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案例

合集下载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的整合
… …
网上下载的几幅 图片 : 成群 的牛 马在草原上 自由自在地
吃草追逐 ; 湖边 的绿树倒 映在水 中 ; 成群 的鸟儿或 在清
” 的精 彩段落 , 将音像教材与文字教材融为一体 。 然
后播放 “ 安塞腰鼓 ” 片段二 , 将安 塞腰鼓 昂扬 的气势和击 打腰鼓者豪放 的身姿进行展示 , 让学生 由表及 里地欣赏
等。
有力 , 人亢奋 ! 的对 “ 使 有 容不得束缚 , 容不得羁绊 , 容不
得闭塞 。是挣扎 了、 冲破 了 、 撞开 了的那 么一 股劲” 的认 识是 : 以声寓人 , 体现 了西 北人 民强大 的拼搏精 神和势
【 关键词 】 信息技 术 初 中语文 课 程整合
在信 息技术迅 猛发展 的今天 , 随着 网络技术 、 多媒 体技术 的 日臻成熟 , 教育 时空也得 到大 大拓展 , 教学 中 的网络化 、 多媒体 等应用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已成 为现代 基础教育 的一 大特征。20 年 国家教 育部颁布 的《 01 基础 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 行 )要 求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 在 试 》 “ 教学 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 的整 合, 逐步实 现教学 内容的呈现方 式 、 学生 的学 习方式 、 教
不可挡的抗争精神。 的对“ 有 挣扎 了 、 冲破 了、 撞开了” 的 理解 是 : 句 是前 句 的继续 , 抗争 的结 果 , 此 是 生动 而形
象 , 有意味 ;隆隆 隆隆的豪壮 的抒情 , 隆隆隆 的严 很 “ 隆 峻 的思索 ……” 这样 由外 而内 、 由实而虚 , 感 、 情 思绪 、 波
中 学 教 学 参 考
新 论 视 窗 …………… …… ………… …
漫 谈 信 息 技 米 与 初 中 语 文 课 程 的 鳖 舍

上下求索,向语文课堂更深处漫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与反思

上下求索,向语文课堂更深处漫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与反思


信息技术对初 中语 文课堂教 学
影响的主要表现 : 第一 ,网络环境为教 师的教 学提供 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极大地丰 富了语文 教学资源。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 ,当中海 量 的 资料 为语 文教 学 提供 了丰 富 的资 源 。教学需要 的图片 、音像 、视频等几
“ 课堂 教学是一 门有遗憾 的艺术 ” ,不 过到今天随着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 ,教
的阅读 ,效率要提高很 多。在这个基础
上再来对文本作深度理 解 ,原来的障碍
就 降低了。
当学生告别纯粹的黑与 白,当他们打开
与世 界沟通的窗户时 ,灵光在他们的眼 睛里 跳跃 。我们应该认识到 ,信息技术
第二 , 息技 术为教师的备课和上 信
课带 来了更加 实用的辅助 ,
作一些简单的互动软件 ,接收学生输入
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 的整合 ,应以
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为前提 ,语文课 的
说 ( 《 范进 中举》时 ,学生通过短短十 几 分 钟的故事视频 阅读 ,就可 以把握主要
新天地2 1 . 1 0 1 1B 9 1
特 点不能 削弱 ,“ 语文味 ”不能淡化 。
语文 教学 中有 效地 完成 文本 的 学 习这

语 文教 学的核心任务 不能变 。否则就


l I I
是喧宾夺主 ,舍本逐末 。语文课 堂教 学 中教师还是要把握 好尺度 ,让学生去品 味语言 ,让学 生去 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 的语感。因此信息技术运用应当有一个 “ 度”的问题。 根 据信 息技 术 与课 程整 合 的不 同 程度和深度 ,可 以将整合的进程大略分
借助信息技术这一手段 ,可以促进 教学 思想 和观 念 的转变 ,引起教 学 内 容、方法 、模式的更新 ,也形 成师 生角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爱莲说》的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爱莲说》的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爱莲说》的教学设计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东莲花院乡初级中学朱红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教师和学生在它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以语文学科的《爱莲说》一课为例,完整地叙述了教师及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全过程,从而阐明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希望广大教师能够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关键词:信息技术;知识点的整合;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Learn from IT),教师和学生在它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

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整个教学的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和课程(如英语、数学、语文等)的整合一般都是依据以上的这种模式。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不能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更应着眼于如何培养学生去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以及如何从现有的信息中提炼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占为己用的能力。

因此,根据这种模式,我就初中语文的《爱莲说》一课进行了一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性研究,希望能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利用学校现有的硬件优势,结合语文教学,充分地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试图去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研究方案————柏林中学课题组一、问题的提出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学校教育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和个性化。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教育中信息传播仍旧是以教材为本的“口耳相传”为主要途径,这极大地影响了教育信息的传播质量、效率与规模,而且也严重挫伤了中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况且,现有教育资源的滞后、贫乏,也已跟不上信息时代的需求。

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我们要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促进中小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这是本课题提出的背景依据之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

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教学中,学生很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致在学生的作文中,很少有真情实感。

现代研究表明:人们的大脑获得信息有几种方式,当我们接受信息时,采用的方式越多,学习和记忆就越容易。

在现代的教学手段下,让计算机进入教室,成为教师得心应手的教学工具,把传统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信息技术引入语文教学之中,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重大变革,信息技术所蕴涵的超大信息量正符合了“大语文观”的要求。

这是本课题提出的背景依据之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面向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者整合,能为语文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得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因素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

具体而言:1、丰富学科知识,激发探索热情。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技术的因素,通过教师的开发和整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信息意识,而且能够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新课改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新课改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新课改整合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培养学习的信息素质,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特别是我们语文教师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要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语文学科改革,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就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只有这样,“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这朵红花在“信息技术”这片绿叶的衬托下才会开得更加娇艳。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改整合的优势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课程整合,就是以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语文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得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初中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任务旨在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初中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设计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

具体包括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写作、语文常识等方面,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深度融合,使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面向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和信息技术能力。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同时,针对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阅读理解困难、写作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教学设计将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与训练。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信息化环境下古诗文阅读的基本方法,能正确理解古诗文的内容、情感及修辞手法。

(2)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现代文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运用信息化资源,提高作文写作能力,包括立意、构思、选材、表达等方面。

(4)掌握语文常识,拓展知识面,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5)学会使用信息化工具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共同进步,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4)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例谈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例谈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例谈作者:韩颖来源:《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年第01期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广泛普及。

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影像于一体,利用它辅助语文教学,能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快速、图像清晰、色彩丰富等优势,有效地优化教学结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笔者就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做了如下尝试。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必要性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任务。

计算机及网络不但能储存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还可以随时检索和显示,利用信息平台,我们可以轻松地得到所需的信息,使语文教学做到大容量。

这样,就把学生带入训练的语境中,培养学生敏捷、严谨、周密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习整合的模式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

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1.课文精读。

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

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可用习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进行即时评价。

2.主题性研读。

主题式研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

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

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

还可进行由面及点的选择性阅读。

3.情境写作。

多媒体电脑为作文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情境呈现——讨论交流——写作——评价”是常用的教学流程。

4.论辩性写作。

将辩论赛搬到网上以文字形式来进行,这种短小然而针锋相对的写作使思维不断碰撞,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融合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融合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融合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与学的重要工具,各种教育云平台应运而生,作为重要的教育辅助手段,已深入到我们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手段和渠道,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瑰宝,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练的语言形势、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深深的打动了我们。

如何把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教学弄得不枯燥、学生容易理解感悟?信息技术可以把文字、图形、影像、动画等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把它合理地运用到文言文教学中,其直观的形象、美妙的图画、动听的音乐、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同时,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掘网络资源,能将有限的课内知识不断延伸,拓展,让学生如临其境地感受古文化的独特魅力,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伯牙鼓琴》时,我进行了以下尝试,下面就此案例,和大家分享一下:主题与目标:主题: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伯牙鼓琴》目标:一、文本解读《伯牙鼓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1500字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1500字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1500字教案主题:通过信息技术提升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效果教学目标:1.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科成绩;2.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3.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使用和共享意识。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诗词阅读与创作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古代诗词的视频,并进行简单介绍。

2. 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学生对古代诗词的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介绍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唐诗宋词元曲等。

2. 教师解释古代诗词的构成要素,并引导学生分析古代诗词的表达意境。

3. 教师介绍古代诗词的分类和常见的形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

三、诗词鉴赏(30分钟)1.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几首经典的古代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等,让学生品味其中的美。

2. 学生分组进行诗词鉴赏,通过小组合作,理解诗词背后的意境,研究作者的用词和表达方式。

四、诗词创作(40分钟)1. 学生使用电脑或平板电脑上网搜索相关资料,了解古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技巧。

2.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自由创作一首古体诗或词,并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

3.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顾古代诗词的表达方式和构成要素。

2. 学生将自己的诗词作品上传到教室的专属网络平台上,与同学分享并互相点评。

板书设计:中国古代诗词- 唐诗宋词元曲- 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 修辞手法教学反思: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初中语文学科的学习成绩。

此教案通过展示PPT、使用电子白板和网络资源等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诗词的过程中更加生动和有趣。

在诗词创作环节,学生通过上网搜索相关资料,了解古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技巧,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作和共享,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模块七活动2点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 上交

模块七活动2点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 上交

模块七活动2点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找春天》我是一名参加工作两年的初中语文教师。

所以学习别人的长处才是关键,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总是多听课多观摩。

网络课程也是如此。

所以总是能发现很多好的地方。

我的点评如下:一、教学设计:总体上,《找春天》教学设计比较全面,有概述、有教学目标分析、有学习者特征分析、有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有教学过程的细致安排,有教学反思。

1.在课题概述中说明了课的基本内容,以及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2.教学目标分析体现了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3.学习者特征分析列出了学生所具备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学习基础等。

4.对学习者的兴趣、动机等也有适当的介绍。

对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

5.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方面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ppt,以及阅读材料。

6.并且运用字体的区别把设计意图进行了清晰的说明。

二、实施过程(教学视频):总体上,《找春天》课堂教学环节安排合理,教态自然,有亲和力,课堂气氛活跃。

从找春天、说春天、抓重点词读课文、拓展阅读、写春天,条理清楚,环环相扣,一步步实现了自己在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过渡也比较自然。

教学策略要求明确,对师生的要求比较具体、可操作性较强。

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

其课堂设计注重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

1.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开始洪亮的师生问候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礼貌习惯,这一点我觉得是语文课人文性的一点体现。

2.紧接着从课外作业入手进入课堂,顺理成章。

春天是能让人高兴地所以师生一起高兴地进入课堂进入课文,这几句引语很好。

3.课堂中的春天实物(长了芽孢的杨树枝)把课堂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4.整堂课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走过,充满了语文味。

5.注重激励性的评价。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注意表扬和激励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课堂实效性极高。

三、我的一些思考:1.知识目标方面可以具体指出哪些词需要认识和掌握,而且课文讲授过程中具体出示。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背影》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背影》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案例——《背影》的教学设计案例《背影》的教学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三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语文课程总目标”中也提出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可见,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

而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们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同时它的直观可感,视觉空间的变换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3、课程优化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

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

4、基本思路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网络资源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网络探究学习是网络时代新型的基于互联网资源的学习方式,就是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任务和过程,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引主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在看到父亲的背影时的心路历程及获得的人生感悟。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收集、加工、处理信息、自主探索与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挚爱深情,关爱他人。

体验网络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验作者在看到父亲背影时的心路历程及获得的人生感悟,学会通过网络自主探究和合作探讨来解决问题。

2、难点由于生活阅历和时代的差异,学生对作者人生感悟的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加以点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点出幻灯片1:朱自清头像叠印火车奔驰图片,以乐曲《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

)(上课后,点出灯片2:左为清华大学朱自清塑像,右为***为朱自清九十诞辰的题诗手迹。

)(师: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为纪念朱自清先生九十诞辰,***曾题过一首诗:“背影名文四海闻,少年波老更情亲。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
三 、 用 信 息 技 术 整合 语 文 高效 课 堂 的具 体 实 践 利 1多维 阅读 交流 , 进 协 作 互 补 。 . 促
按 照建 构 主 义 理 论 , 习 中 的 协 作 和 交 流 是 学 生 进 行 意 学 义建 构 的必 要 条 件 。 息技 术 的应 用 . 学 生 创 设 了 多元 和 多 信 为 维 交流 的空 间 , 学 生 在 交 流 中 能够 实现 互 补 和 共 享 , 进 了 使 促 学 生 进 行 有 效 的意 义 建 构 。 在信 息 技 术 环 境 下 . 生 可 以 就 『 学 划 读 中 的发 现 与教 师讨 论 , 可 以 自由选 择 协 作 伙 伴 探 讨 : 体 也 个 在 阅读 过 程 中 的疑 惑 ,可 以通 过 便 捷 的 网 络 交 流 得 到较 快 较
自主式 学 习 、 索 性学 习 探 二 、 息 技 术 与初 中语 文教 学整 合 的现 状 信
写 作 能 力 、 新 能 力 、 息 资 料 收集 处理 能 力 的 培 养 尤 为薄 弱 。 创 信 运 用 信 息 技 术 和 远 教 资 源 培 养 学 生 的 能 力 , 需 全 面 、 入地 急 深 进 行 研 究 . 分 发 挥 信 息技 术 的 作用 。 充
好 的解 决 ; 体 获 得 的 资 料 可 以彼 此 共 享 : 个 学 生 都 可 突破 个 每
课 堂 的时 空 限制 发 表 自己 的 阅 读 感 想 ,也 可 提 出 问题 与 大 家 起 思 考 : 些 性 格 内 向 、 时 不 大 在 课 堂 上 发 言 的学 生 也 会 那 平
借助信息技术 提供的资源 , 行拓 展阅读训 练 , 阔视野 , 进 开 重 视生 活体 验 。

信息技术中学语文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中学语文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初探中学语文老师如何把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这是值得探究的新课题。

从工作开始,笔者尝试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探索两者最佳的整合状态,在实践中进行了以下几点探究.一、听说能力训练与信息技术整合。

听说能力训练包括听的能力、听记能力、听说能力、说话能力的训练,其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途径更为广泛,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运用语言实验室,辅助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言实验室的功能可以方便教师聆听并指导学生练习。

它能给学生提供发音、语速、声调、重音、停顿等方面的示范。

学生可以随意选取一段进行反复跟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改进咬字、发音、语调和用词,而且在同一时间内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练习不同的说话技能而教师能够在不干扰其他学生学习的情况下指导个别学生、提高训练效率。

(2)运用多媒体模拟说话情境。

在进行说话训练时,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说话情境,让他们围绕某一话题,开展讨论,练习说话。

如果利用计算机,将本与学校教育隔离的现实场景搬进课堂,通过看一段情景录像或是创编一个生活情境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鲜活真实的说话情境,学生感到身临其境,有内容可感、可说,思维就活跃了,而且而且使说话训练变得更加贴近生活,有利于今后学生遇到与之相似的生活场景时善于表达,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实践性功能。

二、阅读能力训练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认读、理解、识记、速度四个因素。

理解是阅读能力的核心,它包括领会字词的含义和感情色彩,领会文章的表现方法特点,领会文章的脉络思路,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义,借助信息技术表现手段的灵活性、多样性和感染力强的优势,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优化阅读能力训练:(1)创设意境,渲染氛围。

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要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调动他们的情绪,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而我们的教材上有的只是静止的文字,难以在教短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就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多种媒体创设课文情境,或用图片或截取录像片断或以音乐渲染在课内展示,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自然地进入课文当中,认真地去阅读、感知课文内容。

技术融入教学实践案例(3篇)

技术融入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提出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旨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中,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的案例,探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二、案例概述本案例以某中学八年级语文课堂为例,探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该课堂以《庐山谣》一文为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和在线平台,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互动性和趣味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庐山风光图片和音乐,激发学生对庐山美景的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庐山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用文字描绘庐山之美?2.自主学习环节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庐山相关资料,如庐山历史、文化、传说等。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庐山的背景知识,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3.合作探究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利用在线平台进行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如庐山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变迁等,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总结。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课堂展示环节各小组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探究成果以PPT、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5.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庐山之美融入自己的写作中?学生通过在线平台,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互相学习、交流。

6.总结评价环节教师对课堂进行总结,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

同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素养。

四、案例分析1.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的多元化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和在线平台,教师可以将庐山的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引入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庐山的背景知识,为深入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精选教育文档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精选教育文档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设计思想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国家大力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整合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自然地、恰如其分地融合到初中语文这一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新的师生关系定位,课堂与课外之间的新型关系等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的《生物入侵者》是一篇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事理说明文。

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这篇文章的重点,一是了解与生物入侵者相关的知识,增强环保观念;二是掌握说明方法,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说明要点。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现代文以说明文为主,由于七年级接触过几篇,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说明文知识,因而能把握本文学习方向。

越来越普及的多媒体技术、学生日益增强的计算机能力,使得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成为可能。

四、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此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设计,力求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教材的人文内涵,促使他们在开放、多元的环境中自主、生动地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五、教学目标概括说明要点,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 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古文《木兰辞》的阅读和理解
教学步骤:
1. 介绍《木兰辞》的背景和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表演或者分析角色特点。

3.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使用电脑、平板或手机等设备查找关于《木兰辞》的背景知识和
相关资料,同时利用搜索引擎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4.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找到的资料和理解,团队内讨论并形成共识。

5. 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例如制作PPT、演示文稿、视频、博客等方式,展示
他们对《木兰辞》的理解和创造力。

6. 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相互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7. 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教学评价和反馈:
1. 学生作品的展示和评价:教师和同学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展现自
己的创造力和想法。

2. 学生自评和反思:学生对自己参与小组合作和个人表现进行自评和反思,反馈给教师。

教学资源:
1. 《木兰辞》的电子版或打印版;
2. 计算机、平板、手机等信息技术设备;
3. 搜索引擎和其他教学网站;
4. PPT制作软件、视频制作软件、博客平台等。

教学时长:3-4课时。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二十一世 纪的今天 ,信 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 已成为教 育改革一道亮 丽的风景 ,如何正确 、科 学、艺术地使用 现代化 的信 息技术 ,以及让 这 些技术完美 地与课程整 合在一起 ,是我 们所讨论 的热 门话题 。在过 去的语文教 学中 ,我一直 以为语文课就 是教师 “ 教 ”学生 “ 学 ”,不 借 助网络也可 以完成 。但经 过近几年 的多媒体教学实践 ,我感受到 了 网络的神奇 ,领略 了网络 的魅力 。深刻感 受到信息技术 与语文整合给 课 堂带来 的实效性 。应用信 息技术也一 改往 日传统课堂 教学的沉 闷、 呆板 , 学 生 学 习 的 兴趣 浓 厚 , 使语 文 课 更 有 魅 力 。

传 统条件下 的语 文课,将语文教 学限制的教师 内,知识与信息的传递 主要是单 向的 “ 师对 生 ”式传递 ,缺乏互动和交流 。教师盲 目的填 鸭 式 ,出现 “ 一 言堂”也就在所难 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 语文教学 ,就 会 有更多 的时 间与学生互动 ,能够 通过更多 的渠道及 时获得学生 的学 习反馈 ,引导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 ( 四 )交互性 。网络资源 的丰 富性、多样性给初 中生提供 了更大 的选择 学 习材料 的空间。不 同层 次的教学 、学 习软件 可以使学生都 能 从 中学语文课程 资源 库中获取到适 合 自己的信息 。信 息技术给师生之 间、生生之间提供 了强大的通讯支 持和 便利的交流平 台,教师可 以更 信息 技术 进入 语文 教学 的必 然趋 势 2 1 世纪 的今天 ,人类进 入 以多媒 体和 网络技 术 为代表 的信 息 时 为 方 便 地 获 得 学 生 学 习 状 况 的反 馈 , 并 及 时 加 以个 别 指 导 。 网 络 环 境 代 。计算机科 学的发展 ,特 别是多媒体技 术和 网络技术 的出现改变 了 为师 生之间、学 生之 间的多 向交流提供 了平台 ,达到互 帮互助、资源 社 会各个领域 的运行和发展模 式,改变 了社会 成员的生存方 式和学 习 共 享 、成 果 共 享 的 目的 。 方 式。技术有 力促进 了经济和 文化 的发展 ,人 类社会发 生了翻天覆地 四、信 息技 术 与语文课 程 的整合 的教 学模式 的变 化 。显 而 易 见 , 信 息 时代 对 人 的 素 质 、对 人 才 的 培 养 目标 提 出 了 ( 一 )用 于 创 设 情 境 。 与 时代发展相应 的要求 ,其 中,信息素质 不容 忽视 。信 息技 术有力促 情感 在语文教学 中用着 重要 的地位 ,它使人 的注意 、感 知、思维 进 了经济和文化 的发展 ,因而 培养学生 的信 息素养,使之具 有对信息 倾 向于 某一阅读和写 作对象 ,从而更好 的理解和描述对象 。信息技术 进行 识别 、加工 、创新 、管理 的知识、能力与情 意等各方面 的品质 , 通过视 听形象创设情境 、渲染感情 ,可 以激发学生 的情感 。我在讲授 是 所 有 学 科 教 学 共 同 承 担 的任 务 , 语 文 教 学 自然 也 不 例 外 。把 信 息 技 《 背影 》这一课播放 了崔京浩演唱 的 《 父亲》这首歌 ,把 学生很快带 术 与 语 文 学 科 整 合起 来 ,实 现 我 国 教 育 跨 越 式 发 展 , 是 时代 对 语 文 教 入课文所 需要的情景之 中,学生能更好 的学习体会课文 的思想感情 。 师 的要 求 。 还有 《 安塞腰鼓 》播放 多媒体课件 ,让 学生 目睹 了安塞腰鼓 的热烈场 面 。还有 精彩 瞬间 的特 写镜头 。我 让学 生看完 后 闭眼展现 当时 的情 二 、信 息技 术进 入语 文教 学 的现代 教学 理论 基础 第 一 ,学 习在本 质上 是学 习者 主动 建构 心理 的过程 。它强调 的 景 ,然后 用课文 中的话 描述 一下安塞腰鼓 ,学生很快 的并且准 确的回 是 学习者的 “自主性 ”、 “ 主动性 ”。教师要 凭借信息技术给 学生营 答 了 问题 。 造一种 学生乐于接 受的教学环境 ,创设一片有利 于学生 自主学 习的天 ( 二 )用 于 思 维 训 练 。 地 ,促使学生主体性 得到充分发挥 ,才能达成 学生主体地位 的实现 。 教学 的 目的在于传授知 识、发展智力 、训练思维 。信息技 术并非 其 二 , 每 个 学 生 的基 础 起 点 不 同 , 价 值 认 识 、情 感 体 验 不 同 ,个 性 爱 用 图像 、音 响来取代学 生的思维训练 ,反过来,它的形象性信 息作为 好和优 势不 同。教师 要习惯于面对 全班的教学互 动,尽可能让 小组互 原型信息 的替代物 ,是形成 思维的条件与 依托 ,有助于学生 思维能力 动 ,为不 同差异学生提供针对性服务 。第 三,创设 由情景、协作、会 训 练 。 话和 意义建构 的学 习环境 ,以利于 学生的学 习。建构主义教学观 高举 ( 三 )用 于 重 点 词 句 训 练 。 “自主 学习 ”、 “ 合 作探究 ”、 “ 创 设 良好 的学 习环 境 ”,是进入 语 可 以用 多种方 法进 行重 点词 句训练 。在 赏析 古诗 词时用 “ 提 取 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 法 ”将 重 点词句 从文 面 中提取 出来 ,赋予 它鲜 明的色 彩和醒 目的位 置 ,然后共 同进行品析 。也 可以用 “比较法 ”,对词句进行替换 比较 三 、信 息技 术 与语文课 程整 合 的优 势 ( 一 )大容量性 。提供丰富多样 的课程资源 。信 息技术可 以凭 借 等等 。 “ 提取 法 ”侧重对语 言感受的 “ 发现 ”, “比较法 ”侧 重对 语 可视性 ”,会 给学生 留下深刻 的印 自身容量 大、链接快 、搜索功能强等特 点 ,为初 中语 文学科建立容 量 言的抽象辨析 ,而两者所共 有的 “ 无 限 、 内 容 丰 富 的课 程 资 源 库 。满 足 了 学 生 自主 学 习 、 合 作 探 究对 资 象,其效果非传 统教学所 能比拟 。 料 的 需 要 , 同时 也 锻 炼 了 学 生 的 筛选 、 处 理信 息 的 能 力 。 现代教育技 术与学科课程 整合是现代教育技 术发展 的必然趋势 。 ( 二 ) 形 象 性 、 直 观 性 。 信 息 技 术 对 人 的 感 观 的刺 激 , 从 多方 面 我们相信 ,信 息技术与初 中语 文课程的整合 ,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 代 调动 了人 的感知力 ,使 认知达到最佳 效果。信息技术 能利用 自身 的多 教育技术 的意 识和现代教育观 念,必将大大提 高教学效率 ,必将 改变 媒体功效 ,将文字 、音 乐、图画 、影像等 形式完美组合 ,更为逼真 的 传 统的教学模 式,进而大大推 动中学教育 改革 的进程 ,为语文教 学改 创 设 情 景 , 从 而 辅 助 学 生 理 解 学 习 内容 。 学 生 的 视 、 听 、 思 等 多 种 感 革 开辟一条新道 路,为培养创 新型人才开拓一 片新天地 。从这个意 义 官被全面调动起 来了,课堂气 氛活跃 了,学 习效果也就提高 了。 上 说,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是一个长期而艰 巨的任 务。

教育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教育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教育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教育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平定县阳胜中学语文研究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随着息化浪潮的迅猛推进,息正以前所未有的能量改变我们的生活。

作为社会人的教师和学生也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悄悄产生了改变。

受新理论、新思想的影响,获取、分析、处理、应用息的能力,已成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个性化发展、创造能力等方面已显现出了严重的不足。

随着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息技术的应用能进一步突出学生在研究中的主体意识。

息技术的运用,将会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传播的唯一息源,给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亟待以一种新的课堂研究模式取代传统的旧模式,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本课题组顺应时代要求,提出了“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试图通过对该课题的实践,探讨出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过程中的优势、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优化整合效果的手段,从而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新的课程改革理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研究的基1 / 141 / 14教育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研究、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大力推进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研究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研究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案例
课题:《藤野先生》所属学科:语文适于年级:九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该课文是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学会迅速捕捉阅读信息,逐步培养出快速阅读的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节奏。

《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写此文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课文内容较长,是一篇典型的叙事散文。

教案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能抓住主要特征写人。

2、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培养默读的技能。

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拓展视野,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脉络。

3、情感与价值目标: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案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记叙文中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

2、进行爱国主义的德育渗透
难点:
1、对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的理解,把握鲁迅思想成长的脉络。

教案策略及教法设计
1、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迅和文中鲁迅的时代处境,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以,我采用资料搜集法、交流讨论法,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

采取多媒体教案手段,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拓深文章的内容。

整体教案是现代教案的一大理念,特别是融入多媒体教案手段以来,大容量,课堂建构的高、精、深也成了一种趋向。

因此我采取了拓展迁移式、质疑深入式、比较赏析式的教案思路,安排了二课时分层推进。

教案媒体设计
采用多媒体教案,设置ppt课件,归结这篇课文的相关内容。

课件设置为“鲁迅简介”、“理清思路”、“拓展延伸”、“质疑创造”,“比较赏析”,并有若干链接。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内容,回答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案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掌握字词、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的写作线索之一——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2、打开自制教案软件《藤野先生》封面,在乐曲的伴奏下介绍参读材料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丘比特的神箭
风雨如磐暗故园。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寄意寒星荃不察,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以我血荐轩辕。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鲁迅爱国之情的钦佩感慨,营造一种激昂的课堂教案气氛。

二、拓展延伸
1.读: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圈点出描写“清国留学生”外貌的词语,标注出他们在日本东京做的事情是什么。

2. 说:讨论“清国留学生”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
3、活动(二)学生上网查阅——鲁迅《头发的故事》(节选)
课件运用:设置“拓展延伸”超链接:我国的“辫子文化”
设计思路:补充课外阅读资料,拓宽阅读视野培养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到鲁迅白描手法刻画灵魂的高超艺术功力,使学生的艺术认识能力有所提高。

让学生感受到鲁迅抱有满腔的爱国热情。

4.老师提出话题:“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学生充分讨论发言。

例如: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不会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不会厌恶“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就不会对东京充满失望之情,就不会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就不会弃医从文……
设计思路:这一个话题可以激活学生所有的思维,设置了一座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对话的桥梁,在这种逆向分析中,学生独立自主的了解了行文的严谨结构,加深了对作品主题的深入理解,体会到作品的感情线索是鲁迅的爱国之情。

三、质疑创造
1、速读全文,参照参考资料填表说明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
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质疑:
(1)学生讨论:这个答案正确吗?学生先是认为正确。

我提供下列名言,启发他
们质疑:朱熹:“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
进。


陆九渊:“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启发指导质疑,鼓励创造:(1)典型事例是四个吗?(2)藤野先生的品质仅仅
是“认真负责”、“严格要求”之类吗?(3)藤野先生是否对每个学生都如“认
真负责”?(4)仅仅说说藤野先生“不怀民族偏见”准确吗?
(2)活动(三):学生上网查阅阅读参读材料二——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
华东师大教授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章《离乡者的悲
哀》(节选)以及参读材料之三——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

(3)学生得出结论——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

这,是比“认真负责”之类更难能可贵、也更使鲁迅感激和终生怀念的品质。

“认真负责”之类,失之肤浅。

因此,方才的表格应改成:
课件运用:“质疑创造”超链接:质疑名言、阅读材料
设计思路:创造,往往始于一个“疑”字。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培养学生敢于质
疑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质疑和创造。

完成学习本文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
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感受藤野形象的学习重点。

四、比较赏析
1.藤野先生与其他关心鲁迅先生的教职员的比较。

正衬藤野先生的品质。


些人关心鲁迅,只是“物以稀为贵”,不是尊重。

2.藤野先生与“爱国青年”的比较。

反衬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
在比较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离开仙台的原因——因为爱国的热情,所以鲁迅要寻求别样的道路来改变国民的精神面貌。

设计思路:这个教案环节是利用文章多层面的对比,通过反复的比较赏析,把握文章特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完成教案难点——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把握鲁迅思想成长的脉络
五、总结归纳: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以作者的爱国之情为感情线索,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

板书设计:藤野先生
在东京失望厌恶
在仙台思想转变爱国思想
在北京怀念感激
教案反思
1.运用多媒体系统提供丰富的音像资料,冲破时空限制,营造氛围,,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使教案内容富有强烈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2.网页以及超链接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知识、建构知识的空间,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把握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

3,教案过程安排紧凑,学生情绪饱满,热情激扬,注意力高度集中,既理解了课文,又受到了震撼,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