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教学总结
初中美术教学的透视原理(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美术教学的透视原理(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ed4dc3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66.png)
初中美术教学的透视原理第一篇范文:初中美术教学的透视原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透视原理是一项基础而重要的教学内容。
它是指在平面绘画中,通过线条、色彩、空间等元素的处理,使画面呈现出立体感、深远感和动态感的效果。
透视原理在美术创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初中美术教学实际,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透视原理的教学。
二、透视原理的基本概念1.一点透视:指画面中的物体仅有一个消失点,适用于表现单一的立体空间。
2.两点透视:指画面中的物体有两个消失点,适用于表现复杂的空间关系。
3.三点透视:指画面中的物体有三个消失点,适用于表现极端的立体空间。
4.平行透视:指画面中的物体平行于视平线,无消失点,适用于表现广阔的空间。
三、透视原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1.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透视原理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2.教学内容(1)透视原理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透视原理在绘画创作中的应用方法。
(3)透视原理在实际场景中的观察和实践。
3.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透视原理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应用。
(2)示范法:教师示范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3)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4)互动法: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交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4.教学评价(1)学生绘画作品的透视效果。
(2)学生对透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案例分析以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绘画·雕塑》为例,结合教材中的绘画作品,进行透视原理的教学。
1.讲解透视原理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分析教材中的绘画作品,讲解透视原理在作品中的应用。
3.学生动手实践,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4.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交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透视原理是初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有效地进行透视原理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从小作业中反映出来的大问题——《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教学反思
![从小作业中反映出来的大问题——《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4f4af07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02.png)
从小作业中反映出来的大问题——《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教学反思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作业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活动。
通过作业,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小作业中所显露出的问题,这些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大的教学难题。
在本文中,我将通过对《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这门课程的教学反思,总结出从小作业中反映出来的一些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对知识框架的理解不够深入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小作业时对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
他们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描述,没有建立起知识框架,导致后续的学习进展缓慢。
这种情况可能源于教师在讲解时对概念解释的不够明确,或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与提问。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考虑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和让学生自主思考的方式,帮助他们建立起更深入的知识框架。
在小作业中,我会设置一些需要学生进行推理和解释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透视的本质和运用方式。
此外,我还将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提问和交流,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二、应用能力的欠缺除了对知识框架的掌握,学生在完成小作业过程中还常常展现出应用能力的欠缺。
在涉及到具体问题解决的环节,他们往往会遇到困难,无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课堂上只重视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而忽视了对解决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将在课堂教学中增设一些与实际问题相关的练习,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在小作业设置上,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通过多次实践和反复练习,相信学生的应用能力将会有所提高。
三、学习兴趣的缺失有时候,学生在完成小作业时表现出对透视学习的兴趣缺失。
他们可能对作业内容感到枯燥乏味,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情况可能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关,也可能与学生对透视学习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不够深入有关。
透视(平行透视_和_成角透视
![透视(平行透视_和_成角透视](https://img.taocdn.com/s3/m/8b28d51b79563c1ec5da71a1.png)
课堂作业
立 方 体 平 行 透 视
视平线
<<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 (意大利)
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基本规律
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客观物体(指立方体)的 前面与画面平行,底面与 地平面平行;
视平线上只有一个消失点 (心点);
与画面垂直的平行线都消 失于心点。
成角透视(两点透视)
客观物体(指立方体) 的任何一个面都不与画 面平行,底面与地平面 平行;
透视规律
主讲人:周淑君
看图过程中请大家找出图片的相同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近
远
小
低远 高 近
客观物体因与人眼(视点)的 远近距离和空间方位的不同,在视 觉上引起近大远小、近宽远窄或近 长远短、近高远低等形象变化,称 作透视现象。
运用透视规律描绘物体形象, 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最基 本的方法。
基本原理:近大远小 近宽远窄 近长远短
近高远低
透视图分类
1)一点透视(平行透视)
2)二点透视(成角透视)
比较 平行透视 和 成角透视 的不同
1.观察角度不同 2.消失点个数不同
客观物体(指 立方体)存在与画 面平行的面时产生 的透视现象。
平行透视
视 中 线 心点
视平线
客观物体(指立方体) 的各个面都不与画面平 行而成各种角度时的透 视现象。
六面体的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六面体的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https://img.taocdn.com/s3/m/08c04a08fe4733687f21aa22.png)
郑音(美术组)
教材版本:
美术(岭南版)八年级下册
课程理念与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第一节课《明暗造型与色彩表现》——我认为塑造体积感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形体描绘得是否准确,明暗是为形体而服务的。基于这一点,我从最基础的如何画准物体的结构开始,讲授生活中最常见的几种形体的透视现象,所以将课程调整为三大部分来讲授:
三个点)。这就是三点透视我们只要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教学活动:
下面我们来个比赛,看看哪个同学能把这两种透视画得最准确,同学们试试看!(选出画的越快越准的同学到黑板上来画)
看来我们同学都已经画好了,我们再来看看如何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把一个小桌子,小凳子,高楼大厦表现在纸上。(黑板示范,方形桌子和造型简单的楼房的透视图)同学们也来试试看。(选出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尝试画出相应透视图)
(在学生改好的六面体附近画一个侧面眼睛的图形,再在眼睛的相同高度处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同学们,这条线是透视中非常重要的一条线,我们给它取个名字——视平线,视平线就相当于我们眼睛的水平高度,再在视平线上给出一个消失点,也叫灭点,把我们同学刚刚改的六面体的透视线引到这个灭点上来。然后再推平行线。同学们看,这样一个六面体的透视图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我们还会发现一个现象,我们观察一下教室里的课桌,是不是都是一样大小啊?前面的同学向后看,后面的同学向前看,中间的同学任意选择,但最好看课桌多的那一面,我们发现了什么现象呢?一样大小的课桌产生了什么视觉效果?(学生回答:
近处大,远处小)。
也就是说,相同大小的物体,离我们近的大,离我们远的小,对吧?我们把它总结成——近大远小。这是透视的最基本规律。
2、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由学生身边最熟悉最常见的物体为例,令其比较易接受和掌握;
《透视知识——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透视知识——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https://img.taocdn.com/s3/m/52e51410700abb68a882fbd6.png)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学校: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职业技术学校姓名:陈桂兴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职业技术学校□小学2、学科:高中美术(职中设计专业基础课程)3、课时:2课时4、课前准备:(1)图片、资料素材;实物模型(2)教学课件等二、教学课题《基础素描》教案设计《透视知识——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三、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基础素描》第1章《透视知识》。
内容分析:透视是美术基础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涉及面很广,从小学中高年级、初中一年级及高考美术辅导培训课的学习中均被列为重难点。
在高等教育的美术专业学习中,透视有专门的教材,是一门必修课。
由此,透视知识若存在问题,必是影响深远的!由魏诗国主编,中等职业学校实用美术类专业教育部规划教材《素描》第36页也提出:“透视法则是造型的重要依据,是指导我们在造型中正确地观察、理解和表现形体物象的科学的理性法则之一。
因此,掌握透视的原理和透视变化规律,是学习基础素描,提高素描造型能力的重要课题。
”学情分析:由于刚刚进入中职设计专业学习的高一新生来说,他们的美术绘画知识是相当匮乏的,2)、说一说:1、【教师活动1】:(板书)给学生安排预习课本任务:1、“透视”的概念?2、“透视”最基本的规律是什么?3、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于透视现象?【学生活动1】:预习课本,思考并尝试找出以上答案【学生活动2】: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透视现象?(每人举1-2个例子)【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讨论,小结并归纳透视规律:】:3)、想一想:1、这种“透视”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学生活动】:继续带着问题看书2、【教师活动1】:播放“透视”视频:【学生活动】:看视频,尝试分析:同一物体,为什么视点不同,产生的透视现象不同? 【教师活动2】:小结并提示: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师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画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二)、任务驱动,深入学习透视知识 1)、读一读:【学生活动】齐读课本有关“透视”的一些名词术语 【教师活动】:介绍讲解有关透视术语,帮助学生理解【演示讲解】【学生活动】:积极参与学习,逐步熟悉“透视”的基本概念。
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原理的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原理的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c328472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0c.png)
1、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原理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过程:一、出示石膏立方体模型。
1.结合数学课同学接触到的立方体概念,让同学分析(引导、启发)立方体的12条棱。
2、分成三组线(每组4条相同角度的线)。
二、引导、分析。
依据人在观察立方体的`视线高度,人的位置,立方体的位置(角度)概括出:a) 视平线,中心垂直线、心点;b) 视平线,左、右消失点。
这两种透视的条件: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导出课题《立方体的透视现象》。
平行透视:(板书)条件——1、立方体的一个面平行对着你。
2、人眼视线的位置:视平线。
3. 人的位置:中心垂直线。
4、视平线与中心垂直线的交点:心点。
平行透视三组线:1. 水平线2、垂直线3、对准心点的线成角透视:(板书)条件——1. 立方体的一个棱角对着你。
2、人眼视线的位置:视平线(人的眼睛在视平线的中心)。
3、视平线两端:左、右消失点。
成角透视三组线:1、垂直线。
2、往左边消失点对准的线。
3、往右边消失点对准的线。
三、根据以上所板书的原理:1、举例示范,平行透视立方体写生步骤。
2. 举例示范,成角透视立方体写生步骤。
3. 以上板书要求:同学作笔记作画步骤要求:同学能按顺序口头述说。
四、同学回家温习所学知识。
2、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原理的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概述《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第九册第三课的内容。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本课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绘画中的真实感。
二、教学目标分析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学生更了解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的原理。
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应用。
学习它能使学生更好的表现空间立体感是绘画作品更真实。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室内手绘设计理论讲解(透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合肥室内手绘培训
![室内手绘设计理论讲解(透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合肥室内手绘培训](https://img.taocdn.com/s3/m/3d609ad8da38376baf1fae11.png)
(3)画法:
• 正六面体三组边线的透视方向是:有四 条边线与画面垂直,有四条边线消失于 左余点,有四条边线消失于右余点。 (注意俯视和仰视)
俯视角度
3、倾斜透视
• 三点透视,就是立方体相对于画面,其 面及棱线都不平行时,面的边线可以延 伸为三个消失点,用俯视或仰视等去看 立方体就会形成三点透视。(下节课讲)
初识透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两课时) 主讲:曾玲玲
本节课主要内容:
导入透视现象 透视的基本术语 透视原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 规律和画法 透视的感觉 总结
小实验
• 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实验,拿一块 透明玻璃,手绘物体的外形,从近 到远画一个外形线,看看这物体的 外形有什么变化?
• 公元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玛 萨乔为了研究通过画面表现景物远近的空 间变化,曾用玻璃板代替画面立在自己的 眼前,把物体线条描在玻璃板上,并对其 进行研究,因而发现了远近透视变化的规 律,又称戴维斯透视法。刚才我们所做的 实验就是著名的戴维斯透视法。
• 透视是造型的重要依据,是指导我们在 造型中正确观察、理解和表现形体物像 的科学的理性法则之一。人的眼睛观看 物像,是通过瞳孔反映于眼睛的视网膜 上而被感知的。远近距离不同的相同物 像,距离愈近的在视网膜上的成象愈大, 距离愈远的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愈小.
• 我们因为视觉关系,所看到的同样宽 窄的道路、田野、越远越窄,同样宽 窄的树木、电线竿、越远越小,最后 消失不见了,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 “透视现象”。
• (1)概念:二点透视。当一个立方体斜放 在我们面前,有一个面与地面平行,它的上 下两条边条边界就产生了透视变化,其延长 线分别消失在视平线上的两个余点。
(2)特点:
• 一是立方体的任何一个 体面都失去原有的正方 形特征,产生透视缩形 变化,二是立方体不同 方向的三组结构线中, 与地面垂直的依然垂直, 与画面呈一定角度的两 组线分别向左右两个方 向汇集,消失于两个余 点。(至少两个面)
七年级美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七年级美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https://img.taocdn.com/s3/m/1492b1dd2cc58bd63086bd11.png)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山东省郓城县侯集中学严作涛
教材分析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个活动。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知识量大,逻辑性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习本课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是美术教学重点。
教师小结:两位同学回答都正确;方形物体的一组边,如果与我们成平行状,那么它的另一组边则逐渐消失于心点,离我们近的线段就长,离我们远的线段就短,这种现象就是平行透视。
用投影仪放出一幅正确的平行透视线描图,请一同学上台,验证透视是否正确。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争先恐后地上台验证,学生上台将斜线延长,延长线集中于心点,线描图正确。
3.成角透视;物体的一角对着学生。
生:上下边和左右边的线变的倾斜了,延长线分别向视平线左右两点集中,成角透视有2个消失点。
生:没有平行线,都垂直于水平面。
教师小结:回答的很正确;物体的一角与我们正对,倾斜线延长并向视平线上的左右两点消失,这种透视现象叫成角透视。
请一同学上台验证一幅成角透视线描图,是否正确。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掌握透视规律。
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主题
用投影放出校园甬道、教学楼线描图(有透视错误、无立体感),分析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引导: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常常没有立体感,原因是透视错误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透视,运用透视规律来画,纠正画面中不符合透视规律的方法。你想知道什么是透视吗?
教师:要求同学参照学校建筑,画出一幅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线描图。
六年级美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六年级美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https://img.taocdn.com/s3/m/1d940f1d767f5acfa1c7cdd0.png)
美术班何国臣教具准备课件立方体直尺教学过程写入课题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讲地课题是,立方体地“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一.导入主题师: 我们在绘画时,画出地物体常常感觉没有立体感,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呢?师: 下面就让我们认真观察几张图片再说吧.(幻灯片)看图过程中请大家找出图片地相同点,透视现象:(客观物体因与人眼(视点)地远近距离和空间方位地不同,在视觉上引起近大远小、近宽远窄或近长远短近高远低等形象变化,称作“透视现象”.)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师:通过对以上几张图片地认真观察与分析,你找到了哪些规律?(学生讨论并回答)生:物体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等.师:对!像这样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地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等都是属于透视现象.(运用透视规律描绘物体形象,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地最基本地方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并指出:我们在绘画时,画出地物体常常没有立体感,是因为画面中没有这些现象地存在,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去了解透视,运用透视规律来绘画.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透视地几个基本术语和概念师:在讲解透视知识之前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些透视中地基本术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了解透视术语.).视点——观察者眼睛地位置.. 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地一条水平线.在开阔地野外,人眼平视时,眼睛地高度等于视平线地高度,视平线就是地平线,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地.视平线是随作画者地眼睛位置地变化而变化地,人仰视时视平线在地平线地上方,人俯视时,视平线在地平线下方.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消失点——就是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上地点,又叫灭点.. 主点——在视平线上正对视点地一点,又叫心点..余点——方形物体地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视平线上消失地两个点.请两名学生,一站一坐,观察石膏立方体和讲桌,并找出自己所处位置地视点、心点、视平线加以描述.(回到上方图片)接着让更多地学生分析图片中绘画者所处位置地视点、心点、视平线.三:透视图地分类:():一点透视(平行透视)()两点透视(成角透视)展开分析:平行透视:客观物体(指立方体)地前面与画面平行,底面与地平面平行;视平线上只有一个消失点(心点);与画面垂直地平行线都消失于心点.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成角透视:客观物体(指立方体)地任何一个面都不与画面平行,底面与地平面平行;视平线上有左右两个消失点.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日常生活活中,我们看同样大小地物体,近处地大,远处地小;同样高地物体,近处地高,远处地低.这种现象就是透视变化,而“近大远小”就是透视变化中最基本地规律.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探究与表现.观看石膏正方体、长方体线描图,在不同地位置、角度所呈现出地透视变化.(多媒体展示分析,引导学生观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平行透视;把立方体放平,正面面对学生. (出示石膏体)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并选举学生代表回答问题)生:上下线和视平线保持着平行关系,平行透视有个消失点.生:两边地竖线与视平线垂直,两侧地边线呈倾斜状,慢慢延长向心点集中,消失于心点.教师小结:如果与我们成平行状,那么它地另一组边则逐渐消失于心点,离我们近地线段就长,离我们远地线段就短,这种现象就是平行透视.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成角透视;立方体地一角对着学生.你发现了什么?生:上下边和左右边地线变地倾斜了,延长线分别向视平线左右两点集中,成角透视有个消失点. 生:没有平行线,都垂直于水平面.教师小结:物体地一角与我们正对,倾斜线延长并向视平线上地左右两点消失,这种透视现象叫成角透视.出示立方几何体后画出平行透视图并讲解步骤.现在结合我们刚刚所看地图片和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概念来示范作图步骤.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五: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地基本规律:接下来呢根据我们刚刚看地图片和作画步骤可以地出一些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地基本规律:平行透视(一点透视)客观物体(指立方体)地前面与画面平行,底面与地平面平行;视平线上只有一个消失点(心点);与画面垂直地平行线都消失于心点.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成角透视(两点透视).客观物体(指立方体)地任何一个面都不与画面平行,底面与地平面平行;视平线上有左右两个消失点.六: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地几个基本特点:了解了透视地基本规律之后,现在我们来了解了一下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地几个基本特点:平行透视:.边棱呈三种状态,有两种原线——水平边与垂直边(或斜置立方体地两组斜边),有唯一地变线——直角边..只产生一个灭点——心点,属一点透视,是所有纵深直角边地灭点..有一个可视地、由原线组成地平面与画面平行,保持原形,是空间中唯一不发生视觉变形地平面..所有含直角边地纵深面都发生形变,水平面离视平线近窄远宽,与视平线相贴时被压缩为水平直线;直立面离正中线近窄远宽,与正中线相贴时被压缩为垂直线.成角透视:就是把立方体画到画面上,有一组垂直线与画面平行,其他两组线均与画面成一角度,每组有一个消失点,共有两个消失点.所以成为二点透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基本特点()任何一个面都和画面不平行:以中心点到视点为中轴线,物体两面具有一定地倾斜,呈与画面不平行状态.()有一组垂直线与画面平行:()两个灭点:两组成角变线,水平消失方向不一,现成两个灭点,成角透视地主要特征,两个灭点都在视平线上,(视平线以上地成角边线向下消失,视平线以下地成角边线向上消失).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具有生动变化地空间表达:较一点透视更为生动,不拘泥于单一地格局,适合室内室外两面展现表现方式.建筑效果图中最为重要地一种表达方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七:巩固与练习:接下来巩固我们刚才讲地内容和练习:巩固知识点::一点透视地透视规律()平行透视只有一个主向灭点:即主点.() 平行直角六面体在一般状况下能看到三个面,在特殊情况下,只能看到两个面或一个面.:两点透视地规律:八:课后作业:教师:要求同学参照示范图,画出一幅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地线描图.九:课堂小结:根据以上学习地内容,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多做练习、在绘画过程中能够加以应用,请问同学们在刚刚讲课地过程中哪个知识点还不太懂地,加以阐述并提出问题.今天地课程就到这里,谢谢.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https://img.taocdn.com/s3/m/ba7e3c3e647d27284a73510e.png)
招远市初中优质课参评教案课题:初一美术(上)《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学校:玲珑镇冯家学校姓名:王德胜2010.10.29《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美术教案【教材分析】《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是六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个活动。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知识量大,逻辑性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学习本课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是美术教学重点。
【设计理念】优美的校园”中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空间——校园造型结合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视点地去发现、寻找、理解、表现校园建筑的美感。
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表现能力。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采用多媒体和示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视觉元素和透视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平行、成角透视消失规律,能区别成角透视和平行透视。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透视规律画立方体,为表现优美的校园风景画打下基础。
3、情感目标:培养分析探究能力、动手绘画能力及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的确定为教学指引了方向)【教学重点】理解平行、成角透视消失规律。
【教学难点】判断画面的透视规律。
【教具】白板课件、直尺、彩色粉笔。
【学具】直尺、铅笔、彩笔。
【教学过程】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感受透视的重要作用。
引导:透视在绘画中十分重要,你想知道什么是透视吗?2、探究透视的定义投影三幅图片,学生讨论出三张图片的消失规律。
3、教师归纳: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的视觉规律叫透视现象。
并且引出本节课学习: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二、探究学习研究平行透视1、学习透视的基本术语。
利用图片学习消失点和视平线的概念。
2、学习平行透视。
教师:什么是平行透视?平行透视有几个消失点呢?组织学生讨论结束时,看了这几张图你得到了什么规律,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生: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
教师表扬并演示平行透视辅助理解图,加深学生对消失点的理解。
初中美术_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efe6b284693daef5ff73d2a.png)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3概念:透视、透视线、消失点、视平线通过学生在图片中自己找透视线、消失点、视平线来理解概念4分类线性透视消逝透视色彩透视平行透视线性透视成角透视三点透视三点透视的拓展有效地帮助对前面两种透视的理解平行透视1通过图示理解概念2以水立方为例巩固概念3练习检测平行透视又叫____透视,至少看到___个面,而且这个面和画面____。
消失点和视平线有可能在画面____ 。
成角透视1通过图示理解概念2以水立方为例巩固概念3练习检测成角透视又叫____ 透视,所有的面都和画面成一定的____,有____个消失点。
练习通过校园摄影和美术作品分析透视对于图片中的透视线、交点、视平线的寻找,进一步加深对透视的理解。
课堂练习练习一六面体的两种透视写生练习二校园建筑照片临摹在临摹图片之前先生分析透视,找到消失点的位置,并提醒学生视平线的高度。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的学情分析一、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地理位置的方向感和对不同建筑和景物的外在特征能有效地区分,但是他们还不是很明确地理解透视的相关规律,通过本节课对透视的基本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和讲解后,学生们逐渐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特点。
二、通过学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绘画作品中透视的运用规律。
三、尽管学生能够基本掌握透视的规律,但把它正确的运用的绘画中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安排一节室外写生还是很有必要,再说七年级的学生更喜欢户外写生这种自由新奇的上课方式,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并且热爱科学。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的效果分析通过这次上课,大多数学生初步了解了透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不同程度地将它运用于绘画中去,这是我感觉比较欣慰的一点。
但还有些不足。
一、由于课时和学生年龄限制不能将透视讲的过于深入。
后来通过实践发现,学生的理解力很强,尤其是个别班级有学生问到三点透视时,我附加了一点三点透视的内容,发现学生们不但能理解的了,而且对之前的一点和两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有时他们做恍然大悟状,让我觉得这点补充很有必要。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说课稿及反思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说课稿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6862cd40740be1e640e9a58.png)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说课稿及反思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说课稿及反思教材分析《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个活动。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知识量大,逻辑性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学习本课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是美术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特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好奇心强。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我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校园场景,让学生自制取景框,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评价,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设计理念“优美的校园”中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空间——校园造型结合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视点地去发现、寻找、理解、表现校园建筑的美感。
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表现能力。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采用多媒体和示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视觉元素和透视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活动方式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掌握透视规律。
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教学流程一.导入主题用投影放出校园甬道、教学楼线描图(有透视错误、无立体感),分析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引导: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常常没有立体感,原因是透视错误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透视,运用透视规律来画,纠正画面中不符合透视规律的方法。
你想知道什么是透视吗?二.学习透视与练习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了解透视术语。
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2.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
在开阔的野外,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
3.主点:由视点向正前方延伸一条视中线,与视平线相交的一个点(亦称“心点”)。
六面体的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六面体的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https://img.taocdn.com/s3/m/e510236e58fafab069dc020b.png)
六面体的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郑音(美术组)教材版本:美术(岭南版)八年级下册课程理念与教材分析:第三单元第一节课《明暗造型与色彩表现》——我认为塑造体积感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形体描绘得是否准确,明暗是为形体而服务的。
基于这一点,我从最基础的如何画准物体的结构开始,讲授生活中最常见的几种形体的透视现象,所以将课程调整为三大部分来讲授:一、“六面体的透视规律”——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附带给同学们了解一下三点透视;二、“圆柱体的透视规律”——附带了球体透视的相关知识;三、如何塑造物体的体积感——包括欣赏国内外优秀素描作品,素描在园林景观、建筑、室内设计以及漫画中的应用,如何执笔,如何控制笔,如何排线,素描写生的基本步骤。
通过这样系统的学习,同学们对素描有了初步的认识,课时:1课时课型:美术基础技法课教学目的:(三维目标)1.知识技能:通过对透视的基本法则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透视的基本规律,掌握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方法,能准确的表现物体的透视关系;2.方法和过程:通过对六面体的观察和对自然现象的分析,来逐步深入的了解物体在自然界中的透视现象,让同学们自己动手画出六面体的透视,加强学生对透视的理解;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透视现象的分析讨论提高同学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六面体的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成角透视的基本法则与绘制方法。
教具准备:PowerPoint课件,小纸盒,直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一个新知识,这个新知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可以广泛应用,而且对于我们同学们学习数学非常有帮助。
这个知识是什么呢?这个知识就是透视!透视是一门非常大的学问,我们从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部分开始,来讲讲六面体的透视方法。
我们生活中有什么物体是六面体呢?(学生列举)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你们会六面体的透视吗?老师先来考一考你们(在黑板上画四个平行透视关系错误的六面体)你能够看出黑板上的六面体透视是否正确吗?如果你们认为是错误的就举手上来把它改正确,哪位同学愿意上来试一试?(叫四名同学上来改正)。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教学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9e655544b52acfc789ebc9e2.png)
---------------------------------------------------------------最新资料推荐------------------------------------------------------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教学岭南版小学美术第十册第 7 课《画出立体感、空间感》(共 2 课时)平行透视及成角透视教学片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理解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现象;B、认知透视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过程与方法:A、用简单实验理解透视现象及其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现象两种形式;B、通过观察图片认知透视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及认知透视现象对视觉空间感所超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A、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体会视觉的神奇,增强科技意识;B、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环境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老师和学生实验道具、课件。
课堂导入活动一:1/ 5观察、发现引导学生观察透视现象图片,认识透视现象的存在及其神奇之处。
(事物凡是有远和近的两端,都存在近大远小的现象,这种视觉现象叫透视现象。
)活动一:观察、发现观察、思考图片中事物远近两端的大小变化,理解透视的神奇之处。
开门见山地通过辅助线帮助学生观察存在而又难以发现的神奇视觉效果透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发展活动二:实验、理解用卡纸制作透视卡让学生实践体验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一)实验一:理解平行透视。
让学生取出课前准备好的实验卡片(如右图)。
1、引导学生观察B面相比 A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2、结合实验一出示平行透视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平行透视及平行透视的特点有一个面与观察面平行的透视现象叫平行透视。
(二)实验二:理解成角透视。
将A面的一则也向后推出(如下图) 1、引导学生观察---------------------------------------------------------------最新资料推荐------------------------------------------------------A面与B发生了什么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平行透视其中一个面有什么特点? 方形或长方形
六面体的成角透视
画一画
要求:完成一个六面体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拓展延伸:
1、尝试运用平行透视 或成角透视法进行校 园一角的写生。 2、尝试运用平行透视 法进行某一形象的立 体消失练习,形象可 以使平面图案、文字、 数字、字母等均可。 (见教材) 3、尝试运用成角透视 法画某一形象,形象 可以是沙发、包装盒、 包装袋等。(见教材)
它 们 的 透 视 效 果 各 有 什 么 特 点?
平行透视 成角透视 散点透视
平面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平行透视 成角透视
焦点透视
散点透视(中国画和一些装饰画)
透视
平行透视
成角透视 散点透视
消失点(几往1个焦点消失 往2个焦点消失
共同点
近大远小
六面体的平行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