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叶状肿瘤新进展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乳腺叶状肿瘤的手术治疗包括乳腺肿块局部切除和乳腺切除,根据病情严重 程度和肿瘤大小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手术效果
手术治疗是乳腺叶状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在手术过程中尽可能清除肿瘤并 避免复发。
放疗和化疗
放疗
放疗可以杀死癌细胞并减少肿瘤复发的风险,但放疗对患者的生育能力和乳房美 观有一定影响。
加强基础研究
需要进一步加强乳腺叶状肿瘤的基础研究,深入探讨其发病机 制和病理特点。
提高早期诊断能力
提高乳腺叶状肿瘤的早期诊断能力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
制定标准化治疗方案
针对乳腺叶状肿瘤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是未来需要 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07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乳腺叶状肿瘤是较少见的乳腺肿瘤,恶性程度较 高,但通过综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生存率及复发率评估
生存率评估
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因个体差异而 异,但总体生存率较高。具体生存率与病 理类型、肿瘤大小和分期等因素有关。
VS
复发率评估
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复发率与病理类型、 肿瘤大小和分期等因素有关。对于高度恶 性的肿瘤患者,复发率较高;而对于低度 恶性的肿瘤患者,复发率较低。
06
对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和分子机制的研究是当前的热点之一,
有助于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
02
早期筛查技术
针对乳腺叶状肿瘤的早期筛查技术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包括影像
学检查和生物标志物的检测等。
03
新型治疗方法
针对乳腺叶状肿瘤的新型治疗方法,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基因治
疗等,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乳房皮肤改变
乳腺叶状肿瘤局部复发因素研究新进展
�综述�乳腺叶状肿瘤局部复发因素研究新进展张明迪郑新宇乳腺叶状肿瘤是由乳腺纤维结缔组织和上皮组成的纤维上皮性肿瘤,是一种十分少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在乳腺纤维上皮肿瘤中为2.5%,而在所有乳腺肿瘤中则为0.3% 1.0%[1]�乳腺叶状肿瘤包含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个类型的纤维上皮肿瘤,其临床生物学行为存在潜在恶性,虽然在临床特征上与纤维腺瘤很相似,但即使是良性肿瘤,临床上也呈现很高的局部复发率,关于此类肿瘤局部复发的原因和危险因素至今仍没有定论�一�乳腺叶状肿瘤1838年由M u l l er 首先报道了一组良性乳腺肿瘤,大体呈囊性分叶状,似鱼肉样而得名为叶状囊肉瘤(cy st os a rc om a ph y l -l odes )[2],且认为是良性的�但1931年,第一例发生转移的叶状肿瘤被报道[3]�1951年T rev es 等[4]提出了良性�恶性和临界性的分类�1981年W H O [5]将此瘤命名为叶状肿瘤,分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类�1993年R os en 等[6]考虑交界性肿瘤复发率高而将其列入低度恶性,将此瘤分为良性�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不少学者认为与纤维腺瘤相似,主要与雌激素的分泌和代谢紊乱有关[7]�二�发病特征据文献报道,乳腺叶状肿瘤发病年龄1090岁[8],中位年龄45岁[9],高峰30�40岁[10-11]�本病男性罕见,偶见于接受激素治疗和男性乳腺发育者[12]�近90%的患者就诊原因为乳腺可触及肿物[13],肿物多单发,肿块直径为1�40c m ,但多数>5c m [14],曾有报道直径45c m 的叶状肿瘤[15-16]�三�辅助检查特征乳腺叶状肿瘤钼靶片检查显示圆形�椭圆形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楚,可伴有透明晕环或微小钙化,肿物活动良好时与乳腺纤维腺瘤不易区别�C ha o 等[16]比较110例叶状肿瘤和2204例纤维腺瘤的超声特征,认为肿块呈分叶状,内部有不均匀的低回声,未见钙化,则应考虑叶状肿瘤�四�复发因素乳腺叶状肿瘤具有很高的复发率,约6%40%[9,17-19],另有报道平均为15%[9],多发生于术后4�12个月[20]�无论组织学类型为良性�交界性或恶性,预测某个单独病例的复发很难[17]�多数认为手术切缘是影响复发的重要因素[21-22],且建议手术切缘>1c m �但Ka p i ri s 等[23]并未发现叶状肿瘤患者行扩大切除术与全乳房切除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 n dey 等[13]认为手术切缘是叶状肿瘤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增加了无病生存,减少了局部复发的可能性�一些学者发现所有的复发病例均存在阳性手术切缘[24]�M a n gi 等[25]发现所有复发病例均发生在手术切缘<1c m 者�Len h a r d 等[26]也对手术切缘进行了研究,但并未发现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存在差异�手术切缘状态对于保乳手术患者来说有特殊的意义,切缘阳性的患者呈现较高的局部复发率,有报道1/3的患者在接受保乳手术后因发生局部复发再次接受了全乳房切除术[27],考虑对手术切缘的确认不足,所以无论其病理类型如何,手术确认手术切缘为阴性极为重要�文献报道从初次诊断为良性叶状肿瘤到良性肿瘤复发的时间是2年,但发现复发是在这之后很多年[19]�有研究发现复发大多发生在1年之内[28]�K a pi r i s 等[23]认为,肿瘤大小是影响复发的重要因素�若切缘<1c m ,局部复发的风险增加5倍;若肿瘤直径大于10c m ,则复发风险增加4倍[29]�但C ha n e y 等[30]分析101例患者的年龄�肿块大小�肿瘤恶性程度及保留乳房和单纯切除对局部复发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目前的研究表明,在一部分复发病例中,原发肿瘤虽为良性,但最终却转变为恶性,并没有明确的病理特征能够提示恶变,推断与微小癌灶遗漏有关�E roglu 等[11]认为复发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R ei n f u ss 等[18]认为组织学类型是影响复发的惟一因素,良性�交界性和恶性肿瘤复发率分别为4.3%�15.8%和11.9%�而B en n e t t 等[31]否认了组织学分级对复发的影响,但观察到恶性叶状肿瘤较良性会在早期内复发�H a dj u 等[19]则发现良性叶状肿瘤比恶性复发率高�而肿瘤坏死,有丝分裂速度,核的大小,多形性等病理特征对治疗效果没有指导意义[32]�文献报道,间质增生是影响乳腺叶状肿瘤预后的因素,局部复发的可能性增加7倍[28]�W H O 统计总体转移率为10%(良性0,交界性4%和恶性22%)�五�问题与展望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乳腺疾病,对于其复发因素,大多数学者认为手术切缘是影响复发的主要因素,但关于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定论以指导临床工作,对于乳腺叶状肿瘤与复发因素的关系还有待研究�D O I 10.3877/c m a .j .i s sn .1674-0785.2011.10.035作者单位110001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张明迪�郑新宇);中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郑新宇)通讯作者郑新宇,E ma i l xy z he n g@ma i l .c m u .e du .c n �3992�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5月第5卷第10期Chi nJC l i n i c i a n s (E l ec t ro n i cE d i t i o n ),Ma y 15,2011,Vol .5,No.10::::参考文献[1]T a v a s s ol iF A ,D ev i l ee P.Pa t hol o gy a n d G e n et i c s o fT u m o u rs oft he Br ea s ta n d F ema l e G e n i t a lO rg a n s.L y o n :IA R C Pre s s ,2003.[2]R o s enPP.R os e n s b r e a s tpa t ho l o g y .Ne w Y or k :Li ppi n c o t t -R a v e n ,1996:155-172.[3]Lee B PG.G i a n ti n t r a c a n a l i c u l a r f i b ro a den o m y x omaoft he b r ea s t .A m J Ca n c er ,1931:15.[4]T re v e s N ,S u n de rl a n d D A.C y s t os a rc o m aphy l l o de s o ft he b r ea s t :am a l i gn a n ta n d b en i g nt u m o r ,ac l i n i c o pa t ho l og i c a ls t u d y ofs ev en t y -s e v enc a s e s.C a n c er ,1951,4:1286.[5]W H O .H i s t ol o gi c a lt y pi n g ofb re a s tt u mo rs 2n d ed.I n t er n a t i o n a lhi s t ol o gi c a l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t u m o rs.No .2.G en e v a :W H O ,1981:19.[6]R o s e nPP ,O b e rma nH A.T u mo rs oft he m a mma ry g l a n d.W a s hi n g t onD C :A rmed F o rc e s In s t i t u t e ofPa t hol o g y ,1993:107.[7]李树玲.乳腺肿瘤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639-641.[8]R o w el lMD ,Per ry R R ,H s i u J G ,e ta l .Phy l l o de s t u m o rs.A m J S u r g ,1993,165:376-379.[9]Pa r ke r S J ,H a r ri e s S A.Phy l l o des t u m o u rs.Po s t gr a d M e d J ,2001,77:428-435.[10]T a nPH ,J a y a b a ska r R ,C hu a h KL ,e ta l .Phy l l ode s t u mor s o ft he b re a s t :t he ro l e o fpa t hol o g i cpa ra m e t e rs.A m JC l i nPa t ho l ,2005,123:1-12.[11]E r og l u E ,I rkk a nC ,O z soy M ,eta l .Phy l l od es t u mo r o ft he b re a st :c a se s e ri e s o f40pa t i e n t s .E u r JG y n a e c o lO n c o l ,2004,25:123-125.[12]C a m pa g n a ro E L ,W oo ds i de KJ ,X i a o S Y ,eta l .C y st o s a rc omaphy l l o de s (phy l l o de s t u m o r )oft he ma l e b r ea s t .S u rg e ry ,2003,133:689-691.[13]Pa n dey M ,Ma t hew A ,Ka t t o o r J ,e ta l .Ma l i g n a n tphy l l ode s t u mor.Bre a stJ ,2001,7:411-416.[14]H i n es J R ,G e u rki n k R E .G i a n tb r ea s tt u mor i nt he a do l e s c e n t .A m J S u rg ,1965,109:810-813.[15]R a j a nPB ,C r a n or ML ,R o s e nPP.C y s t o s a r c o m aphy l l o de s i na dol e s c en tgi r l s a n d y o u n g w ome n :as t u dy o f45pa t i e n t s.A m JS u r g Pa t ho l ,1998,22:64-69.[16]C ha o T C ,L o Y F ,C he nS C ,e ta l .S o n o gr a phi cf e a t u r es ofphy l l ode s t u mor s o ft he b re a s t .U l t ra s o u n d O b s t e tG y n e c o l ,2002,20:64-71.[17]Be n n e t tIC ,Kha nA ,D e F r ei t a s R ,eta l .Phy l l od es t u mou rs :ac l i n i c opa t ho l o g i c a lre v i e w o f30c a s e s .A u stN Z J S u rg ,1992,62:628-633.[18]R e i n f u s s M ,Mi t u s J ,D u da K ,e t a l .T he t r ea t m e n t a n d pro g n os i s o f pa t i e n t s w i t h phy l l o des t u m o u r o f o f t he b r ea s t :a n a n a l y s i s of170c a s e s.C a n c er ,1996,77:910-916.[19]H a dj u S L ,E spi n os a MH ,R o b b i n s G.R e c u r re n tc y s t o s a rc oma phy l l o des :ac l i n i c o pa t ho l og i cs t u dy of32c a s e s.C a n c e r ,1976,38:1402-1406.[20]S o u m a r ov R ,S en ekl o v Z ,H o ro v aH ,e ta l .R e t ro s pe c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f25w o m e nw i t h m a l i g n a n tc y s tos a rc o m aphy l l ode s --t re a t men tre s u l t s.A rc hG y n ec o lO b s t et ,2004,269:278-281.[21]Mo f f a tC J ,Pi n de r S E ,Di x o nA R ,e ta l .Phy l l ode s t u mou r s o ft he b re a s t :a c l i n i c o pa t hol o gi c a lr ev i ew oft hi rt y -t w o c a s e s.H i s t opa t ho l og y ,1995,27:205-218.[22]Ba rt h R J J r.H i s t o l o gi cf ea t u re s pr edi c t l o c a lre c u rr en c e a f t er b re a st c on ser v i n g t her a py ofphy l l ode s t u m o rs.Br ea s tC a n c e r R e s T r ea t ,1999,57:291-295.[23]Ka pi ri s I ,N a s i riN ,A H er nR ,e ta l .O u t c ome a n d pre di c t i v e f a c t or s o fl o c a lr ec u rr e n c e a n d d i st a n tmet a s t a ses f o l l owi n g pri ma r y s u rg i c a lt r ea t m e n to fhi gh-gr a d e ma l i g n a n tphy l l o de s t u m o u rs oft he b r ea s t .E u r J S u r g O n c o l ,2001,27:723-730.[24]de R o o s W K ,Ka y e P ,D e n tD M.F a c t o r s l ea di n g t o l o c a lr ec u r re n c e or de a t h a f t er s u r gi c a lr e s ec t i ono fphy l l ode s t u m o u r s oft he b re a s t .Br J S u rg ,1999,86:396-399.[25]Ma n gi A A ,S mi t h BL ,G a dd MA ,e ta l .S u r gi c a lma n a g eme n tofphy l l o des t u m o rs.A rc h S u r g ,1999,134:487-492.[26]Le n ha r d M ,Ka hl er tS ,H i ms lI ,eta l .Phy l l o des t u m o r o ft he b r ea s t :c l i n i c a lf o l l ow -u p o f33c a s e s oft hi s ra r e di s ea s e.E u r J O b s t e tG y n ec o lR epro dBi o l ,2007,138:217-221.[27]Ba rr i o A V ,C l a rk BD ,G o l db e rg J I ,e ta l .C l i n i c o pa t hol o gi cf e a t u r es a n d l o n g-t er m ou t c o m e s o f293phy l l o des t u mor s o ft he b re a s t .A n nS u rg O n c o l ,2007,14:2961-2970.[28]B ha r ga v PR ,Mi s hr a A ,A g a r w a lG ,e ta l .Phy l l o des t u mou r o f t he b re a s t :c l i n i c o pa t ho l og i c a la n a l y s i s ofre c u rr en tv s.n on -r e c u r re n tc a s e s .A s i a nJS u r g ,2009,32:224-228.[29]A s o gl u O ,U g u rl u M ,Bl a n c ha r d K ,eta l .R i s kf a c t or s f or r ec u rr e n c e a n d de a t h a f t er pr i m a ry s u r gi c a lt r ea t m e n tofma l i g n a n t phy l l o des t u mor s.A n nS u r g O n c o l ,2004,11:1011-1017.[30]C ha n e y A W ,Po l l a c k A ,Mc n ee s e MD ,e ta l .Pri ma r y t r e a t men to fc y s t o s a r c o ma phy l l o des oft he b r ea s t .C a n c e r ,2000,89:1502-1511.[31]Be n n e t tIC ,Kha nA ,D e F r ei t a s R ,eta l .Phy l l od es t u mou rs :a c l i n i c o pa t hol o gi c a lre v i e w o f30c a s es.A u s tN Z JS u rg ,1992,62:628-633.[32]W a rd R M ,E v a n s H L.Cy s t o s a r c o ma phy l l o des.A c l i n i c o pa t ho l o gi cs t u dy of26c a s e s.C a n c e r ,1986,58:2282-2289.(收稿日期:2011-03-31)(本文编辑:马超)张明迪,郑新宇.乳腺叶状肿瘤局部复发因素研究新进展[J/C D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0):2993-2994.�4992�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5月第5卷第10期C hi nJ C l i n i c i a n s (E l e c t ro n i cE di t i o n ),Ma y 15,2011,Vo l .5,No .10。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乳腺癌是世界范围内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相比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乳腺叶状肿瘤在临床上相对较为罕见。
本文旨在通过对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案,以提供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的参考。
一、乳腺叶状肿瘤的定义与特点乳腺叶状肿瘤是指嵌入于乳腺间质中以叶片状生长的肿瘤,其形态学特点使其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乳腺疾病。
乳腺叶状肿瘤通常表现为单发结节,质地较为硬实且有较强的可触及性。
在乳腺X线或超声联合检查中,乳腺叶状肿瘤常呈现为不规则边缘、高回声或混合回声等特征。
二、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特征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组织学特点:乳腺叶状肿瘤的肿瘤细胞通常呈腺样增生,细胞排列呈腺切面排列,似乎是从腺体上皮发展而来。
肿瘤细胞呈多形性和不一致性,并具有核仁增大、核分裂和异型性等特征。
2. 间质反应:乳腺叶状肿瘤周围的间质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可表现为纤维化、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等。
这些反应是诊断乳腺叶状肿瘤的重要依据之一。
3. 免疫组化检测: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可以观察到乳腺叶状肿瘤细胞对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HER2/neu等的表达情况。
其中,对ER和PR的阳性表达率较高,而HER2/neu的表达率相对较低。
三、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标准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的判断,但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的结果也是必要的。
根据WHO乳腺病理分类标准,以下是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标准:1. 结节形态:单发或多发肿块,硬实质地。
2. 形态结构:肿瘤细胞以腺样增生为主,核仁增大,异型性增加。
3. 免疫组化特点:ER和/或PR阳性,HER2/neu表达较低。
4. 间质反应:周围乳腺组织存在纤维化、炎性细胞浸润等反应。
四、乳腺叶状肿瘤的治疗方案乳腺叶状肿瘤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理分析结果来制定。
通常情况下,乳腺叶状肿瘤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辅助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等。
10例乳腺良性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生, 但未达到非典 型增生 的严重 程度。另 1例上皮 伴有 鳞状
化生。问质细胞 丰富 , 均 为纤维 母 细胞样 细胞 , 异型 程度 轻
1 . 1 材料 : 收集 广汉 市人 民医 院病 理科 2 0 0 5年 ~2 0 1 0年 标
本1 0例 , 均 为门诊乳腺外科 和门诊普通外科标 本。 1 . 2 方法 : 肿瘤组织经 1 0 %中性福 尔马林 固定 , 石蜡 包埋 , 切 片4 I x m, H E染 色 , 光镜观察 。按 照 WH O( 2 0 0 3版 ) 乳腺 良性 P T s 分类标准 : 问质富于细胞 , 导管上皮下间质细胞密集 , 分叶状
3 讨论
超导可视用 于人 工流产术 时手 术部位在特制仪器 的窥 视
1 0例 乳 腺 良性 叶状 肿 瘤 临床病 理 分 析
幸小均 ( 1  ̄ l J J l 省广汉市人 民医院 , 四川 广 汉 6 1 8 3 0 0 ) [ 摘 要] 目的 : 探讨乳腺 良性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 点。方法 : 回顾性分析 收治的 1 0例乳腺 良性 叶状 肿瘤 的临床资料 , 并结合文献对组织学特征 、 诊 断、 鉴别诊断 、 预后等进 行分析 。结果 : 临床诊 断均为乳腺纤维腺瘤 , 所 有病 例均仅做包块单纯切除
微, 在 上皮细胞周 围间质 细胞 密度增加 , 但核分裂 稀少 , 最多 不超过 4个 1 0 H P F 。2例病例 的部分 区域 间质细胞疏 松伴透 明变性及 黏液 变性 , 所 有病例 问质细胞均无脂 肪、 软骨、 横纹
术 。随访结果表明 , 3例 出现局部复发。结论 : 良性乳腺 叶状肿瘤 ( I T s ) 的治 疗 , 一般认 为术 后局部复发与切 除范围密切相关 , 由 于P T s 多呈分叶状外 观 , 单纯包块切除难以保证切缘 阴性 , 所 以一般认为手术时应有 2 c m以上的安全距离 。 [ 关键词 ] 叶状肿瘤 ; 临床 ; 病理 乳腺 叶状 肿瘤 ( P T s ) 旧称 叶状囊 肉瘤 , 1 8 3 8年 由德 国学 者 M u l l e r 首先报道并命名 , 是一种相对少见 的乳腺 肿瘤 , 约占
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治进展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 G e n e r a l S u r g e r y
V o l . 1 6 N o . 1 1 N o v . 2 0 0 7
文章编号: 1 0 0 5- 6 9 4 7 ( 2 0 0 7 ) 1 1- 1 1 0 8- 0 4
者。国内 报 道 双 侧 同 时 发 生 肿 瘤 者
1 2 - 1 4 ] 。肿块发生在左乳者占 仅 8例 [
4 5 %, 右乳者 5 0% 。 肿 块 位 于 外 上 象限 5 0 %, 乳 晕 区2 4 %, 内上象限 1 5 %, 外 下 象 限1 0 %, 内下象限 1 %。肿
[ 5 ] 块 最 小1 . 5 c m, 最大 4 0c m ,< 3 c m约
关 键 词 :乳 腺 肿 瘤 / 诊断;乳腺肿瘤 / 治疗;叶状瘤;综述文献 中图分类号: R7 3 7 . 9 文献标识码: A
乳腺叶 状 肿 瘤 是 一 种 纤 维 上 皮 性肿瘤。因 其 病 因 不 清、 临 床 少 见、 诊治方 法 不 规 范, 易 误 诊, 常 复 发。 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了解, 报 告病例数逐年增多, 本文就其诊治进 展做一综述。 沿用 乳 腺 叶 状 囊 肉 瘤 名 称。笔 者 认 O标 准 统 一 命 名 乳 腺 叶 为, 应 按 WH 状肿瘤为宜。 明显有关, 甚至原本就可能起源于纤
[ 1 5 - 1 6 ]
, 陈忠年等
根据细 胞 的 异 型 程 度 和 核 分 裂 相 的 多少将 B P T分 为 分 化 好 、 分化中等和 分化差三类, 分化好者间质细胞轻 ~ 中度异 型, 核 分 裂 相 0~ 4 / 1 0H P F ; 中 度分化者间质细胞 中 度 异 型, 核分裂 相5 ~ 9 / 1 0H P F ; 分化差者间质细胞中 ~重 度 异 型 , 核分裂相 > 1 0 / H P F 。赵
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9例报告
关 键 词 :乳 腺 肿 瘤 / 诊断;乳腺肿瘤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 3 7 . 9 文 献 标 识 码 : B
乳腺叶状肿 瘤 ( b r e a s tp h y l l o d e st u m o r , B S P) 以 往 曾 称 为乳腺叶状囊肉瘤, 是由腺上皮成分和间叶组织混合组成
·临床报道·
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附 9例报告
邱云峰1,陈虹1,许海民1,廖芝伟2
( 1 . 上海市大场医院 普通外科, 上海 2 0 0 4 3 6 ; 2 . 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 普外一科, 上海 2 0 0 4 3 1 ) 摘要: 回顾分析 1 0年 间 收 治 的 乳 腺 叶 状 肿 瘤 9例 的 临 床 资 料 。 全 组 术 前 仅 1例 确 诊 , 其余均误
4 ] 国 内 尚 无 发 病 率 统 计[ 。笔者两院统计 1 0年 的 乳 腺 肿 瘤
行此项检查。以上检查均无较强的特异性 诊 断。故 主 张 手 术时常规作冷冻切片, 在不同部位切取肿瘤组织, 作连续切 片检查, 采用此种方法, 本 组 无 1例 漏 诊 。 1 ) 先作乳房肿块的 本病应手术治疗。笔者的经验是: ( 局部切除, 然后行术中送冷冻切片检查, 如为 B S P , 肿瘤直 c m者 行 局 部 切 除 即 可 ( 本 组 2例 ) , 如肿瘤超过 3 径小于 2 c m应 行 局 部 扩 大 切 除 ( 本 组 2例 ) , 或乳房单纯切除( 本组 2例 ) ; ( 2 ) 如为低度恶性者可行乳房单纯切除 ( 本 组 2例 ) 。( 3 ) 如肿瘤恶性程度为 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本 组 1例 ) ( 4 ) 本病对放 Ⅱ级以上并侵犯胸肌筋膜应行乳腺癌根治术; 疗及化疗均不敏感, 本组均未进行。
乳腺叶状肿瘤29例诊疗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29例诊疗分析作者:孙湄杨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25期【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叶状肿瘤患者共计29例,平均发病年龄为39.8岁;并行手术或病理证实。
结果 29例乳腺叶状肿瘤中良性为12例、交界性10例、恶性7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肿瘤局部切除术6例, 肿瘤扩大局部切除术16例, 乳腺单纯切除术4例, 改良根治术 3 例;随访25例,平均随访2.3年。
结论乳腺叶状肿瘤被认为是一系列的肿瘤疾病,术前空心针穿刺活检有助诊断。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应实施规范化的手术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术后注意局部高复发倾向,定期随访。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诊断与治疗作者单位:130012吉林省肿瘤医院乳腺二科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s, PTs),以往又称“乳腺叶状囊肉瘤”,是由乳腺纤维结缔组织和上皮组成,具有不同临床过程和病理组织学特点的一系列纤维上皮性肿瘤的总称。
其发病率约占所有乳腺肿瘤的0.3%~1%, 具有局部高复发率和低转移率的临床特征,且首次术式的选择与复发率、死亡率密切相关[1]。
本研究通过回归性分析29例乳腺叶状肿瘤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合理的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吉林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自199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乳腺肿瘤患者3215例,其中经术前穿刺病理或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叶状肿瘤病例为29例。
29例皆为女性患者,发病年龄为14~71岁;单侧乳房发病27例,双侧乳腺发病2例;左侧乳腺 15例, 右侧 16 例;发病主诉均为“无痛性乳房肿物”,肿物直径2.9~11.7 cm,平均直径为6.8 cm;触诊肿物边界清楚, 质韧有弹性,超声检查示肿物呈圆形、分叶状, 边界清楚;病程1~23个月,平均病程9.6个月;5例有肿物迅速增大病史5例有乳腺疼痛史。
244例乳腺叶状肿瘤的术前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
244例乳腺叶状肿瘤的术前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 of the breast,PTB)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肿瘤,它主要由间质组织和上皮组织两种成分构成,恶性程度随组织学分级的不同而异,发病率约占所有乳腺肿瘤的0.3%~1%。
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其命名为乳腺叶状肿瘤,并根据肿瘤边界、间质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数及间质细胞过度增生情况等,将其分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三类[1]。
PTB术前诊断的准确性较低,约21.3%左右[2],手术方式的选择尚没有统一标准,且术后易复发,给临床的诊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研究主要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0年0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244例PTB患者的术前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信息,总结和探讨PTB的诊治经验,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年01月至2017年12月间,本院共收治病理确诊的PTB患者244例。
患者年龄为11~79岁,平均年龄40.1岁。
其中左侧125例,右侧116例,双侧2例,右腋窝1例。
术前粗针穿刺7例,确诊5例,准确率为71.4%。
1.2 手术方式244例患者中186例行肿块扩大切除术,42例行麦默通引导下肿块切除术,13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2例行改良根治术,1例行副乳切除术(未清扫腋窝淋巴结)。
1.3 随访方式对患者采取查阅病历资料和电话联系等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截止的时间为2018年06月31日。
2 结果2.1术后病理244例PTB患者中,良性155例,交界性64例,恶性3例,另有15例未查到组织学分级。
肿瘤最大径0.4~14cm,平均3.27cm。
2.2 随访结果244例患者中,68例患者失访,失访率为27.9%。
获得随访的17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9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
其中49例复发,复发率为20.1%;复发患者中1例首次发病为良性PTB,行肿块扩大切除术;2年后复发,仍为良性,再次行肿块扩大切除术;5年后再次复查,组织学分级仍为良性,行皮下乳房切除术;术后随访至今15个月,未再有复发。
乳腺分叶状肿瘤32例的诊断与治疗
收治 的乳 腺 分 叶 状肿 瘤 患 者 32例 .均 为 女性 .年 龄 均 距 肿 物 3 cm.术 中冰 冻病 理 检 查 ,切 缘 均 未 见 异 型
34~78岁 ,平 均 51.3岁 ;病 程 1~120个 月 ,平 均 43 细 胞 。术 后 随访 1~120个 月 ,平 均 72个 月 .1例 恶 性
16例 ,10 cm 以上 6例 ,肿块最大者为 20 cm×17 cm 后 3O个 月 复发 ,所 有 患者 未 行 化疗 。
×14 cm。所 有 患 者 的 肿块 与皮 肤 无 粘 连 .可 活 动 ,无 3 讨论
乳 头 溢液 ,无 疼 痛 ,局 部 可见 浅静 脉 怒 张 。手术 次 数 1
后病 理 检查 ,良性 15例 ,恶性 14例 ,交界 性 3例 。21 侧 发病 ,左 右 发病 几 率相 等 。病 程 一般 较长 ,按 病 程进
例 测定 雌 、孕 激素 受体 .雌 激 素受 体 阳性 8例 .孕激 素 展 可分 为 双期 生 长 型 和单 期 生长 型 .前者 肿 瘤 发病 先
受 体 阳性 13例 。行 腋 淋 巴结 清 除 5例 ,3例 患 者腋 窝 经历 一个 较 长 的稳 定 期 。之后 在 短 期 内迅 速 发 展 .后
淋 巴结 阴性 .2例 阳性 患 者 1例 1个 、另 1例 有 2个 者 又 可分 为 中期 缓 性 生长 型 和 中期 快速 生 长 型 。本 组
性 2例 ,恶性 5例 ),8例 行 单 纯 乳房 切 除 术 (良性 2 块 一 般 不 侵 犯 胸 肌 和 皮 肤 .活 动度 较 好 。但 可表 现 为
例 ,交 界 性 1例 ,恶 性 5例 ),4例 恶 性 伴 有 腋 窝 淋 巴 皮肤 受 压 变 薄 ,静脉 怒 张 。偶有 巨大 肿瘤 侵 及 周 围 组
乳腺叶状肿瘤新进展PPT课件
Well-defined,may be Permeative
Focally permeative
Stromal cellularity Cellular,usually mild,
Cellular,usually
Cellular,usually
May be non-uniform or moderate,
10
Histological features of benign,borderline and malignant phyllodes tumors—WHO2012
Phyllodes
Histological
Benign
Borderline
Malignant
feature
Tumor border
Well-defined
4
• 大肿瘤有特征性弯曲的裂隙,呈螺旋状类 似叶芽
• 有些肿瘤呈实性,肉眼很少囊性 • 肿瘤有界限,即使是镜下有浸润 • 切面,灰白、黄色或粉色,大肿瘤有灶状
出血坏死;可有粘液样改变 • 可有显著囊性变,难以与囊内乳头状肿瘤
区分
5
• 镜下,双相肿瘤,由良性上皮和富于细胞 的梭形细胞间质组成
• 管 内 型 增 生 型 (intracalnalicular growth pattern):形成特征性叶状突起,至少是局 灶性,突入扩张的囊腔。狭长的裂隙或导 管,为丰富细胞的间质围绕,而上皮下间 质细胞更丰富。可见管周型增生灶。
2
• “cystosarcoma phyllodes”这个术语原本是强调病变 的肉眼和结构特征,而并非意味着真正的sarcoma, 因为该病变具有很低频率的侵袭性行为,而 “sarcoma”具有恶性的含义,因而近来以(分) 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PT)取代之,并广为接受。 在Müller报道后的150年间,PT有60余同义词,更 说明病理医生没能揭示该疾病的真正本质。
2023广东医学继续教育-乳腺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新进展学习班答案
1.1伴有髓样特征的癌的分子分型大多是什么C1.2伴大汗腺分化的浸润性癌免疫组化大部分会表达B1.3HER2状态的判断参照哪个指南()C1.4伴有极性翻转的高细胞癌中可检测什么基因()C1.5、浸润性癌(NST)伴有其他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大于等于多少比例需报混合型()E1.6预后较好的乳腺癌类型是()B2.1乳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不包括下列哪项( )E2.2乳腺神经内分泌瘤根据下列哪项分级为G1和G2( )B2.3乳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肿瘤细胞表达CgA或Syn比例,哪项是正确的( )C2.4哪项对神经内分泌肿瘤概述是错误的( )B2.5除了下列哪选项外,都支持原发乳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 )E2.6乳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主要哪种基因的突变()B3.1恶性叶状肿瘤主要与以下哪种疾病鉴别()A3.2良性叶状肿瘤主要与以下哪种疾病鉴别()A3.3下列选项中属于叶状肿瘤的流行病学特点的是()C3.4以下哪项不属于叶状肿瘤的分级()D3.5以下哪项不属于恶性叶状肿瘤的诊断标准()E3.62019版WHO 5th 乳腺肿瘤分类当中,关于叶状肿瘤的定义,以下哪项正确( )A4.1FISH检测失败的情况是哪项()E4.2HER2 FISH报告中要求对于肿瘤异质性的描述不包括哪项内容()C4.3有关荧光原位杂交错误的说法是哪项()A4.4下列有关HER2检测说法正确的是哪项()C4.5FISH每个区域至少计数随机选取的连续多少个浸润癌细胞核内的红/绿双色信号()B4.6FISH检测的计数细胞下列哪种情况不予选择()E5.1下列哪项不是乳腺浸润性癌()B5.2不符合乳腺增生性病变的是()B5.3乳腺癌淋巴道转移最常转移到()D5.4与遗传性乳腺癌有关的基因突变是()E5.5关于乳腺纤维腺瘤说法不正确的是()C5.6中年女性,左乳肿块1年余,肿块质硬、边界不清。
局部皮肤破溃,患侧乳头内陷。
初步考虑为()A6.1具Auchincloss手术适应证病人推荐行第Ⅱ水平淋巴结清扫,至少应切除≥()枚淋巴结才能完成准确的病理学N分期B6.2我国的哪项研究奠定了前哨淋巴结活检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分期手术中的地位()D6.3、以下哪项不是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A6.4下列关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切口设计,正确的是()E6.5下面哪项研究高pCR获益未转化为长期生存获益()B6.6吡咯替尼+曲妥珠单抗新辅助Ⅲ期研究是()C7.1下面哪一个是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价指标C7.2吡咯替尼+曲妥珠单抗新辅助Ⅲ期研究是C7.3新辅助治疗的目的是E7.4探讨HER2 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降阶梯去蒽环化疗方案的研究是E7.5探讨新辅助治疗后non-pCR治疗方案的研究是D7.6ExteNET研究提示non-pCR人群奈拉替尼辅助强化治疗后,5年IDFS绝对获益B8.1以下哪项不是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A8.2前哨淋巴结活检示踪剂首先()E8.3以下哪项符合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E8.4以下哪项不是乳腺癌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D8.5以下哪项不是乳腺癌筛查的措施()E8.6不符合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的是()D9.1下列关于乳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皮瓣游离范围的描述,正确的是E9.2目前我国最常见的乳腺癌手术方式为( )B9.3我国保留乳房手术比例不高,即使在专科乳腺肿瘤诊治中心也仅占约( )C9.4根据《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全球新发病例数最高的恶性肿瘤是( )A9.5具Auchincloss手术适应证病人推荐行第Ⅱ水平淋巴结清扫,至少应切除≥( )枚淋巴结才能完成准确的病理学N分期B9.6下列属于乳腺癌手术方式的有( )E10.1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常用示踪剂()D10.2依据示踪剂的不同可分为,前哨淋巴结活检可分为()E10.3下列哪项不是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禁忌症()D10.4我国的哪项研究奠定了前哨淋巴结活检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分期手术中的地位()D10.5关于乳腺癌病因,下列不正确的是()E10.6乳腺癌皮肤淋巴管癌栓阻塞时可出现()B11.1哪种病原菌为哺乳期乳腺炎最常见的细菌()A11.2对哺乳期抗生素的使用指征理解错误的是()A11.3下列选项中,关于发酵乳杆菌CECT5716的叙述错误的是()A11.4乳腺炎的危险因素包括()E11.5乳腺炎分类包括()E11.6对母乳中的益生菌的认识错误的是()C12.1从权威指南看,()已成为HR+HER2-晚期乳腺癌的一线治疗优选方案B12.2 2020年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取代()成为第一大癌B12.3 2021年CSCO乳腺癌指南提出,对于未经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I 级推荐是()C 12.4关于CDK4/6抑制剂相关内容描述正确的是()D12.5下列关于HR+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陈述正确的是()B12.6乳腺癌的治疗策略需依据分子分型“量身定制”,下列()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全部患者均需内分泌±CDK4/6抑制剂治疗。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20年12月第9卷第4期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周灿宦,李红全,李立,谭超华台山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广东台山529200[摘要]目的观察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接受诊治的乳腺叶状肿瘤患者50例,评估乳腺叶状肿瘤的2年内复发情况和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乳腺叶状肿瘤50例,术后2年复发13例(26.00%),与肿瘤大小、年龄、肿瘤性质、手术方式、核分裂、间质生长等因素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良性乳腺叶状肿瘤的浸润性较差、进展较慢,发病较早,乳腺叶状肿瘤预后与核分裂、间质生长、手术方式、肿瘤性质、直径、发病年龄等因素密切相关。
[关键词]预后分析;手术方式;临床病理;乳腺叶状肿瘤[中图分类号]R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378X(2020)04-0231-03doi:10.3969/j.issn.2095-378X.2020.04.003Relationship between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and prognosis of breastphyllodes tumorZHOU Canhuan,LI Hongquan,LI Li,TAN ChaohuaDepartment of Pathology,Taishan People’s Hospital,Taishan529200,Guangdong,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and prognosis of breast phyllodes tumor.Methods Fifty breast phyllodes tumor patients treated from January2015to January2018in our hospital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and assessed for two-year recurrence rat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ognosis.Results Among the50cases,13cases(26.00%)recurred in two years;the recurrenc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umor size,age,tumor type,operation method,nuclear division,and mesenchyma(P<0.05).Conclusion Benign breast phyllodes tumor has the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of poor invasion,slow progression,and early onset.Its prognosis is closely related to nuclear division,mesenchyma,operation method,tumor type and diameter,age of disease onset,etc.[Key words]Prognosis analysis;Operation method;Clinicopathology;Breast phyllodes tumor乳腺叶状肿瘤又称乳腺叶状囊肉瘤,约有0.3%~0.9%的乳腺肿瘤为乳腺叶状肿瘤,是发生于女性的罕见疾病[1]。
乳腺叶状肿瘤20例临床和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20例临床和病理分析苏雅洁;王作仁;景竹春【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学特征。
方法:回顾分析2009-2014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病理特征。
结果:20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平均年龄39.5岁,病程平均8个月,肿瘤大小1.5~12 cm,其中3例恶性(15%),1例为年轻患者,21岁,另2例老年患者;5例交界性(25%);12例良性(60%)。
镜下,肿瘤由良性上皮及富于细胞的间质组成,双层上皮排列呈裂隙状,周围过生长的间质呈叶状结构,间质成分从温和到肉瘤样。
结论: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肿瘤,做出正确的诊断主要依据大体表现及病理形态。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phyllodes tumor of the breast.Method:The pathological features in 20 cases of phyllodes tumor of breast were retrospective analyzed.Result:The average age of the 20 cases was 39.5 years old,the average duration was 8 months.The size of tumor was 1.5-12 cm,including 3 cases of malignant type(15%) with 1 case of young and 2 cases of elderly,5 cases of vergetype(25%) and 12 cases of benign type.Under the microscope,tumor was from benign epithelial and mesenchymal components of cellular.Double epithelium was arranged in a slit shape,around the overgrowth mesenchyme was lobed from mild to sarcoma.Conclusion:Phyllodes tumor of breast is rare tumor,correct diagnosis is on the basis of observed specimen and pathological morphology.【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年(卷),期】2015(000)015【总页数】3页(P52-53,54)【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病理诊断【作者】苏雅洁;王作仁;景竹春【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北京 101300;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北京 101300;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北京 10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①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北京 101300【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phyllodes tumor of the breast.Method:The pathological features in 20 cases of phyllodes tumor of breast were retrospective analyzed.Result:The average age of the 20 cases was 39.5 years old,the average duration was 8 months.The size of tumor was 1.5-12 cm,including 3 cases of malignant type(15%) with 1 case of young and 2 cases of elderly,5 cases of verge type(25%) and 12 cases of benign type.Under the microscope,tumor was from benign epithelial and mesenchymal components of cellular.Double epithelium was arranged in a slit shape,around the overgrowth mesenchyme was lobed from mild to sarcoma.Conclusion:Phyllodes tumor of breast is rare tumor,correct diagnosis is on the basis of observed specimen and pathological morphology.【Key words】 Phyllodes tumor of breast; Pathological diagnosisFirst-author’s address:Shunyi District Health Care Hospital for Women and Children,Beijing 101300,China乳腺叶状肿瘤是起源于乳腺小叶内或导管周围间质的少见肿瘤,占乳腺原发肿瘤的0.3%~1.0%和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的2.5%[1]。
乳腺叶状肿瘤病理研究新进展
见 出血 或坏 死 。
2 . 2 镜 下 表 现
乳 腺 叶状肿 瘤 由上皮 和增 生 的间质 两种 成份 构 成, 其 间质 细胞 与普 通型 纤维腺 瘤 相 比 , 有 三个不 同
形成 叶状 结构 , 突 向囊 腔 内 , 由间质和 上皮 两种成 分
特点 : ( 1 ) 间质 细胞 在 肿 瘤 的 不 同 区域 密 度 不 同 , 一
组成 , 生 物学 行 为难 以预 测 。 叶状 肿 瘤 可 以侵 犯 邻
近乳 腺 组织 , 还可 以复 发 、 转移 和 恶 变 。 目前 WHO 按 照组 织学 特征将 P T分 为 良性 、 交 界性 和 恶性 , 但 目前 临床对 P T 三个 级 别 的 界定 尚无 明确 的标 准 ,
能 与种族 、 年龄 、 生 育授乳 、 内分泌 等 多种 因素有 关 ,
该肿 瘤 常为原 发 , 但 也有 文献 报道 , 其 起源 于先 前存
在 的纤 维腺瘤 , 发 病 年 龄 比纤 维 腺 瘤 平 均 发 病年 龄
晚 1 5 — 2 0年 。 2 病 理 检 查 2 . 1 大 体 所 见
三种 类型 P T的 临床 病 理 特 征 [ 4 , 2 2
肿 瘤任 何年 龄 均 可发 生 , 但 主 要 见 于 中年 妇 女 ( 4 0 — 5 0岁) , 平均 年龄为 4 5岁 L 2 ] 。本 病 男 性 罕 见 , 仅 有
个案病 例 报道 [ 3 ] 。叶 状肿 瘤 发 病 原 因 尚不 清 楚 , 可
Ch i n J La b Di a g n, J u l y, 2 0 1 5, Vo l 1 9, No . 7
文章编号 : 1 0 0 7 —4 2 8 7 ( 2 0 1 5 ) 0 7 —1 2 2 8 —0 4
巨大良性乳腺叶状肿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2 邢鲁旗 , 1] 周东旭. 放疗联合 卡莫氟治疗食管 癌[] 中 国肿瘤 , J.
20 1 ( :6 4 2 0 4,3 7)4 1— 6 .
[3 王会忠 , 1] 王坤 , 霞. 荐鲁 食管癌后 程加速超分 割放疗 加卡莫氟
增敏 的临床研究[] 中华肿瘤 防治杂志 , 0 ,3 5 :6 — J. 2 6 1( )38 0
r am n . t e t e t
【 e od 】hHdsu o; a o s pr i K yw rspyoe t rd g s ; e tn m i n i o ao
Moe O clg 0 1 1 (8 :5 6—17 dm n o y2 1 ,9 0 ) 17 o 58
【 摘要】 目的: 提高对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特点和诊疗现状的认识。方法: 回顾我科收治的 1 例巨大 良 性乳腺
2 1 定义及分级 .
乳 腺 叶 状肿 瘤 ( hl d stm r, T ) 一 组 奇 特、 P yl e u os P s 是 o 罕 见 , 源于 间质和上 皮 的二 相性 乳腺 肿瘤 , 织学 特点 为 由 起 组
表 1 2 0 年 WH 03 O乳腺叶状肿瘤分级标准
Ta 1 Grdn tn ad fP yld stmo rm b. a igsa d r so h lo e u rfo WHO n2 0 i 0 3
16 , 陕 主任 医师 , 士生 博 【 通讯作者 】 党诚学(94一) 男 , 西合 阳人, 导师 , 主要从 事消化 系统 恶性肿瘤 和乳腺癌诊 断与治
疗。
现代肿瘤医学
21 0 1 A g2 1 , O .9 N . D R N O 0 Y, u .0 1 V I1 , O 8
46例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46例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及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我院2003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46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病理特征及临床预后。
结果患者共计46例,其中良性35例(76.09%),交界性8例(17.39%),恶性3例(6.52%)。
临床治疗25例为单纯肿块切除,17例扩大肿块切除,2例为单纯乳腺切除,2例为改良根治乳腺切除。
所有患者随访至今,除3例局部复发及1例因其他原因死亡,其余患者预后良好。
结论乳腺叶状肿瘤是乳腺疾病中少见的一种纤维上皮性肿瘤,属于潜在恶性肿瘤,明确的病理组织学诊断以及最佳手术方案的选择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乳腺叶状肿瘤;病理特点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PT)是乳腺疾病中少见的一组纤维上皮性肿瘤,在西方国家,PT占所有原发性乳腺肿瘤的0.3%~1%,占所有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的2.5%,主要见于中年妇女;在亚洲国家,其发病较早,且在原发性乳腺肿瘤中所占的比例较高[1,2]。
根据不同的组织学特征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南京市妇幼保健院2003年1月~2013年5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所有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共计46例。
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5~63岁,平均36.17岁。
其中17例病变位于左侧,27例病变位于右侧,2例为双侧乳腺病变。
所有患者病程为2 d至10年不等,平均病程21.3个月。
患者均以乳腺无痛性肿块就诊,肿块最大径为1~12 cm,平均直径为4.36 cm,除1例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外,其余肿块均镜界清楚,边界光滑,活动度好。
所有患者皮肤未见破溃及浅表静脉扩张,不伴有乳头溢液及局部淋巴结肿大。
1.2 病理诊断所有组织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完全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依据WHO 2012年第四版乳腺肿瘤分类明确诊断为乳腺叶状肿瘤,诊断同时包括其他合并的乳腺疾病。
乳腺叶状肿瘤who分级标准
乳腺叶状肿瘤who分级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女性乳房组织中。
乳腺叶状肿瘤在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分级标准中被分为不同的等级,这有助于医生准确诊断肿瘤的性质,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根据WHO的分级标准,乳腺叶状肿瘤分为四个等级: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每个等级根据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和组织学表现进行评估,以确定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
Ⅰ级乳腺叶状肿瘤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为良性肿瘤,具有清晰的边界和规则的细胞结构。
Ⅰ级肿瘤通常无侵袭性,对周围组织没有破坏性,患者预后良好,常常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治愈。
Ⅱ级乳腺叶状肿瘤在形态学上显示出轻微的异型性和细胞增生,但仍然属于良性范畴。
Ⅱ级肿瘤可能会有一定的增长趋势,但通常也不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
Ⅲ级乳腺叶状肿瘤具有更高的异型性和增生,可能会伴随有侵袭性生长和局部浸润的特点。
Ⅲ级肿瘤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需要及时治疗。
Ⅳ级乳腺叶状肿瘤是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具有高度异型性和增生,通常是恶性肿瘤。
Ⅳ级肿瘤具有明显的侵袭性生长和远处转移的倾向,患者预后较差,需要进行积极治疗以延长生存时间。
根据乳腺叶状肿瘤的WHO分级标准,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肿瘤类型和分级,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定期的随访检查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及时监测肿瘤的发展情况,避免复发和转移的发生。
乳腺叶状肿瘤的WHO分级标准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准确评估肿瘤的性质和预后,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对于患有乳腺叶状肿瘤的患者来说,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是关键,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第二篇示例: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乳腺肿瘤类型,通常是良性的,但有时也会发展为恶性。
乳腺叶状肿瘤WHO分级标准是对乳腺叶状肿瘤进行分类和评估的一个重要依据,有助于医生进行正确的治疗和预后评估。
2023中国女性乳腺分叶状肿瘤诊治专家共识
2023中国女性乳腺分叶状肿瘤诊治专家共识研究背景乳腺分叶状肿瘤(PTB)是一种由管腔上皮和肌上皮细胞层覆盖、伴有基质细胞增多、呈叶状结构的局限性纤维上皮性肿瘤,在乳腺肿瘤中的比例<1%。
PTB的发病高峰年龄在40~50岁,其中良性占35%~64%、恶性占18%~25%。
在临床表现方面,多数患者表现为单侧乳房内无痛性肿块,在较长的病程中逐渐增大;但少数亦可表现为乳腺肿块短期内迅速增大,甚至占据整个乳房。
总体上,PTB预后较好,治疗后5年生存率超过90%;但该肿瘤具有较高的局部复发风险,并且复发率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由于该类肿瘤临床较为少见,迄今为止针对其病因、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的大规模研究较少,对其治疗选择仍有较多争议。
对PTB缺乏了解会导致延误诊治,可能使病情发展至非常棘手的状态。
因此,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乳腺专业委员会基于目前循证医学的证据,与病理科、放疗科、肿瘤内科等多学科专家协作,经讨论达成此共识,以期提高医务工作者对该疾病的了解与认知,推进PTB规范化诊治,提高我国PTB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PTB的诊断(一)PTB临床表现与体征PTB多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多为单侧发病、双侧少见,多表现为乳房内无痛性肿块。
(二)影像检查1.超声检查2. X线钼靶检查3.MR成像总体上,影像检查对于PTB的诊断以及分型意义有限。
结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应将乳腺超声及钼靶作为PTB病史询问、查体后的辅助评估检查;MRI可以提供更多有益信息,可能有助于评估病变程度及范围,但非诊断的必须检查。
对于术后复发的PTB患者,除了乳腺超声和钼靶,还建议进行胸部CT等检查评估是否发生局部侵犯及转移。
(三)活检影像检查对于PTB的诊断意义有限,其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
肿瘤组织的获取手段包括穿刺及切除或切取。
对疑诊PTB的患者尽量进行肿块切除活检以确诊,避免误诊和漏诊。
当临床评估不能除外乳腺癌时,可考虑先行粗针穿刺活检。
乳腺癌治疗:新进展解读
乳腺癌治疗:新进展解读
在乳腺癌的治疗方法上,传统手术、化疗、放疗和激素治疗依然
是主流。
但是,随着科技进步,新治疗手段逐渐显露头角。
靶向治疗是近年来的重大突破。
它是针对乳腺癌细胞上特定分子
靶点,通过药物干预,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扩散和转移。
目前,已
有多款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Herceptin)、拉帕替尼(Tykerb)等
用于临床,对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疗效显著。
免疫治疗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抗击肿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
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和程序性死亡蛋白L1(PDL1)抑制剂
等成为研究热点。
免疫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正在推进,为患者
提供更多选择。
再者,激素治疗针对雌激素受体(ER)阳性的患者。
研究发现,
激素治疗不仅能降低复发风险,还能提高生存率。
但部分患者对激素
治疗不敏感,因此研究人员正在寻找预测激素治疗敏感性的生物标志物。
细胞治疗通过对患者免疫细胞改造和扩增,使其具有抗肿瘤能力,再回输患者体内。
CART细胞疗法是其中的研究重点,虽然尚处于研究
阶段,但其潜力不容忽视。
联合治疗也在探索中,如靶向治疗与化疗、免疫治疗与激素治疗
等组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个体化治疗也是未来趋势。
生物标志物如ER、PR、HER2等可以帮
助医生判断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乳腺癌治疗的新进展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希望。
但治疗方案的选择还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来制定。
随着科技和医学的发展,乳腺癌治疗将更加精准、高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PT的诊断标准与问题
• • • • 叶状结构 单独出现不足以诊断PT 也是叶状纤维腺瘤的固有结构 叶状结构的形成是PT与富于细胞性FA的主 要特征 • 有些PT很少有叶状结构,如导管周围间质 (肿瘤)肉瘤,是PT的变型
17
PT的诊断标准与问题
• 间质优势 • 许多FA具有间质优势 • 有些PT可见明显的导管成分,并且类似乳 头状瘤
intermediate
invasive
Stromal cellularity modest Cellular pleomorphism Mitotic activity
Stromal pattern Malignant heterologous elements
modest moderate
intermediate stromal Heterogeneous stromal expasion Rare
27
• PT 可显示水肿和粘液样变区域,出现叶状 结构增加了 PT 的可能性,深切片应能显示 叶状结构外富于细胞区
• 梭形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可受压呈 单排结构酷似浸润性小叶癌,上皮标记可 除外。 • 肿瘤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取材,每1cm取材一 个蜡块
2
• “cystosarcoma phyllodes”这个术语原本是强调病变 的肉眼和结构特征,而并非意味着真正的sarcoma, 因为该病变具有很低频率的侵袭性行为,而 “ sarcoma” 具有恶性的含义,因而近来以(分) 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PT)取代之,并广为接受。 在Mü ller报道后的150年间,PT有60余同义词,更 说明病理医生没能揭示该疾病的真正本质。
8
• 组织学分级(grade) • 目前有三级分类和两级分类, WHO 更主张 三级别分级,因为后者对这一纤维上皮性 病变谱系的两端更确定,主要依据间质细 胞增生密度、核分裂、间质细胞非典型性、 边界类型及间质增生程度,最新的 WHO 乳 腺 PT 分级标准较前一版有所改进,但没有 一种单一的形态学特征能明确地区分良恶 性种类。
• WHO(1981) 乳 腺 肿 瘤 分 类 中 采 用 了 “ phyllodes tumor” 这一术语,直至 2012 年乳腺肿瘤分类(第 四版)中仍支持术语PT。
3
• <1%乳腺肿瘤
• 45 ~ 49 岁,年长于纤维腺瘤15 ~ 20 岁, 30 岁以下 少见,具有侵袭性行为的患者年龄较所有PT患者 高近7岁
• 可见高度非典型和多核(floret type)间质细胞; 或破骨巨细胞样巨细胞 • 肿瘤组织学边界:推挤性或浸润性
7
• 间质细胞可表现多种间叶化生,如良恶性 骨、软骨、脂肪、横纹肌和平滑肌分化, 甚至出现血管肉瘤、恶纤组或血管外皮瘤。
• 上皮灶性大汗腺或鳞状化生
• 肉瘤样成分可过度增生而仅残留少量双相 病变 • 间质粘液样变 • 上皮成分恶性转化,导管和小叶上皮内瘤 常见,而浸润性导管癌少见
26
• 注意事项:
• 间质细胞丰富和叶状结构是诊断 PT 的主要 依据,此外,同一病变内的异质性也是 PT 的特点,可出现纤维腺瘤样区域。 • PT 中出现特殊类型肉瘤应标明,如来源于 PT的脂肪肉瘤、血管肉瘤等。 • 肿瘤大小和患者年龄不是PT的决定要素。 • 认真区分恶性PT,因为治疗和预后不同 • 分级应该以间质细胞最活跃区域和最旺盛 结构
18
PT的诊断标准与问题
• 高细胞增生间质 • 主观评价---诊断PT确切的细胞密度是很难确定其 最低限度,诊断经验能改善做出这种区分的能力 (Tavassoli) • Page 认为“非常富于细胞” • Azzopardi 认为,富于细胞性是困难病例最重要 的鉴别点 • 富于细胞性FA可能较低级别PT细胞更丰富 • PT的细胞密度在不同区域变化很大,尤其是在粗 针活检更是纠结
22
PT的诊断标准与问题
• • • • • 其他问题(续) 奇异型巨细胞见于许多良性乳腺病变 非典型性是主观的 PT的上皮成分一般是良性 罕见 ADH , DCIS 和 LCIS 可见于 FA 和 PT , 浸润性癌在PT中极罕见 • 其他恶性梭形细胞肿瘤可陷入上皮和导管
23
• 影响预后的因素: • PT 本身具有侵袭性潜质,如局部复发、时 有进展为更具侵袭性的形态学,极少转移。 • 复发与肿cal features of the 3 tiered grading subgroups for phyllodes tumors—WHO2003 Phyllodes Benign Borderline Malignant
Tumor border
Well circumscribed, pushing
• 不同的研究组中分级标准不同 • 标准不按重要性加权(层次)
• 治疗方法在不同的研究组中有差异
15
• PT的预期行为与分级的关系
• 复发与切除的完整性相关而非分级
• 高级别PT复发较快
• 复发肿瘤形态可类似原发瘤,也可提高级别
• 复发增加转移风险 • 大多数复发肿瘤完全切除可治愈 • 复发病变可以是纯间质性成分
• PT 的间质成份呈温和至明显的肉瘤样,显 示纤维腺瘤与纯肉瘤之间的形态学谱系。
6
• Heterogeneity:细胞密度、非典型性及核分 裂,不同肿瘤或同一肿瘤不同区域内显著 不同 • 间质细胞为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
• 部分病例间质细胞胞质内见actin阳性的类婴 儿指/趾纤维瘤病型包涵体
• 细胞遗传学: Lae 等 (2007) 发现良性 PT 无或 仅有个别染色体变化,而恶性有许多染色 体变化,尤其是1q+和13q-。
25
• 免疫组化:间质细胞,多数病变表达 Vim 和 actin ; 少数 desmin 灶性阳性;上皮标记 (CAM5.2 、 EMA 、 CK7、AE1/AE3)和S-100阴性;明显非典型间质细 胞 P53 阳性,低级别病变很少表达, P53 表达具有 负面的预后因素;Ki67 标记指数与组织分级有关。 CD117在恶性PT表达,局部复发表达高。CD10间 质细胞随PT的分级增加而升高,二者在纤维腺瘤 几乎不表达。 • 间质细胞CD34表达与不良的组织学表现呈负相关, 而VEGF和胞质β-catenin表达与不良的组织学参数 呈正相关(Histopathology. 2013 May 7. [Epub ahead of print])
Marked Usually abundant (≥10 per 10HPF) Often present May be present
Stromal overgrowth Malignant heterologous elements Relative proportion of PTs
60-75%
• 组织学特征预见 PT 行为的认识有争议的, 良性组织学的 PT 偶可发生转移,而许多恶 性形态学者甚至无复发。
• 最近研究:除了手术切缘外,有独立影响 复发的组织学参数是:间质过增生、间质 细胞非典型性及核分裂。
24
• 切缘出现肿瘤是复发的主要原因
• 其他指标:目前常规工作中尚无有效的预 后价值的生物标记;如DNA倍体和S期,尽 管有些研究认为异倍体和高S期具有侵袭性 行为,但其预后意义有争议。免疫标记不 能预见PT的行为,如Ki67及P53,尽管Ki67 标记有助于区分良性和恶性PT。
• 肿瘤有界限,即使是镜下有浸润
• 切面,灰白、黄色或粉色,大肿瘤有灶状 出血坏死;可有粘液样改变 • 可有显著囊性变,难以与囊内乳头状肿瘤 区分
5
• 镜下,双相肿瘤,由良性上皮和富于细胞 的梭形细胞间质组成
• 管 内 型 增 生 型 (intracalnalicular growth pattern) :形成特征性叶状突起,至少是局 灶性,突入扩张的囊腔。狭长的裂隙或导 管,为丰富细胞的间质围绕,而上皮下间 质细胞更丰富。可见管周型增生灶。
marked Marked
Numerous (more ≥10 per 10HPF) Marked stromal overgrowth Not uncommon
little
few if any Uniform distribution rare
10
Histological features of benign,borderline and malignant phyllodes tumors—WHO2012 Phyllodes Histological feature Tumor border Benign Well-defined Borderline Malignant Permeative Cellular,usually marked and diffuse
乳腺叶状肿瘤新进展 Update of Phyllodes tumor of the breast
姜惠峰 潍坊医学院附属莱阳中心医院 2013-07-31
1
• 定义: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PT)是 一组常为局限性纤维上皮性肿瘤,组织学 类似管内型纤维腺瘤,特征:双层良性腺 上皮/肌上皮衬覆的裂隙由增生的间质/梭形 间叶成份围绕,后者联合形成叶状结构。 • PT 起源于 TDLU , Johannes Mü ller(1838) 首 先描述命名为“ cystosarcoma phyllodes” , 他认为是一种良性肿瘤,“cystosarcoma”指 病 变 切 面 呈 囊 性 和 肉 样 (fleshy) 特 征 , 而 “phyllodes”(Greek)指叶状突起结构。
• 妊娠期恶性PT可生长迅速 • 单侧肿块,双侧罕见
• 无痛、分叶状、游离状肿块
• 术前诊断困难,快速生长和体积大为线索
• 17%腋下淋巴结反应性增大
• 肉眼形态差异明显,实性肉样肿块伴囊性区 • 平均4~5cm(1~45cm),恶性体积较良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