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是指对政府官员廉洁奉公、清正廉明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起源于古代社会的君子风范,强调官员应以公正廉洁的行为态度服务于人民,并以廉政为美德标准。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忠诚奉公:古代官员强调忠诚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公正的态度为人民服务,不图私利,严守职责。

2. 廉洁清正:古代官员注重个人操守和廉洁自律,不接受贿赂和私利,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以清正无私的形象示人。

3. 严惩贪污腐败:中国古代法律对贪污腐败行为有着严厉的惩治措施,如剥夺官职、处以极刑等,倡导公正执法和清明法治。

4. 公平正义: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强调公平、正义和法治,推崇公正的官员和决策,保障人民的权益。

5. 公共利益优先:古代官员注重整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尊重和关心人民利益,以国家利益为先。

6. 君子风范:古代廉政文化倡导官员具备君子之风,体现在廉洁自律、公正忠诚、以身作则等方面,塑造了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积极影响。

然而,在现代社会,廉政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社会制度和法治体系进行创新和发展。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借鉴和启示摘要: 中国古代社会的廉政文化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容各派学说、规模宏大、结构庞杂、内容丰富和体系完备的廉政理论体系。

它包括传统社会的廉政观、民本观、德治观、吏治观、法治观、制衡观、教化观和修齐观。

传统廉政文化是传统社会实现政治清廉、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精神支柱,是当代中国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根基。

关键词: 中国; 古代社会; 廉政文化; 借鉴;启示引言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产生的时间很早。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反映,文明诞生之初的氏族首领已经注意到了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对自身素质的要求,记载了为政者要勤政、节用、爱民、尚贤等内容。

历经漫长的历史长河,各个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社会大众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实践总结,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体系。

这其中,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批判的加以继承。

1、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特点1)十分注重思想教化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积极大力倡导廉政,多种途径传播廉政信条,力图使官吏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克制。

在教育内容上,主要以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为主,强调“修身为本”、“为政以德”“洁身自律”、“淡泊名利”。

儒家伦理道德既是社会整体价值取向,又是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构成了古代传统廉政文化的主体内容。

在教育途径上,包含:一是家庭廉德教育;如宋代司马光为教诫儿子,专门写了篇《训俭示廉》的家训。

二是学校伦理教育;从私塾、乡学到国子监,“平政爱民”、“节用而爱民”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贯穿始终。

三是皇帝圣谕教育;古代皇帝为圣上天子,金口玉言,其一言一行均对官员和社会有很深的影响。

官吏自踏入仕途后,皇帝经常对他们进行”仁、义、廉、耻”的朝廷教育。

2)积极塑造清廉典范历代王朝还都十分注意弘扬宣传清官廉吏,引导官场廉洁奉公的正气。

经过历代文学家、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各类廉政思想、廉诗、廉文、廉事,使得“一钱太守”刘庞、“三汤道台”汤斌、“古今第一廉吏”于成龙,汉代的杨震,宋朝的包拯,明朝的于谦、海瑞、况钟以及清初的张伯行等等,一大批清官廉吏的故事,在不同时代都能始终保持形式的新颖性和内容的艺术性,构成了我国古代廉政建设过程中独特的清官文化。

廉政文化 诗词

廉政文化 诗词

廉政文化诗词廉政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腐倡廉的重要手段。

诗词作为文化遗产之一,可以传承廉政文化,引领人们向善向美。

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廉政文化与诗词的结合。

一、忠诚廉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背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公务员需要尽其所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保持高度的忠诚度和廉洁度。

唐代杜甫的《前出塞九首之一》中写道:“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但闻塞上犹歌唱,回看天地尽西东。

”他将无数的战士不畏强敌,因听到塞上的歌声而更加振奋的场景进行了生动的写照。

这就体现出公仆的使命感和忠诚度。

二、清正廉洁清明廉洁的公仆对社会更有价值。

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草原是原始的,代表着廉洁纯洁,希望官员也能保持着清白、不受腐蚀、不受损害的洁净。

同时,他提到野火,“野”即野蛮,这也暗指官员们有可能发生贪腐。

但他说野火烧不尽,说明那些见利忘义的人不会永远得意的,而官员们的清正廉洁才能够不断重生。

三、守纪律、讲规矩守纪律讲规矩是在工作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

《锦瑟》是南朝梁歌代表性作品之一,表达的不仅仅是恋爱之苦,更是对纪律、规矩的看重。

柳永写道:“悔教夫婿觅封侯,误入藩邸错玉楼。

望门投止南溪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段诗歌作为一首从古至今不断流传的经典之作与纪律和规矩息息相关,而且更以情感表达了对道德规范的具体视角。

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重在落实,要落实,就需要相应的执行力来保障。

唐朝花李树的《卜算子》中有“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冤鬼。

十五光年飞来急,争得仙人两鬓生。

”人们常常用它来表达对某些情况的不满,认为神仙都未达到这等速度,活人更不可能。

而“仙人”在古代文化中也代表了极高的权力,到了现在,我们也可以称作“官僚主义、法外官权”。

而本诗歌中,“仙人两鬓生”就很好地诠释了权力滥用、刑事腐败的故事,这正是依法治国所需要避免的。

中国廉洁文化溯源

中国廉洁文化溯源

青史如鉴耀千秋1、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他明察秋毫、仁威兼施,为百姓着想,使天下信服。

帝喾的元妃姜嫄本身就是一位极其贤淑有德的伟大女性,据《诗经》记载,名声赫赫的圣母姜嫄,德行端正专一。

姜嫄善于种植五谷,女儿善于植桑养蚕,当时的妇女都向她们学习。

《史记》记载,她的儿子弃(也就是后稷),从小就有高远志向,帝喾和妻子教育他廉洁做人、为民做事。

后稷承继了父母的教诲,他有相地的本领,善种谷物稼穑、教民耕种,而且他第一个建立粮食储备库和畎亩法,放粮救饥,被后世尊为农耕始祖、五谷之神。

周朝人则尊后稷为始祖。

2、《尚书·尧典》记载帝尧为政“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以及要“敬授民时”,这里面就包括了为政者要勤政、节用、爱民、尚贤等多层次含义。

(人物形象:尧)3、皋陶首先提出了“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这构成了中国古代廉政制度、行为、思想的基础价值观,是古代廉政制度形成的重要文化基石之一。

(人物形象:皋陶)4、《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

”三代的刑律对贪贿已有严格的规定。

西周穆王时的《吕刑》中有所谓“五过之疵”,即“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大意是指官吏办事不公、贪赃受贿,执法者要秉公处理。

5、《周礼》就曾经提出,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政、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

6、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将“廉”理解为立身处世、为官理事的重要价值取向,其中法家更是把“廉”和“政”相结合,认为“礼义廉耻”是立国之本,并制定了“廉不蔽恶”的原则。

7、屈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廉洁倡导者,还是用生命践行廉洁的实践者,堪称中国廉政文化的鼻祖。

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作品《卜居》和《招魂》中。

古诗词中的廉政文化

古诗词中的廉政文化

古诗词中的廉政文化古人治国理政追求廉政,许多古诗词中也反映了廉政的思想和理念。

下面列出几首著名的古诗词,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廉政文化。

一、《滕王阁序》作者:王勃内容简介:王勃藉滕王登高楼之际,写下了这篇名篇。

其中一部分反映了古人思考廉政的态度。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抑乎酒食,颓然童颜?豈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公尚且堂堂,况于贫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嗜欲者,人之所傅也;而薄幸者,天之所伐也。

……此皆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思想,强调了修身齐家、儒雅风清、克己复礼的重要性。

以官治官,重视廉洁自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视作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二、《赤壁赋》作者:陆游内容简介:此篇赋记录了三国时期,吴、蜀联军在赤壁上的历史战役。

其中抒发了作者对于政治清明的向往,反映了古人对于清政廉政的追求。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陆游在此篇赋中指出,一个君子要求静心修身,勤俭持家,不慕名利,不好逸恶劳,方能成为有用之才。

这种淳朴严谨的思想在许多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

三、《小石潭记》作者:唐·欧阳修内容简介:欧阳修在这篇记述中,叙述了自己用洒扫雅化小石潭这一小事来表现自己守廉的思想与才气。

垂拱者象而鲜能自完,颓蹶者土而不同其支。

盖因修德不修业,将欲善其事而多端若此也。

余心怀韬略,奚恶乎郑卫!元嘉之盛,纳谏如流,日月莫徘徊,而四军之戒,靡不精修。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微吾人世,当用其志。

欧阳修在小石潭这一小事中,抒发了自己对于勤厉政德、持节守廉的思想。

正所谓“先以自责,而后人之责;先守其志,而后人之守。

”正是这一精神,投人于千秋,促进了诗词、文章和文化创新。

以上就是几首反映廉政文化的古诗词,表达了中国古代尊崇廉洁清政的思想理念。

中国 古代廉政 文化

中国 古代廉政 文化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廉”,强调官员应具备清廉的品质,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

历史进程及事件相传尧舜时期,缙云氏有个不成才的儿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老百姓把他列为四凶之一。

当时,辅佐尧的舜果断流放了。

夏商周时期,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思想家在对殷亡周兴等问题的追问和思考中得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的结论,认为只有“敬德保民”,才能保持政权。

春秋战国时期,鲁相公仪休喜爱吃鱼,人们争相买鱼送他,他却坚辞不受。

公仪休说,收了人家的鱼就要按人家的意思办事,难免枉法,如果被免职了还能吃上鱼吗?不收人家的鱼就不会被免职,这样就能“长自给鱼”。

秦汉时期,一篇名为《为吏之道》的文书,教育为官者“必精絜(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无)私”,指出应当具备“五善”:“一曰中(忠)信敬上,二曰精(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龚(恭)敬多让。

”这其中的“洁”、“正”、“慎”、“敬”、“让”、“无私”、“忠信”、“清廉”、“善行”等,都是廉洁文化的重要内容。

隋唐时期,唐太宗教育臣下要珍惜生命,犹如不能用贵重的明珠“弹雀”一样,不能用珍贵的生命“博财物”。

他说:“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宋元明清时期,清代于成龙在“绝贿赂”部分写道:“夫受人钱而不与干事,则鬼神呵责,必为犬马报人;受人财而替人枉法,则法律森严,定当妻孥连累。

清夜省此,不禁汗流。

是不可不戒。

”社会基础秦汉时期,秦以军功爵制代替传统的世卿世禄制,杀敌立功,报效国家,可以获得土地与官职。

在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有兄弟两人写给家里的两封书信,信中除了浓浓的亲情和乡情,还希望家里寄来钱和布,并询问自己所获得的爵位奖赏到家了没有。

他们知道,虽然背井离乡、战场残酷,但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

古诗词里的廉政文化

古诗词里的廉政文化

古诗词里的廉政文化
古诗词里的廉政文化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廉政的追求和崇尚。

以下是几首古诗词中所体现出的廉政文化:
1. 杜甫《戍夜》:“古台摇落後,豪杰寂无声。

望月复何识,
飞星自有情。

初漏驱寒近,宫边日晚明。

廉政府苍生,岂有私欲盈。


2. 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
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3.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处,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这首词虽然没有直接表达廉政
文化,但通过描述古人的高风亮节和对遗迹的怀念,体现了对廉政的向往)
古诗词中的廉政文化不仅鼓舞人心,嘉许廉洁之风,也警示了历代政治家和文人士大夫们不忘廉政初心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要点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要点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一、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涵义和起源廉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是一个重要概念。

在古籍中“廉政”一词很少同时出现,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中。

“廉”字可见的最初含义是堂屋的侧边,语出《仪礼•乡饮酒》“设席于堂廉东上”。

用廉字表示政治行为出自《周礼•天官冢宰》中所记载的“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汉代以后,“廉”成为了官吏具备的一种职业道德。

而“政”在《释名》中的解释是“正也,下所取正也”,这就要求官员具有正直、正义、无私的优良品德。

廉政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使政治廉洁,按照现代政治实践理解,廉政是与贪腐直接对立的一种行为,此外还应当包含勤政务实,政府清廉和政治清明等方面。

决定廉政文化形态的根本因素是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

一般来说,只要有公共权力的出现,贪与廉、勤与惰的对立观念,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就必然产生。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同样是随着公共权力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

更为重要的是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出现为贪腐行为的出现打下了物质基础。

贪腐行为出现后,廉洁政治就成为了人们的普遍诉求。

在上古五帝时期先民们就有了朦胧的廉政意识,如部落联盟中的首领推举在五帝时期发展到了禅让制,使有德者居于首领之位,此时勤政、节俭、爱民、尚贤的公仆意识随之出现。

这就成为了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源头。

二、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外延——德治思想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对义利关系的不同认识。

古代廉政思想是德治思想的核心,而德治思想则是廉政思想的理论外延。

德治思想就是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廉政思想是古代廉政思想的主流,它包含以民为本、清廉节俭、举贤任能、正己修身等方面。

其中以民为本主要体现为重民贵民、爱民仁民和安民保民。

西周时期先贤们提出了“敬天保民”、“民惟邦本”的思想观念,之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轲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和“君民同忧乐”思想,充分的表现出对民众的重视。

尧舜禹时代廉政文化

尧舜禹时代廉政文化

尧舜禹时代廉政文化
尧舜禹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之一。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廉政文化的理念和实践,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以民为本:尧舜禹时代的统治者非常重视人民的利益,强调以民为本,尊重人民的意愿和需求。

2. 任人唯贤:尧舜禹时代的统治者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他们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推荐、选拔、试用等,选拔出了一批有才能、有道德、有责任心的官员。

3. 崇尚廉洁:尧舜禹时代的统治者非常崇尚廉洁,他们自己以身作则,同时也要求官员们保持廉洁,不得贪污受贿。

4. 公正执法:尧舜禹时代的统治者非常注重公正执法,他们制定了一些法律和制度,要求官员们严格执行,不得偏私。

5. 重视教育:尧舜禹时代的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他们通过教育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道德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些廉政文化的理念和实践,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上的廉政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廉政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廉政文化廉政不仅是一种政风,更是一种文化。

廉政文化是关于廉政的知识、、规范、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

它不因历代政治、制度的更迭而消失。

廉政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中华文化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廉政文化起源中国廉政文化萌芽于中华文化形成之初,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源头可追溯到上古原始氏族部落联盟时期。

那时,人类虽然没有后世严格意义上的廉政意识,却有了平均分配食物的概念,有了最早的廉政行为和措施,并给后世留下了民主议事、推举有德者居其位的廉政记忆。

一位叫XXX的氏族首领首先提出了XXX,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这里所提到的简而廉,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廉政文化的最早记载。

把廉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则是在西周初年。

《XXX;XXX;小宰》日: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

一日廉善(指善于行事,能获得公众好评);二日廉能(指能行政令,较好地贯彻各项法令);三日廉敬(指不懈于位,恪尽职守);四日廉正(指不倾邪,品行方正);五日廉法(指守法不失,执法不移);六日廉辨(指临事分明,头脑清楚,不疑惑)。

小宰是西周天官的属官,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评判官府的善、能、敬、正、法、辨六件事。

这种以廉为本考察群吏的政绩,裁断高下优劣的做法,称为六廉。

沿着《周礼》的脉络,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都把廉作为传统品德的中心,形成了一个比力完整的品德系统。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无一不表扬廉,其中法家更是把廉和政结合起来考察,认为礼义廉耻是立国之本,并制定了廉不蔽恶的原则。

墨家学派也一样强调XXX在品德伦理中的紧张意义,因而最早把廉作为紧张德性提出来,认为君子之德有廉、义、爱、哀四行。

此后的各个朝代都设立了各类监察与反贪机构,出台了各类法典以奖廉罚贪。

如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监察法XXX时的监御史九条,XXX时的刺史六条,明初颁布的一系列劝勉官吏的文书和诰谕,清代实行的养廉银制度等。

古代廉政文化

古代廉政文化

古代廉政对现在的影响姓名:田央班级:矿业学院工业工程14-01班学号:01140275古至今日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理论精华,是促进当代社会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借鉴。

文章概括了古代廉政文化的特点:第一,古代廉政文化理论丰富;第二,古代廉政文化形式多样;第三,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中重人而不重制度的理念对廉政监督及实施无疑是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明显的特征和缺陷。

“廉”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可追溯到西周初年,《周礼·天官冢宰》曰:“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洁,六曰廉辩。

”以廉为本考察群吏的“善、能、敬、正、法、辩”六件事,裁断政绩高下优劣,称“六廉”。

不难看出,中国封建朝代都把“廉”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

在中国的春秋时期,法家将廉政与政治结合起来,把礼义廉耻作为立国之根本。

《管子·牧民》有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孟子认为,为官者不取不义之财,即为廉:相反,若取了不义之财,就是伤害了廉。

鉴于历代兴亡成败的经验教训,宋太祖赵匡胤指出:“吏不廉则政治削,禄不充则饥寒迫,所以渔夺小利。

蠹耗下民,徭兹而作矣”(《中国反贪史》第740页)。

朱元璋称帝后,经常以“元亡于吏”的教训告诫臣下:“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民之贫困在于“徭役之重及吏民因缘为奸”。

中国的古代的廉政文化不但为惩治腐败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形成了以廉洁为荣,以贪婪为羞耻的社会道德风尚。

《贞观政要·求谏》中唐太宗对公卿们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也?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臣全心全意保住君主的“国”,君主就全心全意保护臣子的家,这是一种相互交换的关系。

在这样的框架内,官员品德素养在选拔任用的过程中就尤为重要性。

廉政文化教会我了这些很有用的东西。

1.戒除贪念。

儒家鼻祖孔子肯定人们对富贵的追求,但同时强调要有不贪求的心态。

廉政文化

廉政文化

信念丧失,求神拜佛
官气熏天,横行霸道
2011年5月22日网 上流行一帖,辽源市 环保局局长郭东波在 2011年春节后的一次 全局大会上的讲话录 音: “领导就得骑 马坐轿,老百姓想要 公平?臭不要脸!”
林嘉祥
“我就是干了,怎么样? 要多少钱你们开个价吧。我 给钱嘛!“你知道我是谁吗? 我是北京交通部派下来的, 级别和你们市长一样高,和 市委书记是山东老乡。我卡 了小孩的脖子又怎么样,你 们这些人算个屁呀!敢跟我 斗,看我怎么收拾你们”。
加借 鉴 强 传 官统 德廉 政 修文 养化
中国古代廉政诗赏析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 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 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 《戒廉家训》
—《书端州郡斋壁》宋 包拯
官德的两个层次——
第一,做一个好人(个人修养) 第二,做一个好官(道德修养)
“官德”的本质是一种政治道德,它涉及 到运用国家权力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问题, 处于社会道德的核心地位。 官德——为官之魂 从政之本 用权之道
当前官德领域存在的问题
官气熏天,横行霸道 疯狂贪婪,欲壑难填 趣味低下,生活腐化
中国古代廉政诗赏析
积玉堆金官又崇, 祸来倏忽变成空 五年荣贵今何在, 不异南柯一梦中。
——《临刑诗》 唐 陈蟠
主要内容:
一、传统廉政文化的渊源
二、传统廉政文化的基本内容 三、官德的本质及其重要意义 四、当前官德领域存在的问题 五、传统廉政文化对加强官德修养的借 鉴意义
一、传统廉政文化的渊源
■廉: ——《说文解字》:“廉,仄也。 从广兼声” ——《说文解字注》:“堂之侧 边曰廉”,意指堂屋的侧边、棱角, ——取其“方、直”之义,以此 喻人正直。 《广雅· 释诂》:“廉,清也”

中国历史上的廉政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廉政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廉政文化廉政不仅是一种政风,更是一种文化。

廉政文化是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

它不因历代政治、制度的更迭而消失。

廉政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中华文化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廉政文化起源中国廉政文化萌芽于中华文化形成之初,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源头可追溯到上古原始氏族部落联盟时期。

那时,人类虽然没有后世严格意义上的廉政意识,却有了平均分配食物的概念,有了最早的廉政行为和措施,并给后世留下了民主议事、推举有德者居其位的廉政记忆。

一位叫皋陶的氏族首领首先提出了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这里所提到的简而廉,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廉政文化的最早记载。

把廉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则是在西周初年。

《周礼·天官·小宰》日: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

一日廉善(指善于行事,能获得公众好评);二日廉能(指能行政令,较好地贯彻各项法令);三日廉敬(指不懈于位,恪尽职守);四日廉正(指不倾邪,品行方正);五日廉法(指守法不失,执法不移);六日廉辨(指临事分明,头脑清楚,不疑惑)。

小宰是西周天官的属官,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评判官府的善、能、敬、正、法、辨六件事。

这种以廉为本考察群吏的政绩,裁断高下优劣的做法,称为六廉。

沿着《周礼》的脉络,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都把廉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道德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无一不褒扬廉,其中法家更是把廉和政结合起来考察,认为礼义廉耻是立国之本,并制定了廉不蔽恶的原则。

墨家学派也同样强调廉在道德伦理中的重要意义,因而最早把廉作为重要德性提出来,认为君子之德有廉、义、爱、哀四行。

此后的各个朝代都设立了各种监察与反贪机构,出台了各种法典以奖廉罚贪。

如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监察法汉惠帝时的监御史九条,汉武帝时的刺史六条,明初颁布的一系列劝勉官吏的文书和诰谕,清朝实行的养廉银制度等。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及其现代启示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及其现代启示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及其现代启示作者:杨娟来源:《生活文摘》2017年第06期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廉洁文化传统。

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里就有“廉洁”一词的出现:“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 。

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廉洁”时认为:“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就是说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

在廉洁文化的发展史上,一些有作为的君主如秦始皇、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明太祖、康熙、乾隆等,在廉政思想、法规、制度、措施等方面都做出过积极贡献。

历朝历代也有许多清官廉吏、贤人君子把廉洁的品格作为自己的价值理想和政治实践追求,如汉朝的贾谊、董仲舒,魏晋时期的诸葛亮、陶渊明,唐朝的魏征、狄仁杰,宋元时期的范仲淹、包拯、司马光、王安石,明清时期的张居正、海瑞、顾炎武、于成龙等,他们的对于廉洁的思想主张和政治实践,都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廉洁文化的思想内涵,是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对当前我国践行依法治国、依规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仍然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广大民众用口碑传唱等方式,颂扬他们心目中的明君清官,唾弃贪腐佞臣,在孕育和发展廉洁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内涵我国传统廉洁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大体包括廉政制度文化建设、廉政思想文化建设和廉政社会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彼此相互推动,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

第一、廉政制度文化建设。

自战国秦汉以来,廉政建设由原先的道德追求向制度层面的转化,使得国家围绕如何在政权体制中反腐倡廉做出了许多精密的设计,并在法律法规,监察、监督,行政管理上得以体现,由此,廉政设计和建设也成为古代政治家的政治理念之一,这种理念既是廉政制度文化推动廉政制度建设的反映,反过来也丰富并发展了廉政制度文化的内容。

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对现代廉政文化建设的历史意义

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对现代廉政文化建设的历史意义

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对现代廉政文化建设的历史意义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在我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出现贫富分化,公共权力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由于人类自私利己的本性,加之权力易被滥用的特点,贪污腐败现象也随之产生,到了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体制,加之民主制度的缺失,腐败现象更为盛行。

过于泛滥的腐败往往会引起民众的不满和抗争,从而危害统治阶级统治基础,因此,我们的祖先总结出了深刻的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

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就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社会大众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实践并形成的关于廉政制度建设的思想、廉政行为的道德规范意识、社会评价,廉政时代与廉政人物颂扬与传播的艺术方式等方面的总和。

它们中的许多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结合中国实际对廉政问题的缜密思考,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卓越智慧。

我们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同时,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就有大量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大力宣扬。

一、借鉴古代廉政文化产生的途径来推动中国廉政文化的产生。

廉政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是以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并构建了一定的政治结构为前提的。

没有相应的政治和政治制度产生,廉政文化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廉政文化与政治文化之间紧密相连。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进一步加大预防腐败的工作力度,必须继续在加强教育上下功夫,使领导干部自觉拒腐防变,带头廉洁自律。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创新形式,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由此充分说明了作为一种先进文化的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且成为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为广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推动了中国新时期廉政文化水到渠成的产生。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古代中国是一个廉政与道德价值观相互融合的社会。

从古代传世文献和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对廉政的高度重视和推崇。

廉政文化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展开探讨,分为三个方面:廉洁自律,公正无私和治理有方。

廉洁自律是古代中国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官员以廉洁自律为核心价值观,对自己要求严格,将廉洁作为一种责任和使命。

他们坚守廉洁底线,不受贿赂、不侵占公共财产,不滥用职权。

以孟子为例,他曾说:“百官而邪为,酷刑疑狱而浮说者诛之。

” 孟子的这番话深刻阐释了官员廉洁自律的重要性。

只有官员始终坚守廉洁自律,才能保证政权的廉政和政府的公信力。

公正无私是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官员应保持公正无私的态度,无论是处理案件还是处理政务,都要做到公平合理。

公正无私要求官员不偏袒任何一方,不以亲友私情来决定事情的成败。

古代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公正无私的典故,比如司马光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和程颢的“查理知己仍知己”。

这些典故都反映了古代官员崇尚公正无私的精神和戒律。

只有官员心怀公正无私,才可赢得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治理有方是古代中国廉政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治理有方要求官员不仅要作为行政统治者,还要关注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

在治理方面,官员需要善于控制腐败,管理国家财政和经济发展,以及改善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水平。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他致力于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平反冤案、推行宽政、重用人才,为当时的社会稳定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治理有方不仅要求官员具备管理能力和政治智慧,还要求他们有一颗为民造福的初心。

古代中国廉政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

它为后人树立了廉洁自律、公正无私和治理有方的榜样。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古代廉政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在当代,廉政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需要以古代廉政文化为基石,倡导廉洁自律、公正无私和治理有方的价值观,以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故事

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故事

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故事廉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

在悠久的传统文化中,许多廉洁故事传颂着品德高尚、廉洁自律的典范。

本文将为您讲述一些经典的廉洁故事,让我们一同感受古人的廉洁精神。

一、子罕辞玉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名叫子罕的官员,他品德高尚,清正廉洁。

一次,有人送给子罕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希望他能帮忙谋取私利。

子罕坚决拒绝,并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我若受尔玉,则我失其宝,尔亦失其宝。

”这个故事传颂了子罕辞玉的廉洁精神。

二、杨震拒金东汉时期,杨震是一位著名的清官。

一次,他路过昌邑,昌邑令王密夜晚拜见,献上十金,说:“深夜无人知。

”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王密听后,深感惭愧。

杨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廉洁自律的品质。

三、包拯铁面无私北宋时期,包拯是一位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清官。

他在任期间,严于律己,公正无私,审理了许多疑难案件,深得民心。

包拯一生清廉,从未贪污受贿,他的故事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廉洁典范。

四、海瑞罢官明朝时期,海瑞是一位以清廉著称的官员。

他在任浙江淳安知县时,因为不满官场腐败,毅然上书弹劾严嵩、严世蕃父子,结果被罢官。

海瑞罢官后,仍然坚持廉洁自律,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

五、于成龙守贫清朝时期,于成龙是一位著名的清官。

他历任知县、知府、巡抚等职,始终保持廉洁自律,守贫如洗。

于成龙曾说:“吾生平志在廉,誓不取民间一钱。

”他的廉洁事迹,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总结: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故事,传递着中华民族崇尚廉洁的美德。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为官者应以民为本,廉洁自律,不为个人私利而损害国家、民族的利益。

中国历史上的廉政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廉政文化
廉政文化以崇尚廉洁、鄙弃贪腐为价值取向,融价值理念、 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人们对廉洁政治和廉洁社 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精神追求。
历史渊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先 秦时期就形成了丰富的廉政思想,如 儒家的“仁爱”、“礼义廉耻”等观 念。
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廉洁奉公 、勤政为民的清官廉吏,如包拯、海 瑞等,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廉政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重官德修养
中国廉政文化强调官员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操守 ,注重官德修养,以德服人。
创新现代廉政文化理念和方法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法律法规体系,为廉政建设提供有力法制保障。
加强监督制约
强化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等各方 面监督制约机制。
推进科技反腐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反腐倡廉工作效率和水平 。
创新传播方式
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如 影视、网络等,创新廉 政文化的传播方式,提 高其影响力和感染力。
提出加强当代廉政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完善法律制度
强化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体系,加大对腐 败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不敢腐、不能腐 、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舆 论监督等多元化监督机制,确保权力在阳 光下运行。
清明。
考课制度
古代实行考课制度,对官员政绩 进行考核评估,奖优罚劣。
案例举隅
如包拯、海瑞等历史名臣,他们 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事迹成为
古代廉政典范。
03
CATALOGUE
近现代廉政建设与改革
晚清时期廉政建设与改革
1 2 3
设立监察机构
清朝晚期,政府设立了都察院等监察机构,对官 员进行监督和弹劾,以维护吏治清明。

廉政文化的历史脉络

廉政文化的历史脉络

廉政文化的历史脉络
廉政文化是指对于一种社会公众对于廉洁、诚实、公正的道德准则的认知和重视,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上,廉政文化在不断地显现和发展,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世界各地,廉政文化一直是人们所推崇和倡导的。

一、古代廉政文化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几乎在所有历史时期都存在。

在商代,商纣王的暴政引起了人民的强烈抵抗,以“祭告天地”的形式表达了其强烈的愿望。

在秦代,李斯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规范了政治生活及官员的行为。

在汉代,天下大计由后汉大官员张衡创造的汉武帝信任下颁行了“舞锦歌”,乐舞褒扬正直公正之士。

此外,在唐宋,廉政精神也获得了弘扬,为传统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现代廉政文化的发展
在当代,廉政文化的重要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和强调。

政府部门已经开始关注公众对廉政文化的重视,尤其是在反腐斗争方面,不断加强法规制度的完善,并不断采取有力措施来维护廉洁的政治环境,推动廉政文化的发展。

三、廉政文化的现代实践
当前,廉政文化的实践需要不断地弘扬,不断拓展。

除了政府部门加强反腐斗争,公众的加入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不断扩大廉政文化的影响力。

同时,学校也应当在教学中注重廉政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培养学生的正向价值观念,使他们成为廉洁官员和良好公民。

综上所述,廉政文化一直是我们推崇和向往的文化之一,它折射出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态以及政府的形象,同时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将廉政文化发扬光大,不断提升其实践的范围和深度,以保障国家的长远健康经济生长和人民的福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2014-08-25 15:45来源:检察日报我要评论0字号:核心提示:现实中的反腐形势正如火如荼,以古为鉴,我们或可把握现实中的一点一滴。

“廉政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个分支,它以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并构建了一定的政治结构为前提。

没有相应的政治和政治制度产生,廉政文化也就无从谈起。

故宫乾清宫“正大光明”匾,象征着封建统治者对“言行正派”的推崇现实中的反腐形势正如火如荼,考察数千年的政治文化尤其是廉政文化,以古为鉴,我们或可把握现实中的一点一滴。

“廉政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个分支,它以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并构建了一定的政治结构为前提。

没有相应的政治和政治制度产生,廉政文化也就无从谈起。

由于廉政文化与特定的政治文化紧密相连,因此,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廉政文化的产生道路是不完全相同的,即使研究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廉政文化也要注意它的特定含义,不能作简单的解释和比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卜宪群告诉记者的这句话,既是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客观叙述与评价,也蕴含着廉政文化的历史镜鉴意义。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这一重大课题的主持人,卜宪群对记者说,这一课题正是以宽广的学术视野来观照中国廉政文化的缘起与发展。

“六廉”: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内核“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产生时间很早。

文明诞生之初的氏族首领已经注意到了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对自身素质的要求。

”卜宪群介绍,《尚书·尧典》记载帝尧为政“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以及要“敬授民时”,其思想涵盖为政者要勤政、节用、爱民、尚贤等多层次含义。

《尚书·皋陶谟》中提出的所谓“九德”,也主要是针对为官者的素质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皋陶谟》中表达的“天聪明,自我民聪明。

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是传统“民本”思想的渊源所在,也构成了中国古代廉政制度、行为、思想的深层次价值观,是古代廉政制度形成的重要文化基石之一。

随着国家的产生及其形态的完善,廉政文化的内容也日渐丰富。

三代(夏、商、西周)王朝的更迭使统治阶级认识到“天命”无常,要保持统治的长久就必须把剥削和压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必须对被统治者“民”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

人们所熟悉的“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夫民,神之主也”等等言论就是“民本”思想触动统治阶级政治神经后的感慨,也是三代廉政制度、行为、思想产生的深层文化意识之一。

卜宪群认为:“三代对贪贿的惩处是否都出自于民本思想的价值观,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但以条规刑律对贪加以惩戒,这是在以往基础上的一种发展。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这一时期廉政文化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政治家、思想家们关于“廉政”问题的思考多姿多彩。

齐相晏婴说:“廉者,政之本也。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晏婴还与齐景公专门讨论过“廉政”问题。

一次,景公问晏婴:“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婴对曰:“其行水也。

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

”意思是廉政能否持久,关键在于各级官吏能否做到坚守美德,出污泥而不染,做廉洁的表率。

这个时期廉政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首推法家的廉政文化学说。

法家从人具有贪欲的天性出发,既主张从制度上设官分职,加强监督,防止腐败的产生,也主张从道德的层面对包括君主在内的各级官僚进行教育。

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说:“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

所谓直者,义必公正,心不偏党也。

”法家的另一代表人物管子认为:“国有四维”,即礼、义、廉、耻。

他还说:“欲民之有廉,则小廉不可不修也。

小廉不修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廉,不可得也。

”卜宪群就此评价:“法家的廉政文化思想较之以前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不仅春秋战国之际列国的廉政制度、廉政教育乃至官吏的廉政行为的深层次价值观念在法家思想中大都可以寻到踪迹,而且整个封建时代的廉政文化也都无法回避法家所奠定的基础。

”君子之道:思想家心中的最高标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大体包括廉政制度文化建设、廉政思想文化建设和廉政社会文化建设三个方面。

战国秦汉以降,廉政建设由原先的道德追求向制度层面转化,国家围绕如何在政权体制中反腐倡廉作出了许多精密的设计,并在法律法规、监察监督、行政管理上得以体现。

由此,廉政设计和建设也成为古代政治家的政治理念之一,这种理念既是廉政制度文化推动廉政制度建设的反映,反过来也丰富并发展了廉政制度文化的内容。

卜宪群介绍,所谓廉政社会文化建设应当包括三个层次:第一,统治级通过政治宣扬在全社会倡导廉洁为政的社会风气。

被统治阶级确立为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对古代社会廉洁风气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儒家经典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同构思想,由孝推及忠、廉的家庭伦理与政治伦理相结合的思想,使廉政文化中的若干因素普及到社会中的个人和家庭。

第二,社会大众形成的舆论监督。

在中国古代廉政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社会舆论构成了廉政文化的独特内容之一。

这种舆论表现为社会大众自发地对贪官污吏的鞭挞和对廉洁为政者的歌颂。

如东汉末年太学生奔走呼号,揭露腐败政治。

第三,各种旨在惩恶扬善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的民歌、民谣、诗赋、小说、绘画、雕塑、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中,都有丰富的廉政文化内容,它们在社会中的传播,有力推动着整个社会廉政氛围的形成。

“廉政制度文化、廉政思想文化和廉政社会文化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彼此相互推动,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

”卜宪群说。

高薪养廉:中国古代的廉政尝试中国历史上职业化的官僚队伍自战国以后建立,为保障这支队伍的高效运行,廉政制度建设不可缺。

我国历史上的廉政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官吏选用与管理制度中的廉政保障制度、监察与权力制衡制度、乡论及舆论监督制度、奖惩与养廉制度等等。

卜宪群评价,群众的“谤言”,“足以补官之不善政”(《国语·齐语》),这是一种智慧的认识。

我国历史上注重以民众的舆论来监督官吏的廉政行为,此举逐渐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将其吸收到廉政制度建设中来。

自汉代开始,个人家庭孝悌等伦理行为,勇敢、节俭、廉洁、济贫、正直等形成的地方声誉,是国家选拔官吏时的重要参考,这在当时称为“乡举里选”(《后汉书·章帝纪》),这些舆论又称为“乡论” (《后汉书·陈寔传》)。

东汉后期规定,州县官治理不善,老百姓给他们编“谣言”者,一律免官。

我国历史上有风闻奏事、举报,自汉至清普遍存在,是廉政管理的一个有效办法。

奖廉制度既有行政制度也有法律制度,是保障官吏廉洁从政的方法之一。

历代都有对廉吏的褒奖制度,考核优秀者将获得升迁、超迁、增秩、赐爵、赏金、画像、立祠、下诏书表扬、死后谥号评定、追赠荣誉官职以及上朝特殊待遇等表彰。

俸禄与廉政的关系是历史上官吏管理的一个经常性的话题。

汉代就有很多人抱怨俸禄不足,特别是低级官吏。

汉宣帝自己也说,这些小吏很勤劳,但俸禄太薄,让他们不侵吞老百姓,难呀!东汉开国后就着意提高了俸禄。

北魏初期,官吏基本没有俸禄,贪污成风。

一个人单身去做官,回来时满载而归。

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正式制定了班禄制度,给各级官吏发放固定俸禄的同时,制定了十分严厉的法令防治贪污,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

北宋及清朝也试行过高薪养廉制度,不过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朝廷推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清朝文献通考·田赋考四》),但是养廉银京官没有,后虽有补贴,仍大大少于外官,京官向外官的索贿由此半公开化。

后来养廉银的发放也因国家财政亏空等因素遭到各种克扣,贪贿之风仍在盛行,重蹈了北魏的覆辙。

如果“只知有私不知有公”,“豪奢逾度”,再多的薪水也不能振作吏治。

家国同构:从理想到歧路廉政意识与国家意识分不开。

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宗法血缘关系残留严重,并且血缘与政治的关系很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建立后,也没有彻底打破这种关系。

而历代统治者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个特点大力宣扬“孝亲”、“忠君”的“家国同构”观念,从这个角度培养、教育官吏的爱国意识,而这种意识对于官吏的政治行为又有深刻的影响。

家国同构意味着个人、家庭与国家紧密相连,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

《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指出了身、家、国三位一体的关系,并特别突出“家”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这个思想同样体现在儒家思想的诸多著作中。

如《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家国同构使政治权力制约和血缘关系的道德制约实现双向互动,加强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维持社会稳定。

《孝经》既强调父权又强调君权,使“事君”与“事亲”完美结合。

按照这种政治伦理,“事亲”与“事君”一致,“事家”与“事国”一致。

卜宪群评价,在家国同构政治伦理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官吏,其中也有不少人很自然地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视为己任,将自身的行为与家庭、宗族、国家的前途相联系,把孝和忠、廉完满地结合起来。

而国家也希望通过旌表个人、家庭、宗族的方式来激励为政者养成高尚气节,廉洁从政。

家国同构究竟如何体现?《论语·子罕》中宋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汉书·苏武传》说:“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盐铁论·备胡》更是明确声称:“天子者,天下之父母也。

”《后汉书·傅燮传》载其上疏原文:“臣闻忠臣之事君,犹孝子之事父也。

子之事父,焉得不尽其情?”家国同构迎合了历朝历代“天子”“私天下”的思想本质,中国古代王权下的廉政文化的实质本来就是维持统治集团、官僚阶级的利益,几千年中国历史就是专制者因专制上台又因专制垮台的死循环。

(原标题:礼义廉耻:道德约束的千年风景——历史学家卜宪群说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