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军先后发动了三大战役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无论战争规模还是取得的战果,在中国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十分罕见。
这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
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乘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战略决战的序幕是在山东战场上揭开的,这就是1948年9月16日至24日的济南战役。
华东野战军集中强大兵力对济南发动攻击,经8昼夜激战,歼敌11万人,取得胜利。
这是人民解放军解放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也是蒋介石以大城市为重点的防御体系总崩溃的开始。
[1] 中共中央1948年秋,东北战场上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东北解放区已拥有该地区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并控制95%的铁路线。
东北野战军经过休整补充,到1948年8月止,拥有约70万人,另有地方部队33万人,并有一支颇具威力的炮兵部队。
三大战役(大决战三大战役完整版)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改变抗日战争进程的三大战役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
14年来,中国军民为顽强抵抗侵略者付出了巨大代价。
中国儿女用鲜血谱写爱国赞歌,东方的睡狮开始苏醒,中华民族开始伟大复兴。
抗日战争时期,战斗千余场,其中三场直接影响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进程,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一、上海与松湖之战。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步步紧逼,随着华北大面积沦陷,日寇死在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
1937年8月13日,国民政府向盘踞在上海的日本侵略者发动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
这场战斗中,约有100万中日军队投入战斗,战斗本身持续了三个月。
日军八个师两个旅投入20多万人,中国军队最精锐的中央教导团87个师88个师148个师62个旅投入80多万人。
松湖战役中的中国士兵最终我军伤亡近30万,日军伤亡4万。
虽然战斗失败,但达到了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改变日军入侵方向的战略目标。
正是因为这场战争,日本侵华计划破灭,日军被拖入了长期战争的泥潭。
二、武汉会战。
日军占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后,并没有击溃中国军民的战斗精神。
然后进攻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武汉,企图彻底摧毁蒋介石对抗战的领导。
1938年6月至10月底,中国军队100多万人,在豫皖苏鄂各大前线与近30万鬼子作战。
这期间打了几百场仗,历时四个半月。
这是抗日战争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意义重大的一次战斗。
参加武汉会战的中国官兵我军虽然在这次战役中损失惨重,但还是取得了宛家岭等局部战役的胜利,对日军的嚣张气焰进行了有力的打击。
武汉会战克制了大量日军精锐部队参战,使得日军消耗很大。
武汉会战后,日军在抗战初期从未取得过一路胜利,表现出疲惫的迹象。
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僵持阶段。
接下来的七年,中国战场战线基本上是在武汉战役的基础上。
第三,长沙之战。
日军以惨重代价占领武汉后,试图再次拿下国民政府首都重庆,进攻长沙是必须的。
但日军入侵广州、武汉后,由于战线长,兵力不足;人力物力消耗巨大,金融经济陷入困境;所以要进行战略调整。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都有什么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战争爆发前,国共双方的兵力比是3.14:1,而在辽沈战役前已经变成了1.3:1。
因此在1948年9月的时候,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第一次战略大决战,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决战。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解放军投入了60万军队,而国民党则投入了80万,这场战役可以说我军的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因此淮海战役的胜利也被称之为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此次战役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伤亡同样惨重,同样消灭的敌人也不少,在付出了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下,消灭了国民党多达55.5万人。
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最后战役,此次战役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数排在第二,一共消灭了52.1万余人,但是这次战役中,我军的伤亡人数是最少的,仅仅伤亡了3.9万人。
在这次战役之后,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哪个难打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也是最难打的一场战役。
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最难打的战役呢?第一点是兵力上的劣势。
在“平津战役”中,我军的兵力占据绝对的优势,我军的兵力是100万,而国军则是52万相差近一半左右,所以我军在这场战役中轻松取胜。
而“辽沈战役”,我军也是拥有70万兵力,而国民党军是55万,相差15万人。
虽然这一次国军的武器装备比较精良,但由于兵团是临时组建,所以内部协调上出现很多问题,最后我军获胜也在意料之中。
而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先后投入7个兵团,34个军86个师,飞机高达2957架,共约80万人出动,而我军的兵力则是60万,所以我们从参战人数上就处于劣势。
而第二点则是对方将领的阵容十分强大,在经历了两场战役的失败之后,蒋介石痛心疾首,他深刻的意识到“淮海战役”是内战成败的关键,所以参与这次战役的将领都是精锐。
2021考研政治史纲常考背诵知识点: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2021考研政治史纲常考背诵知识点: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1.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原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3.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4.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清醒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坚决认定,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5.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为了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中共中央指出,在政治上,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军事上,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6.两个中国之命运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他们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实际上,中国人民可选择的方案只有两种,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和人民共和国。
二、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1947年6月30日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
2.提出“*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标志着中国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3.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这就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抗日战争中的三大战役及胜利经验

抗日战争中的三大战役及胜利经验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牺牲,最终战胜了侵略者,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其中,三大战役——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成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从战役的背景、战斗过程以及胜利经验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淞沪会战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8月,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会战的背景是日军企图占领上海,控制长江口,进一步侵占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
中国军民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奋起抵抗,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会战初期,中国军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日军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优势的战术,而中国军队则在装备和训练上明显处于劣势。
然而,中国军民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他们通过巧妙的地形利用和灵活的战术,成功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并形成了坚固的据点。
在长时间的战斗中,中国军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最终迫使日军撤退。
淞沪会战的胜利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军队充分发挥了地理优势,通过巧妙的布防和地下工事的建设,有效地限制了日军的进攻。
其次,中国军队注重战术灵活性,采取了分散防御和集中反击的策略,有效地瓦解了日军的进攻力量。
此外,中国军队还注重民兵的组织和动员,发挥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
二、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在1938年10月至12月期间。
这场战役的背景是日军企图攻占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武汉,以进一步控制中国的中部地区。
中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领导下,组成了武汉保卫战的统一指挥体系,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对抗。
武汉会战的战斗过程十分激烈和复杂。
日军通过空中轰炸和陆地进攻,试图迅速攻克武汉。
然而,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展现出了顽强的抗战意志。
中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采取了灵活的战术和积极的防御策略,成功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
史纲七章

3.《五四指示》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提
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
剥削制度的过渡。
4.《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
党完全控制中国”。美国的意图是维护美国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
4.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5.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同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政协会议达成了政府组织、
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军事问题五项协议。这些决议贯彻了和平民主原则,确认了和平建国方
达到了高度的团结。
2.蒋介石在积极准备内战的同时,又表示愿意与中共进行和平谈判。其目的,一是以此敷衍国内外舆论,掩
盖其正在进行的内战准备;二是诱使中共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以期不战而控制全中国;三是如果谈判
不成,即放手发动内战,并把战争责任转嫁给中共。
3.美国在中国追求的长期的基本目标,在于推动建立一个统一的亲美政府;其短期目标,首先是“避免共产
6.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
战线。
7.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
子和其他爱国分子。
8.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
(1)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2)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三大战役

返 回
名称 时间 指挥者 参战部队 中心城市 作战方针 歼敌数
辽沈战役 1948.9-11.2 林彪、罗荣桓 东北野战军 锦州 关门打狗 各个击破 47万多人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刘伯承邓小平 陈毅粟裕谭震林 中原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 徐州 中间突破 分割包围 55万多人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林彪、罗荣桓 聂荣臻 东北野战军 华北军区解放 军 北平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分割包围 52万多人
影响
西柏坡
48年9月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
1948年11月
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意 义
1949年4月
辽沈战役
(1948.9.12--1948.11.2)
三 大 战 役
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加速了人民的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在军事上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胜利,准备 了条件。
<看谁最聪明>
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力量相差
很悬殊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
内就由弱变强,并最终打败国民党呢?
新保安
北平
分割包围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天津
1949年1月,国民党军司令傅作义
塘沽
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北平和平改编有什么重要意义?
北平为什么能和平改编?
返 回
想一想
战略决战时间、作战方针和战果简表
战役名称
三大战役
关门打狗 各个击破
时 间 发起时间
作战方针 共计歼敌人数
战果 历史意义
国民党军队 解放东 北全境
平津战役
张家口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名称:三大战役地点:中国东北、华北、华东时间:1948年底至1949年初参战方:解放军,国民党军结果:解放军胜主要指挥官:毛泽东,蒋介石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坐飞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中共方面的前线指挥系统是: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华东、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
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
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
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
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及意义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及意义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名称:三大战役地点:中国东北、华北、华东时间:1948年底至1949年初参战方:解放军,国民党军结果:解放军胜主要指挥官:毛泽东,蒋介石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坐飞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中共方面的前线指挥系统是: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华东、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
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
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
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
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
三大战役

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1】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
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当时,东北战场是全国五大战场中我正规军数量超过国民党正规军数量并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第一个战场。
因此,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制订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规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敌人关在东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
开始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不愿南下锦州作战,企图回师长春。
在毛泽东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州)打援问题上的犹豫之后,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集中了12个纵队和1个炮兵纵队,连同各独立师共53个师,70余万人,发起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
蒋介石急忙调集华北、山东的一部分兵力组成东进兵团,并以沈阳主要兵力组成西进兵团,两路增援锦州。
解放军在塔山、虹螺岘一线对敌东进兵团进行英勇阻击;敌西进兵团也被解放军顽强阻击于黑山、大虎山东北地区。
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
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
东北国民党军队向关内的退路已被切断。
蒋介石仍严令廖耀湘率领西进兵团夺回锦州。
东北野战军在攻占锦州后,立即从南北两翼合围包括国民党军队精锐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在内的廖兵团。
10月26日完成对廖兵团的分割包围。
经过两日一夜激战,全歼该敌十万人,生俘廖耀湘。
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
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的胜利一、三大战役1.概况: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辽沈战役(1)时间:1948年9~11月。
(2)作战部队及指挥员:东北解放军;林彪、罗荣桓。
(3)战略战术:关门打狗。
(4)主要战斗地点:战役开始后,东北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切断了敌人向关内逃跑的通道。
(5)结果及意义: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多人,解放东北全境。
这是人民解放军在军事形势上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它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的基本格局。
3.淮海战役(1)时间:开始于1948年11月。
(2)作战部队及指挥员: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3)战略战术:中间突破。
(4)主要战斗地点:人民解放军先后在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安徽宿县的双堆集和河南永城的陈官庄与敌人激战。
(5)结果及意义:淮海战役共歼敌55万多人,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
4.平津战役(1)时间: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2)作战部队及指挥员: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3)战略战术:瓮中捉鳖。
(4)重大事件:1949年1月31日,国民党军队在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5)结果及意义: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多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1.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百万雄师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渡江作战。
2.南京解放(1)时间:1949年4月23日。
(2)意义:宣告了统治中国长达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问题1】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主力展开的大决战。
三大战役的首战,突破点为什么选在东北战场?探究: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①解放军兵力占优,东北战场是全国五大战场中解放军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
中国著名的三大战役

中国著名的三大战役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内容,具体内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三大战役简介人民解放军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馀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坐飞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三大战役(图片放大版)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中共方面的前线指挥系统是: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华东、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主力的一系列战役的总称。
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争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辉煌胜利。
在解放战争中,有三大战役被公认为特别重要,它们分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本文将对这三大战役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第一个重要的战役,也被称为东北战役,它发生在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期间,在辽宁省的沈阳、本溪、锦州等地进行。
这场战役的目的是剿灭国民党军在辽东半岛的主力,为解放东北打下基础。
辽沈战役的战斗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防御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主动布防,以牵制和迫使敌人暴露自己的路线和意图。
第二阶段是反击阶段,解放军发起大规模进攻,迅速击败国民党军,解放了大部分沈阳。
第三阶段是追击阶段,解放军主力向南追击,逐渐控制了辽宁省。
辽沈战役的胜利对于解放战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改变了战局,打破了国民党军队长期优势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解放战争的发展。
其次,此战役不仅解放了辽宁省,也为之后的解放工作开辟了道路,为接下来的战役奠定了基础。
二、淮海战役淮海战役被公认为解放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它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进行,地点跨越了江苏、安徽和山东三个省份。
这场战役的目标是打破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的残余力量,解放长江以北的中心城市。
淮海战役分为攻防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攻击阶段,解放军采取先从北线突破国民党军防线,然后在南线实施包围的战术。
第二阶段是防守阶段,国民党军队从北线撤退,解放军针对南线进行清剿,最终解放了苏北和苏中。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重大的战略突破。
首先,国民党军队的残余力量在这场战役中被彻底摧毁,解放了长江以北的主要城市。
其次,淮海战役的胜利为接下来的解放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进一步发展。
三、平津战役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战役,它于1948年11月底至1949年1月31日进行,地点位于华北平原的河北和山东两省。
人民解放军的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二 次国共内战的"三大战役"之一, 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 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 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 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 "辽沈会战"。
背景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的中 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国共大规模内战全面爆 发。1948年7月初,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 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14:1,变为1.3:1。同 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 议,决定抓住有利时机,与国民党进行战略 决战,决战方向首先指向形势于己有利的东 北。
1948年9月24日济南失守后,国军总部 以为华东野战军需要长时间休整,未能 料到华东野战军在济南战役损失不大, 能迅速南下进攻徐州,结果大意轻敌。 粟裕为迷惑国军,特意在山东开了十几 台大功率电台,不停向外发出指令,国 军误认为华东野战军主力依然在山东。 使徐州剿匪总司令部部署调整、兵力调 动也趋缓慢。11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决 定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共约15万人, 以及部分地方部队与华东野战军共同进 行淮海战役,参战兵力达到60万人。实 际上,约50万解放军开始从不同方向秘 密夜行,在国军不知情下扑向徐州。
围困长春的东野部队第十二纵队迅 速南下增援。廖耀湘在黑山被阻试 图南下营口遭到重炮部队迷惑被迫 撤退沈阳,途中被6纵阻击,锦州的 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廖 兵团,两天之内全歼之,俘虏廖耀 湘。随后52军军长刘玉章击败东野 两个纵队先头部队成功从营口港撤 退,解放军最后包围沈阳,除青年 军206师一部突围之外沈阳之敌全部 迅速被歼,至此东北全境得到解放。
同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抓住有利时机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决战方向首先指向形势于己有利的东52206淮海战役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顺序三大战役是什么三大战役有什么意义→MAIGOO生活榜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顺序三大战役是什么三大战役有什么意义
→MAIGOO生活榜
1、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
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
此次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是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三人,此次战役一共消灭了47.2万余人,一举摧毁了国民党在关外的全部主力部队,解放了东北全境,同时使得东北野战军成为了一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军队,为之后的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详细>>】
2、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此次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是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此次战役虽然战况激烈,伤亡惨重,但是就胜利意义来说还是非常大的,实现了将国民党主力部队尽可能消灭在长江以北的战略部署,这次胜利之后,已经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而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详细>>】
3、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
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
此次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是林彪、罗荣桓、聂荣臻,这次战役一举将华北大部分地区解放,同时和平解放北平,对于国民党的士气打击也是非常大的,这也为之后的解放战争进程加速起到了重要作用。
【详细>>】。
三大战役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三大战役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坚定抗击和不懈努力,形成了三大战役,为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中国人民在这三大战役中所展现的英勇斗争进行探讨。
第一战役: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武装保卫本土的战斗。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中国上海。
面对敌中有敌,国内又有内患的复杂情况,中国军队和人民群众奋起抵抗。
即使面对日本军队装备先进的优势,中国军民依然用顽强的抵抗、巧妙的战术和坚定的意志组成了强大的抗战力量。
淞沪会战中,中国人民耐心地进行阻击战,通过多次阵地死守,迫使日军付出巨大代价。
无论是震天的炮火声,还是滚滚的硝烟,都无法动摇中国人民战斗到底的信念。
随着日军的一次次进攻被击退,中国人民的抗击精神在这场战役中得到了彰显,他们的英勇牺牲和顽强抵抗为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推进打下了第一道坚实的基石。
第二战役: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战役,发生在1937年9月25日至10月8日。
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在平型关一带展开激烈的战斗。
中国军队经过艰苦努力和天险地形的有力利用,成功地击退了日军的进攻,并取得了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平型关大捷中,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得到了更加深厚的展示。
中国军队和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了一道道坚实的防线。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本侵略军,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勇敢地与之抗争,坚决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独立。
平型关大捷的胜利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力量,激励着他们继续前进。
第三战役: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斗。
这场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至12月10日期间进行,中国解放军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与国内的敌军进行了激烈的较量。
最终,中国解放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歼灭了大量敌军,迅速解放了包括苏北、豫东、皖南等在内的广大地区。
解放战争之三大战役

当时东北是全国唯一 一个人民解放军军力 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地 区。东北地区的重要 性在于它既是中国重 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和 最大的产粮区,又是 侵华日军最早侵占的 地区。
• 1946年6月26日, 国民党军队 向 共产党的中原解放区发起进 攻,国共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
• 1948年7月初,国共双方兵力的 对比,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14: 1,变为1.3:1。
谢谢大家
东北野战军,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有林彪、 罗荣桓、刘亚楼、肖劲光、黄克诚、黄永胜、邓华、谭 政、李天佑、吕正操、陈伯钧、洪学智等一批 “猛 将”、“怪才”。 第四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 一。它是由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后进军东北的八路军、 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逐步发展起来的。
第三阶段
淮海战役前线关于淮海战役结束的电报
结果
•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 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自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 历时六十六天。战役中共消灭国 民党军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及其 所指挥的五个兵团部,二十二个 军部,五十六个师、一个绥靖区, 正规军连同其他部队共555099人, 约占其参战兵力的69%,其中俘 虏320355人,毙伤171151人,投 诚35093人,起义改编28500人。 国民党少将以上高级将领被俘124 人,投诚22人,起义8人。以上战 果还不包括其溃散和逃亡人数。 主要缴获有火炮4215门,轻重机 枪14503挺,长短枪151045支,飞 机6架,坦克装甲车215辆,汽车 1747辆,马车6680辆,炮弹 120128发,枪弹2015.1万发。
• 1945年 日本战败投降后,东北 即成为国共两党两军争夺的焦 点。
背景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经两年斗争,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两百多万,国民党主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地。
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时间:1948年9月领导者:林彪,罗荣桓军队:东北人民解放军。
先攻占锦州(截断敌人向关内的退路)解放军攻克沈阳意义:1.解放东北全境,歼敌四万余人2、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淮海战役:时间:1948.11领导者: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谭震林,粟裕军队: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
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为什么以徐州为中心?答:它是南京北面的门户,也是国民党重要军事基地。
在河南全歼敌人。
意义: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歼敌55万余人,在三大战役中,歼敌人数最多。
*说一说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的作用:答: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援,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平津战役:时间:1948.11军队: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开赴华北战场,先后攻克张家口,天津等地。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
*不打北平的原因:答:使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也使北平人民的生命财产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失。
三大战役历史意义: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军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渡江战役:背景:1.三大战役以后2.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时间: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解放战争胜利根本原因:1.国民政府腐败,反动,失去民心。
2.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赢得民心。
3解放军打仗勇敢团结一心.4.国民党指挥适当。
5。
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
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解放军先后发动了三大战役,它们的顺序是辽沈、淮海、平津。
三大战役顺序是辽沈、淮海、平津。
三大战役是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组织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展开的战略决战,使国民党赖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指挥人民解放军,通盘谋划战略、缜密部署方案,一环紧扣一环,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善于正确采纳前线指挥员的作战意图,使战役能很好结合当时实际情况,充分调动指挥员的积极性,谱写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壮丽篇章。
三大战役的成功要素
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历时4个月零19天,歼灭敌军154万余人。
三大战役中,从毛主席、中央军委到野战军指挥部直到团营连等战斗单位,把“发挥军事民主”看成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一环。
在战役每个阶段,凡属重要决策和方针性问题,中央军委首先要求一线部队领导提出意见,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中央军委同各作战部队来往的数百件电报,充分体现了在统一战略意图下进行军事民主协商的精神。
集体谋略,是人民解放军同心协力战胜强敌、成就奇迹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军先后发动了三大战役
1,名称:
辽沈、淮海、平津
2,地点:
辽沈(辽宁,沈阳地区)
淮海(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
平津:北平天津地区
3,意义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
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
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
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
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
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
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
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
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
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
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
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
东北全境宣告解放。
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
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圩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
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
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
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
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
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
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
从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
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以3.9万人的伤亡为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