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班级和班集体

合集下载

第三章班级管理-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三章班级管理-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主题班会、 班级晨会活动、 班务会活动、 班级文体活动、 班级学习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
新P158 旧194
13.“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 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 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乌 申斯基的这段论述告诉我们, 要做好班主任必须( )。 A.注意观察 B.培养良好的班风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了解和研究学生
四、班主任(2) 新P156 旧192
优秀生 中等生 后进生 关心爱护后进生, 尊重他们的人格 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给予充分的关注 和肯定
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为其创造展现自我的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空间,增强自信 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引导正确认识自我, 提供范例,
明确奋斗目标
增强是非观念
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因材施教,促进转化 要有耐心和爱心
四、 班主任(1)
新P155 旧190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建立学生档案 个别教育(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 组织班会活动 协调各种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操行评定
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以下是两位老师对同一名学生写的操行评语:
1、调查研究法 2、目标管理法 3、情境感染法 4、规范制约法
5、全员激励原则
6、平行管理原则
5、舆论影响法
6、心理疏导法
7、行为训练法
三、班级突发事件处理
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处理的原则 2、客观性原则
新P152 旧187
处理方法 2、机智果断应对
1、教育性原则(首要原则) 1、沉着冷静面对
3、有效性原则
一、班集体(2) 新P154
班集体的培养策略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班级管理单选题高频考点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班级管理单选题高频考点

班级管理单选题高频考点1、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同时也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由具体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及良好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

班集体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

3、班集体的发展阶段(1)初建期:松散群体阶段(2)形成期:合作群体阶段班级凝聚力开始出现,大多数学生在班集体中获得了归属感。

形成期是班主任培养班级骨干的重要时期:’C3)成熟期:集体阶段有明确的、共同认可的奋斗目标;形成了坚强的核心;学生已有了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团结的风气。

4、班级管理的模式(2018上)(1)常规模式: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

(2)平行管理: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使每一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

(4)•目标管理:最早提出目标管理的是德鲁克,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5、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2019上、2018下)..(1)个人活动: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课外、校外单独进行的活动。

它往往与小组或群众性活动相结合,由小组或集体分配任务,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才能单独进行。

(2)小组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

小组活动以自愿组合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

(3)群众性活动:群众性教育活动是一种面向多数或全体学生的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归纳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归纳

学习心理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主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 策略、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心理特点和 规律。
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法律法规概述
教育法律法规是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的总称,是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作为教育领域的基本法律,规定了我国教育的性质、方针、任务、 管理体制等,是制定其他教育法规的依据。
班级组织活动的类型
班级组织活动包括主题班会、文艺比赛、体育比赛、社会实践等形 式,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进行选择。
班级组织活动的实施
班级组织活动需要精心策划和组织,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同时要注意安全和效果。
少先队工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少先队组织的性质和 任务
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 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的预备队。少先队的根本任务是引导 少年儿童有爱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 为习惯,增强国家意识、科学意识、 劳动意识、审美意识,锻炼强健体魄 ,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为集体服务 的能力。
学习评价与反馈
教师需定期进行学习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状况和进步 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促进学业发展。
03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基础
01 02
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 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 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教育学研究方法
教育学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 究法等,是进行教育研究的基本手 段。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学实施和班级管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学实施和班级管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学实施了解
1、小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2、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基本方法
3、小学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
4、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和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
掌握
1、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和主要方法
2、小学课堂教学总结的基本方法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班级管理了解
1、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
2、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3、小学班队活动的基本类型
4、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知识
掌握
1、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2、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运用
1、针对班级实际和小学生特点,分析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
2、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有效的班队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班级与班级管理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班级与班级管理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班级与班级管理一、班级的概念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在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同时也是其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一)班集体的发展阶段班集体从其初步形成到巩固成熟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一个学生班集体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如下过程:1.组建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初进学校,全体学生尽管在形式上同属一个班级,实际上都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

班集体靠教师组织指挥,靠行政手段组织班级。

班集体的目的任务都来自教师个体自身要求。

2.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同学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

但是,班级离不开班主任的组织指挥,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班风也尚未形成。

3.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班集体已成为教育主体。

不仅学生干部,多数学生也能互相严格要求。

教育要求已转化为集体成员的自觉需要,也无需外在监督,已能自我管理和教育。

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大家勤奋学习,各项活动表现良好。

4.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是班集体趋向成熟的时期,集体的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为集体成员所内化,全班已成为一个组织制度健全的有机整体,整个班级洋溢着一种平等、和谐、上进、合作的心理氛围,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并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二)班集体的基本特征一个成熟的班集体,一般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条件。

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班级领导集体包括班委会、小组长和各学科代表,以及班级团队组织等。

团结有力的班干部是组织实施班级活动的重要保证力量。

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健全的集体还受到相应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并把取得集体成员认同的、为大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作为完成共同任务和实现共同目标的保证。

3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第三章)

3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第三章)

四、小学各年段学生的特点与管理
(一)低年级学生入学适应的指导
(二)中年级学生自我管理的指导 (三)高年级学生的青春期前期教育 1、青春期前期教育的必要性 2、开展青春期前期教育的原则
第二节 班主任及班级活动
一、班主任
(一)班主任的概念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 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 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 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2、班队例会
3、班队文艺活动 4、班队体育活动 5、班队科技活动 6、班队劳动 7、班队游戏活动
第三节:课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的概述
(一)课外活动含义及分类
(二)课外活动的特点
(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二)课外活动的形式
1、群众性活
2、小组活动 3、个人活动
三、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二、班级活动
(一)班级活动的概念
(二)班级活动的类型 1、日常性班级活动 2、阶段性班级活动(注意事项P114) (三)班级活动的实施
1、准备阶段
2、展开阶段 3、总结阶段
三、班队活动
(一)班队活动的含义
(二)不同类型班队活动的组织 1、主题教育活动
(三)课外活动的意义
1、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 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 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 能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四章第二节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四章第二节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要求
确立班风目标
培养正确舆论
强化行为训练
加强榜样示范
做好表率
班级管理
概念
任务
班级组织建设
班级日常管理
班级活动管理
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
模式
常规管理
平行管理
民主管理
目标管理
功能
第四章学校与班级管理第二节 班级与班集体
第二节
班级与班集体
学生群体
概念
分类
学生正式群体
学生非正式群体
功能
完成教育目标
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
促进学生社会化
促进学生成长
群体的作用机制
群体凝聚力
群体规范
课堂气氛
含义
分类
积极、消极、对抗
影响因素
教师的领导方式(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
突发事件的类型
成员间的分歧
打架斗殴
顶撞
恶作剧
处理的原则
教育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
可接受原则
冷处理原则
处理的方法
沉着冷静面对
机引导
班级与班集体
班级
概念
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
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目标一致的原则
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班集体
概念
一个健全的班集体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
要有明确的共同目标
要有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组织的集体活动
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领导核心

《小学教育知识》考点 班级与班级管理

《小学教育知识》考点 班级与班级管理

《小学教育知识》考点班级与班级管理在教师资格中,一定要了解清楚考试的考点有哪些?下文是的《小学教育知识》考点:班级与班级管理,欢送阅读参考!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1.班级组织的建立
2.班级日常管理
3.班级活动的管理
4.班级
教育力量的管理
(一)常规管理(二)平行管理(三)民主管理(四)目标管理
(一)方向性原那么(二)全面管理原那么(三)自主参与原那么(四)教管结合原那么(五)全员鼓励原那么(六)平行管理原那么
(一)调查研究法(二)目标管理法(三)情境感染法(四)标准制约
法(五)舆论影响法(六)心理疏导法(七)行为训练法
1.教育性原那么
2.客观性原那么
3.有效性原那么
4.可承受原
那么5.冷处理原那么
1.沉着冷静面对
2.机智果断应对
3.公平民主处理
4.善于引导
5.保证教学进度。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3.1:班级和班集体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3.1:班级和班集体

第三章小学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和班集体一、班级的含义及教育意义班级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层学生组织。

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班级是学的基层组织,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班级的教育意义有: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性,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

第二,有利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提高效率,培养社会交往第三,可以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二、班集体(一)概念和特征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班集体有着自己的特征:第一.班集体是一个以学生亚文化为特征的社会群体,它传导和积淀着班级制度的社会文化基因.如:教育目标、规范和组织模式等。

第二.班集体又是一个以教学为中介的共同活动体系,它以课堂教学为中介,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社会化的共同学习活动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整合因素。

第三.班集体还是一个以直接交往为特征的人际关系系统,正是交往和人际关系,动态地反映了集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集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标志着集体形成的过程。

第四.班集体是一个以集体主义价值为导向的社会心理共同体,集体心理的统一性和社会成熟度综合反映了集体主体性的水平。

(二)构成要素第一,共同的目标。

就班级而言,其成员在文化上表现出的同质性,原因在于集体追求共同的目标。

或者说正是因为共同目标的吸引力,班级中的每个成员才可能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第二,一定的组织结构,如班委会、小组等。

班级中存在一定的组织结构。

在我国由于学生规模和人数的关系,通常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一个班被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有班委和小组长,不同的学科有相应的科代表,在班级中还有团队组织等。

第三,共同生活的准则,如规章制度、班级守则等。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核心考点2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核心考点2

第三章班级管理一、考试大纲1.了解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

2.了解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3.了解小学班队活动的基本类型。

4.了解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知识。

5.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6.掌握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7.能够针对班级实际和小学生特点,分析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

8.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有效的班队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二、具体考点【考点1】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一)班集体的发展阶段考查题型:选择题、简答题【考点2】班主任的基本职责(一)了解研究学生(前提和基础)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1)书面材料分析法(2)调查访问法(3)谈话法(4)观察法(二)保护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有效的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核心)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在班级舆论和班级风气的建设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班主任身先士卒(2)明确班级的奋斗目标(3)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4)环境熏陶(5)制度约束(6)加强正面教育,树立良好榜样(7)提倡民主型的班主任领导方式(8)充分利用班级舆论阵地(9)要常抓不懈(四)建立学生档案(五)操行评定班主任做好操行评定应注意的几个方面:(1)要实事求是;(2)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并适当指出他们的不足;(3)评语要简明、具体、贴切,严防用词不当伤害学生的情感。

(六)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1)平时注意对班主任工作资料的积累;(2)注意做阶段小结。

(七)个别教育1.促进优秀生的发展与提高2.抓好中等生的转化3.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八)负责全面的日常工作(九)指导各项活动的开展(十)整合教育力量1.加强与任课教师的团结合作2.做好与家长的协调工作班主任进行家长工作的形式主要有家访、接待家长来访和召开家长会。

电话交流、网络联系、建立书信联络制、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接待日等等。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归纳-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归纳-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归纳|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知识点为了关心考生备考教育教学知识与力量这门科目,今日,我为大家整理了教育教学知识与力量复习知识点,以供考生复习。

教育教学知识与力量复习知识点(一):班集体的培育1.确定班集体的进展目标是集体进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熟悉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

才能推动班集体的进展。

为此,老师要细心设计班级进展的目标。

在实现班集体的目标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乐观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老师四周的乐观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进展目标的核心。

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育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

班集体中的乐观分子有多种类型,可以是全面进展的,也可以是单项突出的,而且,乐观分子的队伍不是一成不变的。

建立班集体核心队伍的要求:第一,老师要擅长发觉和培育乐观分子。

这就需要老师在了解同学的基础上,准时发觉在班级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乐观分子,并从中选拔出能热心为集体服务、能团结同学、且具有肯定管理力量的同学当班干部。

其次,老师应把对乐观分子的使用与培育结合起来。

既要鼓舞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又要急躁关心他们提高工作力量;既要维护他们的威信,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既要确定他们的工作成果,又要指出他们工作中的不足。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掌握同学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老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肯定的活动节律。

老师在班集体的组建阶段,就应着手正常秩序的建立工作,特殊是当接到一个教育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就要做好这项工作。

在建立正常秩序的过程中,老师要依靠班干部的力气,由他们来带动全班同学;一旦初步形成了班级秩序,不要轻易去教育教学知识与力量重点知识归纳|教育教学知识与力量复习知识点)。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热门考点3.班级管理.docx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热门考点3.班级管理.docx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热门考点:3.1班级管理第三章班级管理内容简介本章主要考查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考生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重点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能够针对班级实际和小学生特点,分析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有效的班队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高频考点提要1.班集体的发展阶段;2.班集体的基本特征;3.班级管理的内容;4.班级管理的模式;5.班级管理的原则;6.班级管理的方法;7.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8.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高频考点速记一、班级的概念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在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同时也是其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一)班集体的发展阶段班集体从其初步形成到巩固成熟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一个优秀学生班集体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如下过程:1.组建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初进学校,全体学生尽管在形式上同属一个班级,实际上都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

班集体靠教师组织指挥,靠行政手段组织班级。

班集体的目的任务都来自教师个体自身要求。

2.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同学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

但是,班级离不开班主任的组织指挥,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班风也尚未形成。

3.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班集体已成为教育主体。

不仅学生干部,多数学生也能互相严格要求。

教育要求已转化为集体成员的自觉需要,也无需外在监督,已能自我管理和教育。

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八章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八章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八章第一节 班级与班集体的建设1.班级的概念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是学校进行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同时也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班级”一词是文艺复兴时期 埃拉斯莫斯2.班级对学生成长的作用(1)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2)促进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3)学生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3.群体功能(1)归属功能:有安全感(2)认同功能:崇拜尊重 保持统一观念(3)支持功能:得到肯定鼓励(4)塑造功能:塑造人格4.班集体概念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由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及良好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班集体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5.班集体的发展阶段(1)初建时期的松散阶段(2)形成时期的合作阶段(3)成熟时期的集体阶段6.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7.班集体的建设策略(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8.非正式群体:没有正式文件规定而构成的群体,其成员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爱好为基础,感情为纽带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发展)消极(阻碍学生发展)教师应当:(1)摸清非正式群体的性质(2)积极地非正式群体给予鼓励和帮助(3)对消极的非正式群体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干预第二节 有效的课堂管理1.课堂管理概述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一系列的活动与措施2.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1)行为主义取向 强化适宜行为根除不宜行为(2)人本主义取向 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百依百顺 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主动精神(3)教师效能取向3.课堂气氛的类型:积极 消极 对抗4.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1)教师的因素: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 (勒温)(2)学生的因素( 3 ) 课堂物理环境的因素5.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1)准确地鉴定、分析课堂气氛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和前提(2)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3)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作用积极引导学生(4)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6.课堂纪律的概念和类型: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7.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 保持紧凑的教学节奏 合理布置学业任务 处理好教学活动之间的过渡(3)做好课堂监控(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8.课堂问题行为概念及类型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人格型、行为型、情绪型9.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1) 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3)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5)行为矫正与心灵辅导(6)协调与同伴的关系(7)与家长合作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1.课外活动的概念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自己的努力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

教师资格(统考)-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模块三

教师资格(统考)-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模块三

一、班级与班集体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办分级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教育单位。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是班级学生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学校学生集体的基层性集体(一)班集体的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5.宽松的个人发展空间。

(二)班集体的发展阶段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这一阶段是指班级组建之初,班级成员互不相认,每位同学只是按照课表进入同一教室上课或根据班主任统一安排参与共同活动。

对班主任依赖性较强,班级工作主要由班主任主持。

因此这一时期是班主任工作最繁忙的时期,也是班主任工作能力经受考验的关键期。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这一阶段的班级学生在经历初始阶段的共同学习与生活后,彼此开始熟悉,并产生了一定人际关系,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交往也形成了各种小团体或小交际圈。

这一时期是班主任培养班级骨干的重要时期。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这一阶段的班级已有了明确的、共同认可的奋斗目标,班级已经形成了坚强的核心,班干部已有了独立主持班务能力的能力,学生已有了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团结的风气。

(三)班集体形成的标志1.共同的奋斗目标,这是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条件;2.有力的领导集体,班级领导集体包括班委会、小组长和各学科代表,以及班级团队组织等;3.健全的规章制度,这有助于学生完成“他律”到“自律”的转变;4.健康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良好班风的形成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四)培养班集体的方法: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3.确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班级管理(一)班级管理的概念及功能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能力考点:班级.doc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能力考点:班级.doc

2016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能力考点:班级2016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能力考点:班级(一)班级的定义班级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班级产生的背景班级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在古代社会,学校教育采用个别教学的方式。

这就必然表现出诸多的局限性和低效率的问题。

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教育对象的扩大,需要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于是班级应运而生。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莫斯。

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论述了班级组织。

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形式,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

(三)班级的教育意义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性,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

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生活在班级中,从单个的自我到成为集体的一员,开始承担集体的责任,不断学习社会规范,自觉接受集体的约束,从而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和思想品德。

第二,有利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提高效率,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学生在班级中的活动其实是一个广泛的学习过程,在这里,每时每刻与人交往,参加每次有组织的活动,都是学习。

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学生也同时收获了相应的精神成长,形成了合作的意识,学会了互相帮助,同时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

第三,可以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情感需要和交往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班级不是严密的社会组织,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初级群体。

这种社会初级群体的最大特征就是把情感作为维系成员的重要纽带。

由于是相同年龄和层次的人活动的场所,是共同接受教育的基地,因而在班级里,人们亲密相处,彼此尊重,能够满足他们的各种心理需要。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班级在发挥教育作用的同时,也推动学生自我教育。

它不仅教育培养学生,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也是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大课堂。

教师的不断要求,集体风气的潜移默化,各种规章制度的命令约束,都会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实践,进而形成自觉的要求,形成自我教育的内驱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自我的发展。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四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四

模块三班级管理第一章班级与班级管理一、班级归纳1.班级及其地位和作用班级: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授课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

班级是学校行政系统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张开授课活动的基本单位。

埃拉斯莫斯率先使用“班级”一词。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17 世纪第一次在其《大授课论》中间对班级管理制进行了系统论证, 19 世纪获取宽泛应用。

我国清朝的京师同文馆首次采纳。

2. 班级对于学生的成长有三方面的作用(1)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

(2)有利于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

(3)有利于学生提升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

二、班集体1. 班集体的看法与特点班集体是依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关系交往为特点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班集体被视为班级发展的最高阶段。

2.班集体发展阶段班集体一般经过以下阶段:第一阶段:组建阶段。

这一阶段是班集体的雏形期,班集体的基本特点已经出现。

第二阶段:初步形成阶段。

建立在同学之间、教师与同学之间相互认识和相信的基础上。

第三阶段: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成熟阶段。

3.班集体建设的条件(1)目标体系——确立班级目标。

(2)领导体系——建立班干队伍。

(3)拘束体系——建立规则序次。

(4)运行体系——组织多样活动。

(5)凝聚体系——培养舆论班风。

(6)管理体系——推行民主管理。

4.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促进学生社会化。

(2)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3)促进个性友善发展。

5.优异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要点内容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般可分为近期、确立班集中期、远期目标三种,目标的提出应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渐提体的发展高目标在实现班集体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第一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

这建立得力就需要教师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选拔出热忱为集体服的班集体务,团结同学且拥有必然管理能力的学生干部;其次,教师应把对核心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班级体的正常序次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必然建立班集的活动节律。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一、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定义,教育与人以及社会的关系,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与手段,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分期。

2、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认知发展的基本阶段,情感发展的基本阶段,意志行动的发展过程,能力发展的基本特征,人格特质的发展与变化。

3、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的定义,学习的分类,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学习迁移的定义与分类,学习策略的定义与分类。

4、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原理品德的含义,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阶段理论,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5、教育研究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二、学生指导1、心理健康辅导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2、班级管理班集体的基本概念,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班级日常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

3、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概念与意义,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三、课程1、课程论课程的定义,课程类型及其特征,课程编制的基本要素。

2、教学论教学的定义与其首要任务,教学原则的概念与分类,教学方法的概念及其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其主要形式。

3、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四、教育教学组织实施1、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的定义及其制定要求,教学工作计划的组成部分及其内容。

2、课堂教学实施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评价的设计及其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的作用。

3、课外教育活动课外教育活动的定义和特点,课外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及其组织形式,课外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求。

五、教育教学评价1、测试与评价测试与评价的定义,测试与评价的分类,测试与评价的主要方法及其特点和使用范围。

2、教学反思与评价教学反思的概念及其意义,教学反思的内容和方法,教学评价的概念及其分类,教学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小学班级管理
第一节班级和班集体
一、班级的含义及教育意义
班级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层学生组织。

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班级是学的基层组织,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班级的教育意义有: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性,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

第二,有利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提高效率,培养社会交往第三,可以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二、班集体
(一)概念和特征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班集体有着自己的特征:
第一.班集体是一个以学生亚文化为特征的社会群体,它传导和积淀着班级制度的社会文化基因.如:教育目标、规范和组织模式等。

第二.班集体又是一个以教学为中介的共同活动体系,它以课堂教学为中介,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社会化的共同学习活动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整合因素。

第三.班集体还是一个以直接交往为特征的人际关系系统,正是交往和人际关系,动态地反映了集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集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标志着集体形成的过程。

第四.班集体是一个以集体主义价值为导向的社会心理共同体,集体心理的统一性和社会成熟度综合反映了集体主体性的水平。

(二)构成要素
第一,共同的目标。

就班级而言,其成员在文化上表现出的同质性,原因在于集体追求共同的目标。

或者说正是因为共同目标的吸引力,班级中的每个成员才可能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第二,一定的组织结构,如班委会、小组等。

班级中存在一定的组织结构。

在我国由于学生规模和人数的关系,通常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一个班被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有班委和小组长,不同的学科有相应的科代表,在班级中还有团队组织等。

第三,共同生活的准则,如规章制度、班级守则等。

由于是正式的集体组织,班级中通常会有各种比较严格的关于考试、考勤、作业等方面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是班级得以顺利开展活动的前提和保障。

第四,一定的心理氛围、情感纽带。

班级的互动往往都是在直接的、面对面的情况下发生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维系作用,对集体的归属感,对某种制度或荣誉的维护,对本班成员的亲近感等都是班级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三)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班集体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机构
班集体是一个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的规范化的组织。

班集体具有积极的价值导向及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目标和教育内容。

拥有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

学生进入班级集体,要成为其中的一员,必然要遵从和依照集体的规范行事.并通过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和责任,与他人合作共事、处理人际冲突、参与制订集体规范和评价集体中的人与事等,理解和掌握集体观念、集体规范,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懂得做人的道理.习得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和行为的能力,从而为养成一个社会公民的基本品质奠定基础。

班集体内还有共青团或少先队组织.这些组织既是对学生进行社会理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又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对学生思想道德的社会化,以及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班集体的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社区和家庭,拥有各自不同的社会知识、经验背景。

每天,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分享、选择,以及集体舆论的评价与引领,使学生能获得丰富的社会知识、经验规范和观念。

在相互交往中.可以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和各种社会性问题,习得各种交往技巧与能力等等。

班集体内有各种非正式群体。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朋友且隶属于一定的非正式群体。

在集体积极价值的引导下,这些由学生自发形成的各种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社会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各种非正式群体中,可以学会如何遵守规则,如何合作、忍让,如何组织共同活动和承担角色责任等等。

2.班集体是满足学生个体心理需要的场所良好的班集体具有相互关爱、尊重平等的人际关系和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

学生作为其中的成员.能得到集体的尊重、关爱,能感受自由、安全、愉悦的集体心理氛围。

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而言,元疑是一种最好的保护剂。

同时,学生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能在关爱、尊重他人和承担集体责任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人格上的自尊感。

3.班集体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平台班集体的自主管理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责任岗位,担任不同的角色,学生在承担集体责任和角色时.产生对自我的积极期望,并在努力发挥作用中,促进个性情感、能力、社会性、行为等方面发生积极变化。

同时,集体生活中展开的各种评价,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客观的自我意识,唤起积极的自我价值追求,从而促使其个性和谐健康的发展。

(四)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

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

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

在实现班集体的目标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

因此。

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

班集体中的积极分子有多种类型.可以是全面发展的,也可以是单项突出的,而且,积极分子的队伍不是一成不变的。

建立班集体核心队伍的要求:第一,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

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在班级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并从中选拔出能热心为集体服务、能团结同学、且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当班干部。

第二,教师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

既要鼓励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又要耐心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既要维护他们的威信,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既要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又要指出他们工作中的不足。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

教师在班集体的组建阶段,就应着手正常秩序的建立工作,特别是当接到一个教育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就要做好这项工作。

在建立正常秩序的过程中,教师要依靠班干部的力量,由他们来带动全班同学;一旦初步形成了班级秩序.不要轻易去改变它;不断让学生体验到正常的秩序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所带来的便利与成效。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

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

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

根据班级教育活动的时问分布,主要由日常性的教育活动与阶段性的教育活动两大部分组成,所涉及的内容有主题教育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

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导至正确的方向。

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教师可通过讲清道理、树立榜样、严格要求、反复实践等方面培养与树立良好的班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