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谈家庭教育
于丹老师讲座观后感
![于丹老师讲座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0e3c1a7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9b.png)
于丹老师讲座观后感于丹老师讲座观后感1这次学校组织小朋友和家人一起观看于丹老师的孝心、人格等道德教育讲座,我觉得很有教育意义。
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爱心树的故事关于孝道,《爱心树》这个故事是一部很贴切、很感人的教育教材。
这棵爱心树可以为了那个小男孩奉献出自己的枝、叶、果实和树干等来帮助孩子,我想在中国社会现有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的爸爸妈妈都是以这种“爱心树”的形式在无私地为孩子们付出。
一方面让我很感动,感动于爸爸妈妈对子女无私的爱、无私的奉献;另一方面也凸显出中国式教育的弱点,于是就产生了“啃老族”这一新词汇。
二、赠人金子,不如赠人点石成金的金手指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句话与“赠人金子”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在说你送人物质,不如教人学会创造物质的方法。
爸爸妈妈亦是如此,在你给子女创造足够多的物质财富时,他们总有花光花完的一天,而教会他们创造物质财富的方法,那他们也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靠自己后天创造的物质财富,我认为这个才是重点。
三、如何在繁杂的现代社会环境中自立自强其主要的问题就是要让孩子自我去发现,多与社会、自然接触,靠他们自悟而自己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强不息,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才会让他们立于社会的不败之地。
孩子有自信,孩子也会散发出他个人的“人格芬芳”。
于丹老师说:“一锅同样温度的水,却煮出不同的东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处于相同的社会环境下,只要有自信,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会自主地散发出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
”这样才会让他们离成功的距离越来越近。
孩子的教育方式多种多样,爸爸妈妈自身就是老师,以身作则为自己的孩子慢慢地讲述着许多的人生哲理。
于丹老师讲座观后感2今天早上,我匆匆忙忙的打开电视机,收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于丹教授的讲座。
看了她的讲座之后,我感受颇深。
今天早上7:40,于丹教授开始了她的讲座。
这次讲座的三个主题是:第一讲: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第二讲: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第三讲: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自信。
从家学渊源谈家庭教育[精品文档]
![从家学渊源谈家庭教育[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3f05d7304a7302768f99392a.png)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思想观念的提炼与启示——谈家学渊源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浙江省嘉兴市第三幼儿园汪晓瑾摘要:本文认为“为国教子,以德育人”是对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然而现代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轻德的问题,家学渊源是书香世家、家风、家训的丰厚、熏陶与传递,唯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精炼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家学渊源,才能在知识爆炸、数字革命的现代中国家庭中重新焕发积极、有效的家庭教育功能。
详细分析现代中国家庭需要提炼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厚家庭的家学渊源,提炼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熏陶、培育现代家庭的家学渊源,从而提炼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家庭家学渊源的有效传递。
正文众所周知,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民族兴旺。
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利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具有社会集体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
⑴实践中,家庭教育往往延续终身,循环往复。
所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⑵是对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然而,今天的家庭由于社会的变革,往往忽略了文化表达的精神贯穿于家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一味地投入物质以掩盖精神的缺失,一味地追求看得见的目标以掩饰急功近利的短视,一味地重视物质的占有度、舒适度而忽略了人性美德与精神信仰。
⑶唯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精炼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家学渊源,才能在知识爆炸、数字革命的现代中国家庭中重新焕发积极、有效的家庭教育功能。
在中国,“家学”指家中世代相传的学问。
“家学渊源”比喻家世学问的传授有根源,形容继承家学,功底深厚。
家学渊源的近义词是书香世家、家风、家训,强调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家庭中的传递继承与家族化创新。
家风,从字面上理解,即全家人共同树立起的风气;从文化的视角观察,却是家庭传统的习惯和对事物的认识方法,在价值观上形成的人性、品性上的反映。
它体现家族文化品格的积淀,是家庭价值观的核心取向。
走出家庭教育的三个误区
![走出家庭教育的三个误区](https://img.taocdn.com/s3/m/40d53da0d1f34693daef3e40.png)
生 主 要 的生 活 内容 ,“ 绩 ”是 评 价学 生 的 一种 方 式 , 都 不是 成 但 决 定 孩 子一 生 成 败 的唯 一 要 素 。对 孩 子 的教 育 ,不仅 是 吃饱 穿 暖 或 知 道学 习成绩 如何 ,还要 走 进 孩 子 的心 里 ,了解 孩 子 的所 需 所想 , 注意 孩子 身 上 发 生 的细 微 变化 , 过 孩子 的一 举 一 动 、 通 言 一 行及 时掌 握 孩 子 的 心 理 状 态 ,及 时 教 育 ,及 时 纠 偏 ; 放 下 培 养 孩 子 过 程 中 的功 利 思 想 ,由重 “ 绩 ” 向重 “ 程 ” 成 过
这 部分 家长 对孩 子 的一切 过于 关注 , 活 中的点 点滴 滴 、 生 方 方面 面都要 “ 参与 ” ,甚至 包办 代 替 ,久 而久 之 ,忽视 了对 孩 子
亡羊补牢 ,为时不晚 ,可是 ,我们每次都会这样幸运吗?还有
一
些 家 长 ,对孩 子 寄 予 很 高 的期 望 ,课 余 时 间 为孩 子 安排 许 多
补 习班 ,以期 进 一 步 挖 掘孩 子 的 潜 能 。但 是他 们 却 往往 把 注 意 力 放 在 孩 子 所取 得 的 “ 绩 ”上 ,忽 视 了整个 过 程 对孩 子 的影 成 响 。如 一 个学 习钢 琴 的孩 子 ,家长 常 常 因 为孩 子 是 否考 过 级 而
或 喜 或 悲 ,却 不 在 意孩 子 在 学 习 的过 程 中是 否 发 展 了兴 趣 ,是 否 受 到 了艺术 的 熏 陶 ,是 否 获得 了愉 悦 的情 感 体 验 。学 习 是学
・
专舟苏 甄氛 , 00  ̄ 07
走 出 家庭 教 育 的三 个误 区
王 娇 辽 宁省 大连 市沙河 口区星海 小学
于丹讲座观后感15篇_1
![于丹讲座观后感15篇_1](https://img.taocdn.com/s3/m/539252c1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21.png)
于丹讲座观后感15篇于丹讲座观后感1昨天早上,我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老师主讲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讲座,感受颇深。
第一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孝心。
于丹教授讲了一个寓意非常深刻的故事---《大树和孩子》,我深受感动,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培养我们孝心的故事。
现在的我们自我意识非常强,尊老爱幼意识薄弱,我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第二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爱心。
孝是基本的,有了孝还要有仁爱心。
有了这两颗心,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于丹教授说:““仁”字拆开来看就是两个人,就是说两个人相处好了才能体现仁的含义。
所以说我们要多交朋友,自己处理好和小伙伴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自信、自立、自强。
我们自信、自立、自强的习惯,要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交往中才能培养出来。
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主,自己独立完成。
有时候爸爸妈妈的事情还可以问问我们的建议,不管对错,都要鼓励。
不要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过度依赖性。
一个有爱心、自立、自信的孩子更能融入社会。
第四个主题如何教育我们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
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
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只要我们有心、用心,我相信,我们都是最棒的。
于丹讲座观后感2细细品味,在家中,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在学校,能感受到师友的爱;生活中,陌生人向你伸出援助之手。
社会上处处都是爱,生活中处处都有感恩。
爱是亲情,爱是友情,爱是真情,感恩是人类永恒的美。
迎着清晨的微风,收看了播出的教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看完这场振奋人心的感恩讲座,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规范了自己的行为,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当你,放学回家,一进门,发现妈妈已经为你准备好一桌可口的饭菜;当你为一个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老师精妙的启发点播,;当你跑得气喘吁吁追上一辆公交车,司机把已经关上的车门重新为你打开……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小事,但,你在意吗?你动心过吗?事虽小,但体现了人心的美,人与人之间的爱,我们被感动,我们陷入沉思,但仅仅是这样就足够了吗?我们被感动,就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关爱他人,孝顺父母,而这,通过行动展现。
家庭教育对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教育对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966d67e9524de518964b7dc7.png)
浅论家庭教育对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摘要: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是人生最好的老师。
在生活中,家长应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达到乐学的境界。
关键词:学习兴趣家庭教育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兴趣是激发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
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的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
一般来说,孩子的学习兴趣与他们的学习成绩、学习信心是相辅相成的。
孩子对某门功课有兴趣,学习成绩就会好,学习信心就会十足。
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使学生改变对学习的认识,学会享受生活和学习,对周围世界时刻保持新鲜感,想办法使单调重复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把平淡无奇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因此,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尤为很重要。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帮助孩子呢?怎样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呢?作为家长,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很好的成绩,但很多时候都会事与愿违。
有些孩子“谈学习而色变”:他们怕读书,怕写作业,怕上学。
遇到这些情况不少家长都束手无策,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厌学呢?其实,主要就是孩子们对学习没有兴趣。
要想让他们对事物存有浓厚的兴趣,为人父母的责任就相当重大了。
我认为,家长应坚持以下几种教育方式:1、做孩子的榜样,身教永远重于言教很多孩子的雄心壮志和执着追求,就是在家长的影响下确立的。
家长立足本职工作,渴求知识,潜心钻研,以精益求精的责任感深刻影响孩子。
反之,那些不读书,不看报,工作不负责,在吃喝玩乐中消费时光的家长无论怎样教育孩子,都会无济于事。
2、尊重孩子的兴趣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上曾经讲过:天下所要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的,唯独是亲情之间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
每一名家长都不应该把这种爱变成孩子的一种负担,用自己对孩子所做的事来要求孩子把学习搞好,爱的副作用就在此。
相反,家长们要善于发掘孩子的特长,这就不一定在学习上面了,条条大路通罗马,你又怎么知道哪一条近呢?故作为家长,在生活中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喜欢的事。
入格教育感想600字
![入格教育感想6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c3d1c5e4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8b.png)
入格教育感想600字于丹中小学生入格教育讲座观后感周六我观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她结合《论语》和中国古代先贤的教育主张,博古论今,指出目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看完之后,引发了我对于家长、学校与孩子之间的教育、入格、沟通、学习、健康成长问题的诸多思考和感触。
一、于丹主张教育的根本是快乐的学习,是自我潜力的开发。
面对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每个家长都深有体会。
在学校教育阶段,所有能让孩子增长见识,锻炼操作能力、强健体魄的课程,譬如音乐、美术、手工、体育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这就是于丹所谓的工艺教育的主张。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学习,从来不让孩子做家务。
结果绝大部分的孩子从小都不会做家务,从来没有做过家务。
我想通过这一点,需要家长和学校反思的是:()和生活脱节的学习,是不会快乐的,同时自我潜力的开发也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和发展。
二、于丹老师在讲座中强调孩子要学会感恩。
中国家庭几乎无一例外溺爱子女,对子女的呵护无所不及。
这样一来,子女会认为给予是本份,不给是亏欠。
一切都是应得的。
孩子在小的时候,因为某个要求没有被满足就会大哭大闹,就会埋怨父母;在成年的子女中,还有的子女因为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物质要求而和父母断绝往来。
用古代传统的孝顺理念去教育现在的孩子,无异于比全天还难。
简单的一个道理:子女要学会感恩,要懂得分享。
三、于丹老师的观点还有挫折教育,为入处事的能力,入际关系的融合能力。
这些教育和能力是孩子在走向社会前所必备的素质。
但是,我们周围的孩子却令入遗憾的发现,他们独自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在有限。
教育是一个起点,是一种陪伴,是一种理念和鼓励,而最终的成全,是每个孩子自我的入格和心灵。
于丹的讲座观后感(优秀10篇)
![于丹的讲座观后感(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399d2e4d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a.png)
于丹的讲座观后感(优秀10篇)于丹的讲座观后感篇一李乐山说,要家长看一个片子,写一篇观后感,是于丹的中小学人格教育,网上搜到了,片子长度约2个小时,仔细的看了一篇,收获很大,感受如下:人格教育与建立正人生于丹以精神补钙为切入,分别从寻找生命的快乐与尊严、唤醒内心的强大与力量、勇敢承担爱与责任、成就别样人生四个环节,讲述中小学人格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于丹认为,学生要注意培养工艺能力、挫折能力、职业能力三大能力,目的就是构建一个人的创造力、可能性和和谐人际关系,从而成就一个能发现世界的自己。
我认为教育是让孩子意识到我们是独一无二的领袖,而要做事先做人,通过正觉、正行为构建个人的正能量人格,成就自己正人生。
自己动手——创造力从学会付出开始。
为什么我们不快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好、乐,三个阶段,核心是乐,如何寻找到快乐?于丹认为从控制以自我为中心开始,构建让自己快乐的同时如何让他人也快乐的人格魅力。
孩子从学会自己动手开始,用创造力让被人幸福,这样的收获比付出更有意义。
比如鼓励让李乐山擅长快乐他人,比如为大家书写春联等方法,支持李乐山成长。
脚踏实地——可能性从不放弃开始。
为什么我们有时感到无力?于丹认为,我们要学会脚踏实地的做人做事,不要成为草莓族,而优秀不在于外表的个性和光鲜,要在于内心的'坚韧态度,更是在于是否拥有在挫折中如何修复生命的能力,坚信只要你自己不放弃,就有可能性。
学会爱——和谐人际关系从二个人开始。
为什么我们有时易走极端?于丹认为,是没学会爱,就无法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好的表达和好的内容一样重要,从确定两个人的和谐开始,构建更多人的人际关系。
让孩子勇敢的承担爱和责任,大人和孩子要和一起成长,学会互相爱。
改变自己最难,老师让家长看这个片子,因为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如果家长做不到以上于丹老师讲的,我们又如何要求孩子做到呢?,我们大人就和孩子一起成长吧,付出、不放弃、处理好与每个人和谐关系。
于丹孝心讲座观后感范文(5篇)
![于丹孝心讲座观后感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8ee564c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2.png)
于丹孝心(xiào xīn)讲座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于丹孝心(xiào xīn)讲座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yī piān)吧。
如今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为大家的于丹孝心讲座观后感,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看了于丹老师教育讲座,受益匪浅。
人要懂得孝顺,还要仁爱(rén ài)。
对于于丹老师的讲座,我明白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和人在社会、在生活中,所需要的准那么。
我明白了,人从小到大,都要建立两两关系。
多在人群中学习、娱乐,而不是信赖于网络,老在家里上网,不出去与同伴玩耍、交流,孩子要多动手,相信只要动手做,没有不成功的。
要信赖于用双手实现梦想,实现将来。
人从小要建立两两关系,多与同伴们在一齐,不要老呆在家里。
要与同伴互帮互助,经常(jīngcháng)聚在一齐聊天、玩耍。
其次,做家长的,不要娇惯孩子。
于丹老师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从小有一个孩子,天天与大树玩耍。
有一天,孩子愁眉苦脸,大树问:“孩子,你怎样了怎样不快乐了”孩子说:“别的同学都有玩具,各式各样。
我也想要。
”大树慈祥地说:“孩子,你别担忧。
你可以把我的果子全摘了,去卖钱。
买你想要的东西。
”孩子摘了全部的果子,买了想要的东西。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
有一天,孩子仍旧愁眉苦脸。
大树问:“你怎样了”孩子说:“我的同伴们都出去,去世界各地了,而我却没有。
”大树说:“孩子,你可以把我的树根做成独木舟,去世界各地漂泊。
”孩子把树根做成独木舟。
孩子之后回来了,玩耍了世界各地后,坐在大树旁,与大树一同看每一天美丽的日出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这个大树就是父母,而这个小孩子就是我们孩子。
孩子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使孩子享受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待遇,而不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取回报。
而且,父母的教育与孩子的成长也有关系,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教育是一个起点、是一种鼓励。
于丹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
![于丹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7da05902ed630b1c59eeb57e.png)
于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智慧2010年10月05日17:33腾讯教育我要评论(2)字号:T|T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资料图)于丹:大家好,我是于丹。
首先要向大家道歉,俞敏洪老师很早就邀请我来到这个论坛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家庭教育的心得,但是很不凑巧,因为有非常重要的原因,不能在现场跟大家交流,只能跟大家通过视频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新东方其实一直在致力于全社会的教育,那么家庭教育这个问题在这里举办,我觉得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意义,这是全民教育的时代,这是一个终身教育的时代,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是一个信任社会化的阶段,大家都觉得,把孩子交给社会、交给越来越细分的专业学校,孩子可以到新东方读英语(论坛),可以去上奥数,可以去学电脑、绘画、钢琴……每一样的专业技术越细分,家长越觉得孩子是可以被专业化的社会化组装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才的。
在这中间,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想中国在悠久的传统中,大家都知道一个概念,就是读私塾。
私塾是一个什么概念?也许它在整个课程的设置上不如我们现代教育这么条分缕析,没有这么完备的教学系统,没有现代的实验室。
但是私塾过去是一对一的,或者是一位老师教几个小孩子的。
其中交流、沟通、开放的课程,因人而异的调整,有时候比现代的教育要强一点。
在今天,其实我想是一个多元教育匹配的阶段,也就是说,每一个当父母的人都不可能指望着让孩子上一所最好的寄宿学校,三年五载回来他就迅速地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毕竟,学校是教专业的,而家庭是塑造一个人的最好的地方。
中国人是信任家教的,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接人待物,基本的价值理念往往出自他的家教。
我们在今天会经常见到一些学问水平很不错的人,学历文凭拿得很高的人,不一定就有教养,知识跟教养是两码事。
所以我觉得今天谈一谈关于家庭教育,我想说我自己的几个感受。
首先一点,家庭教育是在教人的修养和价值理念。
中国人的修养是什么呢?从传统的观念上来讲,家庭首先是建立伦理关系的地方。
观看心理健康教育观后感(通用5篇)
![观看心理健康教育观后感(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aec76f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d2.png)
观看心理安康教育观后感〔通用5篇〕观看心理安康教育观后感1今天我收看了河北电视台公共频道于丹教师的讲座《中小学生心理安康教育与学习习惯》,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下面我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感受最深的是我们要学会“独立承当”。
于丹教授讲的生活中祖母祖父对小孙子的宠爱的故事,我想在我们这些家里的“小太阳”来说太常见了,明明是自己走路摔倒了,祖母为了抚慰我,抱怨路的不平,也有时候我明明知道自己是做错了事情,就是没有勇气成认错误,这次听于丹教授讲课,深深的触动了我,从今天起,我要做一个勇于承当责任的人。
其次,就是我们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在无数次考试过程中,经常会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有的题做错了,其实自己认真点是可以作对的,就感觉没什么,不是自己才能问题是马虎,所以心不在焉,不重视,下次还是出现同样的低级错误,听了于丹教授的讲座,我才知道,那是我的才能有缺陷,但是这种缺陷是可以由自己培养训练之后可以弥补的,所以,从今以后,我要制定学习方案,来锻炼的学习才能,把这种才能缺陷补上来。
我的感想还有很多,总之,愿我们大家都安康快乐的成长。
观看心理安康教育观后感2今天,我准时收看了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心理安康与学习习惯》教育专题节目这个讲座的欣赏性和教育性很强,看完之后我体会很深,下面总结一些我的观后感。
《中小学生心理安康与学习习惯》讲座主要讲了三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教师,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正确引导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才能。
她在第一个主题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喜欢在一棵大树下玩,他每天都来,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满面地对大树说:“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没有”。
大树说:“你把我结的果子摘了去卖,你就有玩具了。
”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会来大树下。
过了几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了,都有家了,可我没有。
于丹讲座观后感心得体会优秀9篇
![于丹讲座观后感心得体会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69b0fb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60.png)
于丹讲座观后感心得体会优秀9篇人要懂得孝顺,还要仁爱。
对于于丹老师的讲座,我知道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和人在社会、在生活中,所需要的准则。
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于丹讲座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于丹讲座观后感心得体会优秀9篇,如果能帮助到您,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于丹讲座观后感篇一今天,我观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专题讲座,使我受益匪浅。
于丹老师用了生动的事例来教我们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懂得感恩,字字珠玑,话语中有着发人深省的道理。
其中于丹老师在讲座中说道:“我们中国的教育缺失了小学的工艺教育、中学的挫折教育、大学的职业教育”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挫折教育,这教会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如果父母只教给孩子知识,而不教给他如何面对挫折,那么他(她)遇到什么困难都选择放弃,最后甚至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这都是因为自己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太低。
有很多孩子(包括我)会觉得父母给他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不满足他就是亏欠,所以我们的启蒙老师,我们的父母不应该什么都满足我们,要像外国的小孩一样:如果想要钱就得自己赚。
只要我们中国的小孩懂得这个道理,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变得更加富强。
这次的讲座很有教学意义,不仅教给我们人格教育,还有如何做人。
我很喜欢这个讲座。
于丹讲座观后感篇二今天早上8:20,河南法制频道播出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人格教育》节目,我们学校给每位家长都发了一张节目预知单,并发了短信告知。
于是,爸爸和我准时坐在电视前进行收看。
于丹老师认为,“中小学人格教育”,其实就是教育孩子如何追寻一种生命的快乐和尊严。
于丹老师的讲述有理论阐述、有故事启迪、有古语名句,旁征博引、令人深省。
通过收看这栏节目,我知道了“一碗米的价值因人而异,一个孩子的空间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师和父母能够帮助他发现最大的价值空间,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来认知自己的生命”;知道了“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很多快乐,比他掌握很多知识更重要。
形成教育合力 促进孩子成长
![形成教育合力 促进孩子成长](https://img.taocdn.com/s3/m/2e168925bcd126fff7050ba5.png)
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孩子成长桃花中心校高贵军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讨论一个教育合力的问题。
所谓的教育合力指的是:现代教育的三个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共同承担起教育的责任。
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向(教育理念)上的要求一致,在时间和空间上密切衔接,在作用上协调互补、形成合力,发挥出教育的整体效应。
也就是说三者之间理念合拍、方向一致,形成合力教育。
共同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使教育的整体效应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提出教育合力:1、教育合力是当前教育的要求当前教育是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和一个难题。
说起教育,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学校。
(很多人会说那是学校的事。
)事实上,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家庭中家庭成员相对减少,孩子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绝大多数家长为了孩子自苦再累也是没有怨言),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
所以家长们在对孩子寄予了厚厚的期望的同时,也对当前的教育投入了更多的关注。
同时对孩子的教育也暴露出一些很尖锐也很突出的问题:●部分家长认为学生除了物质上由家庭负责外,教育的问题应该全是学校的责任;●一些孩子发展片面,书本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应试技能得到提高,但是人格发展、道德素养以及社会技能的发展明显不足;●家长教育子女方式简单传统等。
都突显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功能和责任的失衡,是当前教育一个很大的问题。
于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被人们提出并重视起来。
很多学校、教育名家都将教育合力的问题列入了科研课题。
如何给孩子以完整、全面的教育,如何去更好的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在学到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品质;如何更大的发挥教育效应,不留教育盲区;如何有效的形成教育合力,是当前教育形势的要求。
2、教育合力是学校教育的需求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是对孩子实施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家教和门风
![家教和门风](https://img.taocdn.com/s3/m/5b7c7135b8f67c1cfbd6b870.png)
【家风】家教和门风,是最大的家庭资产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度,在历史上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经典著作,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还流传下来许多与家教相关的历史故事,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
那么如何将家教传统与新时期的生活相结合?如何在当下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在央视四套播出的《文明之旅》访谈专题节目中,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于丹与大家共同探讨了“家教的学问”。
01. 教孩子厚道做人是最基本的家风。
现在经常有排行榜,在讨论家庭要有多少资产才能传承下去。
于丹认为,在中国人的概念里,最大的家庭资产就是家教和门风,“中国是一个家邦社会,过去中国的风俗里就有它的伦理规矩,过去说张家村、李家店、赵家祠堂等,一个村的人都是同姓,他们的孩子做错了事,去跪祖宗祠堂,觉得没有脸面见祖先。
很多祠堂里是有家训的,即使是寒门,也说自己是有门风的。
”于丹讲了一个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的故事,他从小生活特别贫寒,他妈妈靠给别人扎鞋底等粗活供他念书,陶侃一步步往上走,他后来就做了鱼梁小吏,有一点小权力,他把那些腌制好的罚没的鱼给妈妈送去,他妈妈给他写了一封信:“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大意就是,你是一个小吏,你把官家的东西给我送来了,你不能给我任何增益,反而给我增添了烦忧。
这样的妈妈真是深明大义,正是有了这样的妈妈,陶侃后来才能官至大司马。
于丹说:“什么是真正的家教门风?首要的就是要明辨是非,要知好歹。
”现在有许多孩子不知好歹,甚至做出伤天害理的事。
在那个贫瘠的时代,农民守着古训的时候,孩子敢不知好歹?敢伤天害理?那是要跪在祖宗牌位前挨板子的。
于丹痛心地说,过去孩子要是伤害一个小动物,家长会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伤天害理,但现在,一群大学生虐待一只小猫,看着老猫急得哀号,这样的事已经屡见不鲜。
“过去的人大都不能识文断字,但是却通情达理,大多数人的家教和门风都教孩子厚道做人,勤俭持家,守着农民的本分,不能辱没祖先,这是基本的家风,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于丹:女儿是我所有的诗意和梦想(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于丹:女儿是我所有的诗意和梦想(完美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1e8eeae7856a561252d36fb2.png)
于丹:女儿是我所有的诗意和梦想杂谈0414 2028:于丹:女儿是我所有的诗意和梦想文/家教编辑部记者青瓦色的包裙,裁剪流畅而庄重;黑色的花样丝袜,有些亭亭玉立的妩媚;利落的短发,挑染成明媚的桃木红;精心修剪的指甲,淡淡着一层枣红蔻丹——真美。
于丹,就这样从《论语》《庄子》的吟哦中,从杜丽娘声声的良辰美景里,婉然走出。
她优雅地坐在我的对面,娓娓地讲起自己的女儿,轻轻慢慢的语速,满是浓稠的亲情爱意——她是讲坛上独与天地共无涯的学者,也是小儿女温情脉脉的母亲。
关于童年,尊重孩子蓬勃的想象于丹最喜欢和女儿玩的一个游戏是“画图说话”,女儿在一张白纸上用各色画笔随便涂画,母女俩再拿着它你一句我一句地讲故事。
一次,女儿在纸上画了四个太阳,于丹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开头,就让女儿开头。
女儿说:“它们像天线宝宝一样互相拥抱,说你好呀。
”于丹接着说:“四个太阳有一个是金色的,有一个是红色的,还有两个是什么颜色我不知道。
”“还有一个是深绿色,一个是浅绿色。
”于丹好奇地问太阳为什么是绿色的,女儿的回答非常可爱:太阳照着深绿色的树和浅绿色的草,就成绿色的了。
女儿的画天马行空,在她的图画里会满天飞花星月同辉,地上会生长出星,会生长着各式各样、奇形怪状台灯甚至云彩……当这样一幅幅画呈现在于丹眼前的时候,她给女儿的永远是鼓励,“在想象空间中不存在是与非,让孩子自由想象,心怀一个童话的梦想,这样他长大成人以后,才能面对一个严酷竞争的环境,才能拥有一种抵御苍凉的力量——心中有四个太阳会比一个温暖得多。
”除了画画,诗歌亦是如此。
于丹的女儿四岁的时候就能背整首《春江花月夜》,背下来之后就会乱讲意境。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赴西斜”。
这一段说的是时间的流逝,月亮又西斜了,为了押韵这个斜字要读成xia。
女儿却望文生义地跟她的小朋友说:“你看江潭上的月亮啊,正好落在了晚霞上。
早晨的霞叫朝霞,晚上的霞就叫夕霞,‘落月赴夕霞’,那一片霞光上还有月亮,你说多美啊!这样的时候于丹从不和女儿争辩,也不想去告诉女儿怎样解读才是正确的。
父母感恩教育心得体会(30篇)
![父母感恩教育心得体会(30篇)](https://img.taocdn.com/s3/m/5258775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d9.png)
父母感恩教育心得体会(30篇)父母感恩教育心得体会(精选30篇)父母感恩教育心得体会篇1周六上午,我观看了于丹老师关于“感恩教育”的讲座。
在这次讲座中,它结合论语和中国古代先贤的教育主张,博古论今,指出如今学校、家庭教育存在的困难。
看完之后,我对家长、学校与孩子之间的教育、沟通、学习、成长问题有了很多的感触。
一、于丹老师主张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习,是自我能力的开发。
每个家长面对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都应该深有体会。
在学校教育中过于重视文化课的'学习,一直与所有能让孩子增长见识、提高操作能力、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课程和活动严重不足。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家长都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很少、甚至从不让孩子做家务,因此孩子很难体会到自己父母劳动的辛苦。
我认为:和生活脱节的学习不仅是不快乐的,而且自我能力的开发也受到严重的阻碍。
二、于丹老师也强调孩子要学会感恩。
中国的绝大部分家庭都溺爱子女,对子女的呵护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
这样一来,子女就都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给予是本分,不给予是亏欠。
还不仅这样,有许多的子女总是会对自己的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甚至以离家出走来威胁父母。
用古代的孝顺历年来教育现在的孩子,无异于比登天还难。
因此,要从小教会孩子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一切。
于丹老师的教育观点和理念不仅仅是这些。
总之,教育是一个起点,是一种陪伴,是一种信念和鼓励,而最终的成全是孩子的人格和心灵。
让孩子在生活中发现爱,在山水中明白永恒,在社会法律法规中学会勇于承担!另外,还要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感恩教育心得体会篇2《让世界充满爱》是一本教育青少年不做社会上的不和谐因素,同心共建和谐社会,更说明了爱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爱是关心、是理解、是包容、是尊重、是责任。
在这本书里让我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就是诚信友爱,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在看完了读本后,让我知道了原来我们生长的大家庭中处处有温情,处处洋溢着爱。
于丹讲座观后感
![于丹讲座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99859721ed9ad51f01df2c6.png)
《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观后感沙坡小学三一班齐雨滢我是周日才知道老师布置给孩子的作业,看陕西四套的《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节目,我只能通过网络查到该节目,已经是晚上21:00了,于丹老师结合实例,深入浅出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同时也让我对孩子的所作所为进行了了深刻地反思。
讲座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家长如何对自己地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怎样将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一个知书达理,有责任感的人。
这里提到了具有普遍现象的隔辈教育,也有大家比较关心的课外辅导班的方面,更有如何让孩子感受来自家庭的爱,可以说,囊括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
其中于丹老师通过一小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的做法对我的触动最大。
一般人看来,这件事本不关孩子的事,可于丹老师目光犀利,发觉这正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一个契机,顺势对孩子进行引导,让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对此事负起责任。
看到这里,我觉得脸上火辣辣的。
生活中的一幕浮现在我的眼前...... 看完节目有以下几点可以总结;一、让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
二、孩子的坏习惯是怎样养成的,长辈该如何管教孩子。
三、让孩子知道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四、学会自立、自强、自信五、热爱祖国、尊敬父母、团结才是力量于丹老师还强调父母不要强迫孩子参加课外班,要根据孩子地爱好,根据孩子地意愿报课外班。
她还特别举了自己女儿的例子:她女儿爱好踢足球,她就鼓励孩子去踢,在家里丝毫不加约束。
看完讲座,感触很深,于丹老师不阻止女儿踢球,是因为那是她女儿地爱好,这样做表现了她对女儿地尊重。
每个人都有爱好,我对孩子呢?听完于丹老师地讲座,我的内心无比的激动,能在孩子未成年前看到这么好的讲座,我相信会让孩子在未来少走弯路,培养孩子自强、自信、自立。
家长:齐睿2016年4月10日。
三年四班魏新洋 观后感
![三年四班魏新洋 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4ad0ff8b9f3f90f76c61bdf.png)
《中学生心健康与学习习惯》观后感
今天我们观看了于丹老师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的讲座,让我们有好多的感触。
讲座一开始就提到了家庭教育,人这一生当中要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对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开始阶段的家庭教育。
在这方面于丹老师用几个事例,正面的告诉我们:家长不要用以教育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而是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榜样去影响孩子要成为一个有孝心,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要培养孩子能“明辨是非,独立承担。
”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一定要有健康的心理,不要因为成绩不好就结束自己的生命,那样你想过你的家人吗?你没有了,家也就没有了,学习固然重要,但要有个健康的身心更重要。
培养孩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孩子对一件事的持之以恒,对学习要有一定的底线。
看了这些我要决心成为一个:孝敬父母、心理健康、积极向上、有良好习惯的孩子。
小学生素质教育意义及创新途径
![小学生素质教育意义及创新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331a3db4fe4733687f21aa04.png)
小学生素质教育意义及创新途径小学生素质教育意义及创新途径本文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生,途径,意义,创新小学生素质教育意义及创新途径本文简介: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加强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然后提出了加强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创新途径,分别是明确素质教育目的;完善素质教育内容;强化素质教育实践。
关键词:小学生;素质教育;教育实践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祖国的希望,肩上承担着缔造中国梦的重则,因此在小学教育开展中,应该从“德”“智”“体”“美”“劳小学生素质教育意义及创新途径本文内容: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加强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然后提出了加强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创新途径,分别是明确素质教育目的;完善素质教育内容;强化素质教育实践。
关键词:小学生;素质教育;教育实践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祖国的希望,肩上承担着缔造中国梦的重则,因此在小学教育开展中,应该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入手,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加强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这样才能为社会缔造高素质的人才基础,为中国梦的伟大振兴提供保障,因此,今后能够不断地加强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创新途径研究十分必要。
一、加强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我国从80年代中期,正式提出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加强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强小学生素质教育。
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时代背景下,社会需要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方面发展型人才,而素质教育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出发,可为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1]。
其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加强小学生素质教育。
在十九大会议之中指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不仅要成为经济大国,更要成为具有文化特色,彰显时代文明的大国,而加强小学生素质教育,是积极响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可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丹谈家庭教育:孩子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家庭就是一个让我们从小酝酿牵挂的地方。
家庭的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
”“所有时间中,最重要的就是当下;所有权利中,最重要的就是成长。
”时值暑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与本报记者论“家教”、谈成长,说事说理,生动活泼。
征得于丹教授同意,记者将谈话内容整理成文,独家发表于《解放周末》,以飨读者。
我们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这个词以前人们夸一个孩子,经常说“家教好”,现在这个评价用得越来越少了。
家长们说得更多的是孩子“奥数拿过冠军”、“外语口语是多少等级”。
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会人格的成功标准,却渐渐忽略了自然人格的流露。
可我依然很喜欢“家教”这个词,因为它是一种耳濡目染,是一种长期的人格养成。
对中国人而言,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基地。
孔子提出一个人的学习要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入则孝,出则悌”,就是讲家庭教育;第二阶段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说的是社会教育;第三阶段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说你前两个阶段都完成了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献知识了。
我们现在是反过来了,在学校接受了很多年教育之后再去接受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呢?往往被我们牺牲掉了。
传统中国人接受的是一种农耕文明的土地教育。
孩子春天撒着欢儿地玩耍,夏天在河沟里游泳,秋天掰玉米、摘土豆回来烤了吃,冬天换上新棉袄放鞭炮、贴春联、过大年。
四季的循环,在农耕文明里清晰展现。
因为崇尚多子多福,每家每户都是大的拉扯着小的。
一个馒头热气腾腾地出锅时,可能要掰成四块,每个孩子吃一块。
这就叫分享。
我们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这个词。
家里的水果,都是爷爷奶奶剥好了、切成块、用叉子喂到孩子小嘴里,说:“多吃两块,你还得练琴去呢!”从一人捧着一块馒头在阳光下玩耍,到现在的锦衣玉食、叉子叉在水果上送到嘴边,我们究竟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进步有它的社会标准,但进步也有它的心灵标准。
有时候我们只欣喜于得到的东西,却忽略了付出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可能得到的是更多的知识,但付出的却往往是一个孩子快乐的能力。
拿我自己和我的孩子来说,我们童年的游戏方式就有着天壤之别。
我小时候是上世纪70年代,在北京的胡同里,女孩流行玩砍沙包和跳皮筋。
橡皮筋一角钱可以买一大把,然后我们一根一根地把它们套起来,连成一根皮筋,从脚踝到腿弯到大腿到腰间到肩膀,可以一直跳到“大举”。
那时穷有穷的玩法,而且我们的玩法很公平,哪一方输了绝对不允许耍赖,谁跳坏了谁就得下来撑皮筋。
这是一种游戏规则。
现在,我们小区里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滑板车、一副轮滑鞋,孩子们滑到面前,彼此打个招呼又散开了。
他们拥有的空间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但是他们已经失去了一个群体游戏的环境。
滑板车和轮滑鞋给了他们一种自由奔跑的速度,却缺少了大家都必须服从的规则。
为什么现在的小孩子长大了容易耍赖?因为他们小时候处于规则之中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我们跳皮筋、砍沙包都是和同龄人一起,你要是耍赖,人家就不和你一块儿玩了。
所以我们会自己解决规则认同的问题。
再来看我们的孩子,他们也是好孩子、乖孩子,但他们在玩的时候就缺失了这种规则的协商和认同。
当所有的孩子都踩着滑板车在速度中独往独来时,他们怎么能懂得牺牲和谦让?家教是一种伦理的认同,也是一种规则的认同。
家庭教育是让孩子从小就找到一种生命的自觉,一种建立在服从基础上的自觉。
这种服从是伦理的服从,规则的服从,个人对集体的服从。
为什么很多考上大学的高材生,却总是磕磕碰碰、与人有那么多冲突呢?到了念大学时你再告诉他们什么叫作“规则”,已经晚了。
家庭教育输出的终端产品,是“态度”我们都懂得“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我们的观念和行为往往很混乱。
一方面我们教孩子要尊重老人,另一方面老人却在伺候孩子;一方面我们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人、服从规则,另一方面,在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依然唯我独尊;我们嘴上告诉孩子要艰苦朴素,但在行为方式上,还在给孩子买很多奢侈品。
“言传不如身教”,相对于行为的强大,思想和语言往往是苍白的。
我的女儿也是独生女,她两岁时,我们就告诉她,姥姥有糖尿病,每顿饭前都要吃药。
所以她养成了习惯,每次吃饭前刚拿到筷子,她就说:“姥姥,吃药!”她会明白她对姥姥是有责任的,有了责任会觉得很光荣。
我们以前带她出去玩时,她都会带一个布娃娃,说那是她“妹妹”。
但是到了4岁,出去玩她就不带她的“妹妹”了。
我们问她为什么,她说:“我要腾出手来扶我姥姥啊!”今年春节我带她去丽江玩,女儿第一次去养鸡场捡鸡蛋,感觉特别新鲜。
回来后她一手握着一只鸡蛋,吃饭时也攥着不放。
我们都笑她,“你那鸡蛋都快孵出小鸡来了。
”在机场过安检的时候,她也舍不得放下。
就这样,两只鸡蛋颠沛流离地跟着她回了家,一进门还没来得及换鞋,她就扑到姥姥怀里说:“姥姥,我给你带回来两只鸡蛋!”那一刻我心里挺惭愧的,因为我顶多想到给我妈妈买些土特产,但没想过不花钱还能给她带回来什么。
那时我就在想,孩子做了什么事情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心中有没有牵挂。
一个从小懂得牵挂别人的人,长大了才可能被别人牵挂。
家庭就是一个让我们从小酝酿牵挂的地方。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家庭的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
今天的我们常感到人越来越像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产品,越来越失去了属于每个家庭的烙印。
“烙印”这个词的英文是“brand”,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品牌”。
企业要有品牌,其实人也需要有品牌。
人的品牌不是指你拥有几亿资产,拿到了多么高的学位,或是有多么显赫的地位,而是我们带着什么样的家族烙印融入社会,我们用一种什么样的个人印记去对抗过于规范化的“流水线”。
家庭教育输出的终端产品,是“态度”。
我女儿4岁时,在手工课上做了一个花篮。
有一天她“哐当”一声把花篮摔了,花篮的一个角摔出了一个三角口子,她“哇”地哭了。
我说:“我们试试,看看能不能让花篮比没摔破时更漂亮!”我们又是剪又是贴,她还用彩笔画上颜色,最后,我们做出来一个非常漂亮的花篮。
她和我说,“妈妈我懂了,哭是没用的。
”我听了很欣慰。
让我郁闷的是,后来家里每逢打坏什么东西,她都特别高兴,说:“我们试试,看能不能让它比没坏的时候更好看!”当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再做成比它没坏的时候更好,我们的底线只能是不让它更坏。
这是一种生命的修复能力。
一个人一辈子会遇上什么事情,我们无法左右,但是修复生命的能力,却在我们自己的掌握之中。
我们做父母,要培养孩子掌握自我修复的能力,要传递给孩子一种态度,让他们明白该怎样去面对挑战。
如果你告诉孩子:“我会把你呵护得好好的,你这一辈子都不会打破花篮。
”这就是谎言了。
孩子不仅会打破花篮,还会打破他们自己,会撞得头破血流。
这时候就要看他们有没有一种能力,像修复花篮一样把自己修复得更好,这种能力,我觉得在4岁时告诉他们,并不算太早。
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提升尊严、延展自由现在,社会上关于成功学的教育太多了,我们几乎把成功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
但我始终认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成长是一个过程,成功是一个结论;成长是相关于生命的评价,成功是相关于社会的评价;成长是一个内在的系统,成功是一个外在的体系。
我更希望孩子注重心灵、注重自我、注重人格,而并不是那么在乎外在的标签。
我非常喜欢“成长”这个词。
一个人的生命要成长,两个人的爱情要成长,一个群体的建设、一个社会的发展,都要成长。
从一个人到一个国家,“成长”是最健康的力量,也是最恒久的力量,它不依附于外在,而是你自己内心的一种状态。
儒家讲“君子日三省乎己”,是在“反省”中不断成长。
道家讲的“道”是“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一个人的生命,难道不应该保持这样一种状态吗?一个人过分热闹了,就被社会的标准绑架了;一个人不独立了,就放弃了自由;一个人失去了周行不殆的能力,就停滞了。
中国人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人过四十天过午”。
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人到六七十,难道就不要学习新的生活方式吗?如果一位80岁的老奶奶,能够跟孙子学着玩游戏,能够试试孙女的新裙子,能够跟孩子出去郊游,我相信这个老人一定是幸福、快乐的,因为她仍然保持着成长的力量。
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看重什么呢?我觉得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指标,就是尊严和自由。
其实人这一辈子,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提升尊严、延展自由。
无论多好的职业、多好的爱情,一旦侵犯到尊严和自由,就会产生冲突,甚至出现新的选择。
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用任何好的名义去剥夺孩子的尊严和自由。
我相信尊严与生俱来,它不是被父母赋予的,也不是可以向任何人乞求的,一个人的尊严是他(她)自己的选择。
我记得女儿5个多月就在选择玩具这件事上,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个人取向。
她的周围堆着各种玩具,但是她爱玩的只有一样——空药瓶子,她喜欢“咔啦咔啦”起劲地拧瓶盖。
我们家的阿姨就从她小手里抢过瓶子说:“这个不好玩,你还是玩电动娃娃吧!”可是我女儿把电动娃娃推到一边,顽强地去抓那个瓶子,继续痴迷地拧瓶盖。
我后来去咨询儿童心理学专家,他说那个阶段正是孩子的手指开始学习精细化动作的时候,拧瓶盖这个动作对孩子小肌肉的发育大有益处,可比玩电动娃娃好多了。
所以,我们认为昂贵的电动娃娃更好,这只是成年人的标准。
孩子的尊严是与生俱来的,不该粗暴地剥夺它。
我们的社区经常会举办孩子们的游艺比赛,有一次我女儿去玩,得了很多奖券,可以兑换玩具或是家庭卫生用品。
之前她都是换气球的,但那一次她特别犹豫,一个人自言自语地说,“我已经是大孩子了,不要气球了!”那时候正闹“甲流”,她就选了一块洗衣皂。
回家以后,她一天十遍八遍地提醒我们:“你们洗洗手吧,那个肥皂是我带回来的!”家里的洗手液都不能用,洗手全用她拿回来的洗衣皂,那段时间我们全家人的手都特粗糙!但是我们觉得要充分肯定她的劳动,因为她牺牲了自己的气球,她在为我们着想。
“尊严”关联着“责任”,她有这种意识,觉得能为别人做事很光荣。
“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里,那只是饲料。
”我们今天并不是鲜花少了,而是牛羊的眼光多了。
除了尊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长指标是“自由”。
很多人问我,你这么主张自由,那你教你的孩子背诗词吗?我说我当然教。
可我不是让她手放在背后一本正经地背诵,而是她在踩着滑板车跑时,我们俩大声地背诵;是她在浴缸里泡着、打着水花时,突然饶有兴趣地提议说:“妈妈,我们背首诗吧!”她背诗,我从不限制她如何使用和想象。
我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使用诗词是在两岁多的时候,有一次我出差回来,问她:“你想妈妈吗?”她冷不丁地说了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她背诗居然能“活学活用”!她喜欢把我们的大床当蹦床,有一回她爸爸说:“你别蹦了,都把我们的床单蹦破四条了!”谁知她一边蹦,一边高声说:“人生得意须尽欢!”把她爸爸噎得瞠目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