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之欧阳家百创编

合集下载

你知道的常用诗词的虚实对仗有多少?请看

你知道的常用诗词的虚实对仗有多少?请看

你知道的常用诗词的虚实对仗有多少?请看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虚字对仗得工整巧妙,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常用虚字对】
但觉——何曾只为——岂因已是——况值
只知——谁道何似——未忍有愿——无缘
漫道——岂缘似闻——恐是莫道——只缘
几度——也曾尚想——徒怜岂闻——始信
忽逢——顿觉但见——焉知自是——何须
誓欲——休将犹自——何曾慢嗟——且喜
未必——难为但得——何须几处——谁家
几日——一番幸有——不须任是——也应
尚有——应怜莫向——何妨那知——从此
时有——更无何处——此间权借——欲凭
常用虚实对
A:先虚后实
一自——终教一去——独留一从——几度
任是——不随徒令——终见但得——即是
可知——足资既定——笃信谁将——铺就
似听——几度幸有——但无不因——那得
谁知——又到莫道——自有但期——愧然
安得——招来但见——不知肯于——不堪
昔曾——自可纵是——从知每羡——定看
莫为——合将若非——会向似闻——恐是
自顾——空知试问——别意安能——愿借
欲试——惊看但恨——喜看但留——换得
纵然——依旧料得——莫是谁将——知侬
B:先实后虚
暗随——一任周览——犹存我亦——曾效借问——总为亿昔——谁复寄语——莫因自谓——安知还似——何如不惧——何辞
他年——莫望刚被——却教。

中国古代诗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教师中心稿)

中国古代诗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教师中心稿)

中国古代诗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教师中心稿)摘要:“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本文分别举例论述两种表现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运用及艺术效果。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歌虚实结合正文:“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

“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1、虚幻世界和梦境。

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苏轼的《江城子》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想象和回忆。

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通。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

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和谐的搭配着。

《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

3、设想之境。

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中国古代诗歌之虚实结合

中国古代诗歌之虚实结合

01虚实结合概述Chapter定义与特点0102虚实结合的重要性拓展诗歌表现空间虚实结合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不同时空的景物和情感融合在一起,为诗歌创作提供更广阔的表现空间。

增强诗歌内涵通过虚实结合,诗人可以将现实与想象、经验与超验等元素相互渗透,使诗歌具有更深厚的内涵和更丰富的意蕴。

提升诗歌审美价值虚实结合所带来的独特意境和美感,能够激发读者的审美愉悦,提升诗歌的审美价值。

唐宋时期随着诗歌创作的繁荣和理论的发展,虚实结合逐渐成为诗人自觉追求的艺术效果。

唐诗宋词中大量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创造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先秦时期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诗经》、《楚辞》等早期诗歌中已有体现,但尚未形成自觉的创作意识。

元明清时期虚实结合在戏曲、小说等叙事文学中也得到广泛应用,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也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

虚实结合的历史与发展02虚实结合在古代诗歌中的表现Chapter以实为虚以虚带实虚实相生030201实情虚写虚情实写虚实互化以实象征虚以虚象征实虚实相济03古代诗歌中虚实结合的经典案例Chapter《诗经》中的虚实结合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前句实写塞外壮阔的自然景象,后句则虚写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感慨,通过虚实相映,表现出一种苍凉而深远的意境。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前两句实写诗人梦游吴越的奇幻经历,后两句则虚写镜湖月和剡溪对诗人的深情送别,通过虚实交织,营造出一种梦幻而唯美的氛围。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前两句实写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思念和无尽悲痛,后两句则虚写词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通过虚实相生,表达出一种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谈谈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

谈谈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

力 ,在 听读 时能迅速地 感受 、领 悟语言文字所 表达的丰 富
( 董健良 江苏省 东台市时堰 中学 2 2 4 2 1 1 )
2 01 4 . 1 2
露c 考 素| 质 数 芽 研; 宅

边是悲叹凄凉 的枯骨 ,一边 是年轻英俊 的战 士,虚实相 毁 ,作 者 禁 不 住 “ 涕 泪 满 衣 裳 ” ,这 是 悲 极 而 喜 而 又 喜 极
境 ;所 谓 “ 虚 ” , 就 是 指 诗 歌 作 品 没 有 直 接 呈 现 但 适 当 暗 事 与 实 情 , 是 “ 实 ” 。而 “ 念 去 去 千 里 烟 波 ,暮 霭 沉 沉 楚 今 宵 酒 醒 何 处 , 杨 示 出的部分 ,是 直觉中看不 见摸不着 ,却 又能从字 里行间 天 阔 ” , 这 两 句 则 是 半虚 半 实 。再 如 “
对 , 荣 枯 迥 异 , 造 成 强 烈 的 艺 术 效 果 。一 个 “ 可 怜 ” ,一 而 悲 !他 回 头 看 看 与 自己 一 同 饱 受 战 乱 苦 难 的 妻 子 儿 女 , 个 “ 犹 是 ” ,包 含着 多 么 深 厚 的 感 慨 ,凝 聚 了 诗 人 对 死 者 她 { f N5 里 还 有 愁 容 ?遂 卷 起 诗 书 ,与 家 人 同喜 同 乐 ! “ 收 及 其 家 人 的无 限 同 情 。又 如 张 籍 的 《 凉州词 》: “ 边 城 暮 蓟 北 、涕 泪 满 衣 裳 、却 看 、 漫 卷 诗 书 ”都 是 突 然 之 间 “ 喜 放 歌 ”、 “ 纵 雨雁飞低 ,芦笋 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 ,应驮 白练 欲 狂 ’ 的 生 活 真 实 !后 两 联 写 虚 : 我 们 “
显者 为实 ,隐者 为虚 ;有形 为实 ,徒 言为虚 :当前 为实 ,

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

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

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虚和实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在它的影响下,美学领域的虚实理论得以形成。

在我国古代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虚实理论得到了广泛地运用。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

古人评论虚实,有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样的评论很经典。

仔细分析,文学中的虚实与其他作用于视觉听觉的艺术形式中的虚实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文学中的虚实,特别是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虚实究竟有何不同?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之间又有何种关系?笔者想就这些问题作个肤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虚实与情景的关系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

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是见闻,是实景;诗中让感悟到的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这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抒理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个人,决不可满足于现状,要志存永远,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转)

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转)

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凌苑玲老师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草木烟霞为实写,是正面描写事物的形象;春之精神山之精神为虚写,是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描绘出那些难以表现的对象特征。

在这里,虚写与实写的关系是以实为体,以虚为用。

古人写诗十分重视虚实相生的技巧,那么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时,有时也要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为实,梦幻为虚。

比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前两句实写,交代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春色。

后两句想象是虚写:虽然主人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

结尾两句诗很富有哲理情趣,表达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美好事物总要积极向上,是始终关禁不住的。

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是虚实结合的典范。

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

这首诗也正是诗人李白的象征,李白是水,他无坚不摧、一往无前;李白是山,巍然屹立、坚强不屈。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

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

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例解古典诗词的结构技法以实载虚,化无形为有形

例解古典诗词的结构技法以实载虚,化无形为有形

例解古典诗词的结构技法以实载虚,化无形为有形古典诗词的结构技法一、首尾照应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应使诗词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杜甫在秦州所作,由于安史之乱兄弟失散,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把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二、开门见山开门见山是指诗词的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杜甫定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的开头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

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

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

全诗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三、层层深入层层深入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运用虚实结合的古诗

运用虚实结合的古诗

运用虚实结合的古诗
1.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
- 诗中实写了赤壁的险峻景色与自身状况,虚写了周瑜当年赤壁之战的英姿,通过虚实对比表达了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感慨。

2. 《乌衣巷》 - 刘禹锡
- 诗中“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则是虚景,通过虚实对比表现了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3. 《望江南·多少恨》 - 李煜
- 诗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三句虚写往昔繁华生活,与词人当时凄凉处境形成对比,凸显出梦醒后的悲哀。

4. 《西塞山怀古》 - 刘禹锡
- 诗中前四句虚写西晋王濬率大军征服东吴的情景,为后文议论做铺垫,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5. 《越中览古》 - 李白
- 诗中前三句虚写越王勾践破吴归的往事,与今日王城故址的荒凉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6. 《月夜》 - 杜甫
- 诗中“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两句虚写未来团聚的喜悦,反衬了分离的悲凉和伤痛。

7.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苏轼
- 词中虚实结合,上片实写对亡妻的思念,下片虚写梦中相见的情景,表达了词人
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8. 《夜雨寄北》 - 李商隐
- 诗中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

9. 《虞美人》 - 李煜
- 词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等句虚写故国的繁华景象,与词人当前的凄凉处境形成对比,表达了亡国之痛。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虚实美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虚实美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虚实美-中学语文论文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虚实美曾敏虚实是我国古典美学术语。

它被广泛地运用到诗歌、小说、戏剧、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

这里,我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谈谈诗词的虚实美。

所谓的实,就是诗词直接提供给欣赏者的艺术形象,即诗歌所展现的人、事、景、物等。

所谓的虚,就是诗词间接提供给欣赏者的需经想象才能把握的审美内容,即非现实的人、事、景、物等。

然而,虚不是无,也不是直观的有,而是指言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致、味外之旨、弦外之音等。

宋代范唏文说:“虚者枯,实者塞。

”如果诗歌只写“虚”,就显得抽象,干瘪无味,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就显得堆砌,死气沉沉,没有生气。

虚写与实写应互相依存,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在实境的规范和暗示下,虚才赋予特定的内容,获得艺术生命;在虚的对照和映衬下,实境才得到深化和扩大。

二者只有有机结合,作品才会获得完整、深广、多变、和谐的意境美。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虚实二者的完美结合呢?首先,从表现手法上,应实写和虚写并重,达到虚实相生的境地。

清代苴重光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观;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此处提出了虚实相生的概念。

所谓虚实相生,是在构成艺术形象时,既有实写,又有虚写,使作品内容以少胜多,小中见大,意味无穷。

《白马篇》就是一例。

诗一开篇,诗人就为我们展示了一副“少年骋马图”。

可是,“白马饰金羁,联翩西北驰”,却只有奔腾的良驹,而没有勇敢的骑手,然而,我们并不感到缺少人物,因为金羁已点明了人物的存在。

诚然,马鞍是为驾驭者而设的,而少年的飒爽英姿并不是由此而来,则是诗人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由奔腾的战马的雄姿烘托出来的。

诗篇紧接着补叙少年那箭无虚发的本领:有左射又有右射,有仰射又有俯射,不但能射中静止的箭靶,而且能命中如飞的猿猱。

单说箭靶,就有多种多样;形容他敏捷、勇猛、剽悍,竟用了猿猱、虎豹、螭龙等动物作比。

曲笔之欧阳家百创编

曲笔之欧阳家百创编

古代诗歌曲笔抒情的“对写法”欧阳家百(2021.03.07)曲笔抒情是中国古典诗歌惯用的艺术手法,而“对写法”则是曲笔手法的一个典型,也是中学生诗歌鉴赏常考的手法之一,其恰到好处的运用使得诗歌更为婉转含蓄,意境深邃,真切动人。

以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为例: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宦游异乡的诗人在冬至之夜“抱膝”而坐,形影相吊。

孤灯,清冷,凄凉,寂寞,自然令诗人想起家庭的温暖,亲情的温馨。

但诗人并未写自己如何想家,而是从对方入手,想像家人也会围坐在灯前直到深夜,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的生活状貌。

其实,诗人想像家人思念自己,正曲笔表现出自己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对写法”使得诗作含蓄蕴藉,别具韵味,耐人咀嚼,但也在无形之中增加了阅读理解难度,这就有必要对“对写法”的运用特点加以研究和探讨。

一、意旨的思怀性。

思乡怀远,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常见的表现主题。

“对写法”的运用总是与表现这一特定主题交融在一起。

古代社会交通不便,通讯落后,身居关山难越、锦书难寄之境地,诗人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难以排遣,只得借助“对写法”,巧发怀想,将刻骨思念化作点点泪珠,沾湿衣襟,凝成诗句,并穿越时空,打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对写法”成就了无数诗人,成就了一首首愁肠千结、哀怨缠绵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些诗篇与一代代文人骚客达成心灵共鸣,为后人输送源源不断的艺术营养,也让今天的青年学子享受着传统文化的赏赐与熏陶。

二、主体的朦胧性。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

杜甫的《月夜》是“对写法”运用得最为经典的一首诗歌。

身陷长安的诗人“举头望明月”,不由想起远在鄜州的妻儿。

诗人不直接描写自己在城中如何望月思远,而是宕开一笔,从对方写起,详细描写闺中妻子望月的情景。

由于诗歌既写到妻子望月之痴情,又写到小儿女尚未懂事,不解母亲望月情由,从而使得抒情主体飘游不定,思念对象不甚分明。

诗词写作之虚实结合

诗词写作之虚实结合

诗词写作之虚实结合走进诗摘词选,品味诗意人生诗词写作之虚实结合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一、古诗中的“虚”“实”运用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以《虞美人》为例: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

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

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5、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本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当代诗人词家作品汇编》长期征稿《当代诗人词家作品汇编》长期征集优秀诗词稿件,收满一辑出版一辑。

古代诗歌鉴赏的虚实艺术

古代诗歌鉴赏的虚实艺术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虚与实主要表现在下述两个层面:(一)作家经常用虚的手段去加工和表现实物,从而使实物更加逼真和神妙。(二)作者在表现客观现实的真情实境时,又因心造境,以手运心,将客观的真实境象转化为充满作者主观情意的艺术形象,让实物实境融会着艺术家的深情奇想。
第一个层面,用虚的手段来表现实物,又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全诗用比喻,主体事物根本没出现。读者却可以抓住诗中新妇怕见公婆的情状,想象出主人公在应试之前担心文章不合时宜,因而惴惴不安的心情。
又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用夸张、比拟的方式,展示了边地山川的雄阔苍凉和守边将士的离愁别恨。“白云间”、“万仞山”、“怨杨柳”都是虚拟的形象。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的这首《梅花》只是正面突出地写墙角梅花盛开着,散发出一股股幽香,而删略了它的生存背景刻画,却使人通过联想分明感到它生活在一片冰天雪地里,虽然花的颜色和雪的颜色难以分辨,但它释放的香气清晰可鉴。这样,在一片开阔的雪野中,几枝梅花傲然挺立,境界也就完全表现出来了。
(2)有些诗歌还经常借助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来表现眼前事物。如借助于假想中的事物、希望中的事物、推测中的事物、梦中的事物、回忆中的事物等等来折射现实。
陆游的词《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3、虚像。即用非现实的、非本体的事物或形象去表现事物。具体情况有如下三种:
(1)用虚拟的形象去描摹事物。戏剧舞台上,演员扮演的角色开门关门、上楼下楼、行船走马都是靠虚拟动作完成的。虽有时借助一些实物(如船浆马鞭等),但也只是实体的一部分,河流、原野、船只等都全部虚掉了。演员正是借助于划浆、摇动马鞭等虚拟的动作(虚拟的形象)来表现泛游于江上或奔驰在原野的。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比喻、象征、夸张、比拟等方式,也是借助这种虚拟的形象去描摹实体形象的。如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

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与实

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与实

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与实本文是关于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与实,感谢您的阅读!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湖北省赤壁市第一中学周一柳虚和实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在它的影响下,美学领域的虚实理论得以形成。

在我国古代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虚实理论得到了广泛地运用。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

古人评论虚实,有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样的评论很经典。

仔细分析,文学中的虚实与其他作用于视觉听觉的艺术形式中的虚实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虚实究竟有何不同?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之间又有何种关系?笔者想就这些问题作个肤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虚实与情景的关系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

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这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寓理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个人,决不可满足于现状,要志存高远,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琵琶行》导学案带答案的之欧阳家百创编

《琵琶行》导学案带答案的之欧阳家百创编

《琵琶行》导学案欧阳家百(2021.03.07)【学习目标】情感目标: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激发学生珍视今朝的成才环境。

知识目标:1.解题、了解作者、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学会古诗诵读。

2.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3. 欣赏作者运用生动、新颖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感受诗中音乐描写的意境;能力目标:进一步巩固并领会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如何塑造艺术形象把握主题(体会诗人把琵琶女的遭遇于自己被贬谪的境况联系起来的用意,理解诗歌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查阅词典,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课前预习】1.查阅作家作品及创作背景。

2.熟练诵读课文,分组讨论,翻译课文,积累字词,找出名句。

【知识导学】1. 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_,___胡儿能唱琵琶篇_。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

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浅谈诗歌中的“虚”与“实”

浅谈诗歌中的“虚”与“实”

浅谈诗歌中的“虚”与“实”摘要:意境是中国诗歌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虚实相生则是意境的一个重要结构特征。

在教学中,只有认识到虚可生实,实可生虚,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和诗情画意。

关键词:诗歌教学;虚实描写;意境意境是中国诗歌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虚实相生则是意境的一个重要结构特征。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所谓“画中有诗”,就是指绘画不仅要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且还要含不尽之意于画外,有形之画内蕴涵更为丰富的无形之诗情。

一、诗歌中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自古诗画为一体,诗歌艺术和绘画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即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既然二者能相生,则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虚绝不是无。

这种存在,是靠实生发出来的,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

而虚和实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要表现“竹林桥外锁酒家”的诗意,画家只需画“旌幌”。

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

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上面谈到的景物和情思的关系,也是形象与抽象的关系,但抽象的东西不只有情感,一切难写之景、之事均为抽象。

声音是抽象的,可高明的画家偏偏能用几只蝌蚪表现出“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境界。

4.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

“不尽之意”则为无限。

5.侧面为实,正面为虚。

书法上讲究疏密,园林上讲究掩映。

处处实则板滞,处处虚在空无。

侧面描写就能化实为虚,往往虚写想要表现的实的东西,从而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

二、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歌中的虚与实《沁园春·雪》“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中“须”字《新华字典》中“须”字的义项共四个,与本词中“须”字含义有密切联系的有两个:(1)必须、必得、应当:务~注意、必~努力;(2)等待。

诗歌鉴赏:虚实结合手法之欧阳家百创编

诗歌鉴赏:虚实结合手法之欧阳家百创编

诗歌鉴赏辅导:虚实结合手法1、欧阳家百(2021.03.07)2、什么是“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

古诗的“虚”,指未来的、已逝的、抽象的、主观的、对方的;“实”指的是眼见的、具体的、已知的、客观的、当前的。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为实,梦幻为虚。

3、虚实结合手法一般有几种?(1)虚实对比,突出主题。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巷口繁华富庶、热闹非凡,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

虚实对比突出表现了作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2)虚实相衬,烘托主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实写赤壁雄伟壮阔的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下片联想(虚写)三国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史实,把雄奇的江山胜景与雄姿英发的英雄结合起来,虚实相生,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3、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有何作用?丰富诗歌内容,拓展诗歌意境,突出诗歌主题(作者情感)4、虚实结合手法如何分析?解题思路: 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然后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诗歌意境,突出了诗歌怎样主题(或作者怎样情感】。

)。

6、举例赏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

虚与实结合,以虚写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实写,写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巴山的孤寂;后两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想像有一天与妻子相聚,一定会共剪烛花,谈论今日自己独在巴山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柳永的《雨霖铃》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
欧阳家百(2021.03.07)
语文教研组邵泓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其中所说的“虚”,指的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实”则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范晞文的《对床夜语》有个很好的解说:诗词创作时“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

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

”说的是通过“物化”而表达出来的感情才富有感染力,只要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办法,才能使感情得以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达到“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效果。

高中语文教材中,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就是运用虚实结合手法的成功范例。

全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
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与情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今夜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
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实虚。

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离别之愁是虚的,毫无重量可言,王实甫用“量
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把它的沉重感一下就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国古典诗词中不乏这类名句,如李益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李颀的“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等。

例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金风大散关”,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诗人通过具体的事物来显示抽象的情感,则显得尤其含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虚笔写实景的手法很多,有以“问”写景(王维的“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以梦写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幻觉写景(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等。

例如用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结尾三句“妙在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和博喻的修辞手法,一川烟草表示‘闲愁’无处不在;满城风絮表示‘闲愁’纷繁杂乱;黄梅雨表示‘闲愁’没有穷尽。

抽象的‘闲愁’被描写得丰富、生动、形象、真切,而又新奇。


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是理解虚实结合手法的关键。

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
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中描绘出寒霜过后,天空显得格外明净,战士们牧马归来,晚饭过后,忘却一天的辛劳,来到了戍楼上,对着空中“高高秋月挂长城”,吹起了羌笛。

悠扬的笛声随风飘荡,传向远方。

“借问梅花何处落”,诗人采用了谐音和虚实相间的写法,极富韵味。

羌笛曲名《梅花落》,诗人将它分开来用,先取“梅花”二字,使人联想起真的梅花。

这样“梅花何处落”就变成了有两种解说,一是《梅花落》曲声“落”到哪里,二是战士们家乡的梅花落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究竟都飞到了哪些地方。

这样闻笛和思乡这两个意念就统一在一句诗中,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物我一境,情景交融,声文并茂的境界。

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大漠奇异风光──大漠上升腾起的燧烟是那么的直,黄河中倒映着的落日是那么的圆,这简直让诗人感到震惊,精神为之一振,前面的惆怅则被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中,刹时一扫而光。

诗人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对为国御敌守边,立功绝域的将士们崇敬之情,充满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再拿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来说,前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

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
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

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

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可见景不同,情各异,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