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地壳的组成与结构

合集下载

地球内部构造

地球内部构造

第二章地球表面特征及内部结构第一节、地球的表面形态一、表面宏观特征地球表面最大的地形构划是海、陆的划分。

其中面积:海洋约70%,陆地约30%。

都具有平面的特点,分别代表着两个高低不同平台:大陆平台800m,海底-4000m。

两者相差5000m。

这个高差远远超过海、陆内部的一般相对高差。

这一宏观的特征表明大陆和海洋的深部地质一定有着重要的区别。

二、大陆边缘大陆和海洋之间的过渡带为大陆边缘,常包含有大陆架(continental shelf)、大陆坡(continental slope)和大陆基( continental rise)。

1、大陆架:是围绕大陆分布的浅水台地,是大陆在水下自然延伸的部分。

表面平坦,平均坡度为0o07’,靠近大陆的部分坡度稍大,平均达0o12.4’。

大陆架外缘有一坡度明显变陡的坡折线,坡折线的平均深度为133m,大陆架平均宽50 ~ 70Km。

大西洋的大陆架较宽一般为100~200Km。

北欧沿海、北冰洋的大陆架最宽,达500Km以上。

我国东部大陆架宽达500km左右,是世界上较宽的大陆架之一。

太平洋沿岸因有海沟,大陆架很窄,有的地方只有4~8Km。

2、大陆坡:大陆架坡折线以下为一较陡的斜坡,其平均坡度为4.3o,最大可达20o,宽度平均为28Km,坡脚的深度为1400~3200m左右。

大陆坡是海底地形最复杂的地段,常常有许多通向大洋方向的深峡谷.这些峡谷深可达数百米,两壁很陡可达45o以上。

是真正的海底峡谷,在形态上与大陆山区的峡谷类似。

3、大陆基:大陆坡脚坡度逐渐变缓,过渡为大洋盆地。

这一过渡地带称为大陆基(continental rise)。

三、大陆边缘分类1.大西洋型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 以扩张的大西洋为代表,由大陆→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大洋盆地组成,特点是没有海沟。

2.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 以南美洲西岸为典型,有海沟,并在大陆上有与之并行的山脉。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 到实践中用 ———————— 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 1~2 题。
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①圈层Bຫໍສະໝຸດ ②圈层C.③圈层D.④圈层
()
2.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海洋部分的厚度较陆地大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A 大气圈:环绕地球的气体层。其下部边界为地球_海__陆___表面,2 000~ 3 000 km 的高空可大致看作大气的上界。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 _减__小___。
2.B 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__连__续__的__不__规__则__圈层。包括地表水(海 洋、河流、湖泊等)、地下水、大气水、__生__物__水__等。
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据日本气象厅消息,当地时间 2021 年 2 月 13 日 23 时 8 分,日本东北地 区发生里氏 7.1 级地震,震源位于福岛附近海域(北纬 37.7 度,东京 141.8 度), 震源深度 60 千米。
( √)
4.从地幔到地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来越慢。
( √)
5.生物圈就是地表生物的总称。
( ×)
6.水圈的水是不停流动的,是最活跃的圈层。
( ×)
二、选择题 读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 1~2 题。
1.图中正确表示岩石圈的序号是
A.①
B.②
C.③
2.关于图中①②③之间的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D.④

水。约 2/3 的淡水储存在南北极和高山地区的
冰川中

小学科学地壳的构成(课件)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地壳的构成(课件)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地壳的构成(课件)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也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空间。

地壳的构成是指地壳由哪些物质组成以及它们是如何分布的。

通过学习地壳的构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结构和地质现象。

本篇文章将介绍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中关于地壳构成的内容,并提供相应的课件。

地壳由岩石组成,主要包括岩石和土壤。

岩石是地壳的主要构成物质,它由各种矿物质组成。

课件中可以包含一些常见的岩石图片,如花岗岩、石灰岩和煤炭等,以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岩石的外观和特点。

矿物是岩石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由一种或多种元素化合而成的固体物质。

在课件中,我们可以介绍一些常见的矿物,如石英、长石和硬玉石等。

并通过图片、简短的文字或者动画等形式,向学生展示这些矿物的外观、颜色和硬度等属性。

除了岩石和矿物,地壳还包括土壤。

土壤是地壳上一层薄薄的表层,由岩石破碎和有机物质混合而成。

在课件中,我们可以通过图片或者实地观察的方式展示不同类型土壤的特点,如沙土、壤土和黏土等。

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土壤的主要成分,如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等。

地壳的分布不均匀,它的厚度、组成和地质特征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

在课件中,我们可以通过色块图或经纬线图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地壳的分布情况。

可以让学生从世界范围、国内范围或本地区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地壳的分布特点。

同时,地壳构成还与地球的内部构造有关。

通过课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地球内部的不同层次,如地核、地幔和地壳等。

可以使用图表或者动画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除了地壳的构成,课件还可以介绍地壳对人类的重要性。

地壳提供了我们居住和生活的基础,它产生的岩石和土壤为农业、建筑和工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同时,地壳还形成了我们熟悉的地理景观,如山脉、平原和海洋等。

通过课件的内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地壳对我们的生活和发展的意义。

在设计课件时,应注意内容的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形式多样。

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高中地理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第2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高中地理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第2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③岩石圈: 13 ___地__壳___和 14 _上__地__幔___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
(4)地核 15 ___古__登__堡__面___以下至地心为地核,它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外地核
可能呈熔融状态
内地核 压力极大,形成一个固态金属球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概念:指环绕地球的 16 __气__体____层,其下部的边界为地球海陆表 面。 (2)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 17 ___减__小___。 (3)大气上界: 18 __2__0_0_0_~__3_0_0__0_千米。
(3)地幔(E+F) ①范围: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之间的部分。
上地幔 莫霍面至地下 10 __1_0__0_0__千米 下地幔 1 000~2 900 千米的范围
②软流层:上地幔上部 60~250 千米(上界)至 400 千米(下界)之间, 物质处于 11 ___熔__融___状态,被认为是 12 __岩__浆__的发源地。
想一想2: 什么是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几个不连续面? 【答案】不连续面定义:地球内部地震波的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 叫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想一想3: 地球外部圈层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答案】各圈层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在地球表面附近,各个 圈层是相互渗透,甚至是相互重叠的。
[考向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2020 年 吉 林 长 春 实 验 中 学 检 测 ) 下 图 为 “ 地 球 内 部 圈 层 局 部 示 意 图”。读图,完成第4~5题。
4.图中( )
A.①为岩石圈
B.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C.③为地壳
D.古登堡面以上为地幔
5.图中①、②、③所属关系可以表示为下图中的( )

地球的圈层结构(30张PPT)

地球的圈层结构(30张PPT)
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地球圈层。读图,完成10~12题。
① ③
蒸 腾



10.B 11.B 12.C解析:10.植物蒸腾水汽到大气中,故丁是生物圈,甲是大气圈;水资源会下渗到地下,故可知丙是岩石圈,乙是水圈,B 项正确。11.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A项错误。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 下径流等环节,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形成水循环。 据此可以得出,水圈联系了四大圈层,B 项正确。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 圈和岩石圈的上层,C 项错误。岩石圈是地球内部的圈层,D 项错误。12.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C 项正确。水圈的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 且不断运动的,A 项错误。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B 项错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包含岩石圈,D 项错误。
成5~7题。5.此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最有可能来自( )A .① B.② C.③ D.④6.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A.① 与②交界处 B.②层内部C.② 与③交界处 D.③与④交界处7喷发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 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时波速急剧上升D. 乙波无法通过地幔4.图中的X 处 为 ( )A. 莫霍面 B. 古登堡面C. 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 内地核与外地核交界
解析:(1)地幔上部存在着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材料中所说的地热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熔岩释放的能量,而熔岩物质主要分布在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2)据上题分析可知,熔岩位于上地幔,上地幔与 地壳的界面是莫霍面。该界面处横波和纵波波速都明显加快。该界面的地下深度陆地上 比海洋上大。答 案 : ( 1 )B (2)C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最根本的判断方法)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N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 3.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
4.甲乙两处哪里是储油结构,哪里是储水结构?为什么?
山丹 霞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㈡倾斜构造 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 构造。褶皱、断层、不均匀升降运动都可造成岩层的倾 斜。其产状以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确定。
单面山、猪背岭
单面山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当岩层倾角比较小时,顺岩层发育的山坡比较和缓, 而另一坡比较陡峭,两坡不对称,这样的山地叫做单面山; 当组成单面山的岩层倾角比较大时,山坡两侧都比较陡, 山地两坡比较对称,看起来像猪背,故称为猪背岭。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二)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基本运动方式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方向
沿地表切线
沿地球半径
表现
岩石水平拉张、挤压 大规模的缓慢上升、下
和侧向错动

结果
褶皱和断裂
规模不等的隆起和凹陷; 海陆变迁
别称
造山运动
造陆运动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⑵地台型建造: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厚度不大,未受 强烈构造变动,地壳升降幅度较小的地台上的建造 。
⑶过渡型建造:兼有地槽型与地台型建造的特征,但以 碎屑岩占优势,陆相沉积与澙湖相沉积分布广泛, 海相沉积只见于剖面下部。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三) 地层的接触关系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节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节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节知识点归纳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学科,研究的是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态以及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

在高一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地理必修一中的第二节内容,主要包括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地壳运动这几个方面。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学科,它主要包括地理学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地理学的对象主要是地球,包括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大气以及人类活动等;地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地理学的方法主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其表面不是完全光滑的,而是有着山脉、平原、河流等地形地貌。

地球的结构主要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地壳位于地球的外部,是地球最薄的一层,包括岩石和土壤;地幔位于地壳下方,由上地幔和下地幔组成,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地核位于地幔之下,由外核和内核组成,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

自转是指地球以西到东的方向自西向东旋转,自转一周为一天;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公转周期为一年。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于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上地壳的变动和运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貌变动两个方面。

构造运动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包括地壳的抬升、下沉、错动等;地貌变动是指地壳表面地形地貌的变化,包括山脉的形成、平原的形成、河流的侵蚀等。

综上所述,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节的内容主要涉及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地壳运动。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特点和变化,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附上参考照片】(照片)以上是对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节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重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 地壳

2 地壳

我国现存最大的钻石
萤石
祖母绿
云母

紫牙乌(石榴石)
与蛇共舞
传奇钻石
三、岩石

岩石概述 (1)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是在地质
作用下形成的地壳物质。岩石的化学、矿物成分、
结构、构造及产状都与地质作用有密切的因果关 系。

(2) 分类——按成因,岩石可以分岩浆岩
(火成岩)、沉积岩(水成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相差极为悬殊。地 壳中含有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所列的绝大部分元素, 而其中O、Si、Al、Fe、Ca、Na、K、Mg等8种主要 元素占98%以上,其他元素共占1%~2%。 ⑵ 地壳元素丰度与地球元素丰度、生物元素 丰度有很大的差别。 ⑶ 有害元素的相对富集构成了有害环境与环 境污染,而某些元素不足也会造成危害。
镶 金 刚 砂 的 钻 头
云母的极完全解 理
冰洲石的完全解理
方 铅 矿 的 完 全 解 理
璞 玉 的 贝 壳 状 断 口
燧 石 的 贝 壳 状 断 口
燧石为玉髓的隐晶结构
暗 色 的 燧 石
燧石是古人类制作石器的主要材料
金砖
俗话说:一斤黄金包一亩地。1g 黄金可制 成约50m2 的金箔;经过2万多次敲击,金箔 厚度仅0.15μ m,相当于头发的1/500。
地壳的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地壳可分为上下两层, 其界线叫康拉德界面。在地震波传播曲线图 上,该界面以下波速明显加快,纵波由每秒 5.6千米增加到每秒7.6千米,横波也由每秒 3.2千米增加到每秒4.2千米。据此可以推测: 界面上下都由固态的物质组成,但物质成分 略有差异,下层平均密度略大于上层。在地 质学上,上层叫硅铝层(又叫花岗岩层), 下层叫硅镁层(又称玄武岩层)。

第三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 4

第三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 4

矿物组成,其含量可达90%以上,而在花岗岩等地下深处形
成的岩石中却不可能出现高岭石等粘土矿物。
岩石的结构:岩石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
(或岩屑)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
关系。也就是说,它主要是指岩石中颗粒本身的一
些特点。例如花岗岩,其中的矿物颗粒全是结晶的,
且颗粒较粗大,同种矿物的颗粒大小基本相等,因
其中的长石、石英、云母常沿着一定的方向作断断 续续的定向排列,这种构造称为片麻状构造;又如 砾岩、砂岩中碎屑颗粒的排列或堆积常具有分层性, 这种构造称为层理构造。
3、地壳中的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 质岩)
(1)岩浆岩(magmatite) 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浆冷凝后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又称火成岩。岩
浆岩按其形成的环境有两种类型: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
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侵 入岩。岩浆岩的物质成分主要是各种硅酸盐,如果以岩浆岩 中SiO2化学组分的百分含量来划分,则岩浆岩可分为四大类: 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SiO2为45%~52%之 间)、中性岩(SiO2为52%~66%之间)和酸性岩 (SiO2>66%)。
常见岩浆岩
酸性岩:花岗岩 花岗斑岩 中性岩:闪长岩 闪长玢岩 基性岩:辉长岩 辉绿岩 超基性岩:橄榄岩 流纹岩 安山岩 玄武岩
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朱红悬崖(Coyote Buttes)的帕利亚
(2)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条件下,由母岩
(岩浆岩、变质岩和早先形成的沉积岩)风化、剥
广的主要有长石(包括钾长石、斜长石等,约占地壳质量的
50%)、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云母(包括黑云 母、白云母等),较常见的矿物有绿泥石、高岭石、石榴子

圈层结构、构造层次

圈层结构、构造层次
第二节 圈层结构和构造层
(物质组分不同导致岩石力学性质的分层性):
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固体地球
一、地壳-岩石圈的层圈式结构
1.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的总和;
(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 (1)地壳 :
上地壳—沉积岩、火山岩、 花岗岩、浅变质岩
中地壳—闪长岩类岩石、 片岩、片麻岩
下地壳—玄武岩、辉长岩、 深变质岩
(2)上地幔:超基性岩类(莫霍面之下)
2. 大陆岩石圈: 垂向成层,横向不均一: 厚度、密度、强度、地壳物理状态差异, 硅铝质+硅镁质。
“三明治”结构: 上地壳—脆性(硬) 中地壳—塑性(软流层、壳内软层) 下地壳—刚性(硬)
3.大洋岩石圈: 仅硅镁质
二、构造层次
(3)中层构造: 8-15km,强褶皱作用,塑性变形 (紧密褶皱、韧性剪切带)
(4)深层构造: >15km,流变作用、熔融作用 (柔流、韧性剪切带、混合岩化)
脆性破裂域
(脆性变形)
—— 塑性流变域
(塑性变形)
温度递增引起岩石力学性质变化导致变形的 分层性
1. 构造层次:
同一次构造活动,在不同的深度形成不同类型 的构造变形 。
因素:物质组分、温度、压力、流体等。
2. 构造层次的划分:
(1)表层构造: <1km的地表,剪切作用,脆性变形(断层、褶皱)
(2)浅层构造: 1-8km,褶皱作用,脆性变形(褶皱、断层、节理)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 二、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 触关系 三、地质构造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
(一) 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使地壳 发生变位与变形、形成各种地质构造,促进岩浆活动 与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 度与规模差异性等特点。任何区域和任何时间,构造 运动都在不断进行。快速构造运动如地震常常造成灾 难性后果,缓慢构造运动很难凭感官察觉;但即使非 常缓慢的构造运动也不是均速进行的。
层状岩石受地应力作用后,构造变动表现最明显, 主要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而为发生褶皱,扔保持水平或近似水 平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
水平构造一般保持着原始的沉积顺序,即老岩层在下,新岩 层在上。 桌状台地、平顶山、方山、层状山丘、构造 阶地、丹霞地 貌等。
丹 霞 山
㈡倾斜构造 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即为倾 斜构造。褶皱、断层、不均匀升降运动都可造成岩层 的倾斜。其产状以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确定。
单面山、猪背岭
单面山
当岩层倾角比较小时,顺岩层发育的山坡比较和缓, 而另一坡比较陡峭,两坡不对称,这样的山地叫做单面山; 当组成单面山的岩层倾角比较大时,山坡两侧都比较陡, 山地两坡比较对称,看起来像猪背,故称为猪背岭。
二、 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从地层的岩性、岩相、厚度与接触关系上,都可 以发现构造运动的痕迹。沉积岩的组成、结构、 构造与化石特点也能综合反映地层的岩相古地 理情况。沉积厚度也可大致反映地壳沉降的幅 度。
(一 ) 岩相
海相


陆相
过渡相

关于地球的有趣知识

关于地球的有趣知识

关于地球的有趣知识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宇宙中唯一一个我们所知的适合生命存在的行星。

地球上有许多有趣的事实和奇妙的现象,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吧。

第一节:地球的基本信息地球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也是距离太阳最适合生命存在的行星。

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围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365.24天。

地球的表面由71%的水覆盖,因此被称为“蓝色星球”。

第二节: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它的厚度在陆地上约为30-50公里,在海洋上约为5-10公里。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主要由铁和镍组成,温度非常高,厚度约为3,500公里。

第三节: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是围绕地球的一层气体包围物,它主要由氮气(约占78%)和氧气(约占21%)组成,还有少量的氩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

大气层对地球上的生物和气候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它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并保持适宜的温度。

第四节:地球的自转和倾斜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一个自然日的时间为24小时。

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之间的角度称为倾角,地球的倾角约为23.5度。

这个倾角使得地球的北半球和南半球在不同季节中接收到的阳光量不同,造成了季节的变化。

第五节:地球的地理特征地球上有许多独特的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和海洋。

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约为8,848米。

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全长约为6,650公里。

最大的湖泊是咸水湖——里海,它位于亚洲和欧洲之间,面积约为371,000平方公里。

最大的海洋是太平洋,它占地球表面积的30%。

第六节:地球上的生命地球上有丰富多样的生命形式,从微小的细菌到巨大的动物。

生命在地球上的存在时间已经超过了35亿年,它们适应了各种极端环境,包括深海、高山和极地。

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是化石化石,它们生活在大约35亿年前。

第二章 地球表层系统

第二章  地球表层系统
50 % 损 失
30%被大气散射和云层反射 1%-3%的紫外线被原子氧和臭氧吸收 17%-19%被水汽、尘埃和云中水滴吸收 年 太 阳 总 辐 射
50 % 到 达 地 面 、 水 面
从全球范围来讲,因科里奥 利力的作用,大气无法从赤道直 达极地,而在经线方向上形成三 大环流系统,在地面上形成行星 风系,即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 东风带。 由于地形、城 乡、大陆上水与陆 地受热差异而形成 各种地方性的局部 环流,如山谷风、 城乡环流、湖岸风 等
地球表层的能量 第二节 转换和物质循环
一、地球表层的特征 二、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
三、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
一、地球表层的特征
(一)地球表层是物质三态存在和相互作用的场所 界面机制:界面之间的物质密度发生急剧突然的 变化
白河两岸景佳幽, 碧水悬崖万古留。 疑是龙池喷瑞雪, 如同天际挂飞流。 不须鞭石渡沧海, 直可乘槎问斗牛。 欲识林泉真乐趣, 明朝结伴再来游。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不断从水面、 陆面蒸发,通过植物叶面蒸发,化成水汽升到高空, 被气流带到其他地方,在适当条件下,凝结、降落到 地表,渗透形成径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水的这种蒸 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过程叫水循环。 水的循环运动是地表外力的主要动力,也是地球 化学迁移的载体,是化学反应生物过程的重要条件, 对地球表层各种地理过程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三、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
1、地质大循环
2、大气循环
地球球形表面造成太阳辐射对地表的增温差异, 辐射强的地方增温快,形成上升气流,构成低压区; 地表其他地方的空气向这里运动,以补充这里上升的 空气;在高空,上升的空气向外移动,至较冷的地方 下沉,形成高压区,从而构成了大气循环。
厄 尔 尼 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宇,界,系,统为地层段落,其相对应的地质年代
(时间单位)为宙,代,纪,世。
以时代早晚顺序把地质年代进行编年制成表格称 为地质年代表。 • 相对地质年代在同位素测年(绝对地质年代)配 合下确定各地质年代的绝对年令。
• • • • • • •
上层:硅铝层,SiO2占62%左右、AlO3占14.1%,平均密度2.7 克/cm3。 上层仅在大陆存在,为一不连续圈层。 下层: 硅镁层, SiO2占49.6、Fe2O3与氧化铁占8.8%、MgO占 7.2%,平均密度2.9克/cm3。 下层大陆大洋都有,为一连续圈层。 根据结构、组成、厚度等差异地壳分为两大类型 1、 大陆地壳 分布面积广,占地壳面积32%,厚度变化大,从5——70公里不 等。海拔越高厚度越大,陆壳表层分布有未固结或已固结沉积物, 该层是地球外动力作用最显著地带,物质组成极为多样,构造形 态和地貌形态也非常复杂。
第二节
• •
地壳的组成与结构
一、 地壳的化学组成 组成地壳最主要元素O、Si、Al、Fe、Ca、Na、K、 Mg、H九种元素占地壳总重量98.13%。且前两者分别 占49.13%和26%,后七种总共占23%,剩余几十种只占 总量的1.87%。 • 以上平均值是根据16公里以上可见地壳部分几千 个样品分析得出平均化学成分值作为地壳中平均含量。 • 二、 地壳结构与地壳类型 • 莫霍面以上地壳部分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出现次 一级不连续面即康拉德面,分为上下两层:

地壳均衡:陆壳密度小于地幔。高山区陆壳厚, 重力大为达到地壳均衡,高山地区陆壳向下凸出形成 山根借助浮力抵消高山重量。 • 陆壳岩层中常见挤压褶皱,岩层弯曲变形,广泛分 布大小不一的断裂构造。复杂地区陆壳岩层年龄亦越 老。大陆区发现最老岩石年龄35亿年。大陆架、大陆 坡尽管被海水淹没,但就其性质而言仍属大陆地壳。 • 根据地震波对地壳结构测定及地壳的活动性,大 陆壳进一步划分以下几个类型: • 古陆 地质时期古老陆地,地壳稳定部分多有古 老变质岩组成,岩石年龄超过6——35亿年,地表地形 起伏小,厚35公里左右如南非、加拿大、南极洲等。

• 最厚11公里,最薄不到5公里。 • 洋底地壳物质组成自上而下可分三层: • 第一层 沉积层,由未固结沉积物组成,为红褐色 粘土、硅质钙质软泥组成,平均厚400米,最厚达1— —2公里,也有缺失。 • 第二层 玄武岩——沉积岩层,为夹有沉积物的枕 状熔岩及玻璃碎屑组成,越往下沉积夹层越少,该层 厚500——2000米,平均1700米,表面起伏不平。 • 第三层 玄武岩层,厚度均匀平均5——7公里是洋 壳主体又称大洋层。 • 洋壳与陆壳的区别:陆壳厚而轻,花岗岩层和玄 武岩层连续分布;洋壳薄而重,花岗岩层缺少,玄武 岩直接裸露洋底。

沉积岩岩层以下由岩浆岩和变质岩层组成结晶基 底,主要是花岗占上地壳95%,故为上地壳的主 体。 • 花岗岩层是指平均化学成分与花岗岩成分相似的 一层而言。 • 下部陆壳根据震波测定密度与玄武岩、辉长岩相 似,认为是玄武岩层,平均厚度21.7公里,平原地区可 达30公里左右。 • 近来根据模拟试验说明在下部陆壳较高温度压力 条件下玄武岩、辉长岩是不稳定的将转化为榴辉岩。
• 上有沉积物覆盖,物质来自相邻岛屿与大陆,地壳活 动性大,也有较稳定的。 • 随着对大地构造及地球深部结构的深化研究已揭 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在发展上有密切联系,两者可 互相转化,大陆地壳由剥蚀、扩张及岩浆作用演化为 大洋地壳。
第四节
• •
地壳演化的地质年代
• • • • •

地球历史46亿年,地壳年龄38亿年左右。 地壳历史以相对地质年代表示,以生物变化和岩层 形成的顺序将地壳划分成一些自然阶段。 宇:以有无生物及生物大量出现为划分标志。 界:以生物巨大进化和大规模地壳运动来划分。 隐生宇 :太古界 元古界 显生宇:古生界 中生界 新生界 系(纪):以地壳运动和生物变化划分,包括元古 界顶部震旦系在内共13个系。 每系(纪)再划分为2-3个统(世)。

火山岛屿 大洋盆中的火山岩岛,活动性可变, 从活动至稳定。大小不一,小的不满1平方公里,大的 如冰岛。地壳厚12——14公里。 • 海沟(海槽) 大陆大洋交界部位,为凹陷的深 海槽,深5——8公里,最大达11公里如玛利亚纳海沟、 东太平洋智利海沟,为洋壳的活动区,以强烈地震活 动为特征。靠大陆一侧边缘为岛弧,沟中有来自岛弧 的沉积物,地壳薄,厚度仅8公里。 • 边缘海盆地 位于岛弧之间或岛弧与大陆之间, 前者如菲律宾海,后者如日本海,地壳厚9公里左右

地块(或地台) 地壳上相对稳定部分,基底为 变质岩上覆1——3公里沉积盖层,地壳平均厚度40公 里。 造山带 地质时期强烈挤压褶皱带,陆壳活动性较大 地区一般宽数百至数千公里,长可延伸数千公里。古 老造山带形成于2亿年前,相对较稳定。经长期风化破 坏山势较平缓。年青的造山带形成于2亿年后为高峻山 系如天山、秦岭、祁连山、喜马拉雅山等都是造山带。 • 大陆裂谷 两侧为断裂的深陷裂谷,为陆壳活动 性大的地区之一。断裂可深达10公里以上,宽30—— 75公里,长数十至数百公里如东非裂谷。 • 2、大洋地壳 • 洋壳分布广占地壳总面积68%,特点是薄,平均 厚度7公里。

洋壳分布有规模巨大的断裂,岩层变形平缓没有强 烈挤压褶皱,洋壳年令较陆壳小,一般都形成距今2亿 年后。按洋壳结构及其活动性洋壳亦可划分若干类型: • 大洋盆地 洋壳中稳定部分,结构均一,厚度及 横向变化不大,洋底地壳三层物质均存在,厚6——8 公里。 • 海岭 水下隆起山脉厚3——6公里,大多缺失层1 和层2,受岩浆活动影响有较高地热流,反映海岭形成 时间不长,地壳活动性大。 • 岛弧 大陆边缘弧形排列链状岛屿为洋壳陆壳的 过渡带。如亚洲东部千岛、日本列岛、台湾、琉球、 菲律宾等。地壳厚5——35公里,是地壳的活动区,火 山活动异常强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