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故乡(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导学案 (58)
《故乡》说课设计作者: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一中吴超雄【教材说明、分析】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
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图示:2、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①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②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⑵能力目标:①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②能模拟运用“重复”、“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⑶情感目标:①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②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⑴重点:①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②“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⑵难点:①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②“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教法说明】现代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就在于把整体教学肢解为板块教学,对教材所选课文利用不够,讲解课文和写作教学结合不紧或不当,甚至完全分离,对课文的写法分析流于表面,即用简单而模式化的语言来概括,习惯地归纳写作特点(一般还加上点举例分析)就草草收场,这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
于是就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来希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各种大小作文铺天盖地,愚以为这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和对教材的利用不足,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为学生展示较为详细的“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操作、改进几个步骤来掌握这两种手法的运用。
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故乡》研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9课《故乡》文学常识: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学海拾贝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4、环境:A :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 ;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二、预习检查。
1、鲁迅及作品简介:鲁迅(周树人)是大哥,是老二.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散文集《》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
2、了解小说创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9故乡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2.理解文章主题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重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
(全文重点)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告别闰土与故乡。
三(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7.完成表格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区别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板书设计故乡鲁迅线索: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回故乡 ----- 目的(景象萧条)(心情悲凉)在故乡----见闻感受(变)景物:神异的图画—萧索的荒村人物:闰土小英雄—木偶人杨二嫂豆腐西施—圆规离故乡----失望(寄希望于未来)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10、孤独之旅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谈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广东省汕头市金园实验中学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故乡教案(2)》教案
9、故乡鲁迅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分析人物形象2、初步领悟文章的主题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分析人物形象——闰土这篇小说着意于一个“变”字,重点突出的是故乡人的变化。
让我们首先来分析主要人物闰土的变化。
1、少年闰土研读12到30自然段。
思考:少年闰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形象特点:天真、活泼、聪明、能干(真诚、友好、机智灵敏,语言中充满智慧和热情、无忧无虑,快乐纯真)——小英雄形象妙点赏析:(18-26)在这些对话里,跳动着的是一个活泼的生命。
少年闰土较之少年“我”更是一个富于表现力的少年,是一个有更多的新鲜生活和新鲜感受要表达的少年。
少年“我”的知识像是从书本当中获得的,少年闰土的知识则是从大自然中,从自己的生活实感中获得的。
他生活在大自然中,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他比少年“我”更像一个语言艺术家。
他的语言多么生动,多么流畅,多么富有感染力啊!它一下子就把少年“我”吸引住了,并给他留下了至今难以磨灭的印象。
2、中年闰土研读55到75自然段。
思考:中年闰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增加了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红活圆实的手已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
——饱经风霜语言: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苦不堪言、麻木迟钝动作:只是摇头默默地吸烟神态: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对我的态度:恭敬,称“我”为“老爷”——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对生活的态度:要一副香炉和烛台——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形象特点:饱经风霜、苦不堪言、麻木迟钝、悲苦无奈(木讷、失去了生命力,孤独、忧伤、悲哀、失望)——像一个木偶人妙点赏析:( 56-61)①“阿!闰土哥,——你来了?……”这句话用了5种标点,充分表现出“我”见到久别之友的欣喜、激动之情以及因闰土的变化而产生的惊异与悲凉。
②“想要连珠一般涌出”用得好,表现“我”沉浸在儿时的回忆中,与闰土的一声“老爷”形成很大的反差。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故乡教案(2)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 故乡教案(2)新人教版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 故乡教案(2)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 故乡教案(2)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故乡。
[精品]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和忧乐情怀是我们学习这一单元时所要关注到的。
单元梳理课主题阅读课痴狂总一人(第三单元山水清晖赏一方胜境,感一段人生课型:单元导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内容:《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把握单元双线,确定单元学习基调与目标;2.勾画重点句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3.体会排比、对偶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及者、也、而、之等虚词的使用,感受舒缓自如的风格。
学习过程:活动一:师生读、解析单元提示,理解单元双线,把握本单元学习的基调与目标;活动二:自读,勾画疑难字。
对疑难处组内交流、组间交流、老师答疑;并且各小组练习朗读,勾画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活动三:各小组朗读展示,分享阅读收获;活动四:测试字音、节奏、重点句子作业:熟读成诵知人世晓文意,汇文言读美感课型:单元梳理课课时安排:3课时学习内容:《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抒发的情感;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文意;3.积累常用的文言词。
学习过程:活动一:交流作者及背景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组补充并且老师辅助补充。
活动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以小组为单位,梳理汇报,各组共同解决疑难句,老师引导补充。
活动三:美读课文,《岳阳楼记》中体会排比、对偶等修辞效果;《醉翁亭记》中体会“者、也、而、之”等虚词的使用,感受舒缓自如的风格。
作业:1.熟记文言词语2.流利翻译课文三节课任务分解建议:第一课时:《岳阳楼记》第二课时:《醉翁亭记》第三课时:《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心系苍生感疾苦,忧乐天下诉衷肠课型:主题阅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内容:《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习目标:1.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2.体会作者优乐天下、心系苍生的高尚情怀学习过程:活动一:美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思考:1.作者身处怎样的环境?2.作者却发出怎样的心声?作者拥有怎样的情怀?活动二:美读《岳阳楼记》思考:1.文中“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结合第3、4段,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蕴含着什么样的心境?2.“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3.作者倾向于哪一种人?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活动三:对比阅读两文最后一段思考:两人同是抒写家国情怀,同是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然而两位作者的性格及形象有什么不同之处?小结:杜甫:心系苍生感疾苦范仲淹:忧乐天下诉衷肠作业:背诵课文观岳阳一楼,品人生百味课型:群文阅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内容:《岳阳楼记》、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陈与义《登岳阳楼》。
2018-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和忧乐情怀是我们学习这一单元时所要关注到的。
单元梳理课主题阅读课痴狂总一人(第三单元山水清晖赏一方胜境,感一段人生课型:单元导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内容:《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把握单元双线,确定单元学习基调与目标;2.勾画重点句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3.体会排比、对偶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及者、也、而、之等虚词的使用,感受舒缓自如的风格。
学习过程:活动一:师生读、解析单元提示,理解单元双线,把握本单元学习的基调与目标;活动二:自读,勾画疑难字。
对疑难处组内交流、组间交流、老师答疑;并且各小组练习朗读,勾画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活动三:各小组朗读展示,分享阅读收获;活动四:测试字音、节奏、重点句子作业:熟读成诵知人世晓文意,汇文言读美感课型:单元梳理课课时安排:3课时学习内容:《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抒发的情感;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文意;3.积累常用的文言词。
学习过程:活动一:交流作者及背景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组补充并且老师辅助补充。
活动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以小组为单位,梳理汇报,各组共同解决疑难句,老师引导补充。
活动三:美读课文,《岳阳楼记》中体会排比、对偶等修辞效果;《醉翁亭记》中体会“者、也、而、之”等虚词的使用,感受舒缓自如的风格。
作业:1.熟记文言词语2.流利翻译课文三节课任务分解建议:第一课时:《岳阳楼记》第二课时:《醉翁亭记》第三课时:《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心系苍生感疾苦,忧乐天下诉衷肠课型:主题阅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内容:《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习目标:1.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2.体会作者优乐天下、心系苍生的高尚情怀学习过程:活动一:美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思考:1.作者身处怎样的环境?2.作者却发出怎样的心声?作者拥有怎样的情怀?活动二:美读《岳阳楼记》思考:1.文中“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结合第3、4段,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蕴含着什么样的心境?2.“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3.作者倾向于哪一种人?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活动三:对比阅读两文最后一段思考:两人同是抒写家国情怀,同是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然而两位作者的性格及形象有什么不同之处?小结:杜甫:心系苍生感疾苦范仲淹:忧乐天下诉衷肠作业:背诵课文观岳阳一楼,品人生百味课型:群文阅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内容:《岳阳楼记》、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陈与义《登岳阳楼》。
部编版2019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14《故乡》 导学案(精选)
故乡【学习目标】1、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感悟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4、景物描写的作用。
5、小说主题的理解。
【学习重点】1、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悟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3、小说主题的理解。
【学习难点】1、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小说主题的理解。
【自主预习案】1、作者:鲁迅家家家,著有散文集。
2、学音:3、阴晦脚踝潮汛鄙夷五行缺土寒噤嗤笑瑟索惘然恣睢3、释义萧索家景如许恣睢鄙夷隔膜【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自古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学生发言)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互动1:你认为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为什么?互动2:小说行文的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名是什么?明确:线索主要人物故事情节互动3:故事情节一(1-5段)“我”渐近故乡看到什么景象?心情如何?为什么要写?互动4:“我”记忆中的故乡怎样?作者描写了怎样一幅图画?这幅图画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二)细读课文,感悟形象互动1: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写闰土时采用什么表现手法?刻画闰土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明确:、从描写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位少年。
从描写看出中年闰土是一位互动2:闰土为什么会由“小英雄”变成“木偶人”呢?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互动3:写杨二嫂也采用了手法,也采用、、、等描写方法。
以前杨二嫂,现在杨二嫂,写杨二嫂是为闰土作,同时说明。
(三)评读课文,理解主题互动1: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
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互动2: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中的作用?互动3:你是如何理解小说的主题的?三、延展拓伸:如何把人物写细小说中人物起着表现中心的作用,那本文是如何把人物写细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孤独之旅》教案及反思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孤独之旅》教案一、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一篇故事简单但内蕴丰富的小说。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
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真正读懂“孤独”,迎接成长中“孤独”,丰富人生内涵,树立奋进的信念。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
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为此,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自读中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读中进入情境,体会作品意蕴;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二、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戏称:一旦升入初三,人生将与寂寞握手,和孤独相聚,拖着太多的疑惑与不甘,拖着太重的功名与利禄,在痴等……他们似乎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稳重,对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也已经具备了一些能力,但不够全面、客观,看问题也不够深入。
他们所说“孤独”,更多时候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更多的是面对考试压力时反映出来的较情绪化的表现,甚至有时是对现实的畏惧,非常需要我们适时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熟读课文,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四、教学重点1.标题的含义。
环境描写的作用。
五、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讲析法、情境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方式:李清照《醉花阴》。
(二)简介作者曹文轩:北大中文系教授,代表作《草房子》。
《草房子》以一群小学生的成长经历为主题的长篇小说。
(三)积累本课生字词方式注音练习。
九年级上册 语文 教案 15.《故乡》第二课时
(4).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茫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环境描写写出了故乡的萧瑟与凄凉,表达了我的怅惘、压抑之感,反映了军阀统治下社会的黑暗与人民生活的困苦,为下文写闰土脸上那凄凉的神情做了铺垫。最后一句直接抒情,表达出了“我”回到离别已久的的故乡,情感激荡起来,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引出下文的自我安慰,有利于表现“我”的情感和心理。
第五步 总结提高
【环节1:师友总结】
这节课我学会(懂得)了……
这节课我想对师傅(学友)说……
【环节2:教师提升】
《故乡》从多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其思想内涵:
小说表现了旧时代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出这样轮回的影子。
小说还表现了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束缚,纯真的人性被扭曲的思想内涵。
二十年后:善良忠厚、勤劳朴实、迟钝麻木、迷信、封建等级观念森严的木偶人。
豆腐西施:
二十年前: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 。
二十年后: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 ,泼悍庸俗的小市民的形象。
2.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对故乡的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等于鲁迅本人,“我”是小说的一个线索性人物。“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形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故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9 故乡【知识目标】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情节,学习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能力目标】理解对比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品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重点)【情感目标】探究文章的主题,理解文章所揭示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旧中国日益破产的社会现实。
(难点)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导入一:故乡是飘零落叶的根,是漂泊游子的归宿,古人有许多描写思乡之情的诗句,乡情已积淀为生命的血肉精魂,感人肺腑。
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马致远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鲁迅先生的《故乡》。
导入二: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2.写作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反而日趋衰落。
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思想家的敏锐感觉,在《故乡》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透视。
3.字词积累:(1)字音字形:(注意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秕.谷(bǐ)鹁鸪..(bó ɡū)颧.骨(quán)折.本(shé)潺潺.(chán) 伶仃..(línɡ dīnɡ) 恣睢..(zì suī) 阴晦.(huì)脚踝.(huái) 嗤.笑(chī) 愕.然(è) 惘.然(wǎnɡ)(2)词语解释: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 9 故乡学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第三单元》单元目标:1、揣摩小说语言,不断积累,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2、粗读与精读结合,感知人物形象,深刻理解主题3、学习、借鉴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提高写作水平4、举一反三,注重拓展阅读,提升鉴赏能力9 . 故乡学习目标:1.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前后对比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3.把握小说主题,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一、资料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2谈谈小说: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以及场景,用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等。
社会环境: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3.写作背景:“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某某接母亲到,目睹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一年后,作者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二、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阴晦.()胯.下()祭祀.()五行.()鹁鸪..()()獾.猪()惘.然()潺.潺()恣睢..()()颧.骨()髀.()愕.然()嗤.笑()瑟.索()吓.()寒噤.()黛.()2.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萧索:无端:愕然:鄙夷:隔膜:恣睢:惘然:展转:3.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故乡教案新人教版
8 故乡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具有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教学重难点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对小说有所接触,他们能够做到对小说进行积极自主地阅读赏析,但他们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只愿意看生动的故事情节而不愿意探究丰富的内涵;只关注所喜爱的人物命运而不去做个性化评析。
因此在深入欣赏小说人物形象、正确品读小说内涵及生动丰富的语言等方面还需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与点拨。
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播放PPT课件)“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举家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二、整体感知(播放PPT课件)1.把握文中的小说的三要素:①课文出现了哪些人物?谁是小说主人公?②感知情节,分析本文的线索。
(播放PPT课件)③感知环境,判断全文的感情基调。
2.品味作品——神游《故乡》,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播放PPT 课件)变——景变、人变、心情变(1)景变(播放PPT课件)(记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说明了什么?【交流点拨】现实故乡图景: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记忆故乡图景:物美——天空、圆月、西瓜、沙地;色彩——深蓝、金黄、碧绿;景象特点——景美,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
2019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4课《故乡》(共14张PPT)
8.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
身,使我非常气闷。 ____“_高__墙__”__一__词__运__用__了__比__喻__的__修__辞__手__法__,__喻__指___ _人__与__人__之__间__的__隔__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是( B ) (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的神情;动着嘴
唇,却没有作声。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
孤身,使我非常。
(3)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起来了。
A.悲哀 凄凉 气闷
B.凄凉 气闷 悲凉
(2)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 _____童__年__时__,__我__与__闰__土__有__纯__真__无__间__的__友__谊__,__而__如__ _今__却__隔__了__一__层__厚__厚__的__隔__膜__。__一__个__“__竟__”__字__,__含_____ _“__惊__愕__”__之__意__,__充__分__表__现__了__我__们__之__间__的__隔__阂__之__深__。_
课堂导学
(一)整体感知 5.理清课文思路,完成填空。
回故乡——现实故乡图(萧条、冷寂) 故乡 在故乡——记忆故乡图(明艳、美好)
离故乡—— 理__想__故__乡__图___(全新、幸福)
(二)细细品味(正文P31) 6.第①段中写到“我”对故乡并不感到怎样的恋”, 你觉得为什么“我”对故乡不留恋呢? _____示__例__:___因__为__“__我__”_对__故__乡__的__记__忆__与__故__乡__的__现__实_ _相__去__甚__远__,__故__乡__没__有__给__“__我__”__留__下__好__印__象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9课故乡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体味人物情感。
2.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1.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的主题。
2.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作品中“我”的情感经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
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一)生字。
捏(niē) 胯(kuà) 祭(jì) 颧(quán) 酬(chóu) 潺(chán) 噤(jìn)(二)生词。
悲凉:悲哀凄凉。
伶仃:瘦弱。
本文用来形容杨二嫂两条纤细的腿站立如圆规的姿态。
惶恐:惊慌害怕。
絮絮:形容说话连续不断。
茫远:渺茫、遥远。
三、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学生跳读课文中写“我”的情绪的段落。
如开头的“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结尾的“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等段落。
明确:情感基调——悲哀。
(板书)四、朗读品味,理解情感基调(概括悲哀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故乡之景和故乡之人。
)故乡之景1.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
重点阅读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注意重读“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等词语。
朗读指导:读这一部分要低缓、哀伤,饱含震惊、幻灭之痛。
2.对比阅读“记忆中的故乡”的部分,注意其中“深蓝”、“金黄”、“碧绿”等表色彩的词语。
朗读指导:读这部分要欢快、流畅,充满新奇、神往之感。
教师小结:故乡是一日不如一日,昔日的蓝天、明月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阴晦”、“苍黄”和“萧索”。
(板书:蓝天、明月;阴晦、萧索)故乡之人1.故乡哪些人的什么变化最令‘我’心痛?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小说展开细致深入的阅读。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三单元 第9课 故乡(鲁迅)
点拨:称杨二嫂表现出的是敬重,称“圆规”表现出“我”对杨二嫂自私、尖刻、贪婪、势利庸俗形象的不满、厌恶。
3、小说中“我”和闰土的感情怎样?从哪里看出来?
点拨:小时候是好朋友,结下深厚的友谊。从下面语句看出来。“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
二十年后,两人相互怀念、牵挂。从下面语句看出来。“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这好极!他,——怎样?……”“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
但是,现在两个人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从“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看出来,两颗原本融合在一起的心灵被生生撕裂。
2、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有什么作用?
点拨:表达“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3、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内涵。
点拨: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点拨:“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新人教版)广东省仁化县第一中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9故乡教案(语文)
教学目标:(一)读一读,识记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即“家境”,指家中经济状况(贫富)。
如许:如此,这样。
鄙夷:轻视,看不起。
恣睢:放纵,放任。
任意做坏事。
阴晦:阴沉昏暗。
心绪:心情。
愕然:吃惊的样子。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隔膜:课文指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无端:无缘无故。
嗤笑:讥笑,嘲笑。
打拱:作揖。
(二)了解鲁迅与写作背景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收在《鲁迅全集》里。
《故乡》是以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初,作者从北京回到故乡所接触的人物、事件为素材而写的,写于一九二一年初,但却概括了一九二一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旧中国农村日趋破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真实的社会面貌。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依然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在这个时期内,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地主豪绅对农民残酷压榨,使广大农村经济濒于破产,广大农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鲁迅目睹中国农村的破败情景与农民的悲惨生活,深为震动。
同时,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又给他以极大鼓舞,使他看到了薄明的曙色。
他开始探索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及其出路这样一些极其重要的问题。
《故乡》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
课堂活动第一课时(一)积累基础1.本文选自《》,作者,原名,家、家、家,白话文的倡导者,创作了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
2.小说的三要素是、、。
小说描写人物常用的方法有肖像描写、描写、描写、描写、描写等。
(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阅读课文,然后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下边提示,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至):回故乡第二部分(至):在故乡第三部分(至):离故乡(2)“我”回故乡见到的人有,小说突出刻画的人物是,其次是,线索人物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9故乡(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备课班级九年级上课时间执教人
课题:故乡鲁迅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故乡》编选在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
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肤浅了。
《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学情分析:在上节课把握文章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去理解人物形象,相对较容易,但要注意方法的引导。
课时
教学目标1.回顾旧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速读课文,圈点勾画出闰土、杨二嫂的句子理解人物形象。
3.跳的课文,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重点速读课文,圈点勾画出闰土、杨二嫂的句子理解人物形象。
难点跳的课文,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二、把握文意,理 1. 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外貌
语言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亲年杨二嫂老年杨二嫂
外貌
语言
总体印象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