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道德的历史发展

合集下载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一、原始社会道德 二、奴隶社会道德 三、封建社会道德 四、资本主义社会道德 五、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一、原始社会道德 1. 平等互助的原始共同体道德 2. 单纯质朴的道德形式及其绝对的道德权威 3. 超脱于蒙昧的道德与野蛮并存
第二节 道德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1.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1)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 (2)劳动分工与协作促使道德不断成熟与 发展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2. 道德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需要的产物 (1)道德是人的道德,人需要道德。 (2)道德是社会关系的道德,社会交往需
1. 共产主义道德的内涵
共产主义道德之所以能够作为未来共产主义 社会的全人类道德,其前提和基础在于共产 主义社会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集体以及 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利益一致性。
2. 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
(1) 何为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由无产阶级道德发展而来的在社会
主义社会占主导和支配地位的道德,同时又是向未来 共产主义道德迈进和提升的先进道德类型,本质上属 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是以社会主义公 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反映,是在无产阶级道德基 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适应社会主义社 会建设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以为人民 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代表无产阶级 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先进道德类型。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几种道德起源说
2. 先天人性论:把道德的起源或者归结为与生俱 来的善性,或者归结为先天存在的良心、理念或 精神。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
1 人类道德发展史
人类道德发展是文明史上不断变化的进程,可追溯到古老的文明
时期。

随着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人们对道德的看法也不断变化,出
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理论,影响着许多国家和社会的行为。

从古老文明可以看到,当时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还很有限,基于宗
教信仰和或自然哲学,形成一种类似“普通道德”的社会标准,用以
引导行为。

中世纪道德是基于宗教信仰来形成的,宗教也成为了社会制度和
原则的基础。

尽管宗教影响力有所减弱,但是道德思想仍然不断发展,出现了新的文化理论,比如人性哲学和公德,改变了人们对道德的认识。

近代以来,唯物主义和实用主义开始影响人们的思维,以及人们
对道德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尊重人权和反对
前种族隔离主义、性别歧视等的观点。

人权观念也不断发展,国际社
会努力建立一种公正和人性化的法律体系,保护和维护各国的道德标准。

综上所述,人类道德发展历程千变万化,早期以宗教为基础,后
来以唯物主义和实用主义为主,然后到人权的加强。

终有一天,道德
标准将延伸到全球,人类有望走向更加公正和人性化的要求。

第四章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四章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问题探索:什么是道德?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即得,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

”意思是说,“得”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

许慎对“德”的解释是:“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

”这也就是说,“德”就是一个人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已”;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也就是“外得于人”。

这说明,一方面“德”是一种行为活动,一种力量;另一方面,“德”是一种得益行为,使利益有所得为德,使利益有所损为非德或缺德。

德,为力,为得,为内而行于外。

把“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可见,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后来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

它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概念的科学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规范;二是个体的内在约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品质(人格)规范;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

我们可以给道德以定义: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道德也是人们发展自己的一种特殊力量和方式。

(人生在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仅需要人们对人生有正确的观念、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而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生存智慧。

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3篇汇总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3篇汇总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1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

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扩展资料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方向。

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

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2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

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

道德的发展历史

道德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问题探究:什么是道德?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一定依据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 德”即得,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说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

”意思是说,“得”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办理得适合,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

许慎对“德”的解说是:“ 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

”这也就是说,“ 德”就是一个人在办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可以“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已”;另一方面,又可以“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也就是“外得于人”。

这说明,一方面“德”是一种行为活动,一种力量;另一方面,“德”是一种受益行为,使利益有所得为德,使利益有所损为非德或缺德。

德,为力,为得,为内而行于外。

把“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 可见,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此后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

它既是一种善恶谈论,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看法的科学涵义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面形式——行为规范;二是个体的内在拘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质量(人品 )规范;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美的一种手段——即必定自己、发展自己、完美自己的特别方式。

我们可以给道德以定义: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必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心里信念和价值看法来保持的,以善恶谈论为标准的,谈论人们的行为,调理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道德也是人们发展自己的一种特别力量和方式。

(人生在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但需要人们对人生有正确的看法、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并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需的生计智慧。

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遇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拘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5.1道德的历史发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5.1道德的历史发展

二 道德发展的规律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 一致。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 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 前发展的。
三 人类道德的进步性表现
1 道德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 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 3 丰富、更加科学合理 3 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中国封建社会,要求妇女做到“三从四德”: “三从”: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 妇德:孝敬公婆,服从丈夫,守节有耻,动静有法; 妇言:择词而论,不道恶言; 妇容:服饰鲜洁,沐浴以时; 妇功:专心纺织,不苟言笑。
4.资主义社会道德
阶级道德的第三个历史形态,主要包括资产阶级阶级和 无产阶级两种对立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特征是: 推崇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
道德的历史发展
一 道德的历史形态
道德不是千古不变的,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道 德也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过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 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 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
1.原始社会道德
基本特征: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 的基本原则;共同劳动、相互关心以及维护氏族内部的平等, 是原始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
2.奴隶社会道德
中国奴隶社会的道德主要内容就是“尊尊”、“亲亲”两 个方面, “尊尊君为首”,“亲亲父为首”。
3.封建社会道德
阶级道德的第二个历史形态,主要包括地主阶级和农民阶 级两种对立的道德,地主阶级的道德居于支配地位。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 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伦理学》PPT课件)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伦理学》PPT课件)
物质表现就是金钱,它代表一切事物,人们和社会关 系的价值”。 第二,工人在平等和自由的表象下成为资本的奴隶。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劳动异化的根源。
(二)以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道 德
(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抽象性和虚伪 性
(四) 无产阶级道德开始形成并在实践中发展 第一,崇尚集体主义精神。 第二,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 第三,与资产阶级斗争的革命勇气。
一、原始社会道德 二、奴隶社会道德 三、封建社会道德 四、资本主义社会道德 五、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一、原始社会道德
原始社会道德是人类道德的最初形态,也是人类文明 最原初的展示。
(一) 平等互助的原始共同体道德 (二) 单纯质朴的道德形式及其绝对的道德权威 (三) 超脱于蒙昧的道德与野蛮并存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野中,“物质生活的生产 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 程”。
因此,道德的起源只能从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以及人们在其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去思索和把握。
(一)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道德是人和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动物的本能行为中 不存在真正的道德。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创造 了人、社会和社会关系,也创造了人类社会的道德。
二、道德在善恶矛盾的辩证运动中发展
道德自形成起就存在着善恶矛盾,不同所有制条件 下存在不同性质的善恶矛盾。道德在善恶矛盾的辩 证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总趋势是进步的,但这种 进步体现为在曲折中上升和前进。
(一)辩证理解恶在道德进步中的作用 (二)善恶观念的碰撞与澄清推动道德观念的更新 (三)扬善抑恶的评价和行为推动道德行为的进步

道德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
“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 润, 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 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 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 冒绞首的危险。”
——《资本论》
2、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
资本主义私有制 (经济基础)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
3、拜金主义、金钱万能是资产阶级道德的基本规范
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人与人之间变成了金钱关系。
4、“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道德 的外在表现形式
马克思揭示实质:
民主: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 自由:资本家购买和剥削工人劳动力的自由; 平等:货币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在交换市场上的形式平等,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 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封建等级制度。体现封建君主 的绝对权威。
2、道德要求:维护人身依附和宗法等级关系
• 奴隶社会:奴隶对奴隶主的无条件服从。 • 封建社会:等级秩序固定化、严重化。
•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人分为三个等级:
材质 本性 职能 品德源自国王金 理性 管理国家 智慧
武士
银 意志 保卫国家 勇敢
• 道德规范: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 会公德
• 3、高度完善和普及阶段

道德的历史发展

道德的历史发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目录
一、道德发展的历史类型
二、各种社会道德的特点
一、道德发展的历史类型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
原始社会的道德
奴隶社会的道德
封建社会的道德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二、各种社会道德的特点
道德原则: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
道德规范:热爱劳动、团结互助、
平等民主 ,勇敢刚毅。

道德缺陷:氏族复仇、血缘群婚和食人之风
•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和人生依附•鄙视劳动和劳动者
•强调对奴隶主国家的绝对忠诚
•信奉男尊女卑、男主女从
最突出特征: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三纲五常: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规范重要特征:政治化、宗教化
规范化、理论化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道德原则: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道德规范:自由、平等、博爱
惟利是图是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规范
法国人权宣言:资产阶级的道德宣言
第一次明确而系统的
提出:资产阶级民主
和法制的基本原则。

人权宣言图形解读
左上角的铁链:法国粉碎了铁链
中间的长矛、一顶弗利季亚式的软帽:革命者的标志 中间的架枪:代表了各省的统一
右上角的云朵:黑云散去,光明终将到来
右边的天使:自由得到了权杖
中间的绿色东西:橡树的花环
正上方的三角形物体:理智的眼睛
基本原则:集体主义
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小 结
每种社会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各自的道德特点,这其中蕴含历史发展规律及统治阶级的意志,同时也说明道德具有阶级性。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第四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怎样理解这个概念呢?首先,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和政治、法律、宗教一样,都是社会意识形态。

为了维护劳动、生活的正常进行和社会生活的稳定,人们必须对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必要的调节,对个人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

道德便是这种调节、约束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二句,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这句是说明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

我们知道,法律是通过强制手段来发挥作用的,而道德不同,道德靠的是人们的自觉。

比如,做公共汽车的时候,上来一个老大爷,同学们通常都会给他让个座。

这时候,法律有没有规定不让座不行啊?没有,这时候靠的是我们内心的自觉,不让座给他心里会过意不去,这就是道德在发挥作用。

遵守它们会受到舆论的赞许并感到心安理得;否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并感到内疚。

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同时,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也是人们进行道德评价的方式,也就是说,道德评价以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为主要手段,第三句,道德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这句说明的是道德的结构,道德包括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

道德是一个社会现象,是从每个人身上的品德抽象出来的;如果把道德具体化,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就表现为个人所具有的品德。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的品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

在具体了解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这四个概念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个真实的案例。

这个案例的题目是“偷钱,为哥哥交学费”。

道德发展的六种历史类型

道德发展的六种历史类型

道德发展的六种历史类型
●原始社会的道德:与原始社会的经济文化相适应的社会道德,以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为主要内容,具有自由平等、团结互助、风俗习惯等特征。

●奴隶社会的道德:与奴隶制社会的经济文化相适应的社会道德,是人类社会首次由对立体系所组成的道德,包括奴隶主阶级道德和奴隶阶级道德,以及平民与贵族之间的道德对立。

●封建社会的道德:与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相适应的社会道德,存在着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对抗的阶级,以及封建、森严的宗法等级制度,其特征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及其特权,借助宗法礼教或教会进行道德规范化、神秘化。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文化相适应的社会道德,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种对立的道德体系构成,其特征是推崇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道德内部矛盾加剧,道德调节功能减弱,道德危机日益严重。

●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文化相适应的社会道德,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同资产阶级斗争的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并在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指
导下逐渐形成科学的体系,其特点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共产主义道德:人类历史上最高的道德类型,与一切剥削阶级道德和其他阶级道德有本质区别,是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基础是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

道德的历史发展

道德的历史发展

道德的历史发展第⼀节道德的历史类型⼀、原始社会的道德原始社会是⼈类历史上第⼀个独⽴的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的道德是⼈类的道德发展史上的第⼀个历史类型。

根据考古发现的现有材料证明,原始社会⼤约延续了200万年,分为原始群、原始部落。

原始社会道德的发展,经历了早期、中期和末期这样⼀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早期,真正意义的道德尚未形成;末期,统⼀的原始道德已经开始分解,所以,我们着重从中期末期考察原始社会道德。

1、维护⽒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原始⼈的⽣产劳动和社会⽣活,均以⽒族为单位进⾏的。

由于⾃然环境的险恶,个体离开了群体便⽆法⽣存,既⽆⼒抵抗猛兽,也不能抵抗⾃然灾害,更⽆法对付其他⽒族的袭击,因此,必须依靠群体的⼒量。

恩格斯说:“部落始终是⼈们的界限,⽆论对别⼀部落的⼈来说或者对他⾃⼰来说都是如此。

部落、⽒族及其制度,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都是⾃然所赋予的最⾼权利,个⼈在感情、思想、⾏动上始终是⽆条件服从的”。

甚⾄可以说原始⼈的思维特征就是集体性的。

在原始⼈看来,没有什么⽐维护⽒族的⽣存和发展更重要的了。

维护⽒族的共同利益,个⼈服从集体,成为原始⼈的最⾼⾏为准则。

2、共同劳动、平等互助是原始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在⽣产⼒极低的条件下从事劳动的原始⼈逐渐认识到,必须结成集体,共同劳动,团结互助才能获取物质⽣活资料,维持个⼈、⽒族和部落的⽣存。

因⽽共同劳动,平等互助成为⽒族成员⾃觉遵守的道德规范。

在原始社会中,⽆论男⼥,只要有劳动能⼒,都⾃觉地参加劳动,并与⽒族、部落的其他成员团结⼀致,共同与⼤⾃然抗争和抵御外族侵略。

⽒族成员之间的团结友爱还特别体现在⽒族、部落之间的复仇中。

在他们看来,⼀个成员流⾎就是每个成员流⾎,因此常常以⾎还⾎,以⽛还⽛。

相互帮助,⽒族复仇不仅是⼀种义务,更是⼀种权利。

原始⼈之间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与⼈之间是⼀种平等的⽒族成员的关系。

平等在原始⼈的社会⽣活中表现的⾮常明显,分配事物是平等的。

道德的起源及其发展规律

道德的起源及其发展规律

The Ten Commandments I am the Lord, Your God; do not worship false gods. Do not take the name of God in vain. Keep holy the Sabbath Day. Honor your father and your mother. Do not kill. Do not commit adultery. Do not steal. Do not bear false witness against your neighbor. Do not covet your neighbor’s spouse. Do not covet your neighbor’s belongings
第二章 道德的起源及其发展规 律
教学要点: 本章讲述1.道德的起源。在历史上也多种多样的道德起
源观念,只有马克思主义真正解决了道德起源的客观 基础,并把握了人类道德的历史生成过程。2.人类道 德发展的历史阶段。3.探索道德发展的规律性,以及4. 如何批判继承道德文化遗产。 教学时数: 5学时 参考书目: 1,《孟子》 2,《荀子》 3,卢梭:《论科学和艺术》,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教学内容:
2.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意识和自我意识。一方面,我们人类能 够区分开自己与周围世界,并且能够以观念的形式反映世界,形成 对对象物的认识,而且,人们有能力通过发展自身思维能力,获得 对周围世界的本质的越来越广大、深入的认识,也能够形成对事物 有利或有害于己的看法和观念,也能够反思到什么的合作形式能够 促进社会成员的利益,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人类的意识 和自我意识是紧密相联的,人类个体有了自我意识,能反思自己的 生存目的,能反思人与人交往的应然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 有关责任、义务、善恶等道德意识。

道德的历史及其发展

道德的历史及其发展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仁济护理10班 第3组
成员:杨静 汪叶晶 施丹 王梅虹
道德的起源
• 马克思认为:
– 道德是人所特有的。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并不是从来就有的。社会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基础。
道德的本质
• 道德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
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 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 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社会生活中的共同利益, 决定着各阶级的共同道德观念。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 道德的变化。
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的道德:人类道德发展的最高形态。是现阶段无产阶级特有的社会意识。共
产主义道德是适应于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形态的一种道德体系,是从无产阶级的经济、政治、文化 利益中引伸出来,又完全服务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
• 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 —狄德罗 •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 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 卢梭
• 调节功能: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
• 教育功能: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
力量。道德是人 以评价来把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把周围社会现象判断为“善” 与“恶”而实现。 求人们端正对自 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 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 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 益出发,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 和防止对自然环境 的人为性的破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
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 认识功能: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

(完整版)道德的历史发展

(完整版)道德的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的道德:在原始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

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历史类型。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压迫,由此就决定了原始社会道德。

它的基本特征:首先,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

其次,共同劳动、相互关心以及维护氏族内部的平等,是原始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

再次,在同自然的顽强斗争中,原始人在个人品性上也形成了诸如勇敢、刚毅、诚实等美德。

自从旷野上古猿直立,原始的道德,进而原始社会中的道德,源自“人”这一物种的种内互助。

人是群居的——相对于猛兽,人是脆弱的;相对于马、鹿、野牛等善奔跑的草食动物,人依旧是脆弱的。

自然地,谋求生存,让脆弱的自我能存在下去,就是原始人原始社会中的人的第一要务。

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部落氏族中,生存和繁衍是作为种群与生俱来的本能追求。

于是,脆弱的祖先们,必须协同劳动互相帮助。

为此,他们经年累月,在部族内达成了一些“共识”,这便是道德的萌生。

但由于那是出于本能、“无意识”的行为。

一切为了生存,为的是部族的生存。

于是,分工合作更加明确:男性打猎、制作工具,女性采集、加工、哺育后代。

道德的第一步,就是有意识地承认并践行自己的职责。

进而,尊重其他个体的劳动,对内部产品和生产资料的分配绝对服从。

显见,如果对分配表现出强烈的不满,那么整个部落大可“表决”后把稀缺的产品分给其他成员。

另一方面,在生产活动对外交往中,每个成员都会把部族的整体利益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并在观念上、行动上都无条件地服从。

然而,这样的道德意识毕竟是自发的,其自觉程度也很有待提高。

鉴于语言尚不发达,部族成员间的“共识”,往往只是感觉(感情)上、习惯上的把握。

他们的一切观念,都归结为“有利”与“有害。

而对人力不及的自然现象,往往也同样采取简单的“二分法”予以判断。

道德的调节功能,也是不完备的。

首先是视野的狭隘。

生存尚无保障,又如何推己及人,考虑到部族外的其他同类呢?其次,对道德本身缺乏理性认识。

第二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
• 日本到目前为止并没有通过官方文件的方式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社会
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是通过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各种教育学科的教学、 法律规定、教师录用考试体现出来的。
我国台湾、香港地区高校对教师的职业伦理要求
• 我国台湾地区每一所学校的规范要求有所不同。如台湾大学的《台湾 大学教师伦理守则》中,“基本信念”是对教师职业伦理的基本假定 和追求;教学伦理是教师在从事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规范要求, 需要做到“热诚”、“充实”、“专业”。
二、美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美国教育工作者专业道德标准
• 1929年创设美国教育协会专业伦理规范,1941、1952、1963、1968、1972和1975年分 别进行了修订。
• 2015年6月,美国教师教育与认证州管理者委员会(NASDTEC)发布了《教育工作者专业 道德标准》,该标准由教育专业的责任、胜任专业要求的责任、对学生的责任、对学 校共同体的责任、在技术使用中的责任和伦理问题五大部分组成,是第一份面向全美 教育工作者的专业道德标准。
二、近代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 近代兴办新教育的一批教育家,在办学中提出了相应的职业道德要求。 • 蔡元培先生认为,教师应当: • (1)人格健全,即有智慧、有道德、有立场、有责任担当。 • (2)具有学问家精神。 •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七个方面,包括奉献、爱心、求真、
创新、和谐、好学、自律七种精神。 • 张謇先生认为,教师要有“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人生理想”。
三、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 1985年通过建立教师节的议案,比国际教师节的设立早9年 • 1993年《教师法》颁布,第一次全面地从法律上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资格和任用、待遇、奖励等。 • 1999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 2006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 2011年《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 • 2014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 2014年,习总书记提出“四有好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

道德的发展历史

道德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问题探索:什么是道德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即得,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

”意思是说,“得”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

许慎对“德”的解释是:“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

”这也就是说,“德”就是一个人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已”;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也就是“外得于人”。

这说明,一方面“德”是一种行为活动,一种力量;另一方面,“德”是一种得益行为,使利益有所得为德,使利益有所损为非德或缺德。

德,为力,为得,为内而行于外。

把“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可见,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后来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

它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概念的科学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规范;二是个体的内在约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品质(人格)规范;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

我们可以给道德以定义: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道德也是人们发展自己的一种特殊力量和方式。

(人生在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仅需要人们对人生有正确的观念、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而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生存智慧。

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

道德与法治的历史演变

道德与法治的历史演变

道德与法治的历史演变道德和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道德是指人们在行为和价值观念上所遵循的准则,而法治则是通过法律制度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道德和法治的演变均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引导。

一、道德的历史演变1. 早期社会的道德观念早期社会,人们的道德观念主要基于宗教信仰和部落习俗。

他们相信神灵会惩罚那些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因此遵循道德准则有助于维护个人和社群的稳定。

2. 古代文明中的道德规范在古代文明中,道德规范逐渐被书写下来,并形成了伦理学和道德理论。

例如,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提出了伦理学中的“善”的理论,认为道德应该追求最大的幸福。

3. 宗教的道德影响宗教对道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宗教都提倡道德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应的道德准则。

这些宗教信仰强调爱与仁慈,并鼓励人们以善行回报社会。

4. 科技进步对道德观念的冲击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变得更加复杂,人们面临着新的道德问题。

例如,基因工程、人工智能和隐私权等议题,引发了对道德边界的深入讨论。

二、法治的历史演变1. 早期的部落法规在早期社会,部落会议和长老会是解决争议和规范行为的机构。

他们制定了简单的法规,并由部落成员遵守和执行。

2. 古代王权的法律制定随着国家的形成,国王开始制定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

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都制定了各自的法律体系。

3. 近代法治的兴起近代法治的兴起与启蒙时代和法国大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

启蒙思想家们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护,法国大革命则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并制定了人权宣言。

4. 现代法治的全球化趋势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兴起成为维护国际秩序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手段。

国家之间通过签订条约和建立国际法庭来解决争端,并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三、道德与法治的关系道德和法治在社会中互相作用和影响,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道德的发展历史

道德的发展历史

道德的发展历史原始社会得道德原始社会道德在原始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得道德观念与道德规范。

就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历史类型。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与压迫,由此就决定了原始社会道德。

它得基本特征:首先,维护氏族与部落得共同利益,就是原始社会道德得基本原则。

其次,共同劳动、相互关心以及维护氏族内部得平等,就是原始社会得重要道德规范。

再次,在同自然得顽强斗争中,原始人在个人品性上也形成了诸如勇敢、刚毅、诚实等美德。

对原始社会得道德,既不能简单地瞧成就是粗野得、残暴得,也不能无限美好得,而应进行历史得具体得分析。

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公有,没有剥削与压迫,形成了维护共同利益、热爱劳动、团结互助与平等民主得高尚美德与风尚;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刚刚脱离动物界,文明尚未发展,在道德上也有它消极得方面,最突出得就就是氏族复仇、血缘群婚与食人之风。

奴隶社会得道德奴隶社会道德在奴隶制生产方式得基础上形成得道德观念与道德规范。

就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包含阶级对抗得道德类型。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不仅占有土地、牲畜、工具等生产资料,而且占有生产者——奴隶及其全部劳动成果。

这就决定了奴隶主阶级得道德就是奴隶社会得道德,也决定了其道德得基本特征。

首先,维护奴隶对奴隶主得绝对屈从与人身依附关系,这就是奴隶主道德得基本原则,因而把奴隶当作“会说话得工具”而不当人,买卖奴隶,处死奴隶,用奴隶殉葬等都被认为就是合乎道德得。

其次,鄙视劳动与劳动者,男尊女卑,忠君爱国等就是奴隶主阶级得重要道德规范。

另外,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得统治,奴隶主阶级道德还要求全体自由公民绝对忠诚奴隶制国家及其法律,要她们鄙视奴隶、警惕奴隶造反,在战斗中果敢英勇等等。

奴隶主道德对原始道德,从总体上瞧就是一个进步,因为它消除了群婚、食人、杀死俘虏等陋习;但在有些方面也就是对原始公有制道德得一个退步,如自私自利,奴隶主穷奢极欲,残暴野蛮等等,而这又就是人类社会进步必经得阶段与必然付出得代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社会的道德:在原始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

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历史类型。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压迫,由此就决定了原始社会道德。

它的基本特征:首先,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

其次,共同劳动、相互关心以及维护氏族内部的平等,是原始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

再次,在同自然的顽强斗争中,原始人在个人品性上也形成了诸如勇敢、刚毅、诚实等美德。

自从旷野上古猿直立,原始的道德,进而原始社会中的道德,源自人”这一物种的种内互助。

人是群居的一一相对于猛兽,人是脆弱的;相对于马、鹿、野牛等善奔跑的草食动物,人依旧是脆弱的。

自然地,谋求生存,让脆弱的自我能存在下去,就是原始人原始社会中的人的第一要务。

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部落氏族中,生存和繁衍是作为种群与生俱来的本能追求。

于是,脆弱的祖先们,必须协同劳动互相帮助。

为此,他们经年累月,在部族内达成了一些共识”这便是道德的萌生。

但由于那是出于本能、无意识”的行为。

一切为了生存,为的是部族的生存。

于是,分工合作更加明确:男性打猎、制作工具,女性采集、加工、哺育后代。

道德的第一步,就是有意识地承认并践行自己的职责。

进而,尊重其他个体的劳动,对内部产品和生产资料的分配绝对服从。

显见,如果对分配表现出强烈的不满,那么整个部落大可表决”后把稀缺的产品分给其他成员。

另一方面,在生产活动对外交往中,每个成员都会把部族的整体利益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并在观念上、行动上都无条件地服从。

然而,这样的道德意识毕竟是自发的,其自觉程度也很有待提高。

鉴于语言尚不发达,部族成员间的共识”往往只是感觉(感情)上、习惯上的把握。

他们的一切观念,都归结为有利”与有害。

而对人力不及的自然现象,往往也同样采取简单的二分法”予以判断。

道德的调节功能,也是不完备的。

首先是视野的狭隘。

生存尚无保障,又如何推己及人,考虑到部族外的其他同类呢?其次,对道德本身缺乏理性认识。

道德作为一种对行为的约束力量,被原始人神圣化,认为是上天(神)的赐予。

于是对它的崇拜,也含入部族的其他崇拜中,不予以更多的思考。

当然,这些对道德的发展而言,是其内在的阻力与必然。

值得注意的是,原始社会的道德仲裁主体是部族首领,它有着以后各社会形态中的道德无法相比的权威性。

部族首领往往为年长者或英雄式人物担任。

他们有比一般成员更高的理性和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于是有着更高的威信。

而道德调节,往往由于生活习惯、禁忌、甚至宗教”的调节相融,就更增加了其权威性。

违反部族内部共识者,往往被驱逐出部族,进而自生自灭了。

从而,以追求部族整体利益为目的的道德,就有了足够的力量调节部族成员的行为活动与相互关系。

由此,原始社会中人的无条件践行公共义务和正直、诚实、勇敢等品格,是值得一切后代赞扬的一一一方面,他们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恶劣;一方面,他们被冠以人类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一一那种古老质朴的社会观念,未必不及后世的繁复、多元的价值辉煌。

尼采说,世上的确存在两种道德一一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尼采所谓的奴隶道德”,主要是指基督教道德。

我们知道,基督教精神乃是西方人传统的主流精神,尼采把批判的矛头对准基督教道德,实际上就是对西方思想传统的批判。

在尼采看来基督教道德压抑甚至扼杀了人的本性,基督教的善恶观是完全颠倒的,人因为遵循了基督教道德而成为了奴隶”。

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传统的专制制度乃是对人的自由的剥夺,而基督教道德正是传统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的体现,因此尼采对奴隶道德”的批判,正是对人的自由的呼唤,他所言称的上帝死了”,指的就是人必须颠覆这个虚假的偶像和精神枷锁,重新思考和追求人自身的价值。

尼采所谓的主人道德”当然是相对奴隶道德”而言的,不过除了基督教道德的精神枷锁之外,尼采认为还有其他的精神枷锁在束缚着人们,比如资产阶级启蒙学者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主张,尼采认为这不过是基督教道德的变种。

客观地说,尼采对资产阶级启蒙学者的批判,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有殊途同归的地方,当然,尼采也仅仅是停留在精神层面的批判,封建社会的道德:社会公德方面:中国素来被称作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有重视社会公德的优良传统。

传统的社会公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提倡自然之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道家强调的道法自然”,无不反映了中华民族历来将保护自然、热爱生命、构建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道德关系作为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

二是,主张互相尊重、谦恭礼让。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古代哲人历来主张仁者必敬人”(《荀子臣道》)、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同时敬让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礼记聘义》)、宁让而损己,不竞而损人”(《云庄类稿牧民忠告》)。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公德要求。

三是,提倡尊老爱幼。

儒家大同理想是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孔子的理想社会也是老者安之,少者怀之”,都是强调尊老在敬、爱幼在育,并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成为社会公德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四是,强调诚实守信。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诚实守信是我们为人处世所崇尚的德行,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更是个人、团体、国家和民族的一种非常珍贵的资源。

传统职业道德中:官员的道德忠、公、廉、能”忠,是要忠君爱国;公,是要开诚布公;廉,是要两袖清风;能,是有为于国。

读书者, 当闭户发愤,止愧学问无成,哪管窗外闲事;务农者,当用力南田,惟知及时耕种,切莫悬耜(si)妄为;艺业者,当居肆成工,务以技能取利,勿生邪念旷闲;商贾者,当竭力经营,一味公平忍耐,毋以奇巧欺人。

”(《传家宝》)也就是说,各行各业都有其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而敬业乐业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这也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需要大力提倡的。

资本主义道德: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中,自身利益与国家、集体、家庭、朋友的利益比起来是小利益。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友情重于个人利益已成为公认的道德观君子必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

因此有这样的谚语:士为知己者死;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而西方文化中,个人的利益总是超过其他利益,比起自己来,朋友是自己的,甚至会带来不利。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之一是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交友讲究互利互惠,对一些人来说有着极重的功利色彩。

不仅在饥饿时顾不到朋友,朋友落难时,也最好不要伸出援手,以免殃及自身。

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非常重视仁义。

仁就是要以慈悲为怀,乐善好施。

义就是仗义疏财,助人为乐。

当别人与大困难时,伸出援手,主任一臂之力就是仁者所为。

在中国的仁义教育中,“黄金不为贵,仁义值千金”直白表达出借出者的担忧显得不仁,劝人不要将钱财借出更显得不义。

但是借出者的担忧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互助互助, 穷能变富。

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在西方重视自我,以自我利益为重。

中国人非常看重面子。

平时,受到别人尊敬是有面子的重要一环。

任何让自己失去尊重的行为都是令自己失去面子的行为。

中国人在传统道德观念影响下,即重视名誉,也重视面子。

有关谚语有:人有脸,树有皮,没脸没皮没出息。

死要面子活受罪。

由于在乎面子,中国人最怕不利于自己的流言。

不少谚语表现了中国人害怕流言蜚语的心态:人言可畏。

水浮不起石子,人担不起闲话。

西方的道德观念认为,名誉很重要,人应该检点自己的行为。

但只要自己不危害他人和社会,不违反法律,他人如何评价自己并不是非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里,规矩的、有道德人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而且,中国文化认为,如果你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那是无法隐瞒的,当然也无需隐瞒。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肚里没邪事,不怕冷风吹。

西方人的传统文化很重视隐私,在他们看来,每个人都有隐私,隐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所以他们不说三道四,不干涉别人的隐私。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汉语中留下了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印迹。

子女对父母孝顺需服从父母对自身事业婚姻的安排。

不可抗拒。

如: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千里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

西方资本主义道德中,虽然也要求儿女尊敬父母,但不强调对父母言听计从,子女都有自己独立的个人的人格,更没有要求子女三从四德,以及把“无后”看作不孝的罪行。

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礼教严重束缚男女的自由恋爱。

婚姻凭父母做主,听媒妁之言。

做到明媒正娶,有的多则是买卖婚姻。

反映这方面情况的谚语有:爹娘做主,一世受苦。

少年媳妇年年有,只怕铜钱不凑手。

取到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

在这种情况下,婚姻是社会义务,谈不上爱情的结晶。

妇女要恪守妇道,顺从丈夫,根本没有谈爱情的权利,感情完全遭到忽视。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好马不吃回头草,好女不嫁二夫君。

在西方国家,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人追求自由、追求人性解放的要求就受到肯定。

资本主义社会更提倡自由恋爱,甚至达到爱情至上的地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