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综合阅读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测试综合卷检测试题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测试综合卷检测试题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测试综合卷检测试题1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

【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安怜翁谢奕①作剡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③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④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⑤欲放去邪?”遂遣⑥之。

【注释】①谢奕:字无奕,谢安的长兄,谢道韫之父。

②剡(shàn):指剡县,在今天的浙江嵊州。

③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

④绔:裤子;纨绔:用细绢做的裤子。

⑤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弟弟。

⑥遣:打发。

(1)用“/”给文中画横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给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已】①停止,完毕;②副词,已经;③副词,太,过分;④语气词,用法同“矣”【容】①容纳;②宽容,容忍;③许可,允许;④容貌,仪容①而犹未已________ ②奕于是改容曰________(3)阅读两篇文章,用自己的语言补全下列对话。

小文:读了上面这两则短文,我发现两篇文章都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描写,甲文当谢太傅问“纷纷扬扬的雪像什么”时,兄女的回答是:“________。

”乙文童年时候的谢太傅看到兄长惩罚老翁时,劝兄长说“________。

”小涵:你说的没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往往最能展现人物的形象。

两篇短文里都有孩童的形象,我在甲文中感受到了童年时的谢道韫是________的一个人,乙文中我感受到童年的谢安是________的一个人。

(4)你赞同这两篇选文中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吗?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文言文阅读综合测试(原卷版)-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文言文阅读综合测试(原卷版)-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文言文阅读综合测试(原卷版)(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6分)A.疏,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奏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意思相同。

B.图,打主意,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图”意思不相同。

C.遗,送,与《师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中的“遗”意思不相同。

D.咸,都,与《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中的“咸”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吕蒙有忧患意识,他深知关羽作战勇武,历来觊觎东吴,其军队驻扎在长江上游,日久必定对东吴不利,于是谋划对其动手。

B.吕蒙治军严明,他严令部众不得冒犯百姓,索取钱物,还下令将城中府库的财宝贴上封条,并不启用,只等孙权来后再作处理。

C.吕蒙将关羽设置在江边的哨兵尽数捕获,并严密封锁消息,关羽对此毫无所知,还在带兵回奔南郡时多次派人向吕蒙询问消息。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大意失荆州”这一历史事件,关羽因轻信陆逊对他的推崇,而把南郡守军陆续调往樊城是他“大意”的表现之一。

【注】①爱书;古代记录囚犯供词的文书。

材料二:陈选自幼端悉寡言笑,以圣贤自期。

天顺四年会试..第一,成进士。

授御史,巡按江西,尽黜贪残吏。

广寇流入赣州,奏闻,不待报,遣兵平之。

宪宗即位,尝劾尚书马昂、侍郎吴复等。

言虽不尽行,一时惮其风采。

以母丧离任,行李萧然,车一辆而已。

士民号泣而送,为立生祠。

久之,进按察使,决遣轻系数百人,重因多所平反,囹圄..为空。

治尚简易,独于赃吏无所假。

二十一年语减省贡献,而市舶中官韦眷奏乞均摇户六十人添办方物。

选持语书争,帝命与其半,眷由是怒选。

番人马力麻诡称苏门答刺使臣欲入贡,私市易。

眷利其厚贿,将许之,选立逐之去。

眷憾选甚。

(节选自《明史·陈选传》)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非也A人B臣觐君C服D视其品E秩F于G御史H何居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夺情,指古代官员遭父母之丧,但丧期未满而强使出仕。

初三语文上册文言文综合试卷含答案

初三语文上册文言文综合试卷含答案

初三语文上册文言文综合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史事。

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①。

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②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③之。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注释)①物:自己以外的人。

此处指群众的利益。

②宽简:宽松简易。

③便:安逸、安适。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高大的样子B.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趣,情趣C.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D.未尝及文章尝:曾经(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高考中文科综合文言文阅读与解析实例分析

高考中文科综合文言文阅读与解析实例分析

高考中文科综合文言文阅读与解析实例分析高考中文科综合文言文阅读与解析是考生备战高考的重要环节之一。

掌握好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解析方法,对于取得高分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例分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解析技巧。

实例分析:篇目《世说新语·异俗》文本:有韩寿在汉阳,患耳疾,未尝见,或语云:“北方有道人,能治聋盲,愿君一至。

”韩寿果往,请视久之。

其人曰:“君尝秃乎?”曰:“然。

”曰:“微病可治,重病无益。

”耳疾专治,不救头痛也。

韩寿许以金万两。

就便污,恐不治,使人告之,数不至,言且出。

寿曰:“我固欲视之。

”言出已,辄自奴盗,视耳尽持,便折寿项,徐视之,已罢走。

所送蜜饮已拆板封之,瓯中有救耳屎,乃",一听见耳即愈。

文言文解析:这篇文章是出自《世说新语·异俗》一篇。

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治疗耳疾的故事。

文章通过讲述韩寿患耳疾的情况,寻求治疗过程中的插曲,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

在这篇文章中,一个道士声称自己能治疗聋盲。

韩寿听说后前去请治,道士看到他秃顶,告诉韩寿微病是可以治的,但是因为韩寿已经秃顶,治疗耳疾对于他来说无法起到帮助,于是韩寿许以金万两,道士为了逃避韩寿,脱去衣服假装成奴盗,耐心等待韩寿的离开。

最后道士准备送给韩寿的蜜饮里面藏有救耳的秘药,韩寿一喝之后耳朵立刻好转。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揭示了一种现象:有些人利用治疗疾病的名义,进行欺骗和诈骗。

并呼吁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神医道士。

文言文阅读技巧:在阅读文言文时,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词汇理解:文言文中包含了许多古代特有的词汇,理解这些词汇的意思对于阅读理解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查阅古代词典或者借助在线工具来解决词汇问题。

2. 句式结构:文言文句式比较复杂,考生需要注意句子的主谓宾结构,理解修饰成分的作用。

可以通过划分句子成分或者借助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理解句子的结构。

3. 上下文推测:文言文中很多时候信息不是直接呈现的,需要通过上下文的推测来理解。

语文初二上册文言文模拟综合试题附答案

语文初二上册文言文模拟综合试题附答案

语文初二上册文言文模拟综合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各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本文选自________(时期)的大儒孟子写的《孟子》。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空乏其身(财资缺乏)B.而后作(奋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C.而后喻(表达)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匹敌、相当)(3)本文开篇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六位圣君贤相的出身。

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这样写意在说明什么道理?(4)文中作者从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列举了承载“天降大任”的人所遇到的磨难。

在作者看来,这些“磨难”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怎样的作用?(用自己的话回答)(5)对于治理国家,孟子认为“内”要有“拂士”,“外”要有“敌国”,只有这样,国家才不至灭亡。

你同意孟子的这个观点吗?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景公之时景公之时,雨雪①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③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令所睹于途者,无闻其乡;所睹于里④者,无闻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

士既者兼月⑤,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雨(yù)雪: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②陛:宫殿的台阶。

③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课件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课件

洎庄宗都洛阳,召为翰林学士。三年,魏王继发征蜀,请为 都统判官,时物议以蜀险阻,未可长驱,郭崇韬问计于愚,愚曰: “如闻蜀人厌其主荒恣,仓卒必不为用。宜乘其人二三,风驰电 击,彼必破胆,安能守险。”及前军至固镇,收军食十五万斛, 崇韬喜,谓愚曰:“公能料事,吾军济矣!”招讨判官陈乂至宝 鸡,称疾乞留在后。愚厉声曰:“陈乂见利则进,惧难则止。今 大军涉险,人心易惑,正可斩之以徇。”由是军人无迟留者。是 时,军书羽檄,皆出其手。 明宗即位,拜中书侍郎、平章事。长兴季年,秦王恣横,权 要之臣,避祸不暇,邦之存亡,无敢言者。愚性刚介,往往形言, 然人无唱和者。愚初不治第,既命为相,官借延宾馆居之。尝有 疾,诏近臣宣谕,延之中堂,见其败越敝席,四壁萧然。明宗特 赐帷帐茵褥。 清泰二年秋,愚已婴疾,累表乞骸,不允,卒于位。
小结:翻译,最能体现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翻译时
一定要注意前后文,准确理解是准确翻译的前提。 在翻译标准“信、达、雅”的要求下,运用好“对、 换、留、删、补、调”等翻译方法。郑重提示:要 关注古汉语特殊的语法现象,稍有疏忽,就可能失 分。
作业:补充翻译文言文句
(1)陛下以家人礼兄,振等私臣也。臣居朝列,与王 无素,安敢谄事。 (2)晋州节度使华温琪在任违法,籍民家财,其家讼 于朝,制使劾之,伏罪。
明宗即位,授予李愚中书侍郎、平章事。长兴末年,秦王放纵专横,权贵重 臣自己逃避祸患还来不及,国家的存亡,无人敢过问。而李愚性情刚烈、正直, 常常表现在言辞上,然而没有响应的人。李愚当初不置办府邸,被任命为相后, 借延宾馆暂居。曾经有疾病,皇帝派宦官到他的住处看望传达皇帝的问候,李愚 请宦官到正室,宦官看见只有一条破旧的毯子和席子,四壁空空荡荡。明宗知道 后特地赐给他帷帐和被褥。 清泰二年秋,李愚已经疾病缠身,多次上表请求告老还乡,皇帝没有答应, 最后死在任上。

语文初三上学期文言文综合试题含答案

语文初三上学期文言文综合试题含答案

语文初三上学期文言文综合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郑板桥开仓济民郑燮(xiè),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________②去任之日________(2)有人阻止郑板桥开仓济民,理由是什么?从郑板桥开仓济民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途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披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

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篋曳履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滩,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级公御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人知从太守游而乐B.寓逆旅得之心而寓之酒也C.以中有足乐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D.日侍坐备顾问前人之述备矣(2)把“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翻译成现代汉语。

九年级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肉食者鄙鄙:________②神弗福也福:_______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4)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

对此,你有何评价?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成列②,楚人未既③济。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试题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试题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试题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节选自《出师表》)【乙】宪宗知权文公甚真①。

后权长孺知盐铁福建院②,赃污盈积,有司以具狱奏③。

上曰:“必致极法。

”崔相群④救之云:“是德舆族子。

”上曰:“德舆必不合有子弟犯赃,若德舆在,自犯赃,朕且不赦,况其宗从⑤也?”(选自唐代赵璘《因话录》)【注】①宪宗:唐宪宗。

知:交好。

权文公:权德舆,由谏官累升至礼部尚书,后人称文公。

②权长孺:权德舆本家侄子。

知:执掌。

③具狱:用来定罪的全部案卷。

④崔相群:朝廷命官。

⑤宗从:同宗的下辈人。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诚宜开张圣听________②以昭陛下平明之理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②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文段【甲】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劝勉后主的?为什么要两次用“宜”与“不宜”?(4)文段【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文段【甲】中哪一句也是说的这个道理?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官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选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问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②言日至。

语文初二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题附答案

语文初二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题附答案

语文初二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甲)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选自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乙]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

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也。

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

士鲂、张老止之。

公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

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

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

不能致训,至于用钺。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

吾子之讨,军礼也。

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

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⑤,使佐新军。

(注释)①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

②仆:指驾车的人。

③羊舌赤: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

④公:指晋侯。

⑤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1)用“/”为下面句子断句,共断3处。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2)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介胄之士不拜/予无重寡人之过B.天子为动/臣闻师众以顺为武C.何辱命焉/且焉置土石D.寡人之过也/人恒过然后能改(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中考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

中考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

中考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罗伦,字彝正,吉安永丰人。

五岁尝随母入园,果落,众竞取,伦独赐而后受。

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

及为诸生,志圣贤学,尝曰:“举业非能坏人,人自坏之耳。

”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

居父母丧,逾大祥①,始食盐酪②。

成化二年,廷试,对策万余言,直斥时弊,名震都下。

擢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

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

衣食粗恶,或遗之衣,见道殣③,解以覆之。

晨留客饮,妻子贷栗邻家,及午方炊,不为意。

以金牛山人迹不至,筑室著书其中,四方从学者甚众。

十四年卒,年四十八,益文毅,学者称一峰先生。

【注释】①大祥:在古代,父母去世后一年举行的祭礼叫“小祥”;去世后两年举行的祭礼,叫“大祥”。

②盐酪:盐和酪。

在古代,守孝之日不准吃盐和酪。

③殣:饿死。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挟书诵不辍________②周之粟________③谢不受________④或遗之衣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

②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3)罗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写出3点)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1)下列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死亦我所恶十恶不赦B.乞人不屑不屑置辩C.所识穷乏者穷冬大风D.乡为身死而不受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综合试题解析1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综合试题解析1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综合试题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1)下列句中划线字读音不同的一项是()A.乐亦在其中乐善好施B.曲肱而枕之迂回曲直C.同舍生皆被绮绣舍生取义D.右备容臭臭未干(2)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主人日再食食:食物B.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C.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D.略无慕艳意慕艳:羡慕(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甲、乙两文段中,宋濂和孔子在物质生活享受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这体现了他们怎样的人生追求?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増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中考语文九年级文言文综合试题附答案

中考语文九年级文言文综合试题附答案

中考语文九年级文言文综合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④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⑤;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⑥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

此三杰,吾能用之。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注】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②高起:高祖臣子。

③略:攻占。

④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

⑤子房:西汉谋士张良。

⑥连:率领。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悉:________②性行淑均,晓畅军事晓:________③战胜而不予人功予:_______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①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下面对【甲】【乙】两个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希望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B.【乙】文中,司马迁通过对话描写,将高祖取胜与项羽失败进行对比,刻画了高祖睿智英明的形象。

C.【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营中”之事,向宠管理“宫中”之事,安排得十分细致周到。

D.【乙】文中高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张良、萧何、韩信各自的长处,并让他们各得其所。

七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

七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

七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一、文言文1.课外文言文阅读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③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④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②陛:宫殿台阶。

③雨(yù):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④闻命: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饱而知人之饥 /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B.雨雪三日而不霁 / 切问而近思C.婴闻之古之贤君 / 有闻而传之者D.温而知人之寒 / 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

(3)这则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戒子书 ________②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③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B.在书信的前半部,他则以慈父的口吻淳淳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C.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作者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鲜明地突出了做人治学的经验。

D.“悲穷守庐,将复何及”一句是以父亲身份告诫儿子要珍惜光阴,努力成才,为社会所用。

专题20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二)-2023年小升初语文考前精准练(全国版)

专题20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二)-2023年小升初语文考前精准练(全国版)

2023年小升初语文考前精准练专题20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二)真题精练一、(2022·昆明)文言文阅读。

王冕好学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者。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注释:①诸暨:县名。

今属浙江省。

②牧:放牧。

③蹊:踩踏。

④或:有人。

⑤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⑥曷:为什么。

⑦听:听任。

⑧潜:悄悄地。

⑨执策:拿着书。

1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意思。

1.窃.入学舍()A.偷、盗 B偷偷地,暗地里2.听已,辄.默记()A.就B.果断2.请选出下面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

或牵牛来责蹊田者。

A.有人牵着牛来责怪牛踩坏了庄稼。

B.或者牵着牛来说牛踩坏了庄稼。

3.你认为王冕后来能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的原因是什么?二、(2022·永康市)文言文阅读。

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①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②乎?”平公曰:“安③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闲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④?”平公曰:“善哉!”[注释]①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②炳烛:点烛。

③安:怎么,哪里。

④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烛照明行走和黑暗中行走,究竟哪个更好呢?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师旷.曰________②臣闻.之________③如.日出之阳________④善哉..________2.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②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3.文中“盲臣安敢戏其君乎”中的“盲臣”指谁?请联系上下文和注释,说说他为什么是“盲臣”。

4.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写下来。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练习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练习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刻舟求剑楚人涉江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1]写出这些字的意思:涉:者:其:自:坠:于:遽:契:是:[2]写出句子的意思:遽(jù)契(qì)其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故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 读文言文《鹿亦有智》,完成练习。

博山①李氏者,以伐薪②为生。

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③,携家喂养。

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

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

时值秋祭④,例用鹿。

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

猎者固⑤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

”是夜鹿去,遂不归。

李氏深悔之。

注:①博山:古地名。

②伐薪:砍柴。

③仔:同“崽”。

④秋祭:官府在秋季举行的祭天地的仪式。

⑤固:坚持。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其家户外皆山__________ (2)时值秋祭__________(3)李氏不与____________ (4)鹿稍长____________[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夜鹿去,遂不归。

中考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答案

中考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答案

中考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余近日以军务倥偬,寝食不安。

吾家本诗礼门阀,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

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

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偶遇事冗,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

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

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

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节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彭玉麟》)(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持汤沃灌汤:②同舍生皆被绮绣被:③腰白玉之环腰:④以军务倥偬以:⑤今日预为预:(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②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3)【甲】文中宋濂的求学生涯和【乙】文中“我”处世立身之道的共同特点是“”(用一个字概括);【乙】文中认为“勤朴之根源”是“”。

(4)【甲】文中“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原因是什么?【乙】文中“亦无所苦”指什么事?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见足下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

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

庭坚少孤,窘于衣食,虽早知从先生长者学问,而偏亲①白发,不得已而从仕。

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所以衰懦不进,至今落诸公之后也。

初二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带解析1

初二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带解析1

初二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带解析1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三游乌龙潭记(节选)〔明〕谭元春冈合陂陀①,木杪②之水坠于潭。

清凉③一带,坐灌④其后,与潭边人家檐溜沟勺入浚⑤潭中,冬夏一深。

阁去潭虽三丈余,若在潭中立。

筏行潭无所不之,反若住水轩。

潭以北莲叶未败方作秋香气。

令筏先就之。

又爱隔岸林木,有朱垣点深翠中,令筏泊之。

初上蒙翳⑥,忽复得路,登登之冈。

冈外野畴方塘,远湖近圃,宋子指谓予曰:“此中深可住,若冈下结庐,辟一上山径,頫⑦空杳之潭,收前后之绿。

天下升平,老此无憾矣!”已而茅子至,又以告茅子。

(选自《谭友夏合集》,有删改)【注释】①陂陀:倾斜。

②木杪(miǎo):树梢。

③清凉:清凉山。

④坐灌:坐落。

⑤浚:深。

⑥蒙翳:此指草木覆盖。

⑦頫(fǔ)低头。

同“俯”。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木杪之水坠于潭/能以径寸之木B.坐灌其后/其真无马邪?C.令筏先就之/蒙乃始就学D.又以告茅子/以其境过清(2)用“/”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2处)潭以北莲叶未败方作秋香气。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阁去潭虽三丈余,若在潭中立。

小贴士:阁:①存放食物的木橱柜。

②用木材架于空中的道路。

③一种小楼。

(摘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4)小林想把这篇选文推荐给同学们作为《小石潭记》的拓展阅读材料。

请你从内容、写法等角度比较两篇文章,帮他简述推荐理由。

2.文言文阅读峡江寺①飞泉亭记袁枚天台②之瀑,离寺百步,雁荡瀑旁无寺。

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蹬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

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

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

纵横丈余,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

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砚,可瀹茗③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

语文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答案

语文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答案

语文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卷答案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天津弋人得一鸿,其雄者随至其家,哀鸣翱翔,抵暮始去。

次日弋人早出,则鸿已至,飞号从之;既而集其足下。

弋人将并捉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铤.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将以赎妇也。

”遂释雌.两鸿徘徊,若有悲喜,遂双飞而去。

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强。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1)《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小说集,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2)请根据以下材料,写出文中词语的意思。

“从”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两人相从,本义是“随行,跟从”,引申义有“顺从”“听从”等。

①(甲)文中“一狼仍从”的“从”意思是________。

“集”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鸟停在树上,本义是“群鸟停在树上”,引申义有“停,停留”“聚集”等。

②(乙)文中“既而集其足下”的“集”意思是________。

(3)下列各组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一狼得骨止/止增笑耳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C.而前狼又至/七人早出,则鸿已至D.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4)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5)蒲松龄笔下的动物往往有着人一般的性情。

(甲)文中“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________(性格特点);(乙)文中雄雁一直跟着捕鸟人并吐出黄金来赎雌雁,则是因为它的“________”(第一空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空用原文语句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我们对近几年高考试题进一步分 析,就会发现,由于受到阅读材料的 限制,传记类的记叙文往往只涉及归 纳和概括方面的能力,带议论解答技巧:
信息编组题一般是从文段中抽取6 句编为4组,而6句中一般有2—3句不 符合试题要求,解答的基本思路是: 将试题提供的例句逐句进行分析,从 中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或者 排除不符合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 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作答。准确筛选 信息是正确解答的关键,而从命题人 设计错例的类型方式入手是突破口和 捷径,在解答时应做到四看:
陈述对象的范围,推理过于绝对化。
4. 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选项中平添原文中没有依据的内容。
5. 牵强附会,强加关联 把没有关系的说成有关系,把不是
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等等。 6. 胡乱杂糅、改变事实
就是把不是同一时间、地点的事糅合起 来表述,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
三、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
三看内涵主旨是否清楚:题干对 人物的某种品质、才智或主旨的说法, 有时是明晰的,但有时比较隐晦,需 要考生进一步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 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 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 例句混杂其中。
四看过程是否混乱:在叙事类选 文中,事件的过程有起因、经过和结 果三个阶段,并且三者之间既有逻辑 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 限。而命题人有时会有意将“后一阶 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 件之中,导致事件的过程发生混乱, 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对 文中信息进行归纳和概括,对所述事件 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它 要求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的基础上, 梳理句与句之间内在关系,依据情理辨 清主次信息,进而明确文章的主旨。归 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其难度显 然比把握文意要高一层。它要求考生答 出某个论点的论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 因,某种发展的结果等。
文言文概括与分析
“文言文概括与分析”题,其选项似 是而非,令考生常难以判断。不少同 学都有类似的困惑:这种题到底应该 怎么做?从近年高考文言文命题来看, 基本上是要求考生选出错误的一项。 那么,从了解错项类别入手,找解题 方法,是一条捷径。
二、熟悉考题设错的技巧
到目前为止,概括和分析这类题都是 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且基本上是选 错误的一项。2005到2013年共七十余套高 考试题,只有两套试题要求选正确的一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设置的特点,对我们 做此题很有帮助。那么错误项的设置到底 有哪些类型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错误 类别。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文 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 能历史地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作出客观的 剖析、评价。它要求同学们能从阅读材料 中概括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较为准 确地评价,既考查大家的分析概括能力, 又考查大家的判断评价能力。
怎样辨析这些错误的类型,做好此类 题目呢?
从概括的角度看,必须准确、全面; 从分析的角度看,要整体地分析,历史地 评价。我们在复习备考的时候,应该注意 对文言文材料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 文体特点抓重点词语、抓关键语句,理清 文章的层次;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 分析判断细节;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 旨的理解;通过理解作者对人物的描写、 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 安排等,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 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 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 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重点 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看对象是否错位:选文多为人物传
记类文段,往往涉及到几个人物、几件事 情;而题干的要求多为“以下句子分别编 为四组,全都表现某人……的一项”。因 而命题人在设计错例时,就时常采取“张 冠李戴”的方法,即把次要人物所做之事 “嫁接”到题干要求表现的主要人物身上, 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二看描写(表达)方式是否误导:文段中 刻画人物的方式既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作者评述,也有正面描写(直 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而题 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筛选是有指定要求的。 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 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混编到 选项之中。如果考生不仔细推敲题干要求, 而是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作出错 误判断。
解答文言文阅读的概括分析题,具体要注 意以下几点:
1.注意审题,弄清命题要求
高考试卷中此类题目,题干提问方法和 用语风格比较固定。如,“下列对原文有 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等。有的是理解,有的是概括,有的 是分析;都是选“不正确”的一项。通过 审察题干,可以大致了解选项涉及的考点, 做到心中有底。
文言文综合阅读
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一直是高考的重 点,涉及的考点和采用的题型也比较 稳定。从近几年全国大多数省市的高 考试题来看,文言文阅读一般设有四 道题:文言实词或虚词、信息的筛选、 概括与分析和文言句子的翻译。其中 概括与分析的题目一般融合了两个考 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 道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意的整体把握, 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
2. 审读选项,判断选项内容是否符合文意
这是做此题的关键。一般来说,每一 个选项都会包含多重信息,我们要找到每 一层信息在原文的对应语句,比较它们意 思是否一致,再作出判断。结合上文所述 的错误项设置的类型,我们在审读选项时 要特别注意几种情况:
1. 曲解词义,背离原意 因词义的不同理解或句子陈述对象的省略而
造成理解上的错误,致使整体理解背离了原意。
2. 改变对象、张冠李戴 命题者编制试题时,故意把此人做的事说
的话移到彼人身上,或叙述时改变了时间、地 点和职位等,从而造成干扰,引起错解。
3. 以偏概全,夸大其辞 主要表现为,抓住一点,将其放大,扩大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