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姑娘

合集下载

土家族哭嫁歌与婚俗研究

土家族哭嫁歌与婚俗研究

土家族哭嫁歌与婚俗研究哭嫁,是土家族婚俗的一个重要内容。

土家姑娘在同男方商定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

先是在闺房放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开始哭嫁。

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

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

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

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

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词。

哭有曲调,抑扬顿挫。

哭嫁的哭唱形式根据出嫁的进程来划分,一般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两种,“一人哭唱”即姑娘哭诉自己的命运、哭祖宗、哭父母的养育恩情、哭兄嫂姐妹的情谊以及哭诉封建婚姻和媒人可恶可恨的欺骗行径等。

如“哭父”: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来说不尽。

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疾病生;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苦费心。

四怕女儿无文化,把女送进学堂下,如今女儿已成人,花钱费米恩情大。

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血!女儿错为菜子命,父母枉自费苦心;女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为女不得孝双亲,难孝父母到终身;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两人哭泣”称为“姊妹哭”,即是由出嫁姑娘先哭,陪哭人在一旁劝慰哭,从句尾插入,两人哭唱一起一落。

寨里的亲友每晚都要来陪哭,非亲非友的少女们也互相邀约,成群结队来学哭嫁,如姐妹对哭:姐:“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根又同丫;今朝姊妹要分离,离开绣楼好孤单!妹:“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父又同娘;今朝姐妹要离开,难舍难分情难断!姐:“梭罗树来台对台,我姐心里难宽怀;丢你妹妹婆家去,逢年过节又才来!妹:“梭罗树来台对台,望姐心里多宽怀,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诲记心怀!下塌:人断气时,由儿子跪在地上烧落气纸钱。

土家族的哭嫁(底稿)

土家族的哭嫁(底稿)

关于土家族古老习俗“哭嫁”的调查调查者:*** 指导老师:毛燕兰摘要本文以土家族‚哭嫁‛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种民间文化形成的渊源。

论文重点剖析了‚哭嫁歌‛独特的文化艺术特征,认为哭嫁是由‚哭、歌和语‛三种元素相互融通的艺术演唱组合。

最后,还探讨了土家族‚哭嫁‛的文化和情感传播功能,认为它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宣泄心中真情实感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哭嫁歌婚姻文化情感孝道聚居在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习俗,在婚俗方面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哭嫁,是广泛流行于土家族区域的一种典型婚礼习俗。

所谓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

土家族姑娘出嫁前,一般要哭嫁,要唱‚哭嫁歌‛,用‚哭‛和‚唱‛的方式来迎接出嫁结婚这一习俗,从而深刻的表达出土家儿女的孝道思想。

一土家族哭嫁文化溯源哭嫁作为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奇特婚俗,它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受到婚姻制度和婚俗的影响。

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自由婚姻,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和婚礼仪式,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过土老师作证即可成亲,不索取任何财物。

然而,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之后,完全打破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古朴纯真的婚姻习俗、礼仪方式受到冲击和影响,自由婚姻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染上‚周公六礼‛的痕迹,男婚女嫁需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

‚篾门对篾门,板门对板门‛,在官宦、土司、士绅人家便成了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似乎成为毋庸臵疑的信条。

所以,即使是平民百姓中的自由恋爱联姻,表面上的‚媒妁之言‛也是少不了的。

昔日,土家人有这样几种婚俗: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

‚无论女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

土家族女性地位与角色

土家族女性地位与角色

土家族女性地位与角色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

土家族的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在土家族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土家族女性的地位与角色,并展示她们在社会中的贡献。

首先,土家族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土家族传统家庭中,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家庭的决策往往是由夫妻双方共同商议并作出的。

土家族女性不仅是家庭的支柱,也是家庭和睦的关键。

她们负责照顾孩子、烹饪饭菜,同时也承担着田园劳作的重担。

在土家族家庭中,女性是家庭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她们的劳动和智慧为家庭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土家族女性在社会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土家族崇尚劳动和勤俭节约的传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土家族女性以其勤劳的劳动和精湛的手艺在社会中崭露头角。

她们擅长纺织和刺绣等技艺,将自己的智慧和灵感融入到传统手工艺品中。

土家族的刺绣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女性的巧手为土家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土家族女性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传统的土家族社会中,女性不仅参与到农田劳作中,还积极参与到家庭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中。

女性经营着小商店、摊贩和农产品销售等行业,为家庭和社区带来了经济收入。

土家族女性的独立经济能力不仅提升了家庭的收入水平,也增强了她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此外,土家族女性也在宗教和仪式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土家族是一个有着丰富宗教信仰的民族,女性承担着一些宗教仪式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她们在庙会和祭祀活动中担当重要角色,能够唱歌、舞蹈以及祈福。

这些传统的宗教和仪式活动不仅增强了土家族女性的自信心,也展示了她们的艺术才华和文化魅力。

总之,土家族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拥有独特的地位。

她们在家庭中以家庭支柱的形象存在,同时也在社会经济活动和宗教仪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土家族女性的勤劳、智慧和才艺为土家族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土家族传统习俗 哭嫁是怎么来的有什么讲究

土家族传统习俗 哭嫁是怎么来的有什么讲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土家族传统习俗哭嫁是怎么来的有什么讲究
导语:通常嫁人是一件喜事,本来是要高高兴兴出嫁,但是在土家族文化中,哭嫁却是一种习俗,如果土家族姑娘不哭的话,是不允许出嫁的。

土家族哭
通常嫁人是一件喜事,本来是要高高兴兴出嫁,但是在土家族文化中,哭嫁却是一种习俗,如果土家族姑娘不哭的话,是不允许出嫁的。

土家族哭嫁的由来
土家族哭嫁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明《思南府志》载,在秦汉以后即有土家族人在此开垦耕耘、繁衍生息。

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土老师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

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

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

直至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

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

即使在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贺庆的亲朋好友献上一曲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

土家族哭嫁的过程
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

娘家人边为她置办嫁妆,边倾诉离之情。

会哭的姑娘则一个月内不哭重复,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等等。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

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
生活常识分享。

土家稀奇哥演唱的歌曲

土家稀奇哥演唱的歌曲

土家稀奇哥演唱的歌曲
很抱歉,我无法写出大概1200字左右的文字内容。

然而,我可以
为您列举一些著名的土家稀奇哥演唱的歌曲,供您参考:
1. 《土家姑娘》:这是土家稀奇哥的代表作之一,以深情的歌声
和激昂的旋律讴歌土家姑娘的美丽和纯真。

2.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首歌歌颂了土家稀奇哥家乡的山清
水秀和土地的肥沃,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忘不了家乡的味道》:这首歌表达了土家稀奇哥对于离开家
乡的思念之情,歌词中融入了对土家族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的赞美。

4. 《心中的天空》:这首歌以温暖的歌声、婉转的旋律和精神寄
托的歌词,表达了土家稀奇哥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5. 《青花瓷》:土家稀奇哥以自己独特的演唱方式演绎了这首著
名的周杰伦歌曲,将土家族的传统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呈现
了别样的风采。

6. 《远方的鼓声》:这首歌歌颂了土家稀奇哥家乡人民的勇敢和
坚毅,同时也传达出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7. 《阳光照在田野上》:这首歌以欢快的旋律和乐观向上的歌词,表达了土家稀奇哥对于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希望的追求。

8. 《飘香巴山夜》: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巴山土家族风情的歌曲,以土家稀奇哥独特的嗓音和情感演绎了土家族的民歌之美。

这些歌曲只是土家稀奇哥唱作的一部分,他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
作品。

如果您对土家稀奇哥的歌曲感兴趣,可以搜索相关资源进行更
详细的了解。

哭嫁

哭嫁

哭嫁作者:来源:《农业知识·百姓新生活》2016年第03期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娘,人称聪明伶俐的好媳妇。

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

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

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

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

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他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

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

直至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

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即使在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贺庆的亲朋好友献上一曲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

人喜则笑,遇悲乃哭。

在大喜之日,出嫁女子为何要大放悲声呢?原来,土家族的哭嫁歌听其音是哭,究其谱却是唱,会其意则意蕴丰富。

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

娘家人边为她置办嫁妆,边倾诉离别之情。

会哭的姑娘一个月内不哭重复,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

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

土家姑娘用“哭”这一形式倾诉心中的情感,当然,也有真伤心而哭的,多半是狠心的媒婆乱点鸳鸯谱,害了姑娘的一生。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

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乡邻都前来祝贺和哭别。

新娘家要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十姊妹会”。

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无论她们家住远近,无论风雨阴晴,新娘家均要打轿派人去接。

十姐妹聚齐后,新娘家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摆在堂屋中间,比新娘年长的坐上方,与新娘年龄一般大的姑娘坐两旁,新娘坐在姑娘们中间。

哭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励、劝慰的话语。

土家族“哭嫁歌”艺术特征浅析

土家族“哭嫁歌”艺术特征浅析

土家族“哭嫁歌”艺术特征浅析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我们的民族音乐恰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湖南省的西北边陲、武陵山区腹地,有一块神奇而又迷人的土地,这就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她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她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俗的民族,这样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蕴育了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传统的生活习俗并形成了今天独特的民族文化,如摆手舞、土家打溜子、毛古斯等。

在这些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中,有着“中国式咏叹调”之称的哭嫁歌也在不断传承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上去考察研究土家族文化。

虽然目前已有大量土家族文化以及相关艺术的论著,但笔者发现更多的是从语言、文化、风俗等方面上去谈论土家族文化以及土家族的发展演变史。

而音乐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信仰,文化等发展水平,更能反映人们处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心理状态,笔者旨在前者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音乐实践,从对哭嫁歌的产生背景、思想文化内涵、艺术特点,传承与保护方面进行初略的探讨。

一、民歌的简介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众所周知,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留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提炼,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趋完美。

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历史、语言、生活风俗等差异,使得各民族的民歌风格特点相距甚远。

所以,民歌的分类法可以按照其音乐体裁分为三大类:号子、山歌、小调。

我们首先可以从民歌的艺术特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感于哀乐,有感而发”的民歌具有以下艺术特点:在语言上,民歌是人民群众自己的歌,自然就会使用当地方言的音、韵来演唱,听起来贴切自然,乡土气息浓烈,才更能体现当地民歌浓烈的地方色彩,给人以声调美的享受。

土家姑娘哭嫁记

土家姑娘哭嫁记

86Culture文化零零总总哭嫁歌土家族整个结婚过程都是伴随着婚俗歌曲进行的。

按婚礼程序又分哭嫁歌、扮郎歌、拦门歌、发亲歌、交亲歌等。

每到天黑,亲邻少女妇妪邀约待婚姑娘家,边哭边唱,唱中有哭,哭中有唱。

哭嫁歌内容相当丰富,大致有哭爹妈、哭姊妹、哭兄嫂、哭姑舅、哭媒人、哭苦情、哭席、哭花、哭辞祖宗、哭包露水帕、哭穿露水衣、哭穿露水鞋、哭打伞、哭踩斗、哭出门、哭撒筷子、哭上轿等,相对应地,还伴有娘哭女、妹哭姐、嫂哭妹、哭十姊妹等内容。

凡哭腔优雅、内容丰富、生动感人者均会受到称赞。

土家历代重视哭嫁,姑娘出嫁是非哭不可的,借以告别在娘家的闺女生活,抒发情感,这是土家族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旧时,不少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学习哭嫁,以免婚前哭得不好,遭人笑话,视为愚笨。

开始是隔夜哭,后来是连夜哭,全寨相好的姐妹姑嫂长辈都要轮番陪哭,边哭边唱“哭嫁歌”,你停我唱,通宵达旦,若悲若喜,悲喜交融。

经过一代代土家妇女的口头创作,不断丰富加工,有的内容逐渐定型,形成长诗结构的抒情悲歌,充满浓郁的风土味。

“哭嫁歌”是一种边哭边诉的歌,其形式也多种多样。

既有数百年来沿袭不变的固定程式,又有即兴而作的内容,如一单哭、两人对哭(与父母、与兄弟、与姐妹、与亲友等等)及合唱(“哭十姊妹”)等,有放声哭唱的,也有低声泣唱的。

哭唱还有曲牌、调式,但多如山歌、灯歌及小调类,虽然旋律比较简单,却也优美、流畅,委婉动听。

歌词以长短句为主,也有“五言七句”“七言四句”“七言五句”的。

尤其是程式化的歌词较押韵,生活气息浓郁,情愫内涵深厚。

“十姊妹歌”在三峡地区又称“姊妹歌”“伴女歌”,是一种只唱不哭的长诗结构形式的哭嫁歌,有成套礼仪形式,不能任意颠倒,专家称为歌堂哭嫁歌。

姑娘出嫁前一天晚上,邀请未婚女子九人,围桌打厢而坐,新娘头搭丝帕,行至堂前三拜九叩祖宗后,居中而坐,由新娘或最会唱的姑娘唱开台歌,接着是“坐歌堂”“数花”“盘歌”,最后是“送歌堂”。

土家族哭嫁风俗_550字

土家族哭嫁风俗_550字

土家族哭嫁风俗_550字
十姊妹歌,恋亲;恩,伤离别,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

土家姑娘出嫁前哭嫁多在婚礼前三日开始,哭三天三夜。

先是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置茶数碗,邀亲邻少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

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

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

哭嫁歌每首四句,先从母亲哭起,接着是父、祖、兄弟、姐妹。

哭完直系亲属再哭旁亲。

哭到哪位旁系亲人,则此人需送钱添箱。

凡是来劝哭的人都要哭遍,女性则须陪哭。

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感谢养育恩,诉说离别苦,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词,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画、十绣、十二月等。

哭有曲调,抑扬顿挫,是一门唱哭结合的艺术,嫁娘必在此前求师练习。

哭时以嗡、蛮、啊呀呀等语气词,一泣一诉,哀惋动人。

用歌舞来祭祀死去的亲人,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本是土家民族独特风俗的传承,也是土家文化之精髓。

十年前,土家女子出嫁时不会哭或哭得不动人,还会被人耻笑,而现在,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却极少有人再哭了。

大概这也是土家民风民俗日益零落的迹象吧。

或是土家旅游业热点多卖点少的根本原因之一。

别失却那分土生土长的古朴韵味,别失却那分原始的生态文化,愿哭嫁歌不会成为土家族的千古绝唱。

土家族的婚嫁习俗

土家族的婚嫁习俗

土家族的婚嫁习俗土家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湘西、鄂西等地区,虽然分布不同的地区,但是婚嫁的习俗是大同小异的,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土家族的婚嫁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土家族的婚嫁习俗一、婚嫁前奏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女婚姻不能自由,少男少女结合全由父母包办,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嫁从提亲开始,虽程序井然,却稍嫌繁琐。

托媒。

男方托请一能说会道,且熟悉双方家庭情况的人(多为女性,俗称媒婆)到女方家里提亲,此后女方也托人暗中打探男方的家庭情况。

合八字。

若女方有意,则由媒人互通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并请算命先生“合八字”。

男女双方八字若相契合,双方即口头联姻。

定婚。

八字既合,则可拿之,故定婚又称“拿八字”。

由男方购置红色庚书,写上男方生辰,然后装于精制拜帖盒内,由媒人赴女方家女方生庚填入同一庚书,即算正式订亲。

认亲。

由男方择定吉日备齐族茶(若干份猪肘、面条等物)到女方家,女方则邀约族人至亲齐聚堂屋。

灯烛辉映之下,男子在媒人引导下谦恭有加,称父叫母,呼姑唤叔。

报期。

即由男方到女方家报告喜结良缘的日期。

此后男方准备工作进入最后阶段。

喜期前夕,男方备办彩礼。

所谓“彩礼”,无非面酒糕糖、“长枪短枪”(猪长蹄谓之长枪,短蹄谓之短枪)。

讲面子的男方,往往整猪相送,名曰“礼猪”。

男方还需备办结婚衣物,女方也忙着准备“陪嫁”,其间家具被褥、锅碗镜妆之物日渐增多,新娘更是刺绣裁剪,赶制被套枕巾及公婆的鞋袜。

哭嫁。

哭嫁大多在婚前的十天半月之内,准新娘邀约邻近女友,帮忙做针线活。

银针闪烁,彩线飞舞,姑娘们边哭边做,哭而不悲,哭而似悲,哭中寓乐,似哭实乐,唱哭间杂,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哭声悠扬宛转,极富乐感,流露出土家族姑娘的天真率性。

其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姊妹、哭祖人等等。

婚嫁前奏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少则一年半载,多则十年八年,至于“娃娃亲”和“指腹为婚”的则长达一二十年。

说到土家族的婚嫁习俗,不能不提及土家族较为流行的一种情形:土家族喜欢“姑表开亲、姨表开亲”,即所谓的“亲上加亲”。

土家族女孩子为什么长得好看

土家族女孩子为什么长得好看

土家族女孩子为什么长得好看
长相清秀、水灵、纯朴。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名族,土家族人的长相跟汉族人的长相一样,但是可以从他们的脸上看出他们的淳朴和憨厚,土家族是一个少数民族,跟外界的联系非常的少,一般少数民族都是群居在一起,现在这个民族里面的人不是很多,逐渐的在减少,土家族也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风俗。

在当地的女子出嫁的时候,要有哭嫁这一个说法,就是哭的越伤心,就越动听,然后就会越感人,而且如果不会哭嫁的话,是会受到别人的嘲讽的,土家族的衣服服饰也非常的精美好看,衣服很有自己的特色。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

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

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重庆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县;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县。

土家织锦:土家姑娘的“心灵之花”

土家织锦:土家姑娘的“心灵之花”

土家织锦:土家姑娘的“心灵之花”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制作过程繁琐,需要耐心、技巧和艺术天赋。

土家织锦不仅是土家族的文化遗产,更是土家姑娘的“心灵之花”。

土家织锦起源于土家族祭祀的仪式上,作为祭祖时的礼品,被认为是吉祥之物。

随着
时间的推移,织锦逐渐成为土家姑娘们展示手工艺和艺术才华的舞台,同时也成为土家族
的重要特色之一。

土家织锦纹样多样,图案新颖,构图独特。

通常由格子、圆点、三角形、十字形、菱形、梯形等基本元素组成,并取材于土家族的传说故事、动植物、天象等元素,充满自然、神秘的韵味。

色彩方面,以黄、绿、蓝、红等亮丽鲜艳的颜色为主,色彩分布均匀、协调,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土家织锦的制作过程分为选线、染色、织布、刺绣等多个环节,需要经过反复的打样
和试织,确保每一块织锦的质量和美观程度。

效果出众的织锦需要采用细碎的丝线,少用
胶丝,以保证织出的纹样线条分明,不易褶皱,质量稳定。

土家姑娘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织锦,并将这项技能代代相传。

在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和婚
礼等重大场合,土家姑娘们会穿上华美的土家织锦服饰,展示手工艺和艺术才华,感受着
来自文化和心灵的力量。

在制作过程中,姑娘们也会一起唱歌、跳舞,共同创造和分享快
乐和美好。

土家织锦:土家姑娘的“心灵之花”

土家织锦:土家姑娘的“心灵之花”

土家织锦:土家姑娘的“心灵之花”【摘要】土家织锦是土家族传统手工艺之一,被称为土家姑娘的“心灵之花”。

本文从土家织锦的历史渊源、土家姑娘的织锦技艺传承、饱含情感的图案、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以及现状与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土家织锦以其独特的图案和纹样,传承了土家族文化和民俗,具有浓厚的地方情感和艺术价值。

文章结论指出土家织锦的文化价值、艺术魅力和传承保护意义,强调了其在保护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土家织锦不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体现土家族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值得重视和传承。

【关键词】土家织锦、土家姑娘、心灵之花、历史渊源、技艺传承、图案、文化地位、现状、未来发展、文化价值、艺术魅力、传承保护。

1. 引言1.1 文章背景介绍土家织锦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在土家族群体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土家人自古以来就以织布绣花为生活技能,土家织锦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土家织锦在当地的继承和传承面临着挑战和困境。

对土家织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家族群的传统文化,也可以促进土家织锦的保护和传承,使其在当今社会中继续发挥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本文旨在探讨土家织锦的历史渊源、织锦技艺传承、图案背后的情感故事、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为读者呈现一幅真实而生动的土家织锦文化画卷。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深入探讨土家织锦的历史渊源、传承技艺、图案意义、文化地位以及现状与未来发展等方面,旨在揭示土家织锦作为土家族传统手工艺品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探讨其在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土家织锦的艺术特点和传承保护现状的分析,为土家织锦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促进土家织锦的传统文化价值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土家织锦这一土家族独有的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土家织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其传承与保护贡献力量。

娶土家族姑娘要注意

娶土家族姑娘要注意

娶土家族姑娘要注意
1、土家族的话是不像汉族那样可以选择自由恋爱的,他们是要托媒人人说媒的,而且媒婆一定要熟悉双方的条件,然后通过媒人来互相了解彼此的状况。

所以在土家族的时候,很多时候如果你看上了谁家的姑娘的话,是不能直接去跟对方表达自己的爱意的。

2、在土家族姑娘在没有出嫁之前是不可以剪头发的。

新娘在回门的时候不能为娘家人扫地,否则的话就会将娘家的财气扫光。

回门的时候,新郎吃岳父家的第1餐时不能将岳父家多成了一大碗米饭吃光,在酒杯中会提前放入两颗黄豆,代表着京豆青狼在喝酒的时候也不能喝掉,要留在酒杯中,意思是不能将岳父家吃光喝光。

!。

土家织锦:土家姑娘的“心灵之花”

土家织锦:土家姑娘的“心灵之花”

土家织锦:土家姑娘的“心灵之花”
土家织锦源于中国湖南省、湖北省一带的土家族民间手工艺,是土家姑娘手工织制的
一种彩色丝绸织品,也被誉为“中国手工绣艺珍品”。

土家织锦不仅具有鲜艳多彩、花纹
繁复的艺术特点,更是土家姑娘心灵之花的绽放。

土家族是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之一,居住在中国中南部和西南部地区。

土家族自古以
来就是一个以农耕文化为特色的民族,他们继承了千年的棉、丝绸织绣技艺,而土家织锦
就是土家姑娘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土家织锦的手工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先染色,再用细棉线编织出来。

编织后,需
要用传统的土家绣法进行装饰,将各种花纹和色彩巧妙地应用在织锦上。

整个制作过程需
要手工织绣师耐心细心地工作数月,甚至数年。

土家织锦的花纹多为古风雅致的花鸟画、山水画以及各种传说和神话故事的人物和动
物形象,富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同时也表现出土家族人民勤劳朴素、真挚热情的生活
态度。

土家织锦的制作技巧是非常独特的,首先需要从自然中寻找灵感,然后运用土家绣法
进行创作。

土家绣法是土家族的传统手工绣法,其特点是线条柔和流畅,花纹丰富多彩,
具有极强的立体感和装饰性。

土家织锦不仅是土家族的民间手工艺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
体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精华,更具有直接的生活实用价值。

土家姑娘们把自然和生活的美妙转化为织锦上的艺术,展现出土家族人民真诚、友好、乐观的生活理念。

通过土家织锦,我们可以了解土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感受到土家
姑娘们的纯真、执着和勇敢。

土家族婚俗中的“陪十姊妹”

土家族婚俗中的“陪十姊妹”

⼟家族婚俗中的“陪⼗姊妹”2019-09-12⼟家族是古代巴⼈的后裔,婚俗⽂化演变⾄今,少说也有⼆千多年的历史了。

⼟家⼭寨奇风异俗甚多,古朴有趣,尤其是⼟家婚俗,要数奇中之奇了。

陪⼗姊妹是鄂西⼟家族婚庆中⼀道必不可少的“⼤菜”,由少⼥在⼀起对歌,赛歌,为婚礼增添喜庆热闹,是⼟家民俗⽂化中值得记载、传承的传统。

现在,这种婚庆形式已不多见了。

⼟家族的婚姻家庭⽂化⾮常古⽼,别具特⾊。

鄂西⼟家族历史上的婚姻家庭⽂化,同其他民族⼀样,经历了由⾎缘群婚、对偶婚到⼀夫⼀妻制的漫长进化历程。

⽆论是少⼩相爱,青梅⽵马,⾃由恋爱结合的婚姻,还是所谓“明媒正娶”的联姻,⼟家族在婚俗上逐步形成了⼀种不成条⽂的惯例,即要请媒⼈说亲、求婚、打节、送聘礼、讨庚(问⼥⽅⽣期)、定亲、恳求⼥⽅放话允婚、迎亲、回门等繁多的程序。

在婚礼⽅⾯别具⼀格的情节有哭嫁、过礼、开脸、戴花酒、背新娘、迎亲、拜堂、坐床、闹房、回门等,其典型环节是哭嫁、坐床、回门。

在所有⼟家民俗中,婚俗的仪式最复杂、程序最完整、细节最精致。

细细数来,从“求肯”开始,报期过礼、上头开脸、陪⼗姊妹、陪⼗弟兄、陪媒、合⼋字、升号匾、迎嫁、取亲、拦车马、迎亲、圆亲、铺床、拜堂、接腊、坐床、吃交杯酒、吃下马饭、交亲、敬⼤⼩、拜钱、陪新姑、陪送亲家、下厨房、传茶、回门等前后⼆⼗多道程序。

礼节之繁复是其它民族婚俗中较少见的。

陪⼗姊妹是⼟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

陪⼗姊妹的时间是特定的,在新郎家娶亲的头天晚上,陪⼗姊妹在姑娘出嫁前⼀天晚上举⾏,⽽参加⼗姊妹的⼈员必须是未婚的⼥青年。

当男⼥双⽅将婚期定下后,各⾃在接本⽅的亲朋好友喝喜酒时,凡对⽅家中有未婚⼦⼥的,都必须向其说明“接你家姑娘某某去⼗姊妹”,以便对⽅有所准备,被接的⼀⽅,⼀般来说都要为新娘准备⼀双漂亮的新鞋(新娘的多为绣花鞋),再送⼀挑渣粑⼉(⽅⾔,⼀些礼物,包括糍粑,糖⾷糕点,花⽣⽠⼦等);如果⾃家被请的孩⼦不会唱歌,还得提前教她学唱⼏⾸。

土家织锦:土家姑娘的“心灵之花”

土家织锦:土家姑娘的“心灵之花”

土家织锦:土家姑娘的“心灵之花”土家织锦,是中国传统的手工刺绣技艺之一。

土家姑娘用针线织出了一个个色彩斑斓、图案细腻的锦缎,成为了土家族人民的传统工艺和文化遗产。

它不仅是土家族民间艺术的代表,更是土家族人民的“心灵之花”。

土家族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善于利用自然资源,生产出许多传统工艺品。

土家织锦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种。

它起源于唐朝,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土家织锦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需要用到针、线、绣布等许多工具和材料。

织锦的主要颜色以红、白、青、紫、黑、黄为主,并采用了许多传统的图案,如葫芦、龙虎、水葫芦等。

每个图案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寓意着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美好。

织锦的制作工艺非常烦琐。

首先要选择好绸缎、绣布和绸线等材料,然后按照设计图案进行绣制。

绣制时要注意花线的密度和花色的配合,还要根据图案的大小、线条和颜色等要素进行协调。

织锦的制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十分的耐心和细心,一旦出现纹路错位或者色彩失误,都将影响到整个作品的质量和效果。

尽管土家织锦制作工艺非常的烦琐,但是土家姑娘们都非常喜欢这种古老的手工艺。

织锦是土家姑娘们五颜六色的梦中之花,它是她们的同伴,也是她们的爱好。

每逢过年过节,土家姑娘们都会整装出发,带着自己的锦缎来到村里的集市上进行交流和展示。

土家姑娘们在织锦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它的美妙和乐趣,还获得了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民间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瑰宝。

它凝聚了土家姑娘们的心血和智慧,是她们的“心灵之花”。

在现代社会中,土家织锦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服装、工艺品等方面,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和经济资源。

同时,土家织锦也是传承土家族传统文化、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该保护和发扬土家织锦的传统工艺,让这种独特的手工艺品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总之,土家织锦是土家族的一种传统工艺品,它伴随着土家姑娘们的成长和生活,成为了他们的“心灵之花”。

土家织锦:土家姑娘的“心灵之花”

土家织锦:土家姑娘的“心灵之花”

土家织锦:土家姑娘的“心灵之花”土家织锦作为中国民族手工艺品的珍宝之一,以其绚丽多彩、精细绵密的图案,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在土家织锦的背后,隐藏着土家姑娘们的辛勤努力和对生活的热爱,它们是土家姑娘们心灵的一朵绽放的花朵。

土家织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而在土家族的传统文化中,它更是具有神圣和吉祥的象征。

土家姑娘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织锦,这是她们成年后结婚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

在土家姑娘们的心中,织锦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表达。

土家织锦的图案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万寿花、红蒙子、彩云等。

这些绚丽的图案寓意着吉祥和幸福,代表着土家民族的美好愿望和对生活的向往。

土家姑娘们用手工编织出这些图案,不仅要求技巧的熟练,更要求对细节的严谨和耐心的坚持。

她们织锦的过程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每一根丝线都需要认真绵密地编织,每一个细节都会影响到织锦的质量和美观。

土家织锦被誉为土家姑娘们的“心灵之花”。

土家织锦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土家姑娘们追求美的表达。

她们通过织锦,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融入其中。

织锦是她们的心情和情感的载体,是她们对生活的热情和乐观态度的体现。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土家姑娘们都能通过织锦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通过织锦释放自己的情感和压力。

织锦成为了她们生活的一部分,象征着她们的身份和存在。

土家织锦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经济价值。

随着织锦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土家织锦已经成为了土家族的一项重要产业。

许多土家姑娘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将织锦打造成了一种精品,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她们的努力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条件,也为土家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土家织锦的兴起和发展,使得土家姑娘们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魅力,也成为了土家民族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土家织锦是土家姑娘们心灵的一朵绽放的花朵,它是她们情感和心灵的寄托,也是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的表达。

土家织锦的美丽和独特性,使其成为了土家姑娘们自信和自豪的象征。

张家界土家族婚俗

张家界土家族婚俗

张家界土家族婚俗山歌定情花为媒爱唱山歌是张家界土家族和白族的天性,同时也是土家青年男女恋爱定情的一种方式。

比如一位后生喜欢上一位姑娘,他便会想方设法地在白天或黑夜到姑娘的房前屋后去长山歌试探.那歌词千变万化,有的歌这样起头:"天上乌云遮乌云,地下风的绕竹林.强风绕断竹林笋,唱个山歌试姐心,就把山歌做媒人."姑娘听了歌后如若无心,就不理睬;如若有心,就会从吊脚楼上露出头来唱道:“见你唱歌我就来,脚踏园里花就开。

好花壶香香千里,好歌歌声逗风来。

”后生受到鼓舞,又唱道:好歌唱来好歌还,还个绿叶配牡丹。

穷哥单把穷姐恋,穷姐人好水也甜。

”姑娘接着唱道:“太阳出来照白岩白岩脚下菊花开。

风不吹来花不香,郎不招手姐不来。

”后生这时又唱:“马桑树儿叶叶肥,口喊姐儿保个媒,有朝一日成双对,砍个肘子来谢媒。

”姑娘接着又唱:“高山木叶细微微,问郎会吹不会吹,你若会吹木叶哨,只动木叶不动媒。

”两人这样唱下去,唱得彼此都动了心,就算基本定情了。

接下去,后生就会请人做媒,到女方家里去说亲。

也有的的不请媒人,而是用鲜花做媒再做试探。

其放大是,第一天在山中采来鲜花一朵,置于姑娘窗前,第二天放三朵花,第三天放五朵花,依此递增,保持单数,连放几次,姑娘就会有所表示,若花朵减少,说明被拒绝了;若花由单数变成双数,表明姑娘接受了爱。

这时再由男方带礼物到女方家正式求亲,若女方父母同意,两人的亲事就算正式决定了。

颁恩报日男女双方觉得儿女到了结婚的年龄,可以成家立业,男方则备俱相应的礼物,由媒人率同儿郎到女方父母足前,提出办“喜事”要求。

若岳父母暂不同意,儿郎就跪在岳父母跟前不起,要求颁恩,直至岳父母同意后,儿郎即以三叩首致谢,就算获得“颁恩”。

不久将和拟定的完娶日期用红纸写上禀告岳父母,俗称“报日”。

从此,男女双方各忙其事,女家赶紧操办嫁妆,男家张罗圆礼治酌一应事务,以待婚日来临。

猪尾巴信猪尾巴信是张家界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婚姻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饰设计
土家族妇女服饰上的衣袖与裤脚图案完全采
用“挑花”法,也就是在布上用针刺上连贯 的“小十字”,以之联成线条或方块,再组 合成花鸟鱼虫等图案。在构图中,运用色彩 变换,体现出律动感觉。用色彩绿、红、黄 或为黄、绿、红,这种形同色异,不换形而 换色的方法,促使呆板的、单一连续的纹样 丰富起来,艳丽多姿,给人以美的享受。这 些精巧的服饰,可说是土家人的智慧,是民 族服饰的珍品。
土家小孩
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龄、季节确定帽形:如
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 季戴“狗头帽”、“鱼尾帽”、“风帽”等 。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丝线绣“喜鹊闹梅” 、“凤穿牡丹”和“长命富贵”、“易养成 人”、“福禄寿禧”等花鸟和字外,还在帽 沿正面缝上“大八仙”、“小八仙”、“十 八罗汉”等银菩萨。
服饰色彩
在土家族人的红色有着热烈、鲜艳、醒目、 样和之感,因此喜红者诸多。有色必有红, 久而久之,不但在服饰上而且在生活上也形 成了无红不成喜,有喜必有红之俗。“改土 归流”后,由于受封建王朝的压制,以及中 原文化的强大影响,土家族的服饰男女服装 均为满襟款式,改掉了“男女服饰不分”的 民族服装,加以土家族的家织花边,保持着 本民族服装的浓厚特色。

土家姑娘
土家族服饰 、大襟,左开襟袖大而短,无领,滚边 ,衣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但不镶花边。二 、银钩,这种衣为矮领,衣襟和袖口镶宽青边,袖 口青边后再加三条五色梅花边,胸襟青边则用彩线 绣花。三、三股筋,衣大袖大,袖口镶16.5厘米 宽边,领高1.65厘米,镶三条细边。四、结婚衣 ,新娘喜穿“露水衣”(即红衣),这种衣长而大 。 女鞋较讲究,除了鞋口滚边挑“狗牙齿”外, 鞋面多用青、兰、粉红绸子。鞋尖正面用五色丝线 绣各种花草、蝴蝶、蜜蜂。 绣花鞋垫,是姑娘赠给意中人最珍贵的礼物哦
【土家】土家族服饰
据大文豪沈从文考证,八幅罗裙是正宗土家装。过 去土家男女不穿袜,兴打绑腿,尤男子将裤简裹成 人字路,配布鞋或草鞋,十分精神利索,民族专家 说这是土家兵战争装束,有土司“兵农合一”传统 制度的痕迹。而民间百匠,又有不同职业装,如铁 匠穿长而宽的牛皮肚兜以防灼伤;猎户挂绣花子弹 肚兜是实战需要;农民雨天下田批蓑衣则是农事需 要。对那些“命相”不佳的小孩,还要按土老司的 指点戴“百家锁”、穿百纳衣,即从一百户人家讨 一百块碎布拼做成衣服穿,否则难养成人等等。故 外人说:土家人穿了一身的“讲究”。
服饰特点
土家族服饰的结构款式以俭朴实用为原则,喜宽松,结构
简单,但是注重细节,喜宽松、衣短裤短、袖口和裤管肥 大。男女老少皆穿无领滚边右衽开襟衣,衣边衣领会绣上 花纹 ,绣工精彩,色彩艳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
土家族妇女穿的是无领满襟衣。衣向左开襟。从上领到下
摆到衣裙脚
土家族服饰 绣有一寸五宽的花边,衣袖各有一大二小三
拜拜
603 覃 方 颖 姿 张 璨 田 静 怡 覃 亚 非
土 家 服 饰
土家服饰
土家族男子穿琵 琶襟上衣,缠青 丝头帕。妇女穿 着左襟大褂,滚 两三道花边,衣 袖比较宽大,下 面镶边筒裤或八 幅罗裙,喜欢佩 戴各种金、银、 玉质饰物,但是 并没有苗族那样 的银头饰、银项 圈。
男子服饰
土家族男子服装特点:常用青蓝色或自包的土 布帕子把头缠成“人”字形。过去还在左耳上截 有耳环,现已少见。青年男子的土家族服饰常穿 对襟短衫,钉上七对、九对或十一对扣子。老年 男子的土家族服饰则穿无领满襟短衣,过去还在 短衫开襟佝周围压素色布条,短衣外面还套穿黑 布单褂。男子多扎白布围腰,着青、蓝色的大筒 裤,并在膝至踝处缠裹腿。耕作时赤脚或穿草鞋 ,农闲或外出做客时才穿青黑布鞋。
条花边,大花边一寸五宽,小花边有手指宽。袖大一尺二 寸许,花边宽窄与衣袖相同,裤大约一尺五寸。另外,胸前 外套围裙,俗称“妈裙”,围裙上为半圆形,下为三角形 ,从上半圆形及下脚也有一圈花边,宽约一寸。围裙胸前 绣有花约五寸见方,围带即花带均为五彩丝线织成,一般 二尺长,两头分别留有三寸未织的花缓。显示出土家妇女 的心灵手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