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流程分析_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7:2.2.2杂化轨道理论

教学设计7:2.2.2杂化轨道理论

第2课时杂化轨道理论一、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新教材改革使结构化学成为独立的课本出现在高中化学中,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化学人教版(新课标)选修3第二章分子与结构第二节第2课时。

杂化轨道理论位于共价键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之后,对价键理论进行了完善和丰富,很好地解释了多原子分子的空间构型,并且形象地解释了原子之间的成键方法、有关物质的空间结构及其稳定性。

还对后续配合物和晶胞的学习奠定了空间想象基础。

因此杂化轨道理论在高中化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已经学习了原子的结构与性质,价键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学会了运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来判断简单分子的空间构型。

能力基础: 高二学生思维敏捷,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但空间想象力弱,而且本节对学生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我将难点拆分,将其转化为问题抛给学生,再通过模型动画演示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突破教学重难点。

可能遇到的障碍:如果对原子结构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掌握的不好,空间想象能力欠缺将会影响到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根据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分子的空间构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通过杂化轨道理论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提高学生对探究物质结构的兴趣,感受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奇妙。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难点:对杂化轨道理论的理解;用杂化轨道理论来解释分子的构型四、教法学法教法:讲授法,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对比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五、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创设教学情景问题引入问题一:判断CH4分子中的共价键类型?问题二:请说出CH4分子的空间构型?观看甲烷分子空间结构投影,回忆其所含共价键类型和分子空间构型回答:甲烷的四个C-H键为σ键。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2.2第1课时电解质的电离教案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2.2第1课时电解质的电离教案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情感升华:
结合电解质的电离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电解质的电离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电解质的电离内容,强调电解质的电离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电解质的电离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强电解质实例:HCl、NaCl、K2SO4等。
-弱电解质实例:CH3COOH、H2SO3等。
-非电解质实例:CO2、NH3等。
5.电解质电离的应用:
-工业:冶炼金属、制取化学品。
-医药:制备药物、控制药物释放。
-生活:食品添加剂、清洁剂等。
作业布置与反馈
1.作业布置:
(1)理论作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布置相关的理论作业,如电解质的电离的概念、条件和类型的理解与应用。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电解质的电离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电解质的电离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电解质的电离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电解质的电离现象。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电解质的电离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对电解质电离的理解。
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促进知识的拓展和应用。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北京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北京版

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2 3 + 4 =( )
十个
23

+
4

27
论交流 23+4 的算法,通过学生展示算法,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性。最后教
师引导学生共同用计数器对比规范出用竖式笔算的过程。
注意:
1、相同数位对齐(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2、加号写在第二行的十位的左边
3、笔算竖式,从个位加起(先算个位加个位,十位上的数字落下来)
4、线要用直尺画
三、尝试练习,灵活运用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 位数(不进位)》
教师手持计数器,在白 板上板书竖式的计算过程。
1、找数学信息 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小组合作。讨论算法 4、利用计数器,引出竖式算法
〖设计意图:培 养学生认真观 察〗
注意:
2 3 + 4 =( )
22
+
5
+5
会相同数位对 齐,从个位算起 的道理〗
〖设计意 图:有效的学习 活动不能单纯 的依靠模仿,动 手实践是学习 7 数学的主要形 +4 2 式,利用贴竖式 的办法,让学生 加深对竖式写 法的印象。〗
42+6= 4+63= 4 + 8 3=
52+6= 7 6 +2 = 82+3=
〖设计意 图:趣味练习, 增强学生学习 兴致〗
2 3 + 4 =( )
十位 个位
2
3
+
4
2

切线长定理和内切圆.2.2切线长定理和内切圆教学设计

切线长定理和内切圆.2.2切线长定理和内切圆教学设计

24.2.2切线长定理和内切圆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3)
一、教材分析
1、内容说明:本课时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4章第2节第2小节的第3课时,主要研究切线长定理和内切圆的概念。

2、内容解析:切线长定理是圆这一章里面比较直观的一个定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往往也容易被学生忽视,但是切线长定理为我们证明线段和角度的相等提供了一个新方法,特别是和内切圆相关的题目出现的频率也很高,所以本节课的内容也是非常重要,因此,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切线长定理
【学习难点】切线长定理的运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的时候也接触过圆,但是到了初中,我们进一步对圆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切线的性质和判定以及判定三角形全等,对于切线长定理的证明,我认为基础好的学生根本不是问题,所以本课时的设计多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是切线长定理的应用,因此将其定为教学难点,要实现突破,主要在于学生对定理的理解,关键是它的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切线长的概念,把握切线长定理;
(2)了解内切圆的相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己动手折叠观察,探索切线长定理,让学生形象直观发现切线长定理;
(2)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动手分析总结问题的习惯,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出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
(2)通过对定理的猜想和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实践探索、观察,归纳。

五、教学流程
五、教学过程
图5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2.2《谋求互利共赢》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2.2《谋求互利共赢》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2.2《谋求互利共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2.2《谋求互利共赢》一课,主要让学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在竞争中合作,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合作的内涵,让学生在理解合作的基础上,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合作,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共同发展。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仍然存在竞争大于合作的现象。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合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合作的内涵,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尊重对方,发挥团队精神,实现共同发展。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四. 教学重难点1.合作的重要性。

2.如何在竞争中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合作的内涵。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合作经验,提高合作能力。

3.实践法: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课堂分析。

2.设计好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

3.准备实践活动所需材料,确保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合作的场景,如团队合作完成任务,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合作?合作的重要性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通过合作达到互利共赢的。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以下题目:a.你觉得合作的重要性是什么?b.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合作的经历?你是如何处理的?c.如何在竞争中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各小组讨论结束后,选代表进行分享。

高中化学人教版高一必修一2.2离子反应教案2

高中化学人教版高一必修一2.2离子反应教案2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教学思路】本节内容处于必修一的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这时学生对化学课程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已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用语,而本节课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化学用语,所以必须牢牢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自主去建构新概念。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离子方程式作为化学用具的重要性,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本节课要求既要把知识处理得很细致,又要把比较复杂难理解的知识点讲解得通俗易懂、有趣味性。

离子方程式是在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生在初中就具备了相关的知识背景,需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挖掘学科知识内涵和学生的智慧潜能,因此设计如下:1. 通过课前练习、知识回顾的方法导入,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的过渡,能积极自主地利用已学知识大胆去分析,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自主构建离子反应的概念。

2. 根据“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探究步骤,让学生亲身体验以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实验现象,带着问题去分析讨论离子反应的实质。

3. 通过抢答竞赛形式,让学生最快最准确地找出离子方程式的错误书写,最终评出“找茬小能手”,让学生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基于上述教学思路所构建的教学流程图如下:二、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离子反应的定义及实质【展示交流】分组展示实验现象与结论:①实验1:现象:无明显现象。

②实验2: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学习的离子反应是不是也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呢?够灵活地运用。

俗话说“打铁要趁热”,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我们来找茬”的小比赛,对刚学习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进行考察。

活动三一起来找茬[过渡]同学们在比赛中都积极参与,表现非常不错,可以看出同学们都很认真地学习,并且能够基本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还能举一反三,希望大家在课后也要继续加油。

我们学习了离子方程式,但是你们能说出它说表示的意义吗?同学们可以先思考一下,现在来观察实验2-2的现象。

人教鄂教版(2024秋)三年级上册科学2.2把盐析出来教学设计

人教鄂教版(2024秋)三年级上册科学2.2把盐析出来教学设计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盐的溶解与析出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盐的溶解与析出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创新能力激发:在小组讨论和成果分享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出新颖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团队合作与沟通技巧培养: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过程中,学会合作、沟通和分享,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技巧。
6.学科交叉融合观念树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将科学与数学、社会、环境等学科相结合,树立学科交叉融合的观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在生活中如何通过蒸发和冷却两种方法把盐从溶液中析出来的过程。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盐的溶解与析出的原理,以及蒸发和冷却两种方法的异同。对于这部分难点,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盐的溶解与析出相关的实际问题。
这个视频详细演示了盐的溶解与析出实验的步骤和操作要领,让学生在课后能够自行复习实验操作。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盐的溶解与析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有疑问,可随时向我提问,我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此外,我还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一个小实验,尝试在家中使用蒸发和冷却的方法,把食物中的盐分去除。学生可以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在下节课分享给其他同学。

2.2《千米、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上册精品课堂系列(北京版)

2.2《千米、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上册精品课堂系列(北京版)

第一单元 2.2《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使学生经历观察、测量、估计、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分米、毫米作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分米与毫米的产生过程,建立1分米、1毫米的实际表象,能够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推理,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同伴合作的价值,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1毫米的长度观念的建立,会用毫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毫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以及毫米、厘米之间的进率和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 米和厘米”,这是本课学习的知识起点。

学生对于一维长度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也知道为描述方便,在生活中要运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但是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仅仅是数学课上所获得的数学知识,还包括生活经验。

据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毫米,而对分米却比较陌生。

况。

【核心素养】日常生活中有些物体相当短,其长度达不到1厘米那么长;有些路程实在长,用米为单位计量其长度十分麻烦。

这就需要比厘米更小或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事实上,人类已经创造了许多长度单位,常用的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

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考虑,他们往往会接触比1厘米短的长度,需要认识毫米。

他们认识千米以及计量很长的长度,困难会比较大。

所以,本单元只安排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教学。

本单元在教学长度单位后,还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位之间的进率,为后续二维面积单位甚至是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做铺垫。

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找一找”等基本操作活动,积累对“单位量”和“多个量”的长度感知,并在估一估、量一量中丰富感知,体会价值,最后将学习分米的经验迁移到学习毫米的过程,形成长度概念,助推量感的生长,进而发展推理意识、空间观念等核心素养。

2.2算法的概念及描述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2.2算法的概念及描述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算法的基本概念,包括算法解决问题的步骤、算法的特点等。
2.掌握算法描述的基本方法,包括伪代码和流程图的表示方法。
3.能够运用伪术中的应用,理解算法与程序设计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本案例注重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使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
2.提出问题:“你们认为算法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算法的基本概念。
3.总结算法的定义和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2算法的概念及描述”。
(二)讲授新知
1.介绍算法的基本概念,包括算法解决问题的步骤、算法的特点等。
2.讲解算法描述的基本方法,包括伪代码和流程图的表示方法。
3.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运用伪代码和流程图对简单算法进行描述。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算法的动画效果,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算法的过程和原理。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算法的方法。
(二)问题导向
1.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算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算法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算法与程序设计有何区别?”等。
2.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设计算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问题的态度,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挑战,克服困难。
3.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使学生能够合理使用信息技术,遵守信息法律法规。
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2.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2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主要内容包括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方面。

生命观念方面,通过学习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学生能够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建立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的认识,形成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方面,通过学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学生能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形成对神经调节的深入理解。

科学探究方面,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探究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社会责任方面,通过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神经调节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培养关注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

2. 教学难点(1)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难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反射弧中各部分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

解决方法:通过实物模型、动画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反射弧的结构,并通过实例分析各部分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难点:学生可能对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机制感到困惑。

解决方法:通过实验演示、动画模拟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离子机制,并通过实例分析兴奋传导的过程。

(3)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难点:学生可能对神经元间兴奋传递的机制感到困惑。

解决方法:通过图解、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神经元间兴奋传递的化学信号机制,并通过实例分析兴奋传递的过程。

(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难点:学生可能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的概念感到困惑。

2.2数轴教学设计(精选6篇)

2.2数轴教学设计(精选6篇)

2.2数轴教学设计2.2数轴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2数轴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2数轴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三、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大家知识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生: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出示投影1)三个温度计。

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0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生:2℃,-5℃,0℃。

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数轴(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1.数轴的画法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原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正方向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

(相当于温度计上℃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相当于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

(出示投影1)(1)原点表示什么数?(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数轴的定义。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大家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

2.2呼吸与健康生活教学设计

2.2呼吸与健康生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掌握呼吸作用的基本原理,知道如何保持呼吸健康。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呼吸与健康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健康水平,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呼吸作用的意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呼吸系统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呼吸健康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呼吸健康”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作业评价:
对于学生的作业,我会进行认真的批改和点评。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我会注意学生们对于呼吸与健康生活知识点的应用情况,以及他们的思考过程和表达方式。对于作业中的错误,我会及时给予指出,并提供正确的解答和解释。同时,我还会对学生们在作业中的优点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在点评作业时,我会与学生们进行互动,了解他们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此外,我还会鼓励学生们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2水圈与水循环教案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2水圈与水循环教案

第二节水圈与水循环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其中“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为“了解”的水平;“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理解”的水平,为本节课的重点。

二、教材分析《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2章《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的水圈,涉及内容既是水资源基础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后面内容的学习作铺垫。

本节课由“水圈的组成”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

水圈的构成、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为学习水循环的学习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

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等内容。

四、核心素养目标五、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六、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地图法:学会观察图2-2-2和图2-2-11运用示意图,提取地理信息基础上,师生共同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利用水循环示意图来说出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

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环节产生影响,不断完善知识体系,真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2.2教学设计纯电动汽车空调制冷剂的回收与加注

2.2教学设计纯电动汽车空调制冷剂的回收与加注

学习任务名称:新能源汽车空调制冷剂的回收与加注学习任务课前教学分析表教学活动方案制冷剂回收加注的方法20%工作页完成情况10%教学组织形式:1.组织学生分析案例信息,了解案例现象。

2.明确学完本课程的学习目标,观看车辆结构,运用头脑风暴方法让学生讨论可能故障原因,讨论后给予适当提示,正式引入课程。

3.明确本课程学生的考核标准,做好后续课程的任务目标明确。

教学内容:组织教学:(1)学生集合,师生问好、整理着装,(2)小组考勤,教师说明场地要求与工作要求,强调6S管理。

(3)汽车实操安全教育。

1.车辆安全防护作业将待维护车辆停放在安全工位,准备好检测设备工量具,并做好防护,在车辆内部安装座椅套、方向盘套、换挡杆护套、脚垫并检查驻车制动;车辆外部安装翼子板护围、前格栅布及车轮挡块。

2图2.1 车辆安全防护2.车辆检查打开车辆前引擎盖,检查内部各液位是否正常,线束连接有无松动,测量低压铁电池电压是否符合标准。

注意:检查高压部件线束需佩戴绝缘手套。

图2.2 车辆基本检查3.空调运行状况检查进入车辆并安全上电,运行空调系统,将风量开到最大,温度调至最低,循环方式为外循环,检测出风口风速、制冷效果及有无异响等状况。

图2.3 空调运行状况检查4.加注机连接关闭高低压快速接头并加以清洁,连接并打开高低压管路接头。

图2.4 加注机连接5.制冷剂的回收为了确保制冷剂完全回收,在回收前需事先运行空调系统约5分钟,目的是让空调系统中制冷剂充分循环,以便充分回收制冷剂。

打开高低压阀,采用双管回收,通过按下回收键确认,按下工作键进行回收,回收完毕按停止键结束回收。

注意:不可在空调开启的情况下进行制冷剂回收,防止制冷剂贮罐压力过高,注意观察低压表,当压力至-10inHg时需保持1分钟,以保证系统内制冷剂已经充分回收。

图2.5 制冷剂回收6.抽真空及加注冷冻机油抽真空的要求:抽真空前,检查压力表示值,制冷装置中的压力应低于70 kPa,如超过该压力,应重新进行回收操作,直到压力达到要求;抽真空可至系统的真空度低于-90kPa;在达到要求的真空度时,应继续抽真空操作,持续时间应不少于15min,以充分排除制冷装置中的水分。

2.2 运动的规律性 教学设计

2.2 运动的规律性 教学设计

高二年级政治教案二、新课学习(30分钟)我们这节课学习运动的规律性,那什么是运动呢?依据学生回答,得到运动的含义。

探究一: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1、谈谈你对《周易》中这句话的理解?2、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总结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探究二: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22页的阅读与思考,并结合所学内容,回答问题:1、上述观点的共同特点是什么?2、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总结: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探究三: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找到运动的含义。

1.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完成探究问题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第二个问题,完善答案3.学生展示1.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探究问题2.学生展示第二课时: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22页的阅读与思考,回答问题:人类根据什么发现或制造出新的元素?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总结规律是含义。

追问规律的特征(PPT展示名言和图片)总结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探究四:请同学们结合23页的阅读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2、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探究五: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23—24页的阅读与思考,回答问题:比较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人们应如何实现自己的目的?1.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探究问题2.学生展示1.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完成探究问题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第二个问题,完善答案3.学生展示1.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完成探究问题2.学生展示。

《2.2信息系统的功能》教学设计

《2.2信息系统的功能》教学设计
2.详细讲解各个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和相互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信息系统的整体概念。
3.强调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介绍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和防护措施,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本环节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1.息系统的功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自身能力。
2.设计一个简单的信息系统功能模型,如一个学校图书馆的借阅管理系统,包括至少3个功能模块(如借书、还书、查询)。要求用流程图或文字描述其工作原理,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3.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以下问题,形成小组报告:
-信息系统的功能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将如何演变?
-针对当前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至少3个解决策略。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学生提交练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给予反馈。
(五)总结归纳
在本环节中,我将带领学生进行以下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信息系统的定义、组成部分、功能以及信息安全知识。
2.指出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2.2信息系统的功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章节《2.2信息系统的功能》的教学中,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系统的定义,掌握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学习并掌握输入、处理、存储、输出等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的相关概念。
3.了解信息系统在日常生活、工作及各行业中的应用,学会分析其优缺点。
4.学生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意识较为薄弱,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需要加强引导和教育。
5.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应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指导,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设计:2.2溜冰圆舞曲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设计:2.2溜冰圆舞曲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设计:2.2溜冰圆舞曲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设计:2.2溜冰圆舞曲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来自于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的2.2章节,主要学习《溜冰圆舞曲》。这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圆舞曲,通过学习这首曲子,学生可以了解圆舞曲的特点,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观看《溜冰圆舞曲》的演奏视频,感受音乐的魅力和演奏者的技巧。
-学习《溜冰圆舞曲》的旋律,尝试自己演奏或演唱这首曲子,体验音乐的表现力。
-分析《溜冰圆舞曲》的节奏和和声,尝试自己创作一段类似风格的旋律。
-研究埃米尔·瓦尔德退费尔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音乐风格和创作特点。
-参加圆舞曲演奏或演唱的活动,与其他音乐爱好者交流和学习。
3.教学评价方式需要优化:教学评价过于侧重于学生的表现,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需要优化教学评价方式。
(三)改进措施
1.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通过设置明确的预习任务和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优化课堂活动的组织和管理:通过提前制定活动计划,明确活动目的和流程,加强课堂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3.优化教学评价方式:通过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音乐的美感
-情感的表达
-技巧的运用
五、拓展学习
-观看演奏视频
-学习旋律
-分析节奏和和声
-创作旋律
-研究创作者其他作品
-参加演奏活动
-撰写评论

《2.2.2描述算法》优秀教学案例教学反思高中信息技术人教版必修1

《2.2.2描述算法》优秀教学案例教学反思高中信息技术人教版必修1
《2.2.2描述算法》优秀教学案例教学反思高中信息技术人教版必修1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2.2.2描述算法》,属于高中信息技术人教版必修1。在教学前,我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分析,了解到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算法的基本概念和简单逻辑结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
在小组合作中,我注重任务的分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我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让他们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和提高。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错误,提高学习效果。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同时,我还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让他们在评价中学会尊重他人,发现他人的优点,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此外,我还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全面了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结束后,学生应能准确理解算法的概念,掌握算法描述的基本方法,包括伪代码和流程图的运用。能够运用所学的算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通过编程实践,学生应掌握至少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语法,并能够编写简单的程序实现给定的算法。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了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这些练习题包括算法描述、算法分析和编程实践等方面,旨在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算法能力。
同时,我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注意思考和总结,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我还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同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我确保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够得到及时的巩固和应用,提高了教学效果。

2.2《分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分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六年级数学上册精品课堂系列(北京版)

2.2《分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分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六年级数学上册精品课堂系列(北京版)

第一单元2.2《分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归纳概括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2.借助线段图探索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算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渗透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抽象概括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算理。

【学情分析】认知特点: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求出一个数的倒数,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有关分数计算的问题。

认知起点: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探索的方法,了解过转化思想,能够进行简单的知识迁移。

认知难点:学生在进行分数除法计算时容易将被除数转化为它的倒数,解决实际问题时被除数和除数容易混淆。

【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对课程内容结构化整合,要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

课程总目标( 三会”直指一个数除以分数主要培养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的核心素养,学段目标要求理解分数的意义,探索数的运算就是计数单位个数运算的一致性。

本设计中利用转化思想,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推理,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运算就是分数单位个数的递减,感知运算的一致性;在练习对比中感悟,得出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就是乘这个数倒数的通法,最终形成除法运算的结构化。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新课导入【设计意图:除法运算就是计数单位个数的递减,不论在哪个数域都是一致的。

让学生回忆除法的含义(平均分或包含除),以及整数除法、小数除法和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推导唤醒旧知,铺垫一致性。

】一、复习引入1.口算。

2.解方程。

40×x=160 x×1.5 = 6x÷3.6 = 7 5.2÷x = 1.3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说说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以上流程图可以看出,有的用箭头表达时序,有的用数字序号表达时 序,有的还用时间表达时序。流程图中的序号或方框反映了环节、工序 的具体情况。
3、动手实践,巩固拓展 【实践1】试分析你到学校图书馆借书的流程图 【实践2】试分析稻谷加工工艺流程图(参看下列文字)
稻谷加工工艺流程由清理、砻(lóng)谷、碾(niǎn)米三个部分组
【马上行动2】把【马上行动1】中完成的表格用流程图表达出来
2、流程的表达
流程的表达形式:流程的表达有多种形式,有图形、符号、表格、 框图等,其中最常用的形式是框图,因为这种形式既简单又明确。 (1)方框流程图:《技术与设计1》中产品的设计过程就是一个流程。 用箭头表达时序,方框表示某个事项或活动,单向箭头表示事项或活动 的顺序关系。 (2)文字表达:作息时间表 (3)表格表达:课程表 (4)图示表达: 程序流程图:在编制计算机程序时,经常要用程序流程图来表示算法, 流程图中的方框、菱形框表示一定的环节,箭头表示程序流动的方向。 (5)模型表达 (6)动画演示 【马上行动3】观看“神州六号发射”视频,将其用框图表达出来
【思考】上面的图表述了什么? ①基本环节有4个(进水、洗涤或漂洗、排水、脱水)其中注水、
排水、脱水环节各调用3次,洗涤加漂洗共用了三次。这是设置一次洗 涤、两次漂洗所需要的。
②流程的时序,具有一下特征: 先注水→…… →经排水→再脱水; 先洗涤→后漂洗。
③选择与设定,包括水位、水流强度、洗涤程序3项内容;在注水 同时,加入洗衣粉。
试调查乘公交车的上行或下行流程图或某生产加工工艺流程图 或其他流程图等,通过识读,说明环节、时序的意义,说明该流程 的功能与作用。
教学反思:
序号
环节
具体事项
1
查自己所在班级
到高一查分班表、查班级分布 图……
2
3
4
5
【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已经简单了解了流程的概念,并认识了一些 生活中常见的流程,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所学内容。
1、流程的含义 2、组成流程的两大关键点 3、流程对生产生活的意义,试举例说明
二、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洗衣机是怎样把脏衣服洗干净的——洗衣机的工作流程分析
细菌并且保持原有的营养。)→真空压缩(牛乳中有87%以上的都是 水,未经浓缩干燥的乳粉有很多缺点)→喷雾、干燥(在喷雾干燥设备 中进行干燥)→出粉。 三、识读流程图
1、【思考】阅读合成氨的生产工艺流程图,思考并讨论怎样识读这张 流程图?它表达了些什么?
主要包括以下环节和时序 ①先进行原料气(N2,H2 )的制取—制取环节 ②气(N2,H2 )的净化,除杂质—净化环节 ③用压缩机压缩—压缩环节 ④氨合成—合成环节 ⑤最后进行氨的分离,得到浓氨并将未完全反应的N2、 H2 送回合成 塔,再循环加工利用—分离环节
2.2 流程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进一步理解流程中环节和时序的意义。了解显性环节和非显性环 节。 (2)学会阅读简单的流程图,能找出流程中的关键环节。能画出简单的
流程图。能够指出环节和时序在安排上的优缺点。
2.过程和方法: 培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对流程的分析,实际上就是对事情发展变化过程的科 学性、合理性的分析,同时也要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的合理的流程对 生活和生产实践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养成做一切事情都考虑流程 的意识和习惯。
成。清理是指清除稻谷中各种杂质;砻谷是指脱去稻谷的稻壳,获得纯 净的糙米;碾米是指碾去糙米表面的部分或全部皮层。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从几个典型例子入手,详细分析了事例中的环节和
时序并说明了环节的功能和作用,并以合成氨的工艺流程重点讲 述,注意了环节的重复,重点引导学生识读简单的流程图,让学生 掌握流程图的不同表达方式。 四、作业布置
【案例2】奶粉生产工艺的流程分析 流程:原料乳的验收(感官检查:用肉眼去观察,生鲜牛奶是乳白
色和淡黄色,不能有杂质,不能有异味。理化检验:以机器和电子手段 对产品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测定,以判断是否符合规定。细菌检验: 菌落小于50万,芽孢小于100,耐热芽孢小于10。)→杀毒(巴氏灭菌 杀毒法:巴斯德发明的灭菌消毒,其原理是利用较低的温度就可以杀死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分析体会时序和环节的作用,学习对流程进行分析的步 骤,从哪些角度进行分析,并且学会阅读简单的不同形式的流程图,同 时培养学生分析和识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 找出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非显性环节,特别是非显性环节学生不易
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是从高一新生走过来的,当我们回首入学的那一天,你们是 否还记得当时的情景?新生入学手续有哪些环节?每个环节由那些具体 事项组成? 【马上行动1】将学生进行分组(5人/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与 分享,并填写下表
介绍洗衣机的工作原理,主要分三个方面: 一方面是再离心力的作用下,衣服和捅壁发生摩擦,之后被低压区 吸引又与波轮发生摩擦; 二是衣服和水之间的摩擦; 三是衣服和衣服之间的摩擦,从而有了去污的效果。 波轮式洗衣机的流程是:注水→洗涤→排水→注水→漂洗→排水→ 脱水。 全自动洗衣机的三种程序: (1)标准程序:(注水→洗涤→排水→脱水→注水→漂洗→排水→ 脱水→注水→漂洗→排水→脱水,总的来说就是洗涤→漂洗→漂洗的过 程); (2)经济程序:(注水→洗涤→排水→脱水→注水→漂洗→排水→ 脱水,总的来说就是洗涤→漂洗); (3)单独程序:(注水→洗涤→排水→脱水,就是一个洗涤的过 程)。 总结标准程序流程:环节中注水、排水、脱水环节各三次,洗涤和 漂洗一共出现了三次。 流程的时序具有以下特征:先注水→……→经 排水→再脱水;先洗涤→后漂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