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 第九章
考研《传播学概论》思维导图记忆法
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 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政治,经济,一般社会功能(贡献:经济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麻醉作用”
8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定义 ← 传播制度 → 媒介控制 ↓
↓
↓
↓↓↓
信源 信宿 符号 工具 反作用
多重结构(相对独立) 广泛联系
↑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系统模式 ←
社会传播
→ 总过程理论
田中义久大众传播过程图示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5
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外部环境
定义←
人内传播
→ 特点
社会实践反映 积极能力(创造性思维成果
↓
基础)
附加刑补偿性排除性业务标准市场标准新闻价值新闻要素九种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伊里调查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观作为市场的受众基本观点麦奎尔观点受众的定义建立的基础局限性作为大众的受众观作为权力主体的受众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三个方面的影响反论权意见广告多频道有线电视领域一种受众行为理论受众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使用与满足传媒接解的社会条件因素广播印刷电视卡兹使用与满足过程基本模式一种受众行为理论1喜欢知识竞赛的心理需求2收听肥皂剧的动机1读书动机2报纸使用形态麦奎尔的满足四种类型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环境监视评价1意义2局限性竹内郁郎的补充目的条件印象结果修正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传播效果大众传播效果的四种类型戈尔丁构成两个方面双重含义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影响传播效果的要素和环节大众传播的效果和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影响的三个理论麦奎尔20世纪初30年代末40年代60年代70年代子弹论魔弹论传播流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宏观理论共同点子弹论与宏观理论不同传播主体与传播技巧与传播对象与核心观点理论背景评价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缺陷子弹论与宏观理论不同媒介技术与对社会发展生活的影响传播流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中介因素创新与普及大众传播过程两方面补充两级传播大众传播效果有限效果论五项一般定理缺陷政治即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本章全章节重点一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议程设置理论的概要和特点2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3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传播环境额挑战二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2沉的螺理论的点默旋特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三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1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2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3培养理论的外围四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1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2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3从知沟到数字鸿沟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本章第一三重点记忆第二了解即可一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2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二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三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1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2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3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第十四章传播研究史和主要学派只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1-9章)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一至九章)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二、问答: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
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3.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传播学概论
四、培养理论 该理论认为:电视内容可以培养受众的世界观。对
受众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来说,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 进行客观的、真实的、全面的反映,提供正确的信息, 就可以对培养受众健康全面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积极作 用;另一方面,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进行了偏颇的描 述,就会歪曲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而形成不正确 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香农-韦弗模式的对传播过程研究的启发性在于 (1)导入了噪音的概念。
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 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 的重要因素。 (2)香农-韦弗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者 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
(三)赖利夫妇系统模式
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 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 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 们所提示的环境
拟态环境及培养理论对受众的影响 1、受众容易将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相混淆,从 而对真实环境产生错误性判断。特别是对意见领 袖的看法,更是对整个社会环境看法的缩影。 2、拟态环境与培养理论能对大众传播受众的思 想及意识形态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3、拟态环境中的意见领袖,会引起受众的模 仿,并由此产生相关的活动。
1、电视画面上凶杀和暴力的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诱发 关系。 2、这些凶杀和暴力的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持续看凶杀和暴力增加了人们的不安全感 3、电视对犯罪的表现导致了儿童的盲目模仿,许多劫机、 抢劫等行为模仿电视内容。如果这种暴力得到奖励,更 会引起模仿 4、人们在接触暴力活动后,情绪会变得非常兴奋、激 动,这种生理反应会强化观看之后的感情反应,如果这 时遭遇挫折,会转化成愤怒的情绪并导致攻击行为。 5、观看者在观看电视中的暴力画面,尤其是看到一定情 况下合理的或被社会认可的暴力内容时,原来反对实施 暴力的观念和价值观会淡化,攻击性更强。
第九章 传播媒介 传播学概论课件
“容器人〞的概念
• 日本学者中野收认为,在群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 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 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 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 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 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 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 了人际关系的最正确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 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 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群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 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 感觉中枢的影响,因此,在他的眼里,媒介和社 会的开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 “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 这个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指导意义,但它不是严 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根底 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返回
“热媒介〞与“冷媒介〞
〔一〕相关理论 1、“电视人〞概念 2、“容器人〞概念 3、“充欲主义〞 佐藤毅 他律性欲望主义 〔二〕新媒介的开展趋势及其冲击 新媒介的特点和性质 “电子乌托邦〞思想
麦克卢汉
• 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2)是加拿大的著名文 学批评家,也是群众传播理论的一代宗师。麦克卢 汉的事业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40年代是成长期,热 衷于文学批评,其重要成果是?机械的新娘?(1951); 50年代是转化期,他接受了英尼斯的学说,沉浸于 文化人类学之中,并编辑了?探索?杂志;60年代是 他的成熟期,致力于传播研究,相继出版了?谷登堡 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 (1962)、 ?人的延伸:媒 介通论?(1964)、?媒介即是讯息?(1967,与昆 廷·菲奥尔合著)和图画书籍?媒介是按摩、是逆 风?(1967)等书。
传播学概论第九章 受传者研究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3、 社会关系论的主要观点 (1)媒介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信息,但社会成员是有选择地接 受和解释这些信息的。 (2)造成社会成员有选择的大众传播信息接受行为的重要原因, 在于他们的社会关系影响着他们的接受方式。 (3)当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为家庭、朋友、熟人和其 他与他有关系得人所改变时,就表明上述的社会影响在产生作用。 (4)个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注意形式和反应形式,反映出他的 社会关系网络。 (5)因此,大众传播媒介的效果既非一致的、强大的,也非直 接的;个人间的相互影响极大地制约和影响着媒介效果。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三种受众理论的内容 1、 个人差异论主要观点 (1)各人心理结构是千差万别的; (2)个人之间差异的形成,虽然部分地是由于各人的先天条件 不同,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后天习得的不同; (3)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的人们接触到大相径庭的观点,他们 从环境中习得一系列看法、态度、价值观和信念,这些构成他们 的心理结构,并使他们每个人都与他人不同。 (4)人们由于后天习得的不同,导致他们在感知理解客观事物 时各自带有自身的倾向性;各人的心理差异影响他们对信息刺激 物的挑选,也制约他们对信息刺激物意义的理解。 (5)心理结构各不相同的社会成员,对大众传播媒介内容的接 受、理解、记忆、反应,也是各不相同的。
2、 选择性接触(注意):受众成员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 同需求、不同目的、不同兴趣,有选择地使用媒介,有舍弃地 注意和接受媒介 3、 选择性理解(解释):受众对已被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 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同传播者给予的意义是否一致,而理解 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同时,由于受众成员以 往的经验、文化素质、接触媒介的动机、事前的看法态度等因 素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传播内容往往见仁见智,理解看法不一 致。 4、 选择性记忆:受众成员对自己所接触、理解的媒介信息, 只是有筛选地记住一部分内容,其他媒介信息则被从记忆中排 除出去。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Summarized by CYYS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一) 传播概念的把握1. 起源 communication1) 库利: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 皮尔士:通过“像”(icon)或符号对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3) 施拉姆: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 实质:社会互动行为(二) 传播与信息1. 信息定义:物质的普遍属性,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2. 信息分类:1) 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2) 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3.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1) 生理反应→伴随精神心理活动,态度,感情,价值,意识形态2) 符号系统本身→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三)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四) 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共享,关系,双向,共通,行过系)(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 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大众传播特点:专业机构,对象,技术,内容公开,反馈2. 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开放性,子系统,双偶,双自)P103.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Eg制度合理,渠道畅通,系统功能正常4. 传播隔阂: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5. 传播学的任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六)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1. 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1) 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2) 精神交往关系与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3) 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得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2.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1) 精神~→起源于→物质~2) 物质生产力→制约→精神~3) 精神~→反映→物质~3.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1) 精神~发展→推动→物质~2) 物质生产力发达到一定程度,精神生产状态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 精神~&物质~→不同的特殊规律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 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1.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2. 动物传播的局限P243. 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P26-274. 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1) 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 无限的灵活性3) 发音的经济性4) 能动性和创造性(二)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 口语传播时代:1) 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加速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P29;2) 口语的局限:空间&时间,小规模&近距离P29-302. 文字传播时代:1) 文字的出现P302) 文字发明的意义[巴勒克拉夫]时间,空间,传承P313. 印刷传播时代:1) 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登堡印刷机)P31-32;2) 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社会经济的推动,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4. 电子传播时代:1) 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2) 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三)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P352. 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再现,示现,机器)P35-36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P36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九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九章网络传播的效果 (2)第一节网络传播效果的含义 (2)1.网络传播效果的表现方式 (2)2.网络传播效果形成的复杂性 (3)第二节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 (3)1.“议程设置”与“议程融合”理论 (3)2.网络中是否存在议程设置 (4)3.网络议程设置的特点 (4)4.网络“议程设置”的基础作用机 (5)第三节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 (6)1.“沉默的螺旋”假说简介 (6)2.网络中是否存在“沉默的螺旋” (6)3.网络中“沉默的螺旋”的形成机制 (7)第九章网络传播的效果第一节网络传播效果的含义1.网络传播效果的表现方式(1)传播效应与作用效果A. 传播效应传播效应,衡量的是特定对象的传播范围与影响面。
仅看单一传播对象时,网络传播的效应包括放大、削弱、催化和裂变等。
a) 放大效应网络传播可能将一件小事或一个小话题的影响不断放大,最后在整个网络甚至是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b) 削弱效应有些对象本来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面,但网络可能对它产生一种削弱效应。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通常说明媒体的选择判断与网络受众的选择判断发生了偏离。
c) 催化效应在网络传播中,它不仅意味着广泛的传播面,同时意味着事物的属性在人们眼中会发生变化。
d) 裂变效应一个话题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分解,衍生出大量新的话题,从而产生强大的传播能量。
对于多个传播对象,网络传播的效应常常体现为两种,即聚变效应和正反馈效应。
a) 聚变效应网络传播可以将一些弱小的话题或声音聚集起来,将它们汇聚成一种强大的声音。
通过这一过程,每一个弱小的声音的能量会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b) 正反馈效应当几个对象同时传播时,网络传播会产生一种使强者更强、使弱者更弱的正反馈效应。
B. 作用效果传播效应,只是反映了传播活动本身是否引起关注。
作用效果,则是指所传播的事物在受众那端引起的反应。
作用效果包括以下几种。
a) 引起受众注意的程度在网络中,这种注意程度可以通过页面访问量、点击率、转发量等来衡量。
传播学概论》第九章
可编辑ppt
12
三、认识传播媒介的原则 施拉姆:认识媒介的八个原则 1、媒介所刺激的感官 2、反馈的机会 3、速度的控制 4、讯息代码
可编辑ppt
13
5、增殖的力量 6、保存信息的力量 7、克服弃取的力量 8、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
可编辑ppt
27
适应用户多层级细分的需求,即用户对 手机媒体的需求从基本的通信联系、信 息获取逐步向信息共享、娱乐互动、电 子商务需求拓展;
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用户原创内容成为手机媒体的重要内容 来源;
内容表现形式的多元化。
可编辑ppt
28
媒介的选择: 媒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取长补短。
——施拉姆
大众媒介,就是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面 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现代 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 互联网等。
可编辑ppt
4
媒介与传播形式:
传播形式是人们的传播活动,如口头传 播、书信传播等。
同一传播形式可用不同传播媒介;一种 传播媒介也可服务于不同传播形式。
可编辑ppt
5
媒介与符号:
符号: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本身并非信息载体,而是传播内容的构 成物。
媒介:符号的载体。
可编辑ppt
6
媒介与媒体:
媒介:传播渠道,是一种物质实体、工 具集、整理、制作、传播的专 门组织,如广播电台。
可编辑ppt
14
认识大众媒介的四个角度: 1、传播手段 2、时效性 3、持久性 4、受众参与的程度
可编辑ppt
15
认识媒介的两个基本观念:
1,大众传播媒介各有所长,也各有所 短。一种新型媒介并不会取代传统媒介, 而是在互相竞争的格局中达成某种平衡 甚至融合。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传播学概论》第九章
控制分析
外部: 外部制度和规范 对传媒机构及其 活动的控制和影 响
内部:
考察传媒机构的 内部制度和规范 对信息的生产、 加工和传播活动 的制约
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社会制度: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着一定目标形 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和正式的社会规范 体系。社会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 化制度。 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的反映 传播制度: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 接地起着制约控制的部分。
2、1840年以后,半封建半殖民地
清政府对以列强为靠山的外国报刊给予治外法权管 理主权,拱手让给租界当局; 对民族包业或报刊实行高压政策,对宣传进步和革 命思想的报刊给予严厉的制裁和查封措施 1902《大清报律》报 纸不得刊载“诋毁宫廷之语, 淆乱政体之语”,并规定发行前的审查制度。 1910年12月,章士钊利用资政院把原有的《大清 报律》修订为《钦定报律》,由皇帝颁布实行。章 士钊立即成为抨击这一恶法的引人注目的一员。他 尖锐指出,政府此举侵犯了公民的私权
其它公、私大媒介 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 介的活动进行干预
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 的活动
中小媒介
默多克的传媒帝国
新闻集团各种媒体每天24小时连续 向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传 送精彩纷呈的新闻和娱乐节目;作 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英文报纸出版 商,集团在全球范围发行报纸每周 发行量逾4000万份,销售额和发行 量居全球第一。新闻集团还办有9个 娱乐及新闻网站,并与YAHOO签订合 作协议,将新闻集团下属的这些网 站与YAHOO相互链接,以期获得更多 访问者。
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战争期间,真相是如此宝贵,以至于必须用谎言来加以保护” ——邱吉尔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新祥旭教育.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仅有前11章)名:传播学概论作者: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翻译:李启,周立方目录序言第一章传播是怎样发展的------------------ (1) "传播"的含义------------------------- (2)传播的开端--------------------------- (5)语言的产生--------------------------- (7)文字的产生--------------------------- (10)大众媒介的产生----------------------- (14)第二章传播起什么作用-------------------- (20)人类传播--三位心理学家的看法--------- (25)传播的社会功能----------------------- (31)小结传播对人类的功能--------------- (38)第三章传播过程-------------------------- (40)信息的性质--------------------------- (41)传播关系----------------------------- (45)传播关系的双向性质------------------- (48)传播契约----------------------------- (49)传播行为----------------------------- (54)电路和行为--------------------------- (58)小结传播怎样起作用----------------- (62)第四章传播符号-------------------------- (65)符号的性质--------------------------- (67)非语言符号的性质--------------------- (74)第五章传播代码-------------------------- (86)语言符号和代码及沃夫--萨皮尔假设----- (89)语言的若干问题----------------------- (94)第六章传播途径:谁同谁谈话-------------- (104) 广角镜------------------------------- (106)传播途径的几种型式------------------- (108)为什么要这些途径--------------------- (111)有关选择的公式包会什么内容?--------- (116)第七章传播媒介:大众与个人的------------ (121) 渠道的朴素心理学--------------------- (123)两级传播论--------------------------- (130)麦克卢汉学说------------------------- (135)结论--------------------------------- (141)第八章大众媒介的深广度------------------ (143)大众媒介的结构与功能----------------- (146)媒介的财源--------------------------- (149)媒介的延伸:知识产业----------------- (155)第九章发送者、接收者与挑选过程---------- (160) 新闻的选择--------------------------- (161)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 (166)生活中的特定方式--------------------- (166)趣味的表现形态----------------------- (171)教育与媒介的利用情况----------------- (174)第十章社会控制与大众传播---------------- (179) 有关控制的实际问题------------------- (189)社会控制的某些其他侧面--------------- (195)第十一章传播怎样产生效果(一)---------- (198) 第十二章传播怎样产生效果(二)--------- (219) 亚里斯多德模式。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学概论重点第一篇:传播学概论重点传播学概论1、信息(1)广义的信息概念: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心的东西都是信息。
(2)信息的构成: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c.香农认为,所谓信息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
从功能角度看,信息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概率的一种度量。
)2、传播(1)概念: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库利的传播观: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3)传播的实质: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4)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5)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3、符号(1)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2)符号的构成: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
(3)符号的基本功能: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4、意义(1)概念: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2)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5、象征性社会互动(1)象征行为①含义: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这种象征行为通常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第九章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第九章第九章受传者研究学习指导:本章是五个W中间仅次于效果研究的部分,也是研究成果⾮常丰富的部分。
需要对各种理论有较深的理解,特别是受众的选择性因素、使⽤与满⾜理论应该重点加以掌握。
第⼀节受传者和受众概念:受传者和受众的相同之处和区别受传者指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
传播学中的受众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
⼤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问答:1.受众在⼤众传播中有何重要作⽤?①受众不但是⼤众传播信息到达的⽬的地,⽽且也是媒介信息的积极主动的“寻觅者”。
②在⼤众传播中,受众是否接触某⼀媒介传递的信息,得凭受众⾃愿,传播者⽆法也⽆权强迫受众接受媒介传递的信息。
2.⼤众传播中受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①⼴泛性。
⼤众传播是⾯向全社会公众的传播活动。
②混杂性。
⼤众传播的受众是混杂的,由特点各异的受众成员组成。
③分散性。
⼤众传播过程中受众与传播者没有直接的接触,他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分隔开的,⽆法展开当场的对话交流。
3.受众接受信息的动机有哪些?(联系“使⽤与满⾜”)①消遣娱乐。
⼴⼤受众使⽤⼤众传播媒介的基本动机之⼀。
受众往往⾸先视它为消遣、娱乐的⼯具。
②满⾜信息需求和⼼理需要。
了解国内外⼤事,获取市场、商品、⽂化等信息。
③获取知识,提⾼⽂化⽔平。
“空中学校”⼴播电视⼤学、中专等,极⼤的延伸了学校的课堂。
④⼈们相互交往的需要。
它们把受众成员同周围的世界联系在⼀起。
第⼆节关于受众的理论概念:1.枪弹论(魔弹论、⼦弹理论、⽪下注射论):⼤众传播的受众是被动的、相对⽽⾔⽆⾃卫能⼒的“靶⼦”,很容易被⼤众传播媒介射出的“⼦弹”——信息——所击倒。
但后来的实证研究发现,有时,受众受众似乎是“中弹”了,⽽却“拒不倒下”。
2.受众的个⼈差异论:以“刺激——反应论”的⼼理学模式为基础,从⾏为主义的⾓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众传播信息的不同的接收⾏为,取决于个⼈特性的千差万别。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一、传播现象由来已久传播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包括传播行为、传播活动在内的传播现象,早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
(1)原始社会,传递信息的必要性:(2)语言产生前后,传播行为是通过声音、结绳、烟火、图画等方式进行的。
结论: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它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由来已的。
烽火戏诸侯。
(3)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美国)开始科学分析传播现象,探索传播理论。
40年代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4)1946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
(5)1947年,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第二年主编了第一本大众传播学论文集,出版了第一本传播学教材,至此传播学也就应运而生。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二、什么是传播(一)传播1)来源: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源自拉丁语communis基本意思: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2)概念复杂性:1976年,美国学者丹斯和拉森列举的定义达126种(二)传播定义的四种类型:香农“信息”概念的引入1)传播是信息的共享:(美)施拉姆2)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美)心理学家霍夫兰3)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传播学者贝雷尔森4)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中)郭庆光教授(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者与传播对象(受者、受众)4)传受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系统:(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理论:物质决定精神交往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它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经济背景1。
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3。
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2。
人类传播的形态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
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人文科学研究法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
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 实地调查法步骤①提出研究假设、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③确定抽样方案④设计调查问卷3。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四传播学与奠基人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2)卢因:场论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民众——舆论领袖—-媒体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新祥旭教育.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仅有前11章)名:传播学概论作者: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翻译:李启,周立方目录序言第一章传播是怎样发展的------------------ (1) "传播"的含义------------------------- (2)传播的开端--------------------------- (5)语言的产生--------------------------- (7)文字的产生--------------------------- (10)大众媒介的产生----------------------- (14)第二章传播起什么作用-------------------- (20)人类传播--三位心理学家的看法--------- (25)传播的社会功能----------------------- (31)小结传播对人类的功能--------------- (38)第三章传播过程-------------------------- (40)信息的性质--------------------------- (41)传播关系----------------------------- (45)传播关系的双向性质------------------- (48)传播契约----------------------------- (49)传播行为----------------------------- (54)电路和行为--------------------------- (58)小结传播怎样起作用----------------- (62)第四章传播符号-------------------------- (65)符号的性质--------------------------- (67)非语言符号的性质--------------------- (74)第五章传播代码-------------------------- (86)语言符号和代码及沃夫--萨皮尔假设----- (89)语言的若干问题----------------------- (94)第六章传播途径:谁同谁谈话-------------- (104) 广角镜------------------------------- (106)传播途径的几种型式------------------- (108)为什么要这些途径--------------------- (111)有关选择的公式包会什么内容?--------- (116)第七章传播媒介:大众与个人的------------ (121) 渠道的朴素心理学--------------------- (123)两级传播论--------------------------- (130)麦克卢汉学说------------------------- (135)结论--------------------------------- (141)第八章大众媒介的深广度------------------ (143)大众媒介的结构与功能----------------- (146)媒介的财源--------------------------- (149)媒介的延伸:知识产业----------------- (155)第九章发送者、接收者与挑选过程---------- (160) 新闻的选择--------------------------- (161)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 (166)生活中的特定方式--------------------- (166)趣味的表现形态----------------------- (171)教育与媒介的利用情况----------------- (174)第十章社会控制与大众传播---------------- (179) 有关控制的实际问题------------------- (189)社会控制的某些其他侧面--------------- (195)第十一章传播怎样产生效果(一)---------- (198) 第十二章传播怎样产生效果(二)--------- (219) 亚里斯多德模式。
传播学概论09
受众的基本特点
所谓受众,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接受信息的人, 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和VCD等电子媒 介的观众,以及互联网的网民,即各类传播活动 中信息的接受者,又称之为受传者。
受众是自由的 受众是主动的 受众是各不相同的 受众是众多的 受众是匿名的
受众使用传播媒介的目的—满足自 受众使用传播媒介的目的 满足自 身需要
影响受众认知的因素:自我因素 影响受众认知的因素
生理自我:受传者由于生理条件不完全相 同,当受传者对色彩、声音、符号、语义 的识别不全面、欠准确时,会直接影响外 部信息的接收与理解。 心理自我: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个性和不 同的心理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 们对信息的选择、理解和记忆。
左右认知和制约理解的主观因素
有关态度改变的几种理论
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平衡论 认知失调论
受众的心理选择机制
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
传播学中受众地位的变化 我国的受众研究
受众研究
大众传播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大众传播的整个过 程都以传播者搜集、制作、传递信息开始,而以 受众接触、接受信息并对信息作出反馈结束。受 众是大众传播的信宿,即“目的地”。大众传播 的传播者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向受众传递自己的传 播意图,并有意无意地把受众接受信息的情况作 为传播是否成功的参照。由于受众是大众传播的 对象和目标,对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 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往往都需要根据受 众接受传播的状况和结果来评价。重视受众在传 播中的地位有助于我们理解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
同向解读或“优先解读”(preferred reading) 妥协式解读(negotiated reading) 反向解读式或“对抗式解读”(oppositional reading)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九章
视 静止 调 的 介
画面 度、 纷繁 2、电视时效
声音 蒙太 芜杂 性强
字幕 奇、 的 3、电视保存
特效 节目 开放 性和选择性
节目 元素 的 较弱
元素 组合
4、电视具有
手法
较强的形象
感、现场感
和过程感
四、互联网 因特网、网际网路 互联网前身:1969年美国国防部阿帕网(ARPANET) 1991年:提姆·伯纳斯李:万维网(World Wide Web)
有声
的 效性较强
语
内省 3、广播的保
言、
的 存性和选择
音
性较弱
乐、
4、广播的影
其他
响面广
音响
三、电视 20世纪20年代起,电子装置传送图像的技术逐步成熟 20世纪30年代,第一批电视台开播 今天:仍在大众媒介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语言 语法 媒介 媒介特性
要素 体系 风格
运动
1、电视是视
电 图像 场面 变幻 听合一的媒
英国BBC: 世界上第一家公共广播机构,确立了一系列公共广播的基本原则。也是 世界上最有实力的国际广播电视机构之一。 非盈利性机构,不播出广告,经费来源于政府征收的广播电视接收机执 照费为主,每年由议会拨给。 理事会为最高决策、管理机构,决定英国广播公司的一切重大问题,直 接向议会负责。 积极意义: 保持节目内容的平衡,担负社会的教育责任,服务民主政治,服务于社 会的公共利益,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 免于资本家之控制,电视公司可完全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独立地制作节 目;可以排除一切黄色、暴力及一切不良的节目,以免做青少年犯罪的 导师;可以消除广告商的影响,以免电视节目迎合低级趣味;可以免于 广告泛滥及插播广告,从而避免破坏剧情,搔扰观众的收视情绪;可以 不播或大量减少电视广告,借以降低生产成本,以免造成国民经济之浪 费。 弊端: 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电视观众的经济负担 ; 不存在商业电视的竞争压力,公营电视唯我独尊,缺乏进取精神; 言论和消息来源的单一化,不利于广大观众了解事实真象,接近客观真 理。 二、大型跨国媒介集团 新的媒介垄断形式的具体表现 “所谓全球化,是在商业利润驱动力之下进行的全球市场重新瓜分的过 程。” 对民主和社会权益的损害、对民族国家独立性的威胁、对本土文化的侵 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受传者研究学习指导:本章是五个W中间仅次于效果研究的部分,也是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的部分。
需要对各种理论有较深的理解,特别是受众的选择性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应该重点加以掌握。
第一节受传者和受众概念:受传者和受众的相同之处和区别受传者指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
传播学中的受众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
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问答:1.受众在大众传播中有何重要作用?①受众不但是大众传播信息到达的目的地,而且也是媒介信息的积极主动的“寻觅者”。
②在大众传播中,受众是否接触某一媒介传递的信息,得凭受众自愿,传播者无法也无权强迫受众接受媒介传递的信息。
2.大众传播中受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①广泛性。
大众传播是面向全社会公众的传播活动。
②混杂性。
大众传播的受众是混杂的,由特点各异的受众成员组成。
③分散性。
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与传播者没有直接的接触,他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分隔开的,无法展开当场的对话交流。
3.受众接受信息的动机有哪些?(联系“使用与满足”)①消遣娱乐。
广大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动机之一。
受众往往首先视它为消遣、娱乐的工具。
②满足信息需求和心理需要。
了解国内外大事,获取市场、商品、文化等信息。
③获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
“空中学校”广播电视大学、中专等,极大的延伸了学校的课堂。
④人们相互交往的需要。
它们把受众成员同周围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第二节关于受众的理论概念:1.枪弹论(魔弹论、子弹理论、皮下注射论):大众传播的受众是被动的、相对而言无自卫能力的“靶子”,很容易被大众传播媒介射出的“子弹”——信息——所击倒。
但后来的实证研究发现,有时,受众受众似乎是“中弹”了,而却“拒不倒下”。
2.受众的个人差异论: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的接收行为,取决于个人特性的千差万别。
美国传播学者德福勒归纳了主要观点:①各人心理结构是千差万别的。
②个人之间差异的形成,主要由于后天习得的不同。
③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的人们接触到大相径庭的观点,他们从环境中习得一系列看法、态度、价值观和信念,这些构成他们的心理结构,并使他们每个人都与他人不同。
④人们由于后天习得的不同,导致他们在感知理解客观事物时各自带有自身的倾向性;各人的心理差异影响他们对信息刺激物的挑选,也制约他们对信息刺激物意义的解释。
⑤心理结构各不相同的社会成员,对大众传播媒介内容的接受、理解、记忆、反应,也是各不相同的。
各人差异论的贡献在于:促使人们重视个人的心理因素对受众成员的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从而使传播学中对于受众的研究,可以从分析受众成员的心理入手。
但测量心理因素非常困难。
3.受众的社会分类论:以社会学为基础,注重各社会群体的特性差异对受众成员的媒介信息接受的行为的影响。
主要观点:①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信息,但社会成员是有选择地接收和解释这些信息的。
②人们的这种有选择的媒介信息接收行为之基础,是社会成员在阶层分明的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
③这种社会结构是由许多社会群体类别组成的;确定社会群体类别的分类界限的,是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资收入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因素。
④确定社会群体类别界限的因素,影响人们对于大众信息的注意和反应形式,从而使各社会群体的内部成员们对大众传播作出大体一致的反应。
社会分类论可指导人们研究分析据以划分受众为不同群体的可变因素与人们信息接收行为之间的联系,并进而指导传播机构分析和预测不同受众群体的有选择性的媒介信息接收行为,根据不同的社会群体的特点设计和制作讯息。
但是,同属于一个社会群体的受众成员并不见得一定会对同一条媒介信息作出同样的反应。
社会群体的特征虽是对受众成员产生影响的一种因素,但并非唯一的因素,而是和心理因素等一系列因素共同影响受众的信息接受行为的。
4.受众的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员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
主要观点有:①媒介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信息,但社会成员是有选择地接收和解释这些信息的。
②造成社会成员有选择的大众传播信息接收行为的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的社会关系影响着他们的接收方式。
③当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为家庭、朋友、熟人和其他与他有关系的人所改变时,就表明上述的社会影响在产生作用。
④个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注意形式和反应形式,反映出他的社会关系网络。
⑤因此,大众传播媒介的效果既非一致的、强大的,也非直接的;个人间的相互影响极大地制约和影响着媒介效果。
社会关系论的基础,是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卡茨等人的研究成果。
他们的研究成果显示: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左右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反应及对创新事物作出采纳与否的决策。
问答:简要评述当前常见的几种受众的理论三种不同的受传者理论,各自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了影响受众对大众传播内容的接受和瓜情况的一些因素。
虽然它们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解释影响受众信息接收行为的一切因素,但都不失之为观察这种现象某些方面的有用视角。
我们认为,不存在一般无异的受众。
受众的媒介信息接受行为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的确是一种复杂的现象。
第三节受众的选择性因素及理论解释(重点)概念:1.选择性接触(理解、记忆)详见答题22.认识的连贯论(认知不和谐理论):受众的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
根据这种观点,人们有意识地选择那些与自己的立场、观点、信仰一致的内容,而对那些不一致的内容则不予注意、回避或不接触,避不开时则通过选择性理解和解释减少其对自己固有观念的冲突。
3.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成员往往接触、理解并住记那些能满足自己需要或兴趣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能与他们原有的观点相一致,也可能有悖于固有的观点。
问答:1.为什么说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并不是信息的被动的接受者?受众的选择性因素:①选择性接触:面对着众多的媒介信息内容,受众成员无法毫无选择地被动地注意所有这些内容并对它们作出反应。
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有选择地使用媒介。
②选择性理解(解释):这是指受众对已被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同传播者给予的意义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
③选择性记忆:受成员对自己所接触、理解的媒介信息,并非能全部长久地印入脑海之中,而只是有筛选地记住一部分内容。
解释选择性因素的观点①认识的连贯论(认知不和谐理论)的解释:受众的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
根据这种观点,人们有意识地选择那些与自己的立场、观点、信仰一致的内容,而对那些不一致的内容则不予注意、回避或不接触,避不开时则通过选择性理解和解释减少其对自己固有观念的冲突。
②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解释:受众成员往往接触、理解并住记那些能满足自己需要或兴趣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能与他们原有的观点相一致,也可能有悖于固有的观点。
③可获得性(易得性)论的解释:受众成员常常选择那些最易获得、最易吸收的传播内容,并且往往由于某些信息易于获得,自己也没有什么特殊理由拒不接受而记住了这些内容。
(应当注意“黄金时间”的效应)信息的获得性对受众的信息接收行为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本身受到传播环境的制约。
虽然在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容易获得的信息较易引起受众的注意,但不宜过于夸大可获得性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并非简单受到某种单一因素的影响,试图用某种单因论来解释它是不全面的。
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要理解受众心理上的选择过程的重要性。
2.为什么在我国当前的传播中要提倡受众服务意识?3.为什么说枪弹论是错误的?(P241)魔弹论是错误的,这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它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能力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它对传播过程作了过于简单的描述。
第四节反馈与受众调查概念:1.读者调查:包括四种:①读者概况调查。
采用人口统计学分类法分类,提供构成报刊读者群体的概要信息。
②受众选择报刊信息的调查。
用于测定哪些读者阅读报刊中哪些内容。
③对读报用途和读者所得到的满足的研究。
旨在调查受众读报的动机及其从读报中得到的满足。
④读者——非读者研究。
描述“非读者”的社会特点,找出调查中“非读者”不读报的原因。
2.听众观众调查①“节目检验”研究。
分三步:先由调查人员给调查对象看某一节目的摘要或广告的概括性描述,然后询问他们对拍摄这一节目或广告的意见,以及是否愿意根据这一摘要或这则描述的介绍观看节目或购买广告中的产品。
②“音乐节目受欢迎度的调查”。
目的是收集反馈,据此为听众提供他们喜欢的音乐节目,取消他们厌倦的歌曲。
问答:1.大众传播中反馈具有哪些特点?①延迟性。
首先,受众向媒介机构表达自己的意见,几乎总是事后的行为。
其次,在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对受众反馈的处理也往往是迟缓的,根据反馈对自己的传播行为作出调节也是延迟的。
②间接性。
从受众的角度而言,他们往往需要通过编辑部将自己的反应传达给报刊文章的作者、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人和主持人。
从传播机构的角度而言,主动收集反馈信息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科学的方法作系统的受众调查,而这种调查往往是通过专门的调查研究机构。
③代表性。
由于大众传播的受众人数众多,收集每位受众成员的反馈是不可能的。
④累积性。
大众传播中,重要的是受众一段时间的累积性反应,而不是零散的一次性的反馈。
⑤量化性。
大众传播中,大部分反馈信息都是以定量化形式收集和测定的,因为舍此难以获取具有代表性的受众反馈。
2.简单描述一下我国受众的调查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我国的受众调查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受众进行系统的抽样调查始于80年代初。
1982年首都新闻学会在北京发起了一次读者、听众、听众调查,它标志着科学的、系统的受众调查在我国的兴起。
我国受众调查工作的进展有:①深度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
深度有两方面:一是对数据的处理分析,二是调查问卷上的问题本身的深度。
除深度的增加外,调查的模式也不局限于一个市,出现了多次全国性的和全省范围的受众调查。
②形式的多样化。
既有作为主体的费时较长、成本较高的严格采用随机抽样方法的大规模调查,又有一些由媒介机构自身发起的费时较短、成本极低的采用非随机抽样的调查。
③受众调查队伍的形成、壮大。
有①媒介机构的群工组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②高等院校新闻、传播系的教师,博士学位的理论型人才;③长期钻研理论的在新闻传播研究机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媒介机构的理论研究部门工作的专业科研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