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半截蜡烛》综合资料(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五年级语文《半截蜡烛》教学实录

五年级语文《半截蜡烛》教学实录

五年级语文《半截蜡烛》教学实录
师: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半截蜡烛仍扑灭着。

下面故事的中心人物是谁?
生:是大儿子杰克。

师:怎样演好这一角色呢?
生:演好杰克的举措、言语。

生:还要演出他的神情。

师:你们说得真好,知道怎样演戏了。

谁来演一演?
〔终身渐渐地站起来,显露紧张的样子,快速伸手端起蜡台,大步朝门口走去。


师:有什么感受?
生:有的举措和神情演得不像。

生:他很紧张、谎忙,一下子让朋友看出了破绽。

生:他的神情惹起朋友的疑心。

朋友会想,这个小男孩为什么紧张,抢了蜡烛就走,这蜡烛里难道有什么间题?
师:同窗们,可见这时把杰克的神情演好,很重要。

杰克是怎样的神情呢?
生:冷静。

生:镇定。

生:虽然内心紧张,但不露声色。

师:谁再来演一下?
〔终身下台演,把杰克的冷静、镇定的神情表现出来。


师:这位杰克如何?
生:没有显露破绽,不会惹起朋友的疑心。

师:同窗们;杰克能有这么镇定自假定的神情、举措、言语,你们能知道他沽起来前,心里想了些什么?
生:过不了多久,蜡烛就会烧到金属管的!妈妈曾经做了努力,可是没有成功。

我该怎样办,总不能坐着等有了!
生,心爱的法西斯,又把蜡烛抢了,怎样办?跟他们吵吗?不行!妈妈说过;越是危殆的关头越耍镇定,不能慌。

我要装着没事一样,把蜡烛拿走。

《半截蜡烛》教学实录

《半截蜡烛》教学实录

页眉内容《半截蜡烛》课堂实录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生:《半截蜡烛》。

师:文章拿到啦?(拿到了)预习了没有?(预习了)好,下面告诉老师,告诉大家,你预习了些什么?我想听一下。

生:我预习的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师:你了解了二战的内容,好,请坐,还有吗?你说。

生:我预习了蜡烛的变化。

师:哦,好的,你预习了蜡烛的变化。

还有吗?都没有学字词啊?生:学了。

师:文章读过啦?生:读过了。

师:那怎么不说啊?告诉我,还干吗了?你说。

生:给每一自然段标序号。

师:哎,标上序号了,标上序号的人举手。

(有少数没有举手)哎,没标的赶紧标起来。

手放下,还有吗?充分的说,你说。

生:我了解了整篇文章的中心。

师:你都知道中心啦,哦,一会儿我要问啦!好,请坐下,你说。

大声。

生:我了解了文中人物的心情变化。

师:好,我想问一下,刚才我们说的这些内容,我们同学基本都做了的举手。

基本都做了,字啊,生字的读音啊,词语啊,包括内容啊,包括人物啊,做了的?好,手放下,那我就不一一检测了,下面我检查一项。

检查一下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程度,谁能根据这个要求来说一下(指投影)可以先看看书,快速的,四位同学举着手呢!(等待)好,我请第一位举手的同学说,来,这位女同学,你说。

师:(回答声音太小,听不清)来,注意,这儿人多,地方大,所以不能像教室里上课的那个声音,放开来,话筒传给你不方便,知道吧,大声说话。

生:时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物是──事情是──师:半截蜡烛里有什么?生:情报。

师:那也就是保住了──生:情报。

师:好,她说的不清楚,是一一说的,现在谁能告诉我这些问题的答案,(看屏幕)什么时间,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还有谁说?可以在下面自己先说说。

(生讨论。

)师:好,你来说,大声。

生:二战时期──师:然儿?那也就是说三个人都在保护什么?生:情报。

师:好,三个人都在保护情报。

板书:保护情报。

师:保护情报首先得有什么?生:把情报藏起来。

《半截蜡烛》教学实录

《半截蜡烛》教学实录

《半截蜡烛》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深入体会“急忙”、“轻轻地”、“慢慢”、“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教学过程:一、读题师:谁来读一读课题。

齐读。

二、复习,整体感知,拎出主线师:读了这个课题,你眼前浮现了哪些画面呢?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绝密情报和敌人周旋的画面,那么,你们听到他们分别说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把它划出来。

生读课文,划句子。

三、学习第三小节师:我们首先来看伯诺德夫人的话。

(出示)谁来说一说?师:那么,伯诺德夫人究竟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请大家在读懂这一小节的基础上为她加一个合适的词语。

生读课文。

师:你怎么读出情况危急的。

师:谁来读一读。

生4读。

师:同学们,结束的仅仅是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吗?情报站遭到破坏会有怎样的结果?师:对,那可是血流成河,尸积如山的场面啊!请你(生4)再读一读。

生8读。

师:我们一起读.师:后果是如此严重,伯诺德夫人内心紧张吗?生齐答紧张。

害怕吗?生齐答害怕。

可是这种紧张却不能表现出来,而要镇静的说,请你(生3)来镇静的说一说.生说.师:还可以填什么样的词?师:同学们,后果如此严重,情况如此危急,时间如此紧迫,所以伯诺德夫人要镇静的说,轻轻的说,其实说法虽然不同,但有相同的地方,想一想,是什么呢?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生齐读。

四、学习第四小节师: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可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又一场更大的危机降临了。

(课件显示:蜡焰摇曳,时间嘀嗒嘀哒响起)师: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说话了,你们就是杰克,我就是德国军官,谁来说?师(疑惑地):你这么快站起来干什么?莫非心中有鬼。

(生慢慢地站起来说)师:面对这摇曳的的蜡烛,你的心里?(课件显示:蜡焰摇曳,时间嘀嗒嘀哒响起)生:很紧张。

《半截蜡烛》教学实录

《半截蜡烛》教学实录

演 出 形
师 : 演 做 得 不 错 。接 下 来 , 导 盛
读 保 护 蜡 烛 这 一 部 分 课 文 。读 完 之 烛 。 诺 德 夫 人 拿 出 一 盏 油 灯 , 说 伯 她 后 我们要 补充完 成一 张情 节 图。
( P 出示 情节 图 ) PT 还 是油 灯 的光亮 , 把蜡 烛 吹熄 了 。 就
德 国军 官说 多点 几 支蜡 烛也 好 , 这
阵粗 暴 的 敲 门声 ,三 个 德 国军 官
师 : 等 , 个 蜡 烛 倒 底 是 谁 吹 词 来 形 容 这 个 故 事 。 等 这
生 : 诺德 夫人 。 伯 师 : , 把 “ 把蜡 烛 怎 么样 对 要 谁
师( 响起 敲 门 声 ) 你 们 听 , 着 熄 的 ? : 随
师 : 下 来 , 同 学 们 做 一 回 导 烛 吹 熄 。 可 是 德 国军 官 又 点 燃 了 蜡 接 请 演 说 戏 ” 。
生 : 意 。 愿
师 : 个故 事 当中有 这些 人物 , 演 , 一 说戏 。 意吗 ? 体 推 出“ 这 说 愿 媒 导 烛 , 杰 克 找 了 个 想 到 柴 房 搬 柴 火 的 借 口想 把 蜡 烛 端 走 ,但 是 被 德 国军 官 夺 回 。最 后 是 杰 奎 琳 借 口想 上 楼 师 : 清 楚 又 简 洁 , 加 上 了一 既 还
告 诉 我们故 事发 生的 时间是在 ? 生 : 二 次世 界大 战期 间。 第
师 : 点 是在 ? 地 生 : 国伯诺德 夫人 家 中。 法 分 另U — — 是
生 : 回 , 为上 面一 横填 的都 得 。 是 我觉 得说得 太复 杂 了。 不 夺 因 但 能
生 : 先 是 由德 国军 官 焰 I , 首 烛 J 接 着 伯 诺 德 夫 人 借 口油 灯 更 亮 把 蜡

五年级下《半截蜡烛》教学实

五年级下《半截蜡烛》教学实

人教版五年级下《半截蜡烛》教学实录《半截蜡烛》教学实录【教学理念】本课教学着力于对两个问题的思考探索:一、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与规定性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间对话的过程,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

由于各人经验、体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话”的结果必然也不会完全相同。

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提升“对话”的质量?其间是否还需要教师的控制? 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是否就意味着可以任意解读文本?教学中,我强化展现学生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同时认为多元解读并非没有任何制约的纯个体主观心理反应,而是主观心理与文本隐蔽信号的契合,因而教学中注意通过价值的引领让学生领悟文本对话中“主观”与“客观”的辩证规律。

二、语言转换的整体性与主动性毋庸置疑,语文课堂发展学生的语言是学科职责,但实际操作中却也是一大瓶颈。

我在教学中力求把握整体性与主动性,将体验、想象与语言发展结合起来。

诸如引发认知冲突、进行争辩,凭借文本信息想象描述心理,既力求体现“多维度”多“层次”的丰富性,又旨在激发学生思维、表达的积极性,使之获得整体的发展。

【教学过程】一、铺垫定向学习课文前,先组织学生默写词语:半截、蜡烛、绝密、绝妙,其中“绝密”绝“妙”由教师说意思,学生根据意思写词语。

默写完毕后教师进行评点,强调“蜡”是“虫”旁,“绝密”的“密”是“山”字底。

师:现在谁能说说,课文中的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说的时候尽量用上“绝密”绝“妙”这两个词语。

生:这半截蜡烛藏有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这是伯诺德夫人想出的一个绝妙主意。

生:伯诺德夫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将装有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了半截蜡烛里。

师:你把“绝妙”放到了前面。

同一个意思常常有不同的说法。

那么,这个绝妙的主意就绝对保险、万无一失吗?(生:不是)快速默读课文,看看它存在着什么隐患。

(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教师出示:“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半截蜡烛》课堂实录

《半截蜡烛》课堂实录

《半截蜡烛》课堂实录师在学习课文前,组织学生默写词语:半截、蜡烛、绝密、精妙,其中“绝密”“精妙”师说意思,生依照意思写词语。

师评点,强调“蜡”是“虫”旁,“绝密”的“密”是“山”字底。

师:现在谁能说说,课文中的这半截蜡烛有什么专门的地点?说的时候尽量用上“绝密”“精妙”这两个词语。

生:这半截蜡烛藏有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这是伯诺德夫人想出的一个精妙主意。

生:伯诺德夫人想出了一个精妙的主意,她将装有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了半截蜡烛里。

师:你把“精妙”放到了前面。

同一个意思常常有不同的说法。

那么,那个精妙的主意就绝对保险、万无一失吗?生:不是师:快速默读课文,看看它存在着什么隐患。

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师出示:“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隐秘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一家三口生命的终止。

”师:这情报也许是自己部队的作战打算,也许是敌人的又一个阴谋行动。

现在,蜡烛差不多被敌人点燃!师引读万一蜡烛──生齐读: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师引读:如此──生齐读:隐秘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终止师:因此,一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便围绕着这半截蜡烛打响了──师播放课文3~7自然段配乐朗读录音。

师:假如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听了那个故事的感受,你们选择哪个词?生:我觉得那个故事专门“危险”。

生:我选择“紧张”。

师:换个角度再想想。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专门“机智”。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专门“沉着”。

师:同学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体会。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情形是如何样的危险。

请边默读边体会。

生读书、体会师重点引导交流“烛焰摇荡,发出柔弱的光,现在此刻,它看起来成了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一句。

师:“发出柔弱的光”意味着什么?生:意味着蜡烛就要燃烧到金属管了,就要自动熄灭了。

生:意味着隐秘就要暴露了。

生:意味着情报站就要遭到破坏。

生:还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要终止了。

五年级语文:23《半截蜡烛》(教学实录)

五年级语文:23《半截蜡烛》(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五年级语文:23《半截蜡烛》(教学实录)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五年级语文:23《半截蜡烛》(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主要板书计划:送情报()23、半截蜡烛夫人快乐()(机智、勇敢)儿子搬走()爱国主义为儿端走(成功)作业设计、安排:课内:表演课本剧朗读课文抄词课外:练习册中P58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一、揭题: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课文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音:蜡烛许诺遭到盯住琳琅满目楼梯摇曳强盗秘密厄运虽然绝妙微弱绝密镇定义:厄运:厄,困苦,灾难。

《半截蜡烛》课堂实录

《半截蜡烛》课堂实录

《半截蜡烛》课堂实录《半截蜡烛》课堂实录(精选12篇)《半截蜡烛》课堂实录篇1师在学习课文前,组织同学默写词语:半截、蜡烛、绝密、绝妙,其中“绝密”“绝妙”师说意思,生依据意思写词语。

师评点,强调“蜡”是“虫”旁,“绝密”的“密”是“山”字底。

师:现在谁能说说,课文中的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说的时候尽量用上“绝密”“绝妙”这两个词语。

生:这半截蜡烛藏有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这是伯诺德夫人想出的一个绝妙办法。

生:伯诺德夫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她将装有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了半截蜡烛里。

师:你把“绝妙”放到了前面。

同一个意思经常有不同的说法。

那么,这个绝妙的办法就肯定保险、万无一失吗?生:不是师:快速默读课文,看看它存在着什么隐患。

同学默读课文后沟通师出示:“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隐秘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师:这情报或许是自己部队的作战方案,或许是敌人的又一个阴谋行动。

现在,蜡烛已经被敌人点燃!师引读万一蜡烛──生齐读: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师引读:这样──生齐读:隐秘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师: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便围围着这半截蜡烛打响了──师播放课文3~7自然段配乐朗读录音。

师:假如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听了这个故事的感受,你们选择哪个词?生: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惊险”。

生:我选择“紧急”。

师:换个角度再想想。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很“机灵”。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很“镇静”。

师:同学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体会。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状况是怎样的惊险。

请边默读边体会。

生读书、体会师重点引导沟通“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一句。

师:“发出微弱的光”意味着什么?生:意味着蜡烛就要燃烧到金属管了,就要自动熄灭了。

生:意味着隐秘就要暴露了。

五年级下册语文《半截蜡烛》教案三篇.doc

五年级下册语文《半截蜡烛》教案三篇.doc

五年级下册语文《半截蜡烛》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的提示,理解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3、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

4、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的提示,理解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揭题,质疑。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3、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1、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3、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检查生词的掌握情况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确,特别强调“烛”、“诺”、“遭”“盯”“琳”等字的读音。

2、提醒字形:你认为哪些字需要我们在书写时特别留心?3、描红、临写3个你认为易写错的生字。

四、理清课文脉络1、播放课文录音。

小学五年级语文半截蜡烛教学实录

小学五年级语文半截蜡烛教学实录

半截蜡烛教学实录五年级语文教案教案设计意图:本课是实验版教材五年级下的内容,我在教学设计时主要想通过朗读训练,结合课文进行语言知识的积累,以及恰当合理地使用媒体等途径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文本,体会文中人物的伟大精神,扎扎实实地上好本节语文课。

课堂实录: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法国的伯诺德夫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女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在他们家的桌子上醒目地放着半截蜡烛,通过昨天的预习,你们知道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吗?(边出示蜡烛图)【设计意图:通过给学生看半截蜡烛的画面,给以直观的印象,不仅激发他们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还促使学生边看边想,提高看的质量。

同时还能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

】生:这是藏着秘密情报的蜡烛。

这是关系到一家人生命的蜡烛。

师:是呀,由于伯诺德夫人的绝妙主意,这半截蜡烛躲过了德军的一次次搜查,可是一天晚上,三个德国军官突然闯进伯诺德夫人家,一个中尉无意中点燃了这半截蜡烛,一场危机来临了。

(板书:点燃蜡烛。

)师:在文中,危机指的是什么?夫人怎么化解危机?生:危机是指敌人会发现蜡烛里的秘密,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她借口蜡烛暗,油灯亮而换下了蜡烛。

师:同学们,夫人面临危机的后果是一个比一个严重,所以我们应该怎么读呢?【设计意图:把讨论中得到的感受化为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更使学生明确当时处境的危险。

】师:让老师和大家一起配合着读。

为了保全蜡烛学生朗读课文中的句子。

师:为了不使秘密暴露,情报站能继续安全存在学生朗读课文中的句子。

师:为了保全一家三口的生命学生朗读课文中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不同的语境进行引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一次又一次地感悟当时情况的迫在眉睫,为后面的体会人物品质的环节做好铺垫。

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理解是最好的朗读指导;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朗读也是一种很好的理解方法。

这样就能把阅读理解和朗读训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了。

】师:一场危机过去了,可课文为什么说似乎过去了呢?(板书:重新点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五年级语文:《半截蜡烛》综合资料(教学实录)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五年级语文:《半截蜡烛》综合资料(教学实录)一、导航台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看到“半截蜡烛”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是不是会想:为什么会是半截蜡烛?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用呢?要想知道这些答案,你就读一读课文《半截蜡烛》吧!读了课文《半截蜡烛》,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课文主要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依靠生动的描写,让我们仿佛也身处其境,感受到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那课文是怎么来写的呢?再读一读课文,想一想。

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至二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伯诺德夫人巧妙地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一个半截蜡烛中。

第三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四至五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借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整篇课文始终让我们关注着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命运,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她们强烈的心理活动。

这是课文着墨比较多的地方,也是课文的重点所在。

因此,我们在读课文时,要把描写人物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那感受会更深。

二、精品屋课文精彩片段欣赏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

现在,我们就去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细细品味课文是怎么描写的。

课文精彩片段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了起来,“天真冷。

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

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欣赏】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在继续燃烧、逐渐变短,秘密将会暴露,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厄运也会随之而来……面对这样的危险,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做的呢?这一段先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天真冷。

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伸手端起”,写出了杰克正试图化解危险“。

一个“厉声喝道”,表明了杰克的努力失败了。

接着课文写出了杰克失败后虽然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但依然“从容”生火,有力地表现了杰克的机智与镇静。

紧接着一句对蜡烛的特写,以及对夫人当时紧张心情的描写,“心提到了嗓子眼上”,进一步写出了屋内气氛愈加紧张,伯诺德夫人一家将难逃厄运。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以及对蜡烛的特写,有力地渲染出了当时的紧张、恐怖的气氛,细腻地写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相当有感染力。

三、金手指表达方法提示:心理描写课文《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课文大量运用了心理描写,不仅如此,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也相当细腻。

那什么是心理描写呢?像课文中“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这样,直接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活动的一种方法,就叫做心理描写。

它是对人物整个精神世界的直接透视,能较好地把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为写好人物服务。

我们再来看看这样一个片段:我感到很疼,直疼到心。

嘴上我却不敢说,憎恨和痛苦的激浪只能在心中奔涌。

我实在忍不住了,就放声大哭起来。

似乎泪水能洗去我心里的愁云,好象哭声能述说我心里的委屈。

汗水和泪水顺着我的脸流了下来,把背心弄湿了一大片。

我觉得很热,好像喘不过气来似的。

同时,还有一种比热更难忍受的闷使我窒息,我忍不住抬起头来,看看继母的脸,我分明看出她那愤怒的脸上还含有几分得意的神情。

我被激怒了,把头扭向了一边,目光转到了床上后妈的已四岁还不会说话的小弟弟,他正安闲地玩着他的大飞机、小汽车……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是一种羡慕还是妒嫉的感情我也说不清。

小弟弟四岁了,可还不会说话,刚学会迈步,他有这么大的缺点为什么不挨打?而我仅仅一次期末考试考得不好,就落得如此下场……只怪我没有亲妈……这里通过“我”的内心独白,写出了“我”对继母极端偏心自己的孩子的愤怒,和对自己失去母爱的悲伤,让人一读就能强烈地感受到。

这就是心理描写所获得的效果。

当然,在进行心理描写时,要注意结合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物,不能写得不协调。

四、益智园创新与实践1、在危急的时刻,小女儿杰奎琳解除了危机。

你能说出杰奎琳为什么能成功地解除危机吗?(提示:可以把杰奎琳的方法与伯诺德夫人、杰克的方法作比较,再抓住“娇声”、“司令官先生”、“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这些词语和句子去想一想,你就会找到答案了。

)2、课文题目《半截蜡烛》,你觉得用这样的题目好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这“半截蜡烛”是一个关键,它关系着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命运,课文情节就是围绕这“半截蜡烛”来展开的。

因此,用“半截蜡烛”作题目一下子就把焦点展示给了读者,很吸引人。

)附:课后练习4提示:当少校点燃蜡烛时,伯诺德夫人心想: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暴露,秘密就会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于是就急忙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吹灭蜡烛。

当伯诺德夫人失败后,杰克心想: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暴露秘密,就会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于是就端起蜡烛,准备到柴房里搬些柴来,生个火。

当杰克失败后,杰奎琳心想: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暴露,秘密就会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于是就娇声地请求军官让她拿着蜡烛去上楼睡觉。

五、万花筒词语提示:厄运:困苦的遭遇。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

从容:不慌不忙。

厉声:(说话)声音严厉。

【题解】在有些人看来,半截蜡烛只是一件不起眼的日用品,而在本文中,它与生活在一个特定时代的一家人的生命和一场重要的战争息息相关,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就是围绕着它展开的。

【结构分析】课文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1、2自然段写伯诺德夫人把情报巧妙地藏在半截蜡烛中。

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主要的人物以及他们所进行的秘密工作,然后点明与故事密切相关的一个细节,即伯诺德夫人藏情报的方法。

第3自然段写伯诺德夫人用油灯换蜡烛。

故事的开端是有一天三个德国军官“闯进”了伯诺德夫人家,并且点燃了那半截蜡烛,眼看秘密有可能泄露,伯诺德夫人心生一计,以油灯换蜡烛,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第4、5自然段写德军重新点燃蜡烛,大儿子杰克以天气冷想去柴房搬柴生火为由,想拿走蜡烛,还是未能成功。

第6、7自然段写小女儿杰奎琳借上楼睡觉取走了蜡烛。

故事的结局是杰奎琳以上楼睡觉为由,征得了德国军官的同意,顺利取走了蜡烛,终于保住了秘密。

【语意理解】由于蜡烛摆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人们总是以为,秘密的东西会藏在最不容易让人发现的地方,对眼前的东西反而忽视了。

伯诺德夫人正是利用这一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骗过了敌人一次次的搜查。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这是对伯诺德夫人心理活动的描写,其实德军并不知道半截蜡烛的秘密,但因为蜡烛越烧越短,伯诺德夫人心理越来越紧张,因此以为德军已经怀疑蜡烛有秘密。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杰奎琳虽然是小女孩,但在最危急的关头却镇定自若,用“娇声”的话语巧妙地骗过了德军,在蜡烛即将熄灭的那一刻,保住了秘密,也挽救了一家人的生命。

【写作特色】一波三折的情节。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一方面是蜡烛越烧越短,秘密即将暴露,另一方面是伯诺德夫人和大儿子杰克两次用计,却两次受挫,加上课文这样的描写:“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更把紧张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杰奎琳化险为夷,都使人松了一口气。

这一惊险的情节,正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们抗击德军法西斯的艰难历程相一致。

XXX图文设计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