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史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训练八文明史观

一、理论阐释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漫长而曲折的演进历程。文明史观注重从文明传承的现实去追溯,从世界的角度去思考,从长时段的历史去观察。

先从横向看,基本上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再从纵向看,人类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正在形成之中;明确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而且注重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与融合。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既然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就要承认世界文明的多元性,也应关注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共性,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独特的个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生成关系。

二、典型考题

【高考典题】(2014·安徽·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材料三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值理念,否认这一点,就无法参与全球精神财富的大循环。

——摘自《南方周末》(1)根据材料一(图14),读图指出爱琴海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10分)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12

分)

【试题分析】

该题以文明史观为框架,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并渗透了近现代化史观,从人类文明交流史中选取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场景,以图文组合为呈现形式、以史论结合为考查重点,既沟通历史与现实,又指向未来,立意很高,视野迂阔。

1.以文明史观贯通古今中外。从材料一古代分散的文明到材料二近代中西方文明之间联系的加强,再到当代全球化日益发展背景下文明交流更加紧密的事实,更能表现文明交流逐渐加强的趋势。该题时间跨度上下数千年,以发展的眼光审视人类文明之间的交流史,给人很大的启示。

2.以近代化史观审视社会转型。从纵向角度看,三则材料能以点带线呈现人类文明交流的总体趋势;材料二更加聚焦社会转型时期文明之间的交流问题,属于宏观视野下的中观问题。16~19世纪正是西欧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轨时期,新的生产力与封建专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中国体现社会公平的科举制度和民本观念的儒家思想适应了西欧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客观需要,因而成为他们反对本国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受到欧洲启蒙思想家的高度赞扬。到了19世纪,西欧诸国相继实现了政治的民主化,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已经占据了优势地位,西方思想家站在新的高度审视中国文明,得出了迥然而异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欧文明在吸收中国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实现了自我超越。

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从肯定转向否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西方社会成功转型的影响以外,还有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西方的工业文明与中国的传统文明之间冲突与碰撞加剧,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交流更加深入,西方人对中国文明的认识更加客观公正,对中国文明的消极方面认识更加丰富。

3.以唯物史观为分析方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西欧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生产力决定人类文明的交往方式和交往水平。农业文明阶段,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这决定了人类缺乏横向交流的动力,这主要表现为分散的文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横向交往日益密切。因而,该题从命题资源选择角度看,都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从材料一到材料二,

体现了在生产力的推动下文明从分散走向整体;从材料二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因素适应了西欧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并推动了西欧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

4.注重考查历史学科核心能力。材料一和二提供史实,材料三提供结论。第1小问是考查论从史出,根据地图提供的信息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第2小问是考查史证能力。题干呈现结论,要求考生运用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证明这一结论。第3小问是考查论从史出,要求结论全面、准确。

【参考答案】

(1)通过商路交流;借鉴其他文明;与其他文明并存。

(2)东西方交流加深(欧洲人的认识趋于全面,改变了对东方认识的理想化);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差异或西方发展迅速与中国发展缓慢(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

(3)因素: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的阻隔,使早期文明交流局限于毗邻地区;经济贸易与科技发展等,拓展了文明交流的范围;政治制度与思想观念的不同,使文明交流呈现出复杂性;文明的多元与共享价值,使文明交流具有互鉴的意义。

启示: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文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三、沙场点兵

1.学者金庸说:“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罗马也有这种情况。一抢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内乱。”金庸的观点是

A.宗法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

B.宗法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C.分封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

D.分封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2.钱穆先生说:“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其“进步”主要表现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