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写法

合集下载

虚实结合(5篇可选)

虚实结合(5篇可选)

虚实结合(5篇可选)第一篇:虚实结合虚实结合【训练要求】虚实结合【写作提示】所谓虚实结合,就是把客观实写与主观感受完美结合的写法。

它可以把语言擦拭得熠熠生辉,把语言点缀得摇曳生姿,读者就能够把外在感受内化成自我独特的体验。

例如:1、手心里捧满了一个个美丽动人的童话,缀着开满鲜花长满小草的结尾。

伴着丢手娟的歌谣,掌间拍出兴奋和自豪。

2、静静地坐在桌前,我认真地数着自己的脚印,虔诚地寻找着通往诗歌的道路。

紧闭双唇,用眼睛和铅字对话;握紧手中的笔,让血液通过笔尖在稿纸上开花。

句子上虚实相衬,活泼语言,美化语言,调动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一、结构上虚实结合1、淅淅沥沥的雨整整下了一整天,它不像是落在地上,倒像是飘在我的心上。

2、上重点高中的那一天,娘、我。

我们脚步轻快,不像是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倒像是走在宽阔平坦的金光大道上。

3、身边和身后的人们摩肩接踵,清晨时,满教室黄黄的灯光在无声地唤着你,那深陷在镜片的暗淡的眸子,让你想起夏日夜里丢了翅膀的萤火虫。

4、世间并没有永恒的代沟,只要你用心去填,用爱去填,那么总有一天,代沟将会成为一条铺满鲜花的小径。

5、妈妈的一句话,仿佛为我的心室安了一扇窗。

6、演讲失败了,就像暗夜里倒在一片突兀、利刃般的石路上,鲜血汩汩,锥心裂肺般疼痛。

二、句子上的虚实结合1、父母眼中的希望与企盼幻化成一个个美好的前程与未来。

老师的殷殷告诫,和煦成春风习习。

亲戚邻人的关心与呵护,汇聚成无数的真心祝福与美好的愿望。

2、父亲把一叠纸币给我也把一份无言的合同给我。

我用平静的双手接过,心却微颤,那饱含着信任和温暖的亲情总撞得我那份无言的默契痛心疾首。

3、忘记?你把香甜的母爱摊进煎饼,你把一位农村妇女的期待、一位母亲的惦念,装进我的行事囊。

你爱的目光跟着我的脚步飘过家乡贫瘠的土地,带到远方。

4、他走进我的视野,走进了我生命的第15个秋天,走进了我灵魂深处。

5、如沟如壑的皱纹,把我的人生诠释得如此荒凉,如此悲怆,又如此豪壮,如此骄傲。

虚实结合描写景物_写作技巧

虚实结合描写景物_写作技巧

虚实结合描写景物_写作技巧虚实结合描写景物作者/ 宋红艳在写作记叙文时,时常需要描写景物。

景物描写同学们一般都会,但是很难写得生动感人。

我们都知道,景物描写的最高境界是情景交融,也就是在描写景物时,把作者的主观感情融人到客观景物之中,所谓“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但写出可触可感的客观实景,而且把景物写得充满情意,这样的景物描写才能达到生动感人的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效果,我们在描写景物时就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所谓“实”,指对客观实景进行描写;所谓“虚”,指对人的情感态度进行描写;所谓“虚实结合”,就是对景物进行“情景交融”式的描写。

只有虚实结合,才能把景物写得生动传神,有诗意,有特色,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进行景物描写时,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我们可以进行联想或想象。

具体写作时可侧重联想,也可侧重想象,或二者兼而有之。

如: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竞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

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

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看一份薄薄的寂寞。

在众鸟的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呜声,竞有些不可捉摸了。

真的是鹧鸪吗?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

“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

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路上嚼嚼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

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

——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郭枫《空山鸟语》郭枫的《空山鸟语》是一篇颇受称道的经典美文,其写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这段描写就是如此。

虚实结合写法

虚实结合写法

虚实结合写法
虚实结合写法是指在描述事物或情景时,既使用了具体的实际细节和描述,又运用了抽象、形象化的手法,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虚实结合写法常常用在文学作品、说明文、散文等文体中,以将抽象或复杂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

下面是一个关于大海的描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
“站在沙滩上,眺望着无边的大海。

那蓝得近乎透明的海水,
仿佛一块宝石般闪烁着微光。

波涛起伏,像是一位古老的舞者,轻盈地扭动着身体,伴随着阵阵涛声。

大海的视野无限广阔,仿佛一片没有边界的世界。

远处的海天交接处,仿佛是一幅巨大的水墨画,优雅地将天和海融为一体。

浩渺的波浪不断向岸边冲击,像是怀抱着来自五洲四海的浪子,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激情与故事。

而站在沙滩上,身临其境的人们也仿佛与那波涛一起起伏。

海水拍打在脚下,带来一阵阵凉意,同时也激发出内心深处对未知世界的渴望。

仿佛能够透过大海的波澜,看到思念远方亲人的眼神,看到无数故事的交织与辗转。

人们的情感在这片虚实交织的海洋中得到了宣泄,得到了回响。

大海,是一个充满多元、多彩生命的世界。

它既是养育无数生物的摇篮,也是威严磅礴的力量展示。

每一滴海水都承载着来自大陆各地的沧桑与欢笑。

每一个浪花都是大海思念的寄托,
也是它对外界的回应。

虚实结合的描写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大海的魅力与激情。

通过形象化的表达,读者可以将自己置身于描写中的情境,感受到大海的浩渺与情感所带来的震撼。

这种写法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细节和形象,还激发了读者内心深处对大海的向往与敬畏之情。

”。

作文构思技法——一虚实结合法

作文构思技法——一虚实结合法

作文构思技法——一虚实结合法虚和实是艺术上的一对辨证范畴。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绘画、建筑、文学、表演等都重视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文学作品中,实就是实写,即对人、事、景、物的直接描写,描写对象直接出现在作品之中,走上前台,定格量相;而虚就是虚写,即被表现的事物没有直接出场,百是借助其他事物来烘托渲染,对象隐藏在描写文字的背后,有时也借助想象、幻想等手段描绘出与现实世界绝然不同的虚拟世界,构成一种特殊的艺术境界来表情达意,起到实景描写无法达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作用。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能够达到“超以象外,得其中”(《诗品》)、“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艺术效果。

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抒情散文,这篇文章通过自己穿行三峡的所见所闻引起层层联想,在神思飞越、浮想联翩中揣想“第一个穿过三峡”者的艰难,进而想到“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了射箭的人,第一个骑上马背的人……”正是这无数个“第一个”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漫想”的目的在于讴歌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首创精神。

《过万重山漫想》将实写和虚写很好地结合起来。

夔门外壮丽的三峡风光是作者眼前亲见,属实写,描写出来是为了作为“漫想”的触发点,以引真情上文。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谁?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交通工具?站在船上他会想些什么?这些问题所领起的描写是揣想,属于虚写,层层设想是为了突出首创者知难而进,具有开拓精神为下文议论作铺垫。

实写虚写结合,相得益彰,很好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名篇经验]文1:书朱湘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外形,就已够我们赏鉴了。

那眼睛看来是最舒服的黄色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处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

它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

值得我们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

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中疾的猎犬风一般快地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疯索的响,有如秋风卷过过去一般。

虚实结合的答题格式

虚实结合的答题格式

虚实结合的答题格式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明确虚实结合的概念:虚实结合是指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虚写和实写两种手法相结合,达到表现主题、刻画人物、营造意境等目的。

分析虚写和实写的内容:在文学作品中,虚写通常指通过想象、夸张、比喻等手法,对人物、事件等进行虚构和加工;实写则是指对人物、事件等进行真实、具体的描写。

找出虚实结合的例子:在文学作品中,虚实结合的例子很多,例如通过虚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通过实写来刻画人物的细节。

分析虚实结合的效果:虚实结合可以使得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能够更好地表现主题、刻画人物、营造意境等。

同时,虚实结合也可以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例如,在某篇小说中,主人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奋斗,但最终却没有实现。

作者通过虚写的手法,将主人公的梦想描绘得非常美好,但实际上却无法实现。

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高考作文虚实结合的技巧解析优选份

高考作文虚实结合的技巧解析优选份

高考作文虚实结合的技巧解析优选份高考作文虚实结合的技巧解析 1在写作中为了更好地反映生活本质,更好地表现主题,在经得起推敲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合理虚构。

记叙文里的真实应该是艺术的真实,通俗一点讲就是让读者看了觉得有真实感的真实。

这种真实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

这个提炼的过程就是艺术化过程,它决定了记叙文的艺术性。

因此,我们在写记叙文时,应该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

有时只要细节真实,整体情节虚构也无妨。

【策略解读】1.移花接木法。

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改造、拼接、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于一个人,或将几件事的情节剪辑组合为一件事,或将发生在不同时段性质相同甚至相反的事剪辑到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使人物与事件更具典型性。

常用的组合方式有三种:一是串珠式,就是用一条主线将与人物有关的事件有机地串起来。

这种主线的设计方式很多,可以是事件、人物、物品,也可以是情感。

唐弢的散文《琐忆》即是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条主线串起了七件小事。

二是扇面式,就是围绕中心横向展开,从几个方面(侧面)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其结构方式如同逐渐展开的扇面。

三是连环式,文中由一个材料巧妙地引出其他若干个材料,像连环一样,环环相扣。

当然这些材料应有主次详略之分。

2.添枝加叶法。

真实的事件本身简单、平淡,或只是一个轮廓、梗概,可以此为基本框架,展开想像,补充细节,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使事情具体、曲折、生动。

首先,要在所给材料基础上展开想像,这种想像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提示和结合自身生__验去填补材料的空白之处。

1997年高考写小新背同学上学的情节,添枝加叶的写法就是要生动形象地描绘小新不畏艰难、助人为乐的情景,仅仅笼统地写小新背着同学艰难地走着或者耸人听闻地写小新背着同学攀登悬崖峭壁、趟过沼泽,都是不合要求的。

其次,要精心选择典型细节表现人物,准确捕捉事物特征写景状物。

如1990年高考小作文要求根据所供材料,为一对孪生小姐妹做肖像描写,就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细节,从声音、色彩、情状等多方面写出孪生姐妹的个性来。

虚实结合描写景物_写作技巧

虚实结合描写景物_写作技巧

虚实结合描写景物_写作技巧虚实结合描写景物作者/ 宋红艳在写作记叙文时,时常需要描写景物。

景物描写同学们一般都会,但是很难写得生动感人。

我们都知道,景物描写的最高境界是情景交融,也就是在描写景物时,把作者的主观感情融人到客观景物之中,所谓“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但写出可触可感的客观实景,而且把景物写得充满情意,这样的景物描写才能达到生动感人的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效果,我们在描写景物时就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所谓“实”,指对客观实景进行描写;所谓“虚”,指对人的情感态度进行描写;所谓“虚实结合”,就是对景物进行“情景交融”式的描写。

只有虚实结合,才能把景物写得生动传神,有诗意,有特色,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进行景物描写时,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我们可以进行联想或想象。

具体写作时可侧重联想,也可侧重想象,或二者兼而有之。

如: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竞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

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

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看一份薄薄的寂寞。

在众鸟的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呜声,竞有些不可捉摸了。

真的是鹧鸪吗?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

“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

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路上嚼嚼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

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

——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郭枫《空山鸟语》郭枫的《空山鸟语》是一篇颇受称道的经典美文,其写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这段描写就是如此。

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转)

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转)

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凌苑玲老师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草木烟霞为实写,是正面描写事物的形象;春之精神山之精神为虚写,是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描绘出那些难以表现的对象特征。

在这里,虚写与实写的关系是以实为体,以虚为用。

古人写诗十分重视虚实相生的技巧,那么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时,有时也要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为实,梦幻为虚。

比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前两句实写,交代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春色。

后两句想象是虚写:虽然主人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

结尾两句诗很富有哲理情趣,表达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美好事物总要积极向上,是始终关禁不住的。

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是虚实结合的典范。

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

这首诗也正是诗人李白的象征,李白是水,他无坚不摧、一往无前;李白是山,巍然屹立、坚强不屈。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

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

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诗歌中难理解的表现手法解读--虚实结合 衬托 比兴 白描 渲染 烘托 象征 间接抒情

诗歌中难理解的表现手法解读--虚实结合  衬托  比兴  白描  渲染  烘托 象征 间接抒情

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解析[虚实结合衬托比兴白描渲染烘托象征间接抒情]【虚实结合】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一、古诗中的“虚”“实”运用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以《虞美人》为例: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

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

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5、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衬托】一、基础部分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也叫映衬。

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1、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部编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第543期:《荷花》——虚实结合的写法

【部编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第543期:《荷花》——虚实结合的写法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第543期《荷花》——虚实结合的写法《荷花》是三下一单元的课文,是季羡林老先生的作品。

这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清晨美丽的荷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全文最突出的是虚实结合的写法,文章有明暗两条线,一条是写荷花之美的明线,一条是我喜爱荷花的暗线。

写荷花的美丽,第一段作者先写荷花的香味,暗合了“香远益清”一句,我闻香而动,“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表现了我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第二段直接描写荷叶和荷花,写荷叶用了“挨挨挤挤”一词,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的多而密的特点,而且把荷叶人格化,像极了顽皮的小童子在那里拥挤逗乐。

写荷花,作者用了一个“冒”字,生动地刻画了荷花穿破荷叶的亭亭玉立的动态美,也表现了荷花蓬勃的生机。

然后作者用了一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把荷花的不同形态都描绘了出来,这种句式很平常,但作者描绘的顺序和语言却不平常。

他先描绘半开的,再描绘全开的,最后描绘含苞待放的,打破常规。

句子有单句,有复句,参差不齐,同不有异,读起来节奏不断变化,感觉非常好。

这一段属于白描,作者没有表达自己的看法,是“无我之境”,但是在描绘中我们已经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

第三段继续写荷花,不过这次主要写我的感觉,是“有我之境”,“很美”“也很美”“真了不起”就是我对荷花的评价。

以上是实写荷花,第四段是虚写,是“忘我之境”。

作者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荷花,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带动了一池的荷花都开始舞蹈,还有蜻蜓、小鱼。

虽是虚写,实则也是观察所见,前面没有写到的蜻蜓和小鱼,这里都给补了出来,使得画面由静而动,更加和谐,生命力更强了。

这种“忘我之境”的写法,把读者也带入了画面之中,直到最后一段的提醒。

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关注荷花,还应该让学生关注“我”,多角度体会文章之美。

古典诗歌虚实结合的几种情况

古典诗歌虚实结合的几种情况

古典诗歌虚实结合的几种情况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具体地说,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写景为实抒情为虚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和实关系,其实,这里的虚是指情、志、理,而实是指情、志、理所依托的景物。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是见闻,是实景;诗中让感悟到的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其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这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言理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

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可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

这里的虚实结合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二、物象为实想像为虚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

如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齐白石画一对的鲜活的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

这里运用的就是空白的手法,使画面显得空灵而有韵味。

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像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虚实结合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虚实结合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既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也是高考古诗鉴赏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之一。

诗词的虚实结合写法变化多端。

一、虚写与实写的类型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主要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从表现手法上看,“虚”就是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包括人物的心理、抽象议论、景中之情等。

从描写内容上看,“虚”就是指亲历的场景、历史场景、梦中场景和设想的未来场景。

1.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已逝之景主要指作者经历过的,或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

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

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上片中“春花秋月”、春风(东风)拂槛、明月照楼等都是词人眼前所见之美好景色。

下片中的“雕栏玉砌”“朱颜”是词人对故国的追思,“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宫中的红粉佳人也已迟暮。

这些都是虚写之景。

诗人竭力将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进行对比,在虚实对比中突出国亡家破、物是人非的无限悲愁悔恨。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上片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具体景物描写是实写。

下片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描绘了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的形象,“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火烧赤壁这一史实,这都是对赤壁之战中人物、事件和场景的想象还原,是对历史事件的虚写。

词人怀古伤己,借对英雄人物周瑜的仰慕,抒发了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语文虚实结合答题模板

语文虚实结合答题模板

语文虚实结合答题模板
一、引入段:
在古代语文教育中,常有一种题目要求学生虚实结合,既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又不能脱离实际。

这种要求考察学生的固有知识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虚实结合的答题模板,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在解答题目时更加准确、全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主体段:
1. 简要介绍虚实结合的解题方法:
虚实结合是指在回答问题或写作文时,既要仔细观察题目或段落的实际情况,又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举一反三,给出具体的例子,从而更加透彻、有深度地回答问题或表达观点。

2. 实例一:掌握题目或文中的实际情况:
首先,我们需要仔细观察题目或文中给出的实际情况,明确问题的背景和要求。

这样我们才能在虚实结合中有一个准确的基础。

3. 实例二:运用想象力,给出具体的例子:
其次,我们需要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力,给出具体的例子。

这个例子可以是类似的情况、类似的人物,或是相关的事件,使得我们的回答更加生动、有说服力。

4. 实例三:举一反三,深入分析问题:
最后,我们需要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基础上,通过举一反三的思维,深入分析问题。

这样我们的回答就能更加全面、深入地揭
示问题的本质,展现出我们的思考能力和语文素养。

三、总结段:
虚实结合答题模板,是一种帮助我们更好地回答语文题目的方法。

通过准确把握题目或文中的实际情况,并运用想象力,给出具体的例子,最后通过举一反三,深入分析问题,我们能够全面、准确、有深度地回答问题,展示出自己的语文才华和思维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解答题目时能够灵活运用这种虚实结合答题模板,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鉴赏讲究浸润,讲究体验,讲究对文字的敏感、对语言的感悟、对意蕴的体悟。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诗词鉴赏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希望大家喜欢。

古诗词鉴赏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1.虚幻世界和梦境。

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想象和回忆。

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通。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

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和谐的搭配着。

《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

3.设想之境。

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虚虚实实妙笔生花——景物描写虚实结合技巧指导

虚虚实实妙笔生花——景物描写虚实结合技巧指导
“路”大师
虚虚实实 妙笔生花
——景物描写虚实结合技巧指导
江苏省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 李建新
一、景物描写为什么一定要虚实结合
先仔细阅读下文,思考其存在的最大问题 是什么。
选择
人生有无数次选择,但,不用怕。闭上 眼,深呼吸,鼓起勇气,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跑线。
——题 记 去?还是不去?一大早,老师便问我要不 要去参加比赛,这让我进退维谷:去,怕自己在 高手如云的赛场上被打得溃不成军;不去,又怕 错失良机。回到家后一直愁眉不展,父亲了解了 缘由,不置可否,驱车把我带到了原来常去的小 山村。 一下车,我愣住了:这还是原先那个冷清 寂静的小山村吗?此刻,我才知道,阳春三月, 大地也能轰然响亮起来:溪流在峡谷中奔走,轰 轰响;小鸟在树林里飞舞,喳喳叫;蜜蜂在花丛 间劳作,嗡嗡嗡。太阳照在小麦上,麦叶油亮油 亮的;桃花映在池塘里,池塘粉亮粉亮的;梨花 开在篱笆边,篱笆银亮银亮的。 但这一切,都不如油菜花,一眼望去,金
黄色的一片,美丽极了。近看,油菜花更是姿 态万千。有的含苞待放,还有的已经完全盛开 了,绽开了黄黄的花瓣,可以看见中间那淡黄 色的花蕊。油菜花还散发出一股淡淡的香味, 走过去,就可以闻到一阵清香,沁人心脾,令 人陶醉。
原先一言不发的父亲突然开了口:“看见 了吧!这些花儿从不畏惧,她们面临着生长和继 续埋没在泥土里的选择,如果她们不选择成长, 我们还有机会看到这壮观的场面吗?她们知道, 选择过后,等待着她们的便是风雨的洗礼,烈 日的考验,可她们毅然选择了成长,这是怎样的 一种勇气?这次只是小小的比赛,如果连选择的 勇气都没有,那你便连这些小小的花儿都不如 啊!”
——学生作文《春天毕竟是春天》 划线句就是作者运用联想的手法,写出了 柳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柳树是春天的标志以及柳 树还蕴含美好祝愿的特点,赋予了柳树丰富的内 涵,拓展了文章的意境。 2.虚实结合方法之二:以动衬静 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 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 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

虚实结合写作指导

虚实结合写作指导
用一块面包换水仙花
——“虚实结合”写作指导
虚实结合
实与虚:
1、实,指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 示出来的空白形象。 2、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 3、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 4、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 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 已然为实,未然为虚; 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守护心中的水仙花
京山一中2009级(4)班 陈羽茜 推开门,在望遍房间的物件后,目光落在那盆精致 的水仙花上,翠绿的叶子泛起细腻的白光,笔直向上的 茎在末端昂起一颗洁白的头颅,黄色的花蕊在花瓣的映 衬下,在阳光的沐浴下,显得格外耀眼。小小的心田霎 时间开满细碎的花朵,喜悦之情流遍每一根血管,传达 到每一根神经,每一个细胞。 本是很常见的水仙花为何给我如此美好的感觉,是 压抑太久初见绽放的兴奋,还是习惯于灰暗再见光明的 快乐,也许都有吧。 人生在世,总会有许多不顺心,不快乐的事,尘事 纷杂,你要如何保持一颗永远向上的心。短暂易逝的生 命,你要如何乐观面对,迷茫与失望,你要如何寻找希 望与光明。
结合:
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 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实”物欣赏
水仙百科:
水仙,又名凌波仙子、金盏银台、洛神香妃、 玉玲珑、金银台、雪中花、天蒜、雅蒜等,属被子 植物门、百合目、石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花瓣多为6片,花瓣末处呈鹅黄色。花蕊外面 有一个如碗一般的保护罩。鳞茎卵状至广卵状球形, 外被棕褐色皮膜。叶狭长带状,蒴果室背开裂。花 期春季。 水仙性喜温暖、湿润,又要排水良好。水仙起 源于湖北江陵。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栽培历史,为 中国传统名花之一。
它到底是什么? 它是绿丛中的星光点点,是倾泻而下的万丈光芒,是 使严寒肃立万物微笑待春机的棋子,是不落的精魂,是 不竭的希望,是使世界运转和停止的希望。 这是万物的美好,万物的追求,人们似乎注定要不断 朝它奔跑。 舒婷驾着双桅船,走在她的航程上,走在它的视线里; 冼星海拉着小提琴,望着他的五线谱,梦在它的音乐里; 夸父追逐着那火热的太阳,走在他的路途上,笑在它的 光芒里。 它是一切意识的象征和思想的代表,它超凡脱俗,独 立于世俗之外,但它仍不得不依赖于物质的给养。没有 物质基础的依托,它只能是虚弱的躯体和漂浮的细尘, 有了物质的保障,它便可乘云九霄直上。即使如此,它 还是保持高贵的气质,略胜一筹,凌驾于物质之上。因 为没有它的物质是有如行尸走肉般的虚无,惨淡,有如 任人宰割的傀儡呆滞笨拙,没有它,物质就没有思想, 没有动力,没有价值。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虚实结合写法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虚实结合写法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虚实结合写法中国古代文学以其独特的虚实结合写法而闻名于世。

这种写法将虚构与现实相结合,使作品更加生动、深入人心。

在古代文学中,虚实结合写法常常体现在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意境描绘等方面。

首先,古代文学中的虚实结合写法在人物形象塑造中得到充分体现。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常常是虚构的,但他们的形象却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进行创作的。

通过对现实人物的观察和思考,作家们创造出了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内涵的虚拟人物。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他们虽然是虚构的,但他们的性格、言行和命运却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相似,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他们。

其次,在情节发展方面,虚实结合写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文学作品往往通过虚构的情节来展现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故和社会现象。

通过虚构的情节,作家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通过与妖魔鬼怪的战斗,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之间的斗争,以及对自我的认知和追求。

这种虚实结合的情节发展方式,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具有思想深度。

此外,在意境描绘方面,虚实结合写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文学作品常常通过虚构的意境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虚构的情节的结合,作家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比如《红楼梦》中的诗词描写,通过对花鸟虫鱼的细致描绘和虚构的情节的结合,使作品具有了独特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虚实结合写法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和意境描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种写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深入人心,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作品。

虚实结合写法的运用,不仅展示了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欣赏古代文学中的虚实结合写法,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作文范文之作文虚实结合

作文范文之作文虚实结合

作文虚实结合【篇一:虚实结合】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

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

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

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3分)(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分)送魏二王昌龄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这两首送别诗都写了猿声,请说明二者在对猿声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2)第一首诗中的“江风引雨入舟凉”与第二首诗中的“青山万里一孤舟”都写得景中有情。

请对此分别作简要赏析。

(4分)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那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4分)凉州词三首(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沙漠。

(1)诗的前两句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4分)(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苏轼的赤壁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

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

古典诗歌虚实结合的几种情况

古典诗歌虚实结合的几种情况

古典诗歌虚实结合的几种情况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具体地说,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写景为实抒情为虚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和实关系,其实,这里的虚是指情、志、理,而实是指情、志、理所依托的景物。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是见闻,是实景;诗中让感悟到的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其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这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言理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

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可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

这里的虚实结合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二、物象为实想像为虚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

如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齐白石画一对的鲜活的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

这里运用的就是空白的手法,使画面显得空灵而有韵味。

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像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六年级虚实结合写作文

六年级虚实结合写作文

六年级虚实结合写作文艰苦奋斗,创造文明,改造自然,对全人类对整个世界都做出了无比巨大的贡献。

劳动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做工也是劳动,教书教人是劳动,保护美化环境也是劳动。

如,“大地美容师”的清洁工,早已忙碌起来,人们还在梦乡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投入到清扫街,铲除垃圾的劳动中了。

当人们吸着新鲜空气走在清洁的马路上,心情无比舒畅时,而他们已悄然隐去。

人们应该意识到,是这些“美容师”付出辛勤的劳动,美化了我们的环境和生活。

还有那些建筑工人。

冒着严寒酷暑,将一砖一瓦盖成大楼;油漆工人,满身有污,使墙壁增彩生辉,那些雄伟的巨厦楼舍,那整洁的内外墙壁,是多嫫壮观美丽。

还有那些雕刻在家在公园。

路旁一刀一石穿凿修饰的栩栩如生的刁像,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所有这一切的美不都是这些劳动者。

考试“同学们,今天晚上考数学,好好复习。

”数学老师对我们说。

接着语文老师来接班了:“大家注意,明天考语文第六单元。

”后面又来了物理老师:“我说个事情,在星期天,要搞一个测验。

”“哇!怎么这么多的考试啊!”同学们正在感叹,化学老师进来了,他说:“听着,我给大家说……”还未说完,我们便叫了起来:“明天考试,好好复习。

”化学老师笑了……接着,是我们紧张地复习。

我数学定理还未背完,又拿出语文书匆匆忙忙地复习起来了,突然想起物理还有一个问题未弄懂,便又拖出物理书,拿物理书看见化学书,又觉得化学还成问题……刚看了几页,“叮零零”下课了,我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完了,只好开夜车了。

”于是慌慌张张抱起书就跑。

跑进寝室,用最快的速度洗完脚,便上床仔细地看起了书,可刚一会儿,灭灯铃又响了,寝室里一下没了光亮。

灭灯铃,你好讨厌,我恨死你了。

没办法,只好用被子盖住,在里面用手电筒看书。

可这样很难受,又忍不住打起了呵欠。

几个呵欠之后,我睡着了。

“叮零零”,起床了,我一骨碌爬起来,一看表:“天啊!时间咋过得这么快。

”手忙脚乱地洗脸,漱口,梳头,冲进教室看起了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方法借鉴与指导
内容简述
本文通过记叙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 街头的悲惨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不幸遭遇的 深切同情。
一、美好幻象是虚写
小女孩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到一次次擦燃火柴的 过程中,就这样,灭了又擦,灭了又擦,她终于抽 出了一根,看到了暖烘烘的火炉,从此,她感觉不 再寒冷了,当一根火柴燃尽,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 的火柴梗时,她又擦燃了一根火柴。接下来写了小 女孩一一擦燃火柴的幻象,她看到了喷香的烤鹅、 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最后和奶奶一起飞走 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产生的美丽幻象是虚写。来自二、小女孩残酷的现实是实写
文章开头描写在又冷又黑的晚上,小女孩光 着头赤着脚,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一双小脚冻 得红一块青一块,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饥寒交 迫的她不敢回家。小女孩的处境是实写。
三、写法借鉴
小女孩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丽幻象与残酷 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一种写作方法, 这种写作方法叫做虚实结合。运用这种写法, 更能突出小女孩的生活悲惨,使这个童话故事 更加凄美动人。
这种写法的注意事项
茅盾先生说过:“第一步,模仿是学 习的最初形式”。 高尔基也说过,对初学 写作者来说,不在读书和模仿中写些什么 ,就很难有什么创造。仿写对于提高写作 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时,不管想象到 什么,都是基于现实的想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