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井点降水施工计算实例

合集下载

轻型井点降水的施工方案

轻型井点降水的施工方案

轻型井点降水的施工方案一、轻型井点降水介绍沿基坑四周每隔肯定间距布设井点管,井点管底部设置滤水管插入透水层,上部接软管与集水总管进行连接,集水总管为Φ150钢管,周身设置与井点管间距相同的Φ40吸水管口,然后通过真空吸水泵将集水管内水抽出,从而达到降低基坑四周地下水位的效果,保证了基底的干燥无水。

水井大致分为四大类,无压完整井、无压非完整井、承压完整井、承压非完整井。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渗透系数为0.1~50m/d的土层中。

降水深度为:单级井点3~6m,多级井点6~12m三、基坑涌水量计算计算公式:式中:Q基:基坑基本排水量K:粘土层渗透系数,K=0.10m/d。

四、井点计算式中:q——单井出水本领(m3/d)r0——过滤管半径=0.025ml——滤管进水部分长度=2m井点数及井距采纳公式:井数:n=1.1Q/q根平均井间距b=L*m/n式中:L——基坑周长n——井点根数五、井点降水工艺及技术措施降水井成孔采纳冲孔机械成孔,但由于冲击成孔效率较低,先由人工先清理块石层障碍,再布置冲击钻机进场。

1、管井成孔工艺场地平整→井位放线→人工清理块石障碍→复核桩位→开挖浆池、浆沟→护筒埋设→桩机就位、孔位校正→冲击造孔、泥浆循环、清除废浆、泥渣→终孔验收→下滤水井管和填充砂砾。

2、降水运行(1)可采纳分次降水,即边抽水边进行土方开挖,以使水位缓缓平稳下降,因猛烈水位下降会加添沉降量,避开导致相邻建筑物及道路损坏。

(2)严禁挖土机、吊车等设备撞击降水管、排水管线、电缆等。

(3)降水要保证昼夜连续运转,防止因停泵使水位上升,造成“涌槽”事故,现场要配备备用电源(现场配备2台300KW发电机组)。

(4)设多个闸箱,单闸单箱单机。

(5)专人巡查,发觉停泵,立刻处理。

(6)降水结束需缓慢稳定抬升水位必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建筑物基础工程必需施工完毕,二是建筑物荷载大于地下水上顶托力,充足抗浮设计要求。

3、降水动态观测(l)降水开始后即对地下水位进行全面的观测记录,以便随时获得水位降落信息。

1.轻型井点降水

1.轻型井点降水

【例1】某工程基坑坑底面积为40 × 20m ,深 6.0m ,地下水位在地面下2.0m ,不透水层在地面下 12.3m ,渗透系数K = 15m/d ,基坑四边放坡,边坡拟为 1:0.5 ,现拟采用轻型井点降水降低地下水位,井点系统最大抽水深度为 7.0m ,要求:( 1 )绘制井点系统的平面和高程布置(滤管采用直径0.051m,长度1.5m)( 2 )计算涌水量高程信息题目解答思路:一、首先进行高程布置(目的:1根据所给管的条件确定埋管的位置2根据排水能力找到△h,使之为正数,保证不会出现坑底渗水情况)核心公式:h ≥ h 1 + △h + iL二、计算涌水量(目的:这是为了,为进行平面布置做准备)核心公式三、最后进行平面布置(目的:根据每个管的排水量计算管数,再确定间距,最后总长不能大于周长。

)核心公式:四、解:( 1 )高程布置基坑面积较大,所以采用环形布置,因最大抽水深度为 7.0m ,故采用 7m 井点管。

i =0.1 (i ―― 水力坡度。

对单排布置的井点,i 取 1/4-1/5 ;对双排布置的井点,i 取 1/7 ;对 U 形或环形布置的井点,i 取 1/10 。

)h ≥ h1+ △ h + iL (h ―― 井点管埋深, m;h 1―― 总管埋设面至基底的距离, m ;Δh ―― 基底至降低后的地下水位线的距离,m ; i ―― 水力坡度。

对单排布置的井点,i 取 1/4~1/5 ;对双排布置的井点,i 取 1/7 ;对 U 形或环形布置的井点,i 取 1/10;L ―― 井点管至水井中心的水平距离,当井点管为单排布置时, L 为井点管至对边坡角的水平距离, m)h =7m, h1=6m, iL =0.1×(10+6×0.5+0.7)=1.37mh1+ △ h + iL =6+0.5+1.37=7.87m( 大于井点抽水深度 7m)由于基坑较深,故基坑边开挖 1m 以降低总管埋设面(就是图中挖去的缺口处)h =7m, h1=5m, iL =0.1×(10+5×0.5+0.7)=1.32m△ h =7-5-1.32 = 0.68m, 满足要求(保证△ h是正数,使基坑内不会渗出水)( 2 )涌水量计算F = (40+2 × 5 × 0.5+2 × 0.7 )×(20+2 × 5 × 0.5+2 × 0.7 )=46.4 × 26.4 = 1224.96m2(F ―― 环形井点所包围的面积)m (假想半径)m(R--抽水影响半径近似计算值,m;S ——井点管处水位降落值, m;H—水面到不透水层距离;K—渗透系数)R ′ = x+ R =19.75+145.4=165.15m (R' ―― 群井降水影响半径)采用的滤管长度为 1.5mS /( S + l )=6/ (6+1.5)=0.8 (I ―― 滤管长度,按照实际情况和经验取)H=1.84( S + l )=1.84 × (6+1.5)=13.8m> H = 10.3m (H0--有效含水深度;有效含水深度H 0的意义是,抽水是在H 0范围内受到抽水影响,而假定在H 0以下的水不受抽水影响,因而也可将H 0视为抽水影响深度。

轻型井点降水计算

轻型井点降水计算

无压非完整井 其中: Q=1.366K(2H0-S)S/(lgR-lgx0)= 915.49 m3/天 K:渗透系数(m/d) H0:抽水影响深度(m) H0=1.85(S'+l)= X0:环状轻型井点假象半径 X0=(F/π )0.5 R=1.95S(H0K)^0.5= R:抽水影响半径(m)
6.94 m 3.95 m 67.52 m
2.5 1.0 3.5 0.1 1
பைடு நூலகம்
m m m m
3、基坑总涌水量计算 无压完整井 Q=1.366K(2H-S)S/(lgR-lgr)= 其中: Q:单井涌水量(m3/d) K:渗透系数(m/d)
H:含水层厚度(m) R:抽水影响半径(m) R=1.95S(HK)1/2= S:水位降低值(m) r:井点的半径(m) 群井井点(环形井点系统)涌水量 Q=1.366K(2H-S)S/(lgR-lgx0)= 其中: x0:基坑的假想半径 x0=(A/π )1/2=
轻型井点降水计算
一、基础降水计算
1581/冷媒储罐基坑平面尺寸
KF002 宽 7m
地下水位 基坑底部高程 地下水深 渗透系数K 含水层厚度
长 深 长/宽= -0.7 -2.1 15 30 35
7m 2.1 m 1 m m m m/d m
水位降低值S 降水深度S’
2.4 m 2.75 m
二、计算 1、井点管的长度 管的埋置深度H≥H1+h+iL+l= 4.85 m H:井点管的埋置深度 其中: H1:井点管埋设面至基坑底面的距离 h:基坑中央最深挖掘面至降水曲线最高点的安全距离 L:井点管中心至基坑中心短边距离 i:降水曲线坡度,与土的渗透系数、地下水流量等因素有关 l:滤水管长度 井点管的长度=H+0.3= 5.15 m 0.2-0.3:井点管露出地面高度 其中: 2、井点型式的确定

井点降水之轻型井点降水

井点降水之轻型井点降水

井点降水之轻型井点降水发表时间:2014-06-19井点降水:基坑开挖前,在基坑四周预先埋设一定数量的滤水管(井),在基坑开挖前和开挖过程中,利用抽水设备不断抽出地下水,使地下水位降到坑底以下,直至土方和基础工程施工结束为止。

井点降水有两类:一类为轻型井点(包括电渗井点与喷射井点);另一类为管井点(深井泵)。

对不同的土质应采用不同的降水形式,表1.16为常用的降水形式。

表1.16 降水类型及适用条件轻型井点(图1.17)就是沿基坑周围或一侧以一定间距将井点管(下端为滤管)埋入蓄水层内,井点管上部与总管连接,利用抽水设备将地下水经滤管进入井管,经总管不断抽出,从而将地下水位降至坑底以下。

轻型井点法适用于土壤的渗透系数为0.1~50m/d的土层中;降低水位深度:一级轻型井点3~6m,二级井点可达6~9m。

轻型井点设备由管路系统和抽水设备组成。

管路系统包括滤管、井点管、弯联管及总管等。

滤管(图1.18)为进水设备,其构造是否合理对抽水设备影响很大。

1、轻型井点的布置当基坑或沟槽宽度小于6m,水位降低深度不超过5m时,可用单排线状井点布置在地下水流的上游一侧,两端延伸长度一般不小于沟槽宽度(图1.19)。

在考虑到抽水设备的水头损失以后,井点降水深度一般不超过6m。

井点管的埋设深度H(不包括滤管)按下式计算(图1.19(b)):H≥H1+h+iL (1.14)式中H1——井点管埋设面至基坑底的距离,m;h——基坑中心处坑底面(单排井点时,为远离井点一侧坑底边缘)至降低后地下水位的距离,一般为0.5~1.0m;i——地下水降落坡度;环状井点为1/10,单排线状井点为1/4;L——井点管至基坑中心的水平距离(单排井点中为井点管至基坑另一侧的水平距离),m。

如宽度大于6m或土质不定,渗透系数较大时,宜用双排井点,面积较大的基坑宜用环状井点(图1.20);为便于挖土机械和运输车辆出入基坑,可不封闭,布置为U形环状井点。

轻型井点降水方案(完整版)

轻型井点降水方案(完整版)

轻型井点降水施工方案XX工程公司年月日目录一、工程概况···································································2二、编制依据····································································2三、降水方案选择·······························································2四、井点降水相关计算·························································3五、主要降水设备·······························································6六、施工工期·····································································7七、井点施工方法·······························································7八、质量标准及质量保证措施················································8九、危险点分析································································10十、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措施···············································10 十一、环保措施································································11一、工程概况本期设计为2×600MW亚临界汽轮发电机组。

轻型井点降水设计计算例题(材料特制)

轻型井点降水设计计算例题(材料特制)

轻型井点系统设计计算示例某多层厂房地下室呈凹字形,其平面尺寸如图1-76所示,基础底面标高为-4.5m,电梯井部分深达-5.30m,天然地面标高为-0.40m。

根据地质勘测资料:标高在-1.40m以上为亚粘土,再往下为粉砂土,地下水静水位在-1.80m处,土的渗透系数为5m/d。

基坑边坡采用1∶0.5,为施工方便,坑底开挖平面尺寸比设计平面尺寸每边放出0.5m。

图1—76 某地下室现场根据本工程基坑的平面形状和深度,轻型井点选用环形布置并在凹字形中间插入一排井点,如图1-77所示。

井点管的直径选用50mm,布置时距坑壁取1.0m,其所需的埋置深度(从地面算至滤管顶部)用(公式1-54)计算,则至少为:(4.5-0.4)+0.5+17.5×0.1=6.34m由于考虑轻型井点降水深度一般以6m为宜及现有井点管标准长度为6m,因此将总管埋设在地面下0.6m处即先挖0.6m深的沟槽,然后在槽底铺设总管。

此时井点管所需的长度:6.34-0.6+0.20(露出槽底高度)=5.91(m),(小于6.0,可满足要求)。

电梯井处的基坑深度比其他部分要深0.8m ,所以该处井点管长度改用7m。

井点管的间距,考虑粉砂土的渗透系数不大,初步选用1.6m 。

总管的直径选用127mm ,长度根据图布置方式算得:2(67.6+2×1.0)+(46.4+2×1.0)+(46.4-2×1.8-2×1.0) = 276.2 (m)抽水设备根据总管长度选用三套,其布置位置与总管的划分范围如图所示。

图1—36 某工程基坑轻型井点系统布置a )平面布置图(1、2、3—三套抽水设备编号、同时表示挖土时情况);b )高程布置图现将以上初步布置核算如下。

1)涌水量计算按无压不完整井考虑,由于凹字形中间插有一排井点,分为两半计算:含水层的有效深度H0按表1-9求出:,所以mH (99.10)00.194.4(85.10=+=)基坑中心的降水深度)(2.35.08.15.4m s =+-=83.00.194.494.41'/=+=+s s抽水影响半径R 按公式(1-58)求出:)(25.46599.102.395.1m R =⨯⨯=井点的假想半径X0按公式(1-59)求出:涌水量Q 按公式(1-57)求出:因此,按总管周长比例计算,整个基坑总涌水量为2)井点管数量与间距计算单根井点管出水量q 按公式(1-62)求出:)/(4.1750.105.01416.36533d m q =⨯⨯⨯=井点管数量n 按公式(1-63)求出:井点管间距D 按公式(1-64)求出:,取m 6.1因此,整个基坑井点管数量为(根) 3)抽水设备选用真空泵,根据每套机组所带的总管长度为276.2/3=92(m),选用W5型干式真空泵。

轻型井点降水施工方案(含计算书)

轻型井点降水施工方案(含计算书)

轻型井点降水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主要结构类型:16#~18#、24#~26#楼为剪力墙结构,21#楼(运动中心)为框架结构。

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抗震等级:24#楼为抗震等级为三级,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为二级;16#、17#、18#、21#楼抗震等级为二级,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为一级。

土质、水位:本工程土质为粉质粘土。

抗浮设计水位绝对标高为0.7米,该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工程施工时严禁采用地下水。

二、场区水文地质条件勘察期间,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各孔均见地下水,地下水类型主要为①耕植土、②粉质粘土层中的上层滞水和③粉砂层及以下砂层中的孔隙潜水。

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及海水补给。

勘察期间为枯水期,稳定水位埋深0.2~1.2m,稳定水位标高0.49~0.97m,地下水位受季节降水量控制,年变化幅度在1~1.5m左右,每年的7~9月份为丰水期,地下水最高水位出现在8~9月份。

三、降水方案确定本工程场区地面绝对标高为2.45~3.74米,建筑室内地面标高(±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24#楼为4.20;25#楼、26#楼为4.95;16#楼为4.65;17#楼、18#楼为4.95;21#楼(运动中心)为4.35。

基坑底标高(相对标高)为-6.2~-7.5米,基坑开挖深度为4.23~6.45米,降水深度为4.73~6.95米,水位下降高度2.35~3.64米。

根据该场区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本工程各单体结构特点拟采用以下降水方案:16#、17#、18#、24#、25#、26#楼采用一级轻型井点降水及临轻型井点降水的方法将地下水位降低至满足工程要求。

21#楼(运动中心)由于基坑开挖面积大,开挖深度较深,近6.5米,降水深度较大约6.95米,采用一级轻型井点降水满足不了实际降水需要,因此运动中心将采用二级轻型井点降水,沿开挖基坑周边分两次布置两级降水井进行降水以满足施工需要。

轻型井点降水施工方案(含计算书)

轻型井点降水施工方案(含计算书)

轻型井点降水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主要结构类型:16#~18#、24#~26#楼为剪力墙结构,21#楼(运动中心)为框架结构。

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抗震等级:24#楼为抗震等级为三级,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为二级;16#、17#、18#、21#楼抗震等级为二级,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为一级。

土质、水位:本工程土质为粉质粘土。

抗浮设计水位绝对标高为0.7米,该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工程施工时严禁采用地下水。

二、场区水文地质条件勘察期间,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各孔均见地下水,地下水类型主要为①耕植土、②粉质粘土层中的上层滞水和③粉砂层及以下砂层中的孔隙潜水。

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及海水补给。

勘察期间为枯水期,稳定水位埋深0.2~1.2m,稳定水位标高0.49~0.97m,地下水位受季节降水量控制,年变化幅度在1~1.5m左右,每年的7~9月份为丰水期,地下水最高水位出现在8~9月份。

三、降水方案确定本工程场区地面绝对标高为2.45~3.74米,建筑室内地面标高(±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24#楼为 4.20;25#楼、26#楼为4.95;16#楼为4.65;17#楼、18#楼为4.95;21#楼(运动中心)为4.35。

基坑底标高(相对标高)为-6.2~-7.5米,基坑开挖深度为 4.23~6.45米,降水深度为 4.73~6.95米,水位下降高度2.35~3.64米。

根据该场区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本工程各单体结构特点拟采用以下降水方案:16#、17#、18#、24#、25#、26#楼采用一级轻型井点降水及临轻型井点降水的方法将地下水位降低至满足工程要求。

21#楼(运动中心)由于基坑开挖面积大,开挖深度较深,近6.5米,降水深度较大约6.95米,采用一级轻型井点降水满足不了实际降水需要,因此运动中心将采用二级轻型井点降水,沿开挖基坑周边分两次布置两级降水井进行降水以满足施工需要。

轻型井点降水方案及计算

轻型井点降水方案及计算

轻型井点降水条件:井点抽水量必须大于场地范围的涌水量才能达到降水目的1.涌水量计算根据地下水位是否有压力,水井分为无压井和承压井.根据水井是否达到不透水层,分为完成井和非完成井.(只有无压完成井比较完善)1.环形井点(1).无压完成井的涌水量计算Q=1.366K【(2H-S)S/lgR-lgX.】K=地下水穿透土层的系数,单位 M/dH=含水层的厚度(原有地下水位到不透水层)s=水位降低值(原有地下水位倒降低后水位)R=抽水影响半径;R=1.95s√HK(√为开方)X。

=整个降水系统假想半径 X。

=√f/π (f为井点面积)(2)无压非完整井(仍用上述公式,只是将H换成地下水有效深度H。

)计算出的H。

必须与实际含水层厚度H相比较当H。

>H时依然取H(3)承压完整井计算公式Q=[2.73K(M×N)÷(lgR-lgX)]×[√M÷(L+0.5)r]×√(2M-L)÷MM=上层不透水层至下层不透水层r=井点管半径(4)承压非完整井计算公式Q=2.73K×M×S ÷(lgR-lgX。

)2.单根井点管水量计算q=65πdl(k) [l=滤管长度. d=井管直径将k开三次方]3.井点管数量及距离的计算(D可取0.8 1.6 1.2 2.0)数量n=1.1(Q÷q)距离D=L÷n(L为总管总长)D是否符合管上间距要求、对比取出管上间距再次求井管数量4.设备选择采用干式真空泵井点设备.型号W5.W6W5:L<100m数量<80根W6:L<120m数量<100根在系统使用过程中.经常检查真空表;压力表始终≥55KPa。

轻型井点深井降水方案

轻型井点深井降水方案

启东市安置房城东村高层住宅小区轻型井点、深井降水施工方案江苏南通二建集团2021年4月25日目录一、工程概况···································································3二、编制依据····································································3三、降水方案选择及排水方案···············································41.轻型井点····································································42.深井降水····································································63.排水方案····································································9四、井点、深井降水施工机构及治理人员···························9五、降水时对周边边坡的阻碍和监测方式··························9六、质量保证方法·······························································10七、平安施工方法················································11八、危险点分析································································13九、平安生产及文明施工方法··············································14十、环保方法································································15附:现场排水布置图城东村安置房高层小区B标段井点、深井降水方案一、工程概况工程名称:城东村安置房小区B标段工程地址:城东村安置房小区A、B标段位于南苑路南侧,惠阳路东侧,纬一路北侧,秀水路西侧。

轻型井点降水计算

轻型井点降水计算

1.0
3、基坑总涌水量计算 无压完整井 Q=1.366K(2H-S)S/(lgR-lgr)= 其中: Q:单井涌水量(m3/d) K:渗透系数(m/d) H:含水层厚度(m) R:抽水影响半径(m) R=1.95S(HK)1/2= S:水位降低值(m) r:井点的半径(m) 群井井点(环形井点系统)涌水量 Q=1.366K(2H-S)S/(lgR-lgx0)= 其中: x0:基坑的假想半径 x0=(A/π)1/2=
无压非完整井 Q=1.366K(2H0-S)面尺寸 长 深 长/宽= m m 降水深度 m m
KF002 宽 m
地下水深 渗透系数 含水层厚度
m
二、计算 1、井点管的长度 H≥H1+h+iL+l= m H:井点管的埋置深度 其中: H1:井点管埋设面至基坑底面的距离 h:基坑中央最深挖掘面至降水曲线最高点的安全距离 L:井点管中心至基坑中心短边距离 i:降水曲线坡度,与土的渗透系数、地下水流量等因素有关 l:滤水管长度 井点管的长度=H+0.5l+0.3= 0.2-0.3:井点管露出地面高度 其中: 2、井点型式的确定

井点降水计算例题解读

井点降水计算例题解读

例3

计算例2所示承压完整井的涌水量
解:




根据承压完整井 环形井点系统涌 水量计算公式 及含水层厚度 M=6.5m。 降水深s=62.5+0.5=4m 抽水影响半径:

基坑假想半径:

将左边数值代入公式, 其涌水量为:
例4
S/(S+l) H0 1.3(S+l) 1.5(S+l) 1.7(S+l) 1.84(S+l)
0.3
0.5
0.8
上表中,S为井点管内水位降落值(m),l为滤管长度 (m)。有效含水深度H0的意义是,抽水是在H0范围内受 到抽水影响,而假定在H0以下的水不受抽水影响,因而也 可将H0视为抽水影响深度。 应用上述公式时,先要确定x0,R,K。

在实际工程中往往会遇到 无压完整井的井点系统 (图b),这时地下水不仅 从井的面流入,还从井底 渗入。因此涌水量要比完 整井大。为了简化计算, 仍可采用公式(3)。此时 式中H换成有效含水深度 H0,即
无压非完整井计算
(m3/d)
有效深度H0值
S/(S+l)的中间值可采用插入法求H0。
0.2
解:

2.1井点系统的平面布置(见图a) 根据基坑平面尺寸,井点采用环形布置,井管距基坑边缘取 1m,总管长度 L=[(66+2)+(20+2)]X2=180(m)





2.2井点系统的高程布置(见图b) 采用一级轻型井点管,其埋深(即滤管上口至总管埋设面的 距离)h h≥h1+△h+iL=4.2+0.5+0.1X11=5.8m (长度) 井点管布置时,通常露出总管埋设面0.2m,所以,井点管长 度 l=5.8+0.2=6m 滤管长度可选用1m

轻型井点降水法

轻型井点降水法

一)轻型井点降水施工方案1.井点布置本工程基础持力层在三层土2m以下,原始地面往下不足1m,三层土含水率平均值为24.9。

施工中将考虑全线采用轻型井点法降水。

轻型井点系统由井点管、联接管(橡胶或钢管)、总管和抽水设备所组成。

其中实管6m,滤管1.5m。

地下水经井点管、联接管和总管由抽水设备抽走。

井点系统布置采用单排线状井点,井点管位于沟槽上口宽度以外1m。

在井点管延长线位置上挖一50×50cm断面的泄水沟,再在井点管位置上做好标志,井点管间距为1.5m;每40m为一井点组。

人防地下室周长592.3m,预计分为15组。

2.井点施工a. 本工程±0.000相当于八五高程10.09m,人防地下室大面积筏板开挖深度为-5.700m,局部地梁开挖至-6.300m,集水坑开始至-7.200m。

一级抽水设备无法一次性到位。

考虑整体开挖至-2.500m处,再插一级井点管。

b. 井点管的埋设可直接用井点管水冲下沉,也可用套筒式冲孔或钻孔后再将井点管沉入。

本工程采用套筒式冲孔法埋设井点管。

c. 套筒直径30cm,长度约10m,底部呈锯齿形。

上部有提梁,用起重机吊住并上下移动,套筒内有水枪,水枪直径75mm,喷嘴直径20mm,由多级水泵供给高压水,水压0.6~0.8MPa,冲孔深度比滤管底深0.5m左右;d. 井孔冲成后,拔出套筒并立即插入井点管,在保障居中并垂直情况下,向孔内填装滤料,直到距地面1m深的范围内,用粘土填实,以防漏气。

e. 井点管埋设后,即可接通总管和抽水系统,进行试抽,检查抽水效果。

3.轻型井点注意事项a. 做好准备工作:做好抽水试验,分析水文地质条件,使井位、井深、滤管长度、标高设计合理可靠。

b. 超前降水:降水领先、开槽在后。

在施工过程中始终保持干槽作业,降水速度超前于挖槽速度。

地下水位降至槽底以下0.5~0.8m之后,才能开始挖槽,并在施工过程中始终保持这水位。

c. 冲点注意操作安全:查清地下障碍物、和地面供电线路保持安全距离。

井点降水计算例题

井点降水计算例题

基坑井点降水计算C1承台基坑井点降水计算⑴、确定基坑开挖平面尺寸:设工作面宽度为0.5m,排水沟宽度为0.3m,故基坑顶部平面尺寸为16m*20m 。

⑵、井点系统布置:布置环状井点,井点管离边坡0.8m,地下水深为0.5m ,要求降水深度S 为3.6m,故用一级轻型井点系统即可满足要求,总管和井点 布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⑶、井点管的埋置深度:取井点管长度为8.0m.(井管长6.8m,滤管长1.2m )。

可按无压完整井进行设计和计算。

⑷、基坑总涌水量计算:含水层厚度:H=7.5m降水深度: S=3.6m基坑假想半径,由于该基坑长宽比不大于5,所以可以简化为一个假想半径 为x 。

=πA =1114.3)2*8.020*2*.8016=++()(m 抽水影响半径:渗透系数K=1.0 m/d19.301*7.5*3.6*1.95HK S 5.91R ===。

m基坑总涌水量:23011lg 3.19lg .63*3.6-.57*2*.01*66.31lgx -lgR S)S -(2H 1.366K Q =-==)(。

m ³/d ⑸、计算井点管数量和间距:单井出水量: 25.121*2.1*05.0*14.3*6565q 33==∙=K dl πm ³/d需井点管数量:2125.12230*1.11.1n ===q Q 根在基坑四角处井点管应加密,如考虑每个角加2根井管, 则采用的井点管数量为21+8=29根,井点管间距平均为: 2.81-2917.6)(21.6*2D =+=m ⑹、校核水位降低数值: m90.311lg 30.19(lg 1*366.12305.7lg (lg 366.1h 22=--=--=)。

)x R K Q H 实际可降低水位:S=H-h=7.5-3.9=3.60m与需要降低水位数值3.60相符,故布置可行。

轻型井点降水施工计算实例

轻型井点降水施工计算实例

轻型井点降水施工计算实例井点降水, 实例, 施工一、总涌水量计算1.基坑总涌水量Q(m3/d),即环形井点系统用水量,常按无压完整井井群,用下式计算公式:(2H―s)sQ=1.366KlgR―lgx02.单井井点涌水量q(m3/d)常按无压完整井,按下计算公式:(2H―s)sq=1.366KlgR―lgr式中:K—土的渗透系数(m/d);H—含水层厚度(m);s—水的降低值(m);R—抽水影响半径(m),由现场抽水试验确定,也可用下式计算:R=1.95 s√H• Kr—井点的半径(m);x0—基坑的假想半径(m,当矩形基坑长宽比小于5时,可化成假想半径x0的圆形井,按下式计算:x0=√F/πF—基坑井点管所包围的平面面积(m2);π—圆周率,取3.1416;二、井点管需要根数井点管需要根数n可按下式计算:Qn=mq式中 q=65π•d•l 3√K式中:n—井点管根数;m—考虑堵塞等因素的井点备用系数,一般取m=1.1;q—单根井点管的出水量(m3/d);d—滤管直径(m);l—滤管长度(m);三、井点管平均间距井点管平均间距D(m),可按下式计算:2(L+B)D=n-1求出的D应大于15d,并应符合总管接头的间距(一般为80、120、160mm)要求。

式中:L—矩形井点系统的长度(m);B—矩形井点系统的宽度(m);四、例题某工程基坑平面尺寸见图,基坑宽10m,长19m,深4.1m,挖土边坡1:0.5。

地下水位-0.6m。

根据地质勘察资料,该处地面下0.7m,为杂填土,此层下面有6.6m的细砂层,土的渗透系数K=5m/d,再往下为不透水的粘土层。

现采用轻型井点设备进行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机械开挖土方,试对该轻型井点系统进行计算。

解:(1)井点系统布置该基坑顶部平面尺寸为14m×23m,布置环状井点,井点管离边坡为0.8m。

要求降水深度s =4.10-0.6+0.5=4.0m,因此,用一级轻型井点系统即可满足要求,总管和井点布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轻型井点降水施工工法1

轻型井点降水施工工法1

轻型井点降水施工工法(ZJLJ-01-03-008)中建六局二公司袁志浩轻型井点降水工法适用于粉砂、粉质粘土、粉土的地层,在基坑开挖之前采用此工法降水,可保证土方开挖前土壤干燥,为下步土方开挖和基础施工创造良好的施工条件。

在大庆电业局通信调度楼工程施工中,采用此方法,缩短了挖土基础施工周期,节约了基坑支护费用,而且也保证了施工过程中距离基坑8m的原有办公楼建筑物的安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特点1.1使用井点降水,采用机具、设备较简单,使用灵活,拆装方便。

1.2降水效果好,能使基底以上土质保持干燥,基坑底内不需再设排水沟、集水井,雨季施工雨水通过基底下渗,通过井点排出。

1.3防止流砂发生,提高边坡稳定,减少基坑边坡支护费用,特别是对易发生流砂,管涌现象的粉砂粉土,采用此方法,能有效保证降水质量和施工安全。

1.4降水期间投入人力、物力少,减少降水成本。

1.5保证邻近建(构)筑物安全。

采用此工法,不破坏原土层结构,经试验和多次施工检测证明,此工法施工很少对降水附近土层产生扰动,不会因此减少邻近建筑物基础以下土层地耐力,可有效预防邻近建筑物在降水期间产生不均匀沉降或地基下陷现象的发生。

1.6根据地质条件,合理布置井点,可加快降水时间,从而加快地下挖土和基础施工进度。

2.适用范围适用于渗透系数为0.1-5.0m/d的土及土中含有大量的细砂和粉砂的粘土以及明沟排水易发生流砂和塌方的土壤条件。

尤其在城市建筑物密集,相邻建筑新、老基础基底标高相差悬殊,且土质为粉土,粉砂的深基础施工时,可与现场实际情况结合。

上部有杂填土时,先挖除上部分杂填土再进行降水施工。

3.工艺原理根据基坑平面形状与大小,地质和水文情况,工程性质和降水深度及含水层渗透性能确定井点平面布置,当基坑宽度小于10m,且降水深度较浅时,可用单排井点布置在地下水流上游,如基坑面积较大时,可呈环形布置点井,留出挖土运输出入道路,在道路入口两侧和四角部位适当加密井点,将水井布置在含水层,降低地下水位的目的。

轻型井点降水计算

轻型井点降水计算

轻型井点降水计算轻型井点降水计算轻型井点降水设计例题某厂房设备基础施工,基坑底宽8m,长12m,基坑深4.5m,挖土边坡1:0.5,基坑平、剖面如下图所示。

经地质勘探,天然地面以下1m为亚粘土,其下有8m厚细砂层,渗透系数K=8m/d, 细砂层以下为不透水的粘土层。

地下水位标高为-1.5m。

采用轻型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试进行轻型井点系统设计。

解:1)井点系统的布置根据本工程地质情况和平面形状,轻型井点选用环形布置。

为使总管接近地下水位,表层土挖去0.5m,则基坑上口平面尺寸为12m×16m,布置环形井点。

总管距基坑边缘1m,总管长度L=[(12+2)+(16+2)]×2=64(m)水位降低值S=4.5-1.5+0.5=3.5(m)采用一级轻型井点,井点管的埋设深度(总管平台面至井点管下口,不包括滤管)HA3H1 +h+IL=4.0+0.5+ ×( )=5.2(m)采用6m长的井点管,直径50mm,滤管长1.0m。

井点管外露地面0.2m,埋入土中5.8m(不包括滤管)大于5.2m,符合埋深要求。

井点管及滤管长6+1=7m,滤管底部距不透水层1.70m ((1+8)-(1.5+4.8+1)=1.7),基坑长宽比小于5,可按无压非完整井环形井点系统计算。

2).基坑涌水量计算按无压非完整井环形点系统涌水量计算公式(式1—23)进行计算Q=先求出H0、K、R、x0值。

H0:有效带深度,按表1-16求出。

s’=6-0.2-1.0=4.8m。

根据查1-16表,求得H0:H0 =1.85(s¢+1)=1.85(4.8+1.0)=10.73(m)由于H0 >H(含水层厚度H=1+8-1.5=7.5m),取H0=H=7.5(m)K:渗透系数,经实测 K=8m/dR:抽水影响半径,(m)x0:基坑假想半径,x0 = (m)将以上数值代入式 1—28,得基坑涌水量Q:Q= =1.366×8× (m3/d)3)计算井点管数量及间距单根井点管出水量:q=65pdl =65×3.14×0.05×1.0× =20.41(m3/d)井点管数量:n=1.1 ?31(根)井距:D= ?2.1(m)取井距为1.6m,实际总根数40根(64÷1.6=40)。

轻型井点降水施工与方案(含计算书)

轻型井点降水施工与方案(含计算书)

轻型井点降水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主要结构类型:16#~18#、24#~26#楼为剪力墙结构,21#楼(运动中心)为框架结构。

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抗震等级:24#楼为抗震等级为三级,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为二级;16#、17#、18#、21#楼抗震等级为二级,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为一级。

土质、水位:本工程土质为粉质粘土。

抗浮设计水位绝对标高为0.7米,该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工程施工时严禁采用地下水。

二、场区水文地质条件勘察期间,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各孔均见地下水,地下水类型主要为①耕植土、②粉质粘土层中的上层滞水和③粉砂层及以下砂层中的孔隙潜水。

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及海水补给。

勘察期间为枯水期,稳定水位埋深0.2~1.2m,稳定水位标高0.49~0.97m,地下水位受季节降水量控制,年变化幅度在1~1.5m左右,每年的7~9月份为丰水期,地下水最高水位出现在8~9月份。

三、降水方案确定本工程场区地面绝对标高为 2.45~3.74米,建筑室内地面标高(±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24#楼为4.20;25#楼、26#楼为4.95;16#楼为4.65;17#楼、18#楼为4.95;21#楼(运动中心)为4.35。

基坑底标高(相对标高)为-6.2~-7.5米,基坑开挖深度为 4.23~6.45米,降水深度为 4.73~6.95米,水位下降高度2.35~3.64米。

根据该场区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本工程各单体结构特点拟采用以下降水方案:16#、17#、18#、24#、25#、26#楼采用一级轻型井点降水及临轻型井点降水的方法将地下水位降低至满足工程要求。

21#楼(运动中心)由于基坑开挖面积大,开挖深度较深,近6.5米,降水深度较大约 6.95米,采用一级轻型井点降水满足不了实际降水需要,因此运动中心将采用二级轻型井点降水,沿开挖基坑周边分两次布置两级降水井进行降水以满足施工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轻型井点降水施工计算实例
井点降水, 实例, 施工
一、总涌水量计算
1. 基坑总涌水量Q(m3/d),即环形井点系统用水量,常按无压完整井井群,
用下式计算公式:
(2H―s)s
Q=1.366K
lgR―lgx0
2. 单井井点涌水量q(m3/d)常按无压完整井,按下计算公式:
(2H―s)s
q=1.366K
lgR―lgr
式中:K—土的渗透系数(m/d);
H—含水层厚度(m);
s—水的降低值(m);
R—抽水影响半径(m),由现场抽水试验确定,也可用下式计算:R=1.95 s √H? K
r —井点的半径(m);
x0—基坑的假想半径(m,当矩形基坑长宽比小于 5 时,可化成假想半径x0 的圆形井,按
下式计算:x0=√F/ π
F—基坑井点管所包围的平面面积(m2);
π—圆周率,取 3.1416 ;
二、井点管需要根数
井点管需要根数n 可按下式计算:
Q
n=m
q
式中q =65π?d?l 3 √K
式中:
n—井点管根数;
m—考虑堵塞等因素的井点备用系数,一般取m=1.1 ;
q —单根井点管的出水量(m3/d);
d—滤管直径(m);
l —滤管长度(m);
三、井点管平均间距
井点管平均间距D(m),可按下式计算:
2 (L+B)
D=
n - 1
求出的D应大于15d,并应符合总管接头的间距(一般为80、120、160mm)要求。

式中:L—矩形井点系统的长度(m);
B —矩形井点系统的宽度(m);
四、例题
某工程基坑平面尺寸见图,基坑宽10m,长19m,深 4.1m,挖土边坡1:0.5 。

地下水位-3.m。

根据地质勘察资料,该处地面下0.7m,为杂填土,此层下面有 6.6m 的细砂层,土的
渗透系数K=5m/d,再往下为不透水的粘土层。

现采用轻型井点设备进行人工降低地下水位,
机械开挖土方,试对该轻型井点系统进行计算。

解:(1)井点系统布置
该基坑顶部平面尺寸为14m×23m,布置环状井点,井点管离边坡为0.8m。

要求降水深度s =4.10 -0.6 +0.5 =4.0m,因此,用一级轻型井点系统即可满足要求,总管和井点布置在
同一水平面上。

由井点系统布置处至下面一层不透水粘土层的深度为0.7 +6.6 =7.3m,设井点管长度为7.2m(井管长6m,滤管 1.2m,直径0.05m),因此,滤管底距离不透水粘土
层只差0.1m,可按无压完整井进行设计和计算。

(2)基坑总涌水量计算
含水层厚度:H=7.3 -0.6 =6.7 m
降水深度:s=4.1 -0.6 +0.5 =4.0m
基坑假想半径:由于该基坑长宽比不大于5,所以可化简为一个假想半径为x0 的圆井进行
计算:
x0=√F/ π=√(14+0.8 ×2)(23+0.8 ×2)/ 3.14 =11m
抽水影响半径:R=1.95 s √H? K =1.95 ×4√6.7 × 5 =45.1m
基坑总涌水量:
(2H―s)s
Q=1.366K
lgR―lgx0
(2×6.7 ―4)×4
=1.366×5
Lg45.1―lg11
=419 m3/d
(3)计算井点管数量和间距
单井出水量:
q=65π?d?l 3 √K
=65 ×3.14 ×0.05 ×1.2 3 √ 5
=20.9 m3/d
井点管数量:
Q 419
n=m =1.1 ×=22 根
q 20.9
在基坑四角处井点管应加密,如考虑每个角加 2 根井管,采用的井点管数量为22+8=30
根。

井点管间距平均为:
2×(24.6 +15.6 )
D==2.77 m 取2.4m
30―1
留 3 根井管数量距离),
(即
井点管布置时,为让开机械挖土开行路线,宜布置成端部开口
因此,实际需要井点管数量为:
2×(24.6 +15.6 )
D=―2≈31.5 根
2.4
用32 根。

收藏分享评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