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的内容和现实指导意义
凯恩斯主义的内容和现实指导意义凯恩斯主义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
该理论主张政府应该通过经济政策的调控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并且强调了政府在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总需求,从而实现经济的全面就业和稳定增长。
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经济存在着固有的不稳定性和失业问题。
在经济不景气时,私人部门的投资和消费会下降,导致总需求不足,进而引发经济衰退和失业。
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来刺激总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
同时,凯恩斯主义还主张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影响个人和企业的行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凯恩斯主义的现实指导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凯恩斯主义强调了政府在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支出来刺激需求,从而带动经济的复苏。
这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具有重要的启示。
例如,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和经济增长。
这一做法与凯恩斯主义的思想是一致的。
凯恩斯主义提出了“逆周期调节”的概念。
即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应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控制通胀和过热经济;而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应该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刺激需求。
这一理念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例如,在经济增长过快、通胀压力上升时,政府可以通过提高税收、减少支出等措施来抑制过热经济;而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降低税收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还强调了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凯恩斯认为,如果收入分配过于不均衡,富人的消费能力相对较低,无法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税收和福利政策来实现收入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
这一观点对于当前的社会问题也有借鉴意义。
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一些人的消费能力受到限制,影响了整体经济的增长。
凯恩斯主义
四万亿的构成
四万亿的来源
四万亿计划的弊端
◦ 通胀
CPI 2009年M2增速高达29.7%,减去当年的GDP增速,除掉外汇 占款,实际当年货币贬值高达14.6%。
◦ 国进民退
地王
◦ 地方投资热潮
地方政府负债提高到12万亿,百姓负担加重
◦ 腐败大规模出现
跑部钱进 资金滥用
自由放任主义的失败
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念是:在竞争的条件下,利润和效用最大 化行为通过市场力量,将会使千百万经济主体的活动转化为社会 最优状态。
因而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市场上的自由竞争会自动调节, 以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境地,从而不可能发生普遍性的生产过剩 或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和经济萧条。即使发生经济危机,也不需 要政府干预 30年代的经济危机证明,完全靠市场的自我调节来克服困境是不 可能的。
◦ 3、主张奢侈消费和降低分配不公的观点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显著缺点是不能提供充分就业和 分配不公,而且这两点是密切相关的,由于分配不公,社会 有效需求就不足,从而导致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因此他主张 进行奢侈消费,并通过降低分配不公来提高社会有效需求。 主要对策包括
力主消费支出,甚至是奢侈性的消费支出。凯恩斯认为,高消费 可以和高投资并存,从而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节俭 朴素虽然符合道德规范,群里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实行高额累进税政策,以进行收入再分配,提高消费倾向。 降低利息率,消灭“食利阶层”。他认为利息是一种不劳而获的 收入,因此应该予以限制和降低;而较低的利息恰恰可以引诱投 资的增加这样,通过降低利息,一是可以增加投资,创造就业机 会;二是可以减少资本家与普通民众之间的收入差距。
凯恩斯主义名词解释
凯恩斯主义名词解释凯恩斯主义(Keynesianism)是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所倡导的一种经济学思想。
其主张通过国家干预市场,调节宏观经济活动,达到稳定增长、保障充分就业和保证价格稳定的目标。
凯恩斯主义被视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基础,并深刻影响了会议世纪的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1.需求管理:凯恩斯主义主张需求管理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领导应通过财政和货币的调整,调节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总需求,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稳定。
2.财政:凯恩斯主义主张领导应当通过公共支出,促进总需求增加,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同时通过税收来调节财政收支平衡,使公共财政保持稳健。
3.货币:凯恩斯主义认为,领导应该通过货币,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促进企业投资和消费者消费,从而增加总需求,达到宏观经济的稳定。
4.效率工资理论:凯恩斯主义提出效率工资理论,主张通过提高薪资水平,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5.多重均衡理论:凯恩斯主义提出多重均衡理论,认为市场会出现多种可能的均衡状态,领导应该通过调整,促进市场向最优的均衡状态发展,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6.市场失灵理论: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会出现失灵和不完全竞争的现象,领导应该通过干预和调节,促进市场的有效运行,从而实现更好的市场效率和社会福利。
7.失业率理论:凯恩斯主义提出失业率理论,认为失业率是由总需求不足导致的,领导应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提高就业率,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总体而言,凯恩斯主义是一种以领导干预市场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通过领导的调控,可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促进社会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种思想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对现代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的具体内容
凯恩斯主义的具体内容
1. 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要积极干预经济啊!就像一个有经验的船长,在经济这片大海中为船只指引方向。
比如在经济衰退时,政府通过增加支出,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给经济注入活力,创造就业机会,这不就像给低谷中的人们送来希望的曙光吗?
2. 凯恩斯主义很看重总需求的作用呀!可以把它想象成是经济列车的动力。
要是总需求不足,经济不就跑不起来了嘛。
政府通过一些政策来刺激消费和投资,这就好比给列车加足了燃料,让它能快速奔驰起来,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3. 它还认为在经济萧条时利率调节很重要呢!低利率能鼓励人们去借钱投资和消费,就如同给人们一个去大胆尝试的信号。
就像在寒冬给人们送上温暖的炉火,让人们不再畏手畏脚,勇敢地去行动起来呀!
4. 增加就业也是凯恩斯主义的要点之一哦!政府搞各种项目,不就是为了让更多人有工作嘛。
想想看,如果大量的人失业,那多可怕啊,就像一个社区里好多人都无所事事,那怎么行呢。
通过凯恩斯主义的办法让大家都能有事做,生活才有奔头嘛!
5. 凯恩斯主义还关注社会的有效需求呢!这就像是身体需要的养分一样重要。
如果有效需求不足,那经济不就营养不良了嘛。
所以政府采取措施来提升有效需求,简直就是给经济补充营养,让它茁壮成长啊,对不对?
6. 而且呀,凯恩斯主义鼓励适当的财政赤字呢!这可不是乱花钱,而是一种有策略的手段。
就好像我们有时候为了未来能更好,先透支一点也无妨啊。
只要运用得当,能推动经济前进,那就是值得的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凯恩斯主义为我们应对经济问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思路和方法,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运用的。
介绍凯恩斯主义
介绍凯恩斯主义1什么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是指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他于1936年出版了《通论》,这本书彻底改变了经济学的面貌,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重视国家干预经济运作,他认为,市场机制存在着不完善和波动性,在经济危机时期,市场机制无法自我调节,必须通过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整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以达到保持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2凯恩斯主义理论凯恩斯主义有几个基本理论:2.1需求决定经济凯恩斯认为,经济的长期发展不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而是由总需求的规律决定的,因此,在经济运作中,必须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决定经济增长的局面。
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三部分组成。
消费和投资是由市场决定的,政府支出则是由政府决定的,因此,政府必须通过控制支出水平来实现总需求的平衡。
2.2政府干预经济在凯恩斯看来,唯有政府干预才能使经济稳定,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必须积极干预,实现完全雇佣和保持经济稳定,具体包括控制货币发行量、公共工程建设、提高社会福利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等。
2.3消费不足论凯恩斯认为,消费不足是导致经济萎缩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应该引导投资,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增加消费支出,以刺激经济增长。
2.4控制利率凯恩斯主张利率应当由政府控制,而不是由市场决定,他认为,利率高会减缓投资,对经济发展不利,利率低则可以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政府在采取减税、增加支出等政策时,应该关注利率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
3应用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可以应用于宏观经济学研究,包括宏观经济的长期趋势、政策制定、经济周期和财政支出等。
在美国和欧洲,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得到广泛应用,对社会和国家稳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中国,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并被纳入国家经济政策中,中国政府也运用凯恩斯主义理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投资,扩大内需,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凯恩斯主义概述
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或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Keynesian economics)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
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
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
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
二战以後,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历史背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对当时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设和理论越来越受到冲击的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之一。
当物理学开始质疑绝对时间的必要性,作家们开始质疑叙事结构,作曲家开始质疑调性的和谐是否必须的时候,凯恩斯开始质疑当时经济学上的两大支柱:首先是货币是否必须要有一个牢固的基础,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萨伊法则所认定的,如果需求减少,则供给或者价格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重新达到平衡。
凯恩斯自己与伦敦的布卢姆茨伯里区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陶醉于改变人们思想的氛围。
正是这一经历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他最终决定与传统理论决裂。
1920 年他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後果》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阐述了他认为的凡尔赛条约的整体经济後果,而且确立了他作为一个有可以影响国家决策的实际从政经验的经济学家的地位。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什么意思
世界经济一片萧条中,“凯恩斯主义”频频出现在报道和人们的讲话中,那么,大家常常说到的“凯恩斯主义”是什
么意思呢?
凯恩斯主义,又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年)创立的现代宏
观经济理论体系,其思想基础是他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
该理论发现了“社会需求不足将导致
经济大萧条”的现象,并因为“政府需要调控经济”的主张有效地解释和理解了之前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进而被
后来众多年轻经济学家推崇。
二战结束以后,由于全球化的加速,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迅速发展,该理论曾一度被唾弃。
但在全球经济危机形势下,凯恩斯主义又一次被越来越多的人引证。
根据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大萧条时,政府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要出面刺激生产,而是要想办法扩大需求。
上世纪30
年代,凯恩斯曾建议美国财政部用“旧瓶装满钞票,把它们埋进废弃煤矿的适宜深度,然后坐着观望从矿井挖钱”的活
动,创造了无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繁荣。
凯恩斯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一直广受争议,但因其超越了早期主张“自由放任”的古典经济学,而在整个西方经济
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凯恩斯的主义名词解释
凯恩斯的主义名词解释凯恩斯主义名词解释经济学界流传甚广的一本著作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他在这本经典著作中提出了许多经济学理论和思想,对于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些理论和思想被后人归纳总结并成为凯恩斯主义(Keynesianism)这一派别。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和探讨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概念和原则。
1. 总需求和总供给凯恩斯主义强调,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是指整个经济体系对一定时期内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量,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则是指相同时期内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总供应量。
凯恩斯主义认为,当总需求不足时,会导致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而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2. 政府干预和财政政策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活动。
财政政策包括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
当经济疲软时,政府可以增加支出来刺激经济活动,促进就业和消费。
而当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支出或提高税收来抑制过度通胀。
3.货币政策和利率除了财政政策,凯恩斯主义也强调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政策包括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控制经济活动。
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过调整利率,可以影响投资和消费者信贷需求,从而调整总需求。
当经济不景气时,降低利率可以鼓励投资和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而当经济过热时,提高利率可以抑制过度投资和通胀。
4. 失业和工资凯恩斯主义对失业问题也提出了独特的解决方案。
他认为,失业原因在于市场上总需求不足,而不是劳动力供给过剩。
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增加政府支出、降低利率和提高劳动力工资水平来刺激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减少失业率。
什么是凯恩斯主 义
什么是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学的领域中,凯恩斯主义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理论。
要理解凯恩斯主义,咱们得先回到 20 世纪 30 年代,那个全球经济陷入大萧条的时期。
当时,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会自动达到均衡,市场能够自我调节。
但大萧条的现实却狠狠打了这种观点的脸,大量的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陷入了长期的低迷。
就在这时,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站了出来,他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理论,这就是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强调总需求对经济的决定作用。
凯恩斯认为,在短期内,经济的产出水平主要由总需求决定。
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当总需求不足时,经济就会出现衰退和失业;而当总需求过度时,经济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为了刺激总需求,凯恩斯主张政府要积极干预经济。
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减税等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
比如说,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修公路、建桥梁,这样既能创造就业机会,让失业的工人有工作可做,又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同时,凯恩斯也认为货币政策可以对经济产生影响。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控制货币供应量等手段来影响经济。
当经济衰退时,降低利率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增加投资和消费;反之,当经济过热时,提高利率可以抑制投资和消费,防止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还强调了不确定性和预期对经济的重要性。
人们的经济决策往往不是基于完全理性的计算,而是受到不确定性和预期的影响。
比如,当人们对未来经济前景感到悲观时,就会减少消费和投资,这会进一步加剧经济的衰退。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对当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大萧条之后,许多国家的政府开始积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以促进经济的复苏和稳定增长。
然而,凯恩斯主义也并非完美无缺。
一些批评者认为,长期来看,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可能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效率低下等问题。
而且,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并非总是能够准确地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时甚至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
凯恩斯主义名词解释世界现代史
凯恩斯主义名词解释世界现代史嘿,咱今儿就来聊聊凯恩斯主义!这凯恩斯主义啊,就像是经济世
界里的一盏明灯!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来的。
你想啊,经济有时候就像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船,会遇到风浪,会
有起起伏伏。
那凯恩斯主义呢,就是帮助这艘船在风浪中找到方向的
指南。
比如说,当经济不景气,大家都不怎么花钱,企业也不怎么投
资的时候,凯恩斯主义就主张政府要出手啦!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搞些大工程啊,修修路啊,建建桥啊,这样就能创造就业机会,让人
们有钱赚,有钱了就会去消费,消费多了企业就有动力生产了,这不
就形成良性循环了嘛!这不就跟咱人一样嘛,有时候自己没劲儿了,
得有人推一把,才能重新活力满满呀!
凯恩斯主义可不光是说说而已哦,它在历史上可发挥了大作用呢!
在大萧条时期,很多国家就采用了凯恩斯主义的政策,真的让经济慢
慢复苏了呢!就像一个人生病了,凯恩斯主义就是那剂良药,能让经
济重新健康起来。
咱再想想,要是没有凯恩斯主义,那经济遇到困难的时候可咋办呀?只能干瞪眼吗?那可不行!所以说啊,凯恩斯主义真的很重要!
总之,凯恩斯主义就是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帮助我们更好
地理解经济的运行,也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
它就像一把
钥匙,能打开经济发展的大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凯恩斯主义简单解释
凯恩斯主义简单解释
凯恩斯主义又称为凯恩斯学派,是指诞生于19世纪30年代的一种经济学理论。
该理论建立在经济学家古典派的基础之上,是以爱德华·霍华德·凯恩斯的社会学说为基础的经济思想。
凯恩斯主义的基本思想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市场是自由市场,经济发展是运用“自由竞争”和“自由集市”原则。
其次,物价水平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政府对物价的干预会扰乱市场秩序,最终会带来经济危机。
此外,尽管市场在物价协调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政府也具有调整宏观经济环境的能力,可以用来遏制经济的波动。
最后,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要使用“激励”和“惩罚”机制,以促进经济发展,动态平衡经济。
总之,凯恩斯主义是一种依靠自由竞争和政府调控来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理论,它强调政府除了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环境之外,还要创新政策实施形式。
以期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凯恩斯主义
宏观经济学
2、力图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奠定
微观经济基础。 微观经济基础。
强调工资和价格的粘性而非完全刚性, 强调工资和价格的粘性而非完全刚性,并 试图从微观上进行合理的解释, 试图从微观上进行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 上说明非自愿失业、 上说明非自愿失业、普遍生产过剩危机的 可能性以及政府经济政策的作用。 可能性以及政府经济政策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
2)交错价格调整论 鲍尔和塞何替从不完全信息出发, 鲍尔和塞何替从不完全信息出发,提出了 交错价格调整论。他们认为, 交错价格调整论。他们认为,在信息不完 全的条件下, 全的条件下,垄断竞争企业出于自身利益 的考虑,往往造成价格的交错调整。 的考虑,往往造成价格的交错调整。企业 这种近似理性的价格决策行为使价格总水 平具有了粘性。 平具有了粘性。
宏观经济学
3)投入产出关联论。 投入产出关联论。 企业最佳的行事方式是根据有直接要素供 给关系的企业所提供的信息调整价格。 给关系的企业所提供的信息调整价格。需 求的变化对单个产品的的影响在错综复杂 的投入产出链之间的传递十分缓慢。 的投入产出链之间的传递十分缓慢。
宏观经济学
2、粘性价格下的货币非中性
②货币政策:变动货币供给量或变动利率; 货币政策:变动货币供给量或变动利率; 财政政策:财政支出与税收变动; ③财政政策:财政支出与税收变动; 对外贸易政策:贸易保护主义。 ④对外贸易政策:贸易保护主义。
宏观经济学
第二节
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特点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与影响 20世纪 年代初经济滞涨,现代凯恩斯从官方经 世纪70年代初经济滞涨 世纪 年代初经济滞涨, 济学的宝座跌落下来。 济学的宝座跌落下来。 20世纪 20世纪70--80年代,经济自由主义在西方经济学 世纪70--80年代 年代, 红火时期。 界处于 红火时期。 20世纪 年代后,新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 世纪80年代后 世纪 年代后, 又受到人们的普遍怀疑和非难。 又受到人们的普遍怀疑和非难。国家干预主义重 又抬头。形成了标名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又抬头。形成了标名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的一个新学派。 的一个新学派。
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内容凯恩斯主义是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的一种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主要内容包括总需求、经济波动和政府干预等方面。
总需求是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中存在着需求不足的问题。
在短期内,总需求不足会导致经济萧条和高失业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凯恩斯主张通过增加政府支出、降低利率和税收等手段来刺激总需求的增长。
这种通过增加总需求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思想,在凯恩斯主义中被称为“需求管理”。
凯恩斯主义还关注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凯恩斯认为,经济波动是由于总需求的波动引起的。
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过高,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资源浪费;而在经济衰退时期,总需求不足,可能导致失业和经济不稳定。
为了平稳经济波动,凯恩斯主张通过调整政府支出、税收和货币政策等手段来稳定总需求,以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政府干预是凯恩斯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凯恩斯认为,自由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调节经济波动,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以达到稳定经济的目标。
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可以通过加税和收紧货币政策来抑制总需求;而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可以通过减税和扩张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
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在经济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国家干预”的观点。
除了总需求、经济波动和政府干预,凯恩斯主义还包括一些其他重要内容。
其中之一是收入分配的问题。
凯恩斯认为,收入分配不均会影响总需求。
如果收入主要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的消费能力有限,总需求也会受到限制。
因此,凯恩斯主张通过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来提高总需求。
凯恩斯主义还强调了对失业问题的关注。
凯恩斯认为,失业是市场经济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
他提出了“公共工程”和“失业救济”等措施,以减少失业率和缓解社会矛盾。
总的来说,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总需求、经济波动、政府干预、收入分配和失业问题等方面。
名词释义:凯恩斯主义
名词释义:凯恩斯主义1929-1933年从美国开始引发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危机,传统的⾃由主义经济学⽇益遭到严峻的挑战,⼀种以政府⼲预经济⽣活为主要特征的理论——凯恩斯主义应运⽽⽣,并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含义建⽴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
⼆、主要主张1.凯恩斯主义的经济主张是“有效需求决定论”,主张充分就业,刺激消费需求。
表现为实⾏以财政政策为主的政府⼲预来扩⼤就业:国家增发货币、扩⼤信贷、降低利息率,从⽽刺激私⼈投资和消费,扩⼤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2.运⽤货币政策,扩⼤投资需求,即扩⼤政府开⽀,投资公共建设,实⾏财政⾚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3.加强国家经济⼲预,促进经济发展。
国家⼲预的⽅式有:(1)⼀定程度的国有化和建⽴国营企业;(2)⼀定程度的经济计划;(3)以政府的开⽀、采购、税收等作为杠杆来调控经济。
政府开⽀体系包括国防、⾏政、投资、社会福利、补贴和救济等。
随着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出现以及市场杠杆失灵等因素,凯恩斯主义失灵。
三、实质凯恩斯主义的实质:国家⼲预经济1.(2007海南卷,25)“政府应该⽤税收⼿段把富⼈的收⼈再次分配给穷⼈”。
这⼀主张属于A.⼈⽂主义 B.空想社会主义 C.科学社会主义 D.凯恩斯主义2.(2013年⾼考⼤纲全国卷23题)凯恩斯学派主张国家应⼲预经济,以扩⼤需求,刺激经济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对“经济滞涨”局⾯,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其做法是A.增加货币发⾏量 B.扩⼤政府开⽀ C.推⾏国有企业民营化 D.增加政府税收参考答案:1.D2.C如需要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参加⾼考,或喜欢历史罗,可扫描下列⼆维码。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
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
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
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
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凯恩斯主义- 历史背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对当时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设和理论越来越受到冲击的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之一。
当物理学开始质疑绝对时间的必要性,凯恩斯开始质疑当时经济学上的两大支柱:首先是货币是否必须要有一个牢固的基础,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萨伊法则所认定的,如果需求减少,则供给或者价格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重新达到平衡。
1920年他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后果》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阐述了他认为的凡尔赛条约的整体经济后果,而且确立了他作为一个有可以影响国家决策的实际从政经验的经济学家的地位。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权力和整体经济趋势的效果的文章,发展了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参照物的理论,他越来越相信经济系统不会自动地沿着一个曲线即经济学叫所谓的最优生产水平前进。
凯恩斯主义基本观点
凯恩斯主义基本观点什么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经济理论和政策。
它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提出了挑战,并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凯恩斯主义强调在经济衰退时采取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以提高就业率和经济活动水平。
凯恩斯主义基本观点意识形态与经济学相结合凯恩斯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它试图通过经济学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
凯恩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市场存在固有的不稳定性和不公平性,需要通过政府的干预来纠正。
他的理论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可以调节经济波动并实现全民福祉。
全民就业政策凯恩斯主义强调全民就业政策的重要性。
凯恩斯认为,经济衰退和失业是市场经济的固有问题,市场无法自动实现充分就业。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增加支出和刺激需求,直接创造就业机会。
他主张政府应该通过公共工程项目和社会福利措施来提供就业机会,以确保每个人都有稳定的工作。
政府干预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经济存在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市场无法自动调节经济的波动。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以促进稳定的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张在经济衰退时增加政府支出,通过刺激需求来拉动经济。
而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抑制需求,以防止通货膨胀。
消费需求的重要性凯恩斯主义强调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凯恩斯认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只有当消费需求增加时,经济才能实现增长。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增加收入和改善社会福利来提高消费者的信心和支出能力,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的争议与评价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领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评价。
支持凯恩斯主义的人认为,它为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可以在经济衰退时提供有效的政策工具。
然而,批评者认为,凯恩斯主义忽视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和经济自由放任的效果,政府的过度干预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权力的滥用。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
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指出,宏观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观点上。
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发,他指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凯恩斯的理论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
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
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
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
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
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
所以合适的办法是将劳动的价格降低到维持生存的水平,导致价格下降,从而购买力(就业)就会回升。
没有作为工资付出的资金将会转化为投资,也许是在其它的产业。
关闭工厂和解雇工人也是必须采取的办法。
其它关键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国家预算,或者通过增加税率,或者通过削减财政支出。
推演逻辑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4.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主义名词解释
凯恩斯主义名词解释凯恩斯主义是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经济学理论和政策。
下面是凯恩斯主义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凯恩斯模型(Keynesian Model):凯恩斯提出了一种对经济波动的解释,认为经济活动主要受到民间投资和消费支出的影响,而政府在经济波动时应该采取逆周期的干预政策,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或减税来刺激经济。
2. 储蓄陷阱(liquidity trap):储蓄陷阱指的是在经济衰退期间,由于企业和个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他们倾向于持有现金而不是进行投资或消费,导致货币政策失效。
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主张应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因为私人部门的投资和消费不足以拉动整体需求。
3. 失业平衡(equilibrium unemployment):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工资价格的刚性,市场经济会出现失业平衡,即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导致失业。
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来减少失业率。
4. 多重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凯恩斯认为,增加政府支出会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增长效应。
这是因为一个部门的消费和投资会成为另一个部门的收入,进而促进更多的消费和投资,形成一个循环的乘数效应。
5.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对于稳定经济很重要。
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或减税来刺激经济,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时。
财政政策还包括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以实现预算平衡和经济稳定的目标。
6.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凯恩斯主义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市场不能有效分配资源,从而导致经济波动和失业。
政府应该通过干预来修正市场失灵,以实现经济稳定和社会公平。
7. 资本市场(capital market):凯恩斯主义认为,资本市场是经济增长和投资的重要动力。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也称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一种基于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经济学理论。
它主张该国应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并通过增加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
也就是说,扩大政府支出,实施财政赤字,刺激经济,保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指出,宏观经济趋势将限制个人的特定行为。
自18世纪末以来,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一直基于不断发展生产和增加经济产出的观点。
凯恩斯认为,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在此基础上,他指出,维持总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宏观地平衡供求关系。
因此,凯恩斯主义和其他基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不同,后者关注个人行为的研究。
凯恩斯住在英国,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正在向私人垄断过渡。
当历史进入20世纪时,英国作为自由放任的私营企业制度的典范,今天开始流行人们所谓的“英国疾病”。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民族运动的转折点。
由于一战期间政府支出的急剧增加,英国被迫中止了多年的金本位制。
摆脱金链后,货币迅速膨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从殖民帝国和世界工厂的顶峰开始逐步衰落。
一个国家在世界文明中的领导地位常常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负担。
英国在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推迟了新世纪的发展。
由于世界工厂的特殊历史地位和伟大的殖民帝国,英国在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产业组织和改善管理方法方面已逐渐落后
于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一微妙的过程最终削弱了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1、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
●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学说。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经济学开始出现了大的变化,即发生了”凯恩斯主义的革命”。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思想倾向,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学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既恢复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国家干预主义的经济思潮,使之在经济生活中重新占据了主流地位,也同时存在着原先曾经占据过主流地位但在凯恩斯主义出现后暂时退居次要地位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
●沿着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思潮和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道路,西方经济学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不断发展变化,又衍生出许多具体的流派。
2、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既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一般说来,这些经济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与下面三种情况密切相关:(1)由于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凯恩斯经济学说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和补充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包括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新剑桥学派,非均衡学派(新凯恩斯学派),希克斯的经济学体系,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2)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后遇到了经济”滞涨”的挑战,这时,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相对立的各种学说,在批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的情况下,出现了恢复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倾向,其中也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主要有: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奥地利学派,伦敦学派,弗莱堡学派,芝加哥学派,公共选择学派,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3)不同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各流派,也不同于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各流派的非主流经济学派。
这包括:瑞典学派,熊彼特的经济理论体系,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新制度学派,激进经济学派。
3.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形成和发展趋势的意义:(1)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形成和发展的趋势:主要经济思潮由轮流居于主要地位向更多相互渗透发展,经济思潮间的差异逐渐缩小但不会消失,而各种流派则变化较大。
流派的时期特点和区域特点较为明显。
(2)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形成和发展的趋势的意义:第一,反映了现实经济问题的要求和矛盾。
第二,反映了经济发展中不同的利益和要求。
第三,反映经济理论和认识的进步。
凯恩斯主义以”新古典学派”反对者的面目出现。
”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说以经济自由主义为基础。
而作为经济自由主义的一个主要传统支柱的市场经济自动调节论,则是凯恩斯主义的摧击对象。
自动调节论具体表现为:①在自由竞争下,供给必然等于需求;②储蓄必然全部转化为投资。
J.M.凯恩斯以他的宏观分析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否定了市场自动调节论上述两个论点,认为只有人为地刺激社会的总消费和总投资、增加社会的总有效需求,才能达到”充分就业”,避免经济危机。
因此他主张由国家通过财政政策,辅以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
2、对萨伊定律的批判。
凯恩斯抨击”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的萨伊定律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观点,对经济进行总量分析,提出了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理论。
二战后,以凯恩斯这一理论为根据而形成的凯恩斯主义,不仅成为当代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1883~1946)20世纪上半期英国经济学家。
1、凯恩斯其人。
(1)生平。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现代西方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奠基者。
●凯恩斯1883年6月5日出生于英国的剑桥市。
凯恩斯的父亲也是经济学家,其母亲是剑桥市的市长。
●在1902年从伊顿公学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
1905年,凯恩斯毕业后,在剑桥大学师从新古典经济学的大师马歇尔学习了一段时间经济学。
●1906年,他通过了文官考试进入英国政府印度事务部任职。
●1908年起,凯恩斯到剑桥大学任教。
1911年起,他担任著名的《经济学杂志》主编。
他在剑桥大学任职期间,曾经几次在印度政府任职。
1913-1914年,他担任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的秘书。
●一战期间,他在财政部任职,并在1919年作为财政部首席代表参加了巴黎和会。
后因反对向德国索取过重的赔款而辞职,回剑桥执教。
●1929-1931年,他出任麦克米伦财政与工业调查委员会委员。
1930年,他出任内阁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二战期间,他出任财政部咨询委员会主要成员。
1941年起,他担任英格兰银行董事。
1944年,他被封为勋爵。
●1944年率英国代表团出席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并且当选为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的董事。
●此外,凯恩斯还担任过英国全国互助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创办过几家投资公司,从事金融活动,并取得成功。
他也曾积极从事报刊编辑工作,1923~1929年间任《民族周刊》董事长,并经常为之写稿。
1911年起,他长期担任英国皇家经济学会所办的《经济学杂志》主编,直至1945年。
●1945年秋,他作为英国首席代表参加向美国借款的谈判。
1946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的第一次会议上,他与美国代表发生尖锐冲突,回英后不久因心脏病猝发,1946年4月21日逝世于苏塞克斯郡家中。
(2)著作。
●他在经济方面出版的第一本著作是《印度的通货与金融》(1913),鼓吹用金汇兑本位制把印度货币与英镑连结起来,稳定印度经济。
1919年他发表的《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是他早期的成名之作,在该书中他抨击巴黎和会向德国索取过重赔款的计划只能导致德国的垮台;认为恢复德国是反对俄国布尔什维主义的一支”真正力量”。
●然后他大部分精力研究概率理论,1921年出版《概率论》一书。
●1923年出版的《货币改革论》,以货币数量说为基础,说明物价水平的变动,反对通货紧缩,反对恢复战前的金本位制,主张用管理通货来稳定物价与生产。
●1925年英国按战前的英镑金平价回复到金本位,对此,凯恩斯写了不少批评文章,认为英国经济困境的根源是金镑估价过高,这使英国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20年代英国经济陷于长期萧条,失业问题十分严重。
凯恩斯逐渐察觉单纯依靠市场自动调节机制已不足以解决它所面临的困境,1926年发表《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一文,提出对经济实行明智管理的必要性,开始从自由放任主义的传统观点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1929年他支持英国自由党领袖D.劳合·乔治(1863~1945),提出举办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的方案,他与另一经济学家H.D.亨德森(1890~1952)合写小册子《劳合·乔治能胜任吗?对自由党誓言的审查》,力图说明公共工程可以增加就业的作用。
●这一时期,凯恩斯尽管提出了依靠国家干预经济以摆脱失业和萧条的政策建议,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加以论证。
●他在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两卷,虽然又提出了不少新见解,但还没有触及就业水平的决定问题。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出版《劝说集》(1932)。
之后他集中精力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出版。
该书引起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的轰动,把该书的出版称为”凯恩斯革命”。
●之所以把《通论》的出现看作”革命”,主要是因为《通论》在就业理论、利息理论、工资理论、货币理论等几个方面,摒弃了传统经济学的一些说教。
●二战爆发后不久,凯恩斯写了一本著名小册子《如何筹措战费:J.M.凯恩斯为财政大臣提出的基本计划》(1940),为英国战时财政出谋划策。
2、经济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1)马歇尔的追随者阶段。
在凯恩斯的学生时代以至30年代初,在英国经济学界,特别是在剑桥大学,占统治地位的是马歇尔的经济理论。
马歇尔兼收并蓄,把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供求论、边际生产力论、货币数量说等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折衷主义的、集经济学大成的理论体系。
凯恩斯是在马歇尔的直接熏陶下成长的,他接受马歇尔的理论体系,力图把它运用到货币领域中去。
但战后英国经济的长期萧条和严重失业,促使凯恩斯考虑如何解决经济失调的对策。
开始时,他只是在货币领域里打圈圈。
在20年代,他坚持稳定物价,把物价稳定看作是防止经济波动的前提,并把战后的经济灾难归诸于通货紧缩。
至于当时存在的严重失业问题,他也认为可以利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加以解决。
为此,他建议实行通货管理,由中央银行操纵利率,使投资率趋于稳定并与储蓄率相均衡,以达到物价稳定的目的。
(2)自身体系的形成。
在《货币论》中,凯恩斯已提出储蓄与投资均衡关系的分析,但在那里他只是把这两个变量看作决定利率和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以后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观察,他把储蓄和投资的均衡从决定利率转而视作决定产量和就业水平的因素,这是他突破传统经济学,建立《通论》新理论体系的一个关键。
在1929年,凯恩斯竭力支持乔治提出的举办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的方案,认为公共工程开支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就业,而且可以通过工程雇用人员收入的增加,间接增加其他工业部门的就业,这是他后来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思想发展的萌芽,是他开始摒弃某些正统观点的发端。
只是由于这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他对自己的见解的论辩,是软弱无力的。
30年代初的萧条和失业,更趋严重。
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传统经济学关于可以借助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说教彻底破产。
迫切需要一套新的辩护理论来代替它,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克服萧条和失业的对策。
正是适应这个需要,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
在这方面,当时在凯恩斯身边的一批剑桥年轻经济学者R.F.卡恩(1905~)、J.E.米德(1907~)、A.罗宾逊(1897~)和J.罗宾逊、P.斯拉法等,围绕着《货币论》进行的讨论和争辩,特别是在《通论》写作过程中卡恩、J.罗宾逊和牛津大学的年轻经济学者R.F.哈罗德(1900~1978)提出的批评和建议,对《通论》的理论观点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
《通论》出版初期曾受到少数正统派经济学家的批判和质疑,也曾引起广泛的争论,但《通论》的基本观点不久便被经济学界所普遍接受。
凯恩斯的追随者对《通论》进行了大量的诠释、修补和发展,形成在理论和政策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凯恩斯学派,或称凯恩斯主义。
(3)一点注解。
波兰经济学家M.卡莱茨基(1899~1970)在30年代初期就独立地提出了与凯恩斯《通论》主要论点基本相同的有效需求理论。
他的理论体系用英文在西方发表后,得到罗宾逊夫人的推崇,,Interest and Money1936年出版,对当代经济理论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具有重大影响。
1、基本观点。
●《通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就业量。
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是指预期可给雇主们(企业)带来最大利润量的社会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