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
构建一基两翼的大语文教育体系——朱学清等《大语文教育研究》感悟
构建一基两翼的大语文教育体系——朱学清等《大语文教育研究》感悟—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同时它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一般的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而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却不是这样的二元结构,而是一个的三元结构,即在认识的主体(学生)和认识的客体(教材)之外,还有一个起指导作用的因素(教师),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教材的认知,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只是学生认知活动的指导者而不是包庇者, 大语文教育的理论很好的处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能改变语文课堂教学中接受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大语文教育思想的框架ﻭ大语文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思想,大语文教育框架归纳起来为:强化一基两翼 ,深化三段四步,活化五加二大于七,优化六个结合。
一基就是指课堂教学, 两翼就是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教育氛围。
三段四步是指大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分课前自学课中探讨课后拓展三段,课中探讨又分为确定目标小组探究大组探究迁移运用四步。
五加二大于七,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将教学计划中的七节语文课一分为二,拿出五节为阅读,作为教师教学用;拿出两节为阅览课,作学生自由阅览用.二是指学生在学校的五天的正规学习,加上两天的双休日中的活动。
六个结合是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学科结合、文情理结合、学与用结合、与结合.ﻭ大语文教育模式ﻭ三段四步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 三段四步阅读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主动选择(目标、方法、内容),主动学习(质疑、析疑、解疑),主动探索(规律、新知).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ﻭ具体结构如下:ﻭ教师活动:提供方案提供实例ﻭ提供舞台认知过程:ﻭ学生活动:主动选择ﻭ主动学习ﻭ主动探索课中探讨又分为四个具体步骤:ﻭ教师活动:目标定向设疑导学指导点拨提炼引导ﻭ认知过程:ﻭ学生活动:明确目标质疑理解讨论探索ﻭ迁移提高三段四步作文教学模式的操作大语文作文教学模式十分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大语文”教育
浅谈“大语文”教育从参加工作至今十几年的时间里,我与小学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热爱这门学科,也乐意把我的所学传授给我的学生,回顾这十几年的时间,酸甜苦辣、风风雨雨,但一直走不出一个误区——过于侧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的另一方面——“人文性”,其结果我的教学是非常失败的。
我在迷茫之中摸索着……,直到有一天我从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大语文教育》,顿时犹如醍醐灌顶,原来这么多年我一直在走弯路,还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徘徊。
所谓“大语文”就是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地统一起来,不能单纯地偏重于其中一个方面,而忽略它的另一方面。
这些年我和我的同事们,多数都是将传授语文知识(工具性)放在首位,而弃其人文性(思想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于不顾。
看了这篇文章后,我的心情特别激动,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语文的“人文性”是隐性的、抽象的,不像其“工具性”那么直观和具体,要想抓住它就必须要像春雨滋润万物那样一点点地渗透,不能简单地口头说教,浅尝辄止,这样根本达不到预期目的。
语文的“人文性”在小学阶段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行为的养成教育。
这两方面的难点就在“渗透”与“养成”这两个关键词上。
通过这两个词,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仅仅依赖单纯的口头说教。
想到这里,我的心犹如漆黑夜空中突然亮起的星光,一颗一颗渐渐亮起,照亮了夜空下的条条道路,这也许是我的心路。
我又在网上搜集了很多有关“大语文教育的心得”,一篇篇看着,看着,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我的思路也渐渐清晰了。
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大语文”教育思想,第一,我要很好地创设教学情境,这一点对“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实施非常重要,不能仅仅局限于“三尺讲台”“方寸书本”和“问答式的教学”,而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甚至还要走出教室,这样学生的视界和心境才能开阔,学到的知识才更深入、透彻(我又想起了古曲“高山流水”的创作过程,如果不是大自然的帮助,“高山流水”也不会名垂千古而不朽)。
大语文活动实施方案
大语文活动实施方案一、活动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语文教育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大语文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促进语文教学的深化和发展。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大语文活动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活动目标。
1.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3. 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提高语文成绩;4. 增强学生的语文文化自信心,培养正确的语文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三、活动内容。
1. 课内活动。
(1)开展课内大语文朗读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朗读表达能力;(2)组织语文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巩固知识点;(3)开展大语文主题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多读好书,提高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
2. 课外活动。
(1)组织语文写作比赛,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提高写作水平;(2)开展大语文主题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3)举办大语文作文分享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激发学习兴趣。
3. 校园文化活动。
(1)举办大语文主题文化节,展示学生的语文才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2)开展语文名人故事分享会,让学生了解语文名人的故事,激励学习;(3)组织语文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经典,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活动保障。
1. 宣传推广,通过学校网站、校报、校园广播等媒介宣传活动,提高学生和家长的参与度;2. 资源支持,学校提供活动所需的场地、器材和经费支持,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3. 组织协调,成立活动筹备组织,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确保活动的有序进行;4. 教师培训,开展相关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活动组织和指导水平,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五、活动评估。
活动结束后,学校将对活动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学生参与情况、活动效果、教师指导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估,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活动方案,为今后的大语文活动提供参考。
小学大语文包括什么内容
小学大语文包括什么内容一、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教授,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文学素养等重要任务。
在小学大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文本,学习了解语言的规律,并掌握了一定的文学知识,为将来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语文学科结构小学大语文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文知识在小学大语文学习中,学生将了解并掌握诗、散文、故事等丰富的语言形式,包括词语、句子、段落等基础语言单位的构成和运用规律。
2. 课外阅读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学生将接触到各种文学作品,拓展了解书籍的广度和深度,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写作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也开始培养写作能力,逐渐习得书写规范、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技巧,为将来更高层次写作能力打下基础。
4. 语文评价在小学大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会进行各种形式的语文评价,包括考试、作业评定、口头表达等,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语文学习状况,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
三、小学大语文的教学方法1. 任务驱动教学小学大语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2. 多元化教学手段教师会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授、讨论、练习、阅读、写作等,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语文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个性化辅导在语文学习中,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可能有所不同,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四、小学大语文的发展趋势1. 注重交际性未来小学大语文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多媒体化教学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小学大语文的教学模式也将更多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更加生动、丰富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语文知识。
基于人文素养提升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音一
西
基于人文素养提升的 ( 大学语文 ) ) 教学模式
动学习语文态度 、敢于对 自己语言行为负责
【 摘 要】 人 文素养教 育的核 心 , 是人 文 ( 2)我们要看 学生 良好个性 和健全人 精神的培养和人性 的完善、提高 , 促进AA ' 1 树立 格。良好个性是指 良好性格和气质 ,良好语 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 , 加 强大学生的 文品质。健全人格包括社会 主义道德品质、 人 文 素质 教 育 已成 为 当前 高等 教 育 改 革 与发 展 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文化品位和审 的潮流和趋势。 《 大学语文》正具有此种功能 , 美情趣等。注重习惯与方法评价 。习惯指养 是提 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的工具。 成 良好识字、写字 、读书看报 、观察积累、 【 关键 词 】 人 文素养 ;大 学语 文;教 学模 阅读、质疑问难 、使用工具书等 习惯 。学习 式探 究 方 法 是 通 过 大量 的语 文 学 习 实 践 、学 生 自己 “ 悟”出的、带有 明显个性特征 的方法 ,是 人文素养教 育是现代教育 中不可 或缺 的重 反映学生对语文学习规律的真正掌握。 要组成部分 , 人文发展是社会 三 、教师和学生应具备条件 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的不 ( 1 )有 什 么 样 教 育 思 想 就 会 有 什 么 样 可或缺的标 志 , 具备人文精神 教育态度和教学方法。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 , 才是现代意义上 的全面发展 的 让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也应该全面发展 ,由 人。人文素养教育 的核心 , 是 专业型 向复合型过渡;教师也应该有创新意 人文 精神 的培 养和 人性 的完 识 ,教学有新意;思想要超前 ,方法要创新; 善、提高 , 促进人们 树立正确 我们要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 ,教师 就应该 的世界 观、人 生观和价值 观 , 具备新计算机知识和新操作应用技能。只有 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 教师本身知识不断更新 ,才可 以真正对学生 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进行 兴 趣教 学 。 的潮流和趋势。大学语文正具 ( 2)教 师 善 于 钻 研 教 材 是 指 教 师 掌 握 有此种功能 , 是提高大学生人 了钻研教材规律 ,将书中知识转化为 自己知 文素质的有效的工具 。本文就 识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力求做到师生的和 此对大学语文如何培养大学生 谐统一 ,教法与学法统一 ,知识与能力统一 , 的人文素质提出几点粗浅的看 认识的构建与情感教学的统一 。要做到这些 法 。 就 要 找 准 学 习 目标 进 行 导 向 ,找 到 可 供 创设 大 学 语 文 课 在 人 文 的情景进行整体感知。透析课文 内容结构 , 素质养成上 的缺失 上下文关系,将课文分层,从而引导学生分 大学语文是非中文专业开 层操练。善研教法是为了能充分激发学生的 设 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语 学习兴趣 ,但我们要力求教法与学法和谐统 文 应 该 着 重从 文 化 角度 对 语 文 那么教师既要研究学生又要研究 自己。 进 行 诠释 , 用哲 学 、 史学、 美学 、 研究 学生是 从认识 规律去 达到教 师传授 知 语言学、文学等知识全方位透 识 、培养能力 、意志、情感 目;研究 自己是 视 和剖析范文 , 因此 , 大学语 为 了发现 自己优势 ,从而在教学 中扬长补短 , 文可 以让 学 生从 丰 厚 的文 化 中 在钻研教材 ,吸取别人经验基础上,提 出带 得 到 陶 冶 , 开发性灵 , 从 而 提 有个人特色、创新教学方法。 高人文底蕴和文化修养。但是 ( 3 )教师要 读好 一篇 文章 , 必须先 深 现在 的大学语文本身就存在着 入 阅读 , 理解其内容 , 体会其思想感情 , 才能 很 多人文缺失 , 根本无法满足 在 朗读 时以声传情 , 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 这个要求。主要可 以概括 为三 文章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 , 从字词句人手 , 个方 面 的缺 失 。 分析文章层次结构 , 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 是在教学 内容上人文 的 还要联 系实际 , 阅读时才能把握 朗读基调和 缺失。教学内容包括教材 内容 娟 陕 西国防 工业 职 业技术学 院 陕西 ) 户县 刘 语气 。要在课 堂上对学生不断提出问题 。在 f 素材内容和编排 、方法论指 阅读引导下 ,通过初步感知课文 , 提 出下一 导、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 步需要研究问题。这里所说研究性阅读 ,是 教材内容是教学 内容的一个重 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 ,因此 ,我们提倡提 要成分 , 现以我们 在用 的周建 出问题必须是同教学 目标结合在一起问题 。 忠 主编 的 《大 学语 文 》教材 综 上 所 述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方 法是 能力 核 为 例 。全 书分 为 三大 部 分 : 散 心的核心因素 , 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 , 文、诗 歌、小说 。其 中 , 散文 就需要 引导学生们反复实践 ,所以我常常选 占3 9 - 3 %, 诗歌 占4 5 . 9 %, 小说占 择不同类 型的短文 , 让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 1 4 . 7 %, 而古文在其 中所 占比例 方法 , 去 自学 ,读懂短 文,在班里还积极开 最大。 展课外阅读 ,定期交流学习经验 ,使同学们 二是在教学方法上 的人文 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 ,使学生们 缺失。 教学方法的主体是教师 , 逐步形成较强 的自学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 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素质会直接 师 ,还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 , 包括 教师的 影响到他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 范读和录音范带 ,看一些优 秀的电影 ,多在 效果。 图书馆看书,我 出去参加社会 实践活动。小 三是在考核 上的人文缺失。教学要求往往 学生模仿力和记忆力是非常强 的 , 在他们听 通 过最 终的考评体现 出来。大学语文考试 还是 与看 的过程 中 , 会在 头脑里 形成一个榜 样 , 沿用 中小学的考试形式 , 一律采用闭卷笔试 ; 考 从而更 好地感受语 言 ,
信息化给力“大语文教育”
育” 中,教师一方面应该利用 网络 中丰 富的信息 资源 ,为学生 的阅读和写作提供广 阔的社会历史 空间 ,另一方面应该引导学生通过 网络参 与到虚 拟的社会实践 中 ,从而实现语文学 习的社会性 和 实践性 。比如 ,在学 习 《 赤壁之 战 》时 ,学生通
了年代 ,在物质丰裕 的年代 中的母 亲并 不苦 。他
们很难 体会 到母爱 的伟大 ,有些学生 因为母 亲不
给钱买 手机 ,限制他们上 网等等 ,甚至还觉得母
亲 不疼 爱 自己 。针 对 这 些 学 生 认 识 上 的误 区 ,如
果我们 的教学仅停 留在课文 的文字 中,是很难 达 到教学 目标 的 ,这就需要我们利用互联网增强选 材的针对性 和时效性 。为此 ,教师可 以为学生 推 荐 “ 度贴吧”中的 “ 百 母亲吧” ,在课 堂上运用 多媒 体链 接相 关 的页 面 ,并 以李 宇 春 的 《 踏 脚 板 》、周杰伦 的 《 听妈妈 的话 》等音乐作背景 ,
4 8
2 1 教 育 传播 与技 术 总 1 0. 14 第7 期
《 语文 课 程标 准 》明确 指 出 : “ 文 是 实 语
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 的语文实践 能
力 ,而 培 养 这 种 能 力 的 主 要 途 径 也 应 是 语 文 实 践 。 ” 这 一 要 求 决 定 了 语 文 学 习 不 能 局 限 于 课
实 际生活 的距离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 的意义
和乐趣 ,有助于养成观察 、体验 、思考 、表达生
活 的习惯和能力 ,最终 达到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 的 目的 。互 联 网进入语文 教学 ,使语文教学 向课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学分:3学时:30适用专业:各专业一、课程定位1.课程性质《大学语文》课程是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属于公共基础平台课程。
该课程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
文科类学生第一学期开设,理工科类学生第二学期开设。
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课程,本质上属于综合素质教育课程。
它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与其他素质教育的课程一起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平台。
它突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基础”特征,课程的设计培养方案围绕着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来进行。
2.课程作用作为文化基础课程,该课程围绕着学院“厚基础、强素质、精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念,定位在以语文能力的培养为本位,同时更注重语文课的平台作用,强调语文与专业发展能力的联系,其“基础”特征指向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学审美眼光、人文关怀、言谈举止、精神风貌、交际沟通等方面。
由此体现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开放性特点。
它不仅包含课程基础性知识内容,更承担着提高学生阅读、思维能力和表达拓展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的任务,为学好各类专业课程和接受通才教育奠定基础。
3.课程任务该课程应该具有精神启蒙、思维创新和能力养成的多重职能,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综合性“大语文”课程。
应充分体现人文性、基础性、复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掌握必备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的水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具备相应岗位通用文化、文学素养,在综合素养方面有一定的提升。
通过学习,学生应对中国文化、文学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有所提升,具备相应的文学认识水平和文学鉴赏水平;能掌握必备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并提高社会感悟、审美认知以及合作、拓展等综合实践能力。
本课程既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必备前提,更是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使之成长为一个合格公民的有力保证。
二、课程设计1.课程设计理念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育,不是在进行研究型、理论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结构并不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完整性,教育的本位是基于“应用能力”而不是基于“理论研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直接走向企业,直接面向专业工作岗位的应用性人才。
深入剖析初中语文大语文的教学模式
深入剖析初中语文大语文的教学模式摘要:初中大语文教学模式为建立在基本的语文知识技能基础之上的,充分吸纳融合诸多不同的语文教学思想,围绕课堂教学这个最基本的方法和路径,深入在初中语文教学各个层面中开展的、利用各种可能的因素,带领初中学生队语文知识进行系统地掌握,并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语文学习技能。
具体描述,将课堂教学视作语文学习的最主要的场所,将课堂教学作为语文知识学习的最重要形式,在课堂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充分的联系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能够密切的感受到和体会到语文知识的乐趣,让学生演变成学习语文工作的真正主体。
在课堂教学之外,充分借助于各种不同的空间、材质,比如家庭社会生活,让这些空间、材质演绎成语文学习的有效补充手段,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得到升华。
大语文教学的基础为语文知能,但是这并非大语文教学的所有范围,在大语文教学模式下,要将各种不同的人文精华融入到语文教育中,让语文教学在具备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基础之上,展现出独特的学科特性。
关键词:大语文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一、大语文教学的基础为正确深刻理解认识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主体化、全面化,相应的,社会对语文教学的适应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作为一个主要的教学学科,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素质的提升来讲,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本文将会捕捉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和相关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中如下的内容详细的验证了在价值取向上,语文教学需要充分的注重社会和个人这两个层面,具体的相关内容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等,课程标准中的这些陈述明确告诉我们在价值取向上,大语文教学模式是符合国家对语文教育的取向性要求的,大语文教学是能够很好的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的。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单 一 的 授 课 手 段 , 学 生 在 课 堂 上 被 动 地 接 收 《 学 使 大 语 文 》 教 学 信 息 , 在 课 堂 外 主 动 地 吸 收 良莠 不 齐 的 而 的 网 络 文 化 信 息 , 成 教 与 学 的 脱 节 。教 学 方 法 的 单 造
现 代 信 息 技 术 带 来 的 全 球 信 息 化 浪 潮 冲 击 着 传 统 社 会 的 每 一 化 课 在
已 成 为 主 旋 律 的 当 代 ,学 生 的 知 识 学 习 已经 被 网 络
、
高 职 《 学 语 文 》 学 现 状 分 析 大 教
学效果 有 效化 。
关 键 词 :网 络 化 ; 媒 体 ; 主 学 习 ; 动 交 流 多 自 互 教 育 部 在 2 01年 的 0 《 础 教 育 课 程 改革 纲 要 基
化 挫 伤 了任 课 教 师 积 极 性 , 致 教 师 探 讨 教 学 理 论 、 导 教 学 实 践 的 甚 少 , 成 教 学 任 务 占据 主 导 地 位 , 师 完 教 的 教 学 思 想 懈 怠 , 成 教 学 模 式 僵 化 , 数 教 师 抱 着 造 多 “ 走 过 场 ” 心 态 教 学 , 接 导 致 了 课 堂 教 学 的 无 效 走 的 直
性 和 实 用 性 在 大 学 素 质 教 育 中 担 负 着 不 可 或 缺 的 重
任 。在 网 络 文 化 环 境 下 , 何 改 进 《 学 语 文 》 学 模 如 大 教 式 、 升 《 学 语 文 》 学 效 果 是 大 学 素 质 教 育 绕 不 提 大 教
开 的话 题 。
一
一
浅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
浅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语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思想和感情的表达工具。
在当今社会,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教育更是至关重要。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是当前语文教育的一个迫切需求。
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树立大语文教育观,首先要明确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我们不能只是看重学生的语文成绩,而要重视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的培养。
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表达能力和语文鉴赏能力。
语文思维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语文教育,能够对各种问题进行思辨,能够理性思考,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获取知识,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语文表达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语文教育,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多读、多写、多说,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使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语文鉴赏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语文教育,能够欣赏和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中获取美的享受和人生的感悟。
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去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
语文修养是指学生通过语文教育,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种修养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养成勤奋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表达能力、语文鉴赏能力、语文修养、语文情感和语文品格。
二、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语文基础是语文教育的基础,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功。
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就要注重巩固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作者:张丹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13年第10期语文教育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要达到怎样的目标,一直以来,颇多争议。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十多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
”同时,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
”由一位语文教育界的专家提出这样的意见,可见语文教育的确存在着不少问题。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行,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其“前言”部分的《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中,首次出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提法,并通过“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这样的表述,向所有语文教师提出了必须完善和实行“大语文教育”的要求。
一、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较早提出“大语文教育”这个概念并以此设计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方案的,是河北省邢台八中的语文特级教师张孝纯。
他在《“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中,提出了具有指导思想的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
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着眼整体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知识、智力、能力是个统一体,不容割裂”“建立敬爱型的师生关系”;坚持完整结构,就是要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协调地活动,而语文教学本身也应有完整的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就是“强调不能只依靠训练的数量换取了成绩,而应以较少的课内读写量和课外作业量,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水平的目标,力求事半功倍”。
其后,张孝纯的弟子张国生又对“大语文教育”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认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介绍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介绍《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情况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队伍、课程特色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程设置1.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性质和作用《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学校开设的必修课之一,它的性质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在整个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是为培养高职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以及各种综合素质的公共基础课程,也是将美育、德育和智育相交融的一门综合课程,在大学素质教育课程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教育部高教司的文件中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做了这样的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因此,我们理解的《大学语文》课程作用有以下几点:(1)大学语文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表达、阅读、理解、鉴赏、书写能力。
(2)大学语文可以使学生在对作品的审美感悟中潜移默化地充实精神世界,使学生在审美性、人文性、人格情操上得到陶冶。
(3)大学语文可以扩大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这也是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4)大学语文课程是终身教育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以培养学生表达、写作、鉴赏、独立思考、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任务的大学语文是一般专业学科的基础,起到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的作用。
总之,我们认为,在高等职业教育环境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必须首先遵循课程本身的规律,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同时,应该使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职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统一。
大学语文的作用不是单纯的“职业能力”培养,而是“综合素质”培养,把发展“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把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有机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语文教学法
大语文教学法1983年,以张孝纯为首的一个实验课题组开始了“大语文教育”实验,后来姚竹青进行全国的推广。
“大语文教育”的内容:1.“大语文教育”的内涵:概括地说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2.“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由于“大语文教育”的四个有机结合,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必然具备五个特征,即: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
“全面的”是针对长期存在着的“片面性的”偏向提出的,利用多方面的语文教学活动有意识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渗透德育,训练听写、听述、听析、听辨、听改和提问、对话、口述、演说、议辩等,组织游艺、游览、鉴赏性活动,培养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
“整体性”是针对“零打碎敲”式的做法而言的,“大语文教育”把读写听说四种能力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开辟语文教学第二渠道,强化语文环境的积极影响。
“能动的”,学生绝不是被动地接受语文的培养和训练,而是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靠自己来提高自己。
“大语文教育”提出:“坚持实行教学民主,建立民主的、和谐的、亲密的和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网络式的”是针对“单纯式”训练而言的。
“大语文教育”提倡“全方位”、“多角度”、“广渠道”,所以必然形成一个“网络式”的整体结构。
“强有力的”是讲力度问题,是指通过发挥语文教育整体功能,以较小的课业负担取得较高的效果所需要的那种“力”。
3.“大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大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有如下一些:⑴总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总体教学结构,由“一体两翼”构成,主题是课堂教学,两翼是课外活动和利用语文环境。
“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策略
“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策略作者:莫凤强来源:《教育界·上旬》2013年第07期所谓“优化”课堂教学是指老师和学生以最少的时间,最省的财力、物力,而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
要想达到这一理想目标,教师就要采取如下五个策略。
一、激发动机策略课堂教学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坚持自我创新学习的动机、意愿和要求,教育成效的大小往往以学生内在的创新意识精神力量为转移。
而创新意识的形成即来自于人的天然的探索本能和求知欲望,更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理想,人生追求及社会责任感。
没有这些条件做基础,学生就不会把已经观察发现到的问题上升为主动探索研究的课题,创新行为也就不会产生,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二、优化“主体”策略所谓优化“主体”策略,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渗透思想、掌握知识、锻炼本领、自学发展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主动参与小组或班级讨论。
(一)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1.把阅读时间留给学生。
把时间还给学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本保证。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看、去读、去思、去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质疑、解疑、讨论、交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动手实践、检查修正。
总之,有了时间保障,主体作用才能发挥。
2.把质疑问难的权利还给学生。
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然后引导他们善于提问。
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要鼓励他们通过阅读来解决,不要包办代替。
3.把教学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
学习过程中的评讲,可以由学生评学生,老师评学生,学生评老师。
评价既要评优点、长处,也要评短处与不足,但避免单评缺点。
评讲不是提意见,而是说理由,是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讲评宜总体评讲,少一些个体的肯定与否定或包办代替。
(二)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1.比较异同指导。
比较指导,就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题材、体裁、结构、主题以及写作活动中所存在的类同、相似或相反的因素来进比较。
[“大语文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大语文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大语文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也是学生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大语文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1.体验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注重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和参与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教学游戏、课堂互动等方式,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操作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导学模式问题导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情境问题等,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的目的。
3.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是指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演绎、小组竞赛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合作意识。
4.情感教育模式情感教育模式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认知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课文的情感体验、文学作品的感受、诗歌的鉴赏等方式,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和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5.差异化教学模式差异化教学模式是一种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教学策略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可以通过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等方式,满足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潜能。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来确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计有如下一些内容
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计有如下一些内容:一、总的教学模式(这是最高层次的教学模式):这种总的教学模式,由“一体两翼”构成。
这个模式所显示出的“大语文教育”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与开放性使它与旧式的传统语文教学迥然相别。
进行教学设计时,以单元为主体,各单元相勾连,都按“一体两翼”的格局进行。
可以说:“‘大语文教育’的‘一体两翼’结构显示出了它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高屋建瓴之势。
”)二、范文阅读教学模式:预习、见疑——质询、研讨——巩固、深化。
在这“三个阶段”或“三个步骤”里面还有更小的“阶段”或“步骤”。
但是,一般地说,由于“预习见疑”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向下一步的理解教材过渡,所以主要包括:(1)激发学习动机;(2)提出学习重点、教学要求和预习要求;(3)提供预习辅助资料(如“注释补正”,关于作者及文章时代背景的简明材料,结合课文的特、重、难、疑各点提出预习题并注意按文章思路和教学思路加以编排,提供必要的参读材料[导引型居多,对比型次之];(4)要求学生通读教材,充分感知,发展观察等能力,形成表象,并准备质疑,教者指导方法并做思路引导等。
由于“质询研讨”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发展思维能力,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同时也随时巩固知识,所以主要包括:(1)组织学生进行多向性质疑;(2)组织好集体研讨:首先是顺应学生思路、文章思路和教学重点来筛选问题;第二是要善于挑起矛盾冲突,并穿针引线使研讨顺利展开;第三是组织好答疑——生答、师答、师生共答。
由于“巩固深化”阶段主要是为了巩固新知,并把知识开始应用于实践,所以主要包括:(1)在概括或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熟悉教材(对课文各要点进一步概括,对本单元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的异同进行比较等);(2)做综合性复习;(3)测验(自测、互测、师测);(4)小结(自结、小组结、教师结);(5)引向实践(课外阅读实践、课内外习作实践以及家庭语文生活、社会语文生活的实践等。
语文教学方式与策略
语文教学方式和策略可以根据不同的年级、教材、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等因素进行灵活选择和调整。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语文教学方式和策略:
1. 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如听力训练、口语表达、朗读、写作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2.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和场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3. 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为导向,通过安排学生完成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阅读教学法: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5. 个别化教学策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包括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个性化辅导等,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潜能。
6. 多媒体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幻灯片、视频、音频
等,提供更直观、更生动的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上述这些语文教学方式和策略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可以相互融合和配合,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选择和调整。
同时,语文教学也需要注重实践操作和反思改进,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和策略,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浅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
浅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1. 引言1.1 引言语文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是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整体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可以明确教学目标的导向,明确教学的核心任务和重点内容,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
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可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系统梳理知识脉络,形成知识体系。
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体验语文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评价,可以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通过以上探讨,可以更好地引导教育者和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 正文2.1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重要性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我们以更高的标准对待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意味着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
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语文教育,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了解传统文化,培养情感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语文教育观还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文教育不应该是死记硬背,而应该是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知识,塑造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语文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
导读:张志公先生曾讲过,语文教学应当建立模式,但是不可模式化。
为了使广大教师便于掌握和效法,“大语文教育”也应当建立模式。
但是,正如张肇丰同志在《教学模式的概念、类型及其应用的条件》中所说,教育界对教学模式的“理解及解释既不确定也不统一”。
可惜该文所介绍的“乔伊斯教学模式”很不符合国内的习惯,同时使人有莫测高深之感。
因此我们暂时还是想采用刁维国在《教学过程的模式》一文中的意见,“教学过程的模式(简称教学模式,它是教学论里一个特定的科学概念)指的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
这种理解对于说明我们所要讲的问题比较方便。
(谢淑贞的表述近此)
按照这样的理解,“大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计有如下一些内容:
一、总的教学模式(这是最高层次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我们过去所谓的总体教学结构(于深德、朱学思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中曾说,“教学模式,又称教学结构”)。
这种总的教学模式,由“一体两翼”构成(参见《“大语文教育”刍议》中“大语文教育”的一体两翼教学总体结构示意图)。
这个模式所显示出的“大语文教育”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与开放性使它与旧式的传统语文教学迥然相别。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单元为主体,各单元相勾连,都按“一体两翼”的格局进行。
这就使宏观对微观起了合理控制的作用。
这一
模式得到不少老师的认可,陕西户县语文教师贾黛在《“培养”和“招考”的统一——用“大语文教育观”进行考试改革的设想》(《学语文通讯》1990年第10期)中评价说:“‘大语文教育’的‘一体两翼’结构显示出了它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高屋建瓴之势。
”
二、范文阅读教学模式:预习、见疑——质询、研讨——巩固、深化。
朱绍禹先生在《中学语文教育概说》一书中列举过国内外十余种“语文教学程序方案”,最后总结说:“不论哪类课文,一般都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预习课文,掌握概貌;第二阶段——精读课文,达到理解;第三阶段——复习课文,深化认识,掌握语文能力。
”朱先生在对国内外专家种种方案进行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意见,与我们的主张不谋而合。
在这“三个阶段”或“三个步骤”里面还有更小的“阶段”或“步骤”。
例如:“定向”、“自学”属第一“阶段”或“步骤”,“讨论”、“答疑”属第二“阶段”或“步骤”,“自测”、“自结”属第三“阶段”或“步骤”;“自读”属第一“阶段”或“步骤”,“教读”属第二“阶段”或“步骤”,“作业”、“复读”属第三“阶段”或“步骤”。
分得具体些,比较容易掌握、运用;但分得越细越容易不周延(如:“预习见疑”中未必只有“定向”和“自学”,“质询研讨”中未必只用“讨论”和“答疑”,“巩固深化”中未必只有“自测”和“自结”等)。
因此我们主张粗略地提出三步骤,而在更细的步骤上给施教者留下尽可能多的创造余地。
但是,一般地说,由于“预习见疑”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向下一步的理解教材过渡,所以主要包括:
(1)激发学习动机;
(2)提出学习重点、教学要求和预习要求;
(3)提供预习辅助资料(如“注释补正”,关于作者及文章时代背景的简明材料,结合课文的特、重、难、疑各点提出预习题并注意按文章思路和教学思路加以编排,提供必要的参读材料[导引型居多,对比型次之]);
(4)要求学生通读教材,充分感知,发展观察等能力,形成表象,并准备质疑,教者指导方法并做思路引导等。
由于“质询研讨”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发展思维能力,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同时也随时巩固知识,所以主要包括:
(1)组织学生进行多向性质疑;
(2)组织好集体研讨:首先是顺应学生思路、文章思路和教学重点来筛选问题;第二是要善于挑起矛盾冲突,并穿针引线使研讨顺利展开;
第三是组织好答疑——生答、师答、师生共答。
由于“巩固深化”阶段主要是为了巩固新知,并把知识开始应用于实践,所以主要包括:
(1)在概括或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熟悉教材(对课文各要点进一步概括,对本单元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的异同进行比较等);
(2)做综合性复习;
(3)测验(自测、互测、师测);
(4)小结(自结、小组结、教师结);(5)引向实践(课外阅读实践、课内外习作实践以及家庭语文生活、社会语文生活的实践等)。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