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十大环境灾难之七 温室效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十大环境灾难之七 温室效应

20世纪50年代同世纪之交比较,发生在我国南方的自然现象变化最大的是什么?上了年纪的人很可能都要如是回答:每年下雪结冰的时间已由原来的数十天减少到如今的一两天甚至不见冰雪踪影。这是为什么?这是“温室效应”在作祟……

(一)

“温室效应”本是地球能够保持一定温度的自然现象,否则,地球就是冰的世界,它的平均气温将低于零下18摄氏度,而绝非是目前的15摄氏度,人类也不可能生存至今。随着人类的过度活动,搅乱了自然界的秩序和规律,致使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碳化物(CFC)和氧化亚氮这四大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越来越大,它们阻止地表热量向外层空间发散的能力越来越强,地表温度随之越来越高,直至威胁到人类的繁衍和存在。现在,温室效应连同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被列为地球三大环境问题。

(一)二氧化碳。人畜的呼吸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千万年来保持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稳定。近一个世纪来,由于人口的激增和森林的锐减,加上愈来愈烈的有、无机物的大量燃烧,人类每年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已由19世纪60年代的0.9亿吨增加到目前的约250亿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由300PPm增加到420PPm(百万分率)。发达国家人均排放二氧化碳15吨,发展中国家只有1/5,全球人均3.8吨。其中美国年排放CO2等温室气体60亿吨,中国年排放约36亿吨,居世界第二。过多的二氧化碳会阻隔地面的热量向外层空间发散,致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成为地球温室效应加剧的“罪魁祸首”。

(二)氟氯碳化物(CFC)。CFC最初发明时被视为20世纪的魔术化学品,是沸点很低的“冷媒”,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它的破坏力与其冷却力一样强。它不仅破坏臭氧层,而且由于它的吸热力助长了温室效应。

(三)甲烷。甲烷主要来源于牛和稻田,阻止地表散热能力很强。一只大牛打嗝和放屁一天内能排出甲烷200升,全世界有牛13亿头,每年会排放1亿吨甲烷,占地球甲烷总量的20%,另牲畜粪便还会释放出3500万吨甲烷。而且,甲烷阻止散热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5倍。

(四)氧化亚氮。汽车尾气、矿物燃烧、农田施氮都会产生大量的氧化亚氮。氮氧化物不仅会阻止地表散热,而且是另一个臭氧杀手。它分解得极为缓慢,会在大气中停留150年,它被带到平流层,破坏掉臭氧。大量化肥的使用和煤炭、石油与煤气的燃烧释放出大量的氮氧化物。

据测算,自19世纪初、中叶工业革命(即资本主义工业化)以来,大气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了40%,甲烷增加100%,氧化亚氮增加了20%,CFC气体从无到有,致使地球的热辐射留在地表上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地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0—1.5摄氏度,其中南极洲60年内升高了5.5摄氏度。预计未来的100年间,全球平均气温还将上升2—5摄氏度。地球升温,后患无穷!地球总热量平衡破坏后,冰山逐渐融化,海平面将会上升,沿海城市(如上海、东京、纽约、悉尼)和诸如马尔代夫一类的低洼岛国以及大片的海滨地带和三角洲将被淹没。联合国气象组织报告,到2050年,全球海岸一带的海平面将平均上升30—50厘米,到2100年将上升100厘米,会将数以千万计的地球子民赶出家园。同时,热带和温带地区将向北移动,会导致大规模的干旱、洪涝和热带风暴,地球子民将长期受困于疟疾、登革热、血吸虫病、霍乱等“热病”的折磨。

在此,说说与之有关的“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亦

称“圣婴”和“仙女”现象。近半个世纪来,每隔几年的圣诞节前后,东太平洋水温会升高2—4度,被认为与“圣婴”诞生有关。由于赤道海域水温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动力源,因而海水升温会导致暖流向外扩张,藻类枯死,鱼类减产,海平面升高。而“拉尼娜”则相反,会导致东太平洋水温、水位下降。“圣婴”、“仙女”现象会酿成全球气候大乱,我国西部地区多干旱,长江流域多洪涝与之有关。1998年长江全流域闹洪3个月,损失2000多亿元,就是“圣婴”和“仙女”联袂演出的悲剧。

下面,试举几项温室效应造成的危害事例:

喜玛拉雅冰川是全球著名冰川之一,它那有规律的冬结夏融,一直滋养着南北双方的河流。可是因气温升高,1980年至2000年20年间,冰川前锋后退10公里,平均每年后退1里。照此推理,至2035年,喜玛拉雅冰川将不复存在,长江黄河就将丧失一个永久的泽源地!

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地表海拔几近为“零”,是全球第一个因气温升

高、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的国家,全国1.1万人口已于2002年开始,将分期分批全部迁入新西兰定居。

20世纪80年代初,北极冰盖的面积约为800万平方公里,而至2006年底,其冰盖面积已缩小到550万平方公里。

南极最冷,夏天都是零下30℃,但升温最大,冰山融化最快。1986年,受温室效应影响,从南极冰峰崩解一块巨冰,宽2000平方公里,将周边海水挤升了3米。有人计算过,整个南极的冰山只要融掉1/10,也能使海平面上升5米,诸如我国上海日本东京一类的滨海城市将身葬鱼腹。

(二)

国际社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挑战,从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了国际政治议程。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上,150多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目前已有184个国家签字入盟。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第3次缔约国大会,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其主要目标是将2008—2010年工业化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

《京都议定书》确定的主要减排指标为:欧盟消减8%、美国消减7%、日本消减6%、加拿大消减6%、东欧各国消减5—8%,新西兰、俄罗斯、乌克兰保持1990年水平,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分别增加10%、8%、1%。德国的近期减排目标是,通过2005—2007年排放权的管理,使其全国年排放总量相对于2000年减少0.4%。

《京都议定书》规定要减排6种温室气体,分别是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 S)、全氟化碳(PFC S)、六氟化硫(SF6)。

《京都议定书》的出台,标志着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又迈出了一大步。我国以发展中国家的条件签字入约,为实现议定书设定的减排目标加大了监督和促进力度。尽管我国没有减排任务,但仍然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规要求,竭力控制大气污染气体排放,提出了节约矿物能源、减少有机物燃烧、控制二氧化碳的行动纲领,倡导发展水电能、太阳能、地热能、氢能、核能和风能,广大农村大力开发沼气,也是应对“温室效应”的抗击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