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 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 王阳明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6c15d9c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4d.png)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他认为人们应该将知识与行动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来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并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读完王阳明的相关著作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知行合一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的统一。
在王阳明看来,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验证和升华。
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行动力。
只有将知识付诸于实践,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往往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缺乏实践的机会和勇气。
而知行合一的思想告诉我们,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其次,知行合一强调了道德修养与实际行动的统一。
王阳明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实际的行动来体现自己的道德修养,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的道德标准。
他强调了“立正立言立行”的重要性,意思是说,一个人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和言论,更要有正确的行动和实践。
这种思想对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往往只注重自己的言辞和表达,而忽视了自己的实际行动。
而知行合一的思想告诉我们,只有将道德修养与实际行动相统一,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品德和素质。
最后,知行合一强调了心与行的统一。
王阳明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内心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不是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左右。
他强调了“致良知”的重要性,意思是说,一个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内心来判断和选择,而不是被外界的因素所左右。
这一思想对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往往被功利和利益所左右,忽视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而知行合一的思想告诉我们,只有将心与行相统一,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品德和素质。
综上所述,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它强调了知识与实践、道德修养与实际行动、心与行的统一。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7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7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518113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f4.png)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7篇)第1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前些日子,我读了曹文轩的《青铜葵花》,书中至爱的故事令人倍受感动。
尤其是《三月蝗》,它深深的触动了我。
《三月蝗》讲述了将要丰收的大麦地,经受了一场严重的蝗灾,整个大麦地就像冬天一样,被吞噬得什么也没有了。
如此巨大的灾难,并没有打倒青铜一家,打倒大麦地的所有人,他们勇敢地面对灾难,与苦难做斗争,体现着劳动人民的纯朴与坚韧!青铜曾与葵花一起到芦荡挖芦根来充饥。
充满甜汁的芦根,让一家人心满意足。
青铜还网住了一只野鸭。
嘎鱼一家硬说是青铜偷了他们家的公鸭,最后青铜证明了自己的清白,青铜和葵花在饿了时就躺在船上,看天上变幻着的白云的形状,想象成食物,以假装吃东西来抵抗饥饿,他们这种乐观、从容的对待灾难的态度多么令人感动!奶奶从小生长在一个富人的家庭中,自从来到青铜家后,生活就变得非常贫苦。
一次水灾侵袭过后,为了盖房子,奶奶悄悄当掉了自己的一对耳环。
在这次蝗灾中,奶奶又将自己手上那黄灿灿的金戒指当掉,换了一小袋米,只为了给青铜和葵花烧一顿饭……青铜和葵花、以及奶奶,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这个家,为这个家做出了奉献……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不仅能够吃饱穿暖,而且还能自主地选择吃穿。
我们虽然无法设身处地地体会青铜和葵花的苦难,但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他们在苦难中的那份坚强。
正如曹文轩教授所说: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
在这个世界上,至爱有多种表达方式;苦难也不能缺少。
人的一生必定充满苦难,正所谓“暴风雨过后必定是美丽的彩虹”。
人只有经历过苦难,才会真正成长起来。
罗兰说过:“痛苦是我们的恩人,经过痛苦才更勇敢”。
让我们在痛苦面前成长为一个强者吧!第2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知即良知,它与生俱来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人们可凭良知判断是非善恶;行即行为,是指人们的为人处事。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0737b32e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47.png)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1看了《知行合一王阳明》,方知“知行合一”的内涵,首先先了解王阳明,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
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司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
知行合一并非是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水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我们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王阳明知行合一第四章读后感
![王阳明知行合一第四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f772eb2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27.png)
王阳明知行合一第四章读后感这一章里,我深刻感受到王阳明对于“知行合一”这个理念阐述得更加深入和透彻。
他就像是一个超级智慧的老大哥,拉着我的手说:“老弟/老妹儿,我得让你把这事儿彻底整明白喽。
”以前我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有点浮于表面,就觉得知道了然后去做不就完事儿了嘛。
但是这一章告诉我,没那么简单。
王阳明的观点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把我那些模糊的、错误的理解都给剖析得明明白白。
他说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这就好比一个厨师做菜,知道菜谱上的步骤(知),这是做出好菜的指导思想,但是如果不真的动手去切菜、下锅炒(行),那这个知道就跟没知道一样。
而且这个“行”的过程还会反过来影响“知”,就像炒着炒着菜,发现按照原来的想法做出来的味道不够好,然后就会调整做法,这时候对菜谱的理解(知)就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这可真是让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就像脑袋里突然开了一盏大灯,之前那些昏暗的角落都被照亮了。
同时,他讲这些道理的时候还穿插了好多例子,就像一个讲故事的高手。
这些例子就像是一把把小钥匙,打开了我理解他思想的一扇扇小门。
让我在哈哈一笑或者若有所思的时候,就把那些艰深的道理给消化了。
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加一场知识的盛宴,而王阳明就是那个既会做菜(把知识烹饪得恰到好处)又会讲段子(让例子生动有趣)的大厨。
这一章还让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行为。
我发现自己以前经常做“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比如说,我总是想着要锻炼身体,减肥塑形,心里知道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运动(知),可是一到要出门跑步或者做运动的时候,就找各种借口,什么今天太累了,明天再说吧(行没有跟上知)。
按照王阳明的理论,这就说明我那个所谓的“知”还不是真正的知,只是一种表面的了解。
真正的知应该是能够驱使我毫不犹豫地换上运动装备,出门挥洒汗水的那种力量。
这就像是王阳明在我耳边敲响了一记警钟,让我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么浑浑噩噩地对待自己的想法和行动了。
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d1cc83e8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2d.png)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引言概述: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一种思想理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通过读王阳明的相关著作,我深受其影响,对知行合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味。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自我反省、道德修养和实践指导,详细阐述王阳明心得读后的感悟。
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1.1 知行合一的概念王阳明认为,知识和行为应该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惟独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干真正体现其价值。
知行合一是指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即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理论,同时通过理论指导实践。
1.2 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知行合一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还能够推动社会进步。
惟独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才干真正解决问题,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1.3 实现知行合一的方法为了实现知行合一,个人需要不断学习和思量,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二、自我反省2.1 自我反省的意义王阳明认为,个人应该时常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省,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
个人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与他人的交流来进行自我反省。
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找出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同时,与他人的交流也能够匡助个人发现自己的盲点和问题。
2.3 自我反省的效果通过自我反省,个人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三、道德修养3.1 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王阳明认为,道德修养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基础,也是实践的前提。
惟独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才干够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做出正确的决策。
3.2 道德修养的内容道德修养包括个人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个人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遵守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3 道德修养的实践方法个人可以通过读书、思量和实践来进行道德修养。
通过读书可以获取更多的道德知识和经验,思量可以匡助个人深入理解和应用道德理论,实践可以让个人将道德理论融入到实际行动中。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15e21ea168884868762d6df.png)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我们应该向阳明先生靠近学习,哪怕只是翻一翻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也会让我们受益不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一用几天的时间读完了度阴山先生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收获颇丰,对王阳明的生平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心学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当然,要收获更多,是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实践,按王阳明的说法,要做到知行合一,要做到致良知。
先梳理下王阳明先生的人生经历。
王阳明出生在贵族家庭,浙江余姚人,是王羲之的后代,父亲王华是状元,家族基因无疑是了不起的。
少年时王阳明表现出聪明过人的神童特质,还有他拥有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神,以及遇到困难挫折坚决不抛弃不放弃的顽强勇气,他很小就立志要做圣人,这样的发愿让所有人惊讶,被人取笑、不理解也好,遇到各种外在的内在的挫折也罢,他始终坚持,终成一代大师,是伟大心学的缔造者,既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又是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集大成于一身,在有明一代,受到万人顶礼膜拜,敬仰爱戴。
他的人生经历可分成几段来看。
20岁之前,是他知识的积累准备阶段,是见山是山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他兴趣广泛,对儒家学说、军事、骑射、书法、棋类、甚至道家养生等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且有很深的造诣。
这个阶段值得提起的几件事,一个是他说话说得晚,4-5岁还不会讲话,直到有个道士建议改个名字王守仁后,才开口讲话;二是他十七岁结婚婚礼当天,他竟然外出与一个道士聊天忘了时间错过了迎娶新娘。
21岁至34岁,是他心学创建的阶段,是否定之否定阶段,是见山不是山的阶段,21岁,他通过乡试中了举人,对朱熹格物致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竟然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不睡觉,终于病倒,甚至产生了幻觉,通过这次经历,他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疑问,对心学有了初步的思考。
28岁,通过会试,进入中央部门当了个小官,接下来几年,他又对佛学、道家学说的一些理论进行了思考,终认为这二者非真正的道,有个传播非常广的故事,一个得道高僧坐禅3年了,王阳明问他是否想念母亲,和尚从入定中回神,满脸泪回家去了。
王阳明执行合一读后感
![王阳明执行合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c5b711b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89.png)
王阳明执行合一读后感读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像脑袋被人敲了一闷棍,然后突然开窍了一样。
以前我就觉得,知道和做到那完全是两码事啊。
就像我知道减肥得少吃多动,可每次看到美食就把这事儿忘得一干二净,那知道又有啥用呢?但是王阳明说“知行合一”,这就像是给了我一个新的看待这个问题的视角。
王阳明这个人可真是个妙人。
他的这个“知行合一”不是说你知道了然后再去做,而是说知和行本来就是一回事儿。
这就好比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你看到了正面,那背面肯定也在那儿呢。
我以前总是把知道和做到分开,这就像我在努力把那个硬币掰成两半,能不痛苦、能做到才怪呢。
从他的这个理念来看,我那些所谓的“知道”其实根本不是真的知道。
真正的知道是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
就像如果我真的知道健康的重要性,那我面对美食的时候,就不是被欲望完全控制,而是会自然而然地做出健康的选择。
这才是真正的“知”,然后这个“知”就会立马体现在“行”上,没有中间的那种纠结犹豫。
再说到生活中的其他事儿。
比如说学习吧,我老是想着我知道要好好学习,可是却总是拖延,找各种借口不看书。
按照王阳明的说法,这就是我的“知”有问题。
我只是表面上知道学习好,其实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认可这个事儿。
如果我真的“知”学习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更有知识、更有智慧,那我肯定会毫不犹豫地翻开书本,而不是在那儿刷手机。
而且“知行合一”还让我觉得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有了新的态度。
以前我遇到困难,总是想我知道该怎么做,但是做起来好难啊,然后就放弃了。
现在想想,这就是把知和行割裂开了。
如果知和行是一体的,那困难就是检验我这个“知行合一”的磨刀石。
我知道要克服困难的方法,那就得马上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去验证我的“知”,同时也让我的“行”更加符合“知”。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像一盏明灯,照出了我以前那些浑浑噩噩的状态。
它让我明白,我们的生活不能是嘴上一套、行动一套。
要想真正有所成就,不管是修身养性还是做一番大事业,都得把知道的和做的紧密结合起来。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0373a1a941ea76e59fa04b5.png)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一、“龙场悟道”拿起《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我看到了王阳明那坚毅、严峻、从容、仿佛能化解一切困难的脸。
但现实中谁也不能做到“化解一切困难”,哪怕是创办心学、弟子满天下、文武双全的一代圣贤——王阳明,也会在回想到自己悲惨过去的时候无奈地摇摇头,既而欣慰地笑笑。
因为那艰难的处境,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又加深了自己的思想。
王阳明幼时即表现出自己的特别:他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研究四书五经,去考取功名,赢来荣华富贵。
他潜心研究自己的爱好,道家、佛家的思想和如何布置战场等非正经的爱好。
他立志成为圣贤,却迫于身边人的要求,开始学习去考取功名。
他凡事讲求随良知,未受冤大臣申清白,却把自己也搭了进去。
龙场乃荒凉之地。
这里居住的多为不开化的土著,这里有的也只是一大片原始丛林,连房屋也没有。
王阳明没有被这恶劣的环境打倒,他开垦荒地,修建房屋,每天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来维持生计。
房屋后的丛林中带有虎熊等野兽出没,王阳明险些丧命。
当地的土著十分排斥外来之人,他们动不动就向王阳明示威,可王阳明只是对他们友好地笑一笑。
有一天晚上,王阳明独自躺在床上,他忽然想起了自己前半生那不幸的遭遇及落魄的处境,他又看看窗外那艰苦的环境,想到自己受到的对待,不禁叹了一口气,心里有些悲怆、沧桑之感。
他闭上眼——在青少年时期他曾有那么多爱好,可每样都不够深入,不够精致,现在也没有什么成就,可为什么,自己不后悔呢?他心中有个答案惊人地蹦了出来:要随良知!他恍然大悟,一下子坐了起来,这种信念塞满他的胸膛,他的心莫名地坚定了,慢慢思考良知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那一夜,他突然开悟了,把自己所想的边边角角整合为一门新的学说——心学。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心学,是帮王阳明打开辉煌人生的一把钥匙!二、“何为心学”前面对于王阳明如何创建心学说了那么多,那到底何为心学呢?心学从本质上来讲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知行合一。
“知”是指良知,意思为当你为难时,不要犹豫,要严格遵从自己的良知,做自己的良知所指引的事,不要被其它的事情蒙蔽自己的良知。
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
![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151ed5f56294dd88d0d26bee.png)
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篇一:一开始被作者对王阳明的描述抓住了眼球。
洞房花烛夜与和尚彻夜长谈忘归。
看过虚云法师的故事,对此也不足为奇。
另我称道的是:短短几天时间书法炉火纯青,一代大儒竟然布兵排阵叛乱剿匪。
学习能力如此彪悍,莫非真的有一种普适的方法让人能迅速格物,对天下事了然于胸?什么是知行合一,何以有这么大的魔力?带着这种好奇,继续往下翻,捕获珍珠点点。
王阳明年轻时坚信自己能成为伟人,成王成圣。
尽管为他状元父亲和老师所不屑。
看了本书觉得:志向的远大与否是造成人和人之间差距最根本的因素。
志向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生命观。
和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伟略的王阳明比起来,这个时代的我们,视野、精力局限于自身的享受,物质财富的积累,着实渺小卑微。
王阳明逆圣意忠谏直言被下令流放贵州夷荒恐怖之地,途中又奸宦刘瑾追杀,有幸逃脱后,得和尚指点:勇敢面对,继续前行,否则将引祸家门。
他回家向父告平安,毅然决然踏上贵州的路途,在海上遭遇了风暴。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何等的气度!何等的光风霁月!什么艰难险阻,不过浮云转瞬即逝,何以惧?胸中无事,磊落光明,何以碍?作为王阳明的拥趸,毛泽东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气度也源于此吧!在王阳明不知所措的时候,他有一个办法,如果是圣人碰到的同样的情况,圣人会做什么样的打算?稍微思忖一下,我就发现这个方法能解决我平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例如,如何与领导相处、如何正确的消费?想到平时那些自找的忧,忍不住笑了笑。
这一刻,我觉得和几百年前的王阳明得到了一丝连接,电光火石般真切的连接,那是一种透过文字跨越几百年的精神上的相通。
想到了佛陀和迦叶的拈花微笑。
物质的欲望,情感的欲望,情感的欲望似乎更高级,也更难以摆脱,所以真正出家的人实在少。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b3fba66c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41.png)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思想与行动的一致。
王阳明作为明代著名哲学家,对知行合一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实践。
本文将从王阳明的思想中总结出知行合一的心得体味。
一、内心与外在的统一1.1 内心的净化与外在行为的改变王阳明认为,内心的清净与纯净是知行合一的基础。
惟独内心清净,才干产生正确的行为。
1.2 内在的修养与外在的表现王阳明提倡修养内在的道德品质,才干在外在的行为中体现出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知行合一的体现。
1.3 内在的信念与外在的行动王阳明认为,内心的信念要与外在的行动保持一致。
惟独内心与外在的一致,才干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2.1 知识的获取与实践的应用王阳明认为,知识的获取应该与实践的应用相结合。
惟独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干真正体现知行合一的精神。
2.2 理论的指导与实践的检验王阳明主张理论应该指导实践,实践也应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惟独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理论,才干实现知行合一。
2.3 理论的完善与实践的深化王阳明认为,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促进、相互完善的过程。
惟独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作用中,才干不断深化知行合一的实践。
三、自我认知与他人关系的统一3.1 自我反省与他人交流王阳明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实现内外统一。
3.2 自我修养与他人关心王阳明认为,自我修养是与他人关心相辅相成的。
惟独关心他人,才干更好地修养自己,实现知行合一。
3.3 自我实现与他人共融王阳明认为,自我实现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他人共融的过程。
惟独在与他人的共融中,才干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四、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4.1 道德的自我要求与社会的需求王阳明认为,道德修养不仅是自我要求,更是社会的需求。
惟独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才干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4.2 道德的模范与社会的引领王阳明主张道德的模范作用,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他人,引领社会向更加夸姣的方向发展。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5篇.doc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5篇.doc](https://img.taocdn.com/s3/m/7b651442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86.png)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5篇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一个人改头换面,焕然一新。
在“用心读好书奋斗新时代”读书活动中,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知行合一王阳明》。
本书是首部全面解读知行合一哲学理念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系统阐述了这位大思想家的核心理念和传世哲学,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都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自己的本心,以良知来约束自己的生活。
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原本都有一个自我的灵明,那就是我们的本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在。
在良知的引领下,我们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要做到尽心尽力,问心无愧。
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以“知行合一”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
这本书告诉我们:时代在改变,社会在发展,我们不能固守着旧思想,而应该不断学习,顺应时代潮流。
我们应立足工作本身,勤于钻研,敢于发现,要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底。
只有这样,在开展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始终保持不畏艰难、敢于奋斗的精神。
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经历挫折、考验和磨练的人生,才能真正地迈向成熟和成功。
我们应认真领悟并努力学习先贤追求真理的精神,始终保留着一颗求知探索的真心,去追求真诚、无悔的人生。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伟大的前人交流,和深邃的思想碰撞。
阅读这本书,让我们能够在深刻的文字中去感悟和体会,让优秀的理念引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从而让我们成为更理性、更健全、更饱满的人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2“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知”即良知,它与生俱来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人们可凭良知判断是非善恶;“行”即行为,是指人们的为人处事。
“知行合一”就是凭内心的良知去做事。
这道理看似简单,要做到却太难太难。
因为王阳明的“良知”所指,除了关于道德的善恶之心外,还有关于智慧的是非之心。
既然这些已存在于我们的内心,遇到事情只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判断,并指导行为,便是知行合一了,但是难就难在我们真的能做到听从内心的声音吗?身外环境太多的干扰、太多的规则、太多的套路,早已遮掩了初心,遇到事情越左思右想权衡利弊,越难做到知行合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9d883a93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8f.png)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引言概述: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政治家,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读完王阳明的相关著作后,我深感受益匪浅,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一、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1.1 知识的积累与实践的应用王阳明强调,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应用。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
1.2 理论的指导与实践的检验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实践是理论的检验。
我们在实践中要时刻关注理论的指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1.3 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王阳明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方法,强调通过实践来修身养性、改进自己,并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自省与反思的重要性2.1 反思过去的行为王阳明强调,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错误,并及时改正。
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进步。
2.2 自省内心的动机在行动之前,我们应该深入思考自己的内心动机,确保自己的行为是出于真诚和善意。
只有内心纯净,才能做出正确的行动。
2.3 反思他人的意见除了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还应该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批评,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三、积极主动的态度3.1 激发内在动力王阳明认为,人应该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主动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不等待他人的指导和安排。
我们应该激发自己的内在动力,不断追求进步。
3.2 勇于面对挑战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退缩和逃避,而应该勇敢地面对并解决问题。
只有积极主动地面对挑战,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3.3 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是知行合一的重要体现。
我们应该主动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价值观的塑造4.1 价值观的形成王阳明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其内心的价值观决定的。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d3f97bffe4733687f21aa14.png)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一: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读《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有感今年暑假,草草读了《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对王阳明的生平与其提出的“心学”有了粗略的了解。
在王阳明看来,一个人能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可用一个“奇”字概括。
那么,他到底“奇”在哪里?在我看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兴趣广泛,求学悟道,一波三折。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秀才,后来又高中状元,爷爷王天叙也是酷爱读书之人,因而王阳明便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
他生性活泼,天资聪颖,四岁时便可将爷爷朗诵的书籍内容全部烂熟在胸,按常理,他后来肯定会在儒学研究上造诣非凡,但好景不长,很快他喜欢上了象棋,迷恋上了军事游戏,之后又对道教的养生术产生了兴趣,几经周折,又开始研究起了佛学。
对于儒学,他一开始便以为“人生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此话一出,气坏了父亲,惹恼了老师,在他们看来,王阳明出言不逊,华而不实;对于象棋、军事游戏的热爱,更是让家人大伤脑筋,认为他是不学无术、胡作非为;对于道家与佛家的痴迷与研究,曾使他新婚之夜离家出走,两次亲上九华山,耗费了大把的青春,可后来都因自己的探索研究而全部推翻,也就是说:他想成为大儒,但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他喜欢军事,但太平年间无用武之地;他看好道家,却不能让他长生不老;他寄希望于佛家,却不能修成正果,甚至随便几句话,便让寺院里的百岁得道高僧潸然泪下,弃道回家。
如此以来,他又回到了原点,又开始站到了理学大山面前,又开始从“格物””“致知”做起,整整三天,聚精会神,企图从自己的内心世界格清楚竹子,结果一无所获,又一次让他陷入彷徨,最终,在他经历了人生种种磨难之后,独创“心学”,自成一家,为万世景仰。
二、大起大落,大落大起,经历别样人生15世纪的最后一年,公元1499年,27岁的王阳明终于通过会试,正式步入仕途,在其他人看来,这是个光明的起点,可谁知命运之神又和他开起了玩笑,不久,宫廷内掀起了刘瑾风暴,许多上书言事的大臣受到打击,王阳明抱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向皇帝朱厚照上书,要求严惩宦官刘瑾,本是一身轻松,信心百倍,可等待他的却是当众廷杖四十,下锦衣卫狱。
知行合一王 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 阳明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5562075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01.png)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在翻开《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之前,我对王阳明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历史课本上那寥寥数语。
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在这本书中,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智慧与哲理的天地。
王阳明,这位被誉为“千古完人”的思想家,他的“知行合一”理念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心中许多困惑的角落。
以前,我总觉得“知”和“行”是两个分开的阶段,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去行动。
但王阳明告诉我,知与行是一体的,只有在行动中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光是空想而不去实践,那所谓的“知”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经历。
那时候,我心血来潮想要学骑自行车。
看着别人骑着车轻松自在的样子,我心里想,这有什么难的,不就是掌握平衡,踩踏板嘛。
我在脑子里把骑车的步骤想了无数遍,觉得自己已经“知”得很透彻了。
可当我真正推着自行车来到空旷的场地,准备大展身手时,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我刚一上车,车子就歪歪扭扭地不受控制,我紧张得手忙脚乱,根本顾不上脑子里那些所谓的技巧。
摔了几次之后,我开始有点沮丧,甚至想要放弃。
但就在这时,我想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我意识到,我之前的“知”只是停留在想象中,根本不是真正的知。
只有通过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在实践中调整,才能真正掌握骑车的技巧。
于是,我重新鼓起勇气,一次次地摔倒,又一次次地爬起来。
每一次摔倒,我都会总结一下原因,是上车的姿势不对,还是踩踏板的力度不均匀,或者是身体的重心没有控制好。
就这样,在无数次的实践中,我终于找到了平衡的感觉,能够稳稳地骑着自行车前行了。
那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知行合一”的力量。
如果我只是在脑子里空想骑车的方法,而不敢去实践,不敢去面对一次次的失败,我可能永远也学不会骑自行车。
再回过头来看王阳明的一生,他在被贬龙场的艰难困境中,没有被环境打倒,反而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最终悟出了“心即理”的真谛。
他剿匪平乱,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策略,这都是“知行合一”的生动体现。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57f33bd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09.png)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的“知行合一”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读完关于王阳明的相关资料后,我深感他的思想理念与行动实践的有机结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阳明所倡导的“知行合一”思想,强调知识和行动的统一。
他认为,只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理解其价值和意义。
与传统的分离知行的观念相反,王阳明主张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通过行动来加深理解。
在我的理解中,“知行合一”不仅仅是将知识与行动结合,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行动则是将这种内心的认识付诸于实践。
只有通过行动,才能真正发挥出知识的力量,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王阳明的思想对我个人的启示是深远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对着各种选择和抉择,有时候很难判断哪种行为更为正确。
然而,通过“知行合一”的思想,我意识到只有将自己的内心与外界的行动相一致,才能做出有意义的决策。
在工作中,我时刻将这一思想融入实际操作,不仅要学习和积累知识,更要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另外,王阳明的思想也给我在教育方面带来了启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将学生的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
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白知识与行动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总结而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思想中的核心观念,也是人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社会的进步,都需要我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并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应用这一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挑战与困难,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能够更加注重“知行合一”,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王阳明执行合一读后感
![王阳明执行合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511c91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f3.png)
王阳明执行合一读后感读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像是在思维的迷宫里突然找到了一条超级酷炫的秘密通道。
以前我老觉得吧,知道一个事儿和去做一个事儿,那就是两码子事。
就像我知道减肥就得少吃多动,可每次看到美食,啥道理都被抛到九霄云外了,这就是典型的“知”和“行”分离啊。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那意思可不是说知道了就等于做到了这么简单。
他这个理念就像一把大锤子,一下子把我脑袋里那些糊涂的想法都给敲碎了。
我才明白,真正的“知”,其实是包含着“行”的冲动在里面的。
比如说,当你真的知道孝顺父母是对的,你内心就会有一股劲儿,驱使着你去给他们打电话、关心他们的身体、陪他们唠唠嗑啥的。
如果光知道孝顺这个理儿,却啥也不做,那这“知”就是假的,就像画在纸上的大饼,看着像那么回事,其实啥用没有。
再说说这个“行”。
按照王阳明的说法,没有“知”的“行”那就是瞎忙活。
就好比一个人闷着头走路,却不知道目的地在哪。
我有时候做事就特莽撞,没好好想清楚就动手,结果常常是做了一堆无用功,就像无头苍蝇乱撞。
“知行合一”提醒我啊,做事之前得先让脑子清楚起来,把道理搞明白,这样行动起来才有方向,才不会白费力气。
而且这个“知行合一”还有个特厉害的地方,它让我觉得自己变得有力量了。
以前总是有很多想法,但是都被自己的拖延或者怯懦给拦住了。
现在明白了,只要我心里认定这个事儿是对的,那就得赶紧去做,不能光空想。
比如说我一直想写点小故事,可总是害怕写不好不敢动笔。
现在知道了“知行合一”,我就想,管他呢,先写了再说,在写的过程中我才能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啊。
王阳明的这个思想,就像一个超级智慧的老大哥站在我身边,时刻提醒我别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在生活里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也不那么容易退缩了。
因为我知道,我心里认定的那个解决办法,只有通过行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要是光在那想,困难可不会自己消失。
总之呢,“知行合一”这四个字,就像一道光照进了我那些糊里糊涂的日子里。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73eb1d8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55.png)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精选14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1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本书中反复提起不下几百次,还有致良知、四句教、心学等,简单的语言被作者翻来覆去的解读,例证,从评书般惊心动魄的剿匪故事到他的个人生平无数奇遇,?再到谈古论今的外二篇(外一篇哪里去了?),知行合一仿佛一颗钻石恒久远,历久弥新,理解作者在熟读王阳明深谙心学精髓的同时,更想让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照耀当下中国人尘封已久的良知,回归简单的初心。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真理王阳明倾尽一生去传播?就像为什么我看完了整整299页的全面论述后,比之前知道的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还要困惑一百倍一样?简单即深刻,就像要用一生和几吨麻袋的草稿纸去证明?1+1=2,良知,心外无物,万物一体等其实我认为,每个作者想要表达的哲学片段我都能理解,但我没有把他串在一起,也就是没有把他们一个个的珍珠变成一串项链,没有建立起一个体系,所以我的理解是碎片的。
看来,我还是需要再读狡猾的第二部,第三部了。
书中王阳明离去的那些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唏嘘不已,能感受到作者对王阳明深深的心痛,这是唯一本书中带有浓重情感的一幕,对于我这样的女性读者还是很享受的,否则我会对本书调低几个分值,之前之后仿佛都是理性略带调侃的文风,一看就是一位非女性作者的作品。
(也难怪,对哲学和黑瘦男人感兴趣的女人大多无趣吧)作为一名老鸡汤提供者,我最烦的就是我这样的,好为人师,而作者在全书中其实想要做的也是好为人师,不知度阴山几岁,反正觉得他年龄不大,心性不小,好似通过王阳明通晓了人生真理,在外二篇里(?对啊,外一篇哪里去了?)小心翼翼的熬起了鸡汤,还好,与别的鸡汤味道不大一样,没有那么浅陋直白,就好像他放置的调料有一些你是不知道的,但并不难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看了《知行合一王阳明》,方知“知行合一”的内涵,首先先了解王阳明,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
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司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
知行合一并非是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水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我们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
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
王守仁认为:良知。
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
是达到"良知"的工夫。
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读了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才真正理解贵阳市委把“知行合一,协力争先”作为贵阳城市精神加以培养其中的内涵,是有着充分的学理依据。
贵阳有着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秀丽俊美,被称为“森林之城”,“避暑之都”,日前生存环境的严重持续破坏,令人深恶痛绝。
作为贵阳人民的我们首先得热爱我们自己的家园,要有建设家园的热枕,要同心、协力、争先,遵从政府制度,宣扬阳明文化,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孩子到大人,人人做到保护环境,爱护卫生,提升自身素质、修养。
我们的城市选择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就是选择了美好的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全人类的未来,人天合一大生态,大易本是生态书,呼吁贵阳市民认真学习“知行合一,协力争先”做到大有所为,大有作为,为生态建设竭尽全力,我们每个人要努力实践“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城市精神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自承担起建设文明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