激。
3.在完成前置任务后,参与者继续完成主任务,识别中央目标的颜色。
研究结果研究显示,参与者在完成前置任务后,更容易识别中央目标的颜色。
这表明威尔金斯效应在爱德华兹模板中的有效性。
同时,研究还发现,干扰刺激与中央目标的相似程度对威尔金斯效应的强度有影响,越相似的干扰刺激会导致更强的效应。
应用爱德华兹模板是威尔金斯可以广泛应用于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中。
以下是一些应用领域的例子:注意力研究爱德华兹模板是威尔金斯用于研究注意力分配的经典范式。
研究者可以通过改变干扰刺激的特征来探索不同因素对注意力的影响,例如干扰刺激的颜色、形状、位置等。
记忆研究该模板还可以用于研究记忆过程中的注意力效应。
例如,研究者可以在中央目标中加入一些具有情感价值的刺激,然后通过威尔金斯效应探索这些情感刺激对后续记忆的影响。
不同领域的实验范式

不同领域的实验范式引言实验范式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等。
不同领域的实验范式可以为研究者们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方法,来测试他们的假设或验证他们的理论。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实验范式,讨论它们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一、心理学中的实验范式心理学的研究涉及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因此需要使用特定的实验范式来探究这些特征。
以下是几个心理学中常见的实验范式:1. 反应时范式反应时范式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设计。
研究者通常以刺激——反应的方式进行实验,在预定的时间内观察被试的反应时间和准确率。
典型的实验范式包括Stroop任务、连续性任务和选择反应任务等。
这些实验范式被广泛用于测量认知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
2. 条件学习范式条件学习范式用于研究学习和记忆的心理过程。
研究者会刺激被试以建立某种条件反射。
常见的条件学习范式包括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
这些实验范式有助于理解学习和记忆的机制以及研究相关的认知和神经科学问题。
3. 社会认知范式社会认知范式涉及人际互动和社会情境对个体认知加工的影响。
典型的实验范式包括雙關語任务、隐式联想测试和电脑模拟的虚拟现实实验等。
这些实验范式常用于研究人际关系、社会态度和社会心理学等领域。
二、生物学中的实验范式生物学的研究涉及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等方面。
以下是几个生物学中常见的实验范式:1. 细胞培养范式细胞培养范式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
通过将细胞培养在适当的培养基中,可以模拟细胞在体内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细胞培养范式被广泛用于研究生物细胞的形态、功能以及药物对细胞的影响等。
2. 动物模型实验动物模型实验是生物学研究中常见的实验方法,通过使用动物作为模型来研究生物体的生理和行为特征。
例如,小鼠模型被广泛用于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新药的研发。
动物模型实验有助于我们理解复杂的生物过程和疾病的发生发展。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常用研究范式知识点归纳心理学研究范式是指在心理学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和设计模式。
通过采用不同的研究范式,研究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一、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基础和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被研究对象的行为和情境,来获取数据。
观察法可以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指在自然环境下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实验室观察法则是在实验室中模拟一些情境,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
观察法的优点是能够直接观察到真实的行为,但缺点是可能会受到观察者主观偏见的影响。
二、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实验法是心理学中最科学和最严密的研究范式之一。
实验法通过在实验室中控制和操作变量,来推断因果关系。
实验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处理或刺激,对照组则不接受处理或刺激。
实验法的优点是能够控制变量,得出准确的结论,但缺点是可能存在实验环境的人工性,结果可能不具有外部效度。
三、调查法(Survey Method)调查法是心理学中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之一。
通过设计问卷或面访的方式,收集自报式的数据。
调查法的优点是能够获取大量的数据,并且研究范围广泛,但缺点是受到被试者主观主义的影响,数据可能存在误差。
四、案例研究法(Case Study Method)案例研究法是针对个体或群体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的方法。
通过收集详细的个人或群体信息,对其进行系统的描述和分析。
案例研究法的优点是能够提供深入的、详尽的个体或群体信息,但缺点是个案的特殊性可能不具有普遍性。
五、实证研究方法(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实证研究方法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或证伪假设的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可以运用各种研究范式,包括实验、调查等。
关键在于通过数据的实证分析来得出结论。
六、相关研究方法(Correlational Research Method)相关研究方法用于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统计分析来探究变量的相关性。
心理学实验经典范式

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一、儿童博弈任务(Child ren’S Gambling Task) 实验范式Kerr和Zelazot简化了Bechara等人研究中的爱荷华博弈任务(Iowa Gambling Task),从而设计了儿童博弈任务来测量热执行功能,它是热执行功能的研究方法中较复杂的一种。
此任务运用了两副纸牌,一副纸牌的正面是竖条花纹,另一副的正面是圆点花纹。
将两副纸牌翻过来都能看见它们的反面有开心的脸和悲哀的脸。
但不同的是,正面是竖条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1张开心的脸,偶尔加上1张悲哀的脸;而正面是圆点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2张开心的脸,但有时会出现好几张(如4、5、6张不等)悲哀的脸。
开心的脸代表赢得糖果,其数量也代表赢得糖果的数量;悲哀的脸代表输掉糖果,其数量也同样代表输掉糖果的数量。
每次试验只能选取一张纸牌。
显然,选竖条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少,只有1颗,但平均起来,输的糖果也更少;相反,选圆点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多,有2颗,但平均损失却大得多,一旦输,就会输掉4颗、5颗或是6颗。
因此,从长远来看,选竖条花纹的纸牌有利,反之,则不利。
实验中,研究者告诉儿童“游戏”结束时要赢得尽量多的糖果(比如50次选牌后,这点儿童事先不知)。
开始的25次选择可以看作儿童对两种纸牌的尝试;后面的25次试验将被作为对情感决策的诊断。
此实验的关键因变量为儿童在第26~50次试验中做出不利选择的比例。
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对儿童情感决策的诊断,通过这种诊断可以推断出儿童的“热”执行功能发展与年龄有关的规律。
它还考察儿童控制受即时愿望支配的动作的能力和预测他们的动作将会产生的后果的能力。
它常用于学前儿童,但对学龄儿童也适用。
二、反向择物(Object Reversa1)实验范式相对于儿童博弈任务来说,反向择物任务是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它以Overman等人的研究为基础。
每次试验,研究者都向儿童呈现同样两个事物(如事物A或B),并且当儿童选择其中一个事物(如A)时,总是给予儿童奖励。
认知心理学的特点及研究方法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其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认知心理学家研究那些不能观察的内部机制和过程,如记忆的加工、存储、提取和记忆力的改变。
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
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含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
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响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
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局部之间都以某种方法相互联系着。
而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开展,这种序列加工观越来越受到平行加工理论和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的挑战。
认知心理学的特点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根底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
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心理过程,只能通过观察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来加以推测。
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所用的方法就是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
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为会聚性证明法,即把不同性质的数据会聚到一起,而得出结论。
而现在,认知心理学研究通常要实验、认知神经科学、认知神经心理学和计算机模拟等多方面的证据的共同支持,而这种多方位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青睐。
认知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脑本身,想来揭示认知活动本质过程,而非仅仅推测其过程。
最常用的就是研究脑损伤病人的认知与正常人的区别来证明认知加工过程的存在及具体模式。
认知心理学家往往把信息加工过程分解为一些阶段,即对从刺激输入到反响这样的全过程进行分解。
他们常用使用反响时法。
即通过测量一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来以此确定这个过程的性质和与其他过程的关系。
假定一个人看屏幕上投射的字母 E,如果投射时间很短,比方一毫秒,那么这个人就不会看到什么,这说明知觉不是瞬时的;投射时间长一点,比方五毫秒,那么这个人就会看到某种东西,但不知是什么,这说明知觉产生了,但区分尚未产生;如果投射时间长度足以使人看出这个字母不是O 或Q,但看不出是 E还是 F或 K,那么这个人就产生了局部的区分。
心理学实验范式

心理学实验范式心理学实验范式是指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实验设计和操作的方式。
它是为了研究特定的心理现象或者测试某种假设而设计的一套程序。
一种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范式是“经典条件作用实验”。
这种实验范式用于研究学习和记忆的过程。
实验中,研究者会引导被试参与者进行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以观察他们对于特定刺激的反应。
通常,被试参与者会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接受不同的刺激或条件。
研究者会记录被试参与者对于刺激的反应时间、准确率等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来得出结论。
另一种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范式是“注意力实验”。
这种实验范式用于研究注意力的分配和注意力的改变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实验中,研究者会设计一系列的任务,要求被试参与者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注意力的转移或者集中。
通过观察被试参与者的行为和反应,研究者可以得出关于注意力的结论,并探讨注意力对于认知和行为的作用。
还有一种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范式是“情绪实验”。
这种实验范式用于研究情绪的产生、表达和调节。
实验中,研究者会使用各种方法来诱发不同的情绪,例如通过观看影片、阅读文字、听音乐等。
被试参与者会被要求描述他们的情绪体验,并通过心理测量工具来测量他们的情绪反应。
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析数据来研究情绪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情绪调节的机制。
还有许多其他的心理学实验范式,如工作记忆实验、决策实验、社会认知实验等。
每种实验范式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人类心理的各个方面。
心理学实验范式的设计和操作需要严密的思考和精确的控制。
研究者需要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要保护被试参与者的权益和安全。
合理的实验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取准确的数据并得出科学的结论,推动心理学的发展和进步。
心理学实验范式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实验设计和操作方式。
不同的实验范式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的心理现象和问题,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人类心理的各个方面。
通过合理设计和操作实验范式,研究者可以获取有效的数据并得出科学的结论,推动心理学的发展和进步。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学习指导: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7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Dartmouth会议上创立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年S.Paert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
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
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课件

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二章一心理学研究的过程1、研究课题的选择2、研究方案的设计3、研究方案的实施4、研究结果的整理5、研究报告的撰写6、研究质量的评价二、课题选择的基本程序(一)确定研究方向❑所谓研究方向,就是研究者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所从事研究活动的工作方向。
(二)找到研究问题,初步形成研究课题1.问题是研究者在对心理学背景知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质疑、发现矛盾时产生的。
2.研究问题要表述清晰(三)对选题进行初步探索❑课题的一般意义,即该研究课题是否属于理论发展或者解决实践问题所必需的领域,也就是说这个课题是否值得研究(即“你为什么要做”);❑课题的专门意义,即这个课题是否有同类研究,如果有,那为什么你还要做,也就是说,你做这个课题与同类研究不同的地方、创新的地方在哪里(即“为什么你要做”)。
课题选择的基本要求:第一,问题具体化,表述清晰,避免大而全;第二,明确研究问题对于理论发展或解决实践问题有何价值;第三,了解学术界对该课题领域的研究现状,有明确的、有充分依据的切入口;第四,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深刻的、有新意的研究设想,对研究设想要进行理论分析与(四)将选题具体化,提出研究假设❑研究设想就是指该研究可能得出或验证的原理、规律或普遍结论,它是以理论陈述的形式出现。
❑研究假设是根据研究设想推论出应该产生的事实,也就是根据一般陈述形式的原理推论出作为事实的简单陈述。
❑研究假设的一般形式是:“根据H(研究设想),那么,如果A条件( 某种情况下),就会出现B结果(某种事实)”。
三、研究课题的类型(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研究的目)❑基础研究是以揭示心理与行为现象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为主要目的的研究。
如人类大脑信息加工机制的研究、学生阅读理解时的编码方式研究和儿童智力发展理论的研究。
❑应用研究是以提出某些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或对策为主要目的的研究。
如减轻学习负担的对策研究、提高阅读速度的阅读策略研究和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研究。
大学一年级心理学教案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验方法

大学一年级心理学教案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验方法大学一年级心理学教案: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验方法一、导语:认知心理学的重要性和研究对象(200字左右)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信息处理的分支学科,涵盖广泛的领域,如记忆、学习、知觉、语言、决策等。
本教案将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认知心理学,并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500字左右)1. 认知过程和结构的基本概念(200字左右)认知过程指的是人们通过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对外界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
认知结构则是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组织和信息存储的结构。
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对于深入学习认知心理学至关重要。
2.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理论模型(300字左右)认知心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模型,其中最著名的包括信息处理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认知模式理论。
信息处理理论强调人类信息处理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认知发展理论研究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认知模式理论试图解释人们在某些任务中选择的策略。
三、认知心理学的实验方法(800字左右)1. 行为实验方法(200字左右)行为实验方法是认知心理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
通过设计实验任务,观察被试者的行为反应来推断其认知过程。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记忆实验,让被试者记住一系列单词并在一定时间后回忆。
通过观察被试者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可以研究记忆的特点和规律。
2. 神经影像技术(200字左右)神经影像技术如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EEG(脑电图)等可以帮助研究者观察和记录人脑活动。
这些技术可用于研究认知过程,了解特定任务时不同脑区的活动表现,并揭示认知功能的神经基础。
3. 认知模拟(200字左右)认知模拟指的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来模拟和预测人类的认知过程。
通过创建计算模型,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认知的运行机制,并进一步验证和发展认知理论。
4. 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200字左右)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是认知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尤其适用于调查大量样本和观察现实生活中的认知行为。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中国心理学1.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task, RSVP )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视觉序列刺激,每个序列包括大约20个刺激(字母,词语,数字,图片等),呈现速率为每秒6-20个刺激。
序列中通常包括两个靶刺激,其余的为分心刺激。
在某些情况下,为突出靶刺激,常以不同于其他项目的颜色或形态呈现。
每个刺激物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同一位置,前一个消失后出现下一个刺激,每个刺激呈现时间相等,约100ms左右。
第一个靶子(T1)出现位置大约在第4至第11位,第二个靶子(T2)出现在T1后的第一个位置(Lag 1)至第9个位置(Lag 9) o RSVP分为单任务和双任务。
在单任务中,要求被试忽略T1而正确识别T2,这时对每个位置的T2判断正确率在95%以上(Shapiro } Caldwell&Sorensen} 1997)。
双任务要求被试正确判断T1,并且正确判断T2。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时间间隔时(Lag 2至Lag 5)对识别T2的正确率显著降低了,即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AB)现象。
图1-3呈现了RSVP一个序列的示例。
目前,认知加工的两阶段模型通常用来解释双任务中发生的注意瞬脱现象。
该模型认为,对一个刺激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行加工阶段,即序列中的所有分心物和靶子都得到最初的察觉和编码,为下一阶段的加工做准备;第二阶段是系列加工阶段,只有被要求识别的项目才能进入这一阶段。
在第二阶段的加工过程中,T1, T2被精细加工,并且被转移巩固进入短时记忆中。
由于短时记忆的容易有限,在给定时间中只能对有限刺激进行加工。
因此,只有T1的系列加工完成了,才能对T2进行系列加工。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间隔内,由于T1的系列加工还未完成,所以T2被延迟在平行加工阶段,得不到精细加工,所以对T2判断的正确率下降,注意瞬脱现象产生了(Chun & Potter, 1995;张明&王凌云,2009)。
完整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中国心理学1.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task, RSVP )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视觉序列刺激,每个序列包括大约20个刺激(字母,词语,数字,图片等),呈现速率为每秒6-20个刺激。
序列中通常包括两个靶刺激,其余的为分心刺激。
在某些情况下,为突出靶刺激,常以不同于其他项目的颜色或形态呈现。
每个刺激物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同一位置,前一个消失后出现下一个刺激,每个刺激呈现时间相等,约100ms左右。
第一个靶子(T1)出现位置大约在第4至第11位,第二个靶子(T2)出现在T1后的第一个位置(Lag 1)至第9个位置(Lag 9) o RSVP分为单任务和双任务。
在单任务中,要求被试忽略T1而正确识别T2,这时对每个位置的T2判断正确率在95%以上(Shapiro } Caldwell&Sorensen} 1997)。
双任务要求被试正确判断T1,并且正确判断T2。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时间间隔时(Lag 2至Lag 5)对识别T2的正确率显著降低了,即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AB)现象。
图1-3呈现了RSVP一个序列的示例。
目前,认知加工的两阶段模型通常用来解释双任务中发生的注意瞬脱现象。
该模型认为,对一个刺激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行加工阶段,即序列中的所有分心物和靶子都得到最初的察觉和编码,为下一阶段的加工做准备;第二阶段是系列加工阶段,只有被要求识别的项目才能进入这一阶段。
在第二阶段的加工过程中,T1, T2被精细加工,并且被转移巩固进入短时记忆中。
由于短时记忆的容易有限,在给定时间中只能对有限刺激进行加工。
因此,只有T1的系列加工完成了,才能对T2进行系列加工。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 间隔内,由于T1的系列加工还未完成,所以T2被延迟在平行加工阶段,得不到精细加工,所以对T2判断的正确率下降,注意瞬脱现象产生了(Chun & Potter, 1995;张明&王凌云,2009)。
心理学范式

心理学范式心理学范式是指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方法,它对于研究心理学现象和解释人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范式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研究方法,并探讨其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心理学范式的基本概念心理学范式是指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框架和方法。
它对研究者进行研究设计、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提供了指导,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心理学范式主要包括实验范式、观察范式和问卷调查范式等。
二、实验范式实验范式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控制和操作自变量来研究因果关系。
实验范式需要研究者精心设计实验任务和实验条件,并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只有自变量的变化。
通过实验范式,研究者可以研究人类行为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过程的机制。
三、观察范式观察范式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观察和描述被试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观察范式可以采用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两种方式。
自然观察是指在自然环境中观察被试者的行为,而实验观察是在实验室中创造特定情境来观察被试者的行为。
观察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人类行为的表现形式和个体之间的差异。
四、问卷调查范式问卷调查范式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向被试者发放问卷来了解他们的主观体验、态度和观点。
问卷调查范式可以采用结构化问卷和非结构化问卷两种形式。
结构化问卷是指设计好了问题和选项的问卷,被试者只需要选择或填写相应的选项。
非结构化问卷是指对被试者开放问题,让被试者自由回答。
问卷调查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被试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特征。
心理学范式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实验范式被广泛用于研究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在发展心理学领域,观察范式被用于研究婴儿和儿童的行为和发展特点;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问卷调查范式被用于研究人际关系、社会认知等社会心理现象。
心理学范式的应用使得心理学研究更加系统、全面,并且为心理学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心理学范式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方法,它对于研究心理学现象和解释人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

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篇一:心理学经典实验案例】一、母亲与自我:文化对自我参照的影响对美国人与中国人的fmri研究发现,当要求这两组被试对一系列人格形容词判断是否适合用来形容个人、母亲还是他人时,发现在判断为自我时减去判断为他人时,中国被试与美国被试在腹侧前额叶与扣带回都有显著的激活,也就是说中美被试关于自我的认知可能都定位在相同的脑区。
但是对中国被试来说,自我与母亲条件的激活程度没有差异;而对美国被试来说,自我与母亲的激活程度有显著差异。
可以做一个不是那么严谨的推测:在神经机制上,中国人的自我与母亲是在一起的并且与他人区别开来的,而美国人则将自我独立出来。
还有其他研究发现,中国人将包括母亲、父亲、好朋友在内的关系亲近的人都纳入自我参照的系统,属于互倚型的自我结构(interdependet construal of self)而西方人则不会把这些人纳入到自我中,属于独立性的自我结构(independent construal of self)。
二、整体思维(holistic)与分析思维(analytic)这个实验所用的被试是美国人和日本人,要求被试看一段20秒的动画片段,如上图,然后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是什么。
被试的描述中所说的第一句话作为被试是先注意到突出的目标(salient objects)还是背景的指标。
结果发现美国人最先提到目标的频率远比日本人多,而日本人更多地首先注意到背景。
并且日本人也比美国人更容易注意背景与主体的关系。
这也意味着两种不同的特征捆绑策略,将特征单独识别并进行序列加工,还是把不同的特征捆绑在一起识别。
以日本人为代表的东亚人显然更倾向于后者,这是一种整体思维的表现,而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则倾向于独立加工,是一种分析思维的表现。
东亚人的这种整体思维还体现在一些东方特有的学问上,比如周易,比如风水。
参考文献:han, s., northoff, g. (2008). culture-sensitive neural substratesof humancognition: a transcultural neuroimaging approach.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9(8), 646-654.masuda, t., nisbett, r. e. (2001). attending holistically versus analytically:comparing the context sensitivity of japanese and america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81(5), 922.nisbett, r.e., masuda, t. (2003). culture and point of view.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00(19),11163-11170.出版社. 324-328.——————————————————03.28 更新一下——————————————————三、本族效应(own-race effect)与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本族效应是指个体对本族面孔总是比不熟悉的异族面孔有更好的再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解释交互作用
有些理论常常预期行为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交互影响。 因此,常常需要用复合设计来检验这样的理论。例如,人格因素 与环境因素。
理论检验过程中常会产生一些互相矛盾的发现,交互作用在解决 这些矛盾时起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目录
1 实验方法 2 实验统计 3 实验范式
使用随机区组分配或ABBA抵消平衡法来平衡练习效应的。 在随机区组分配中,实验条件(一个区组内)以随机的方式排序。 在ABBA抵消平衡法中,实验条件先以一种随机顺序呈现,然后再呈现相
反的顺序。 当练习效应呈非线性时,或者当被试成绩会被期望效应影响时,随机区
组分配比ABBA抵消平衡法更好。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2×2设计举例
Nie et al.(2018)研究注视线索对VWM的影响,采用两因素被试内 设计,自变量为线索类型 (注视线索/运动线索)与线索提示有效性 (有效/无效)。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主效应与交互作用
在复合设计中,每一自变量的总效应被称为主效应。 交互作用是指一个自变量的效应大小在第二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心理学研究方法 及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目录
1 实验方法 2 实验统计 3 实验范式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实验方法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实验方法
1 独立组设计 2 重复测量设计 3 复合设计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独立组设计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独立组设计
1 随机组设计 2 匹配组设计 3 自然组设计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随机组设计
1 实验逻辑:操纵与观察 2 随机组设计:随机分配 3 差异检验 4 效应大小:科恩d值(Cohen’s d)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独立组设计
1 随机组设计 2 匹配组设计 3 自然组设计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匹配组设计
1 被试过少,无法随机 2 前后测量,匹配任务 3 能力变化,匹配被试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与独立组设计的方差分析相似。 不同点:对误差变异或残差变异的估计。 效应量大小测量:η²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独立组设计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1 含有交互作用的复合设计 2 重复测量设计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独立组设计的双因素方差分析:含有交互作用
1 确定交互作用来源:简单主效应与两两均值比较 2 简单主效应:控制一个水平,观察另一个自变量 3 三个水平以上:两两均值比较 4 一般而言,交互作用显著,主效应就没什么意义了
拉丁方设计
轮转的随机开始顺序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实验方法
1 独立组设计 2 重复测量设计 3 复合设计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数据分析与解释交互作用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确定实验设计的指导原则
研究者运用复合设计研究一个实验中两个或更多自变量的效应。 在复合设计中,每个自变量都可以通过独立组设计或重复测量设
上存在差异。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复合设计的数据分析
检验每一自变量的主效应和两个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 进一步解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A×B的交互作用显著吗
不显著
显著
A和B的主效应显著吗?
不显著
显著
简单主效应显著吗?
不显著
显著
停止
比较两均值差异 停止
比较两均值差异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独立组设计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无交互作用
如果方差分析中的交互作用不显著,那么下一步就是去确定主效 应是否显著。
主效应显著性的来源可以通过两两均值比较(两水平的则不需要)。 效应量大小测量:η²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双因素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
首先检验交互作用,如果显著,进一步分析简单主效应或两两均 值比较,确定交互效应的来源。
选择顺序法
存在期望效应问题吗?
是
否
随机区组法
ABBA平衡法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2×2设计举例
赵亚君等人(2009)研究注视线索效应,采用两因素被试内设计,自 变量为搜索任务类型(单一特征搜索/特征联合搜索)与线索提示有 效性(有效/无效)。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2×2设计举例
重复测量设计
1 练习效应 2 完全设计中平衡练习效应 3 不完全设计中平衡练习效应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不完全设计中平衡练习效应
实验的每一个条件在每个序列位置上(第一、第二、等等)呈现的可能性必 须相等。
使用“拉丁方“平衡法和”轮转的随机开始顺序”。 注意随机分配原则。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实验统计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实验统计:数据分析与解释
1 单因素独立组方差分析 2 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3 独立组设计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4 双因素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单因素独立组方差分析
1 区分数据中的误差变异和系统变异 2 效应大小:η² 3 不显著的结果需要给出统计效力值 4 显著的结果确定系统变异的特定来源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匹配组设计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独立组设计
1 随机组设计 2 匹配组设计 3 自然组设计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自然组设计
1 选择个体差异变量(不是操纵)
2 相关研究,并非因果推论
3 实验目的:描述与预测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自然组设计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实验方法
1 独立组设计 2 重复测量设计 3 复合设计
计而被研究。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确定实验的流程图
每个被试接受自变量的多少个水平
一个
超过一个
独立组设计
重复测量设计
被试组怎么形成的?
随
匹
自
机
配
然
组
组
组
设
设
设
计
计
计
每个被试在每一水平接受几次处理
一次
多次
不完全重复测量设计
完全重复测量设计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复合设计
4个或少于4个实验条件
是
否
所有可能顺序法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重复测量设计
被试内设计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展实验 3 增加实验灵敏度 4 研究时间维度上的行为变化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重复测量设计
1 练习效应 2 完全设计中平衡练习效应 3 不完全设计中平衡练习效应
社会认知与人格实验室
完全设计中平衡练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