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1

人教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1

人教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1
词语解释
(1)南安,今江西大余。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北行, 路过此地。军,宋代一种地方行政区划名,或与府、 州同级,或与县同级。
(2)梅花南北路:指经过梅岭,梅岭,即大庾岭, 山上多梅树,故名梅岭,是广东和江西的分界岭。
(3)采薇: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不食周 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薇,一种野 菜。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
人教版
九年级 语文 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作者档案
文天祥(1236—1283),字宋 瑞。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 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 诗人,民族英雄。祥兴元年 (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 (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至元十 九年十二月,于大都就义。著有 《文山诗集》、《指南录》、《指 南后录》、《正气歌》等。
人教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1
人教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1
诗歌赏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坚持数年抗元斗争,不幸被俘, 被元军押解北行,路过梅岭所作。颈联上句“山河 千古在”,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 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国家的山河是永 远存在的,不会被侵略者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山 河有重光之日。
人教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1
人教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1
诗歌赏析
下句“城郭一时非”,是化用《丁令威歌》中 “城郭如故人民非”的句意,意思是说城郭被敌人 占领只是一时的,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这两句 对仗工整,声情激荡,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 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这首诗化用诗 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 示出民族正气。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44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44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bìn
yín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y īn wèi kān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诵读诗歌——节奏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困难
“丝”字与“思”谐音双关,运用 对偶和比喻的修辞表现两个有情人之间至 死不渝的爱情。
现在常用来比喻无私奉献的精神。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与“思”谐音,
蜡烛 暗喻相思之泪
暗喻相思之意
一联中对仗的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 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
这两句就“合掌”,就是说意思太接近了。 ——《叶嘉莹说中晚唐诗》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强说愁。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
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
好个秋。
咸阳城东楼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许浑 (唐)
辛弃疾 (宋)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强说愁。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走近诗人:
李商隐(约813——858 年),字义山,号玉溪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与杜牧齐名,称 “小李杜”。为朦胧诗鼻祖。 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 ,尤 其写一些爱情诗。
无题诗
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 诗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其 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以恋爱本事为依托。情思 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课件(共2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课件(共29张PPT)
他的一生伤痕累累,可是他却甘 愿抹去冬雪,把春风留给人间……
定风波
【北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 雨也无晴。

解读小序
[]
此遂不狼去雨沙三 词晴觉狈,。湖月

。,。,同雨道七 序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
绝 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 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望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 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
与 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 希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 望 舞,深得其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小结体悟
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 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那"穿林打叶"的风雨, 可以不去留意,把它们当作背景音乐;那料峭的 春风,最多不过把酒吹醒,让人感到微冷而已。 胸怀坦荡,可以包容天地,听任自然。这样,无 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 人生何尝不会"栉风沐雨"?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 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 些宁静和快乐。
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
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 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 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阴雨之后必有阳 光,生活中要充 满乐观和希望。
上帝给你关了一 扇门,必然会为 你打开一扇窗。

课外古诗词诵读统编语文九年级下册PPT课件

课外古诗词诵读统编语文九年级下册PPT课件

写作特色
1.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道圆熟,成语 典故信手拈来。 2.诗意流畅,语词率真豪壮。 3.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
山坡羊·骊山怀古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
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代表作有政 论集《三事忠告》、诗文集《归田类稿》、 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合作探究
2.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 苦;亡,百姓苦。”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 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请分析这首曲是从什么角度表现 什么样的主旨。
这首曲是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 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作者辛辣地批判 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夺得 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会历史规律性的概括。
朝天子·咏喇叭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王磐(约1470—1530),明代散曲家,字鸿渐,号
西楼,高邮(今属江苏)人。有《西楼诗集》《王西楼 乐府》(散曲集)。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 /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 吹的/水尽/鹅飞罢!
精读细研
尾联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国君 的两个儿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 后来饿死。薇,一种野菜。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 食八天。
【译文】饿死在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
上句决心饿死殉国;下句引用“采薇”这一典故表明至死不 降元的决心。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迈之情。“谁怕”二字,运用反问,表达了词人对自然风雨、
人生风雨的毫不在乎。最后一句写出了词人面对人生风雨时
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诗歌赏析
。后三句是精神上的再度升华。雨过天晴,回头看刚才狂 风大作、骤雨肆虐的地方,一切都归于平静,其中包含着深刻 的人生道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 难都会过去。这里一语双关,投射出词人对生活的感悟,表现 了其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
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
的作品。题材广阔又擅长化用前人典故入
词,风格沉雄豪迈、慷慨悲壮。
诗歌理解
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为赠 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 (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他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 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他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都未 被采纳,所以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疾等人继承并发展其词风,形成豪放词派。
诗歌理解
这首词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作于宋神宗元丰 五 年(1082) 春, 是 苏 轼 因“ 乌 台 诗 案” 被 贬 为黄 州 (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诗歌赏析


此词通过描述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

拨 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词人虽处逆境而不
诗歌赏析


这首词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

拨 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
失地的政治理想。
诗歌赏析

鉴 赏
上片对月抒怀。开篇两句写中秋的圆月皎洁,月轮
转动,暗示着时光流逝。白发不请自来,词人忍不住向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53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53张PPT)

山坡羊 ·骊(lí)山怀古
元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páng)一
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
萧疏,水萦(yíng)纡(yū)。
朝天子·咏喇叭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
明 王磐
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都变做了土。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
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
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课外古诗词诵读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一课时
南安军 宋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别云间(jiān) 明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jī )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guān)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阿 房宫从骊山建起,再向西直达咸阳, 规模极其宏大,设施极其奢华。
显耀
微小
曲儿小腔儿大 全仗你抬声价
显达
卑微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显要
微小
卑微
显达

对的


什 么

资料补充:
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 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南安军 宋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别云间 明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件(共26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件(共26张PPT)

(6)“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要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北宋·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7)“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北宋·苏轼《惠州一绝》
(8)“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被贬海南儋州时作。(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疑问一
“穿林打叶”用一个“穿”字和“打”字,说明雨大、猛、 急,而且小序中已说明“雨具先去”,即携带雨具的人已 先走了,作者为什么不忙着避雨,而是“吟啸且徐行”?
引证资料
(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唐·王维《竹里馆》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 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2)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啸】撮口发出的长而清越的一种声音。 吟啸,即吟诗长啸,魏晋时期文人常以“吟啸”的方式来 表达超尘脱俗、任情率性和卓尔不群的个性。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背景资料
(一)苏轼(公元1037-1101年),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 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二)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 险遭杀身之祸,随后被贬至黄州。 (三)1080年2月,四十多岁的苏轼,充黄州团练副使, 是一个当地州郡看管的犯官。
句译文: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 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疑问四
明确指出天气为雨后天晴, 可作者为何说“也无风雨也无晴”?
引证资料
(1)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 方。……“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 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节选自《苏轼传》(《宋史》)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诗歌理解
作 者
王磐(约1470—1530), 字鸿渐,高邮(今属江苏)人,
·
明代散曲家。少时薄科举,筑楼于城西,终日与文人雅士
背 景
歌吹吟咏,因此自号“西楼”。所作散曲,题材广泛。这
首曲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当时宦官当权,他们在交通要
道运河上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王
磐目睹宦官的种种恶行,写了这首《朝天子·咏喇叭》,借
第6单元 课外古诗词 诵读
诗歌理解
原 文 注 释
南安军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诗歌理解
【译文】 经过梅岭,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我与谁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囚徒! 山河将久远地存在,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 饿死在家乡是我的志愿,梦里在首阳山采薇。
诗歌理解

张养浩(1270—1329),字希
者 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
·
背 人,元代文学家。代表作有《三 景 事忠告》《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相传公元前206 年,项羽攻入
咸阳,放火焚毁阿房宫。张养浩
途经骊山有所感而创作了《山坡
羊·骊山怀古》这首曲。
诗歌赏析

旨 点
作者借景抒情,借古抒怀,表达了对历史
诗歌理解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
·
背 (今上海松江)人,明末抗清英雄。14 岁随父亲夏允彝和 景 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失败后只身流离于湘、鄂一带,后
返乡。清顺治四年(1647)被捕后就义于南京。
本诗为作者被清廷逮捕后,押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松江,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25张PPT)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25张PPT)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我喜欢“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被俘后随元军北行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
兵败,其父自沉于松塘而死。 我喜欢“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途中路过梅岭的所见所感,抒写了作者的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品读古诗 结合诗歌内容和课本解说,思考:这首诗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了作者抗清的坎坷经历以及 被俘后与故乡诀别的不舍,表达了对山河 沦陷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 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体现出作者视 死如归的崇高气节。
品读古诗 在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个句子?说说你 喜欢的理由。 我喜欢“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从这两句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满腔悲愤。作 者一直盼望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时运不济, 命运多舛,恢复国土、重整山河的宏愿一 次次落空,令作者感到深深的失望。
课外古诗词诵读
新课导入
苏轼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 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有利 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本节课, 让我们诵读诗词,体会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南安军
文天祥
写作背景
祥兴二年(1279),南宋最后一个据点 崖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 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庾岭,经南安 军时写此诗。
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
做了土。
品读古诗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句子的意思。
站在骊山上环望四周,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 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 呈现在眼前的只有稀疏寥落的草木,回旋迂曲的 水流。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 中了。想想周、齐、秦、汉、楚等国,多少帝王 为了天下,征战杀伐。赢的如何?输的如何?不 都变做了土!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PPT课件

(1090—1138),字去非, 号简斋。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 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 余首,却别具风格,语意超绝,笔力横 空,疏朗明快,著有《简斋集》。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陈与义也因之 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 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 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 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字幼安,号稼轩 。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 “苏辛”,与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并称“济南二安”。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是赠友之
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 康。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 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 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 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CHUZHONG YUWEN
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
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
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 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 事,渔唱起三更。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 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 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 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课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课件
作 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 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 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寥 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 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 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
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 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 坷的超然情怀。
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
人生险途。
主旨探究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
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坦然处之,在痛苦 中旷达自解等一系列复杂而深邃的情致。
板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词的内容,赏析词语言。
2.能够体会词人深沉的思想感情。
写作背景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陈与义也 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 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 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 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词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 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 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来。“何 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走近作者
【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北宋末、
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临江仙》课件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临江仙》课件
渔唱起三更:渔歌单击在添单加夜击内添容半加单击标响添题加起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将沉单挚击添的加内悲容单恸击添化加内为容 旷达的襟怀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输入标临题内江容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上片忆昔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单击添加标题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输入标题内容
单击添加标题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单击添加标题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标题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输入标题内容
忆昔午桥桥上饮,单击坐添加中标题多是豪英。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吟啸:高声吟咏。 面对骤雨时的坦然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芒鞋:草鞋。
隐喻了词人认为闲散江湖
胜过劳碌官场的轻松心态
suō
一蓑烟雨任平生。
展现了词人笑傲人生 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qiào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形容微寒。
一语双关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向来:刚才。
指野外所遇的风雨
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又暗指政治的风云变幻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只要胸怀坦荡、可以包容天地,听任自然 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一切的风雨都会过 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
(2)阅读下面一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 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 更。
②“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中 “一”“半”两个量词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长沟流月去无声”一句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月光无声地映在流水上,并随流水悄悄地流逝, 写出了环境的明净、幽美、清寂、静谧。
【全词主旨】 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
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
【名句赏析】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 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 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 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
【全词主旨】 这是一首边塞词。词作通过刻画“北风”“晚
烟”“戍垒”“斜日”等边塞之景,将塞外的荒凉和 词人内心的悲怆合二为一,凄凉中透露着一种历史的 厚重感和今古之悲。
【名句赏析】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瑟之气的战地风光侧 面图。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 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 闭”。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 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解析】选C。“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概括不当。
②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中“_______________”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 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13.纳兰性德《浣溪沙》中的 “________________”一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 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是纳兰性德的“山一程,水一 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答案:1.一蓑烟雨任平生 2.料峭春风吹酒醒 3.也无风雨也无晴 4.忆昔午桥桥上饮 5.此身虽在 堪惊 6.古今多少事 7.飞镜又重磨 8.斫去桂婆娑 9. 半竿斜日旧关城 10.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 且徐行 11. 闲登小阁看新晴 12. 被白发 欺人奈 何 13. 身向云山那畔行
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 多,又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 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 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4.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
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
恨几时平!
【译文】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 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 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 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名句赏析】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一句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 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古往今来的大事已 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 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 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 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 世怀古伤今的主题。
答案: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 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 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 的超然情怀。
②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半”两个量词,实际上展示的也正是与 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出塞外 的空阔荒凉。

答案:(1)作者“问姮娥……白发欺人奈何”等词句, 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2)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等词句,表现 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 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4)阅读下面一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 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 几时平!
①“深秋远塞”包含了怎样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深秋远塞,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给人 以寒冷萧瑟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为什么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 行。拄竹杖穿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 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 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 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全词主旨】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
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 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名句赏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
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 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 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 片
(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 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 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①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 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 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看壮丽山河,内心 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②“闲登小阁看新晴”一句中, “看”用得妥帖,为 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看”前与“闲”字呼应,后与“新晴”搭配, 从视觉角度写出月色的牵人眼目,表达出闲极无聊、 无处排遣愁绪,只能将心绪寄托在观看月色之上的无 奈之情。“看”写出闲来无处安放心绪时的无所适从, 更突出“闲”极无聊的处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助读资料】
1.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 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
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 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 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 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 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2.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
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
更。
7.一轮秋影转金波,______________。(辛弃疾《太 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8. ______________,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9.一抹晚烟荒戍垒,______________。(纳兰性德 《浣溪沙》)
10.《定风波》(苏轼)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 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 吟词长啸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写明作《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的时间、地点和心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达标训练】 1.名句默写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苏轼 《定风波》) 2. ______________,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 《定风波》) 3.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______________。(苏轼 《定风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