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读书共30页文档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一、概述自体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内在精神世界的学科,它探索人类情感、动机、认知等方面的现象。
自体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自然过程,受到个体的意识、潜意识和超意识层面的影响。
在这一学科中,人们试图理解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健康。
二、自我意识与认知自体心理学强调自我意识对个体心理活动的重要性。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存在、特点和关系的意识。
通过自我意识,个体能够认识自己的需求、价值观和信念,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认知则是个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理解和思考。
自体心理学认为认知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个体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
三、情感与态度情感是人类情感经验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个体对外界环境的感受和评价。
情感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态度则是个体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评价和态度。
自体心理学认为,态度反映了个体的价值观和信念,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四、个体发展与成长自体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发展与成长过程。
个体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婴儿期到老年期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个体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社会环境和个体经历等。
自体心理学试图理解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变化规律,为个体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五、个体健康与幸福自体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健康与幸福。
个体的心理健康是个体内在平衡状态的体现,它包括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协调与和谐。
个体的幸福感是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评价。
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健康和幸福密切相关,通过理解个体的心理需求和挑战,可以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
六、结语自体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类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
通过对个体内在心理过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本质。
在个体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自体心理学为个体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帮助个体实现心理健康和幸福。
自体心理学
心得
关于自我心理学更多的意识层面,行动,行为上可以进行观测的更适应于未成年相对 认知水平较低的情况。 根据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来去作为青春期时期如何评估以及引导来访者合理应对青 春期统一性危机的根据。 通过智力,记忆,知觉等的逐渐引导成熟,引导未成年来访者更关注自身的能力水平, 同时逐渐用智力活动适应环境。 关于焦虑。焦虑是一种自身身体对于危险来临的警示,并非有害反应。询问过很多高 焦虑的人群,他们在焦虑的过程中是具有很多张想法,并且都是负面想法挥之不去, 甚至对于焦虑本身的焦虑,可以适当从焦虑的机体正常人体规律以及是一种非有害反 应角度调整他们对于焦虑的认知。同时对于不合理的焦虑,是否是人体根据当下情况, 自我过往经验以及做出了错误的不合理的关于危险来临的判断进行讨论。
代表人物及理论
哈特曼 埃里克森
哈特曼(自我心理学之父)
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为自我划定一个独特的研究范围,比如知觉,思维, 记忆,语言,创造力的发展,动作的成熟和学习),自我不一定非要在本我
和超我中成长
自我的自主性发展:初级自我性(未分化先天性的,例如婴儿在吃奶的时候 认为母亲是自己的一部分。自我的知觉,思维,运动功能都有自己独特的发 展规律,且独立于直接需要,与外界刺激分化关系。半岁到一岁初级自主性 逐渐成熟(知觉,运动,记忆,学习与抑制功能的成熟)更好的控制自己的
人格发展的渐成理论:人的发展是一个进化的过程; 危机: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有一堆冲突或两极对立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 危机并不是一种灾难性威胁,而是指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危机的积极 解决增强自我的力量,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有利于个人对于环境的适应,
反之有反作用。
埃里克森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 自主——羞怯疑虑 主动——内疚 勤奋——自卑 同一性——角色混乱 亲密——孤独 繁殖——停滞 自我整合——失望
自体心理学理论一【史上最全】
自体心理学理论一【史上最全】【众筹】最低1200元即可参加著名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家徐钧老师(乌鲁木齐8月5-7)三天的研习班,岂能错过!自体心理学理论科胡特是当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家。
他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l939年3月为逃避纳粹迫害来到英国,1940午2月来到美国芝加哥,l946年秋,科胡特往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开始接受精神分析训练,1950年毕业。
以后一直在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工作,直至去世。
他先后担任过芝加哥精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美国精神分析协会主席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副主席。
主要论文和著作有《神入、内省和精神分析:对观察模式和理论之间关系的考察》(1957)、《自体的分析》(1971)、《自体的修复》(1977)、《如何进行分析治疗》(1984)第一节自体心理学的社会、思想背景科胡特先后发展出了狭义自体心理学理论和广义自体心理学理论。
广义自体心理学理论是继驱力理论、自我心理学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之后的又一个精神分析范式。
科胡特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传统阶段、转变阶段和激进阶段。
在传统阶段,科胡特笃信传统精神分析理论。
在转变阶段,科胡特提出了狭义自体心理学理论,《自体的分析》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
通过改变有关利比多的观念,科胡特对传统的自恋理论进行了改造。
他认为,不能用利比多投注的目标来界定自恋,而应该用利比多释放的性质来界定自恋。
他假定存在着自恋利比多,认为自恋利比多具有自体夸大和理想化这两个特征。
这一阶段,科胡特还没有赋予自体以独尊的地位,仍然认为自体是心理装备之中的内容和表征;仍然认为狭义自体心理学和正统精神分析理论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统摄的,两者各有其有效的领域。
前者适用于自恋神经症和前俄狄浦斯期,而后者适用于结构性神经症,适用于俄狄浦斯期及以后的时期。
狭义自体心理学所关注的自体障碍是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所没有注意到的,也是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在激进阶段,科胡特提出了广义自体心理学理论。
自体心理学理论(两篇)
引言概述:自体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种理论和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个体发现自身潜能并实现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
本文将对自体心理学的理论进行深入探讨,主要包括个体的自由意志、存在模式、认知和情绪的结构、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正文内容:一、个体的自由意志1.个体自由意志的概念与重要性2.自由意志对个体决策与行为的影响3.自由意志的发展与塑造4.自由意志与社会影响的关系5.自由意志的实践方法与技巧二、存在模式1.存在模式的定义与基本理论2.自体心理学对存在模式的分类与解读3.不同存在模式对个体的影响4.存在模式的形成与转变5.存在模式的治疗策略与干预方法三、认知和情绪的结构1.认知结构与情绪的关系2.自体心理学对认知结构的解释和分析3.认知结构与情绪的互动机制4.认知结构与情绪的调节与管理5.认知结构和情绪的影响力于个体生活的相关领域四、自我成长的过程1.自我成长的定义与内涵2.自我成长的发展阶段与特点3.自我成长的条件与限制因素4.自我成长的途径与方法5.个体在自我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应对策略五、自我实现的过程1.自我实现的概念与目标2.自我实现对个体的重要性3.自我实现的心理机制与途径4.自我实现的条件与影响因素5.自体心理学在自我实现中的应用与实践总结:通过对自体心理学的理论阐述,我们可以认识到个体的自由意志、存在模式、认知和情绪的结构,以及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自体心理学为个体提供了一种全面而系统的视角,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我和他人,实现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培养个体的自由意志、认识存在模式、调整认知结构和情绪的管理来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进而实现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引言概述:自体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关注个体自身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自体心理学理论通过研究个体的经验、感受和自我意识,探索人类在认知、情感、人格和社会互动等方面的一系列现象。
本文将通过对自体心理学的介绍和解释,详细探讨其核心概念、实践方法以及对应的研究领域。
自体心理学
自恋发展
俄狄浦斯期对象与超我形成的关系
返回
自恋发展
若适度挫折发生在俄狄浦斯期,理想化父母表象通过变形性内化导致 超我的理想化。狭义自身心理学认为,超我的内容和功能是由俄狄浦斯期对 象被投注了对象力比多的方面内化而来的。
•
与弗洛伊德超我的比较
相同点: 1、超我是由良心和自我理想构成,有引导功能。 2、超我的起源相同,都源自于俄狄浦斯期对父母的自居作用。 不同点: 1、弗洛伊德认为超我与自恋无关,而科赫特则认为有关 2、对于超我的结构,科赫特更强调自我理想的作用。
自恋发展
自身对象有两类:一是理想化自身对象,就是儿童心目中全知 全能的人;二是反应性自身对象,他负责满足儿童渴望得到赞美和肯定的心 理需要。 挫折:挫折是由于不能满足儿童的理想化或者反应性需要而引 起的。挫折分为适度挫折和创伤性挫折,区别就是自身对象是否能在总体上 满足儿童的需要,若能则为适度挫折,若不能则为创伤性挫折。
年性变态患者轻微的非情欲满足。 因夸大自身的特性,所以形成后,儿童幻想自己完美伟大、无所不能。 但这种幻想需要得到对象的肯定和确证。于此相应,肯定和确证儿童能力与 成绩的对象就是反映性自身对象。
自恋发展
如果充当儿童反映性儿童自身对象的父母人格健全,就能接受个体的 夸大,就能用神入来理解个体展示幻想的能力。并作出适当反映,满足儿童 的反应性需要。但不可能达到十全十美,那么适度挫折使个体撤回一部分自 恋力比多,来发展自己的心里。 1、适度挫折使个体能认识自己的局限,放弃幻想,现实的看待自己, 形成现实的自身。转而通过较为实际的活动,来证实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尊。 在前俄狄浦斯期,若原始的夸大自身整合进人格,就形成志向。 2、适度挫折促使个体通过变形性内化把反应性自身对象及其功能逐 渐转变成内在的心理功能。就可以实现自己主动、独立的调节自尊。
自体心理学-徐钧.doc
一、精神分析简史1、治疗师的功能容器---投射性认同自我心理学一、精神动力学的组成:1、经典精神分析;2、自我心理学;3、客体心理学;4、自体心理学二、经典精神分析1、两个基本主张:心理过程是潜意识的;性的本能冲动在引起神经性疾病和心理疾病的过程中有极大作用。
2、两个基本假设:心理的三种性质,即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划分;心理结构的三个部分,即伊底、自我和超我的划分。
三、自我心理学的形成1、弗洛伊德关于自我的形成:2、自我心理学的奠基人---安娜,1936年《自我与防御机制》。
把自我明确为合法研究的对象;认为自我仍然受制于伊底3、哈特曼使自我离开伊底,成为一个独立的心理实体,1939年《自我心理学及其适应问题》,自我与伊底都是遗传的,都是从先天“未分化的基质”中产生的,是同时存在的心理机能,具有自己独立的能量。
适应的问题:适应是自我试图在心理机制内维持人和环境之间平衡的结果。
这使自我走出了伊底和超我的冲突,转向了人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
四、自我心理学的主要代表1、斯皮茨2、马勒3、雅各布森4、艾里克森五、马勒1、生平:1897年生于维也纳;20世纪30年代作为一个儿童精神分析师开始职业生涯;1938年从维也纳到纽约,在纽约州精神病研究所儿童服务中心做咨询;20世纪50年代在纽约开创了马斯特儿童中心2、马勒的特点是内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师;提出了儿童精神病的概念;利用临床观察法考察母婴关系,对儿童出生后头三年的心理过程进行了推断,并且提出心理诞生的概念。
心理诞生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一个婴儿成为一个与母亲分离并且有个性的个体。
3、马勒的主要观点①共生,是从生物学借来的术语,比喻婴儿与母亲无区别地在一起的内心体验;②分离和个体化“分离”涉及到儿童完成在内心与母亲的分离感,有一个与客体世界区别开的清晰地自体代表;“个体化”出现一种早期的存在意识,即“我是存在的一种感觉”两条线索同时展开:一是个体化的发展---意味着发展内心的自主性;二是分离----包括与母亲从心理上分化、拉开距离、解放出来母亲在这个阶段充当婴儿的辅助性自我,一方面为婴儿的需要提供满足,一方面防止过多的挫折③彼此暗示,是一种母婴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后来发展为语言性沟通。
自体心理学理论二【史上最全】
自体心理学理论二【史上最全】自体心理学理论二【史上最全】四、对自体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一)精神分析治疗的实质和目标传统精神分析认为,精神分析治疗的实质在于意识范围的扩展,在于使无意识之中的本能冲突显现于意识之中,在于提高心理装备(特别是自我)调控本能驱力的能力,在于自我领域的扩展。
广义自体心理学则认为,无论是对自恋人格障碍和自恋行为障碍,还是对结构神经症,精神分析治疗的实质和目标都在于使病人继续其童年时期因自体客体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而停滞的发展过程,都在于弥补人格结构的缺陷,都在于使个体与自体客体的关系向成熟的方向发展。
自我自主性的提高、自我和意识范围的扩展并不是精神分析治疗的实质,而是自体障碍得到弥补的结果,是自体障碍得到治疗的副产品,是原始的自体一自体客体关系发展成为成熟的自体一自体客体关系的副产品。
(二)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广义自体心理学认为,精神分析的治疗过程有三个步骤:①防御分析,②移情的展开,③打开自体和自体客体之间的神入的途径。
1.防御分析广义自体心理学认为,病人的防御和抵抗是为维持自体的完整性服务的,是为保护在非神入的自体客体环境中屡遭劫难而残存下来的自体服务的。
在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病人之所以会出现抵抗,主要是由于害怕童年时期所遭受的创伤性挫折会在分析情境中重演,主要是由于担心自己本已脆弱的自体会重新遭到伤害,主要是为了保护其残存的自体。
因此,科胡特强调,抵抗和防御不是病态的,而是“适应性的,在心理上是有价值的”。
广义自体心理学主张分析师在治疗过程中应当以神入的态度接受并理解病人所表现出来的防御和抵抗,并根据广义自体心理学对防御和抵抗的理解作出适当的动力学解释和发生学解释。
只有这样,才能使病人直面其原始的自体客体需要,将其原始的、在童年时期未得到满足的自体客体需要转移到分析师身上来,从而形成自体客体移情。
2.移情的展开在克服了抵抗之后,病人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满足的自体客体需要就会被动员起来,从而形成自体客体移情。
经典自体心理学
经典自体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经典自体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中叶,由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 理论体系。
发展
随着心理治疗领域的发展和演变,经典自体心理学不断与其他流派融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 治疗方法。
02
CATALOGUE
经典自体心理学的核心理论
自体的概念
01
特点
重视个体自体的内在体验,强调自我 认知和自我理解,通过深入探索个体 内在世界来促进心理成长和治愈。
经典自体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的区别
与精神分析学派的区别
经典自体心理学更加强调个体自体的内在体验和自我认知,而精神分析学派则更注重对无意识的探索和解析。
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区别
虽然两者都强调个体内在体验和自我认知,但经典自体心理学更侧重于个体自体的内在世界,而人本主义心理学 则更关注个体与他人的关系和互动。
通过深度放松技术,帮助个体缓解焦虑、抑 郁等情绪问题,减轻心理压力。
自我反思
引导个体进行自我反思,深入探索内在体验 和心理需求,促进自我成长。
自我表达
鼓励个体自由表达内心感受和情绪,促进自 我认知和情感宣泄。
行为实验
通过行为实验,帮助个体挑战自我限制和恐 惧,增强自我信心和适应能力。
治疗过程
初始阶段
02
重视实证研究
鼓励研究者们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对经典自体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假设 进行验证和评估。
03
关注跨文化研究
鼓励研究者们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经 典自体心理学的适用性和应用效果, 以促进其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
THANKS
感谢观看
关注个体内心世界
咨询师运用经典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深入了解来访 者的内心世界,关注其情感、需要和动机,帮助来 访者认识自我。
《自体心理学》课件
发展历程:从精神分析学中分离出来, 逐渐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主要观点:强调个体的自我价值和自我 实现,关注个体的内在需求和情感体验
应用领域:心理咨询、教育、管理等多 个领域
自体心理学的概念:由科胡特提出, 关注个体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发展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框架:自体心理 学理论、自体心理学治疗理论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自体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内在体 验和自我认知,而认知行为心 理学则关注个体的行为和认知 过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添加标题
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内在体验 和自我认知是心理问题的根源, 而认知行为心理学则认为个体的 行为和认知过程是心理问题的根 源。
添加标题
自体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内在体验 和自我认知对行为的影响,而认 知行为心理学则强调个体的行为 和认知过程对个体的内在体验和 自我认知的影响。
自体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发展是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的,而发展心理学则 更注重个体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发展是受到个体自身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功能的影响的, 而发展心理学则更注重个体外在的环境和条件。
帮助来访者认识自我,增强自 我意识
帮助来访者建立健康的人际关 系
体。
自体原形是自体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自体原形是指个体内在的、稳定的、具有自我认同感的自我形象 自体原形是自体心理学中用来描述个体自我认同感的概念 自体原形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体成长环境和经历的影响
自体凝聚的过程:个体通过与 他人的互动,逐渐形成自我认 知和自我价值感
自体凝聚:指个体在成长过程 中,逐渐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 和自我价值感
添加标题
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内在体验 和自我认知是心理治疗的关键, 而认知行为心理学则认为个体的 行为和认知过程是心理治疗的关 键。
第24讲:自体心理学
第24讲:自体心理学曾氏语录:古典精神分析的治疗是三个人的俄狄浦斯期问题,客体关系理论的治疗就是两个人的客体关系单元,自体心理学则是针对一个人的自体。
中和的心理结构是心灵不可二分的部分……它的形成来自无数恰到好处的挫折经验的内化。
大家好,网络上已经推出了一些课程,从反馈来说,有那么一点点增加我的自恋。
我估计作出好的反馈的都是我们以前的好朋友,所以我在这里也恳请大家如果觉得这个课程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也及时给我们反馈,我们一定在我们能力范围内加以调整和改进。
今天的内容是我刚才说到的那个话题---自恋。
自恋这个词同样也是弗洛伊德弄出来的,这个词来自一个著名的古希腊的神话,在这个神话里面,自恋这个词还不具有我们后来赋予它的意义。
这个词在英语里面那个时候只有“水仙花”的意思。
自从弗洛伊德利用了这个故事来说明他发现的一个心理现象就是一个人自己爱上自己的这个部分以后,这个词就开始具有另外的意义,我们中文把它翻译成自恋。
有一段时间我一直都在想自恋这个词是我们完全根据弗洛伊德所说的意思所制造出来的一个新的词汇。
在这之前,古汉语里面没有自恋这个词,或者说中国的传统语汇里面没有这个词。
但是后来我发现我们中国人非常在乎,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一个词跟自恋对应的非常好,这个词就是“面子”。
同样的,有很多西方人说“面子”这个词也只有中国人才有。
如果我们把“自恋”和中国人所说的“面子”对应起来,我们就会发现中国人所说的面子实际上包含了精神分析里面所说的自恋的全部内涵和外延。
当然,要把他们做非常充分的比较,这是网络课程之外的事情。
我先把这个想法说在这儿,以后我们可以找一个机会专门做相应的讨论。
弗洛伊德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所以他经常会引用他来自别的学科的知识补充他的精神分析理论。
纳西斯的神话传说是这样子的:在一个山谷里面,住着一位美丽的少女,她的名字叫回声。
她很喜欢聊天,但是不幸的是她受到了神的诅咒。
于是,回声聊天的时候只能够简单重复一句话的最后几个词;在这个山谷里还居住着一位英俊的少年,他的名字叫纳西斯,他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于每个看见他的少女都会在第一秒钟内爱上他。
自体心理学(下)(张永洪)
自体心理学(下)(张永洪)2.古老的自体客体对自体的回应是共情协调的在自体心理学看来,个体心理的发展并非力比多发展的结果,而是自恋从古老形态向成熟形态转化的结果。
科胡特假设:婴儿与母亲原本处于一种原始的、想象中的融合状态,而婴儿的意识便从这样的状态中觉醒;此时,原先那种完美的一体性(wholeness)丧失了,而被代之以一对自恋幻想,以此作为某种挽救或补偿:其中一个自恋幻想是夸大-表现的自体意象(imago of thegrandiose-exhibitionistic self),它宣称“我是完美的”;另一个自恋幻想是理想化的父母意象(the idealized parent-imago),婴儿宣称“你们是完美的,而我是你们的一部分”。
这两种意象构成了科胡特所讲的双极自体的两极。
(Jeffrey,2015)这些古老的自恋意象若要转化为成熟的自体结构,就需要科胡特所讲的自体客体(selfobjects)的回应。
此处的自体客体并不是客体关系理论中的客体。
自体客体并不会被体验为是跟自体相分离的,而是被体验为自体的一部分。
自体客体所履行的功能对于个体的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自体无法独立执行这些功能。
夸大-表现自体需要镜映(mirroring),这是指一种理解的、赞赏的回应。
科胡特讲到,婴儿需要从母亲的眼中体验到快乐与骄傲的闪光;母亲的这种目光是因为婴儿所做的所有事情,甚至是因为它的存在本身。
孩子不会停下对于母亲镜映的渴望,但是又需要这种镜映逐渐地跟它的发展成就相协调:它学会了用杯子喝水、学会了使用厕所、学会了阅读、学会了扔球、学会了弹钢琴。
科胡特认为古老的夸大自体经由两个阶段变成了他所谓的现实自我的一部分。
在第一个重要阶段,自体客体采用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镜映,来回应孩子夸大-表现的言行。
当父母偶尔无法给予这样的镜映、出现失误的时候,就进入到第二个发展阶段,科胡特将之称为恰到好处的挫折(optimal frustration);因为孩子可以比较容易地处理这一挫折,并且这一挫折为它提供了来镜映自己的机会,即在给予镜映的自体客体不在场的情况下,来欣赏它自己的能力和雄心。
自体心理学PPT课件
第24页/共30页
• 自体另两极[理想化和他我(或孪生))的不足产生下列情形: 1、渴求理想化(ideal—hungry)人格——他们永远在寻找自己所赞赏的人。 2、他我(alter—ego)人格——他们寻求一种与某个人的关系,那个人可确立他的价值,因而确立了他的真 实性。
第25页/共30页
• 自恋受伤是一种自尊的损伤。自恋的神经症是患者无能力形成 移情关系(Kohut认为在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可以形成对自体客 体的移情关系)。自恋的供给是指供给可以强化自尊的情感、谄 媚、赞美等。自恋有时也意指自我中心或唯我论,也就是说, 这类人格以自己作为一切事件的唯一参照物,在这意义下,当 发现自己不是海滩里唯一的鹅卵石和世界并非单单为其利益而 组成时,就会产生自恋的挫败。
第26页/共30页
• 客体的爱 :客体之爱的特征是一种施与受的相互性 。 第27页/共30页
• Selfobject(亦即Self—object):自体客体 Kohut后来将中间的横线拿掉,变为一个词,于是这词更明显的成为精神 内在的表象。在自体心理学中的概念中,自体客体指的是他人(或无生命 的客体,或抽象概念)在精神内部的表象,这个他人不被体验为一个分离 而实际存在的个体,而是被体验为自体需要的扩展。自体客体提供关键的 功能援助,之后被内化和转化(由婴孩到儿童期均持续的过程,称为转变 内化作用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成为发展中的自体的结构 。整 合的自体的发展需要一个共情的父母或照顾者做为自体客体的一部分,父 母扮演这一角色的无力或失败,是婴儿内心冲突和后来生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