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史观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文明史观
第一讲:文明史观与高中历史知识整合一、文明史观概述文明史观也通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创立者是德国学者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其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
他提出了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新学说,强调以文明视角来透视整个人类历史进程,认为“世界历史”就是各种文化的“集体记忆”。
其后,英国学者汤因比在他的专业巨著《历史研究》中,通过对近6000年来出现的26种文明形态的比较研究,以其创立的挑战和迎战说,阐释了各种文明形态的产生、成长、衰落、解体的过程,从而完善了文明史观的哲学体系。
图1 文明史观概述文明史观中所说的文明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可以说,文明史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我们以往通史所涉及的内容,并且还包涵了宗教、语言文字、群体心理、风俗习惯等多领域。
纵观人类历史,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又分为初级农业文明阶段和发达农业文明阶段,青铜器和铁器成为划分的标志;工业文明分为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两大阶段。
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文明的发展包含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
所以在教学和复习每一个国家、每一个阶段历史的时候,都要有意识地去探寻这三个方面的文明成就。
二、用文明史观整合高中历史知识从高中历史课标和各种版本教科书的内容来看,都已注意了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和阐释历史。
三个必修模块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六个选修模块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文明史的相关问题。
在学科体系方面,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按照文明史观构建了新的学科体系。
在内容选择上,岳麓版教科书在必修一的前言中称:“我们要在已有的历史脉络和整体的历史框架的背景下,分别深入思考人类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
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产生时期: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
本质: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文明史观在西方由来已久,20世纪90年代才引入中国并掀起研究的热潮。
文明史观在中国存在时间很短,所以用文明史观的眼光重新考量中国的历史显得很迫切。
(2)文明的概念与划分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
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
(3)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就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
新史学观念及解析(09.6)-历史文明史观
新史学观念及解析:历史文明史观一、文明的概念与划分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
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
一般认为,“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
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就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
物质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政治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处理的人与人的关系。
精神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处理的主观与客观、人与自我的关系。
这就是三个文明之间的基本区别,它们分别标志一定社会在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政治活动和政治生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这三个方面的进步程度。
物质文明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起点,它对政治、思想等其他活动具有决定作用,其他活动都为之服务;政治文明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与国家政权直接相连,决定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和精神文明的性质;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三、典型试题例析:例1:(2006年全国卷Ⅱ第38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见表一)表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文明史观名词解释
文明史观名词解释文明史观是一种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观点或理论。
它涉及到人类社会、思想、文化、科技、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并力图解释和理解文明的起源、演变、传播和衰落。
以下是对文明史观中一些重要概念的解释。
1. 文明:文明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阶段,包括社会组织形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艺术创作、科学技术、经济体系等一系列因素。
文明通常以城市为中心,并包含复杂的社会分工和组织。
2. 文化:文化是一种共同的、共享的价值观念、信仰体系、行为规范、习俗、艺术、语言、知识等的综合体。
文化是社会共同创造的,通过教育、传承和交流而获得。
3. 史观:史观是对历史的看法或理论,用于解释历史事件和现象。
不同的史观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解释框架,例如唯物史观、唯心史观、进化史观等。
文明史观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和演变的看法或理论。
4. 起源:起源是指文明的起初阶段,即文明的源头或起源地点。
根据不同的文明史观,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人类的原始社会、农业革命时期、城市文明的形成时期等。
5. 演变:演变是指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和发展。
文明的演变通常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变化,如制度演变、科技进步、文化交流等。
6. 传播:传播是指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散和传递。
文明的传播可以通过贸易、征服、移民、传教等方式进行,重要的传播机制包括丝绸之路、大航海时代、殖民地扩张等。
7. 衰落:衰落是文明逐渐走向衰败和灭亡的过程。
文明的衰落通常与一系列因素相关,如内部矛盾、外部侵略、环境问题、文化变迁等。
8. 思想进步:思想进步是指人类思想观念的发展和演进。
思想进步可以表现为对宗教观念、哲学思考、科学知识和道德价值观念的突破和提高。
9. 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指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科技进步可以改变生产方式、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生活水平等。
10. 文明冲突:文明冲突是指不同文明之间的对立和碰撞。
文明冲突可能涉及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有时也可能导致战争和冲突。
六大史观
欧洲文明在成功地吸收了它种文明的诸般优秀成果集中了全人类智慧的基础上,通过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种种努力,初步创立了以科学化、工业化、民主化为基本原则的现代文明,并以此为准绳重组建立了西方社会,然后借助于由这种合理化变革创造的极大的政治经济优势,最终完成了“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进程。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区域化”。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对待文明的正确态度
平等的态度:即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要进行平等和耐心的对话,承认和维护文明的多元化、多样性。在弘扬本国本民族文明优秀传统的同时,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
文明史观下历史复习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 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 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 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 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 息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 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 过程。
二 文明史观的基本特点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侧重于人类文明 的优秀成果和文明演进的经验教训 特别注意从长时段把握历史上相对稳定的、对人类 文明影响重大的因素,如制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社会史、生活史也被涵盖在内 它把生产力作为文明最重要的因素,以生产力作为 划分文明史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准; 它把类型文明作为考察的基本单位,考察各种类型 文明演进的共性和特殊性; 它把中华文明作为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 部分,从世界文明的视野考察中华文明。
第六:重新评价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重新评价殖民主义、圈地运动、西进运 动等(双重任务) (2)重新评价19世纪晚期以来的欧洲工人运 动(传统观点认为是修正主义,要否定) (3)重新审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传统观念强调是你死我活、相互敌视;现 在强调在竟争中共存、相互借鉴)
文明史观下历史复习考试注意什么
文明史观下历史复习考试注意什么
第八 、了解当前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问 题以及解决方式 主要问题:战争、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强权 政治;南北差距、贫穷、资源短缺、生态 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疾病等 解决方式:提倡和谐世界、和平外交,建立 公平公正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充分发展联 合国作用;注意可持继发展,保护生态, 节约能源,提高科技水平等
四 文明史观下历史复习考试注意什么
第一:掌握古代文明中的典型文明(中华文 明与希腊文明) (1)两大文明的基本特征(政治、经济、文 化) (2)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地理环境、 生产力水平、有识之士的推动) (3)两大文明分别对人类文明的主要贡献 (文化遗产)
文明史观
一、現代史觀“現代化史觀”就是運用“現代化”的觀點來看待中外歷史,特別是自工業革命以來的世界歷史以及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歷史。
歷史學家羅榮渠在《現代化新論》中說:“廣義的現代化主要是指自工業革命以來現代生產力導致社會生產方式的大變革,引起世界經濟加速發展和社會適應性變化的大趨勢;具體地說,這是以現代工業、科學和技術革命為推動力,實現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大轉變,是世界歷史的必然進程。
”二、文明史觀“文明史觀”就是以“文明”為單位來看待整個人類歷史,通過不同文明類型的演進過程探討人類社會的進步。
文明史觀在當今的史學研究中呈現出五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從現實人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去追溯歷史,說明現代文明是如何傳承演變而來的,把歷史與現實緊密結合在一起,省略那些與現代文明關係不太密切的歷史事物;二是從長時段考察歷史,重點考察那些歷史當中比較穩定、長期發揮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經濟制度、民族文化、社會心理等等,這其中也包括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三是以生產力作為劃分文明史發展階段的標準,把人類文明的歷程劃分為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兩個階段,而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現代化;四是把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觀察,勾勒出人類文明總體演進的脈絡,總結人類文明的成果,在充分肯定人類社會取得的進步的同時,揭示存在的問題;五是以文明類型作為基本研究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承認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統一,既看到人類社會發展有共同的規律和趨勢,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獨特的具體發展道路。
三、全球史觀“全球史觀”就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
二戰後,人們開始認識到維護世界政治經濟秩序穩定的重要性,由此誕生了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等一系列國際組織,整體世界開始制度化。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的相互聯繫和依賴日益緊密。
進入80年代以後,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興起,整體世界的發展更加迅猛,全球化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盘点这些高中历史史观
盘点这些高中历史史观高中历史史观还是非常丰富的,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详析。
但是有些同学连什么是史观都不清楚,针对这个问题,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来认识一下这几大史观吧!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几种史观的区别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文明史观在西方由来已久,20世纪90年代才引入中国并掀起研究的热潮。
文明史观在中国存在时间很短,所以用文明史观的眼光重新考量中国的历史显得很迫切。
社会史观:指对社会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我国而言,社会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观——辩证和唯物地看待社会。
马克思主义社会史观的提出,意义重大:首先,它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理论的长期统治,使历史破天荒地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真正基础之上。
其次,它作为人类的认识工具,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一般方法,是我们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的指南。
最后,它使得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得到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在人类历史上完成了对社会历史的科学认识,捍卫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使唯心主义在最后一个领域得到彻底的摧毁。
它成为马克思对人类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
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
近代化史观: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文明史观
一、现代史观“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历史学家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
”二、文明史观“文明史观”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
文明史观在当今的史学研究中呈现出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省略那些与现代文明关系不太密切的历史事物;二是从长时段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等,这其中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三是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四是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的进步的同时,揭示存在的问题;五是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
三、全球史观“全球史观”就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二战后,人们开始认识到维护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性,由此诞生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整体世界开始制度化。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依赖日益紧密。
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整体世界的发展更加迅猛,全球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布罗代尔的文明史观
布罗代尔的文明史观摘要费尔南·布罗代尔是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的领军人物,是20世纪伟大的历史学家。
他担任法兰西学院教授时,以文明史为主要授课内容。
他对于文明有着独到的见解。
布罗代尔的文明史观体现了他历史观的精髓。
在布罗代尔看来,文明史几乎等于是人类历史。
实际上,在布罗代尔的史学研究中,文明史已经成为年鉴学派总体史理想的体现和落实。
对于如何开展文明史研究,布罗代尔提出了三条建设性意见。
第一,进行必要的否定,即打破固有的理论模式与条条框框。
第二,争取对文明史下个最简明的定义,或者说确定研究对象。
第三,邀请各门人文科学的专家共同参与进来。
布罗代尔在他的历史研究实践中,忠实地贯彻了他的构想,从而为文明史领域开拓了新的天地。
一、研究布罗代尔文明史观的重要性费尔南·布罗代尔是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的领军人物,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家之一。
本文探讨他的文明史观。
首先说明一下研究布罗代尔文明史观的重要意义。
简单说来,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布罗代尔写作的历史都具有宏大视野,推崇包罗万象的“总体史”。
在他的几部代表作中,《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和《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都囊括了数百年的时空和文明,原本打算写给中学生用作教材的《文明史纲》本身就对世界各大文明作了勾勒;晚年写作的《法兰西的特性》虽未完成,但脉络俱在,法国虽为一国,但布罗代尔非常注重法兰西境内的次级文明、区域文明。
布罗代尔如果活着的话,可能会告诉我们,他所写的并不是一个法兰西,而是许多个法兰西。
布罗代尔对于文明具有独到的见解。
无论是他对于物质文明的推崇(这一点甚至被许多人所诟病),还是他对于资本主义概念的迥然不同于前人的理解,乃至“经济世界”概念的提出,等等,都体现了他特有的历史观。
可以说,布罗代尔的历史观主要体现在他的文明史观。
第二、布罗代尔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学家。
一方面他非常博学,他的历史著作中涉及的范围很广。
文明史观的概念
文明史观的概念咱中国人啊,那可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族群!文明史观,嘿,这可不是啥高深莫测的东西,就像咱过日子一样实在。
你想想看,文明就像是一棵大树,从小小的种子开始,一点点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树干,再分出许许多多的枝丫,结出各种各样的果实。
咱中华民族的文明不就是这样嘛!从古老的甲骨文到现在的简体字,从青铜器到高科技产品,这一路走来,那可真是波澜壮阔啊!咱老祖宗留下的那些宝贝,什么诗词歌赋啦,什么琴棋书画啦,那都是文明的瑰宝啊!就说诗词吧,那短短的几句话,就能把人的情感、景色啥的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这得多厉害啊!这不就跟咱现在发朋友圈似的,只不过老祖宗们的“朋友圈”那可高级多了。
再看看咱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哪一个不是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春节的时候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贴春联、吃年夜饭、放鞭炮,热热闹闹的,多有年味啊!中秋节的时候吃着月饼赏月,想想都觉得美好。
这些节日不就是文明传承的一种方式吗?就好像接力赛跑,一棒接一棒地传下来。
文明还体现在咱的日常生活中呢。
比如说尊老爱幼,这可是咱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小时候爸爸妈妈照顾咱,等他们老了,咱就得照顾他们,这多自然啊!还有那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哪家有点啥事,大家都互相帮忙,多温暖啊!这都是文明的表现呀。
咱的文明可不只是在国内发扬,还传到了国外呢!外国人学中文、学中国武术、欣赏中国的艺术,这不就是对咱文明的认可和喜爱嘛!咱可得好好珍惜和传承咱自己的文明,不能让它丢了呀。
你说要是没有了文明,那这个世界得变成啥样?就像一个人没了灵魂,那多可怕啊!所以啊,文明史观可重要了,它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咱得好好保护咱的文明,让它一直传承下去,就像那棵大树一样,永远枝繁叶茂!这就是我对文明史观的理解,你觉得呢?咱中国人就得有中国人的骄傲,把咱的文明发扬光大,让全世界都瞧瞧咱的厉害!。
五种史观总结
五种史观1.文明史观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2.全球史观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全球史观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
如果说唯物史观以社会形态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文明史观以文明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那么全球史观是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的。
全球史观最早是欧美史学家摈弃欧洲中心论的产物,希望用“世界的欧洲”代替“欧洲的世界”,全球史观的出现推动了世界史学的发展,对于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史学具有积极意义。
3.现代史观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4.社会史观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
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等。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详析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详析所谓“史观”,是指人们对于历史问题的总看法。
史观问题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近年来,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对新史观我们应有初步的了解。
这五种史观的要义,可概述如下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纵向的历史进程和横向的国家民族关系,文化、经济、军事诸因素,环境和气候,等等,都互有影响。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
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奠定基础。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史观,是近代中国的一种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最先由毛泽东所提出的,他大胆地将中国近代历史看成是一部革命运动史,从而形成了一种革命史观,即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6、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文明史观名词解释
文明史观名词解释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文明史观名词解释这档子事儿。
啥是文明史观呀?你就把它想象成是一个超级大拼图!这拼图里有各式各样的小块儿,每一块儿都代表着一种文明。
这些文明可不是孤立存在的呀,它们就像一群小伙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比如说古埃及文明,那可是相当厉害嘞!他们的金字塔,哇塞,那简直就是奇迹呀!这就是古埃及文明的一块拼图。
还有咱中国的古代文明,那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从古老的甲骨文到精美的瓷器,这都是咱中华文明的拼图块儿呀!文明史观可不是只看一个文明自己玩,它还得看文明之间咋互动的。
就好比不同班级的同学一起参加活动,大家互相交流、学习。
古代的丝绸之路不就是个好例子嘛!中国的丝绸、茶叶啥的通过这条路传到了其他地方,其他地方的好东西也传了过来。
这一来一往的,文明不就交流融合了嘛!咱再打个比方,文明就像一棵棵大树。
有的树长得高,有的树长得矮,但它们都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
而且这些树的树枝还会交织在一起,这就是文明的交融啊!你说神奇不神奇?那文明史观有啥用嘞?这用处可大了去咯!它能让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历史呀。
不是只盯着那些战争、帝王啥的,而是看到整个文明的发展脉络。
就像你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他今天干了啥,还得知道他以前的经历、他的性格是咋形成的呀。
咱学习历史的时候,用文明史观这么一瞅,哇,好多以前没注意到的细节都冒出来了。
比如说为啥有些地方发展得快,有些地方发展得慢?这可不光是地理环境的原因,文明本身的特点也很重要哇!而且文明史观还能让我们对未来有点启发呢!看看以前的文明是咋发展的,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咱不就能吸取经验教训了嘛!这就好比你走路,知道了前面哪里有坑,你不就可以绕过去了嘛。
总之嘞,文明史观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历史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一个丰富多彩、奇妙无比的世界。
咱可得好好利用它,去探索那无尽的历史奥秘呀!这就是文明史观,一个超级有趣、超级重要的东西,你懂了不?。
文明史观
Ⅰ“文明史观”下的专题复习2007年高考将是新课程高考与旧课程高考两种高考模式并存,其中以旧课程的高考模式为主。
在这两种高考模式并行的过程中,旧课程高考命题思路渗透新课改理念已经成为共识。
因此,需要教师对新课改倡导的“文明史观”有所了解,并适当地与复习相结合。
一、“文明史观”1.文明的概念与划分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
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
一般认为,“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
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2.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
政治文明就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
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
物质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政治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处理的人与人的关系。
精神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处理的主观与客观、人与自我的关系。
这就是三个文明之间的基本区别,它们分别标志一定社会在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政治活动和政治生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这三个方面的进步程度。
物质文明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起点,它对政治、思想等其他活动具有决定作用,其他活动都为之服务;政治文明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与国家政权直接相连,决定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和精神文明的性质;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训练八文明史观一、理论阐释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漫长而曲折的演进历程。
文明史观注重从文明传承的现实去追溯,从世界的角度去思考,从长时段的历史去观察。
先从横向看,基本上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再从纵向看,人类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正在形成之中;明确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而且注重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与融合。
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既然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就要承认世界文明的多元性,也应关注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共性,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独特的个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生成关系。
二、典型考题【高考典题】(2014·安徽·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
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
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
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
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材料三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
……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值理念,否认这一点,就无法参与全球精神财富的大循环。
——摘自《南方周末》(1)根据材料一(图14),读图指出爱琴海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
(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
(10分)(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
(12分)【试题分析】该题以文明史观为框架,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并渗透了近现代化史观,从人类文明交流史中选取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场景,以图文组合为呈现形式、以史论结合为考查重点,既沟通历史与现实,又指向未来,立意很高,视野迂阔。
1.以文明史观贯通古今中外。
从材料一古代分散的文明到材料二近代中西方文明之间联系的加强,再到当代全球化日益发展背景下文明交流更加紧密的事实,更能表现文明交流逐渐加强的趋势。
该题时间跨度上下数千年,以发展的眼光审视人类文明之间的交流史,给人很大的启示。
2.以近代化史观审视社会转型。
从纵向角度看,三则材料能以点带线呈现人类文明交流的总体趋势;材料二更加聚焦社会转型时期文明之间的交流问题,属于宏观视野下的中观问题。
16~19世纪正是西欧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轨时期,新的生产力与封建专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中国体现社会公平的科举制度和民本观念的儒家思想适应了西欧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客观需要,因而成为他们反对本国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受到欧洲启蒙思想家的高度赞扬。
到了19世纪,西欧诸国相继实现了政治的民主化,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已经占据了优势地位,西方思想家站在新的高度审视中国文明,得出了迥然而异的结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欧文明在吸收中国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实现了自我超越。
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从肯定转向否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西方社会成功转型的影响以外,还有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西方的工业文明与中国的传统文明之间冲突与碰撞加剧,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交流更加深入,西方人对中国文明的认识更加客观公正,对中国文明的消极方面认识更加丰富。
3.以唯物史观为分析方法。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西欧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生产力决定人类文明的交往方式和交往水平。
农业文明阶段,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这决定了人类缺乏横向交流的动力,这主要表现为分散的文明。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横向交往日益密切。
因而,该题从命题资源选择角度看,都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方法论。
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体现了在生产力的推动下文明从分散走向整体;从材料二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因素适应了西欧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并推动了西欧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
4.注重考查历史学科核心能力。
材料一和二提供史实,材料三提供结论。
第1小问是考查论从史出,根据地图提供的信息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第2小问是考查史证能力。
题干呈现结论,要求考生运用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证明这一结论。
第3小问是考查论从史出,要求结论全面、准确。
【参考答案】(1)通过商路交流;借鉴其他文明;与其他文明并存。
(2)东西方交流加深(欧洲人的认识趋于全面,改变了对东方认识的理想化);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差异或西方发展迅速与中国发展缓慢(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
(3)因素: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的阻隔,使早期文明交流局限于毗邻地区;经济贸易与科技发展等,拓展了文明交流的范围;政治制度与思想观念的不同,使文明交流呈现出复杂性;文明的多元与共享价值,使文明交流具有互鉴的意义。
启示: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文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三、沙场点兵1.学者金庸说:“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
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
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罗马也有这种情况。
一抢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内乱。
”金庸的观点是A.宗法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B.宗法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C.分封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D.分封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2.钱穆先生说:“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
”其“进步”主要表现在A .实行分封制B .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C .实行郡县制D .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3.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这表明( )A .外来文化重塑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 .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 .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 .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4.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
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 .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B .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C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 .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5.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
观察右侧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A .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B .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C .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D .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 .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 .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 .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7.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 .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 .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 .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D .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楷体汉字执 王 臣 劓 甲骨文沉船上的白釉绿彩鱼底吸图18.上个世纪90年代末,印尼水域发现一艘唐代千年沉船”黑石号”,数万件古代陶瓷制品及众多精美的金银器、铜镜等由此重见天日。
这一考古发现不能说明A .这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证据B .彩瓷是当时出口的大宗商品C .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较为发达D .为了解唐代的手工业技术提供了依据9“茶马古道”是指汉、藏茶马贸易而形成的交通要道(图1),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盛。
北宋熙宁年间“以茶治边”,凡贩私茶者处死或徙边;明太祖命四川承宣布政司设茶仓,听商交易及与西蕃市马;清廷川督赵尔丰设雅安边茶公司,支持西藏抵制印茶。
材料可佐证①唐宋以后川滇地区商品农业的发展②王安石变法实行了严厉的抑商政策③明朝对四川的行省制度进行了调整④古道曾是捍卫民族利益的重要通道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②③④10.孔子倡导“为政以德”,韩非却主张“唯法为治”。
将二者揉为一体,奠定后世传统治国理念基础的是A .荀况倡导“隆礼至法”B .董仲舒创立“新儒学”C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D .朱熹宣扬“格物致知”11.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
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A. 史学是当代人对过去的重新认识B. 要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C. 史学只需注重与今天相关的历史D. 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12.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
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13.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
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14.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
”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A.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B.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C.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D.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15.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和平与文明的未来都取决于世界各大文明的政治、精神和知识领袖之问的理解和合作。
……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
”以下最符合其本意的是A.文明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B.为避免战争,世界各大文明应趋向统一C.文明的冲突已取代政治的冲突D.各种文明的理解与合作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和保障16.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