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大学》节选 (2)

合集下载

《礼记·大学》节选 ppt课件 (2)

《礼记·大学》节选 ppt课件 (2)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 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 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 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 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 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 天下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 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重视。薄:轻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 情、做法等)。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礼
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 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 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 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 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 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 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 儒,如此而已。
《礼记·大学》节选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礼记·大学》节选

2021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 4 《大学》节选 含解析

2021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 4 《大学》节选 含解析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课后训练一起提高一、基础知识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知止而后有定.定:决定。

B.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著:显露。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辟:开辟。

D.无诸己而后非.诸人非:不对的。

项,定,目标,志向。

C项,辟,有偏向。

D项,非,批评。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其机如此..B.此之谓自谦..C.大学..之道 D.小人闲居..为不善项,古义,自我满足。

今义,自己表示谦虚。

C项,古义,古代天子设立的学校,与小学相对而言,教以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之道。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

D项,古义,独处。

今义,在家里住着没有工作做。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在明.明德B.所谓诚.其意者C.上长.长而民兴弟D.意诚而后心正.项是形容词作动词,敬重。

其他三项是使动用法。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如见其肺肝然②见君子而后厌然B.①此谓诚于中,形于外②得复见将军于此C.①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②人之视己D.①故君子必慎其独也②从六国破亡之故事项,①助词,用于词尾,表示比拟;②助词,用于副词、形容词之后,表示状态。

B项,介词,在,表处所。

C项,①介词,对于;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项,①所以;②旧的,原来的。

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2),,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慈者,。

(4)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3)所以事长也所以使众也(4)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二、阅读能力培养(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高考语文考前必练之名句名篇默写第14练《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原卷版+解析)

高考语文考前必练之名句名篇默写第14练《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原卷版+解析)

第14练★句子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

_______________。

”子曰:“_____________,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曰:“朝闻道,_______________。

”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胜质则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君子。

”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譬如为山,_________________,止,吾止也;_________________,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知者不惑,________________,勇者不惧。

”颜渊问仁,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礼勿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大学之道,____________,在亲民,____________。

知止而后有定,_______________,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大学之道》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2 《大学之道》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迩之事.父②明烛.天南③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⑤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④⑥D.④⑤⑥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敏.于事而慎于行敏:勤勉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言:一个字为一言③天下归.仁焉归:归属,归依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安逸⑤迩.之事父迩:近⑥君子喻.于义喻:比喻⑦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概,一律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端:萌芽,发端A.①⑤B.②⑦C.③⑥D.④⑧3.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食无求.饱求:追求B.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C.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D.质胜文则野.野:粗野、鄙俗4.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①道:道理②明:美好的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①亲:亲近爱抚②止:停止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①静:心不妄动②安:平安D.物格.而后知.至①格:推究②知:知道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B.致知在格.物格:标准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辟:偏向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矜:怜悯,同情1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大学之道吾为其无用而掊之B.知止而后有定人而不仁,如礼何C.欲齐其家者其恕乎D.小人闲居为不善为之于未有12.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B.跨者不行..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1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新教材】4-2《大学之道》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最新)选择性必修上册

【新教材】4-2《大学之道》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最新)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 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学之道(宗旨)是什么? 为什么先要明确目标呢?
明德 美好的德行 新民 使天下人去旧更新 至善 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 ;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平静;内心平静,遇事就可以坦 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 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 世间万物皆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 ,那么,就接近道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就国学的内容而言,占主导地位的应是儒家的 著作和学说,尤其是经典著作“四书五经”。
四书 五经
《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
《大学》节选
《大学》是一本怎样的书?
《大学》来源
《大学》 《中庸》
本为《礼记》中的一章 南宋以前没有单独刊行过
到了唐代,韩愈、李翱从维护儒家的所谓“道统”出 发,十分推崇这两篇文章,把它和《论语》、《孟子》相 提并论。
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怎么做呢?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 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 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 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 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 后天下平。
【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2)明明德:前一个“明 ”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 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 )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 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至 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 至善”。(5)得:收获。

《大学》翻译及原文

《大学》翻译及原文

《大学》翻译及原文《大学》翻译及原文《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以下是《大学》翻译及原文,欢迎阅览!《大学》翻译及原文篇1【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第4课 《大学》节选

第4课 《大学》节选
名词,作用 名词,织布机 名词,规律、命运
4.古今异义词
(1)大学之道
古义:古代天子所设学校。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 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 (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古义:独处。今义:安闲居家;在家里住着无事可做。
5.词类活用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明
6.为什么说“修身在正其心”?
【与你交流】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诚意是意念真诚,不 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 惧等情感所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所以, 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 (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 修养品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正心和诚意不是绝对对立、互不 相容的。朱熹说:喜怒哀乐惧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 我们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动,便会使心思失去端正。所以 ,正心一定要完全摒弃喜怒哀乐惧等情欲,但这不是绝对禁欲,而 只是说要让理智来克制,驾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左右,从而做 到情理和谐地修身养性。 也就是说,“修身在正其心”的意思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 心二意,不要为情所牵,“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 知其味”。这样来理解,“修身在正其心”也就没有什么神秘感 了。
阅读课文,பைடு நூலகம்成下列问题
(1)反复自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自我核对】课文共有六段:(1)经文部分 ,提出“三纲
”“八目”。 (2)解释如何“诚其意”。(3)从反面说明 如何“正心”和“修身”。 (4)从反面说明如何“修身 ”和“齐家”。 (5)解释“齐家”和“治国”。 (6)解释 “治国”和“平天下”。
名词,目标 动词,确定 动词,安定 形容词,不变的

《大学》节选(节选)

《大学》节选(节选)

第五段参考译文
之所以说治理好国家必须先整治 好自己的家庭,原因在于,不能教育 好自己家人,而能教化别人的事情不 曾有过,所以,君子不必越出自己的 家族,就可以推广教化于全国。对父 母的孝顺,可以用于奉侍君主;对兄 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尊长;对子 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一家讲究仁义,整个国家都会崇尚仁义。
第二段参考译文
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 要做到不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臭气, 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自然真实), 这叫自我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的 时候,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 丝不苟。
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 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藏自己的 不善而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人家 看我们,就像是洞察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 掩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 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 以君子必定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情况。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 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 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 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 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 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 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 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 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 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 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 可能的。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 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 这样的事情。
本文论证特色:
总分式论证结构 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 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 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 人也是很有作用的。 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 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大学》课件(62张PPT)

《大学》课件(62张PPT)

第三段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1)有所忿懥(2),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释】 (1)身:程颐认为应为“心”。 (2)忿懥(zhì):愤怒。
第三段参考译文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这是因为,内心有什么愤懑,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恐惧,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喜好,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忧虑,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如果不在正位,那么虽然在看,却看不见东西,虽然在听,却听不到声音,虽然在吃食物,却辨不出滋味。这就是说修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
2.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1.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中庸》: 相传孔子的孙子子思所写)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第一段参考译文

《大学》节选

《大学》节选
而是讲明德新民新民美好的德行使天下人去旧更新使天下人去旧更新至善达到善的最高境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探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使心意诚实端正内心修养自身修养自身整治家庭治理国家使天下归于太平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第三段分析: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①,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 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 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 心。 【注释】 ①身:程颐认为应为“心”。 忿懥(zhì ):愤怒。
【译文】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 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 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 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 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 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 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 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 思。
【读解】 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 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 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 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 “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 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 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 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 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万事万物, 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才能获得知识; 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 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 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 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 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 平。
• 上自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 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 本被扰乱了,而把其他枝节问题解 决了,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他该重视的不重视,不该重视的却 加以重视,没有这样的道理!

《大学》节选

《大学》节选

八目: 八目: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 格物” 格物 万事万物。 万事万物。 “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 致知” 致知 认识。 认识。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 诚意” 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 诚意 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正心” 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正心
慎独
小人行恶,文过饰非,伪善真恶, 小人行恶,文过饰非,伪善真恶,无所不至 (反而论述) 反而论述)
第三段分析: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 所忿懥 则不得其正; 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 恐惧,则不得其正; 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 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 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 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 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 而不见,听而不闻, 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 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
事物的原理推究出来了,然后知识就获得了;知 事物的原理推究出来了,然后知识就获得了; 识获得了,然后心意就诚恳了;心意诚恳了, 识获得了,然后心意就诚恳了;心意诚恳了,然 后心性就端正了;心性端正了, 后心性就端正了;心性端正了,然后品行就修养 好了;品行修养好了,然后家就能管好; 好了;品行修养好了,然后家就能管好;家管好 然后国家也治理好了;国家治理好了, 了,然后国家也治理好了;国家治理好了,然后 天下就平定了。从天子到平民,一律都把修身做 天下就平定了。从天子到平民, 为根本。那根本乱了,末节还能治理好(的看法) 为根本。那根本乱了,末节还能治理好(的看法), 是不对的。那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 是不对的。那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所疏远的反 而厚待了他,这样的情形从没有过。 而厚待了他,这样的情形从没有过。

第5课《大学之道》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5课《大学之道》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迩之事.父①明烛.天南①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①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敏.于事而慎于行敏:勤勉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言:一个字为一言①天下归.仁焉归:归属,归依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安逸①迩.之事父迩:近①君子喻.于义喻:比喻①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概,一律①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端:萌芽,发端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3.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食无求.饱求:追求B.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C.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D.质胜文则野.野:粗野、鄙俗4.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①道:道理①明:美好的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①亲:亲近爱抚①止:停止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①静:心不妄动①安:平安D.物格.而后知.至①格:推究①知:知道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节选自《礼记·大学》)材料二:C.欲齐其家者其恕乎D.小人闲居为不善为之于未有12.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B.跨者不行..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1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第四单元 4 《大学》节选

第四单元 4 《大学》节选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4《大学》节选一、语基落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切,一律。

B.小人闲居..为不善闲居:平时居住。

C.之其所哀矜..而辟焉哀矜:怜悯,同情。

D.上老老..而民兴孝老老:尊敬老人。

解析:B项,“闲居”的意思是“独处”。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知止而后有定./少之时,血气未定.B.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茂林修.竹C.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然物有出微而著.D.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而观其辟.丸也解析:A项,目标、志向/稳定;B项,修养/长、高;C项,显露;D项,有偏向/躲避。

答案:C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心不在焉视而不见②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③见君子而后厌然④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解析:“焉”:①兼词,于兹;②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然”: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代词,那样。

答案:C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B.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C.弟者,所以事长.也D.上老老.而民兴孝解析:此题所给加点的字都是形容词的活用,A项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余三项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答案:A5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B.弟者,所以事长也C.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D.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解析:C项是宾语前置,其余三句是判断句。

答案:C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统编版】高中语文5本教材理解性默写全集:选择性必修上册《礼记-大学》》

【统编版】高中语文5本教材理解性默写全集:选择性必修上册《礼记-大学》》

【统编版】高中语文5本教材理解性默写全集
选择性必修上册
《礼记·大学》(节选)
1.在《礼记·大学》中,阐述无论天子还是百姓,都应该修身养性的句子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要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太平,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而整治好家庭的前提是提高自身修养,《礼记·大学》中,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3.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所提出的“格物致知”理论来自学《礼记·大学》,该文通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三句,揭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获取知识,才能意念真诚,才能心思端正。

而这些是修养品德的前提。

4.《大学之道》中,用“__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5.《礼记》中《大学之道》一篇中用三句话概括了大学的道理:“__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_。


6.《大学之道》中用“_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___”两句,强调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世的根本。

《大学》翻译及原文

《大学》翻译及原文

《大学》翻译及原文《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以下是《大学》翻译及原文,欢迎阅览!《大学》翻译及原文篇1【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大学》的原文及翻译

《大学》的原文及翻译

《大学》的原文及翻译《大学》的原文及翻译《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这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的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前来查阅。

【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 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 (1)在明明德(使动用法,使显明、彰明)
• (2)所谓诚其意者(使动用法,使……诚实)
• (3)上老老而民兴孝(前一个“老”是形容词作 动词,尊敬;后一个“老”是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 (4)上长长而民兴弟(前一个“长”是形容词作 动词,敬重;后一个“长”是形容词作名词,长者)
内圣外王
——儒家的理想人格修为之道
“大学”是对“小学”而 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 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 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 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 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 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 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 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 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 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 它与《论语》、《孟子》、 《中庸》合称为“四书”。
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 时候,也能严格的要求自己, 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辞 源》中解释到:在独处时能谨 慎不苟。《辞海》中作这样的 解释:“在独处无人注意时, 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品悟探究
依据第二段 谈谈你对“君子慎独”的理解。
暗室不欺
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 的事。
春秋时期,卫国贤臣蘧(qú)伯玉一贯 遵守朝中礼制,夜间乘车经过卫灵公的宫殿 前,按照朝中礼制得下马车步行。他从来就 不因夜晚没人看见而不遵守宫廷礼节,卫灵 公因此十分器重他,并经常在朝会上夸他 “暗室不欺”。
•第二段
•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 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 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 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 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第二段:通过“慎独” 来谈“诚意”。
课文选本章,意在强 调“慎独”,而且是从内 自我反省的角度谈“慎 独”。
彼恶知之(怎么)
(1)恶 则思正身以黜恶(奸邪之徒)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罪恶)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嫉妒)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怎么样,如何)
欲修其身者(修养)
(2)修 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长)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施行)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
•合作探究
•首 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古人有关“修身”的名句
•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 )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论语·述而)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欧阳修
八目关系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目的
修身
目的
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国王因为没有继承人,就发 了一大堆种子给国内的所有的孩子们, 说谁种的花漂亮就选谁做继承人,结果 到了秋天,全国的孩子的花盆里种满各 式各样的鲜花,只有一个小孩的花盆里 什么都没有,并不是他不热爱劳动,他 也每天向花盆洒水,浇肥,可就是没看 到种子发芽。最后国王选了他做继承人, 原来啊,这些种子都是炒过的,都不能 发芽的。
•知识梳理
•首 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来自• 1.注字音• 如恶恶臭(wùè)
忿懥(zhì)
• 敖惰(áo) 桀纣(jiézhòu)
• 偾事(fèn) 絜矩(xié)
• 2.识通假
• (1)此之谓自谦(“谦”通“慊”,满足)
• (2)上恤孤而民不倍(“倍”通“背”,违背)
•首 页
•自主预习
3.解多义 如恶恶臭(厌恶)
• (5)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形容词作动词, 重视,轻视)
•首 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 6.明句式
• (1)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 (2)毋自欺也(宾语前置句)
• (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介词结构后置句)
• (4)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判断句)
• (5)尧、舜帅天下以仁(介词结构后置句)
一国兴仁(崇尚)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产生) (3)兴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兴起) 大楚兴,陈胜王(兴盛)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使……兴盛)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发动)
• 4.分古今
• (1)大学之道
•首 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 古义:古代天子设立的学校,与小学相对而言,教以穷理、正心、修 身、治人之道。
个人解读
文章开宗明义“大学之道” 在什么?
明明德 彰显美德
亲民
使天下人去旧更新
止于至善 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内修
内圣
• 大学之道
外治
外王
格物 探究事物原理 致知 获得知识 诚意 使心意诚实 正心 端正内心 修身 修养自身 齐家 整治家庭 治国 治理国家 平天下 使天下太平
个人解读
• 试表述八条目“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之间的关系
• (6)桀、纣帅天下以暴(介词结构后置句)
• (7)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判断句)
第一段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 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 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 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 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这是人生追求的目标
三纲领
•明德 •新民 •止于至善
•八条目
•平天下 •治国 •齐家 •修身 •致知 •格物 •诚意 •正心

•大 学 语
•知先后近乎道文 为 什 •止、定、静 么 •安、虑、得
•齐治平是人的社会理 •想,实现的根本在修
•修身就需致知,致知 •需格物,需诚意正心
•本末倒置,则南辕北辙
•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 院。
• (2)此之谓自谦
• 古义:自我满足。今义:自己表示谦虚。
• (3)小人闲居为不善
• 古义:独处。今义:在家里住着没有工作做。
• (4)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 古义:越出自己的家族。今义:离开家庭到庙宇里去做僧尼或道士。
• 5.析活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