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学年级上册第一章1.4~1.7知识点

合集下载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最新精选】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最新精选】

浙教版科学八上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³或cm³)水银的密度为13.6×10³千克/m³,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³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³千克。

3.密度的单位:(1)密度的单位:kg/m³或g/cm³,(2)两者的关系:1g/cm³=1000kg/m³1kg/m³=1×103-g/cm³(3)水的密度:1×10³kg/m³或1g/cm³1毫升= 1cm³= 1×106-m³1吨=1000千克=1×106克(4)单位转化:1毫升= 1×103-升1升=103-m³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ρ=m/v(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5.密度知识的应用:(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每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每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八上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5.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l)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1. 水的电解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 )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 密度的公式: m =ρ/ v(公式变形: m =ρv v =m / ρ)ρ表示密度, m 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 (单位:米3或厘米3)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或克/厘米3,(2)两者的关系: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1kg/m 3=1×10 -3g/cm 3(3) 水的密度: 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 3= 1×10 -6 m31吨=1000千克=1×106克1毫升 = 1×10-3升 1升=10-3 m 3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ρ=m/v(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5、密度知识的应用:(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版,超实用)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版,超实用)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2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³, V排取m³)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②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④F浮=G 漂浮此时 V排< V物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复习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一环,本册教材包括了多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重要性。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各单元的知识点,本文将对其进行复习和总结。

一、单元一:运动和力1、运动学: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2、动力学:牛顿三定律,特别是第二定律关于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3、力的分类和性质:引力、弹力、摩擦力等,以及它们的作用和效果。

4、动力学问题:物体平衡状态及解决平衡问题的方法。

二、单元二:压力和浮力1、压力:压力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浮力:浮力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特别是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3、液体和气体的性质:密度、压强、黏度等,以及它们与压力和浮力的关系。

三、单元三:细胞与组织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基本构造、各种类型的细胞以及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作用。

2、组织:组织的分类和特点,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3、生物体的构成:器官、系统等概念,以及生物体各部分的相互作用。

四、单元四:植物的结构与功能1、植物的构造:根、茎、叶、花、果实的构造及其功能。

2、植物的营养:光合作用、吸收、运输和分配营养物质的过程。

3、植物的生长:生长素等激素的作用,以及植物生长的过程和环境影响。

五、单元五:人体的结构和功能1、人体构造:骨骼、肌肉、器官、系统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生理功能:消化、循环、呼吸、排泄等基本生理过程及其影响。

3、人体免疫: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各种免疫反应的机制。

4、生殖与发育:人的生殖系统、妊娠与分娩的过程以及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六、单元六:环境与健康1、环境因素:空气、水源、土壤等环境因素的质量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2、健康观念:健康的概念、标准以及影响健康的因素。

3、疾病预防:各种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特别是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4、安全常识:各种危险情况的应对方法,包括急救措施等。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一、引言欢迎来到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的精彩世界!在本单元中,我们将探索一系列重要的科学知识点,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以及地球科学。

通过详细的学习,我们将逐步揭示这些学科的核心概念,为未来的科学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生物学1、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将我们与周围的世界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奥秘。

2、生物的分类与演化:生物可根据其分类学特征进行分类,分为界、门、纲、目、科、属和种。

生物的演化是指物种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新的特征和适应性。

3、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具有多种结构和功能。

其中,细胞膜负责物质交换,细胞核负责遗传信息的存储与传递。

4、人体生理学:本主题将介绍人体各大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相互关系。

我们将学习到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基本原理。

三、物理学1、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时间、空间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

它为我们揭示了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和普遍原理。

2、运动与力:我们将学习速度、加速度等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基本概念,以及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3、能量与波:能量是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而波则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

我们将探讨能量转化、振动与波动、声波等知识点。

四、化学1、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将我们与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联系在一起,帮助我们理解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2、化学元素与化合物:我们将学习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合物和电解质等基本概念,并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化学反应与化学能: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而化学能则是物质在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能量。

我们将深入探讨化学反应的类型、能量转化以及化学在环境中的应用。

五、地球科学1、地球的构造与运动: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和磁场等组成,它的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浙教版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浙教版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浙教版科学是一门让人深感神奇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浙教版中需要掌握的内容。

第一章植物的生活1. 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植物的根、茎、叶、花等部位的结构和功能。

如根的吸收水分和养分;茎的支持和输送水分和养分;叶的吸收光能和CO2进行光合作用;花的结构、花粉和花的传粉方式等。

2. 植物的营养过程:光合作用是植物生命活动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反应、条件等,可以更好地掌握植物的生命活动过程。

3. 植物的繁殖过程:通过了解植物的有性和无性繁殖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特点。

第二章动物的生命活动1. 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动物的组成部分和器官的功能,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感觉器官等,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动物的生命活动过程。

2. 动物的呼吸和循环:了解动物的呼吸和循环方式,如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呼吸方式有何不同等,可以更好地认识动物的生命活动过程。

3. 动物的繁殖和发育:了解动物的有性和无性繁殖过程,如动物的生殖器官、受精、胚胎发育、个体发育等,可以更好地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和特点。

第三章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了解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原子,了解原子的性质、组成成分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2. 物质的基本性质:了解物质的密度、比重、熔点、沸点等基本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物质的特性。

3.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是物质改变的一种方式,了解物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及化学反应的各种反应类型,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物质的变化过程。

第四章物质的运动与力1. 运动的基本概念:了解运动的三个要素,也就是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加速度,以及加速度、减速度、匀变速等运动状态的变化。

了解力的本质、种类和计量单位等基础知识,如万有引力、电磁力、弹力等。

3. 动量与能量:了解物体的动量和动能、势能等能量,如牛顿三定律、机械能、热能等,可以更好地认识物质的运动规律。

最新推荐浙教版科学八上知识点汇总(已整理)

最新推荐浙教版科学八上知识点汇总(已整理)

最新推荐浙教版科学八上知识点汇总(已整理)浙教版科学八上知识点汇总:生活中的水第一节:水在哪里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存在于各种形态中。

海洋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而陆地淡水主要是冰川水,但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它们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水对生命至关重要,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而儿童身上4/5是水分。

水的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地循环流动。

小循环有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而大循环则是海陆间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有五个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和下渗(地下径流)。

这种循环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每年的3月22日被定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这可以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得出。

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水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的电解是一种化学变化。

水的重要性质包括无色、无味、沸点为100℃、凝固点为0℃等。

在常温常压下,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态浮在水面上,这是液水的异常现象。

第三节:水的密度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公式为m=ρ/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密度的单位为千克/米3或克/厘米3,两者之间的关系为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水的密度为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浮G浮停在液体表面(ρ物ρ液③F浮G浮浮起(ρ物ρ液3、浮力的应用:1)测定物体密度;2)浮力可以使物体浮起,可以用于制造气球、潜水衣等;3)浮力还可以用于建造大型船只,使其能够浮在水面上。

八年级科学知识点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知识点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知识点浙教版八年级是中学教育的关键时期,科学知识的学习也更加深入。

本文将按照浙江教育版八年级科学教材的章节顺序,归纳总结科学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第一章理论物理学1. 运动和相对运动运动是物体在空间内的位置的改变。

相对运动是两个物体之间的运动状态相对于其他物体的运动状态而言。

2. 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做等速运动时,速度不变;而在做非等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发生改变。

3.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指在物理运动过程中,总能量守恒。

当物体的一部分能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时,总能量不变。

第二章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是指化学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

反应时,参与反应的化学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后生成的化学物质称为生成物。

2. 酸和碱的概念酸是指能够释放出氢离子(H+)的物质,而碱是指能够释放出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3.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时,反应物中的化学能被释放出来,生成物中的化学能被吸收,使反应前后的能量有所变化。

第三章生物多样性1. 生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生物分类学是指对生物进行分类的学科。

在分类学中,生物被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等级别。

2.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组成。

生物环境包括生物种群的组成和空间的分布,而非生物环境则包括物理环境、化学环境和地理环境。

3. 物种的进化物种的进化是指生物种群不断适应自然环境,形态和结构上发生改变,并且适应性更强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进一步繁殖,不适应环境的个体会逐渐消失。

第四章科学技术与社会1. 科学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会提高人们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科技的消极影响也不能被忽略。

2. 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是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知识进步等因素影响的。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第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水的总量中,占比最大的是海水(ocean water),约占96.53%。

2.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来源于河流、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3.水的循环分为小循环和大循环。

陆上内循环包括陆地-大气的循环,海上内循环包括海洋-大气的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包括五个环节:蒸发(包括蒸腾和升华)、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和地表或地下径流。

4.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在于,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同时也使淡水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使得水资源得到再生。

5.水循环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

外因包括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内因则是水的三态变化。

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不均衡。

7.水与生命密切相关。

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则有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

第2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实验结果表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的分子式为H2O,即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2.水的电解需要电极,其中正极(阳极)产生氧气,负极(阴极)产生氢气。

氧气体积是负极氢气体积的2倍,而氢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则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和气体对于浸入其中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上的,作用点是物体的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指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向上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密度和形状无关,但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的体积有关。

3.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如果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会下沉;如果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会上浮;如果浮力等于重力,物体会悬浮。

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悬浊液是由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乳浊液是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紧密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给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2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含完全浸没和局部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³, V排取m³〕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②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④F浮=G 漂荡此时 V排< V物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版,超实用)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版,超实用)

第1 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 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 大气大循环: 海陆间水循环:海洋-- 陆地-- 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 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 世界水日” 第2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 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 浮= G 排液=ρ液gV排液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3,V 排取m3)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 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②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④F浮=G 漂浮此时V 排< V 物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所有知识点电子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所有知识点电子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所有知识点浙教版科学八上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水银的密度为13.6×10³千克/m³,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³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³千克。

3.密度的单位:(1)密度的单位:kg/m³或 g/cm³,(2)两者的关系:1g/cm³=1000kg/m³ 1kg/m³=1×103-g/cm³(3)水的密度:1×10³kg/m³或1g/cm³(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³ = 1×106- m³ 1吨=1000千克=1×106克:1毫升 = 1×103-升 1升=103- m³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ρ=m/v(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5.密度知识的应用:(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四节水的压强1.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

2.压力的方向:总是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3.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4.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一般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5.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6.压强的计算公式:P=F/S (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7.压强的单位:帕(1帕=1牛/米²,常用的压强单位有百帕,千帕,兆帕)(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8.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B.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2)减小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B.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少压力9.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液体内部都存在压强;(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4)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式:P=ρ液g h )第五节 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2.方向:竖直向上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整理(独家)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整理(独家)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整理(独家)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分解1.1 物质的组成- 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

- 原子: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是一类物质的基本单位。

-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组成的,可以是同种原子或不同种原子。

-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1.2 物质的分解- 物理变化:物质从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仍然保持其性质不变,如冰变成水。

- 化学变化: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如燃烧、腐烂等。

第二章分子运动与物态变化2.1 分子运动论- 分子:物质中微观结构最小的单位,能够进行热运动。

- 分子运动论: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分子的热运动有关。

- 温度:是物质中分子热运动的强弱程度的体现。

- 摩尔:一种量的单位,表示物质的分子数。

2.2 物态变化- 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物态。

- 三种物态的转化:图示法和示意图法。

- 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沸点、凝点和熔点。

第三章空气的组成和性质3.1 空气的组成- 氮气、氧气、其他气体和水蒸气。

3.2 空气的性质- 空气重量、空气压力。

- 空气的稀薄与稠密、透明、均匀性。

第四章溶液4.1 溶液的基本概念- 溶质和溶剂。

- 可溶性、不溶性。

4.2 溶解现象- 溶解的条件。

- 饱和溶解度、过饱和溶解度与不饱和溶解度。

4.3 溶解热的变化- 溶解热的概念。

- 溶解热对溶解过程的影响。

4.4 饮用水与污水处理- 饮用水的标准。

- 污水处理的必要性。

- 污水处理的方法。

第五章化学式和化合价5.1 化学式的由来- 集合体原子与共价化合的形成。

- 化合物印符。

5.2 化学式- 电价与化合价的区别。

- 氢、氧、氯、氟和硫的电价和化合价。

- 以及化学式的组成及含义。

5.3 离子式- 阴、阳离子的电价和化合价。

- 离子式的表示方法和作用。

5.4 化合价和简单化合物- 简单化合物和复合化合物。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5.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地下径流)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2.、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第三节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³或cm³)水银的密度为13.6×10³千克/m³,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³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³千克。

八上浙教版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八上浙教版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水的存在与组成1、水的循环⑴水循环的过程(能够看图进行描述)(2)水循环的途径:发生在海洋-陆地-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大循环)发生在海洋-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小循环)发生在陆地-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小循环)(3)水循环的动力:(主要动力、外因)+(内因)+ (4)水循环的意义:①使得地球各圈层紧密联系在一起;②使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③使得海洋向陆地提供源源不断的淡水资源。

(5)水资源定义:一段时间内某个地区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某段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地表径流量+地下径流量(5)更新最快(天);更新最慢(约年)(7)我国水资源总量排世界,但因为人口基数大,人均水资源仅界平均水平的(8)我国水资源分布时空差异:夏季冬季,江河年际变化大;空间上→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现在人类对水资源的改造主要是对的改造)(9)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平均每天约需升水二、水的电解实验①装置(认识)②现象:在两个玻璃管中都产生了气泡,并且极一管产生的气体体积是极一管的两倍,V负:V正=③气体的鉴定:正极→产生,鉴定方法:负极→产生,鉴定方法:④实验结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和一个构成的;水是由和组成的(注意:不能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⑤文字表达式:三、浮力1、浮力的存在:浸在(包括和浸没)液体(或气体)中的一切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产生的浮力2、浮力的方向:3、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4、浮力的测量方法:称重法(弹簧秤测出物体在空气和浸在液体中的读数差)6、阿基米德原理(文字):F浮=G排=ρ液gV排(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和液体密度的关系,了解探究过程)7、物体的沉浮⑴受力分析法: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一般受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决定于二者之间的关系:①当F浮>G物体;②当F浮=G 物体;③当F浮<G物体。

⑵密度判断法:①ρ液ρ物,物体上浮;②ρ液ρ物,物体悬浮;③ρ液ρ物,物体下沉;注:(要注意物体在水中的各种状态:浸没、浸入、漂浮、悬浮、下沉)8、物体沉浮条件的应用:⑴密度计和船的原理和应用:密度计和船都是状态下工作;船在密度较小的液体中,吃水较,反之则较;密度计的刻度为、⑵潜艇的浮沉原理:通过改变来实现浮沉;⑶气球和飞艇利用_空气__的浮力来工作,通常充入密度较空气_密度小_的气体;归纳浮力的计算公式: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G排液;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易错点:桥墩深深埋在河底淤泥中,所以桥墩下表面)平衡法:F浮=G-F拉(适用于漂浮、悬浮)四、溶液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①;②不饱和溶液①;②;③特殊(如氢氧化钙):饱和溶液①;②不饱和溶液①;②;③3、溶解度:一定温度下(一般为20℃),里达到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反应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易溶:20℃时,溶解度在以上;可溶:20℃时,溶解度在克;微溶:20℃时,溶解度在克;难溶:20℃时,溶解度在克以下。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4~1.7知识点.docx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1.4~1.7知识点.docx

1.4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一.溶液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糖、高锰酸钾、碘)。

2.溶剂:能溶解替他物质的物质,一般是液体(水、酒精、汽油)。

3.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4.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二.悬浊液和乳浊液1. 悬浊液(悬浮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即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2.乳浊液(乳状液):油脂形成很小的液滴悬浮在水里,即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3.比较: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溶质固、液、气被溶解固体小颗粒(不溶解)液体小液滴(不溶解)是否透明透明不透明是否分层不分层浑浊,久置分层特点均一、稳定不均一、不稳定举例高锰酸钾水溶液(紫红色)泥浆水、石灰浆、血牛奶、肥皂水碘的酒精溶液(棕黄色)液、钡餐共同点都是混合物【例题 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 .溶液通常是液体,溶质一定是固体B.凡是溶液一定是混合物C.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液体是溶液D.均一稳定的液体是溶液【例题 2】生活中的洗涤问题大都与化学知识有关。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厨房洗涤剂可使餐具上的油污乳化B.汽油可溶解衣服上的油渍C.食醋可用来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D.自来水可溶解掉铁栅栏上的铁锈【例题 3】让乳浊液静置许久,液体小颗粒一定会()A .下沉B.上浮C.均匀分散D.上浮或下沉【例题 4】下列液体不属于溶液的是()A.白酒 B .食盐水C.医用酒精D.蒸馏水三.实验操作1.固体药品的取用:(1)固体粉末:①用药匙或纸槽取药(每次使用后都必须擦拭看尽);②试管倾斜,把药匙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竖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在底部;或试管水平放置,把纸槽送入底部,然后竖立起来。

(2)取块状固体:试管横放,用镊子把药品放入试管口,再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慢慢滑到底部。

2.液体药品的取用:(1)液体盛在细口瓶中,取用时,瓶塞倒放桌上,一手拿试剂瓶(标签向手心,以免被药液腐蚀),另一手斜持试管,使瓶口紧挨试管口,让液体缓缓流入试管内,倒完后应立即盖紧瓶盖,把瓶子放回原处,注意标签向外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一.溶液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糖、高锰酸钾、碘)。

2.溶剂:能溶解替他物质的物质,一般是液体(水、酒精、汽油)。

3.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4.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二.悬浊液和乳浊液1.悬浊液(悬浮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即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2.乳浊液(乳状液):油脂形成很小的液滴悬浮在水里,即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例题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通常是液体,溶质一定是固体 B.凡是溶液一定是混合物C.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液体是溶液 D.均一稳定的液体是溶液【例题2】生活中的洗涤问题大都与化学知识有关。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厨房洗涤剂可使餐具上的油污乳化 B.汽油可溶解衣服上的油渍C.食醋可用来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D.自来水可溶解掉铁栅栏上的铁锈【例题3】让乳浊液静置许久,液体小颗粒一定会()A.下沉B.上浮C.均匀分散D.上浮或下沉【例题4】下列液体不属于溶液的是()A.白酒 B.食盐水C.医用酒精D.蒸馏水三.实验操作1.固体药品的取用:(1)固体粉末:①用药匙或纸槽取药(每次使用后都必须擦拭看尽);②试管倾斜,把药匙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竖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在底部;或试管水平放置,把纸槽送入底部,然后竖立起来。

(2)取块状固体:试管横放,用镊子把药品放入试管口,再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慢慢滑到底部。

2.液体药品的取用:(1)液体盛在细口瓶中,取用时,瓶塞倒放桌上,一手拿试剂瓶(标签向手心,以免被药液腐蚀),另一手斜持试管,使瓶口紧挨试管口,让液体缓缓流入试管内,倒完后应立即盖紧瓶盖,把瓶子放回原处,注意标签向外放。

(2)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液体,首先选取合适量程的量筒,然后将液体倒入量筒内,当接近刻度线时用滴管调到所需液体的量(眼睛平视液面下沿)【例题5】下列图示的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A. B. C. D.【例题6】下列取用固体药品的操作正确的是()A. B. C. D.1.5 物质的溶解一.物质的溶解性1.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①温度②溶剂的量③溶剂的种类3.有的物质溶解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有的溶质溶解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有点物质溶解时,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

如:氢氧化钠:溶解时放出热量,使液体温度升高;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使液体温度降低;氯化钠、蔗糖等:溶解时既不放热也不吸热。

4.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①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②跟搅拌有关:搅拌加快溶解;③跟溶质颗粒大小有关: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二.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3.判断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向原溶液中加入少量原溶质,若溶解的量不再增加,则该溶液为饱和溶液。

若溶解的量能再增大,则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但 相同温度,同种溶质,其饱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要浓。

【例题7】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B .将一定质量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C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D .将5g 某物质完全溶解于95g 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是5%三.物质的溶解度1.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 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3.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4.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5.溶解度曲线【例题8】如图为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1)t 3℃时A 的溶解度为80克(2)P 点的的含义在某一温度下,A 、C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3)N 点表示t 3时,A 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增加溶质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C>B>A(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取晶体。

(6)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B,无晶体析出的有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W A<W C<W B 。

(7)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6.气体的溶解度影响因素:①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例题9】“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

根据这一条件及溶解度的含义,判断下列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A.100g水溶解36g食盐恰好能配成饱和溶液B.200C时,100g食盐饱和溶液里含有36g食盐C.200C时,把136g食盐饱和溶液蒸干,可得到36g食盐D.饱和食盐水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36:100:136【例题10】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有确定意义的条件,除“在一定温度下”,还应该具备()A.一定量的溶剂B.一定量的溶液C.一定量的溶质D.不再需要其他条件【例题11】t1℃时,分别将20g甲、乙两种晶体(不含结晶水)加入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恰好完全溶解,升温到t2时出现甲、乙烧杯中所示的现象。

根据上述实验,结合下图中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时烧杯中甲、乙两物质形成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B.t1℃时烧杯中甲、乙两物质形成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约为16.7%C.t2℃时烧杯中甲物质溶液的质量是110gD.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130g【例题12】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观察分析后我知道:⑴70℃,乙物质的溶解度为 g;⑵3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0℃,析出晶体的质量是甲乙(填“>”、“<”或“=”)。

四.溶液的配制1.溶液配置过程:①计算(溶质、溶剂的量);②称量和量取(托盘天平称量溶质,量筒量取溶剂);③溶解(玻璃棒的作用:搅拌,加速溶解)④装瓶存放2.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例题13】将一瓶8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平均分为2等份,每份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若将其中的一份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一半,应加水 g,若将另一份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应加入NaCl g。

【例题14】已知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50g。

试计算在50℃下,⑴在120g氯化铵饱和溶液中含多少克氯化铵?⑵在25g水中最多可溶解多少克氯化铵?⑶用10g氯化铵配制成饱和溶液需要多少克水?⑷用30g氯化铵和50g水混合,能否得到饱和溶液?组成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例题15】20℃时,将80g的某溶液分成二等份,其中一份蒸发掉10g溶剂,另一份加入 4g溶质,此时这两杯溶液恰好饱和,则饱和时溶液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

1.6 物质的分离一.物质的结晶1.结晶: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

①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

如食盐(NaCl)②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的物质。

如KNO32.蒸发溶剂和冷却热饱和溶液综合使用:加热使溶液蒸发浓缩(减少溶剂),再冷却结晶二.几种常用的分离方法1.物质分离的方法:结晶法(蒸发溶剂、冷却热饱和溶液)、沉淀法、过滤法、蒸馏法2.明矾、活性炭:(沉淀)凝聚剂活性炭:(过滤)吸附作用,滤去不溶性物质并吸附掉一些溶解的杂质,除去异味3.过滤:(1)主要仪器: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滤纸等(2)一贴,二低、三靠:滤纸紧贴漏斗;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滤纸中液面低于滤纸边缘;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上,烧杯靠在玻璃棒上使液体沿玻璃棒流下,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4.粗盐提纯(蒸发结晶、冷却结晶)(1)步骤:Ⅰ溶解:把粗盐放入盛有一定量的水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

Ⅱ过滤:滤去盐水中的不溶性固体杂质。

Ⅲ蒸发:①把滤液放入蒸发皿中加热(液体不超过容积的2/3);②用玻璃棒快速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使液体飞溅;③当出现大量固体时,应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

注:(1)玻璃棒的用途:①溶解:搅拌,加速溶解;②蒸发:搅拌,使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③过滤:引流。

【例题16】室温下,一杯饱和食盐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有少量晶体析出,是因为() A.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B.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变小C.溶剂质量减小D.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例题17】目前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主要是利用海水晒盐,它所利用的物质分离方法是()A.溶解法B.过滤法C.结晶法D.蒸馏法【例题18】将食盐的饱和溶液,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蒸发水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的质量减少 B.溶液的质量分数增大C.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D.原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例题19】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t1℃时,100g水中溶解20g甲,溶液刚好饱和;那么,50g水中溶解___________g乙,溶液达到饱和.(2)t2℃时,比较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1℃时,若要将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种即可).(4)若要从甲中含有少量乙的混合溶液中提纯甲,可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20】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据图回答:(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时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写一种)(3)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提纯甲。

(4)30℃时,将40g甲物质放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若将烧杯内溶液温度从30℃升温到50℃(不考虑水蒸发),溶液中不变化的是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