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导学案修订稿
宿建德江导学案

宿建德江导学案第一部分:江的形成与地理特点宿建德江是中国江苏省的一条重要河流,它的形成与地理特点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
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毗邻黄海,宿建德江是该省重要的河流之一。
宿建德江源自宿迁市和建湖县,全长约300多公里,流经六个县市区,最终注入长江。
整个江流域地势平坦,水流平稳,河道宽阔。
因为它贯穿了江苏省的中部,所以被誉为江苏的"母亲河"。
宿建德江流经的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合农业和渔业的发展。
沿江而居的人们大多以农业为生,这里的农田肥沃,水稻、小麦等作物种植广泛。
同时,江中水产丰富,鳗鱼、鲫鱼、鲤鱼等品种丰富多样,成为当地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第二部分:宿建德江的生态环境宿建德江的生态环境非常重要,它对于维护当地生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
江周围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不仅可以提供大量鸟类和动物的栖息地,还能够吸附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物,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加,宿建德江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水污染、围填海工程等因素对江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因此,保护宿建德江的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为了提高江的水质,政府加大了治理力度,推行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措施。
如加强排污管控,设立生态保护区,倡导绿色出行等。
这些举措有助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江水的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
第三部分:宿建德江的历史文化价值宿建德江作为江苏省的重要河流,不仅具有自然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宿建德江流域,有许多古迹和历史遗址,包括古建筑、石刻、碑文等。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这一地区的悠久历史,也体现了人们对江的崇敬和依赖。
此外,宿建德江还是文学艺术的重要题材之一。
许多文人墨客以江为灵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词曲和绘画作品,使江的美景流传至今。
总结:宿建德江的形成与地理特点、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价值,展示了其在地理、生态和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
我们应该加强保护宿建德江的意识,积极参与到守护和改善江的生态环境中。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第【1】篇〗各位老师上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宿建德江》。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宿建德江》选自国家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写景作品。
“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
有趣的是这首诗的景语中的“明月”,寄予的情感是: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并学习“知人论诗”、“想象”等赏析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山水田园诗特点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进而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六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1、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2、课堂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3、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薄弱。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
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等等。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传授重要,那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省市级优质课导学案、教案、说课稿

3《古诗词三首》导学案3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能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宿建德江》。
2.借助注释等方法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重难点)一、直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宿建德江》。
(板书课题,解诗题,引导学生抓住“宿”,了解写诗的时间,抓住“建德江”,知道诗中描述的地点。
借助注释了解“建德江”。
)这首诗是孟浩然为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漫游吴越时写下的。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1.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速度)2.指名读,正音。
(相机指导书写:德。
提醒右边中间不能写成“四”,“心”字上面一横不能丢。
)3.自由读古诗。
(教师强调读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质疑问难1.师: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一般有哪些方法?(学生自由说一说,如多读、边看插图边想象、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与别人交流等。
)2.师:这些方法都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在课本相应位置打上小问号。
开始吧!(自学)3.师:同学们都读懂了哪些诗句?把你读懂的地方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学生汇报。
)4.质疑问难: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生:“野旷天低树”“愁新”“月近人”)5.出示图片,理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师:同学们,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这幅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融入到诗的字里行间。
部编版《宿建德江》优秀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宿建德江》知识导学练习教案图文详解人教部编版《宿建德江》知识导学+练习+教案+图文详解字词注释宿建德江:意思是在建德江露宿。
建德江,江名在现在的浙江省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市的一段。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译文解析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傍晚时分,旅途中的我的心中又涌起思乡的新愁。
岸上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江水清澈,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要来与人相亲相近一般。
赏析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
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
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
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
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
宿建德江说课稿部编版

宿建德江说课稿部编版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宿建德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是诗人漫游吴越时所作,描绘了建德江日暮时分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旅途的愁思。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首诗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感受唐诗的魅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小学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初步的诗歌感知能力。
但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意境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寂寞之情,体会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领略古诗的韵味。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2、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各自的见解,共同解决问题。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第【1】篇〗活动内容:古诗《宿建德江》。
活动目标:1.通过欣赏古诗,培养幼儿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2.初步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远离故土,作为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
活动重点:能够大声、有节奏的诵读古诗。
活动难点:体会诗人远离故土,作为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
活动准备:古诗原文的视频;古诗的韵律操视频。
活动过程:一、复习之前所学古诗。
师: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朗诵学过的古诗吧。
二、学习古诗《宿建德江》。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师:小朋友们,当你们的爸爸妈妈出差,离家几天的时候,你们会想念爸爸妈妈吗?当你们长大了,有一天需要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的时候,你们就会像想念爸爸妈妈一样想念亲人和家乡,这就是思乡之情。
2.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古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古诗,它的名字叫《宿建德江》,让我们一起欣赏。
(二)欣赏、理解古诗。
1.教师播放古诗《宿建德江》的视频,请幼儿欣赏并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美。
2.教师逐句播放古诗韵律操视频,并结合日常生活讲解古诗含义,引导幼儿理解诗意。
提问:(1)古诗的名字叫什么?作者是谁?(2)作者描绘的是什么场景?(3)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三)、学习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1.教师有节奏地诵读古诗《宿建德江》,请幼儿看书指字跟诵。
2.教师有节奏地逐句诵读古诗,幼儿跟读。
3.男女幼儿有节奏地逐句指字跟读,教师巡视指导,提高幼儿的诵读能力。
4.请个别幼儿按节奏诵读古诗(鼓励幼儿大胆诵读)5.播放古诗韵律操视频,引导幼儿边按节奏诵读古诗边做韵律操。
(可按不同形式分组,反复诵读)三、教师小结。
师:诗人把船停泊在烟雾笼罩的小岛上,茫茫暮色给游子新增了几分乡愁。
后两句诗人的心绪逐渐平静和开阔,宇宙是如此广袤,此时此刻,天上的一轮孤月与诗人是如此亲近,寂寞的愁绪似乎得到了慰藉。
三年级语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三年级语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三年级语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语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宿建德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写“德”这个生字。
2.学习古诗《宿建德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美的意境,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
我们将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野的空旷,还将陪诗人苏轼共同经历一场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万变。
同学们要充分调动想象力,这样才能入诗、入画,感受自然之美、诗歌之美。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两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宿建德江》。
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今属浙江省建德的一段江水。
诗题合起来就是“在建德江留宿”的意思,结合课本插图,作者“宿”的地方是小船。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学习《宿建德江》一诗,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故事激趣。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清幽境界,清淡简朴,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导学案

(5)对比想象“日暮图”,感知“愁”绪。
(6)一咏三叹“月近人”,悟“愁”心。
示
学
评
学
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用
学
测
学
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结学
拓学
学习了这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浩然的朋友、知己,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
板
书
宿建德江
( 语文 )学科导学案
3.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
宿建德江
教师
复议
学习目标:
1.读准多音字“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
2.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理解古诗内容。
3.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一、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烟渚日暮野旷→愁←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解诗题。
(1)“宿”是什么意思?
(2)“建德江”是一个地名,诗题的意思就是——留宿在建德江。三、Fra bibliotek象品读,明意悟情
(一)明诗意。
(二)悟诗情。
1.品味“愁”字。
(1)齐读“日暮客愁新”,知“愁”意。
(2)“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
(3)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你是从这行诗的哪个字看出来的?“客”是指谁?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
《宿建德江》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宿建德江》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宿建德江》范文篇1大家好,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宿建德江》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宿建德江》是长春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的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作品。
诗的起句以愁为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接着以生动的江边日暮风景图为依托,凭添了许多山水意象。
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诗句的自学能力,我们知道,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等自学的方法,想象描述能力正处于缓步提升状态,所以学习理解这首古诗并不难。
基于以上情况,我设置了如下的交融式的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自学探究,理解生字词的意思,理解诗人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2、想象感悟,熟读成诵,借助多媒体情境,进行练笔创作。
这两个目标都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第一个环节是朗读导入;第二个环节是文本解读;第三个环节是创作练笔。
首先说一下朗读导入,上课开始的时候是我的一段朗读,为什么没有用配乐朗读呢?主要是我想让学生更多机会亲近文本,在更朴素的语言氛围中走进文本,感知文本。
接着说一下文本解读环节。
这里一共分四步走,第一步是自读古诗,借助工具书,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学理解古诗中的生字、难理解的词语。
这里用到一张幻灯片,是自学提示:阅读课本74页,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和同桌交流一下。
这样做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一次检验,一次锻炼。
第二步是质疑问难。
首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接着针对自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质疑问难,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一起交流解决。
第三步是想象画面,这里很重要,我们知道,古诗的意境存于“言”外,对学生来说,靠生动活泼的想象才能将语言符号化为如在眼前、如临其境的画面。
这方面,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所以,这里,我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当时诗人所处的环境,给学生提出一个发散性的问题:那是怎样的环境?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是悠悠的江水?还是倦鸟归巢?是岸边孤零零的巨石,还是垂柳依依?当然,这些都要由学生来想象表述。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第【1】篇〗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诗词都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寄情,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诗词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学习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有感情诵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懂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从而陶冶审美的情趣、享受审美的乐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诗人资料及诗词的背景资料。
2.诗词作者与文字资料课件;水中间的小块陆地课件;三首诗词意境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本课三首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人诗句连连看1.出示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与诗人对应连一连。
2.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相关诗句连连看的游戏形式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
二、课前预习成果展1.借助拼音读好古诗词。
(1)指名读诗词。
2.交流作者资料。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大部分作品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引领下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教材内容。
对作者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的理解,感悟其写作风格。
三、品析字词悟诗情(一)《宿建德江》1.释诗题。
宿:住。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宿建德江:诗人乘船路过建德江,傍晚停船靠岸休息。
2.明诗意。
过渡:同学们,此时留宿在建德江的孟浩然,能安然入眠吗?不能入眠的诗人,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静静地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诗里的哪个字、哪个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语文六年级上册3《宿建德江》-导学案-部编版

《宿建德江》【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学习重点: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诵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学习难点:能感受诗人的满腔“愁绪”,激发自己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情境导入】夜幕降临,江中烟雾迷蒙,远处行来一叶扁舟……小朋友,你的脑海中能勾勒出一幅这样的画面吗?古诗《宿建德江》就营造了这样一个神秘的意境。
请小朋友们跟老师一起朗读,读诗一定要投入,正所谓好诗不厌百回读。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明确:首句“移舟泊烟渚”中有个多音字,就是泊。
当读[bó]时,通常有三种解释:一是,停船的意思,例如:停泊二是,停留的意思,例如:漂泊三是,恬静的意思,例如:淡泊当读[pō]时,通常指湖泊。
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108位好汉的大本营,就在水泊梁山。
《水浒传》中关于梁山泊是这样描述的——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
这些文学常识,你记住了吗?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
请大家根据朗读停顿再读一遍: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理解文题:我们来看诗的题目,“宿”是什么意思?“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建德江”是一个地名,那么诗题的意思就是“留宿在建德江上”,那该怎么读好诗题呢?了解作者:别着急,我们先来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创作背景:了解古诗作者及其背后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我们一起来看孟浩然写这首诗前的一段经历:自幼聪颖好学,抱负高远的孟浩然,青年时就作诗多首,“有声于江楚间”。
宿建德江导学案

宿建德江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宿建德江”的背景和含义。
2、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3、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象和主题,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背景介绍:通过PPT展示,让学生了解唐朝的科举制度、士人生活以及建德江的历史地位。
2、诗词解析: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诗词的含义和情感。
3、朗读指导: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跟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4、主题探讨: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展示,让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宿建德江”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主题,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2、小组展示:组织小组展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促进互相学习。
3、作业反馈: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4、教师自我反思: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教学方法。
五、教学反思与总结通过本次“宿建德江导学案”的教学,学生们对诗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提高了朗读和背诵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背景介绍、诗词解析、朗读指导、主题探讨和拓展阅读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词。
我也注意到教学难点在于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主题,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启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学习状态,为他们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诗意,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2、学会欣赏诗歌,通过反复诵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导学案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
3、学习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感受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难点理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一诗句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想象法: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分析法:对诗句进行分析,理解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简介孟浩然(689 年—740 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三)初读诗歌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节奏。
(四)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移舟泊烟渚: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
日暮客愁新:日暮时分,新的愁绪又涌上客子心头。
野旷天低树: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
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2、小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巡视指导。
(五)体会情感1、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建德江日暮时分的景色,抒发了自己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2、从哪些诗句中可以体会到诗人的这种情感?“日暮客愁新”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在日暮时分新添的愁绪。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宿建德江》知识导学 练习 教案 图文详解 人教部编版

《宿建德江》知识导学+练习+教案+图文详解字词注释宿建德江:意思是在建德江露宿。
建德江,江名在现在的浙江省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市的一段。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译文解析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傍晚时分,旅途中的我的心中又涌起思乡的新愁。
岸上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江水清澈,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要来与人相亲相近一般。
赏析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
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
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
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
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
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导学案_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掌握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方法。
2. 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3. 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5. 背诵本诗,揣摩山水田园诗的语言特征和写作技巧。
二、学习难点:如何理解田园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过程方法目标:1. 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 学生合作赏析。
3. 教师引导,师生互动,总结分析感悟作品。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学习环节:一、温故而知新:何谓即景抒情诗?即景抒情诗鉴赏要点:即景抒情诗主要内容:(二)、自主学习,进入新课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基本知识(1)、关于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田园诗与山水诗在南北朝时期基本上分道而行,到唐初王绩开始合流。
至初唐之交,描写山水别业的风尚盛行于朝野,沈宋、吴越诗人在山水诗创作中取得的成就已为盛唐山水田园诗开了先河。
唐朝田园诗继承了陶谢山水田园诗的精神旨趣,在大自然中追求任情适意、快然自足的乐趣,领会老庄超然物外、与大化冥合为一的境界;从东晋以来形成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关照方式,在盛唐进一步与仙境和禅境相融合,促使山水诗形成了优美空静的意境。
艺术上,他们继承了重兴寄和感受、谢灵运重观赏和刻画的传统,形成寄情于自然美之中的基本表现方式。
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2)、熟悉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隐逸,闲适淡泊,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3)、内容:这类诗多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4)、艺术特色: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5)、代表诗人: 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2、了解作者——隐居诗人孟浩然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人,唐代诗人。
2024小学语文教学及说课课件: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之《宿建德江》

(5)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 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 ,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 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词,对学习诗词有一定的方法,已 经初步学会了正确朗读,把握了朗读节奏;知道利用注释和查字典的方 法在弄懂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懂得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 意等。但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因此光是理解诗表达的文字意思不难, 记住古诗也不难,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古诗表达的意义有一定的难度。
诗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 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这 样便能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其次还要通过品读悟情,媒体 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意境之中,如临其境,如闻 其声,如感其情,并与诗词产生共鸣。
本课学生在掌握了学习方法后再来学习新课,没遇到什么障碍,可 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首 先是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和教师之间缺 乏沟通。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 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第二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六、说教学过程
1.出示古诗:
板块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宿建德江》。 (揭示课题)
2、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 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 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 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 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 编诗二卷。 【介绍建德江。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
人教部编版《宿建德江》教案精选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宿建德江》知识导学练习教案图文详解人教部编版《宿建德江》知识导学+练习+教案+图文详解字词注释宿建德江:意思是在建德江露宿。
建德江,江名在现在的浙江省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市的一段。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译文解析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傍晚时分,旅途中的我的心中又涌起思乡的新愁。
岸上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江水清澈,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要来与人相亲相近一般。
赏析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
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
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
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
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
宿建德江导学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简单介绍,奠定感情基调。
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或是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交流交流。
1、想到:(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宿建德江》导学案(第一课时)
******
课题
《宿建德江》
时间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在自学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3、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重点
难点
1、理解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2、说说难写的生字有几个,要注意什么。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遍古诗。联系上下文边读边理解诗句的意思,可以参
4、和同桌交流一下你对每句诗的理解。遇到困难还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
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解决字词和朗读中遇到的问题。
导学过程
学案
导案
合作
探究
研读
文本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宿建德江》。
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
拓展
延伸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
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月亮又会怎样的劝慰他呢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简单介绍,奠定感情基调。
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或是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交流交流。
1、想到:(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6、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7、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
拓展
延伸过Biblioteka 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再读古诗,体会意境。
教学
反思
德育渗透
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课件。
导学过程
学案
导案
预习
自己练习朗读古诗,划出难理解的词句。
简介孟浩然以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生独立学习词语、朗读课文,发现问题。
自读自悟
形成认知
1、用自己的方式记住认字表的生字。考书下的注释,或者查阅工具书。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读好。
2、教学生字。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3、再读古诗: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教师范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2、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2、说说难写的生字有几个,要注意什么。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遍古诗。联系上下文边读边理解诗句的意思,可以参
4、和同桌交流一下你对每句诗的理解。遇到困难还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
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解决字词和朗读中遇到的问题。
导学过程
学案
导案
合作
探究
研读
文本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导学案
《宿建德江》导学案(第一课时)
备课人:张宏
课题
《宿建德江》
时间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在自学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3、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重点
难点
1、理解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