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整体设计及教材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整体设计及教材分析
随着国家教育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学校已开设了信息教育技术课程,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指导教学,我认为已从以下几方面谈起: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
1.每课时容量有限,但总课时数不少。
小学阶段每节课时间一般是40分钟,周课时数一般为每周1课时。因此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可能很多,也不可能很复杂。但如果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都开设信息技术课,以每学年30课时计算,4个学年就有120课时,远远超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的课时数。
2.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遗忘率较高。
小学生天性爱玩,好奇心比较强。对玩计算机的兴趣普遍比较高,从而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也比较浓。但由于周课时数少,往往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到下一周学习时,能回忆起来的很少。因此信息技术课也是小学各科中遗忘率较高的课程之一。
3.学生的差异和分化开始显现。
小学信息技术虽然基本上都是三年级开始开设的,但由于社会和家庭的计算机普及程度不同,有的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玩电脑,上网、画画、写作等在学前就已学会,而有的学生只有在学校里才有机会接触计算机,导致学生在信息技术起始学习时就有差异。容量适中。这包括两方面:一是每一课容量适中,要照顾到各层次学生,同时尽量有明确的、
可测量的任务,便于教师评价;二是每册教科书的总量控制,总课数不超过15课,与总课时数相对应。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设计原则
小学信息技术在教材设计时,除了遵从一般教材编写的常规要求以外,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我们认为还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技术与应用的统一性原则。技术是为应用服务的,而应用则应围绕技术的掌握而展开。
小学信息技术是打基础的时段,学生从一张白纸开始,学习各项信息技术技能,有了扎实的技能作基础,才有可能实践和创新,因此教材编写时,一些必要的技术,包括硬件和软件,该写的还是要写清楚,一些技能技巧该教的还是要教。但这并不意味着教材编写就会成为软件说明书或软件使用手册,甚至沦为某种产品的宣传册,技术学习完全可以伴随着应用而展开,使学生在学习技术时就能体会到这种技术的作用,能够逐步领会在生活和学习中应用。在具体撰写教材时,首先要有明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目标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精心选择恰当的、有助于技术学习的应用项目,同时兼顾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体现。如有关文字信息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理等技能,在小学阶段可以结合作文集制作、小报制作、小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时的演示文稿制作等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应用来展开,而有关文件、文件夹等操作系统方面的知识则可以让学生先用,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以后,再具体表述,从而达到技术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教材是教学的资源,也是重要的教学依据,一本教材往往集中了很多专家和教师的智慧,一般不建议轻易改变教材内容。
虽然现在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用教材教”是有前提的:即教师必须对教材有充分的了解,对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和理念理解全面,对教材的整体目标非常清晰,同时教师自身的专业功底也要比较强,这样才能在处理教材时心中有底,用教材时游刃有余。
教材分析和处理得当是上好课的基础,也是备课时的第一步。如何分析和使用教材呢?一般可以有以下几个策略:
1.有大局观。备课时,先通读教材,有条件的话,最好先把整套教材都看一看,整体了解教材体系结构和设计思想,然后再分册、分单元、分课进行分析。
2.抓住重点。进行每一课教材分析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并参考教师用书,领会教材编写这一课的意图,先抓住这一课的教学重点,确定关键的教学目标,然后再分析其他的目标。
3.用好范例。信息技术教材编写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方式,每一课都会有一个范例,这些范例的设计,在教材编写时一般都会有一定的原则,如强调思想性,照顾到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前后课的联系性等,同时也会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情况,尽量找一些趣味性、思想性都具备的例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中的范例应该加以重视,取舍要恰当,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完全抛之一边。
4.与时俱进。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教材有一定的滞后性,在处理教材时,要及时根据技术的最新发展,适时补充、完善教材内容,这样
既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更能让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对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都具有很大的益处。
总之,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方。小学信息技术还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待研究的领域很多,发展的空间也很大,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教材内容,都还不成熟,需要我们在实践不断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