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系统设计报告
光学设计报告 北京理工大学
三、望远物镜设计
要求:焦距为 200,半视场角为 4˚,相对孔径为 1:5 设计过程: 1、根据要求,通过查《光学设计手册》得到近似初始结构,其参数为:
光学性能 f ' 200.49
D f ' 1 : 5. 6 2 12
o ' lF 196.44
r
d
玻璃 K9 ZF1
136.14 -78.89 -223.9
6 4
2、打开 ZEMAX,在“gen” 、 “fie” 、 “wav”中设置入瞳、玻璃库、视场、波长等 参数; 3、在“Lens Data Editor”中输入初始参数:
光学设计报告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光学系统设计》题目:望远镜的设计姓名:刘琦学号:1050730017班级:10应用物理学目录望远系统设计............................................................................................... 第一部分:外形尺寸计算 .......................................................................... 第二部分:PW法求初始结构参数(双胶合物镜设计) ....................... 第三部分:目镜的设计 .............................................................................. 第四部分:像质评价 .................................................................................. 第五部分心得体会 ..................................................................................望远镜设计第一部分:外形尺寸计算一、各类尺寸计算 1、计算'f o 和'f e由技术要求有:1'4o Df =,又30D mm =,所以'120o f mm =。
又放大率Γ=6倍,所以''206o e f f mm ==。
2、计算D 出303056D D D mm =∴===Γ物出物 3、计算D 视场2'2120416.7824o o D f tg tg mm ω==⨯⨯=视场4、计算'ω(目镜视场)''45o tg tg ωωωΓ⨯=⇒≈5、计算棱镜通光口径D 棱(将棱镜展开为平行平板,理论略)该望远系统采用普罗I 型棱镜转像,普罗I 型棱镜如下图:将普罗I 型棱镜展开,等效为两块平板,如下图:如何考虑渐晕?我们还是采取50%渐晕,但是拦掉哪一部分光呢?拦掉下半部分光对成像质量没有改善(对称结构,只能使光能减少),所以我们选择上下边缘各拦掉25%的光,保留中间的50%。
用zemax设计光学显微镜_光学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课 程 设 计20011 年 06 月 25日设计题目 学 号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学生姓名 测量显微镜光学系统设计实验报告光学显微镜设计根据学号得到自己设计内容的数据要求:1.目镜放大率10(即焦距25)2.目镜最后一面到物面距离1103.对准精度1.2微米按照实验步骤,先计算好外形尺寸。
然后根据数据要求选取目镜与物镜。
我先做物镜。
因为这个镜片比较少。
按物镜放大率选好物镜后,将参数输入。
简单优化,得到比较接近自己要求的物镜。
然后做目镜,同样的做法,这个按照焦距选目镜,将参数输入。
将曲率半径设为可变量,调入默认的优化函数进行优化。
发现“优化不了”,所有参数均没有变化。
而且发现把光源放在“焦点”位置,目镜出射的不是平行光。
我百思不得其解。
开始认为镜头库的参数可能有问题。
最后我问老师,老师解释,那个所谓的“焦点”其实不是焦点,我错误的把“焦点”到目镜第一个面的距离当成了焦距。
这个目镜是有一定厚度的,不能简单等效成薄透镜。
焦点到节点的距离才是焦距。
经过老师指点后,我尝试调节光源到目镜第一面的距离,想得到出射平行光,从而找到焦点。
但这个寻找是很费力气的,事倍功半。
老师建议我把目镜的参数倒着顺序输入参数。
然后用平行光入射,然后可以轻松找到焦点。
但是,按照这个方法,倒着输入参数,把光源放在无限远的地方(平行光入射),发现光线是发散的。
不解。
还是按照原来的方法。
把光源放在目镜焦点上,尽量使之出射平行光。
然后把它与优化好的物镜拼接起来。
后来,加入理想透镜(会聚平行光线),加以优化。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选物镜的时候,发现放大倍率符合了自己的需求,但工作距离与共轭距,不符合自己的要求。
这个问题在课堂上问过老师,后来经老师指点,通过总体缩放解决。
物镜参数及优化函数物镜(未缩放)物镜ray 物镜点列图物镜参数物镜各窗口目镜镜片参数目镜2D光路(未缩放)物镜各参数物镜加理想透镜优化物镜加理想透镜优化(ray)物镜加理想透镜优化(spt)显微镜显微镜光路及总体长度显微镜各参数显微镜加理想透镜,光线会聚(layout)显微镜加理想透镜(ray)显微镜加理想透镜(spt)显微镜加理想透镜(参数情况)总的来说这次实验,还是还是比较成功的。
光学设计实验报告
光学设计实验报告光学设计实验报告引言:光学设计是一门关于光学系统设计和优化的学科,它的目标是设计出满足特定需求的光学系统,如相机镜头、显微镜、望远镜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深入了解光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一:透镜的成像特性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凸透镜和凹透镜,通过调节物距和像距,观察成像特性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凸透镜成像为正立、实像,凹透镜成像为倒立、虚像。
通过测量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到透镜的焦距。
实验二:光学系统的光路追迹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光路追迹方法,通过绘制光线追踪图来分析光学系统的成像原理。
通过绘制光线追踪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光线的传播路径,进而理解光学系统的成像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光线经过透镜后会发生折射,根据透镜的形状和位置,我们可以预测成像的性质。
实验三:光学系统的畸变分析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畸变分析方法,通过绘制畸变曲线来评估光学系统的畸变程度。
实验结果表明,光学系统在成像过程中会出现畸变,主要包括球差、彗差和像散等。
通过分析畸变曲线,我们可以了解光学系统的畸变特性,并进行优化设计。
实验四:光学系统的色差分析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色差分析方法,通过测量不同波长光线的聚焦位置来评估光学系统的色差程度。
实验结果表明,光学系统在成像过程中会出现色差,主要包括色焦差和色散等。
通过测量聚焦位置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光学系统的色差特性,并进行优化设计。
实验五:光学系统的光学传递函数分析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光学传递函数分析方法,通过测量系统的点扩散函数来评估光学系统的分辨率和模糊程度。
实验结果表明,光学系统的分辨率受到衍射限制,通过分析点扩散函数,我们可以了解光学系统的分辨率特性,并进行优化设计。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光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光学设计是一门复杂而有趣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到光学的物理性质,还需要考虑到实际应用的需求。
通过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光学系统的成像特性、畸变特性、色差特性和分辨率特性,并进行相应的优化设计。
光学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光学系统设计实验报告光学系统设计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搭建一个光学系统,探究光的传播规律和光学元件的特性。
通过实验,我们成功设计了一个光学系统,并对其进行了测试和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光学系统的设计和调整对于光的传播和成像具有重要影响。
引言:光学系统是由光源、光学元件和光学器件组成的系统,用于控制光的传播和成像。
光学系统设计是光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广泛应用于光学仪器、通信技术、光学显微镜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搭建一个光学系统,探究光的传播规律和光学元件的特性。
实验方法:1.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仪器,包括光源、透镜、反射镜、光屏等。
2. 搭建光学系统,根据实验要求确定光源和光学元件的位置和方向。
3. 调整光学系统,使光线聚焦在光屏上,并记录调整过程中的观察结果。
4. 测量光学系统的参数,如焦距、放大倍数等,并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设计了一个光学系统,并对其进行了测试和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光学系统的设计和调整对于光的传播和成像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我们调整了光源的位置和方向,使光线能够尽可能均匀地照射到光学元件上。
然后,我们调整了透镜的位置和方向,使光线能够聚焦在光屏上。
在调整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透镜的位置和方向对于光的聚焦效果有着显著影响。
当透镜与光源的距离增加时,光线的聚焦效果会变差;而当透镜与光源的距离减小时,光线的聚焦效果会变好。
其次,我们测量了光学系统的参数,如焦距和放大倍数。
通过测量,我们发现透镜的焦距与其形状和材料有关。
不同形状和材料的透镜具有不同的焦距,从而影响光的聚焦效果。
此外,我们还测量了光学系统的放大倍数,发现放大倍数与透镜的焦距和物距有关。
当透镜的焦距增大或物距减小时,放大倍数会增大。
讨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光学系统的设计和调整原理,以及光的传播规律和光学元件的特性。
光学系统的设计和调整对于光的传播和成像具有重要影响,合理的设计和调整可以提高光学系统的性能和效果。
现代红外光学系统设计的开题报告
现代红外光学系统设计的开题报告题目:现代红外光学系统设计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高精度、高分辨率、光学同步的需求的不断增加,在光学领域,现代红外光学系统日益受到关注。
而现代红外光学系统设计又是实现光电信息采集、测量和控制等应用的基础。
现代红外光学系统具有成像速度快、无源探测、非接触式探测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无人机、车载/舰载、导弹识别、军事监视、成像仪器、医学、地质探测等领域。
设计一个性能优良的现代红外光学系统是满足这些应用场景的前提。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现代红外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以及其在军事、医学、地质等领域的应用,为红外光学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现代红外光学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2.现代红外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3.现代红外光学系统的实现技术4.红外成像技术的应用案例5.现代红外光学系统在军事、医学、地质等领域的应用6.现代红外光学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验研究法。
文献资料法主要是对现有的理论和技术文献进行梳理,了解现代红外光学系统设计和实现技术的最新进展;实验研究法主要是基于红外探测器和光学镜头构建实验平台,进行成像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评估。
三、预期成果和应用1.掌握现代红外光学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结构;2.深入分析现代红外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3.研究现代红外光学系统的实现技术,并基于实验平台进行系统性能测试和分析;4.归纳总结现代红外光学系统在军事、医学、地质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其适用场景和实际效果;5.展望现代红外光学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路线可以为现代红外光学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也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新思路和灵感。
光学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光学设计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光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熟练掌握光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了解光学设计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2.技能目标:学生能运用光学设计软件进行简单的光学系统设计,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光学设计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光学设计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光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光学设计软件的使用等。
具体安排如下:1.光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现象,以及光学元件的性质和功能。
2.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几何光学设计、物理光学设计等方法,以及光学系统性能的评价指标。
3.光学设计软件的使用:学习Zemax、LightTools等光学设计软件的操作方法,进行实际的光学系统设计。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光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公式,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光学系统设计方法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光学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光学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实验法:利用光学实验设备,让学生动手进行光学系统的设计和测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光学设计基础》等教材,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学习。
2.参考书:《光学设计手册》等参考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3.多媒体资料:包括教学PPT、视频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
4.实验设备:包括光学显微镜、望远镜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以上教学资源将共同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际操作能力。
光学设计 研究报告
光学设计研究报告
光学设计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光学设计是指通过计算机辅助工具和光学原理,设计和优化光学系统的过程。
在现代科技和工程领域,光学设计被广泛应用于激光器、光通信、光学传感、成像设备等领域。
二、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目标是设计和优化一个光学系统,以达到特定的性能要求。
通过合理地选择光学元件(如透镜、反射镜等)的参数和配置,使得系统能够实现特定的成像、聚焦等功能。
三、研究方法
在光学设计中,通常采用光线追迹法进行建模和优化。
首先,需要确定光学系统的几何参数和光学材料的光学性质。
然后,使用光线追迹法模拟光线在系统中的传播路径,并计算出输出光的特性。
接下来,通过连续改变系统的参数,比如光学元件的曲率半径、厚度等,使用优化算法寻找最优解。
最后,根据实际要求和约束,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
四、研究结果
通过光学设计软件的辅助,本研究获得了一个光学系统的最佳
设计方案,实现了预期的性能要求。
该系统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聚焦能力等特点,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行方案。
五、研究意义与应用
光学设计在现代科技和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能够提高光学系统的性能和效率,还能够节省成本和资源。
在激光器、光通信、成像设备等领域,光学设计能够实现更精确的聚焦、成像和光束控制,为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六、研究展望
光学设计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探索的领域。
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优化算法的改进和新型光学元件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光学系统的性能。
同时,结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方法,可以实现更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光学设计过程,提高效率和精度。
光学设计实验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光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光学设计软件的使用,如ZEMAX。
3. 学会光学系统参数的优化方法。
4. 通过实验,加深对光学系统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理解。
二、实验器材1. ZEMAX软件2. 相关实验指导书3. 物镜镜头文件4. 目镜镜头文件5. 光学系统镜头文件三、实验原理光学系统设计是光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出满足特定要求的成像系统。
在实验中,我们将使用ZEMAX软件进行光学系统设计,包括物镜、目镜和光学系统的设计。
四、实验步骤1. 设计物镜(1)打开ZEMAX软件,创建一个新的光学设计项目。
(2)选择物镜类型,如球面镜、抛物面镜等。
(3)设置物镜的几何参数,如半径、厚度等。
(4)优化物镜参数,以满足成像要求。
2. 设计目镜(1)在ZEMAX软件中,创建一个新的光学设计项目。
(2)选择目镜类型,如球面镜、复合透镜等。
(3)设置目镜的几何参数,如半径、厚度等。
(4)优化目镜参数,以满足成像要求。
3. 设计光学系统(1)将物镜和目镜的镜头文件导入ZEMAX软件。
(2)设置光学系统的其他参数,如视场大小、放大率等。
(3)优化光学系统参数,以满足成像要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物镜设计结果通过优化,物镜的焦距为100mm,半视场角为10°,成像质量达到衍射极限。
2. 目镜设计结果通过优化,目镜的焦距为50mm,半视场角为10°,成像质量达到衍射极限。
3. 光学系统设计结果通过优化,光学系统的焦距为150mm,半视场角为20°,成像质量达到衍射极限。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光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了使用ZEMAX软件进行光学系统设计。
3. 加深了对光学系统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理解。
4. 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 为今后从事光学系统设计工作打下了基础。
注:本实验报告仅为示例,具体实验内容和结果可能因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
ZEMAX光学设计报告
ZEMAX光学设计报告一、引言ZEMAX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光学设计和仿真的软件工具,它提供了一系列功能强大的工具和算法,可以帮助光学工程师进行光学系统的设计、优化和分析。
本报告将介绍使用ZEMAX进行的光学设计,并详细阐述设计的目的、方法和结果。
二、设计目的本次光学设计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能够产生高质量成像的透镜系统。
通过使用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和优化,我们希望能够在保持高分辨率和低畸变的同时,尽可能减小像差和光能损失,实现最佳成像效果。
三、设计方法1.初始设计:根据设计要求和限制条件,我们首先进行了初步的系统设计。
选取了适当的光学元件,如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等,通过摆放和调整位置来搭建初始的光学系统。
2. Ray Tracing:使用ZEMAX的Ray Tracing功能,我们可以模拟光线在光学系统中的传播和反射。
通过调整折射率、半径和曲率等参数,我们可以对光线进行控制和优化,实现所需的成像效果。
3. Aberration Analysis:使用ZEMAX的Aberration Analysis功能,我们可以对系统的像差进行分析。
通过查看球差、色差、像散、畸变等参数,我们可以对光学系统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成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4. Optimization:在初步设计和光线追迹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使用ZEMAX的优化功能来调整光学系统的各个参数,以达到最佳的成像效果。
通过设置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优化算法可以在设计空间中最优解,帮助我们找到最佳的设计方案。
5. Iterative Refinements:根据优化结果,我们进行了反复的调整和优化,以进一步改善光学系统的成像效果。
通过多次迭代,我们逐渐接近最优解,达到了设计要求。
四、设计结果通过使用ZEMAX进行光学设计和优化,我们成功地设计出了一种可以产生高质量成像的透镜系统。
经过多次优化和迭代,我们达到了如下设计目标:1.高分辨率:经过系统优化,我们成功降低了球差和色差等像差,提高了光学系统的分辨率。
ZEMAX光学设计报告
ZEMAX光学设计报告一、引言光学设计是光学工程师进行光学系统设计的重要工作。
在光学设计中使用的软件工具众多,其中一种常用的软件是ZEMAX。
本报告将介绍使用ZEMAX进行光学设计的方法,并通过一个实例来展示其应用。
二、ZEMAX光学设计1.建模在使用ZEMAX进行光学设计之前,首先需要进行系统的物理建模。
在ZEMAX中,通过定义光学元件(如透镜、镜面等)的物理属性和位置来建立光学系统模型。
可以通过输入几何参数、折射率、表面形态等信息来定义各个光学元件,并通过图形界面进行可视化设置。
2.优化光学系统的优化是光学设计的核心任务之一、在ZEMAX中,可以通过调整光学元件的位置、物理参数等来优化系统的性能。
可以设置优化目标,比如最小化像差、最大化能量聚焦等,然后通过ZEMAX的优化算法进行自动求解,得到最优解。
3.分析ZEMAX还提供了各种分析工具,可以对光学系统进行性能评估。
例如,可以通过光线追迹分析来研究几何光学传输过程,可以通过波前分析来评估系统的像差,可以通过MTF(调制传递函数)分析来评估系统的分辨力等。
这些分析工具有助于工程师对设计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和改进。
三、实例展示为了更好地展示ZEMAX的应用,我们以光学显微镜的设计为例进行介绍。
1.建模首先,在ZEMAX中建立光学系统模型。
我们可以通过输入光学元件的参数,比如透镜的曲率半径、厚度等来定义系统的物理属性。
然后,使用图形界面将这些光学元件拖拽到适当的位置,形成光学系统的结构。
2.优化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光学系统的性能来改进设计。
比如,可以通过调整透镜的位置、厚度等参数来最小化系统的像差、最大化系统的分辨率等。
在ZEMAX中,可以设置优化目标并选择适当的优化算法,然后让软件自动进行求解。
在求解过程中,可以通过ZEMAX提供的分析工具对系统进行实时评估。
3.分析最后,我们可以使用ZEMAX提供的分析工具对设计好的系统进行性能评估。
比如,可以通过光线追迹分析来确定光学系统的传输特性,可以通过MTF分析来评估系统的分辨能力等。
光学设计实验报告收获(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光学设计是光学工程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其目的是通过对光学元件和光学系统的设计,实现对光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利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光学设计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航空航天、光学仪器、光纤通信等。
为了更好地掌握光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们进行了光学设计实验。
二、实验目的1. 理解光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光学设计软件的使用;3.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验内容及方法1. 光学元件设计:通过实验,了解光学元件的基本参数,如焦距、折射率等,并运用光学设计软件进行光学元件的设计。
2. 光学系统设计:运用光学设计软件,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光学系统,如透镜组、反射镜等,并优化系统性能。
3. 光学系统测试:对设计的光学系统进行测试,验证其性能是否符合预期。
4. 实验报告撰写: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实验收获。
四、实验收获1. 理论知识收获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光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学习了光学元件的参数计算、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以及光学系统的性能评价。
这些知识为我们今后从事光学设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实践能力收获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光学设计软件,如Zemax、TracePro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光学设计的基本步骤,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3. 团队协作收获本次实验分为小组合作进行,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不同的实验环节。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沟通、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创新意识收获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断尝试不同的设计方法,寻求最优方案。
这使我们培养了创新意识,学会了在遇到问题时,从多角度思考,寻求解决方案。
5. 实验报告撰写收获在撰写实验报告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光学设计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光学系统设计实验日期:2023年4月10日实验地点:光学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一、实验目的1. 熟悉光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使用光学设计软件进行光学系统的设计。
3. 通过实验,提高对光学系统性能参数的评估能力。
二、实验原理光学系统设计是根据光学系统的性能要求,运用光学原理和设计方法,选择合适的元件,确定光学系统的结构参数和光学元件的尺寸。
本实验采用ZEMAX软件进行光学系统设计。
三、实验内容1. 设计一个具有特定性能要求的光学系统。
2. 使用ZEMAX软件进行光学系统设计。
3. 优化光学系统,提高其性能。
4. 分析光学系统的性能参数。
四、实验步骤1. 设计光学系统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一个成像系统,要求物距为100mm,像距为150mm,放大倍数为1.5倍,系统分辨率为0.1角秒。
2. 使用ZEMAX软件进行光学系统设计(1)创建新的光学设计项目,设置系统参数。
(2)选择合适的透镜材料,创建透镜元件。
(3)根据设计要求,设置透镜的尺寸和位置。
(4)创建光阑,设置光阑的位置和尺寸。
(5)创建探测器,设置探测器的尺寸和位置。
3. 优化光学系统(1)调整透镜的形状和位置,优化系统性能。
(2)调整光阑的位置和尺寸,提高系统分辨率。
(3)调整探测器的位置和尺寸,提高系统成像质量。
4. 分析光学系统的性能参数(1)计算系统的MTF(调制传递函数)和ROI(光圈直径)。
(2)分析系统的像差,包括球差、彗差、场曲、畸变等。
(3)计算系统的入射光束和出射光束的传播方向和光强分布。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光学系统设计结果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了一个成像系统,其物距为100mm,像距为150mm,放大倍数为1.5倍,系统分辨率为0.1角秒。
使用ZEMAX软件进行设计,最终得到一个满足要求的光学系统。
2. 光学系统性能分析(1)MTF分析:根据ZEMAX软件的计算结果,该系统的MTF在0.1角秒处达到0.25,满足设计要求。
光学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图一 望远目镜设计要求系统结构图
1.1.2 双胶合物镜形式与特点 除了单透镜外,最简单的薄透镜组就来自双胶合透镜。双胶合透镜指的是由低
分散的冕牌玻璃正透镜和高分散的火石玻璃负透镜粘接而成。由于单透镜不能满 足任意的 P∞ 、 C 、W∞ 要求,而双胶合透镜具有三个曲率半径,因此能同时满足 这三个参数的要求。
1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光学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因而第一辅助光线投射高为 =h D= 7.4mm 2
从而可以得到第一辅助光线与光轴夹角 u ' 、像高 y ' 和拉式不变量 J 分别为 u=' h= 0.087rad f'
光学设计实验报告范例
实验报告题目:光学显微镜系统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1. 理解光学系统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原理。
2. 学会运用光学设计软件进行光学系统设计。
3. 熟悉光学元件的选用和光学系统的优化方法。
4. 掌握光学系统性能参数的评估和调整技巧。
二、实验器材1. 光学设计软件:ZEMAX2. 相关实验指导书3. 光学元件:物镜、目镜、分划板、斯米特屋脊棱镜等4. 光具座:二维滑块支架、一维滑块支架5. 待测物体三、实验原理光学显微镜系统主要由物镜、目镜、分划板、斯米特屋脊棱镜等光学元件组成。
实验中,我们通过ZEMAX软件进行光学系统设计,实现物镜对物体的放大成像,并通过目镜观察放大后的图像。
四、实验步骤1. 设计说明书和镜头文件:根据实验要求,设计说明书和镜头文件应包括物镜镜头文件、目镜镜头文件和光学系统镜头文件。
2. 部分技术参数选择:目镜放大率为10倍,目镜最后一面到物面沿光轴的几何距离为280毫米,对工件实边缘的对准精度为2.2微米。
其他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自定。
3. 系统结构设计思路:a. 系统结构框图:物体经物镜所成的放大的实像与分划板重合,两者一同经目镜成一放大的虚像。
b. 棱镜选择:采用斯米特屋脊棱镜,使系统成正像,并且使光路转折45角,以便于观察和瞄准。
c. 物镜系统设计:采用物方远心光路,即孔径光阑位于物镜像方焦面上,避免景深影响瞄准精度。
4. 光学元件选用和优化:a. 物镜:选择焦距适中、成像质量高的物镜。
b. 目镜:选择放大倍数合适、视场较大的目镜。
c. 斯米特屋脊棱镜:选择折射率适中、夹角较小的斯米特屋脊棱镜。
d. 光学系统优化:通过ZEMAX软件对光学系统进行优化,使系统性能达到最佳。
5. 性能参数评估和调整:a. 评估系统性能参数,如放大率、视场、分辨力等。
b. 根据评估结果,对光学元件进行适当调整,提高系统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设计的显微镜系统放大倍数为100倍,视场为5毫米,分辨力为0.2微米。
大视场、长焦距、反射式空间光学系统设计的开题报告
大视场、长焦距、反射式空间光学系统设计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题目:大视场、长焦距、反射式空间光学系统设计1. 研究背景和意义在空间探测领域,光学系统常用于获取目标物体的图像信息。
现代航天器需要实现多种任务,例如观测地球、天文、行星等目标,在这些任务中需要高性能的光学系统。
大视场、长焦距、反射式空间光学系统的设计是其中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该系统具有良好的视场平坦度和解像度,使其适用于广泛的观测任务。
2. 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关于反射式空间光学系统的研究。
其中,最广泛应用的是Schwarzschild-Couder反射式望远镜。
该系统结构简单,但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焦距受到限制,达不到大视场和长焦距的要求。
针对这些问题,目前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新思路,例如修正反射式望远镜、多镜头反射式望远镜等方法。
3. 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旨在设计一种具有大视场、长焦距的反射式空间光学系统。
具体研究内容为:(1)通过规划反射式望远镜的反射面参数、光学结构等参数,实现良好的光学性能,如MTF、畸变、色差等指标。
(2)对于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优化,如如何平衡各项性能指标,如何设计有效的光学调焦系统等。
(3)进行系统性能测试,在场曲率、视场平坦度、光学误差等方面进行测试,并优化设计。
通过上述研究,本研究旨在实现一种具有较好的视场平坦度和解像度、长焦距和大视场的反射式空间光学系统。
4. 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1)阶段一(3个月):完成文献阅读和研究现状调查,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2)阶段二(4个月):制定设计方案,包括反射镜参数、光学结构等,运用光学设计软件进行仿真设计。
(3)阶段三(3个月):对设计方案进行性能测试,包括场曲率、视场平坦度、光学误差等指标测试,优化设计。
(4)阶段四(2个月):根据测试结果对系统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制作样机,并进行测试。
(5)阶段五(1个月):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提交论文并参加学术会议。
5. 预期成果及目标预计研究成果如下:(1)设计出一种具有良好视场平坦度和解像度、长焦距和大视场的反射式空间光学系统。
光学设计实验报告
1. 了解光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熟悉光学设计软件(如ZEMAX)的操作,掌握基本的光学设计流程。
3. 学会应用光学设计软件进行光学系统设计,并优化系统性能。
4.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光学系统设计经验。
二、实验器材1. 光学设计软件(如ZEMAX)2. 实验指导书3. 相关光学元件(如透镜、棱镜、分划板等)三、实验内容1. 设计一个显微镜光学系统,包括物镜、目镜和光学系统镜头文件。
2. 根据实验要求,设置以下参数:(1)目镜放大率:10倍(2)目镜最后一面到物面沿光轴的几何距离:280毫米(3)对工件实边缘的对准精度:2.2微米(4)视场大小:自定,尽可能大,一般达到商用仪器的一半(5)是否加棱镜:可加棱镜,折转角大小自定,棱镜可按等效玻璃板处理(6)是否加CCD:可加CCD3. 设计系统结构框图,并绘制系统结构图。
4. 设计物镜系统,采用物方远心光路,即孔径光阑位于物镜像方焦面上。
5. 设计目镜系统,根据目镜放大率和物镜成像位置,确定目镜的焦距和成像位置。
6. 对物镜和目镜进行整体优化或独立优化。
7.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光学系统设计经验。
1. 打开光学设计软件(如ZEMAX),创建新的光学系统项目。
2. 添加光学元件,包括物镜、目镜和光学系统镜头文件。
3. 设置光学元件的参数,如焦距、半径、折射率等。
4. 设计系统结构,根据实验要求,调整光学元件的位置和距离。
5. 运行优化算法,对光学系统进行优化。
6. 分析实验结果,如成像质量、视场大小、对准精度等。
7. 根据实验结果,调整光学元件参数和系统结构,进一步优化光学系统。
8.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和经验。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成像质量:通过优化算法,使成像质量达到最佳状态,如对比度、分辨率等。
2. 视场大小:根据实验要求,设置视场大小,确保观察范围足够。
3. 对准精度:通过优化光学系统,提高对准精度,满足实验要求。
4. 优化经验:在实验过程中,总结以下优化经验:(1)合理设置光学元件参数,如焦距、半径、折射率等。
毕业论文(设计)基于zemax的光学系统设计报告—内调焦望远物镜的设计
目录一、前言 (1)二、设计技术参数 (1)三、外形尺寸计算 (2)四、初始结构的选型和计算 (6)五、利用zemax优化及评价 (8)六、设计心得体会 (12)七、参考文献 (13)内调焦望远物镜的设计一、前言内调焦望远镜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使用方便的光学检调仪器,它可以作为自准直仪和可调焦望远镜使用。
因此它广泛地应用于光学实验室、光学加工车间和光学装校车间作为检验和调校工具。
例如,作为内调焦望远镜使用时:可以用来检验导轨、平面或直尺的“直线性”,基面之间的“垂直性”,平面之间的“平行性”以及不同直径孔径之间的“同轴性”;作为自准直仪使用时:可检测平面间的角度,光学平行平板两表面的楔角以及观测星点等等。
内调焦是针对外调焦而言的,外调焦是指通过直接移动目镜或者物镜进行调焦,内调焦是指移动镜头组之间的一组镜片来调焦.内调焦广泛运用在某类结构的防水产品上,优点是密封性好一些,但是若设计不当视野会相对窄。
二、设计技术参数技术条件如下:相对孔径D/f’=1/6.58合成焦距f’=250mm物镜筒长L=165mm(薄透镜筒长)物方半视场角w=-2°三、外形尺寸计算根据上图进行光路计算2'(101)12012/'l f d d L f Q ϕϕϕϕϕϕ=-=+-=式中,L ,f ’已知,当假设d0后便可由上述三式求得φ1、φ2、和l2’。
相应地,φ1、φ2可按下述二式求得11/1'1/0/0'1/'21/2'(')/0(0)f d L d f f f f L d d L ϕϕ==-+==--计算结果如表所示 d0/mm 25 50 75 82.5 100 125 150 165 f1’/mm56.81892.595117.18123.13135.14148.81159.57165f2’/mm-41.17-67.65-79.41-80.10-76.47-58.82-26.47由上表知,当Q 给定后,f1’随d0的增加而增加,-f2’开始随d 的增加而增加,到L/2时随d0的增大而减小。
自聚焦透镜光学准直系统设计的开题报告
自聚焦透镜光学准直系统设计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光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自聚焦透镜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光学仪器、自动化检测等领域中,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自聚焦透镜的原理是利用其非球形曲率折射率的改变,将光线聚焦到一个焦点上。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受到所测量物体表面的反射或散射而造成测量误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使用到自聚焦透镜光学准直系统。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针对自聚焦透镜光学准直系统进行设计和研究,通过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和方案比较,得到最优的自聚焦透镜光学准直系统设计方案,以提高光学检测精度和有效性,为光学仪器和检测设备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三、研究内容1. 自聚焦透镜原理、特点及应用分析;2. 自聚焦透镜光学准直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设计不同方案的自聚焦透镜光学准直系统并进行比较分析;4. 最终确定最优设计方案,并板文件制作;5. 设计结果的实验验证和分析。
四、研究方法1. 理论研究:深入研究自聚焦透镜和光学准直系统的原理、特点和设计方法;2. 数值模拟:通过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的自聚焦透镜光学准直系统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和分析;3. 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比较测试结果,确定最优方案。
五、预期成果1. 实现自聚焦透镜光学准直系统的设计;2. 比较不同方案的优缺点,并确定最优设计方案;3. 实现设计方案的板文件制作;4. 得出实验验证结果及相关数据;5. 结论分析和展望。
六、研究难点1. 如何在设计中充分发挥自聚焦透镜的特点及优势,使其适合于特定问题的解决;2. 如何选取合适的数值模拟软件和参数,对不同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和分析;3. 如何设计合适的实验验证方案和进行实验数据处理。
七、研究计划及时间安排1. 阶段一:自聚焦透镜基本原理分析和文献研究,时间:1个月;2. 阶段二:自聚焦透镜光学准直系统的设计方法研究,时间:2个月;3. 阶段三:设计不同方案的自聚焦透镜光学准直系统并进行比较分析,时间:3个月;4. 阶段四:最终确定最优设计方案并板文件制作,时间:1个月;5. 阶段五: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时间:2个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学课程设计报告》姓名:郑宇婷学号: U201114912学院: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年段班级:1104班成绩:授课教师:张学明2013年4 月9 日一光学课程设计任务1、课程意义(1)综合运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进一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2)初步掌握简单的、典型的、与新型系统设计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光线光路计算技能,了解并熟悉光学设计中所有例行工作,如数据结果处理、相差曲线绘制、相差优化,光学零件技术要求等。
(3)巩固和消化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初步了解新型光学系统的特点,为学习专业课与进行毕业设计打下好的基础。
(4)培养一种对待工作严谨的态度。
2、设计题目双筒棱镜望远镜设计,采用普罗I型棱镜转像,系统要求为:1、望远镜的放大率Γ=6倍;2、物镜的相对孔径D/f′=1:4(D为入瞳直径,D=30mm);3、望远镜的视场角2ω=8°;4、仪器总长度在110mm左右,视场边缘允许50%的渐晕;5、棱镜最后一面到分划板的距离>=14mm,棱镜采用K9玻璃,两棱镜间隔为2~5mm。
6、lz ′>8~10mm二物镜外形尺寸计算1、优化前的初始结构+计算过程3、相差容限的计算(1)所需校正的像差望远镜的特点是:相对孔径小,视场角不大。
结构较为简单,要校正的像差比较少,一般主要校正球差、轴向色差以及正弦差。
(2)像差容限①球差容限:边光的球差容限:1倍焦深内带光的球差容限:6倍焦深内②轴向色差的容限:1倍焦深内③正弦差的容限:0.0025——0.00025之间三、目镜外形尺寸的计算1、未优化前初始结构+计算过程3、目镜像差容限计算(1)所需校正的像差目镜的特点是:焦距短、视场角大、相对孔径小,且入和出瞳都离透镜有一定距离。
因此,目镜的轴外像差一般比较大,必须校正。
一般来说,目镜所需校正的像差主要有:像散、垂轴色差、彗差、场曲、畸变等。
(2)目镜像差容限2、经过TCOS矫正(并标准化)的物镜的初始数据及计算结果计算结果:高斯参数:有效焦距(f') 后截距(L') 前截距(L) 像距(l')120.13501 15.70397 -120.44198 15.70397入瞳距离(lz) 出瞳距离(lz') 近轴像高(y') 放大率(?)0.00000 -104.12476 8.40066 0.00000入瞳直径(D) 出瞳直径(D') 拉赫不变量(J) 像方孔径角(U')30.00000 29.92351 -0.31467 0.12486像差:***零视场像差***1H 0.85H 0.707H 0.5H 0.3H 0H球差δL' -0.0343 -0.0873 -0.0918 -0.0619 -0.0257 0.0000弥散园δL R' -0.0043 -0.0093 -0.0081 -0.0039 -0.0010 0.0000F光球差δL F' 0.0812 -0.0105 -0.0435 -0.0434 -0.0251 -0.0090C光球差δL C -0.0035 -0.0427 -0.0370 0.0035 0.0461 0.0753轴向色差ΔL FC' 0.0847 0.0322 -0.0065 -0.0469 -0.0712 -0.0844***D光各视场像差***相对视场 Lz1 Lz2 Yz' Xt' Xs' Xts'1 0.0000 -104.0573 -8.3961 -0.8437 -0.4207 -0.4230 .85 0.0000 -104.0760 -7.1377 -0.6109 -0.3044 -0.3065 .7071 0.0000 -104.0910 -5.9385 -0.4235 -0.2109 -0.2126 .5 0.0000 -104.1079 -4.1998 -0.2122 -0.1056 -0.1066 .3 0.0000 -104.1188 -2.5201 -0.0765 -0.0380 -0.0384 δY z' δY z'F δY z'C Δy FC' Δy T' Δy S'1 0.0046 0.0190 -0.0015 0.0205 -0.0181 -0.0347.85 0.0028 0.0151 -0.0024 0.0174 -0.0226 -0.0346.7071 0.0016 0.0118 -0.0027 0.0145 -0.0262 -0.0345.5 0.0006 0.0078 -0.0025 0.0103 -0.0302 -0.0344.3 0.0001 0.0045 -0.0017 0.0062 -0.0328 -0.0343 KT'1.0H KT'.7H KT'.3H KS'1.0H KS'.707H KS'.3H1 -0.0597 -0.0233 -0.0034 -0.0159 -0.0068 -0.0011.85 -0.0505 -0.0197 -0.0029 -0.0136 -0.0058 -0.0009.7071 -0.0418 -0.0163 -0.0024 -0.0113 -0.0049 -0.0008.5 -0.0294 -0.0115 -0.0017 -0.0080 -0.0035 -0.0006.3 -0.0176 -0.0069 -0.0010 -0.0048 -0.0021 -0.0003***高级像差***δL'sn δL T'y KT'snh KT'sny-0.07460 0.01621 0.00655 0.00041Xt'sn Xs'sn δLFC' ΔyFC'sn-0.00162 -0.00054 0.16909 0.00000***垂轴像差***☆没有考虑实际渐晕系数(即认为渐晕系数都为 1)-------子午垂轴像差(δY t')(像面位移: 0)1.0H 0.85H 0.7071H 0.5H 0.3H 0H1 -0.16897 -0.13680 -0.10651 -0.06737 -0.03631 0.00000 .85 -0.13060 -0.10602 -0.08206 -0.05101 -0.02692 0.00000 .7071 -0.09857 -0.08055 -0.06196 -0.03767 -0.01932 0.00000 .5 -0.05996 -0.05028 -0.03837 -0.02224 -0.01063 0.00000 .3 -0.03135 -0.02847 -0.02175 -0.01170 -0.00485 0.00000 0 -0.00431 -0.00931 -0.00813 -0.00388 -0.00096 0.00000 -1.0H -0.85H -0.7071H -0.5H -0.3H -0H1 0.04947 0.06164 0.05987 0.04670 0.02941 0.00000 .85 0.02958 0.04248 0.04263 0.03353 0.02109 0.00000 .7071 0.01490 0.02793 0.02932 0.02321 0.01449 0.00000 .5 0.00108 0.01326 0.01540 0.01207 0.00723 0.00000 .3 -0.00386 0.00632 0.00801 0.00561 0.00282 0.00000 0 0.00431 0.00931 0.00813 0.00388 0.00096 0.00000 -------子午光线对弥散圆直径±1.0H ±0.85H ±0.7071H ±0.5H ±0.3H ±0H1 0.21844 0.19843 0.16638 0.11407 0.06572 0.00000 .85 0.16017 0.14850 0.12469 0.08454 0.04800 0.00000.7071 0.11348 0.10848 0.09128 0.06088 0.03381 0.00000.5 0.06104 0.06354 0.05376 0.03431 0.01786 0.00000.3 0.02749 0.03479 0.02976 0.01731 0.00766 0.000000 0.00862 0.01862 0.01626 0.00775 0.00193 0.00000-------弧矢垂轴像差分量(δY s' δY s')1.0H 0.85H 0.7071H 0.5H 0.3H1 -0.01594 -0.05746 -0.01058 -0.05445 -0.00685 -0.04563 -0.00318-0.03033 -0.00109 -0.01681.85 -0.01358 -0.04272 -0.00902 -0.04194 -0.00584 -0.03523 -0.00271-0.02299 -0.00093 -0.01241.7071 -0.01131 -0.03090 -0.00752 -0.03189 -0.00487 -0.02689 -0.00226-0.01711 -0.00078 -0.00889.5 -0.00802 -0.01761 -0.00533 -0.02061 -0.00345 -0.01751 -0.00160-0.01049 -0.00055 -0.00493.3 -0.00482 -0.00910 -0.00320 -0.01338 -0.00208 -0.01151 -0.00096-0.00626 -0.00033 -0.002390 0.00000 -0.00431 0.00000 -0.00931 0.00000 -0.00813 0.00000-0.00388 0.00000 -0.000962、经过TCOS矫正(并标准化)的目镜的初始数据及计算结果计算结果:高斯参数:有效焦距(f') 后截距(L') 前截距(L) 像距(l')19.67188 3.39771 0.03249 3.39771入瞳距离(lz) 出瞳距离(lz') 近轴像高(y') 放大率(?)-10.00000 41.97069 8.24911 0.00000入瞳直径(D) 出瞳直径(D') 拉赫不变量(J) 像方孔径角(U')5.00000 -9.80409 -0.31450 0.12708像差:***零视场像差***1H 0.85H 0.707H 0.5H 0.3H 0H球差δL' -0.3315 -0.2379 -0.1637 -0.0814 -0.0292 0.0000弥散园δL R' -0.0422 -0.0257 -0.0147 -0.0052 -0.0011 0.0000F光球差δL F' -0.3324 -0.2395 -0.1658 -0.0840 -0.0322 -0.0032C光球差δL C -0.3209 -0.2271 -0.1528 -0.0703 -0.0180 0.0112轴向色差ΔL FC' -0.0116 -0.0124 -0.0130 -0.0137 -0.0142 -0.0144***D光各视场像差***相对视场 Lz1 Lz2 Yz' Xt' Xs' Xts' 1 -10.0000 12.0888 -8.6758 -0.0045 -1.5952 1.5907 .85 -10.0000 20.8600 -7.0416 1.0383 -0.7135 1.7518 .7071 -10.0000 26.4296 -5.7893 0.7462 -0.4381 1.1843 .5 -10.0000 33.3747 -4.0932 0.3539 -0.2057 0.5596 .3 -10.0000 38.6185 -2.4663 0.1211 -0.0727 0.1937 δY z' δY z'F δY z'C Δy FC' δL T' δL S'1 -0.4267 -0.3759 -0.4514 0.0755 -0.1397 -0.3982.85 -0.0299 -0.0075 -0.0424 0.0349 -0.2330 -0.3606.7071 0.0437 0.0638 0.0331 0.0306 -0.2857 -0.3466.5 0.0313 0.0469 0.0234 0.0235 -0.3169 -0.3373.3 0.0084 0.0184 0.0035 0.0149 -0.3275 -0.3333 KT'1.0H KT'.7H KT'.3H KS'1.0H KS'.707H KS'.3H1 0.0875 0.0504 0.0102 0.0382 0.0189 0.0034.85 0.0311 0.0164 0.0031 0.0163 0.0078 0.0014.7071 0.0259 0.0130 0.0024 0.0117 0.0056 0.0010.5 0.0194 0.0095 0.0017 0.0076 0.0036 0.0006.3 0.0121 0.0059 0.0010 0.0044 0.0021 0.0004***高级像差***δL'sn δLT'y KT'snh KT'sny0.00202 0.19173 0.00664 -0.03600Xt'sn Xs'sn δLFC' ΔyFC'sn0.74843 0.35949 0.00286 -0.02275***垂轴像差***☆没有考虑实际渐晕系数(即认为渐晕系数都为 1)-------子午垂轴像差(δY t')(像面位移: 0)1.0H 0.85H 0.7071H 0.5H 0.3H 0H1 0.05487 0.04877 0.03913 0.02288 0.00909 0.00000 .85 0.14056 0.12464 0.10652 0.07672 0.04586 0.00000 .7071 0.08455 0.07767 0.06803 0.05019 0.03038 0.00000 .5 0.02405 0.02745 0.02717 0.02220 0.01408 0.00000 .3 -0.01404 -0.00365 0.00225 0.00549 0.00455 0.00000 0 -0.04217 -0.02572 -0.01472 -0.00517 -0.00111 0.00000 -1.0H -0.85H -0.7071H -0.5H -0.3H -0H1 0.12013 0.08793 0.06165 0.03126 0.01132 0.00000 .85 -0.07835 -0.07828 -0.07372 -0.05995 -0.03974 0.00000 .7071 -0.03281 -0.04010 -0.04196 -0.03713 -0.02567 0.00000 .5 0.01474 0.00032 -0.00810 -0.01275 -0.01070 0.00000 .3 0.03822 0.02088 0.00954 0.00033 -0.00247 0.00000 0 0.04217 0.02572 0.01472 0.00517 0.00111 0.00000 -------子午光线对弥散圆直径±1.0H ±0.85H ±0.7071H ±0.5H ±0.3H ±0H1 0.06527 0.03916 0.02252 0.00838 0.00223 0.00000.85 0.21891 0.20292 0.18025 0.13668 0.08559 0.00000.7071 0.11736 0.11777 0.10999 0.08732 0.05605 0.00000.5 0.00931 0.02713 0.03527 0.03495 0.02478 0.00000.3 0.05226 0.02453 0.00728 0.00516 0.00702 0.000000 0.08434 0.05143 0.02944 0.01034 0.00223 0.00000-------弧矢垂轴像差分量(δY s' δZ s')1.0H 0.85H 0.7071H 0.5H 0.3H1 0.03820 -0.25783 0.02743 -0.20824 0.01888 -0.16603 0.00939-0.11173 0.00337 -0.06487.85 0.01629 -0.13126 0.01151 -0.10124 0.00783 -0.07739 0.00383-0.04936 0.00136 -0.02757.7071 0.01167 -0.09695 0.00821 -0.07221 0.00556 -0.05334 0.00271-0.03243 0.00096 -0.01745.5 0.00759 -0.06811 0.00533 -0.04775 0.00360 -0.03304 0.00175-0.01811 0.00062 -0.00887.3 0.00440 -0.05139 0.00309 -0.03355 0.00209 -0.02123 0.00101-0.00977 0.00036 -0.003870 0.00000 -0.04217 0.00000 -0.02572 0.00000 -0.01472 0.00000-0.00517 0.00000 -0.00111四、物镜像差曲线:球差曲线轴向色差曲线点列图系统二维图光学传递函数MTF点列图能量分布曲线五、目镜像差曲线场曲曲线畸变曲线子午慧差曲线弧矢慧差曲线像散曲线点列图点列图能量分布曲线光学传递函数MTF系统二维图六、光学零件制图(不会= =)七心得体会体会我认为本次光学课程设计最纠结的地方莫过于计算物镜与目镜的初始结构。