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植物 第二节 植物群落

合集下载

第七章植物群落的动态

第七章植物群落的动态
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看作是顶极群落,而不 必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 (2)除了气候顶极之外,还可有土壤顶极、地形顶极、 火烧顶极、动物顶极;同时还可存在一些复合型的顶 极,如地形-土壤和火烧-动物顶极等等。
我国学者刘慎鄂的观点
地带性顶极和非地带性顶极
地带性顶极在水平分布上与气候带相适应, 成带状分布;非地带性顶极虽然也受大气候 的影响,但局部环境条件起决定性作用;有 多少个演替系列就有多少个顶极。
植物群落 动态学
植物群落 动态学
植物群落的波动(fluctuation)
1、概念
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则变动引起的,其特点是 群落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 变化的可逆性。
2、类型
• 不明显波动:数量关系变化很小,群落外貌和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 摆动性波动:群落成分在个体数量和生产量方面的短期变动(1-5 年),它与群落优势种的逐年交替有关
• 偏途性波动:气候、水分条件的长期偏离而引起一个或几个优势 种明显变更的结果,通过群落自我调节,还可以回复到接近于原来 状态,时期长(5-10年)
3、波动的特点
不同群落类型的波动性不同
一般说来,木本植物占优势的群落较草本植物稳定一些; 常绿木本群落要比夏绿木本群落稳定一些。
定性特征与定量特征的波动性不同
第七章 植物群落的 动态
主要内容
植物群落变化类型 演替的概念及类型 演替的顶极理论 控制演替的几种重要因素 两种不同的演替观
第一节 植物群落变化类型
植物群落的动态(dynamics)指生物群 落的种类组成、结构、功能过程随时间 变化的过程与规律。
以时间长短而言,有短期、中期、长期;

园林植物群落动态

园林植物群落动态
园林植物群落动态
波动类型
(1)不明显波动 其持点是群落各成员的数量关系变化很小,群落外貌和 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2)摆动性波动 其持点是群落成分在个体数量和生产量方面的短期波动 (1—5年),它与群落优势种的逐年交替有关。
(3)偏途性波动 这是气候和水分条件的长期偏离而引起一个或几个优势 种明显变更的结果。通过群落的自我调节作用,群落还可恢复到接近 原来的状态。这种波动的时期可能较长(5—10年)。
• 前顶级(preclimax)也称为先锋顶级,在一个特定的气候区域内,由 于局部气候比较适宜而产生的较优越的顶级。例如,草原气候区域内, 在较湿润的地方,出现森林群落就是一个预顶级。
• 超顶级(postclimax)也称后顶级。在一个特定的气候区域内,由于 局部气候条件较差(热、干燥)而产生的稳定群落。例如,草原区内 出现的荒漠植被片段。
第二节植物群落演替分类
• 按照演替的起始条件划分 • 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原生裸地上发生的演
替过程,生物在从前从未定居过的裸地上定居并导致顶级 群落对该生境的首次占有。 • 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 ):次生裸地上发生的 演替过程。
依据基质的Leabharlann 质划分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succession):一定地域的植物群落发生变化 形成其它植物群落,被其它植物群落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
• 物种迁移:植物个体或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扩散,是群落动 态的根本原因和首要条件。
• 定居:发芽、生长和繁殖 • 群居: • 竞争与反应 • 稳定
植物群落的发育
• 逆行演替:而逆行演替的进程则与进展演替相反,它导致 生物群落结构简单化;不能允分利用环境;生产力逐渐下 降;不能充分利用地面;群落旱生化:对外界环境的改造 轻微。

植物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植物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植物群落的概念及特征植物群落是指由一群植物种类相对稳定地生长和发展的生态系统单位。

植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物种相互作用的重要场所,反映了植物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对于生态系统的益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群落不仅可以提供物种的生长和繁殖的基础,还可以影响水、光、土壤等环境要素,同时也可以改变其他生物的生态位和竞争力。

植物群落的特征主要包括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结构及功能。

首先,物种组成是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它指的是群落中各种类型的植物物种的组成。

群落中的植物物种可能属于不同的科属,它们通过竞争、共生等种间关系相互作用。

其次,物种丰富度是指物种的数量。

物种丰富度越高,表明植物群落中的植物物种越多。

物种丰富度的高低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稳定性,同时也可以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再次,物种多样性是指物种的多样性程度。

物种多样性包括物种丰富度和物种相对丰度,是植物群落中各种植物物种之间的相对比例和相对重要性。

物种多样性的高低不仅与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还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有关。

此外,植物群落的结构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指的是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包括树冠层、亚树冠层、灌木层、草本层等。

水平结构指的是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分布,包括群落的密度、布局、间隔等。

最后,植物群落的功能是指它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提供的生态服务。

植物群落可以影响水循环、养分循环、土壤保持、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植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同时具有明确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群落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动力学变化,同时也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自然地理学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自然地理学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分布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主要在我国长江流域、日本南部、美国东南部等 地。气候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少雨不甚寒冷。 年均温一般为16-18℃ 年降水量800-2000mm 土壤为红壤和黄壤等酸性土
第五节 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 特征 ①陆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复杂且多变,水分、热量等主要生态因子分布不均 和地形高低起伏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境,而土壤的发育和与大气的 直接接触,又为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从而使陆生生物的 种类及其繁多,生物群落类型也多种多样。 ②陆地生态系统在地球上占据的总面积虽然比较小,但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的绿 色植物并养育了多种多样的动物,所以平均生物产量较高,生物物质积累量巨 大。
③营养级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 和动物类群可称作一个营养级。在食物网中从生产者植物其到顶级肉食 动物为止,在各食物链上凡属于同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钟就是一个营养 级
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是生态系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中各 种生物间、生物与环境间处于相互适应、彼此协调的状态,从而维持生态系 统的稳定和平衡。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常常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一般来说,生态系 统的食物链越长,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越强,温度性越大。
3.生态系统的功能 ①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生产 ②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
③生态系统物质的循环
4.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 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 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 态。
R对策者--r选择 栖息生境多变且不稳定,灾难频繁。 出生率高,个体小,发育快,早熟,寿命短,只繁殖一次,子代数量多但缺乏亲 代保护,死亡多由环境变化与灾难引起,竞争力弱但一般具有较强的扩散力,一 有机会就会入侵新的栖息地。因其数量变动大,经常处于K值以下罗杰斯谛曲线 的增长阶段。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ppt(共50张PPT)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ppt(共50张PPT)
通常表达方式:f=出现样方数/样方总数×100%
4.高度(height) 概念:是测量植物体体长的指标 (1)自然高度与绝对高度
(2)高度比:某植物种高度与最高种高度之比
5.重量(weight) 概念:是衡量种群的生物量(biomass)或现存量(standing crop)多少的
指标。重量在草本群落研究中非常重要。 (1)鲜重和干重
木本植物
半木本植物
草本植物
叶状体植物
(二)层片(synusia)
❖概念:指群落中同一生活型不同植物种的组合,是群落的三维生态结构。由法 瑞学派提出。
❖层片的特征:
③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层片的时空变化形 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2.密度(density) ➢概念:指单位面积上的植物株数,d=N/S.
➢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 :某个种的密度占总密度的百分比 ➢密度比(density ratio) :某一物种密度与群落中最高种密度之比
3. 盖度(coverage)
(1)投影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2)相对盖度:某种的盖度占所有植物盖度之和的百分比 (3)盖度比:某种的盖度与最大种盖度之比
4.形成一定的群落内部环境:植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 群落环境。
如森林与其周围的裸地不同,各种生态因子都经过了森林群落的改造,即使荒漠 群落,对土壤环境也有明显改造作用。
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包括群落外貌、组成、结构、环境等的季节动态、 年际波动、中等时间尺度的演替和大时间尺度的演化
6 1
0
2
4
6
8
10
12
14
16

自然地理学 第七章 植被

自然地理学  第七章 植被

二、植被的类型
植被类型主要受热量和水分等因素控制,可概 括为以下三大类:
1、荒漠植被:植物分布稀疏,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 常杂生灌木,极少见到乔木;
2、草原植被:稀树草原、干草原、草甸草原的植被; 3、森林植被:针叶林(寒带)、落叶阔叶林(温 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热带雨林(热带)。
中国植被
植被对降水、空气湿度和温度, 对河川径流量及河流的含沙量,对防 止风沙灾害和水土保持等方面均有一 定的调节作用。以下用森林植被为例:
森林植被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一、森林植被对气温及空气湿度的影响; 二、森林植被对空气的净化作用; 三、森林植被对降水的影响; 四、森林与河川径流的关系; 五、植被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第七章 植被
Vegetation
植物是构成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之一,在 自然环境中起着巨大作用。
1、参与土壤的形成与发展; 2、对环境的水分、热量、空气均起不同 程度的调节作用; 3、对水土保持有明显功效; 4、参与有机岩的形成,如煤。
第一节 植被的概念和类型
一、植被的概念
植被是指被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地球表面上 的植物组合,或是植物群落的泛 称。对某一地区而言,植被就是 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的总称。
针叶林(美洲杉)
加 拿 大 的 北 方 针 叶 林
常 绿 阔 叶 林
热 带 雨 林
热 带 雨 林
第二节 植被的分布规律
与土壤分布的地带性一样,植被的 分布也具有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 经度地带性。
植被垂直地带性
垂 直 地 带 性
水平地带性(纬度)
水平地带性(经度)
第三节 植被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1、荒漠植被
植被稀少,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植物的 特点: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名词解释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名词解释

第二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锁经过的驱离为1光年。

2.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即日地平均距离,约14960万km,用于测定太阳系天体的距离3.行星:指位于围绕太阳轨道上,有足够大的质量来克服固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形),以及清空了其轨道附近区域的天体。

4.矮行星:指位于围绕太阳轨道上,有足够大的质量来克服固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形),还没有清空其轨道附近区域以及不是一颗卫星的天体。

5.太阳系小天体:其余所有围绕太阳运转又不是卫星的天体。

6.柯伊伯带:沿黄道带平面的一个带状天区内,存在10亿至100亿颗以冰态为主要成分的小天体绕太阳公转。

是众多小行星和彗星的发源地。

是40多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留下的遗物,是太阳系的“化石”。

7.食分:一是表明日、月被掩食的程度,即食分愈大,被遮掩的面积愈大;二是表明日、月食过程的时间长短,即食分愈大,日、月食过程的时间愈长。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1.恒星日: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或春分点)与地心连接的时间间隔。

2.太阳日:日地中心连线连续两次与某地经线相交的时间间隔。

3.时区:使用同一种时间制度的区域。

4.区时: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平时,作为区内使用的标准时。

5.恒星年:地心连续两次通过黄道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年长为365.2564日。

也是地球公转的正周期。

6.黄道:地球的轨道平面无限扩大与天球相交的大圈。

是地球日心天球投影,与天赤道有23°26′的交角。

7.春分点:黄道与天赤道有两个交点,其中太阳向西向东作用年视运动时,从南半球进入北半球的交点。

第三节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大地水准面:全球静止海面,是假设占地表四分之三的海洋表面完全处于静止的平衡状态,并将其延伸通过陆地内部所得到的全球性的连续的粉笔曲面,曲面上处处与铅垂线垂直。

它是陆地上海拔的起算面。

第二章地壳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1.矿床:包括成矿作用和经济技术开发因素的变化,其范围随科技的进步不断扩大。

自然地理学(刘南威)生物部分课后问题答案

自然地理学(刘南威)生物部分课后问题答案

自然地理学(刘南威)生物部分课后问题答案第七章第一节植物与环境1.试述植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是不可替代的。

通过光合作用把有机界和无机界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食物链的联系改造自然地理环境。

2.何谓生态因素、生存条件和生境?在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如何达到辨证的统一?生态因素:对植物产生一定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影响的因素,生存条件:在生态因素中,对植物生活不可缺少的,称为生存条件,如氧、二氧化碳、光、热、水、无机盐类等六个因素。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落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在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植物具有主动性,环境具有可变性。

在环境发生改变时,植物会适应这种改变,植物与环境一直处于这种状态。

3.分别阐述光、热、水、大气、土壤、地形、动物、植物等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光对植物的影响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光谱成分,光照强度,光照时间。

光谱成分: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的生长有不同影响,如蓝紫光是支配细胞分化最重要的光线;紫外线能够使植物体内某些生长激素的形成受到抑制,从而也就抑制了茎的伸长,蓝光有利于蛋白质和有机酸的合成。

光照强度:植物体重的增加与光照强度密切有关。

植物体内的各种器官和组织能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也与一定的光照强度直接相联系。

光照时间:植物对光周期的不同反应,可将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

温度对植物的影响: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通过对植物体内各种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而实现的。

过低的温度和过高的温度都能够直接妨碍植物对水分和矿质营养物的吸收。

水分对植物的影响:主要影响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进行和细胞内一系列的生化过程。

大气对植物的影响:化学成分里:影响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

空气运动:影响植物花粉的传播,对植物的生存产生影响。

土壤对植物的影响:由于土壤颗粒的大小影响植物对土壤中无机养分的吸收。

植物地理学 植物群落外貌和结构

植物地理学 植物群落外貌和结构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第三节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第四节 植物群落功能 第五节 植物群落动态 第六节 植物群落分类与排序 第七节 植被图 第八节 植物和植物群落对环境指示作用
一.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植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 组成和空间结构、各种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 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 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植物集合体。
群落内的温度、 湿度、CO2浓度、群 落截留降水的能力 等的变化在植物群 落中都呈现出一定 的规律性。
指群落的配 置状况或水平 格局,有人称 之为群落的二 维结构。
图 陆地生物群落中水平格局的主要决定因素(Smith, 1980)
层片的特征
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生活型类别。 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占据有一定小环境,不同层 片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境

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占据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其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片与层的区别
层可能属于一个层片,也可能属于不同的层 片;由于一个层的类型可由若干生活型的植物 所组成,因此,层片的范围比层的窄。
季相-定义
群落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
外貌 。
季相-分类
昼夜相
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cm以上。 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地面芽植物: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 冬季地上部分全枯死,即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 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一年生植物:以种子越冬。

植物群落

植物群落

二)植物群落——人工栽培群落
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可见标志是群落中各种植物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配置状况,即群落的结构,主要表现为一定的种类成分、垂直的和水平的结构以及群落的外貌。

1 物种多样性
2 群落结构
多度——某一植物种在群落中的数目。

主要层中个体数量最大的种,其作用也最大。

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植物株数。

盖度——植物枝叶所覆盖的土地面积叫投影盖度(简称盖度),一般用百分率表示。

盖度是群落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不仅标志了植物所占有的水平空间面积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同化面积的大小,也在一个重要的方面表明了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优势度——用以表示某些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

优势度最大的种即为群落的优势种。

3群落的垂直与水平结构
群落的垂直结构(成层性)地上部分:主要光照、温度、湿度
地下部分土壤的理化性质(水分和养分)
环境条件愈丰富,群落的层次就愈多,层次结构也愈复杂。

4 群落外貌、季相
群落的外貌是群落长期适应外界的一种外部表征,决定于群落的层片结构,每一个层片都是由同一生活型的作为组成。

层片是群落的生态结构部分。

高位芽植物:乔灌木
地上芽植物:低矮灌木或匍匐类
地面芽植物:在不利季节地上部分死亡。

地下芽植物:根茎、块茎、块根、鳞茎、沼泽、水生植物
一年生植物
群落的季相——主要层植物的季节性变化,使得群落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外貌,即为群落的季相。

其主要标志是群落主要层片中植物的物候变化。

植物群落二

植物群落二

②多样性测定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多样性指数
属于种i 的个体在全部 个体中的比例
设种i的个体数占群落中总个体数的比例为Pi,那么,随机取种i两个个 体的联合概率就为 ,如果我们将群落中全部种的概率合起来,就 可得到辛普森指数D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的最低值是0,最高值是(1-1/s);
香农-威纳指数 多样性指数
总优势度=相对盖度+相对密度+相对高度+相对频度/4 总优势度=相对盖度+相对密度+相对高度+相对重量/4
✓2.2 种群的年龄结构
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 (Komondy,l976) A增长型 B稳定型 C衰退型
2.3 种群动态变化
2.3.1种群的增长类型
2.3.2单种群落的个体数量变化
自疏现象(self-thinning):同一种植物因密度引起 的死亡。
Wa=Cd-a a为一个恒定数值等于3/2,因此上式被称为-3/2自 疏法则。
2.4 生态位与种群间竞争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础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
论上最大的空间。 实际生态位:一个种实际占有的空间。
高斯假说
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生 态位相同(例如食物相同、利用 资源的方式相同等 )的两个种不 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若生 活在同一地区,由于剧烈竞争, 他们必然会出现栖息地、食物、 活动时间或其他特征上的生态位 分化。)
偶遇种
标志种
第三节 植物群落功能
植物群落的生物量与第一生产力 植物群落内的物质循环
1. 植物群落的生物量与第一性生产力
第二节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植物群落的物种数量和区系成分 植物种群特征 群落成员型
1. 植物群落的物种数量和区系成分 1.1 种-面积曲线和种丰富度

植物群落生态学了解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生态学功能

植物群落生态学了解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生态学功能

植物群落生态学了解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生态学功能植物群落生态学:了解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生态学功能植物群落是指在某一地理区域内,由不同种类的植物组成的生物群体。

它们在相互作用中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并对环境起着重要的生态学功能。

了解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生态学功能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一、植物群落的组成植物群落的组成是指由哪些植物种类构成的。

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植物群落可以包括多种植物,例如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等。

植物的生长受到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植物群落的组成会随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植物群落的组成不仅仅包括不同的植物种类,还包括它们之间的相对丰度和空间分布。

相对丰度是指在群落中某个植物种类所占的比例,而空间分布则是指植物在群落内的分布格局。

通过研究植物群落的组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植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二、植物群落的结构植物群落的结构是指植物在空间上的排列方式。

植物群落的结构可以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个方面。

垂直结构是指植物在高度上的分布。

在一个植物群落中,不同种类的植物可以根据其生长形态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分布在不同的高度。

例如,大树通常生长在较高的位置,而矮小的草本植物则分布在较低的位置。

这种垂直结构使得不同植物能够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并形成多层次的植被结构。

水平结构是指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格局。

植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可以呈现出不同的类型,例如单一型、斑块型和连续型等。

单一型的水平结构是指植物群落内各种植物种类呈现均匀分布的情况。

斑块型的水平结构是指植物群落内各种植物种类形成不同大小的斑块状分布。

而连续型的水平结构则是指植物群落内各种植物种类形成连续性的分布,常见于森林等生态系统。

通过研究植物群落的结构,我们可以了解植物群落内植物的空间组织方式,进而推测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与其他生物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植物的群落知识

植物的群落知识

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热带雨林带
植 物 分群 布落 模垂 式直 图
三、小结
1.引起群落分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因此, 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在外貌上基本相似,每一 个垂直带都有一个与此相对应的水平带; 2.垂直分布以水平分布为基础,即垂直带不 能超越水平带;
3.由于按经度、纬度和海拔而出现的水热变 化是渐进的,因此,不同分布带间的界限并 非十分明显; 4.海拔由低到高,植物群落由复杂到简单;
理论上,种群数量取决于,出生率、死 亡率和起始数量,即:
Nt=N0+(B-A)
其中:
Nt-----在某时刻T时的个体数量 N0 ------种群起始的个体数量; B------在时间T期间的出生量; A-------在时间T期间的死亡量
在环境资源不受限制下:
种群数量按指数方式变化,即:
Nt=N0.ert
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原有植被基 础上或原有植被被破坏后)上的群落演替 (三)按演替基质的性质分
水生演替与旱生演替 (四)按演替的性质和方向分
顺序(进展)演替与逆行演替 (五)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分
内因演替与外因演替 (六)按演替的延续时间分
1.世纪演替:以地质年代计算,如地质变迁。
自 然 植 物 群 落
(二)人工植物群落
按人为意愿,将同种或不同种植物组合在一 起形成的植物群落。如城市园林中的树丛、 绿篱、花坛等。
人 工 植 物 群 落
人工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发展方向与最终 结果均受人为因素所控制。
要建好人工植物群落就必须向自然植物群落 学习,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可以模拟再现自 然植物群落,如在温室内模拟形成热带雨林、 沙子、莎生植物群落景观等。
5.纬度越低,垂直带越全面、完整;

植物群落结构与动态变化

植物群落结构与动态变化

植物群落结构与动态变化植物群落是指由许多植物个体组成的生物群落,其结构和演替变化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植物群落结构的组成和动态变化的原因。

第一节:植物群落的结构组成植物群落的结构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要素组成:1. 物种组成:群落内的物种种类和数量。

不同的植物物种在群落中担任不同的生态角色,如优势种、次优势种和伴生种等。

2. 资源分配:各植物个体在生存与繁殖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数量,主要包括土壤养分、水分、光照和空间等资源的分配。

3. 空间结构:植物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如树冠层和亚层的分布、光环境的垂直分层以及实生代和幼苗的空间格局等。

第二节:植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原因植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原因:1. 自然干扰:自然干扰包括火灾、风灾、洪水和地震等,这些干扰能够改变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

2. 人为活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植物群落产生了巨大影响。

如土地利用的改变、林业经营和城市化进程,都会导致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3. 物种间相互关系:植物群落中的物种相互作用对结构的动态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植物间的竞争和共生关系,以及植食动物和植物的相互作用等。

第三节:植物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植物群落结构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1. 生物多样性维持: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

2. 生态功能提供:植物群落通过其结构提供了各种生态功能,如土壤保持、水循环、气候调控和氧气生成等。

3. 植物群落演替:植物群落的结构动态变化是一个演替过程,不同阶段的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的演替和发展至关重要。

结论:植物群落结构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动态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和研究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变化对于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干预和保护措施,可以促进植物群落的健康发展,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植物群落

植物群落

群落内的空气成分,由于植物的生理活动
过程,表现出一定的规律。CO2的含量在一
天内的变化颇为显著,其吸收量有几个高
峰,在最高层处的吸收量最大。但在夜间,
由于光合作用减弱,CO2含量比较稳定。
群落截留降水的能力,与群落类型以及主
要组成种类的生物学特征有关。一般是针
叶林和杜鹃型群落的截水能力最大,草本
举例: 1.西双版纳南部的热带雨林群落,包含主要高等 植物130种左右,最小面积至少为2500m2; 2.常绿阔叶林群落,植物种类在50种以上,由于 结构差异较大,最小面积大致在500m2左右; 3.东北小兴安岭的鱼鳞云杉林群落,植物种类不 及40种,最小面积约为400m2; 4.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羊草-丛生禾草草原群落, 约包括12个种,最小面积为1/4m2。
具有一定群落结构 形成群落环境 是一个功能集体 一定分布范围和分布规律 一定的动态特征 群落的边界特征
每个植物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种群组
成的。因此,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首
要特征。一个群落中种类成分的多少及每
种个体的数量,是度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一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高 度和密度,从而决定群落的外部形态。
大多数的群落都有高度上的分 化或成层现象,这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 植物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特殊形式。无 论是木本群落或是草本群落,都可看到 垂直分化。
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光的
利用有关,群落层次主 D
要是由植物的生长型和
生活型所决定。
随着光强渐减,依次发
C B A
展为林冠层、下木层、
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
种类-面积曲线的获得,不仅能掌握 某种群落所包括的植物种类数目,同时为对 同类群落研究时应取多大的调查面积提供了 重要参考。 如某一群落面积小于最小面积,称 为群落片断。

高二生物第二节群落类型知识点

高二生物第二节群落类型知识点

高二生物第二节群落类型知识点群落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由不同种类的生物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单位。

不同的生物物种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群落类型。

本文将介绍高二生物第二节群落类型的知识点,包括草原群落、森林群落和湿地群落。

一、草原群落草原群落是以禾草为主要植物的生态系统。

主要分布在干旱或半干旱的地区。

草原有高草原和低草原之分,其中高草原主要生长着高大的禾草,低草原则以矮小的禾草为主。

1. 主要植物物种高草原主要的植物有狼尾草、针茅等;低草原则主要有羊草、马齿苋等。

2. 动物种类草原上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有牛羊、狗、狮子、兔子等。

其中,牛羊是草原上的典型动物,它们以禾草为食,帮助维持草原的生态平衡。

二、森林群落森林群落是以乔木和灌木为主要植物的生态系统。

森林群落可以分为针叶林和阔叶林两种类型。

1. 针叶林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寒冷地区,植物主要有松树、云杉等,它们具有长针状叶片,能够适应严寒的气候条件。

2. 阔叶林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暖湿润的地区,植物包括橡树、枫树等。

它们的叶片宽大,能够充分吸收光能,适应多变的气候条件。

3. 动物种类森林群落生活着众多的动物,包括熊、鹿、狐狸、松鼠等。

这些动物栖息于森林中,依赖森林的植被和其他生物资源。

三、湿地群落湿地群落是以湖泊、河流、沼泽等湿地环境为基础的生态系统。

湿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生态特点。

1. 湖泊湖泊是湿地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体中生活着鱼类、藻类、浮游生物等。

2. 河流河流是湿地群落中水流较快的生态系统,水中有各种鱼类、甲壳类动物以及底栖生物等。

3. 沼泽沼泽是湿地群落的典型类型,植物有香蒲、芦苇等。

沼泽湿地为众多鸟类提供了觅食和栖息的场所。

总结:群落类型是由不同的生物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不同的群落类型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功能。

草原群落适应干旱的环境,以禾草为主要植物;森林群落分为针叶林和阔叶林,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湿地群落包括湖泊、河流和沼泽,为众多动植物提供了独特的栖息环境。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七章 植被、土壤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环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七章 植被、土壤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环

第二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读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要素及物质与能量交换的主要途径。

提示: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等。

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要素是生物。

3.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C,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A,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B,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D。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1.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表现为哪两方面?提示:生产功能、稳定功能。

2.根据稳定功能的特点,判断正误。

(1)稳定功能是指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2)稳定功能和生产功能一样,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自然环境要素的功能。

(√)(3)稳定功能就是指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稳定。

(×)(4)稳定功能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产物,又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特点变化性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要素的演化,各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意义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通过图示我们可以看出:某一自然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2.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带来重大影响:干扰不断增强→自然环境要素发生连锁变化→环境快速变化→不利于人类的适应。

命题视角(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演绎法学习1.气候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2.地貌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水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大气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土壤坡度陡,易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坡度缓,土壤沉积,土壤肥沃生物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3.土壤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大气气候的干、湿、冷、暖影响土壤,土壤是气候的反映生物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水、地形土质疏松,易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岩石地壳表层的岩石圈经过风化作用成为风化壳,即成土母质命题点全训图1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图2为某地貌景观图。

第七章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第七章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平均大陆植被分布模式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的表现: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的表现:
东部湿润森林区 自北向南依次为: 自北向南依次为: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山地垂直带 与水平地带性的关系
水平地带性是基础,它 水平地带性是基础, 决定着山地垂直地带的 系统。 系统。
•经度起点的植被垂直带,向 经度起点的植被垂直带, 经度起点的植被垂直带 上首先变为同纬度的海洋性植 某一山体植被垂直带分 布,与山体所处的纬度 被(即近海洋处同高度的植被 开始到极地为止的水平 类型),而后, ),而后 类型),而后,随着海拔的升 植被带分布顺序相对应。 植被带分布顺序相对应。 高,出现与纬度地带性相应的 植被带。 植被带。
由北向南其带谱 由北向南其带谱 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 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 季雨林、雨林
1)亚欧大陆 西西伯利亚-中亚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其带谱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苔原-北方针叶林-温 带草原-温带荒漠带草原-温带荒漠-亚 热带荒漠
7. 2陆地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陆地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一、几个概念
垂直带谱 山地植被垂直带 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 序组成了一定的体系, 序组成了一定的体系, 称为垂直带谱 垂直带谱。 称为垂直带谱。 树线 雪线
二、垂直带谱的一般规律
1、受水平植被带(基带)的制约 受水平植被带(基带) 2、植被垂直带谱可分为湿润型和干旱型两类 3、植被垂直地带更替与它的水平地带更替具有一定相似 但又其自己的特点。 性,但又其自己的特点。 4、高山植被性质因地而异。 高山植被性质因地而异。 5、植被带的海拔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逐步降低。 植被带的海拔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逐步降低。 6、当高大山脉与盛行风向垂直时,其两侧差异很大。 当高大山脉与盛行风向垂直时,其两侧差异很大。 7、中高纬度地区的垂直带谱更为复杂。 中高纬度地区的垂直带谱更为复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回顾 5、简述水对植物的生态意义。
• 水是任何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 水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 水对稳定环境温度有重要意义 • 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 水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
知识点回顾 6、简述土壤对植物的生态意义。
• •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土壤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生命支持系统 土壤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 土壤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 土壤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
群落的水平结构 • 概念:群落在空间水平分化和镶嵌现象;
陆地生物群落中水平格局的主要决定因素
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 中度干扰假说

不同程度的干扰,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是 不同的,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 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 多样性较低 – 干扰间隔时间长,演替发展到顶极期,则多 样性也不很高 – 中等程度的干扰,才能使群落多样性维持最 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物种入侵和定居
4、简述植物对极端高温的适应。
形态上:生密绒毛和鳞片,过滤部分阳光;呈白色、银 白色,叶片革质发亮,反射部分阳光;叶片垂直排列使 叶缘向光或在高温下叶片折叠,减少光的吸收面积;树 干和根茎有很厚的木栓层,起绝热和保护作用。 生理方面:主要有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 浓度,以利于减缓代谢速率和增加原生质的抗凝能力; 蒸腾作用旺盛,避免体内过热而受害;一些植物具有反 射红外线的能力,且夏季反射的红外线比冬季多。
最小面积
指能包括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物种(95%)的面积
热带雨林,50×50㎡ 常绿阔叶林,20×20㎡ 针叶林及落叶林,10×10㎡ 灌丛, 5×5 或 10×10㎡ 草地, 1×1 或 2×2㎡
种类组成
优势种 (dominant species):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 用的植物
• 概念: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 • Raunkiaer分类系统
– 高位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地上25㎝以上 – 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地上,25㎝以下,受地 被物或积雪保护 – 地面芽植物: 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冬季 地上部分全部枯死,地下部分存活 – 地下芽(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 中 – 一年生植物: 以种子度过不良季节
• 概念: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或分层现象; • 陆生植物群落的成层现象
– 森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 (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寄生植物构成层间植 物); – 草本植物:高草层、中草层和矮草层;
• 水生群落的分层
– 主要与光照、温度、食物和溶氧量有关 – 挺水草本层、飘浮草本层、水面高草层、沉水漂 草层、沉水矮草层、水底层
生活型谱:某一地区或某一植物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数 量对比关系; 每一类植物群落都是由几种生活型的植物所组成, 但其中有一类生活型占优势 • 高位芽植物占优势是温暖、潮湿气候地区群落的特征, 如热带雨林群落 • 地面芽植物占优势的群落,反映了该地区具有较长的 严寒季节,如温带针叶林、落叶林 • 群落一年生植物占优势则是干旱气候的荒漠和草原地 区群落的特征,如东北温带草原
β多样性指数
• Whittaker指数(βw)
βw=(S/mα)-1
– S为所研究系统中记录的物种总数;mα为 各样方或样本的平均物种数 • Cody指数(βc)
βc=[g(H)+I(H)]/2
– g(H)为沿生境梯度H增加的物种数目; I(H) 为沿生境梯度H失去的物种数目
生活型 (life form)
Braun-Blanquet
5 4 3 2 非常多 多 较多 较少
Un.
个别
Very rare
很少
Vr
+
很少
生物多样性
生物种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生物多样性的四个水平
– 遗传多样性:地球上生物个体中所包含的遗传信息的 总和,是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础;
– 物种多样性: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及种类; –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圈中生物群落、生境和生态 过程的丰富程度; – 景观多样性
知识点回顾 3、简述植物对极端低温的适应。
形态上: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芽 具鳞片,器官表面被蜡粉和密毛,树皮有发达的 木栓组织,植株矮小,常呈匍匐、垫状或莲座状 等等。 生理上:主要通过原生质特性的改变,如细 胞水分减少、淀粉水解等等,以降低冰点;对光 谱中的吸收带更宽、低温季节来临时休眠,也是 有效的生态适应方式。

层片
群落中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的集合。 层片的特征 • 同一层片的植物属于同一生活型类别; • 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 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群落环境; • 每一层片在群落都占据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层片 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群落的垂直结构
艾蒿 铁线莲 青冈 陕甘花楸 小叶千金榆 杜鹃 鬼见愁 丁香 忍冬 拔契 刺梅 草本 毛梅悬钩子 唐松草 紫菀 淫羊霍
1668
分别计算两个群落的乔灌层、草本层的α多样性指 数和两个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指数。
群落的基本特征
•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 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 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
• 具有一定的结构 • 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 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 具有边界特征 //群落交错区
• 各物种具有不同的群落学重要性
群落的性质
最小面积 种类组成性质分析 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物种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有三个空间尺度,即α多样性、β多 样性和 γ多样性; α多样性:指局域均匀生境下的物种数目,因 此也被称为生境内的多样性; β多样性:指沿环境梯度不同生境群落之间物 种组成的相异性或物种沿环境梯度的更替速
率,也被称为生境间的多样性;
γ多样性:指区域或大陆尺度的物种数量;
α多样性指数
• • Simpson指数: D=1-ΣPi2 Shannon-Weiner指数:H =-ΣPilnPi 式中Pi种的个体数占群落中总个体数的比例, Pi=Ni/N。 • Pielou均匀度指数:E=H/lnS S为样方内的总物种数
本节课重点 群落的基本特征
生物多样性及其计算
植物的生活型及其分类 干扰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波动的类型及其特征 演替顶级论及其核心思想
群落概念 一定的种所组成的天然群聚(Warming,1890) 不同植物有机体的特定组合,存在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的 相互影响(苏卡乔夫, 1908) 具有一致的种类组成且外貌一致的生物聚集体(Shelford, 1911 综上所述,群落可定义为: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知识点回顾 1、生态因子的分类及其包括哪些具体指标?
生态因子及其分类
概念:环境中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殖和分布 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根据因子性质 的不同,划分为五类:
•气候因子:光、温度、水分、空气、雷电; •土壤因子:土壤结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生物; •地理因子:海拔、坡向、坡位、地面起伏等;
建群种 (constructive species):优势层中的优势种
亚优势种 (subdominant species):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 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伴生种 (companion species):群落的常见种类,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 起主要作用
•生物因子:与植物发生相互关系的动物、植物、 微生物及其群体;
•人为因子:对植物产生影响的人类活动
知识点回顾 2、根据植物对日照长短适应的不同,可以划分 为几种类型?各有那些代表性植物?
1.3 植物与光的关系
根据植物与日照长度的关系,可以将植物分为四类:长日照 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中间型植物。 • 长日照植物(long day plant) 指只有当日照长度超过一定数值时才开花,否则只进行营养 生长、不能形成花芽的植物。常见的有牛蒡、紫菀、凤仙花等; 作物中有冬小麦、大麦、菠菜、油菜、甜菜、甘蓝、萝卜等。 短日照植物(short day plant) 只有当日照长度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否则只进行营养生长 的植物。常见的有牵牛、苍耳、菊花等;作物中有水稻、大豆、 玉米、烟草、麻、棉等。 • 中日照植物(day intermediate plant) 指只有当昼夜长短比例接近于1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甘蔗 的某些品种。 • 中间型植物(day neutral plant) 这类植物只要其他条件合适,在不同的日照长度下都能开花。 如黄瓜、番茄、四季豆、番薯、蒲公英等。
群落类型 青冈-抱榆群落+珍珠梅-羊胡子草群落
物种名 青冈 抱榆 小叶千金榆 珍珠梅 杜鹃 胡枝子
数量 10 13 5 16 5 2 15 1 1 7 3 3 5 4 2 5 2 2 2 3 10 2 4 6 9 3
海拔 1321
草本
羊胡子草 泽兰 细辛 沙参 棉枣
作 业
青冈-陕甘花楸-小叶千金榆群落


投影盖度和基盖度
几种常用的多度等级
Drude
Soc. Cop3 Cop. Cop2 Cop1 Sp Sol. 极多 很多 多 尚多 少 稀少 Frequent Occasional Rare 常见 偶见 稀少 F O r 1 少
Clements
Dominant Abundant 优势 丰盛 D A
偶见种 (rare species):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是由于种群本身
数量稀少的缘故
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 • 多度(abundance) 直接计算;目测估算 盖度 (coverage) 投影盖度:植物枝叶垂直投影所覆盖的地面面积 基盖度:植物基部实际所占有的面积 • 频度 (frequency) 群落中某种植物在一定地区的特定样方中出现的百分比 频度=(某种植物出现的样地数/总样地数)×100% 重要值 (important value) IV=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3 生物量 一定时期内单位面积上产生的有机物的数量 衡量群落生产力大小的重要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