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荆轲刺秦王-作品赏析
《荆轲刺秦王》内容分析

民族矛盾
战国时期,各民族间的战 争和冲突也时有发生,民 族矛盾逐渐加剧。
政治矛盾
各国政治制度不健全,权 力斗争激烈,导致政治动 荡不安。
秦国的统一进程
秦国崛起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强盛, 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秦国的统一战争
秦国先后消灭其他六国,实现了中国 的统一。
荆轲刺秦王的起因
燕国的危机
燕国在战国时期处于弱势地位,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
人物塑造
《荆轲刺秦王》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在人物 塑造方面提供了启示。
主题表达
《荆轲刺秦王》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启发了众多文学家对历史、正义和人性的思考。
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道德教化
《荆轲刺秦王》传达了忠诚、勇敢、正义等价值观,对现 代社会具有道德教化的意义。
对英勇与懦弱的反思
英勇
荆轲在刺杀秦王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
懦弱
秦王在面对荆轲的刺杀时表现出了恐惧和无助,揭示了强权 者在危机面前的懦弱本质。
05
《荆轲刺秦王》的影响与价值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文学经典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文学 中的经典作品,被广泛传颂和传 承,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伏笔照应
文中多处伏笔照应,如秦武阳在秦廷的表现、樊於期的逃亡等,使故 事情节更加完整。
人物塑造
生动形象
文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如荆轲的英勇无畏、樊 於期的忠诚义气、秦王的威严暴虐等。
性格特点
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其性格特点,如 荆轲的机智勇敢、燕太子丹的优柔寡断等。
荆轲刺秦王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1——2)行刺缘起1.本段记叙了荆轲入秦前的危急形势:写秦军势如破竹,说明故事的背景。
燕国的紧邻赵国已被秦国吞灭,战火已燃至燕国南部边境。
2这说明燕国已危在旦夕。
在如此急迫的形势下,燕太子丹必须选用最理想的人来解决这最急难的问题,他选定了荆轲,并向他求教对策,这说明荆轲这一人物不同凡响。
事实完全证明了荆轲非但是个“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而且在重大事件面前,表现很勇敢果断,思想深邃,计划周密,深谋远虑,他决不以“匹夫之勇”贸然闯入“不测之强秦”,而是事先提出“行而无信,秦未可亲”的关键性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要投秦之所好——即使秦得到樊於期的头颅和燕国肥沃的地方督亢的地图,而燕太子丹从人情考虑不能接受以樊将军头颅作信物这一建议。
第二部分:(3——8)行刺准备3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再从解患报仇方面晓之以义最后和盘托出行刺打算,舍生取义。
在这一内部次要矛盾中,荆轲从大局出发,私自会见了樊於期。
他的勇敢果决,城府之深,擅于辞令,在这对话中都得到了极其充分的表现。
他先向樊将军报告了秦国对他及其父母宗族的惨无人道:“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这激起了樊将军对秦王的刻骨仇恨。
他仰天太息流涕”而又苦于无法报仇雪恨。
在这火候中,荆轲提出了“一举两得”的办法,樊将军急不可待地上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才乘势说出:“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并生动地叙述了如何刺杀秦王的打算,紧接着发问:“将军岂有意乎?”樊将军立即“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于是自刎。
对于樊将军的自刎,4.本段记叙了太子丹听到樊将军献出头颅的消息之后的悲痛状况,但为了完成赴秦刺杀秦王的大事,也只得承认现实。
5.本段叙述了太子为荆轲赴秦所做的准备工作:这是从“物”方面,即备匕首一事做的十分细致的准备。
6.本段继续叙述太子丹为荆轲赴秦所做的准备工作,是从“人力”方面,即从派助手一事写如何做准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荆轲刺秦王原文及译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荆轲刺秦王原文及译文《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剌秦王这—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荆轲刺秦王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荆轲刺秦王原文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於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荆轲刺秦王》 课文鉴赏

《荆轲刺秦王》课文鉴赏一、赏析内容《荆轲刺秦王》是从《战国策·燕策三》中节选的。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
北宋苏洵非议荆之行曰“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更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的《咏荆轲》称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
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
对于他行刺的背景、目的,节选的文字前有这样一段记载: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
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
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
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
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诸侯服秦,莫敢合从。
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闲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赏析

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赏析《荆轲刺秦王》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细致描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突出了荆轲的重情重义、勇敢的形象。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荆轲刺秦王原文: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高中语文5《荆轲刺秦王》感受燕赵英雄情怀-审视千古传奇色彩-《《荆轲刺秦王》》赏析版

感受燕赵英雄情怀审视千古传奇色彩——《荆轲刺秦王》赏析一、感受燕赵英雄情怀“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你听,古老的易水河畔至今还响彻着豪迈悲壮的歌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是一个令后代文人骚客反复吟咏的故事,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其《于易水送别》一诗中写道:“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该诗抚今追昔,深情地流露出对荆轲的咏叹之情,为人争相传颂。
品读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心灵便会不断地被其英雄情怀撞击,生发出良深感慨。
荆轲刺秦王以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推其心,“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等于主动请缨,希望放马一搏;怒叱太子,“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语言铿锵,掷地有声,志不可辱,宁折不弯,坚不可摧;易水送别,引座中豪英瞋目发冲冠,同仇敌忾,悲壮感人,荡涤人心;在年十二就杀人,“人不敢与忤视”的秦国勇士秦武阳都“露怯”的虎狼之秦廷上,荆轲镇定沉稳,随机应变,扭转了不利局面,才使得故事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作为刺客,他的心理素质真是不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廷刺秦王,荆轲抓住时机,攻敌不备,出手如电,“把袖”“揕之”“逐秦王”“引匕首提之”,威势猛烈,不休不止,令秦王群臣惊愕惶恐,“尽失其度”,真是惊心动魄;刺秦未果,荆轲倚柱而笑,箕踞以骂,非伟丈夫、真英雄谓何?傲视秦王群臣,“视死忽如归”,荆轲的形象光彩照人;“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可谓披肝沥胆,“肝胆皆冰雪”,真挚动人。
“义薄云天赴秦廷,图穷匕见君臣惊。
寒水悠悠流不尽,为谁呜咽又吞声?”(笔者语)细细品读,文章处处突出着荆轲的英雄情怀与气概,它通过一些次要人物的描摹,利用人物之间对比、辉映等种种关联,众星拱月般地突出了大义、大智、大勇的英雄形象,并在紧张的矛盾冲突中使其绽放光芒,延展张力,英雄的风骨贯穿全文。
燕赵大地历史悠久,古韵悠悠,人杰地灵,蕴育了众多英雄儿女。
《荆轲刺秦王》PPT课件(1)解析

3、易水送别
背景: “萧萧易水寒”“白衣冠” “垂泪涕泣”“变徵之声” ——生离死别凄凉悲怆 活动:
“慷慨羽声”“瞋目” “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 ——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悲壮
精彩场面
易水诀别
1.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2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仰面朝天长长地叹息 每当想到这些 到 不过
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之)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一种办法 可以用(它)解除 忧患 并,表递进
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怎么样
上前 对它怎么办呢(愿听高见)
秦王
前:名作动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
穿上白衣戴上白
帽来, 名作动
太子及宾客(中知其 事者,皆白 衣 冠
以送之。
代词,这
至易水上,既 祖,
取道。高渐离击 筑,荆轲和 而歌,
祖: 古时出行先 祭路神称祖,亦
上路
敲着 和着节拍 唱歌
称“祖道”。 祭过路神
为 变徵之声,士皆 发出 悲凉 声音 “风萧萧 兮易水寒,
萧萧风声悲鸣 啊彻骨寒冷
垂 泪涕泣。 又 前而 为歌 曰:
改变
对策
细读课文:研读第一部分
1.荆轲为什么要行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太子丹认
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 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 忍”,有何作用?
荆轲刺秦王(分析)

秦廷搏击
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 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 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 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动作描写) 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 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 “尽失其度”,最后出现“乃以手共博 之”的戏剧性场面。
就:①接近、趋向(于是荆轲遂就(上) 车而去) ②完成、达到(轲自知事不就)
引:①向上(自引而起,绝袖)
②举起(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 王)
见:①接见(秦王必说见臣) ②被(而燕国见陵之耻除
②意料(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
意:失其度) ③意思(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 哉?)
问题探究: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秦的正义行动, 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 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 只能以悲剧而告终。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
贬: 南宋鲍彪说“荆不足道也”。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匹夫:1)一个人,泛指平常人“匹夫有 责”。
使使以闻大王(使大王闻,禀告大王)
绝(使袖绝,挣断了袖子)袖
句式特点
定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子及知其事之宾客”
即“太
状语后置: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即“秦王 (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②取之百金。即“(以百金)取之 ③嘉为先言于秦王。即“嘉为先(于秦王)言”,蒙 嘉替他先对秦王说 ④见燕使者咸阳宫。即“(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 魄的故事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 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 物对话、神态、动作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 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高一文言文《荆轲刺秦王》特色鉴赏

高一文言文《荆轲刺秦王》特色鉴赏《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
文章记述了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并雪个人的“见陵”之耻,派荆轲到泰国刺杀秦王的史实。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文言文《荆轲刺秦王》特色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荆轲刺秦王》特色鉴赏荆轲这一历史人物所以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他的性格因素外,显然是与作者善于运用具体、细致、生动的艺术描写手段分不开的。
综合起来,其艺术特色主要有四:1.善于通过冲突来写人物。
如文中两个主要人物太子丹和荆轲,就是放在秦、燕冲突的大背景上来表现;写荆轲,又是通过他与太子丹的矛盾冲突来刻画;最后,是以与秦王的尖锐斗争来完成荆轲的性格塑造。
这些矛盾、冲突、斗争,都为人物的性格表现提供了空间,并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紧张感。
2.善于通过人物的表情、神态、语言和动作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面貌。
如樊於期的“仰天太息流涕”和“偏袒扼腕而进”,太子丹的“伏尸而哭”和对荆轲的疑虑,秦武阳的“人不敢与忤视”和“色变振恐”,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特别是荆轲。
他对太子丹的承诺,同樊於期的交谈,对太子丹疑虑的怒斥以及毅然出发,易水上的高歌,为秦武阳“色变振恐”的解释,直至同秦王的短兵相接,英勇就义,都写得有声有色,富有表现力。
3.善于用衬托手法,使荆轲的形象更加鲜明。
樊於期的乐于献首,太子丹的无知浮躁,易水边送行者的“垂泪涕泣”、“瞋目,发尽上指冠”,蒙嘉为荆轲牵引进言,秦武阳的临场惊恐,秦王的“目眩良久”,都起了反衬作用,使荆轲的重义、机智、刚毅、深沉、镇静、勇敢和自我牺牲的性格特征更加凸现出来。
4.善于描写悲壮感人的场面,集中展示人物风貌。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各种形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
荆轲的内心世界也因此得到充分展现,一个勇往直前的悲剧英雄跃然纸上。
《荆轲刺秦王》内容分析-精选文档

《荆轲刺秦王》内容分析《荆轲刺秦王》是节选自《战国策·燕刺》中的一篇深受人们喜爱的名篇。
本文反映的事件是重大的,文字十分精炼生动,情节发展波澜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本文通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始末,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与燕国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实际上也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强秦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斗争。
本文从荆轲将入秦作准备工作写起,接着写他在太子丹的催促下启程赴秦,及至到秦国后巧用“打开关节”的办法“拜见”秦王,最后记叙了刺秦王的壮烈举动及其惊心动魄的场面。
对这一复杂的事件,作者不但写得精彩、生动,而且文字十分洗练,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者尤其着力刻画了荆轲这一侠士形象,对这一形象作者持敬仰、歌颂的态度:他反抗强暴、有胆有识、大智大勇、视死如归,是一个英雄形象。
作者一直把荆轲这一形象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描写,使他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表现。
文章开头,仅寥寥几笔,便交代了秦国已经“破赵”并“虏赵王,尽收其地”,而且“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这说明燕国已危在旦夕。
在如此急迫的形势下,燕太子丹必须选用最理想的人来解决这最急难的问题,他选定了荆轲,并向他求教对策,这说明荆轲这一人物不同凡响。
事实完全证明了荆轲非但是个“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而且在重大事件面前,表现很勇敢果断,思想深邃,计划周密,深谋远虑,他决不以“匹夫之勇”贸然闯入“不测之强秦”,而是事先提出“行而无信,秦未可亲”的关键性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要投秦之所好──即使秦得到樊於期的头颅和燕国肥沃的地方督亢的地图,而燕太子丹从人情考虑不能接受以樊将军头颅作信物这一建议。
在这一内部次要矛盾中,荆轲从大局出发,私自会见了樊於期。
他的勇敢果决,城府之深,擅于辞令,在这对话中都得到了极其充分的表现。
他先向樊将军报告了秦国对他及其父母宗族的惨无人道:“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这激起了樊将军对秦王的刻骨仇恨。
他仰天太息流涕”而又苦于无法报仇雪恨。
《荆轲刺秦王》精品+(5张)详解

•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 ,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 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 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 、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 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太子曰:“ 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 。太傅鞫(ju一声:审问)武谏曰:“不可。 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 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 qi\xi一声),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 不能为谋。
太子: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荆轲:刚烈英勇
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 一场面的?
① 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 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表现了其秋水寒潭般浸骨的 悲伤; ② 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 ,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 ”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③ 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 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 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 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 的气势;
•④ 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 顺序描写;
•⑤ 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 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⑦作者描写易水辞诀这 一场面的作用是什么?
情景交融、侧面烘托
烘托出人物形象, 表现出人物精神,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 之”? 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 重托的生死离别场面。
正音正字
淬 (cuì)
揕
忤 (wǔ)
拊
徵 (zhǐ)
夏 无
陛 (bì)
且
卒 (cù)
樊
於
提 (dǐ)
期
(zhèn) (fǔ) (jū) (wū)
荆轲刺秦王赏析-荆轲刺秦王人物评价

荆轲刺秦王赏析-荆轲刺秦王人物评价《荆轲刺秦王》人物形象分析《荆轲刺秦王》人物形象分析教材2014-09-24 15:52 :《荆轲刺秦王》人物形象分析引导学生从行为、语言、衬托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相关的语句,并归纳人物性格特点)在这篇课文中,用沉重的笔墨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同时也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使得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虽然时隔千年,但却让人感觉近在眼前、恍如昨日。
这个故事中出场的人物很多,但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毫无疑问是“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的荆轲。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我们一般可以从人物行为、人物语言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三个方面来分析,下面就让我们按照这个思路来分析归纳荆轲的性格特点:1.英勇的行为我们先来看看在的叙述中荆轲都有哪些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分别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临危受命侠肝义胆激樊取信(感同深受、分条缕析、分条析理)能言善辩,机敏多智不畏强暴舍生取义周密细致怒斥太子耿直刚烈易水悲歌侠骨柔情厚遗蒙嘉(计见秦王)、顾笑武阳勇谋兼备沉着冷静庭刺秦王英雄虎胆倚柱笑骂视死如归,忠于使命2.精炼传神的语言生动传神的语言同样可以很好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请大家回顾一下前不久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正是以生动的语言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烛之武。
那么,这篇课文又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描写来刻画荆轲的呢?太子婉言责备荆轲时,荆轲曰:“微太子言……”勇谋兼备、虑事周密激樊取信荆轲高超的游说艺术以诚感人、推心置腹庭见秦王,顾笑武阳,谢曰:“…”处变不惊、从容自若(心有惊雷面若平湖)“事所以不成者……”(自明心迹)耿耿忠心、义勇刚烈3.鲜明的侧面衬托除了英勇的英雄行为和精炼传神的语言描写,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这个故事中出现了这么多人物,对比衬托自然也是刻画荆轲性格特点的一个重要手段。
《荆轲刺秦王》赏析

《荆轲刺秦王》赏析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我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说过。
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就跟大家再次回味这个故事。
下面是《荆轲刺秦王》赏析。
一、整体把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太子“恐惧”,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使他与荆轲之间的矛盾也初露端倪。
荆轲在此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可。
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但由于太子丹“不忍”,与荆轲意见分歧,事情起了波折。
(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这一部分包括准备信物、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五个场面,其中“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是行刺的必备条件,然属次要情节,只一笔带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作品赏析一、赏析内容《荆轲刺秦王》是从《战国策·燕策三》中节选的。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
北宋苏洵非议荆之行曰“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更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的《咏荆轲》称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
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
对于他行刺的背景、目的,节选的文字前有这样一段记载: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
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
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
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
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诸侯服秦,莫敢合从。
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闲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
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
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闲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由此可见,燕太子丹深感力绌计穷,而又不愿坐以待毙才派荆轲入秦行刺的。
荆轲入秦,上策是用劫持的办法要挟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上策不行就行下策,刺死秦王,造成秦国混乱以图侥幸于万一。
结果事败,燕王喜杀太子丹求和。
后五年,秦灭燕。
《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谋士的思想言论及其政治活动的史书,“长于叙事,精于描写”是它的特点,它以精练遒劲的笔触,曲折完整的结构,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慷慨激烈、悲壮动人的场面描写,显示了《战国策》记事写人的风采,标志着先秦历史散文的新发展。
连司马迁作《史记》都几乎是将《荆轲刺秦王》原文收入《刺客列传》,只是“别采异闻”作了一点补充。
《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刺的缘起。
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历史背景,使故事一开始就黑云压城,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太子“恐惧”,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使他与荆轲之间的矛盾也初露端倪。
荆轲在此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之地图”不可。
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但由于太子丹“不忍”,与荆轲意见分歧,事情起了波折。
(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刺的准备。
这一部分包括准备信物、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等五个场面,其中“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是“刺”的必备条件,然属次要情节,只一笔带过。
其他三个情节均突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特别是对“准备信物”和“易水送别”,作者更是作了浓墨重彩的渲染。
“准备信物”的关键是激樊於期献头。
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
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次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三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之间,先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
这一段对话和动作描写,一举而展示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神风貌:两人都是燕赵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侠士风度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栩栩如生。
“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
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武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
“士可杀而不可辱”,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直不阿、秉性刚烈的性格特征的表现。
太子“迟之”“疑之”“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刺的准备”中的高潮。
“皆白衣冠以送之”,一笔道出了是一场生离死别,是永诀,送者行者都沉浸在撕肝裂胆的痛楚中,加以萧萧易水,变徵之声,垂泪涕泣,组合成一种凄凉悲怆的氛围,让人预感到事有不测。
然而作者笔锋轻抖,“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音乐声由悲凉而转为激愤,闻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
壮士就在这样的群情激愤中头也不回地去了。
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描写这一场面,作者像一位高明的电影摄影师,运用点面结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将全景镜头(“皆白衣冠以送之”)、特景镜头(“既祖,取道”)、全景镜头(“士皆垂泪涕泣”)、特写镜头(“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交错次第展开,将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写,真是大笔如椽,匠心独运。
(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
这一部分描绘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叠起,而荆轲大智大勇的性格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部分的情节可概括为: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四个场面。
“厚遗蒙嘉”,得以引进,可见行事周密。
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
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赞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群臣上下疑窦冰释。
再加上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的步履神态,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
而与秦武阳的“色变振恐”对照,孰勇孰怯,判然分明。
对于上文太子丹的疑荆轲信武阳的情节又是一次自然的照应。
当紧张气氛达于凝固令人屏息悬心的时候,“图穷而匕首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
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
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的场面。
眼看着秦王要成为剑下之鬼,由于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提荆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
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
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威慑秦廷。
“倚柱笑骂”,绘形传神,有力地突出了荆轲视死如归,旁若无人的英雄本色。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陶潜语),今日读之,谁不为之感慨?(四)结局(末段):荆轲被斩。
一幕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话剧,以秦王“目眩良久”告终,又是一反衬荆轲威武神勇的神来之笔。
二、表现方法上的主要特点1.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词,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2.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
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3.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
这是刺秦王前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
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
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荆轲用慷慨悲歌来表达自己对于高渐离等知己者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
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自己的诺言,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
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
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
“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又如,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被八创”,“箕踞以骂”。
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廷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
三、文章结构本文的作者善于用具体、细致、深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使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成为风姿各异、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人艺术。
其一是,善于把荆轲放在重大矛盾冲突的环境中描写,使其在人物之间互相撞击、互相砥砺的过程中,迸射出性格的火花,并多棱面地展示和深化人物的性格特征。
其二是,善于通过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其三是,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议论,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其四是,善于描写戏剧性的场面,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和烘托以突现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